A. 湖南師范大學 學科教學(英語)考研經驗
由於9月333考綱的變動,22/23考研在333復習上有一些些調整。
先po一張成績單
大家如果還有什麼疑問,或者對用什麼資料有疑惑的話可以來問我呀。祝大家考研順利。
B. 讀王薔《小學英語分級閱讀教學》後對教學活動設計的一些理解
一、教學目標適切。
教學目標的定位,它將故事教學定義為兩個作用:一是輔助常規教學,二是單獨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1. 輔助常規教學一般很少使用到,文中說可以利用故事引出學習主題,呈現和總結知識,或者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注意,這里有四個定義,他們定義了故事教學作為輔助常規教學的四個作用:一引,二呈現,三總結,四輔助。
所謂引,我認為作為輔助作用的故事是可以和學習的主題相關的類似的故事,也可以是相同的語法知識點,或者具有相同的教育意義。比如,在我們的譯林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有一個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個故事來源於《伊索寓言》,但學生對這個故事其實並不熟知的,而大多數的孩子一定知道《農夫與蛇》這個故事,兩個故事來源相同,我認為這便是引的第一個作用,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故事的出處,導入也非常方便。引的第二個作用,相同的語法知識點。這個我覺得很好理解,不再贅述。第三是相同的教育意義。教育意義相對於語言知識而言,更有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教育是教人做人,學做真人的過程。例如,在譯林版教材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說幾個小朋友在打乒乓球,球掉進了一個很深的小洞里,手無法夠到球。在大家無計可施的時候,一個小朋友拿來一盆水,倒進了洞里,洞里浮出了好多的球。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丟球的可不是就這群小朋友,但他們丟了也就丟了,沒有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另一個故事,就是The crow and the pitcher,他們用了類似的方法達到了相同的目的,教育的意義也由此而出。
二是呈現。其實,我覺得用故事來呈現知識並不是一個好的處理方式,除非這個故事就是教學的內容,而教學的目標並不是對故事的理解,而是對知識的傳授。如果用教學內容外的故事來呈現知識,這顯得有些喧賓奪主。教材的位置怎麼定義?教材的作用如何體現?而如果故事就是教學內容,教學的目標定義為知識的傳授,倒並不是不可以。但故事的教學,主要目的是什麼?這是需要進行思考的。如果用故事來進行知識的傳授,故事本身的作用就得不到很好的體現。故事,陳述的是一件事情,說明的是一個道理。忽略了故事是件事情的實質、是個道理的本質,故事教學的意義就盪然無存了。
總結知識在我認為,可以是將有相同知識點的故事,在課的鞏固部分,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去感悟知識在具體語篇中的運用,並領悟出其真實運用的狀態。比如,我們教學了副詞,可以讓學生閱讀一段含有副詞的小故事,來領會副詞的構成和運用。這樣的總結,對於學生更有意義,比上教師的定義式的語法講解,更有實際的運用意義。當然,教師的語法講解還是需要的,這個可以作為一個補充,或者是在教師講解之前,學生的一個自我領悟和發現。
四是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如上幾個小點都是在輔助特定的教學活動。我不知道李靜純在其專著《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是如何陳述這一點的,改天我去淘一本,看了再理解理解吧。
2. 單獨教學來培養學生語言技能。故事可用來訓練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其中閱讀活動最為常見。
聽、說、讀、寫是四項基本的語言技能,我且稱之為「四基」,而閱讀活動所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那麼閱讀能力是否包含著四基能力呢?那是當然的。閱讀活動中學生閱讀能力是四基能力的綜合運用,缺一不可。再配合上閱讀技巧和策略,那就完全構成了一個閱讀活動。我們姑且不談什麼學生的閱讀素養,那離我們的現實還是有點遙遠,但在閱讀的活動中,四基能力的操練和閱讀技巧、策略的培養,我們是要逐步去嘗試的。記得去石阡支教的時候,協助老師完成了一節課的設計。一開始熱身是一首英文歌曲The sick song,除了學生興趣的激發外,對學生聽的要求在一開始就提出了。其實,從這一課的設計來看,可以回到上一個話題,就是故事輔助常規教學的問題。The sick song我們可以看作是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小故事引導出需要的主題,並且處理掉部分的語言知識。也就是我所闡述的用同類故事引出主題和用故事引出相關的語言知識,引的第一和第二點,完整結合在了一起。在進入文本的教學後,我在設計時先是一個看動畫回答問題,這也就是聽技能的訓練,也是對文本的一個整體的感悟。然後,再以病歷的形式,進入文本的分塊閱讀。這就是讀技能的訓練。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提供的閱讀的指導,如「快速瀏覽全文,並找到對話中有關Patient』s statement(病人自述)的部分,完成填空。」,這就是閱讀技能和策略的教學。學生完成病歷的過程,就是寫技能的體現。這里,對於技能和策略,我理解為方法。已經掌握,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潛意識使用的閱讀方法為閱讀技能,而還沒有完全掌握,還需要他人去提醒,需要大腦去刻意操作的,則為閱讀的策略。策略是可以向技能轉換的,換句話說,技能就是熟練的策略。學生說的過程,是對語言的輸出過程。說通俗一點,就是把學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講出來。在那課的設計中,Let』s talk環節,就是起到一個說技能的操練。說技能也是石阡學生最弱的一個能力。
二、遵循認知規律。
1. 學生的背景知識。在說這個之前,我需要再重復一個知識——圖式。其實,我們對事物的記憶是採用圖式的方式來存儲在大腦中的。比如,說到apple大家會想到什麼?顏色red, green,味道sweet, sour,形狀round, big, small。還有嗎?還能想到什麼呢?其實還有很多哦,產地Shandong, Shanxi,品種Fuji, Gala,價格,副產品apple juice等。所有這些認知都是圍繞apple這一個中心點展開,這就是圖式記憶。現在有個新單詞iphone需要記憶,我們也會先將有關apple的圖式激活,然後再加入iphone,也就是說我們把上面以apple為中心點的圖式,再加入了一個分支,這時候,這個新圖式又擴大了,再重新記憶在大腦中。所以,我們可以說記憶的過程就是圖式建構的過程。那麼,學生的背景知識是什麼呢?說白了,不就是學生已有圖式嗎?學生背景知識的激活,就是激活學生大腦中已有的圖式。再以石阡的那節課為例,需要激活學生怎樣的背景知識,或者說是已有圖式呢?當然是有關病痛的相關知識。那這些相關的知識,我們採用了何種方式去激活呢?採用了讓學生聽歌、觀看動畫的形式。當然,背景知識的激活有很多的手段,如圖片、頭腦風暴、主題式提問等都可以有效激活圖式。
2. 生詞的預教。其實,這一句話的表達存在一定的問題,至少是不全面的。我們在閱讀前除了生詞的預教,我們對一些新的句型結構也會讓學生有一個提前的感知。注意,是感知而不是教學。感知是一個粗淺層面的了解,教學是一個全面的了解過程。但在故事的教學中,我是從來主張對句型結構的感知的,我一直覺得句型不應該在故事教學中進行教學,只要感知就可以了。故事教學是學生閱讀的過程,是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再如我在石阡協助設計的那節課,通過那個baby,我們已經把妨礙學生閱讀的詞彙進行了預教,對句型進行了感知。但我們並沒有把所有詞彙進行預教,而留下了部分詞彙,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猜測或者直接提示,這些詞彙對學生的閱讀不會造成太大的障礙。
3. 故事的呈現。文中說:呈現故事時,教師首先應特別強調讓學生觀察和理解語言情境,因為意義建構依賴情境。什麼是情境?在英語課堂,就是語言發生的一個真實且符合語言特徵的一個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所謂情境就是一種環境,說得更明白些,就是一種氛圍。在這一點上,石阡那節課中,有一個非常好的情境的渲染,就是baby的引入。文中還提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表達想法和情感的機會,這樣學生才能觀察、思考和體驗故事中的語言。這一個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體現。因為問題的設置沒有做到很開放。什麼叫開放性的問題?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天馬行空的答案都可以,就怕你想不到。例如,What do you think of me?你可以說You』re handsome/helpful/tall/fat/clever/kind…開放的問題,才能真正讓學生的語言得到有效的表達,但也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文中還提出:教師可結合圖片和肢體活動,讀故事或講故事。所謂結合圖片,就是利用文中的插圖,讓學生來復述課文或表演課文。而肢體活動,一般是學生脫離文本後,進行的表演,同時可以加入學生對文本自我理解的表情和動作。
4. 知識的學習。文中提到,知識的學習涉及這幾個方面。一是細節,二是意義。在細節上,文中提出了三個方面:解釋詞彙和句型,分析故事脈絡和主要沖突,學生理解的評估。在故事教學中,對詞彙和句型的解釋,我在前面已經表達過我的觀點。故事教學是學生閱讀的活動,詞彙和句型的解釋不應該放在這樣的課堂之上。即使要解釋,也是點到即止、適可而止的。當然,在常態的課堂之上,我們也是可以進行深入的解讀,畢竟我們的課時是有限的。但故事教學中,故事脈絡的理清是一定的。在石阡那節課,我們是通過讓學生填寫病歷的活動,完成故事脈絡的。在故事教學中,故事的脈絡應該板書到黑板之上,方便學生的理解。同時,我們也可以將一些詞彙和句型融合到故事脈絡的板書中,強化學生對詞彙和句型的掌握。故事沖突的分析,這不是小學英語的范疇,更多涉及的是初中的文本。學生理解的評估方式,那節課有很好的體現。從選擇到填空,採用了多種的形式展開。二是意義。意義就是故事對學生的教育性。我在前面已經有過提及。我們通常可以採用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如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What do you think of …?也可以理解為情感的導出,即情感教育。知識的學習和故事的呈現,一般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融合的。
5. 知識的消化。知識的消化就是知識內化產出的過程。說明白點,就是學生用今天學到的東西,進行表達的過程。學生的復述,學生的表演,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即情感的輸出都是知識內化的體現。
6. 活動拓展。其實,最後的兩點是可以合並在一起的,知識的消化在活動拓展中得到展現,活動拓展也正是知識消化的過程。對於故事教學,我們的活動拓展除了表演、復述等,還可以進行故事的續編或者是同類故事的閱讀。這樣的話,我們又可以回到故事用來輔助常規教學這一節。故事輔助常規教學,其可以存在於課堂的開始,當然也可以存在於課堂的收尾。
三、強調學生參與。
課堂是師生交互的過程,是雙方、多方的互動。有幾個要點,我還是要提醒一下。文中說,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閱讀故事,讓學生預測故事內容和情節走向。教師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呈現故事,讓學生把故事內容和他們的生活進行聯系。學生對故事內容的預測和情節走向,一般可以讓學生通過文中插圖的形式來開展。當然,如果是繪本的話,可以通過繪本的標題和封面來進行揣測。語言是用來運用的,生活中的語言是最為真實的。因此,故事內容和學生生活的聯系也是需要思考的。
C. 語法翻譯發在王薔教學法第幾單元
你是想問語法翻譯法在王薔教學法第幾單元吧,第七單元。
根據英語教學法教程顯示,語法翻譯法在王薔教學法第七單元,即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教學。
英語教學法教程是2006年5月1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適用於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也可用於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各類英語教師的在職培訓課程。
D. 專業成長路01:「單元整體教學」之我見
我首次接觸單元整體教學這個概念是源於2021年12月20日河南省教育廳發布的《關於開展義務教育階段作業設計優秀案例評選活動的通知》,在這個通知里,我第一次看到了「 體現單元意識」。 以單元為基本單位,整體設計單元作業目標,精心選擇作業內容,統籌安排作業時間、難度、類型,綜合考慮作業批改、分析、講評與輔導,增強作業的整體性、結構性、關聯性、遞進性。由於對 「單元意識」「整體設計「 這些概念不很清楚,又想參加省里的比賽,所以就上網查詢了一些資料。
在網上搜到了王薔老師發表在2021年第01期《中小學外語教學》上面的文章《基於大觀念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第一次知道了什麼是大觀念,什麼是單元整體教學。
大觀念可以理解為從零散概念中統整或提煉出來的上位觀念,將有限的、深層次的重要觀念進行有意義的聯結,共同構成學科的連貫整體。大觀念集中體現學科本質性的思維方式和關鍵觀點,是「學生深入挖掘學科內核的概念錨點」(王薔等,2020)。
基於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基於課程標准,圍繞特定主題,深入解讀、分析、整合和重組教材等教學資源後,結合學習主體的需求,搭建起的一個由單元大主題統領、各語篇子主題相互關聯、邏輯清晰的完整教學單元,使教學能夠圍繞一個完整的單元主題設定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單一語篇小觀念的學習和提煉並建立關聯,生成基於該單元主題的大觀念。
基於大觀念開展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大觀念有利於幫助教師在教學中把握立德樹人的本質,聚焦主題意義的建構,剖析單元內各子主題間的關聯及其對學生建構該主題下大觀念的價值,為學生探索學科關鍵知識、轉化能力、形成素養奠定基礎,服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第二,大觀念有利於指導教師整合課程內容、整體規劃教學與評價活動。它使教師超越對零散知識的關注,重視以完整的主題意義為指引,以學生的持久理解為目標進行單元內容的組織和活動的設計(Hume & Berry,2011)。也就是說,教師能從更上位的角度,將凌亂的知識點串成線、連成片、織成網,納入知識結構,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單元知識體系(崔允漷,2019),並在教學中融入持續的評價,確保目標落實。
第三,大觀念有利於教師幫助學生形成單元大觀念,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融合發展。通過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能夠有效依託多種類型語篇,從不同的角度或深度圍繞同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解析(王磊、黃燕寧,2009),並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意義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建構起連貫的、整合性的知識結構(Wiggins & McTighe,2005),逐步形成單元大觀念,促進語言能力、人文素養、思維品質等多方面的融合發展。
為什麼要推動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根據王薔教授在2022年4月的培訓講座內容我們知道:
(1) 單一語篇教學難以引導學生建構單元大觀念。
(2)單一語篇教學導致教學平均用力,不利於突出重點。
(3)三單一語篇教學雖然能夠確保教學按序進行,但會缺乏層次性。
(4)單一語篇教學無法從單元整體的角度考慮課時安排及課時間的承上啟下。
(5)單一語篇教學不利於建立單元內容間的有機關聯。
(6)單一語篇教學難以推動基於單元目標的深度學習。
所以我們要推動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因為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具有三個優勢:
首先,依託大主題下的多個語篇的協同,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建構起圍繞特定主題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力,形成大觀念。
其次,它可以為學生提供深入理解主題背後的大觀念的基礎,引導學生建構更加全面和相對完整的對某一主題認知。這一過程給予學生以主題地位,推動他們參與主題意義探究的活動。
第三,有利於幫助學生更有層次更系統地圍繞意義建構開展學習,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坦白地說,我本人並無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經驗,因為要參加省級的作業設計案例評比,我被迫去學習。文件發到單位時,我們的課程基本結束,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再去進行整個單元的教學設計,並實施。而且,我們要參加的是作業設計比賽,當時我們手裡有作業的成品,而作業是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一種評價手段而已。我們只需要把理論和自己的實踐結合,將單元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點呈現作業就可以。所以,我根據王薔教授的論文,並結合《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上的其他兩篇論文,把三篇論文的理論和我上課的實踐結合起來,採用倒推的辦法,把我們要參賽的第一單元Play Sports的相關話題的內容進行了一次重組。
首先進行單元大概念架構。
Project English八年級上冊Unit 1 以Playing sports 為主題,共包括Topic 1 I』m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Topic 2 I』ll kick you the ball again.和Topic 3 The school sports meet is coming.三個話題。Topic 1通過談論兩個班級的籃球賽、喜歡的運動和球星,激發學生用英語談論日常運動的興趣。Topic 2介紹籃球和足球,通過閱讀了解大眾球類,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Topic 3通過談論參加學校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簡介等,引導學生了解全世界最關注的運動會,並積極參與運動。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現與運動相關的內容貫穿文本始終。因此,我們將本單元的大概念定為: 運動 與運動 項目的 描述與參與 。從人與運動的關系這個角度在教學與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中落實核心素養。
基於課程標准中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把本單元的核心學習目標定為:
(1)通過對奧運會歷史的學習與回顧,了解奧運知識,增加文化理解和對北京冬奧會的關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並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認同感。
(2)通過運動類詞彙、短語和句型的學習,掌握英語語音拼讀規則,並能運用一般將來時與雙賓語進行相關事件的表達。
(3)通過學校運動會篇章內容整體學習,讓學生學會使用一般過去時記錄生活,並能在教師或同伴的幫助下進行寫作並修改完善。
(4)通過對球類運動的了解,深化學生對球類運動和團隊精神的認識,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和對運動的熱愛。
生成整體教學流程圖
基於大概念下的教學目標,根據社會事件和學生實際生活,我們把課本內容進行了整合,調整了原有的話題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Period 1 談 奧運 、 運動員和運動項目。
課時計劃:6課時
整合內容:Unit 1 Topic1 + Unit 1 Topic 3 Section C.
增加內容:對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回顧和對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宣傳報道。
設計意圖:讓教材與生活建立聯系,充分開發教材。開學初,東京奧運剛剛結束不久,談奧運會、奧運冠軍與奧運運動項目,能夠拉近教材與生活和時代的距離,增加學生的代入感,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Period 2 談論 學校運動會與運動項目 和 班級比賽結果 。
課時計劃:4課時
整合內容:Unit 1 Topic 3 Section A、B、D
設計意圖:這一周是學校運動會時間,將教材與生活建立聯系,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根據真實的語境學會使用英語表達觀點,陳述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Period 3 學習球類 運動,增進文化理解 。
課時計劃:5課時
整合內容:Unit 1 Topic 2
增加內容:排球與乒乓球的歷史和中國這兩項運動取得的成績。
設計意圖:這一周是學校體育節,有籃球、足球和排球比賽。通過調整話題內容和順序,可以讓教材與生活建立聯系。通過了解世界和中國最受關注的球類運動,從而幫助學生增加文化理解,體會體育精神、團隊精神、女排精神和乒乓球團隊的拼搏精神,進一步增強運動意識和對運動的熱愛,並積極參與運動。
最後再進行作業設計。這個作業設計在河南省的作業案例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對我和我的團隊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因為我們本身對大單元概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和作業設計是初次學習,理解是否是對的,設計是否是合理的,實施是否是有問題的,這些問題我們都不得而至。而獲獎則是對我們的理解、設計與實施過程的肯定。
我
其實,一開始在我個人的心裡對大觀念單元整體教學是抵觸的。」為什麼總是折騰教師?」是我大腦里出現的第一個念頭。這么多年我們一直在改革,課標改了又改,教學目標也由雙基到三維,再到多維度的核心素養。老師變得又有多少?課堂改變了多少呢?既然課本是凌亂的,為什麼教育部審核課本的時候不讓那些編教材的專家都給調整好了?還讓一線教師這么折騰,有必要嗎?
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最大的困惑,困擾我們的最大問題不是一個,而是一組:
什麼是大觀念?
什麼是單元整體教學?
為什麼要進行大觀念下的單元整體教學?
如何對單元進行再設計?
怎樣生成教學流程圖?
這些問題後來在王薔教授2022年4月和7月做的系列培訓中得到了解答。我也深刻認識道單元整體教學的重要性。推動單元整體教學是為了落實核心素養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提高思想認識,並積極進行實踐。
我覺得在基於大觀念的單元整體教學實施過程中,老師要有三個問題需要關註:
(1)要有系統的理論學習
我們單元整體設計的作業設計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我認真細致地學習了王薔老師的論文,有了她的理論指導,我的實踐才有了方向性。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理解的「道」,就是我們的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心中有了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做指導,我們的實踐才能更有方向,方法。而方法都是屬於「術」類的東西。而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最缺的就是理論上的指導,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2022年版課標的學習,關注《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等專業期刊方面的文章,及時了解教育教學的前沿理論和動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教學策略。
(2)要有變革的勇氣
打破一個舊的習慣是需要勇氣的。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按部就班的教學,很多老師都喜歡呆在自己的舒適區,所以是否願意嘗試變革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大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我們授課前對單元整體教學內容首先要有宏觀的認識,也就是說我們在備課前要通曉一個單元的內容,還要發現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在來聯系和關系,才能對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組合或者重建。我們需要有刪掉課本內容的勇氣,也要有增加一部分內容的能力。
(3)要有思維的轉變
在實施的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我覺得不是對內容的整合,而是如何生成一個單元的教學流程圖。這個問題困擾了兩天,每天走路、吃飯、睡覺是都在思考。直到還有一天就要交稿子了,突然間靈感來了,畫出了思維導圖。為什麼這個步驟這么難?是因為我平時就沒有用思維導圖的習慣。單元整體教學需要老師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單元形成框架式的知識體系。而我平時看問題則只看一個點,不能去關注全局和整體。
E. 考研908個893的王薔教學法有什麼不同
區別在於王薇教法是全英文授課
王薔,女,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外語教學指導專委會主任委員。他是一名非常優秀的教師。讓無數考研人成功上岸。
F. 王薔,情景教學法在第幾頁
王薔教學法這本書因為是中國人,王薔老師編寫的,書本內容主要就是關於英語教學,在教學方面比二語習得(外文書)更加地實用。
復習的程度就是要求大家整本書都要掌握。(這本書我當時是和二語習得同時復習的)每天都會花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看一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會有一些問題,如果大家看完每個單元後能夠回答上這些問題,基本上看書的效果是達到了。
看完了一個單元,我當時也會自己列出提綱,把這個單元的主要思路列出來,這樣整個單元的重難點就很清晰,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強化記憶。
在復習的中期時大家可以試著練習設計教案,尤其是在結束了教案設計這個單元時可以嘗試教案設計的練習,可以麻煩相關專業的學姐替自己看看修改。
復習的前期主要還是在於理解書本內容,中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印象,沖刺階段就是記憶背書。
G. 王薔:明晰英語新課標的四大變化
近日,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正式頒布,此次課標修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對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建設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在新的形勢下,作為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的重要載體,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無疑會對教材編寫、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教育評價起到重要的作用。
近日,王薔教授在《全面和准確把握英語課程內容是落實課程目標的前提》一文中就新版義教課標中課程內容的選取、教研和師訓等建議的要點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對廣大教師學習新課標、實踐新理念提供了撥雲睹日般的啟示和強而有力的幫助。通過其解讀,我們也可以捕捉到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准》的「四大變動」。
一 變動之一
改變「義教課標2011版」課程目標突出學科本位、忽略整體育人功能的問題,將課程目標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了由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四個方面構成的核心素養目標,突出體現了全新的育人價值觀。強調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在發展學生國際視野和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中華文化意識,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其初步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全人類共同價值意識,發展核心素養。
二 變動之二
改變「義教課標2011版」中提出的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文化意識、情感態度和學習策略五個方面構成的課程內容,從彼此間缺乏關聯性的五項內容轉向了以服務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六要素(即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整合的課程內容。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全程中的持續發展。這六個要素緊密關聯,不再是一盤散沙。
主題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語篇承載表達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體素材;語言知識為語篇的構成和意義的表達提供語言要素;文化知識為學生奠定人文底蘊、培養科學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提供內容資源;語言技能為學生獲取信息、建構知識、表達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徑;學習策略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習效果提供具體方式方法。重構的課程內容突出了以主題為引領,聚焦生活、社會、科學、自然等與學生成長關聯緊密的主題,以語篇為依託,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多種類型的文體和場景,以學習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為核心內容。教師可通過挖掘語篇蘊含的育人價值,圍繞主題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形成知識結構,為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素養奠定基礎。
為避免碎片化教學,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新課標」要求課程內容以單元的形式呈現,以發揮單元教學的綜合育人功能。教師要將課程理念和要求落實到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中,改變傳統的以孤立記憶和操練語言點為主的知識導向教學,從淺表性、碎片化和應試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探索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指向素養培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實踐。因為只有通過單元整體教學持續對學生進行潤物細無聲式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才能落實好學科育人的課程目標。因此,整體規劃單元育人藍圖,開展育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將成為新時期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改革與創新的方向。
三 變動之三
改變脫離語境的碎片化、表層化、模塊化的教學方式,提倡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英語學習活動觀倡導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理念,強調語言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素養發展為目標,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意義,依託語篇內容,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強調英語課程的學習要通過精心設計,體現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能力融合發展的學習活動與內容六要素的有機互動和融合,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具體而言,學生通過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等活動,獲取信息,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形成知識結構;通過應用實踐活動,內化所學語言和知識結構,理解語言背後的深層次含義;通過遷移創新類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主要內容進行分析比較、批判評價,開闊文化視野,形成是非觀念,發展思維品質;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觀點、策略和方法等在新的情境中解決問題,體現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一變化強調了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聯互動是持續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
四 變動之四
改變以測驗和考試為主、忽視課堂評價的單一評價方式,構建一個素養導向、主體多元、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形式多樣的評價體系。日常教學要堅持「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實施,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確保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課堂評價的高度一致性。教師要從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活動設計和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等方面實現整體統籌規劃。其中,評價設計:既應包括課堂上對學生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的評價,也包括課後作業的設計和評價;既包括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持續性評價,也包括單元學習完成後的結果性評價;既包括階段檢測,也包括期末考核;從形式上,既要有教師評價,也應有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而不論採用什麼評價方式,其重點都應體現對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業成就表現上,關注學生在文化意識、思維品質、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綜合表現。
H. 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二版教材筆記和課後答案
王薔《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版)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詳解完整內容查看請點擊此處>> http://dacai.100xuexi.com/Ebook/175579.html
【目錄】
第1章語言和語言學習
1.1復習筆記
1.2課後習題詳解
1.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2章交際教學原則與任務型語言教學
2.1復習筆記
2.2課後習題詳解
2.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3章國家英語課程標准
3.1復習筆記
3.2課後習題詳解
3.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4章教案設計與書寫
4.1復習筆記
4.2課後習題詳解
4.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5章外語課堂管理
5.1復習筆記
5.2課後習題詳解
5.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6章語音教學
6.1復習筆記
6.2課後習題詳解
6.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7章語法教學
7.1復習筆記
7.2課後習題詳解
7.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8章詞彙教學
8.1復習筆記
8.2課後習題詳解
8.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9章聽力教學
9.1復習筆記
9.2課後習題詳解
9.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0章口語教學
10.1復習筆記
10.2課後習題詳解
10.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1章閱讀教學
11.1復習筆記
11.2課後習題詳解
11.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2章寫作教學
12.1復習筆記
12.2課後習題詳解
12.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3章綜合技能
13.1復習筆記
13.2課後習題詳解
13.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4章語言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14.1復習筆記
14.2課後習題詳解
14.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5章教學評價
15.1復習筆記
15.2課後習題詳解
15.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6章學習者個體差異與學習策略培養
16.1復習筆記
16.2課後習題詳解
16.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7章英語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7.1復習筆記
17.2課後習題詳解
17.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8章教材的評價與使用
18.1復習筆記
18.2課後習題詳解
18.3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英語教學法教程》(第2版)(王薔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適用於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也可用於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各類英語教師的在職培訓課程。該書被很多院校指定為英語專業考研必讀書和學術研究參考書。
資料來自: 達聰學習網 ( http://dacai.100xuexi.com/ )
登錄達聰學習網後,搜索框輸入:「 王薔 」 即可獲得!
作為該教材的學習輔導書,本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梳理章節脈絡,濃縮內容精華。每章的復習筆記以該教材為主並結合其他教材對本章的重難點知識進行了整理,並參考了國內名校名師講授該教材的課堂筆記,因此,本書的內容幾乎濃縮了經典教材的知識精華。
2.中英雙語對照,凸顯難點要點。本書章節筆記採用了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強化對重要難點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解析課後習題,提供詳盡答案。本書收錄了課文中的所有習題,並在參考教材附錄的基礎上對習題答案進行了完善和補充。
4.精選考研真題,補充難點習題。本書精選名校近年考研真題及相關習題,並提供答案和詳解。所選真題和習題基本體現了各個章節的考點和難點,但又不完全局限於教材內容,是對教材內容極好的補充。
第1章語言和語言學習
1.1復習筆記
本章要點:
1.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
我們習得語言的方式
2. Views on language
語言觀點
3.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結構主義語言理論
4. The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功能主義語言理論
5. The intera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交互語言理論
6.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關於語言學習的普遍觀點
7. Process-oriented theories and condition-oriented theories
強調過程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強調條件的語言學習理論
8. The behaviorist theory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9. Cognitive theory
認知學習理論
10. Constructivist theory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1. 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12.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一個好的語言老師必備的素養
13.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教師專業技能發展
本章考點:
我們如何習得語言;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功能主義語言理論;交互語言理論;關於語言學習的普遍觀點;強調過程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強調條件的語言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社會建構主義理論;成為一個好的語言老師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圖。
本章內容索引:
Ⅰ.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
Ⅱ. Views on language
1.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2. The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3. The interactional view of language
Ⅲ.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ing in general
1.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2.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earning in general
(1)Behaviorist theory
(2)Cognitive theory
(3)Constructivist theory
(4)Socio-constructivist theory
Ⅳ.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Ⅴ. Development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Ⅵ. An overview of the book
This chapter serves as an introction for setting the scene for this methodology course. It discusses issues concerning views on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or learning in general with the belief that such views will affect teachers』 ways of teaching and thus learners』 ways of learning.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are also discussed in order to raise the participants』 awareness of what is required for a good English teacher.
這一章主要是介紹教學法的方法論,其中討論的問題涉及語言和語言學習的觀點,或者一般學習及這些觀點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習者學習方式的影響,本章也討論了一個好的英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以提高語言教學參與者對優秀英語教師相關要求的意識。
Ⅰ. The way we learn languages(我們習得語言的方式)
Much of human behaviour is influenced by their experiences. The wa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 in the classroom is to some extent influenced by the way they learned languag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大多數人類行為受過往經驗的影響。語言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也會受到他們語言學習方式的影響。在學習外語時尤為如此。
The challenge confronting language teaching is how teaching methodology can ensure successful learning by all the learners who have more differences than the commonality.
語言教學面臨的挑戰是:教學法如何才能保證不同之處多於相同之處的學習者成功習得語言。
Ⅱ. Views on language(語言理論)
【考點:結構主義語言理論、功能主義語言理論、交互語言理論的定義及具體應用】
Three view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There are many possible theoretical posi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views which are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reflected in current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關於語言本質的三種觀點:在語言的本質上有很多潛在的語言觀點,當前語言學習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反映了三種不同觀點。
1.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結構主義語言理論)
The structural view of language is that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tructurally related element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meaning.
結構主義語言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用於傳遞意義的系統,其中各因素在結構上相互聯系。
(1)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system語言系統的因素
①phonological units (phonemes) 語音單位(音素)
②grammatical units (phrases, clauses, sentences) 語法單位(片語、從句、句子)
③grammatical operations (adding, shifting, joining or transforming elements) 語法操作(增添、移位、合並或改變成分)
I. 王薔教學法怎麼背誦啊
王薔教學法主要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背誦,每天早上和同學約著上課,每天下午和晚上就在備課做導圖,我的腦海中有框架有些知識點的結構我忘不掉了考試時候。
即使遇到不會的題也能說一說我在後期講課的時候只覺得心中有框架講起來也比較順。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筆記建議要自己做如果你想買我的思維導圖進行借鑒我還是很支持的你跟著我的思維導圖做相當於梳理了教材內容如果能跟著我的帶背班我帶著你手把手教你梳理思路你再自己做導圖那就真的就很不錯了。
最想對大家說:只有過了自己的腦袋的知識才能真正記住買了別人的資料或者照抄並不代表你是真的會了。跨考學科英語,一開始對王薔教學法很懵逼,尤其是教學法全英文,根本不知道要背什麼,也不知道怎麼考,後來才慢慢找到方法。
其實它就像是英文版,其本質都是要背。理解了才容易背,才記得牢,才會變通。然後就是一遍遍重復的背誦,最後畫框架圖,看自己能不能把內容復述出來。教學法我是先大體瀏覽一下課本內容。
知道這章講什麼,然後再看劃重點視頻帶你把課本內容過一遍,把知識點畫出來,然後自己整理筆記,稍加背誦再去看精講視頻鞏固一下,最後像333一樣,每學完一個章節就總結一下,把會考的知識點都寫在一張紙上,看自己能不能復述出來。
最後默寫也有助於記憶,而且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最好是用考研的專業課答題紙默寫)。還有就是一定要早開始早開始,越早越好。
J. 英語教學法 王薔主要內容
網上搜索就可以
《英語教學法教程》適用於師范院校英語專業學生,也可用於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課程和各類英語教師的在職培訓課程。
本書共分14個單元,分別介紹了英語教學的基本概念、交際教學原則和活動、備課和寫教案、課堂管理的方法、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教學、綜合語言技能的教學、教學評價和教材評價與使用。
http://wenku..com/search?word=%D3%A2%D3%EF%BD%CC%D1%A7%B7%A8%BD%CC%B3%CC%20%CD%F5%C7%BE&lm=0&od=0上面的內容下載即可,裡面是教案,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