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論研究
煤層底板突水的預測預報是煤礦防治水工作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長期以來,針對這一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采礦礦壓為主要影響因素,試圖通過研究底板隔水岩層在礦壓和采動破壞作用下的變形、破壞特徵來認識煤層底板突水規律;第二類是綜合考慮與煤層底板突水災害發生有關的各方面因素,通過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的多源地學信息復合疊加方法,建立多因素致災的GIS煤層底板突水預測預報模型;第三類則以水壓為主要煤層底板突水因素,主要考慮承壓含水層的水壓力對隔水底板的破壞作用,如斯列薩列夫理論、煤層底板突水系數等。第一類和第三類屬於岩體工程地質力學法,第二類屬於泛決策分析法。下面分別討論這三類方法。
一、以采礦礦壓為主要影響因素
1.采動破壞研究
采動破壞深度的研究通常有以下3種方法:
(1)實驗分析:通過對工作面采動破壞的實際觀測來尋求底板的破壞深度。這方面西安煤田地質勘探分院、山東礦院等單位做了大量的現場工作。現場實測的方法有鑽孔注水法、鑽孔超聲波法、鑽孔電磁法、鑽孔超聲成像法等。根據礦壓破裂理論,可以說工作面越寬,采礦擾動破壞深度越大。這一破壞深度一般為6~14m,最大達25m,這一帶是最易發生底板突水的區域。
(2)理論研究:胡寬容(1976)按照采礦和地質條件,按功能守衡和能量轉化原理,建立了圍岩破壞帶的半理論、半經驗公式,得出了計算底板破壞深度的一系列半經驗公式[29];張金才(1987)採用簡化力學模型,運用彈性力學、彈塑性力學理論研究了底板裂隙帶的深度,並提出了底板破壞深度的計算方法[31,16,2]。采動裂隙帶深度研究的發展為煤層底板突水機理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礎。
(3)統計分析:張金才(1984~1987)統計分析了國內100多個生產工作面底板采動裂隙帶深度和工作面斜長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底板采動裂隙帶深度h與斜長L呈指數關系(h=0.2910.8L)[31];高延法(1988)對底板裂隙帶深度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裂隙帶深度h與采深H、傾角α、斜長L成正比,而與岩層堅固性系數F成反比[h=0.009H+0.0448α-0.3113F+7.9291n(L/24)][2],並通過分析認為主要影響因素是工作面斜長,其次是采深和底板岩性。
2.特殊結構煤層底板突水機理
特殊結構底板主要指存在陷落柱或斷裂構造的底板。李金凱、周萬芳運用斷裂力學理論研究了五種斷層面鉸合情況下斷層的再破壞情況[10],這對斷層帶煤層底板突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郭維嘉等運用光彈試驗得出了底板應力分布的曲線形態[5];張金才等進行了長壁工作面開採的相似材料模擬試驗[31],得出了底板中應力變化規律。
3.煤層底板突水的下三帶理論
山東科技大學李白英教授等提出了評價煤層底板突水的下三帶理論。該理論認為煤層底板在采動影響下自上而下可分3個帶,即由礦壓產生的底板導水破壞帶、具有隔水性能的隔水層帶和由礦壓、水壓聯合作用而產生的承壓水一導升帶。劉宗才等(1991)也提出了評價煤層底板突水的下三帶理論,認為底板采動破壞後呈現三帶規律,從上到下第一帶為直接破壞帶,該帶導水性發生了顯著變化;第二帶為完整岩層帶或保護層帶,該帶位於第一、三帶間,雖遭礦壓作用產生彈塑性變形,但仍保持原來的連續性,隔水性能未變;第三帶為導升帶,包括原始導升帶和再導升帶[16],[32]。
4.煤層底板突水評價的結構力學方法
葛亮濤等(1992)把底板隔水層看作由許多固支十字梁交織而成的固支矩形板,並運用結構力學理論研究了底板隔水層的極限抗破壞能力,認為水壓超過底板隔水層極限承載力時,就會發生煤層底板突水災害,並由此得出了底板采後最易發生煤層底板突水點的臨界水壓方程[3]。
5.「零位破壞」與「原位張裂」[24,22,23,25]理論
王作宇等(1993)在煤層底板突水研究上也作了一定的工作,運用「零位破壞」和「原位張裂」來作總結,其觀測成果對煤層底板突水機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劉天泉應用現代力學理論研究了圍岩的采動響應規律,提出了圍岩采動影響的「頂三帶」、「側三帶」和「底三帶」理論[14]。
6.數值方法在煤層底板突水機理研究中的運用
國內有許多學者運用數值方法來研究底板采動應力分布[1]。凌榮華等(1991)[28]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煤層底板突水機理,他們通過對底板岩層的三維應力數值模擬,分析了底板岩層的采動效應,總結出底板應力變化的一系列規律,為煤層底板突水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二、多源地學信息復合處理法
信息復合技術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遙感技術發展起來的,它是對多源地學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質信息、遙感信息等)進行綜合處理的一種新方法。它以地理坐標確定的空間二維平面為基礎,建立各種地學信息資料庫,並與相應的計算機軟、硬體系統構成地理信息系統,它能夠進行各種專題圖件之間的運算、分析和綜合等處理。
煤層底板突水災害事故是一個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多源信息復合疊加方法恰好能夠描述與煤層底板突水災害有關的多方面因素,並能建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煤層底板突水預測模型。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鄭世書、孫亞軍等利用GIS和多源信息復合方法對焦作東部礦區煤層底板突水問題進行了首次預測預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上述成果主要是針對焦作整個東部礦區所做的工作,其研究性質具有明顯的「面」的特徵,對演馬庄礦的具體煤層底板突水災害預測問題,起到了宏觀的指導作用。
本書則注重「點」的研究,針對焦作礦區演馬庄礦,特別是礦井二水平三采區的煤層底板突水預測問題,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其具體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在綜合分析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和煤層底板突水特徵的基礎上,分析確定煤層底板突水災害的所有致災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統的支持下,應用多源地學信息復合疊加方法建造一個由多個變數控制的具有實際物理意義的GIS煤層底板突水預測數學模型,然後對煤層底板突水災情做出預測預報。
人工神經網路(ANN)在焦作礦區九里山礦得到了應用,本文應用GIS和ANN耦合技術對我國大水礦區焦作礦區演馬庄礦(「點」的研究)、北方煤礦區(「面」的特徵)進行了煤層底板突水預測預報。
三、以水壓為主要影響因素
1.水壓影響的研究
朱澤虎等(1989~1991)分析了底板采動後的水壓影響,提出了深層剪切破壞、深層剪切——張拉破壞的力學概念,並運用力學理論演繹了水壓影響下隔水層破壞的發生、發展過程[36]。
2.煤層底板突水系數理論
我國礦山和科研部門,在分析、總結大量煤層底板突水實例的基礎上,認識到煤層底板突水與底板含水層靜水壓力和底板隔水層厚度之間存在一定的平衡關系,20世紀60年代初由中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煤田地質勘探分院提出了煤層底板突水系數這一概念,並定義煤層底板突水系數TS=P/M,即為單位隔水層厚度上的靜水壓力[29]。煤層底板突水系數理論綜合了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它從統計規律上闡述了煤層底板突水的原因。
匈牙利等國還注意到不同強度和阻隔水性能的底板岩層具有不同的阻隔水性能,它們以泥岩抗水壓能力為標准,將其他岩性隔水層厚度換算成泥岩厚度,這樣,換算後的等效厚度值不僅有厚度,而且有強度概念[29]。煤層底板突水系數由此表達為
河南省煤礦開采水害綜合控制技術研究
式中:TS——突水系數,MPa/m;
P——隔水層承受的水壓,MPa;
M——底板隔水層厚度,m;
CP——采礦對底板隔水層的擾動破壞厚度,m。
比以往更全面地反映了煤層底板突水因素對煤層底板突水的影響作用。
3.靜力梁理論
前蘇聯學者B·Д·斯列薩列夫認為,巷道底板可以看作一個兩端固支承受均布荷載的靜力梁,可以用彈性力學理論分析梁的受力情況,並認為梁的破壞首先是張破壞[29]。當實際水壓H實>H理安時,底板隔水層就會產生失穩破壞,從而導致煤層底板突水。
㈡ 論文開題報告理論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開題報告選題定了沒?開題報告選題老師同意了嗎?准備往哪個方向寫?
你的開題報告格式要求下載下來了沒有?學校開題報告要求看了沒有?因為每個學校開題報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最後祝你選題順利通過
提供一個範文模板範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能有幫助。
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I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中小學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陳至立部長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全國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努力實現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標是用5年到10年時間,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建設,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校校通」工程的啟動和發展,給中小學教學帶來革新的機會,為學科教學信息化奠定了物質基礎。如何有效地利用網上的資源,建構基於網路的現代教學模式是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而開展網路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因此,開展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題研究背景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1、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統性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的學術刊物(如《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網站和國際國內有關學術會議(GCCCE、ICCE、CBE等)的論文集進行分析,網路教學的設計研究主要是關於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協作學習的設計等方面,缺乏系統的研究。可以說,網路教學的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網路環境下如何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利用虛擬情境進行探究學習、利用通訊工具進行協商學習、利用工具進行創造學習的設計以及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
2、網路教學的評價研究才剛剛起步
隨著Internet應用的普及,網路教學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所。然而,與傳統教學相比,網路教學的質量保證體系卻顯得不夠完善、健全。如何保證網路教學的質量,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網路教學評價模型,已成為網路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時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國31所高校建立網路教育學院,但卻沒有制定出如何保證網路教育質量的相關政策。美國國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於2000年4月也發表了一份名為"在線教育質量:遠程互聯網教育成功應用的標准"的報告,然而,這些文章(報告)也僅僅是描述性的定義網路教學的評價指標,而對如何組織評價、如何獲取定量數據、評價數據如何促進教學等方面則很少涉及。目前,網路教學的支撐平台中的學習評價模塊往往只含有測試部分,而缺乏相應的分析與反饋。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促進網路教學的發展,提高網路教學的質量
由於網路教學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在網上組織最優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學習者在網上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因此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與實踐,使網路教學更能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不同情境下去運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行動的反饋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從而提供網路教學的質量。
2、尋找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實現學生遠程交互自主學習的教學設計的技術解決方案
3、完善和發展教學設計理論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與傳統教學,不僅是教學環境的不同,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傳播形式上都有本質的區別。通過本項目的研究,能夠解決網路環境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調控教學過程,如何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以達成教學目標,是對教學設計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的主要內容
1、網路教學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
包括教學目標的設計、建構性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情境的設計、學習資源的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協作學習活動的設計、教師指導性活動的設計、學習評價工具的設計等。
2、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模式的研究
(1)網路教學策略的研究,如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內容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情景營造策略、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對話組織策略、網路環境下的的課堂管理策略等
(2)網路教學模式的研究,如項目化學習模式、探索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等
3、網路教學評價的內容體系、方法、步驟與模型的研究
4、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5、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的開發與應用
根據上述研究內容,總課題下設如下子課題:
1、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謝幼如、李克東)
2、網路教學資源的開發(鄧文新)
3、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系統的開發(柯清超)
4、Web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及支持系統的研究(陳品德)
5、網路教學設計與教學評價理論的應用研究(余紅)
(二)課題的研究目標
本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運用現代教學理論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教學改革與實驗,探索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理論和方法,開發相配套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和評價系統軟體,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進行網路教學的途徑與方法。
(三)預期成果形式
1、論文與專著
發表有關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的一系列學術論文,出版專著《網路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2、電腦軟體
開發《網路教學設計系統軟體》和《網路教學評價系統軟體》,製作《網路教學設計》專題教學(學習)網站,建立《教學設計》多媒體資源庫。
三、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項目的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實驗研究、評價研究等方法。
對於較大規模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模式的試驗研究,將採用行動研究方法。
對於個別帶有創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見解的小范圍的教學研究,則通過建立科學的假設,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
關於教學模式的評價和有關教學效果的分析,則採用評價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資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開發軟體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學試驗,評價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擴大試驗,歸納總結
(二)關鍵技術
1、基於網路的協作化設計思維工具的通訊模型的構建;
2、教學設計系統中師生教學活動的可視化表示與分析;
3、網路教學的教學評價模型的構建;
4、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習反應信息的自動採集與處理。
四、課題研究價值
(一)創新點
1、建立網路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2、建立基於網路環境的各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開發出操作性
強、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二)理論意義
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他們的方法與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已經不拘泥於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不強調對教學活動的絕對控制,逐漸放棄呆板的設計模式,開始強調教學設計的關系性、靈活性和實時性,從而更加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課題的理論成果將完善和發展傳統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
(三)應用價值
1、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總結並形成基於網路環境下學科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優化中小學課堂教學結構。
2、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並總結信息化時代如何改革傳統的思想和模式,使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3、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普通中小學利用網路資源的途徑與方法,形成一批優秀的網路教學課例。
4、通過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開發出具有應用推廣價值的網路教學的設計工具和評價系統軟體。
五、研究基礎
(一)已有相關成果
1、曾於93年、97年兩度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項目的成果在全國的大中小學廣泛應用,《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多次再版發行。
2、出版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含教材與光碟)(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與製作》(含教材與光碟)(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編著,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柯清超等,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國廣泛應用。
3、97年《多媒體技術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實驗研究》和《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研究》獲國家教委全國師范院校面向基礎教育改革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4、承擔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研製開發與應用》(簡稱96-750)《小學語文科學小品文》、《小學語文古詩欣賞》、《小學語文擴展閱讀》、《初中語文新詩賞析》四個子課題的研製與開發,4個項目6張光碟全部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組鑒定,被評為優秀軟體,並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在國內及東南亞地區發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學習反應信息分析系統》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多媒體教學軟體一等獎,並出版專著《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條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科是國家級重點學科,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是"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單位,我國的教育技術學博士點之一。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擁有從事計算機教育應用研究的人員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講師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碩士研究生近15名。他們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對各種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教學應用軟體、學科教學工具、資源庫管理應用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索,並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擁有先進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實驗室兩個、國家級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基地一個,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三)參考文獻
1、《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謝幼如編著,科學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謝幼如等編著,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李克東、謝幼如主編,萬方數據電子出版社,2001年
4、《學習反應信息的處理方法與應用》,謝幼如、李克東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學設計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韋傑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謝幼如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8、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第一屆至第五屆論文集,1997年(廣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門)、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學習--200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認知過程的評估》,J.P.戴斯、J.A.納格利爾里、J.R.柯爾比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李克東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組織機構
本課題的研究人員由教學設計專家、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專家、網路技術專家、學科教學專家、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研究人員與研究生組成,以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為核心,主要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區的部分中小學以及西部一些網路環境較好的中小學為研究基地,輻射其他地區的中小學,藉助信息技術產業的技術力量,實現理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
總課題組顧問:南國農教授(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西北師范大學)
李運林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電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達教授(中央電化教育館原副館長)
蘇式冬教授(廣東教育學院原副院長)
許漢特級教師(廣州市教研室)
總課題組組長:謝幼如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李克東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總課題組成員:柯清超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陳品德副教授、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網路中心)
鄧文新講師(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余 紅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總課題組秘書:王冬青博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高瑞利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劉鐵英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孔維宏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徐光濤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楊淑蓮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尹 睿碩士生(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
㈢ 本科論文中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有什麼區別
您好,這個就比較復雜了,你首先需要按照學校的要求完成,建議你認真的參閱有關名著,這樣才能完成任務,網路上面來的,不是你自己親自寫的,很有可能答辯就不能通過了。
㈣ 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調查法。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二、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三、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四、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五、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的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六、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七、跨學科研究法。跨科學研究法是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
八、個案分析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
九、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十、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十一、模擬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
十二、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4)理論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關系全局,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應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影響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可以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
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麵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㈤ 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1、探索性研究
對研究對象或問題進行初步了解,以獲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認識,並為日後周密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礎和方向。
2、描述性研究
正確描述某些總體或某種現象的特徵或全貌的研究,任務是收集資料、發現情況、提供信息,描述主要規律和特徵。
3、解釋性研究
探索某種假設與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
(5)理論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科學研究的起源:
一類是經驗問題,關注的是經驗事實與理論的相容性,即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支持或否證,以及理論對觀察的滲透,理論預測新的實驗事實的能力等問題;
另一類是概念問題,關注的是理論本身的自洽性,洞察力,精確度,統一性以及與其他理論的相容程度和理論競爭等問題。
科學研究提供的對自然界作出統一理解的實在圖景,解釋性範式或模型就是「自然秩序理想」,它使分散的經驗事實互相聯系起來,構成理論體系的基本公理和原則,是整個科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科學研究
㈥ 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 邏輯思維方法是將事物的發展進程在思維中以邏輯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制定理論體系的方法。
(二)歷史—邏輯方法 歷史,指客觀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本身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人類認識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如科學史、哲學史、思維史等)。
(三)系統科學方法 系統科學方法包括系統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結構方法、功能研究方法等。
(四)發生學方法 發生學方法,是在研究自然和社會現象時以分析它們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為基礎的一種研究方法。
(五)從抽象上升到具體這里的抽象和具體都是指理性認識階段的思維的抽象和思維的具體。
㈦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4、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又稱類推或類比法。它是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區分,以認識其差別、特點和本質的一種辯證邏輯方法。在資料不多,還不足以進行歸納和演繹推理時,比較分析法更具有價值。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5、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就是通過確定事物的質的關系和數量關系以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問題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量。表現為一定的量,又表現為一定的質。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質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問題。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據事論理,劃清事物質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對問題的規模、范圍、數目等數量關系的情況及變化,進行精確的統計,計算、分析、對比,就是弄清事物發展中量的變化關系。
6、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7)理論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
2、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3、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4、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5、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
6、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7、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
8、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9、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
10、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㈧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有什麼區別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沒有區別。根據研究方法的定義: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等價於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手段,即研究手段。
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8)理論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分類: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
2、觀察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
3、文獻研究法
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
4、實證研究法
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研究方法
㈨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