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帝國崛起研究方法

帝國崛起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11 12:44:36

1. 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紐約歷險怎麼用粉筆一筆畫完

解法如圖所示。

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最近上線,這是一款解密冒險游戲,游戲中玩家需要找到各種通關的方法,游戲玩法比較簡單,但是比較考驗分析能力和眼神。

密室逃脫14是一款很有意思的密室逃脫小游戲!這次游戲的玩法又不一樣了,在最右邊的關卡里,你首先要點掉一個珠子,然後接下去每個珠子要隔著一顆珠子才能跳過去,將被跳過的珠子消除掉,直到只剩下一顆珠子即可過關。另外兩個關卡就交給小朋友去研究嘍,趕快來挑戰一下吧!

2. 古亞述帝國是如何崛起的亞述帝國崛起的機遇淺析

說起亞述帝國,這是西亞地區一個非常古老的國家。作為鐵器時代的首個鐵器帝國,亞述帝國以其特有的優勢與外部環境迅速成長成為了西亞地區的主導性力量。那麼古亞述帝國是如何崛起的呢?那麼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了解一下吧。

在人類文明搖籃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有無數的帝國文明,他們彷彿在地下向世人訴說著古老而悠久的歷史。古代的兩河流域,以薩馬拉(今伊拉克中部城市)為界,以南叫做巴比倫尼亞、以北叫做亞述。而在歷史長河中,巴比倫尼亞文明如群星璀璨,而亞述則乏善可陳。但是,讓世人銘記的,卻是這個「江山鮮有才人出」的亞述。

亞述早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默默無聞,甚至臣服於巴比倫尼亞。同一時期,南部城邦的主人換了一批接一批,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烏爾城邦的第一、第二王朝存在於蘇美爾早王朝)都曾統治過亞述。

公元前18世紀,沙馬什阿達德一世在位時,迅速奪取了馬里(位於兩河流域中部),擴大了亞述的版圖。當時的西亞,埃及被加喜特人占據,兩河流域南部的古巴比倫(漢莫拉比在位時期)空前強大,西北面的米坦尼盛極一時,外部環境阻礙了亞述的興起。

但是,亞述在等待時機!

公元前1107年,埃及第二十王朝(新王國時期)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位時期,將斯蒂蒙斯一世任命為下埃及統治者,埃及中央王權嚴重分裂,地方各行其事,緊接著海上民族入侵,埃及陷入動盪之中;鐵列平改革後的赫梯由於長期與埃及爭奪敘利亞,國力也日漸衰落;遭到赫梯統治達兩個世紀的米坦尼也分崩離析。

此時,亞述帝國迅速崛起,亞述將加喜特巴比倫擊敗,奪取了巴比倫尼亞北部;徹底擊敗米坦尼,獲得了制鐵技術(赫梯帝國佔領米坦尼,封鎖制鐵技術兩個世紀);經過近兩個世紀的交戰,最終滅亡了赫梯帝國。

在亞述帝國崛起的過程中,各個君主都敏銳的觀察著周邊帝國強國的興衰,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以逸待勞 早期的亞述,只是以城邦為中心,人口不多,實力不足。因此在阿卡德、巴比倫統治時,並沒有大的叛亂。

2 掌握煉鐵技術 在吞並米坦尼時,將米坦尼的制鐵技術轉化為生產和軍事力量。對亞述的國力強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3 控制水源 在同加喜特巴比倫交戰時,就控制了馬里(前文已提到),並奪取了下游肥沃的土地。

4 趁火打劫 亞述帝國在赫梯、米坦尼、埃及陷入動盪時,傾盡國力奪取領土和人口,為後來亞述常備軍的建立打下堅實基礎。

5 強制移民 提格拉特帕啦沙爾三世在位時,將佔領地區的居民全部趕走,並用武力驅使其他佔領區的平民居住。杜絕了發生叛亂的可能。

亞述帝國在統治了西亞北非5個世紀後,被迦勒底人和米底人於前612年滅亡,從此亞述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但亞述崛起道路上對機遇的巧妙把握,也保證了亞述帝國數百年的強盛,也是繼任者以及現代研究不可忽視的因素。

3. 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威廉困境」既是一種在國際關系史中反復發生的地緣政治現象,同時也是本研究進行理論構建所關注的興趣起點。從現象角度講,「威廉困境」描述的是作為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崛起進程中,德皇威廉二世(William
II)既支持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Alfred von
Tirpitz)要求擴張海軍的「龐大海軍計劃」,同時也支持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Alfred von
Schlieffen)擴充陸軍的「兩線作戰計劃」。為了同時獲得海陸兩棲戰略優勢,威廉德國不得不將寶貴的戰略資源投放到與海權霸主英國之間昂貴的海權競爭,以及同陸上強國法俄之間緊張的陸權競爭中。在海陸並舉的安全戰略選擇下,德國的兩線擴張戰略不僅誘發了一個原本可以不必出現的反對它的協約國同盟,同時也使自身陷入了一場代價高昂的馬拉松式的軍備競賽。

威廉二世(左)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中)
1897年,提爾皮茨被威廉二世任命為帝國海軍大臣。他剛一到任,就向德國議會申請7000萬馬克用以建造三艘新式戰列艦。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的親密合作,以及德國海軍對英國海軍的挑戰之路,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從概念角度講,「威廉困境」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國因同時追求在兩大地緣空間上的優勢而激活體系內潛在的權力均衡機制,從而成為被其他成員聯合制衡的主要對象。更重要的是,實行這種戰略的崛起國意識不到自身的戰略選擇對霸權國及周邊國家所造成的威脅感,也意識不到來自周邊的結盟制衡很大程度上是對其目標過多而四面樹敵的反應。克勞斯愛潑斯坦(Klaus
Epstein)在分析一戰起因時指出:「威廉德國的威脅並不在於其版圖、人口、經濟水平、工業能力,而在於其國內存在的強烈的軍國主義擴張情緒,對現存國際體系秩序與領土安排的否定,以及皇帝本人對採用激進軍事手段打破秩序安排的傾向。這一切都令其他歐洲國家對德國的崛起感到恐懼。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德國本應卻沒有意識到這一事實。」第二層含義是指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國對體系霸權國制衡行為所產生的認知悖論,即霸權國對崛起國的任何妥協或善意綏靖都會被崛起國解讀為自身採取強勢姿態的明顯奏效和霸權國的軟弱與缺乏決心,而霸權國對崛起國的強硬反應則會被解讀為霸權國對崛起國本能的敵意,從而使崛起國以更強勢的姿態針鋒相對地打破霸權國的戰略包圍。這種認知悖論最明顯地體現在一戰爆發前的威廉德國。當時國內的樂觀主義者認為,德國已經強大到可以把任何眼前的敵人像牛皮紙一樣揉成一團,而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國家面臨著嚴重的戰略敵視與圍堵,因而需要盡早發動一場堅定且毫不妥協的預防性戰爭。
從本質上講,「威廉困境」與其說是一種崛起國在戰略角色上的精神分裂,不如說是缺乏一個有能力對國內各種利益集團所主張的戰略優先性進行協調與統籌的權力核心。在一戰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海軍元帥提爾皮茨和支持他的「海洋軍工復合體」認為歐洲大陸已經像一個填滿了格子的跳棋局,因而主張發展公海艦隊並獲得「陽光下的廣大地盤」;同時,他們對德國與法俄之間因為很小的歐洲領土所產生的敵意感到無法理解。陸軍元帥施里芬、毛奇(Moltke)和支持他們的「陸軍軍工復合體」則認為,德國面臨的現實安全威脅是地處法俄兩國之間的中歐平原這一尷尬位置,而不是相距遙遠的海洋國家英國。他們對德國主動挑起同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感到氣憤。此外,德國社會中的其他大利益集團――如羅馬天主教中心和社會民主黨――則僅僅贊成對俄國發動戰爭,同時主張積極爭取英法兩國的友誼或中立。在一戰爆發前的20年裡,德國領導人的案頭擺滿了關於建立強大的海軍、修建近東的巴格達鐵路和爭奪歐洲霸權等主題的研究報告,而這些看似能夠給君主和國家帶來權力聲望的建議最終都被德皇隨波逐流地予以默許。
本研究所關注的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在戰略空間分布上應包含兩個基本特徵。第一,這類國家必須既有綿長的領海基線,同時又不能四面環海而遠離大陸。因此,近代崛起的日本、英國這種典型的離岸海權國就不符合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的特徵。第二,這類國家與周邊其他陸上強鄰存在著明顯的安全博弈這一條件將崛起的美國作為地緣政治中的特例排除在關注普遍性的研究之外。美國雖然是19世紀末的崛起國,但它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原則而遠離歐洲國際社會的紛爭。二戰爆發前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都沒有深度捲入到以歐洲體系為核心的安全競爭之中。鑒於獨特的地緣政治空間――遠離國際政治核心的歐洲大陸且周圍沒有其他陸上強鄰存在――美國可以被看成為「相對亞歐大陸板塊而存在的超大型離岸海權國」。因此,美國也不屬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
通過以上對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的概念界定,可以認為,本研究關注的對象是地處歐亞大陸邊緣――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海陸復合型崛起大國。一方面,這類國家擁有兩棲地緣空間稟賦;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因雙重誘惑而被兩大戰略空間所反噬。縱觀近代400多年的國際關系史可以發現,自1580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派遣阿爾瓦公爵(Duque de
Alba)率軍強行兼並海權國葡萄牙並親自兼任其國王以來,除了西班牙帝國兼具了海陸霸權特徵以外――西班牙帝國在歷史上的曇花一現正是由於其被來自兩大地緣戰略空間的拉力所撕碎――國際體系中再未出現過能夠同時獲得兩棲地緣戰略優勢的權力單元。
相比於西班牙帝國在全球的兩棲霸權,「簡配版」的區域陸權與區域海權並舉戰略都可能面臨著海陸聯盟制衡的風險。這其中存在著兩大重要原因:第一,區域海權戰略本質上是對全球海權戰略的部分侵蝕與分割。一旦崛起國在特定區域內建立起海權優勢,就等於否定了國際社會存在全球海權的基本事實。其次,區域海權戰略是走向全球海權戰略的必由之路,歷任海權霸主無不是從區域海權中成長起來的。同時,由於國家戰略的不可知性、欺騙性、階段性與動態性,全球海權霸主對其聯盟體系外一切追求區域海權的國家均會產生本能的防範意識。
全球化使當今國際體系成員間的交往力度與安全互動日益頻密。在此背景下,每一個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都可能面臨來自海上和陸上的雙重戰略壓力。從國家追求絕對安全的角度講,只有同時獲得海陸兩線的戰略優勢才能夠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與影響力。但問題在於,所有因奉行絕對安全哲學而進行的努力不僅會被體系內其他大國間構築的海陸「聯姻」所抵消,同時也會導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猶如一戰前德意志第二帝國所面臨的「威廉困境」之中。如果說「修昔底德陷阱」是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因權力轉移或認知敵意螺旋等造成的某種結果,那麼從崛起國角度講,「威廉困境」就是導致「修昔底德陷阱」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於正在崛起的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來講,奉行什麼樣的安全戰略更有可能激活一個包含霸權國在內的遏制性軍事同盟?什麼樣的安全戰略選擇能夠使其在崛起進程中面臨更小的體系結構性壓力?
縱觀冷戰後的國際社會,並沒有出現以多極化為趨勢的群體性崛起,而是呈現出中國孤軍突起的一國崛起態勢。雖然習慣上將新興的金磚國家作為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力量,但是不論從經濟總量還是從經濟增速看,中國都遠超其他金磚國家。例如,2015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美國為179689.6億美元,位居全球之首,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4.44%;中國為113856.6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佔世界經濟總量的15.49%。而其他三個金磚國家的GDP及其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印度21832.8億美元,佔2.97%;巴西18008.7億美元,佔2.45%;俄羅斯12360.2億美元,佔1.68%。此外,中美兩國的經濟增速同其他體系強國之間的距離仍處於擴大趨勢。冷戰末期,美國、日本和德國的GDP分別約為6萬億、4萬億和3萬億美元,而目前日本的GDP從美國的2/3下降到1/3弱,德國則從1/2降到了1/4。可見,日德等發達國家與中美兩國的差距在拉大,而中美兩國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21世紀的中國是體系中唯一最有可能接近並超越美國的新興大國。
當今處於崛起進程中的中國正在力圖通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來避免同體系霸主美國及其全球聯盟體系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戰略作為一種雙向的互構過程,在其運行中所反復生成的「施動―反饋」會直接影響到國家間對於敵友身份的認知和安全態勢的研判。作為一個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中國自近代被捲入全球化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海防」與「塞防」之辯。進入21
世紀,隨著中國完成同俄羅斯領土邊界的劃定,國內學術界主張中國在穩定陸權的基礎上拓展海權的呼聲日隆,並在「海洋強國」與「大國崛起」之間建立起了某種因果聯系;同時,還在「藍水海軍」「海上生命線」同「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等意象之間建立起了帶有必然性的觀念映射。
但問題在於,現代意義上的海權擴張是指荷蘭模式的海運能力,還是英國模式的海軍實力?抑或是葉自成等認為的海洋資源的整體開發能力?為什麼隨著中國在東亞地區海軍實力與遠洋能力的快速提升,反而出現了更多的地緣安全緊張局面?如果一個國家增強軍事實力的戰略會刺激霸權國及其聯盟體系,那麼這樣的戰略選擇是否可能會造成一種自拆台腳或自我包圍的「威廉困境」?崛起國將安全戰略從消極的「非對稱近海防禦」向積極的「遠洋對等威懾」調整,是否會促使霸權國以聯盟的形式對沖或抵消這種謀求縮小權力位差或重構優勢的權力增長的努力?在缺乏推責對象的前提下,崛起國選擇區域海權戰略是否真正有利於消除其與守成國之間潛在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作為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其安全戰略選擇不僅關繫到崛起進程中可能面臨何種壓力,更關繫到能否實現和平崛起的全局謀劃。如何從歷史上反復出現的「威廉困境」中抽象出規律性的理性認知,直接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大業的未來走勢。
歷史中的「威廉困境」及其成因分析
為什麼俾斯麥執政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崛起進程中沒有面臨巨大的周邊安全壓力,而威廉二世執政後德國的地緣安全環境卻出現了急劇的緊張態勢?「威廉困境」看似為海陸復合型崛起大國因其地緣結構而面臨的雙重壓力,實則與崛起國的戰略選擇有著更大的關系。「威廉困境」產生的直接原因在於崛起國追求海陸並舉的兩線戰略目標,這一目標設定可能導致崛起國同海權霸主陷入海權之爭,以及同周邊陸權國之間陷入陸權之爭。在這一直接原因的背後存在四個重要的深層原因。
正是這些深層原因的疊加效應,導致一戰前的德國陷入「威廉困境」的戰略泥沼。
首先,當崛起國自我認可的身份與國際社會給定的身份出現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身份位差」

1902年1月30日,第一次英日同盟條約在倫敦簽訂
其次,缺乏一個有能力協調並統合國內不同利益集團訴求的決策中樞
1880年俾斯麥治下的德國由於專守歐洲陸權優勢,其海軍軍費開支不到英國的四分之一或法國的三分之一。隨著德國逐漸開啟與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到一戰前的1910年,德國的海軍軍費雖有大幅提高並成為全球第二,但也僅僅為海權霸主英國的一半(參見表1)。而早先一直佔有優勢的陸軍開支雖也大幅提升,但其增幅卻被協約國的相應增長所抵消。德國海軍挑戰英國海上霸權的成本非常高昂,以至於海軍軍費的增長威脅到了其原本享有的歐洲陸權優勢。1901~1903年,德國海軍耗費了國防開支的20%;1907~1909年,這一比重上升為25%;而到了1911年,德國海軍預算佔到了陸軍預算的54.8%。1908年,德國推行了10年的海陸並舉戰略使德國的周邊環境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惡化。時任德意志帝國宰相的伯恩哈德馮比洛(Bernhard
von
Bulow)在寫給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的信中說:「德國已經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競賽中精疲力盡。如果在德國實現財政改革後我仍是宰相的話,我就要主動給海軍軍備競賽降溫。德國的發展已經不能再允許這種伊卡洛斯式的飛翔了。」

在被「克魯格電報」激怒之前,處於「光輝孤立」政策下的英國與法俄之間的共同戰略利益甚少。英國在同法俄爭奪非洲、近東、中東和遠東問題上都存在著戰略矛盾。但是,正是威廉德國同時追求歐陸霸權與世界海權的戰略建構起了英法俄三國基於共同威脅的安全利益。泰勒(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認為,倘若德國放棄了挑戰英國海上權威的「龐大海軍計劃」而集中力量加強陸軍建設,他們就有可能使英國保持中立,同時必然會在歐洲大陸的戰爭中贏得勝利。如果德國人把1914年以來直到戰敗仍停泊在軍港中的無畏艦的製造經費和鋼鐵用來製造重炮和運輸機械,那麼他們在陸戰中將一直保持優勢。
第三,不滿足於單一的區域陸權優勢,全民性痴迷於「海軍民族主義」,並傾向於認為國家建立強大海軍是確保外向型經濟運輸生命線、保衛國家海外利益、保衛國家領土安全和提升全球戰略影響力的重要基礎。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國對海權霸主最大的挑戰不在於陸權優勢,而在於它對全球海權的分割與侵蝕。對於獨佔一塊地緣政治板塊且擁有充分安全剩餘的區域陸權國德國來講,其真正的安全威脅不可能來自於單純的海上封鎖或登陸進攻,而只能來自於陸上鄰國的軍事進攻。對於這一點,即便是當時德國的戰略決策者也是深信不疑的。因為在一戰前,德國人的戰略設想始終是謀求英國人中立以便對法俄開戰,而不是謀求法俄中立以便對英國開戰。英國著名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比特(Julian
Corbert)對海權與陸權的關系進行分析後認為:「由於人們生活在陸地而非海面上,因此交戰國間的重大問題總是取決於要麼你的陸軍能控制敵人多少領土和有生力量,要麼艦隊協助陸軍所產生的威力使對方感到恐懼。」同時,享有陸權優勢的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也無需擔心沒有海軍的保衛海權國會對其展開登陸進攻。正如1911年威廉二世同一位英國到訪者談話時所說:「恕我直言,你們在這一區域投入的微不足道的幾個師並不起什麼作用。」
實際上,單純的海上力量除了協助陸軍打消耗戰外,對贏得整個戰爭不具備太大的作用。1853~1855年間,英法之所以贏得了對陸權霸主俄羅斯的克里米亞戰爭,
第四,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是否會因區域海權戰略而陷入「威廉困境」,取決於實行這一戰略的體系結構與時機把握。首先,如果在某一地區除了霸權國以外還存在兩個以上的次強國,那麼霸權國的優先制衡對象就是首先選擇區域海權戰略的次強國。從這一角度講,崛起國實施區域海權戰略存在著「先動劣勢」,即在同等條件下,率先實施區域海權戰略的崛起國會遭到霸權國的戰略圍堵。其次,如果某一地區內出現了二元結構,即霸權國與崛起國的實力都遠超其他國家,那麼崛起國推行區域海權戰略就很難找到有效的推責對象。最後,在同一時期內,在與霸權國安全聯系更緊密的地區推行區域海權戰略的國家更容易遭到霸權國的圍堵。在這一圍堵過程中,霸權國甚至會鼓勵區域次強國推行區域海權戰略,以便對更具威脅的前者加以制衡。
美國的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在理論上將全球海權同大國崛起之間建立起了因果聯系,但率先將這一理論付諸實踐的則是來自德國的「歐洲馬漢」提爾皮茨。1890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地緣安全戰略的轉折點――逐漸從俾斯麥主張的區域陸權戰略轉向了威廉二世主導下的區域陸權與全球海權並舉戰略。德國在國際體系中率先追求全球海權的戰略選擇直接導致了其在體系中角色身份與地緣安全環境的變革。為什麼在19世紀末威廉德國、法國和美國都在不同程度上實施海權戰略,威廉德國遭到了英國的遏制,而法國和美國卻得到了英國的鼓勵與綏靖呢?答案就在於「威廉困境」內蘊的「先動劣勢」,即相對於同一時期法國在地中海的區域海權戰略來講,德國的全球海權戰略涉及的范圍太大了;相對於美國後來推行的全球海權戰略來講,德國推行全球海權戰略又太早了。因此,對於英國來講,來自追求全球海權的威廉德國率先構築的威脅要遠遠超出僅在地中海構築區域海權的法國和英德兩敗俱傷後不慌不忙崛起的美國。

海權論的鼻祖,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
德國的「先動劣勢」導致了英國對體系內其他崛起國推行區域海權戰略實行鼓勵或綏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拿破崙戰爭後取得歐陸霸權的沙皇俄國想獲得黑海區域海權以及達達尼爾海峽控制權時,海權霸主英國將其視為最大挑戰者。一方面,英國默許海陸復合型國家法國增加地中海區域的海上軍備;另一方面,聯合法國並不惜同俄國打一場需要登陸作戰的克里米亞戰爭。同時,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一戰前英國為了同德國爭奪海權,一改往日的防範法國加強直布羅陀與地中海海軍實力的政策,轉而鼓勵法國在地中海掌握海權優勢,並默許沙皇俄國積極發展黑海艦隊控制達達尼爾海峽。
「威廉困境」的政治化解:俾斯麥德國與地中海法國崛起的戰略啟示
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在崛起進程中必然會伴隨來自海陸兩大空間的戰略壓力嗎?這一問題的答案與其說是權力結構分布造成的必然,不如說與崛起國奉行的安全戰略有著更大的關系。俾斯麥德國是典型的追求區域陸權優勢的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而地中海法國則是典型的奉行區域陸權與區域海權並舉戰略的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通過對實施區域陸權戰略的俾斯麥德國、區域陸權與區域海權並舉戰略的法國和區域陸權與全球海權並舉戰略的威廉德國比較發現:首先,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選擇區域陸權戰略面臨的安全壓力最低。其次,對於實施區域海權戰略的國家來說,僅當國際體系中存在推責對象――在同等重要的區域率先追求區域海權者或同一時間內在更重要地區追求區域海權者――的時候,海上霸主才會對區域次強國進行戰略綏靖並鼓勵其追求區域海權。再次,當一個海陸復合型崛起國選擇區域陸權與全球海權並舉戰略時,其必然因面臨來自兩大戰略空間聯合的壓力而陷入「威廉困境」。最後,如果一個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放棄了最基本的區域陸權戰略,就等於徹底放棄了大國地位,其不僅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海權爭霸,同時還將面臨來自周邊陸上強鄰更大的進攻風險(見表2)。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的頭20年,俾斯麥能夠以其個人的政治影響力成功地引導或壓制住國內主張對外擴張的利益集團的權力沖動。俾斯麥擔任德國宰相時,國內關於海外殖民和擴張海軍的呼聲日隆。俾斯麥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的決策能夠一直保持對社會思潮的「引領」,通過提供超出相關利益集團預期的政治利益或在某個利益集團提出完整的政治訴求之前就果斷給予其可能要求的政治結果,對其加以駕馭和引導,使之處於可控狀態。俾斯麥曾私下裡向英國駐德國大使表示:「德國的地理位置並不適於建立一支耗資巨大的海軍來保衛本土或貧弱的海外殖民地。同時,德國的地理位置也不適合發展成為一流海軍強國。」

一戰前的歐洲政治版圖
俾斯麥治下的德國奉行的是典型的區域陸權戰略。這種戰略的最大特徵便是僅僅將國家安全戰略目標限定為在西歐地區獲得陸權優勢。俾斯麥與同一時代的另一名戰略高手拿破崙三世最大的共同點在於,二者在等待戰略機遇上都擁有無限的耐心:耐心等候聯盟者上門,耐心等待有利時機的到來。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曾告誡他的部下:「我常常不得不在埋伏的地點守候多時,忍受身邊昆蟲的覆蓋與叮咬,直到射擊最佳時機到來。」然而,耐心與定力只是崛起國等待與把握戰略機遇的一個必要非充分條件。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之間具有決定性的不同點則是:前者更懂得國家在追求利益的問題上要考慮到國際社會的整體反應而主動地自我節制――在普魯士發動的三次統一戰爭中,俾斯麥都獲得了除對手以外的歐洲主要國家的支持;而拿破崙三世的貪婪與俾斯麥的節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直接導致了法國成為擋在德國前面最佳的推責對象。
布萊恩希利(Brian Healy)與阿瑟斯坦(Arthur
Stan)通過細化國家能力指標,以及將外交事件劃分成沖突與合作兩種類型,來論證為什麼在俾斯麥主政德國期間歐洲地區沒有出現制衡德國崛起的軍事聯盟,其結論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以後,由於俾斯麥奉行自我節制的戰略目標――這種目標使除法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有理由相信德國不是一個潛在的侵略性國家,而是一個對現狀安排與國際秩序完全滿意的國家――德國並沒有因為強大的陸權優勢而成為歐洲大國制衡與防範的對象。完成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擁有了世界排名第一的陸軍。為了避免成為歐洲權勢均衡的制衡對象,俾斯麥多次公開宣稱:統一後的德國利益已經飽和,不再有侵佔更多領土的任何野心,以此來向俄羅斯表明自己對巴爾干沒有興趣,向英國表示自己對海外殖民毫無野心。
在俾斯麥主政德國的近20年時間里,他始終小心翼翼地避免本國直接捲入同霸權國英國的沖突之中。「他用超乎尋常的審慎,不讓任何大國有任何借口組建反德聯盟。」整個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將外交政策的重點牢牢限定在歐洲大陸,這反而使法俄成為了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潛在對手。通過「海洋貿易安全搭車」與「安全威脅角色推責」的搭配組合,俾斯麥為德國崛起贏得了穩定而寬松的國際環境,有效地避免了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可能陷入的「修昔底德陷阱」。

奧托馮俾斯麥( 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照片攝於1896年6月,李鴻章訪問德意志帝國期間專程前往漢堡,拜訪並求教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俾斯麥推行「海權搭車」的根本原因在於,他明白對於任何國家的商業利益和海外殖民地來說都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安全,而任何試圖使德國海上力量超越英國的努力都會激活一場得不償失的軍備競賽或被英法海軍聯合的優勢所完全沖抵。同時,德國並沒有因為放棄追求強大的海權而面臨海外貿易的風險或降低了其崛起的速度。事實上,海權與國家崛起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雖然提爾皮茨在鼓吹擴充海軍時反復強調海外經濟利益對德國生存與繁榮具有生死攸關的意義,但在一戰中面對協約國嚴密的海上封鎖,德國仍在美國參戰前的四年消耗戰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內對英法俄保持了明顯的戰略優勢。美國雖然是當今最大的海權國,但其海權的發展則是在其獲得全球經濟霸權幾十年之後才開始進行的。因此,海權與海外經濟安全之間並沒有時間先後關系或邏輯上的因果關系。
通過對俾斯麥德國的戰略選擇與崛起壓力的研究可以發現,海陸復合型地緣政治大國在崛起進程中並不必然會伴隨來自海陸兩大地緣空間的擠壓與圍堵。俾斯麥通過推行單一的區域陸權戰略,並憑借其個人的領導才能,緩解了德國崛起對國際體系結構的全面沖擊,這為德國在區域陸權戰略下持續的崛起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俾斯麥戰略的成功一方面源於他的耐心、審慎與節制力使其抵禦了追求更大權力聲望與國家榮譽的誘惑;另一方面也源於他有充分的政治才能協調和引導國內不
同利益集團激進的政治訴求與野心。然而,當1890年俾斯麥黯然下台後,德國在大戰略上的「壓艙石」就不復存在了。他下台後,留下的是一個物質上飛速發展的強大國家,一個充滿問題的體制,一幫「能乾的庸人」和一大批易於憤怒的民眾。歐洲各國很快發現,就在經濟發展為德國這艘巨輪添加馬力的同時,輪船的舵手卻被船長趕上岸了。
同俾斯麥的區域陸權戰略不同,在克里米亞戰爭後,法國不僅從俄國手中奪回了歐洲陸權,同時也積極追求在地中海的區域海權。由於拿破崙三世推行的區域陸權與區域海權兩棲戰略在當時沒有推責對象,直接導致了英俄奧等國在普法戰爭中支持普魯士制衡法國。普法戰爭的失敗使法國喪失了歐陸霸權地位。俾斯麥為了鼓勵法國放棄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要求而積極支持法國在地中海及其北非沿線進行殖民擴張。在俾斯麥執政時期,法國在地中海的區域海權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由於俾斯麥堅持區域陸權戰略,因此,在普法戰爭後的20年裡,對海上霸主英國威脅最大的國家就是侵蝕地中海區域海權的法國和侵蝕黑海地區與達達尼爾海峽海權的俄國。
隨著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德國的全球海權戰略成為了法國和俄國區域海權戰略的最佳推責對象。法紹達事件(Fashoda
Incident)後,英國也逐漸默許了法國在地中海區域追求海權的努力,並於1912年7月22日通過《英法海軍協定》將地中海地區防衛任務全部交給法國海軍――法國兩大主力艦隊北海艦隊與地中海艦隊全部移師地中海――而英國海軍則分擔了法國大西洋沿岸的保衛任務。同時,在《英俄協約》簽訂以前,英國對俄國在黑海達達尼爾海峽地區和遠東地區攫取區域海權一直保持著高度警惕,並不惜發動克里米亞戰爭和支持日俄戰爭來打擊俄國區域海權戰略對英國全球海權地位的侵蝕;而當1907年《英俄協約》簽訂後,英國甚至在一戰前主動鼓勵俄國黑海艦隊取得黑海區域海權並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以確保英國同印度殖民地海上航線的安全。

4. 旅遊的發展史

推薦你看這本書《旅遊的發展史>編輯推薦本書對跨越人類四個社會形態、長達數千年的世界旅遊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歷史上出現過的有影響的旅遊活動、旅遊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證,從旅遊交通與設施、旅遊活動的類型,旅遊景點的建沒與開發,旅遊中介機構和旅遊組織、旅行家和旅遊文獻等多維的角度向人們展求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旅遊史畫卷。

同時,作為國內第一部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著作,本書對「旅遊產生於何時」、「工業革命之前有沒有旅遊」、「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該書對推進世界旅遊史研究、構建世界旅遊史理論框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內容簡介本書對跨越人類四個社會形態、長達數千年的世界旅遊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對歷史上出現過的有影響的旅遊活動、旅遊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證,從旅遊交通與設施、旅遊活動的類型,旅遊景點的建沒與開發,旅遊中介機構和旅遊組織、旅行家和旅遊文獻等多維的角度向人們展求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世界旅遊史畫卷。

同時,作為國內第一部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著作,本書對「 旅遊產生於何時」、「工業革命之前有沒有旅遊」、「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 」、「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等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該書對推進世界旅遊史研究、構建世界旅遊史理論框架,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作者簡介彭順生,湖南寧遠人。

現任職於文州大學中法旅遊學院,曾先後在北京大學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義大利熱那亞大學訪學。

自1990年研究生畢業以米,熱衷於歷史、旅遊,家庭教育研究,共出版著作6部,在《世界歷史》,《世界史研究年刊》、《北大史學》,《學術研究》,《思想戰線》、《旅遊學刊》等國家級和省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

學術研究方向為世界旅遊史、旅遊文化、旅遊人類學。

目錄序

緒論

一、旅遊起源於何時

二、工業革命之前是否只有旅行沒有旅遊

三、世界旅遊史如何分期

四、世界旅遊史研究的范疇是什麼

五、編撰方式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旅遊的產生

一、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社會活動

二、商務旅行的產生

三、西方神話傳說與旅行

第二章 古埃及旅行與旅遊

一、古埃及旅行與旅遊興起的背景

二、古埃及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埃及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埃及旅遊景觀

第三章 古希臘旅行與旅遊

一、古希臘旅行與旅遊興起的背景

二、古希臘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希臘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希臘旅遊景觀

第四章 古羅馬旅行與旅遊

一、古羅馬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二、古羅馬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古羅馬旅行旅遊活動

四、古羅馬旅遊景觀

第五章 歐洲中世紀旅行與旅遊

一、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二、西歐中世紀旅遊交通和旅遊設施

三、西歐中世紀旅行旅遊活動

四、西歐中世紀的旅遊景觀

五、西歐中世紀著名旅行家與旅遊文獻

六、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的特點

七、西歐中世紀旅行與旅遊對西歐社會發展的影響

八、歐洲其他地區的旅行與旅遊

第六章 亞洲中世紀社會的旅行與旅遊

一、 *** 帝國崛起前的西亞諸國的旅行與旅遊

二、 *** 中世紀社會旅行與旅遊產生的背景

三、 *** 中世紀社會的旅遊交通與旅遊設施

四、 *** 中世紀社會的旅行與旅遊活動

五、 *** 中世紀社會的旅行家與旅遊文獻

六、亞洲其他主要封建國家的旅行與旅遊

第七章 工業革命與世界近代旅遊的興起

一、17~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結束前的旅遊概況

二、工業革命及其對近代旅遊興起的影響

三、托馬斯·庫克與近代旅遊業的誕生

第八章 世界近代旅遊交通

一、近代道路系統的構建

二、蒸汽機與蒸汽機械交通工具

三、內燃機與汽油汽車、柴油汽車

四、汽車發明家時代

五、空中交通工具——飛機的發明

第九章 世界近代旅遊住宿業的興起與發展

一、近代大飯店的興起與發展

二、近代商業飯店的涌現

三、其他類型的近代飯店與旅館

四、近代新式飯店與古代客棧的差異

第十章 世界近代旅遊活動

一、近代商務旅遊

二、近代度假旅遊

三、近代保健旅遊

四、近代觀光旅遊

五、近代文化旅遊

六、近代旅遊活動的特點

第十一章 世界近代旅遊景觀

一、近代著名建築景觀

二、近代著名園林景觀

三、古代歷史遺址的開發

第十二章 世界近代旅遊中介機構與旅遊組織

一、世界近代旅遊中介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二、世界近代旅遊組織的出現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旅行家與旅遊文學

一、驚險 *** 的南極探險旅行

二、探險中亞的先驅——阿特金遜與《歐亞紀行》

三、岡察洛夫與《岡察洛夫環球游記》

四、羅伯特·拜倫與《穿行內陸亞洲》

五、其他旅遊文學作品

第十四章 現代旅遊勃興的背景

一、戰後世界經濟的增長

二、戰後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

三、戰後世界人口迅速增加與各國城市化

四、戰後科學技術的發展

五、戰後各國 *** 發展旅遊業的態度與措施

六、戰後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世界現代旅遊交通

一、陸上近、中距離旅遊工具——汽車

二、空中主要旅遊工具——飛機

三、陸上遠程旅遊的主力軍——火車

四、水上旅遊交通工具——輪船、渡船、豪華遊船

五、特種旅遊交通

第十六章 世界現代住宿業的蓬勃發展

一、豐富多樣的現代旅遊住宿設施

二、現代飯店集團的演進

三、現代飯店集團的經營與運作模式

四、世界現代住宿業的特點

第十七章 世界現代旅遊新產品的開發

一、20世紀50~60年代: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興起

二、20世紀70~80年代:旅遊新產品開發的蓬勃發展

三、20世紀90年代至今:後大眾旅遊產品方興未艾

第十八章 世界現代旅遊景觀

一、現代著名建築景觀

二、人造旅遊吸引物

三、世界遺產景觀

第十九章 世界現代旅遊組織的發展

一、現代旅遊中介機構

二、世界現代旅遊組織的多元化

附錄

一、古代遷徙、早期探險者和大旅行家紀事

二、旅行交通、設施、設備及供給紀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5. 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皮潛艇怎麼過

具體方法如下:
1、在篝火旁邊找到鏟子,在桌子上拿到小刀,用小刀打開地窖的繩索。
2、從地窖取出魚竿放到河邊樹杈上釣出木雕,點擊路口進入到下一個畫面就是吉米被抓的大樹入口。

6. 英國是怎麼崛起的

英國崛起的原因是綜合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從英國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能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兩部分:

部分內部原因:

1、完成了基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以及殖民戰爭等都是其完成原始積累的原因。

2、制度的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積極發展對外的貿易,使倫敦,利物浦成了繁榮的港口城市。

3、工業革命的推動: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有許多科學發現和發明,如蒸汽機等。

4、重視教育:二百多年來,英國的各類學校和大專院校隨著該國舉世矚目的技術、工業和金融革命而發展起來。但是,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歷史更為悠久,可追溯到12世紀牛津大學(1185)和劍橋大學(1209)成立的時代。

部分外部原因:

1、擁有強大的制海權: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其後,利用其優勢的地理位置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海上運輸貿易。

2、不斷擴張殖民地: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6)帝國崛起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國,其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111倍, 號稱日不落帝國。

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於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

7. 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攻略地球儀怎麼轉

大白鯊游戲網
首頁
快訊
手游攻略
端游攻略
游戲雜談
軟體教程
密室逃脫14完整攻略圖文,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紐約歷險通關圖文攻略
wcl 發布於 2022-08-16 分類:手游攻略 閱讀(4220)
下載入口

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紐約歷險是一款好玩的冒險解謎游戲,有著眾多的關卡與謎題,那麼一起來看看密室逃脫14帝國崛起紐約歷險的通關攻略吧。



1、大門左側台階手袋,打開,打到面具的提示、小剪刀。點扶手的破路燈,用剪刀得到電線。點大門左側的門鈴,將電線接好,按門鈴,進大門。





2、與黃衣老頭交談,領任務。點左側垃圾桶,得鑷子,點地面裂縫,用鑷子夾蝴蝶,調查地面的綠水坑,查處地球儀下的展覽台,需要關閉警報才能打開。去警衛室。



3、四周轉一轉,牆上的開關要鑰匙,面具展示櫃還差幾個面具,消防櫃里有水龍。

4、支警衛室與保安交談,撿左下側木箱上的電筒,發現需要電池,撿刀片;查看書桌,得到關警報器的密碼15082,記下,找到報紙下蓋住的鑰匙,看一下旁邊的報紙 ,得知最近有人頻繁失蹤;用刀片劃開地上的紙箱,得到毛刷;點工作台,玩小游戲,得到面具;調查右側的控制台,發現少一個燈泡。

小游戲:撿磁石,用磁石移動書櫃的鑰匙到出口,得到鑰匙,撿電源線,連接電水壺,撿冷水壺 ,把冷水倒進電水壺,加熱後冒出熱氣,看到鏡子的提示241,……總之這個很簡單。







5、出門,用鑰匙打開配電櫃,毛刷撣去蜘蛛網,找到紙片、電池,把電池安到手電筒;去面具展示櫃放面具,提示順序在你的筆記本中,安好面具,電梯井打開,提示要照明,繩子,用手電筒照亮,打開消防櫃,拉出消防水帶,下去。



6、下去,消防水帶斷了,點綠色啤酒瓶,在旁邊石頭上砸碎,撿瓶子割繩子做繩套,點四根電纜下的方,發現撬棍,用繩套吊起,撬開電梯蓋板。



7、點1得齒輪,安在開關5上;點木箱,找找悉尼歌劇院小木雕,發現轉轉轉游戲盒,少一個圓片;拿到鎬,查看牆上的海報,有幾塊缺失,安上撿到的碎片,還差幾片需要找;鐵管上的警報燈里有個小雕像,需要螺絲刀找開取出;開關,出門。



8、點1所示的位置,發現有石頭卡住,用鎬砸碎石頭,橋梁轉動;點麻袋發現有東西但撕不開;點地上的櫃子,發現少一塊;點頭頂上的管道,太深拿不到。橋梁去對面。





9、大廳,左邊支架上發現刀,沒有刀柄;地面水泥袋,找到螺絲刀,找到砝碼裝好,發現差一個,提示在沙堆中,需要工具篩出;大樑上有小雕像但夠不著;有個大洞,但探照燈電線需要連接;走到大門前,發現兩邊的雕像都只有下半身。



10、回電梯井,用螺絲刀打開警報燈,得到小雕像。把在橋梁那撿到的帆船圓片安在轉轉轉小游戲盒上,看盒子圖案的提示安裝好相應的圖片,得到刀柄、圖章戒指。









12、看電影,得知剛才一切都是黃衣老頭和他的秘密組織的測試,試用期合格,黃衣老頭遞來一個燒杯,要記者拿去裝失蹤案件地的綠溶液來研究(汗,自己怎麼不去,專愛指使人)。查看留聲機發現還能用;去房間,地球儀沒有插頭;牆上的模型需要找齊;書架上差兩本書;刀割開椅子座墊得到自由女神象(這真是個藏東西的好地方,也不怕硌PP)。打字機旁邊有記者的身份份和照片,打字記夾著一張紙,但缺滾動轉筒拿不了。出門。

13、客廳立櫃有個天平鎖,差天平;牆壁上的油畫差一個燈泡。去山洞。

14、山洞是個地鐵始發站,找到篩沙框,去篩沙子找砝碼開客廳立櫃。立櫃的天平游戲:從左到右,砝碼依次為123421。







15、補充上一關,篩沙框上有長城圖案記得撿起來。去地下大廳,篩沙堆得砝碼,開客廳立櫃。玩小游戲,得零件,安電梯井





16、電梯修好,去地面。恐龍展示館用燒杯收集地面綠色粘液,給黃衣老頭。老頭給你一項新任務,去找一個失蹤的黑手黨成員,拿到打孔紙,去隧道坐地鐵。把打孔紙放進大廳正中的黃色機器上,開地鐵。





17、布魯克林大橋下,看望遠鏡提示要錢,板凳邊撿拐杖,看報紙;查看遊船,提示地面有冰雪很滑;看電話亭,撿齒輪;查看貨車,有鎖,直接用回形針打開,得到吊鉤和鈍齒輪;發現木箱要密碼;去大門,安裝好兩個齒輪,開大門,看電影。



18、汽車邊撿木板,車門需要鑰匙,撿棒球棍,旁邊的木箱要工具撬開,撿披薩餅,有守衛需要幹掉。

19、回頭,搭木板上遊艇。玩小游戲,得彈弓。去恐龍館的地下大廳,打大樑上的雕像。回到橋下,用棒球棍砸電話亭的面板,得硬幣;投硬幣看望遠鏡,得到密碼92147,開貨車上的木箱(中間是數學符號/,),得麻醉槍,去碼頭麻醉守衛。上船。

20、點守衛,得鑰匙;桌子上看報紙,撿筷子,拼圖游戲盒少圖片;起重機缺搖把,鑰匙奪在大木箱下,安吊鉤;駕駛艙大門需要圖形提示;去船艙。

21、有惡狗,打開旁邊的門扔披薩,狗一進去關門。





22、點帆船模型,有一枝桅桿不見了。壁燈差燈泡,通風管道 里有東西但拿不到,通回甲板。

23、甲板上有個裂開的洞,有東西,需要用磁鐵吸。下船,用鑰匙開汽車,座位上撿到磁鐵、燈泡,打開車駕駛台右邊的暗格,得到錘子。

24、回船上,用磁鐵吸裂洞,得金字塔雕像;進船艙,安燈泡,發現通氣管道里有紙片,用筷子夾出來。

25、紙片是駕駛艙大門的提示,開駕駛艙門,進去。櫃子差一個開關,窗戶頂上有東西用掃帚清除蜘蛛網,得到拼圖碎片,查看書桌,玩注游戲,得到矣菲爾鐵塔雕像。出門。





26、拼圖拼好,得克里姆林宮雕像。



27、回碼頭,錘子起箱子的釘子,得到一瓶紅酒。



28、回通道十字橋那裡,用拐杖掏出小雕像,去黃衣老頭的辦公室那裡安裝好雕像。玩游戲,得到操縱桿,碎紙片,查年老頭的歷史。





29、回碼頭,上船,安操縱桿,得鑰匙。吊起木箱,得鑰匙,進船艙。看電影,惡棍被綠色煙霧送走消失,只乘下一隻蝴蝶。

39、查看辦公室,保險櫃要密碼;掛鍾缺一個鍾擺;點辦公桌,撿蝴蝶;看小圓桌,得桅桿。,點牆壁,得帆船模型圖片。



40、退出辦公室,按帆船圖片上提示在帆船模型上安好桅桿,得轉輪。

41、去駕駛台安轉輪,打開壁櫃得到錘子、唱片,看資料。

42、回黃衣老頭的客廳,與他交談。他大大地表揚你一頓,然後,總是有然後,派你去哈德遜河調查下一個,領打孔卡片;轉身安唱片,得到寶石,去十字橋梁那裡,安好。得燈泡、紙片。回老頭客廳安燈泡。上是紅、左是綠、下是深蘭、右是橙。(右可能記錯了,大家調一下就行)。得到一本書。





42、去隧道,塞打孔片片,開地鐵。去哈德遜河。

43、大門。點汽車,得小金魚、天線、;進駕駛室,車窗上關著一張絕版,要把手才能升起來;查看郵箱,撿小金魚,打開郵箱還差一個按鍵;樹上鳥窩有東西但夠不著。大門左側路燈,點一下,用天線拿到鑰匙,開大門進去。

44、物品欄東西太多,回電梯進安紙片、回老頭書房安本。





44、進門,鞦韆架場景。水井裡東西,拿不到要找工具;鞦韆架板上有圖案,放紙上去,差東西拓印;電線桿有東西,要找樹木剪剪枯枝。地面上有東西被壓住,暫時挪不動。直走。



木屋場景。

45、點樹樁,斧頭差柄,地上梯子差幾塊階梯;點小屋門,要魚形木塊;小船上有氧瓶,提示可以拆零件但缺工具;小涼亭,玩小游戲。得修煎刀。返回鞦韆場景,剪電線桿枯枝,得魚形,電閘差一個開關。



直走,湖邊棧道場景。

46、撿木棍,查看氧氣瓶可以拆零件差工具;點汽車門,撿魚形塊;點車頭,刀割開紙箱,得釘子;提示可以拉動渡船,把汽車前的掛鉤甩到渡船上掛住;點湖邊棧道,得小鏟子;看雕像,差四個模塊。回小木屋場景。



47、回到湖邊棧道,用鑰匙發動汽車,搬開車頭的操縱桿,把渡船拉到湖邊,上船,刀割漁網得魚形塊、潛水腳蹼。

48、小木屋,安魚形塊,把魚都移動到相應指定的位置,有點難。多玩幾次可以過關。





47、進木屋。室內太黑要燈光。地上撿鉤繩。返回鞦韆場景,用鉤繩鉤起井裡的箱子,得到閘刀開關,鐵箱鎖差部件。電線桿上安閘刀開關,燈亮了,回小木屋。

48、看電影,綠色幽靈 示意你跟著他去一被封住的門後。撿潛水服;網桿,用網桿網住屋樑架上的蜻蜓;點壁爐得煤塊;壁爐上方的蜻蜓標本上放蜻蜓,有四個方塊,要提示;點小圓桌發現台燈少一個開關;點蝴蝶盒,打開得湖邊神像的碑塊。

49、回鞦韆,把紙放在木板上,用煤場刷紙,得圖案,回木屋,調整壁爐上方塊的圖案,得到斧柄、魚槍。出室外,點樹樁安斧柄。得斧頭。



50、進暗門。撿蝴蝶圖案按鈕;用魚槍射紙箱,拉紙箱到岸邊得鎖片、電線插頭;撿郵箱把手;檢查昏迷的男人,從他身上得到扳手。



51、鞦韆,郵箱安蝴蝶按鍵,滑動下邊的滑動槽,調出按鍵上的圖案,得到台燈開關。把手安在小汽車的門上,得鐵箱鎖片的提示。回木屋安開關,玩小游戲,得打字機部件。

52、用扳手卸下木屋前小船上氧氣瓶的管子,安到湖邊棧道上的氧氣瓶上,用扳手擰緊,把潛水服、腳蹼放在一起,提示還差面罩。

53、回黃衣老頭的書房。把電線插頭接到地球儀上,拼到地球儀的圖案(好象是北美洲的地圖),得燈泡;安打字機部件,轉動得到紙片。

54、去電梯井,安紙片得到大廳地洞的提示。

55、往前走,地下大廳,點洞,進去,按提示轉動石頭,調整圖案,得鎖片。







56、去鞦韆場景,安鐵箱鎖片,對照提示紙調整圖案位置,得到面罩。去湖邊棧道,組合潛水服,下湖。找到幽靈人屍體,看電影,回到老頭的辦公室,與他交談,領新任務。

57、去恐龍展示館的保衛室,安燈泡,輸入15082,關閉報警器。去展示廳,打開展示櫃,得神像碑塊。

58、再去開地鐵。去新場景。







59、看地面窨井,需要工具掀起;打開消防栓,放水;打開食品車的門,玩小游戲(糖塊粉碎後撒在收銀機上得指紋,打開收銀機),得到膠水;點板凳,有學生證,把照片揭下來,(等會要放記者自己的照片上去,冒充);撿煤氣罐。

60、回黃衣老頭的辦公室,把記者證上自己的照片取下,返回,用膠水粘到學生證上,OK,進圖書館。



61、進去,出示學生證,與女人交談,得知她非常害怕失蹤案件,女人離開,開始調查。地面,差一塊六邊形地磚,、;沙發用刀割開,得片劑;書桌,拼碎片,需要膠帶連接碎片;窗檯有圖案要清潔;進一樓小房間。



62、撿鐵管子、鉤頭稿、拉下蓋布,看到雕像需要一個勛章;地面有圖案,但有積水需要工具清潔;牆壁上有洞有東西,要砸開;管道要閥門。牆上的櫃子需要特殊的鑰匙打開。



63、上二樓,左邊門打開玩小游戲,提示一下,錘子砸販賣機,毛刷刷屋頂最左邊的蜘蛛網得唱機的唱頭,其他都 還簡單,得水龍軟管。盆景花盆點開土得燈泡(這個游戲到底要找多少個燈泡,就不能一次買一盒);花瓶底部缺一個圓形裝飾物;窗檯外有一個燈泡,但不能砸窗戶(剛才連販賣機都砸了,現在不能砸玻璃,到底哪個值錢些);樓道盡頭的房間鎖著,要找鑰匙(***調查的記者就不能帶個萬能鑰匙或者電鑽)。



63、出大門,把水龍軟管接在消防栓上,把水灌進窨井得到包裹,割開包包裹,得到蝴蝶、方塊。回圖書館,進一婁房間,安方塊,玩游戲,得得到黃色鑰匙9號。二樓開門。看到幽靈。看書桌上的台鍾,缺一個雕像,安前面撿到的雕像,得燈泡、圓形符塊;書櫃的四個蝴蝶標本要提示;地上的六邊形地磚撿起;籠子開著;鸚鵡有鑰匙,要想辦法引誘它;牆上的蝴蝶標本架缺蝴蝶。黑板上差粉筆。





64、出門,把圓形符塊安在花瓶底部,得燈泡

閱讀全文

與帝國崛起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什麼方法更快檢測黃酮的量 瀏覽:212
人參花種子種植方法 瀏覽:895
調眼眉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812
怎麼拉好友最好的方法 瀏覽:187
姜可以用什麼方法泡腳 瀏覽:413
不去寵物醫院檢測貓咪健康的方法 瀏覽:314
床靠窗戶怎麼化解方法 瀏覽:608
研究副作用的主要方法 瀏覽:329
網球肘最佳治療方法多久能恢復 瀏覽:608
4g手機擴大內存的方法 瀏覽:972
脖子後瘊子怎麼去除最好方法 瀏覽:830
推牌9正確配牌方法 瀏覽:462
硼酸粉的使用方法 瀏覽:19
傢具漆使用方法 瀏覽:554
兒童腸痙攣的治療方法 瀏覽:797
機械三角函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71
減慢分層速度常用方法是 瀏覽:554
分劑量方法最常用是哪種 瀏覽:15
本科歷史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766
單層工業廠房結構安裝方法 瀏覽: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