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風險分析的分析方法
風險綜合評價的方法中,最常用、最簡單的分析方法是通過調查專家的意見,獲得風險因素的權重和發生概率,進而獲得項目的整體風險程度。其步驟主要包括:
1.建立風險調查表。在風險識別完成後,建立投資項目主要風險清單,將該投資項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風險全部列入表中。
2.判斷風險權重。
3.確定每個風險發生概率。可以採用1-5標度,分別表示可能性很小、較小、中等、較大、很大,代表5種程度。
4.計算每個風險因素的等級。
5.最後將風險調查表中全部風險因素的等級相加,得出整個項目的綜合風險等級。 1.使用條件:
當在項目評價中輸入的隨機變數個數多於三個,每個輸入變數可能出現三個以上以至無限多種狀態時(如連續隨機變數),就不能用理論計演算法進行風險分析,這時就必須採用蒙特卡洛模擬技術。
2.原理
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一組輸入變數的數值,並根據這組輸入變數的數值計算項目評價指標,抽樣計算足夠多的次數可獲得評價指標的概率分布,並計算出累計概率分布、期望值、方差、標准差,計算項目由可行轉變為不可行的概率,從而估計項目投資所承擔的風險。
3.蒙特卡洛模擬的程序
①確定風險分析所採用的評價指標,如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
②確定對項目評價指標有重要影響的輸入變數。
③經調查確定輸入變數的概率分布。
④為各輸入變數獨立抽取隨機數。
⑤由抽得的隨機數轉化為各輸入變數的抽樣值。
⑥根據抽得的各輸入隨機變數的抽樣值組成一組項目評價基礎數據。
⑦根據抽樣值組成基礎數據計算出評價指標值。
⑧重復第四步到第七步,直至預定模擬次數。
⑨整理模擬結果所得評價指標的期望值、方差、標准差和期望值的概率分布,繪制累計概率圖。
⑩計算項目由可行轉變為不可行的概率。
4.應用蒙特卡洛模擬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1)在運用蒙特卡洛模擬法時,假設輸入變數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在風險分析中會遇到輸入變數的分解程度問題。
輸入變數分解得越細,輸入變數個數也就越多,模擬結果的可靠性也就越高。變數分解過細往往造成變數之間有相關性,就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為避免此問題,可採用以下辦法處理。
①限制輸入變數的分解程度。
②限制不確定變數個數。模擬中只選取對評價指標有重大影響的關鍵變數,其他變數保持在期望值上。
③進一步搜集有關信息,確定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建立函數關系。
(2)蒙特卡洛法的模擬次數。
從理論上講,模擬次數越多越正確,但實際上一般應在200~500次之間為宜。 專家調查法是基於專家的知識、經驗和直覺,發現項目潛在風險的分析方法。
適用范圍:它適用於風險分析的全過程。
注意:採用專家調查法時,專家應有合理的規模,人數一般應在10-20位左右。專家的人數取決於項目的特點、規模、復雜程度和風險的性質而定,沒有絕對規定。
2. 常見的分析風險方法
風險是對於特定目標的尚未發生、可能發生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對風險主要從可能性與影響程度兩個方面進行評價;本文中論述的風險均為負面的風險。風險管理過程包括明確環境信息、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與監督與檢查四個環節。
1、明確環境信息
明確環境信息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確定風險准則三個方面。在進行方法開發時應當明確內外部環境,包括法規或者規范的要求、利益相關方(如QC實驗室)的需求、設備與耗材供應商的產品更新計劃、實驗室設備狀況與人員水平等;還應制定相應的風險准則,包括如何度量風險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如何對風險進行分級,不同等級的風險應對如何應對,如何評價風險可以接受等。
2、 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三個環節。
風險識別是發現、列舉和描述風險要素的過程。風險識別是通過識別風險源、影響范圍、事件及原因和潛在的後果等,生成一個全面的風險列表。分析方法開發階段進行風險識別時應當讓所有相關人員直接或間接參與,採用多種形式,如實驗室應當將同類分析方法曾經發生的問題匯總作為風險識別的參考,可自行內部相關領域的資深人士,查閱相關文獻,對利益相關方進行訪談,必要時可採用相關工具如魚骨圖、FMEA等。
風險分析是根據風險類型、獲得的信息和風險評估結果的使用目的,對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為風險評價和風險應對提供支持。方法開發階段的風險分析是指根據已確定的風險准則對已識別的風險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進行度量,對於技術方面的風險如溶液穩定性、樣本量、儀器響應值的波動等,可以結合實驗數據與統計學工具進行定量分析,其他來源的風險如利益相關方需求、儀器型號的變化等可進行定性分析。一般情況下方法開發時的風險分析首先採用定性分析,初步揭示風險等級與主要風險,隨著研究的推進與對方法性能的理解的加深,再對風險進行具體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風險評價是將風險分析的結果與組織的風險准則比較,或者在各種風險的分析結果之間進行比較,確定風險等級,以便做出風險應對的決策。
分析方法開發階段的風險評估一般由方法開發執行人根據相關理論與經驗進行判斷,由於理論水平、經驗、風險接受能力、利害相關等多方面因素的差異,不同執行人風險評估的結果各有不同,因此在進行風險評估時,執行人應當充分收集各方意見,咨詢資深人士指導,對分析方法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
3、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處理風險的過程,對於負面的風險一般有規避、減輕、轉移、接受四種方式。在分析方法開發時對於已識別的全生命周期的風險,可基於對方法性能、樣品性質及外部環境等多重約束,採用適當的應對措施
3. 風險評價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
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下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權衡分析法。權衡分析法是將各項風險所致後果進行量化比較,從而各項風險的存在與發生可能造成的影響。
3.風險效益分析法。風險效益分析法是研究在採取某種措施的情況下,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承擔多大的風險。
4.統計型評價法。統計型評價法是對已知發生的概率及其損益值的各種風險進行成本及效果比較分析並加以評價的方法。
5.綜合分析法。綜合分析法是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將風險的構成要素劃分為若干具體的項目,由專家對各項目進行調查統計評出分值,然後根據分值及權數計算出各要素的實際評分值與最大可能值之比,作為風險程度評價的依據。
風險的評價是企業在取得風險估計結果的基礎上,研究該風險的性質,分析談風險的影響,尋求風險對策的行為。
風險評價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者的主觀因素,不同的管理者對同樣貨幣金額的風險有不同的評價方法。這是因為相同的損益對於不同地位、不同處境的法人具有不同的效用。所謂效用,是指利益或收益存在於主體心目中的滿足慾望或需要的能力。
主觀因素決定著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而其態度不外乎三種情況:拒絕風險,放棄盈利機會;承擔風險,追求利潤;合理地規范其所能承受的風險程度,不因高盈利而冒大風險,也不因小風險而放棄盈利機會。顯然,後者的態度是積極穩健的。
4. 風險評價方法有
一、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法)
1、將一項作業活動分解成若干相連的過程;
2、對每個過程的所有潛在風險進行識別;
3、針對每個風險制訂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工作危害分析表
作業任務: 工作地點: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工作
內容
危害後果
現有安全
控制措施
評價結果
建議糾正/預防措施
L
S
F
風險等級
二、安全檢查表分析方法(SCL法)
1、先對一個檢查對象進行分解,確定需要檢查的若干小項;
2、針對每一個小項,查找有關資料,確定檢查標准;
3、針對每一個檢查標准,確定未達標的後果;
4、針對每一個後果,確定現有的的控制措施;
5、針對每一項現有的控制措施,制訂改進控制措施。
具體見下表:
安全檢查分析記錄表
檢查工序: 檢查對象:
分析人員: 日 期:
審 核 人: 日 期:
序號
檢查項目
檢查標准
未達到標準的後果
現有的控制措施
L
S
H
風險等級
建議改進措施
三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LEC法)
對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作業條件,影響危險性(D)的主要因素有3個:
①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② 暴露於這種危險環境的情況,
③ 事故一旦發生可能產生的後果。
D = L× E× C
式中:
D —作業條件的危險性,
L —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E —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率,
C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
(1)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L)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會被預料到
6
相當可能
3
不經常,但可能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設想,很不可能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上不可能
(2)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率(E)如下表:
分數值
暴露於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於潛在的危險環境
6
每日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爾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的暴露
(3)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結果(C)如下表:
分數值
事故造成的後果
100
大災難,10人以上死亡
40
災難,數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1人死亡
7
嚴重,嚴重傷殘
3
重大,有傷殘
1
輕傷,需救護
(4)危險等級劃分(D)如下表:
危險性分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度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需要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比較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四、預先危險性分析(PHA法)
對各工藝環節中評價單元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強調盡可能覆蓋整個系統,涉及所有存在的危險類別、危險狀態、存在條件、事故後果等,特別適用於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概略分析。
其主要功能有:
大體識別與系統有關的主要危險;鑒別產生危險的原因;估計事故出現對系統產生的影響;對已經識別的危險進行分級;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
分析步驟
l 對系統的生產目標、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地調查了解;
l 收集以往的經驗和同類生產中發生過的事故情況,分析危險、有害因素和觸發事件;
l 推測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和危險程度;
l 確定危險、有害因素可能產生後果的危險等級;
l 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
危險性等級劃分
按導致事故危險、危害的程度,根據可能導致的後果,將相關的危險、有害因素劃分為四個危險等級,
5. 風險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風險評價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危害。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這種「根源或狀態」來自作業環境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有害的作業環境和管理上的缺陷。從作業活動清單中選定一項作業活動,將作業活動分解為若干個相連的工作步驟,識別每個工作步驟的潛在危害因素,然後通過風險評價,判定鳳險等級,制定控制措施。識別各種步驟潛在危害時,可以按下述問題提示清單提問。身體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體之間?工具、機器是否存在危害因素?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接觸有害物質?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滑倒、絆倒或墜落?從業人員是否可能因推、舉、拉用力過度而扭傷?從業人員是否可能暴露亍極熱或極冷的環境中?是否存在過度的噪音或震動?是否存在物體墜落的危害因素?空氣中是否存在粉塵、煙、霧、蒸汽?2、LSR評價法:﹙風險等級評價﹚LSR評價法:風險是發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後果的結合。L——可能性;S——後果嚴重性;R——風險度。風險值R=可能性L×後果嚴重性S風險等級判定準則及控制措施不可承受風險的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的確定要依據定義,即根據組織的法律義務和其指定的安全方針,確定不可承受的風險就是從評價結果中找出這樣一些風險;這些風險的受控將保證組織不違反使用的安全法律的要求和其他安全的要求,並保證組織自己制定的安全方針得到實現。其確定的方法可採用「三方把關」法。
6. 常見的風險識別方式有哪些
風險辨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生產流程分析;2、風險調查列舉;3、資產狀況分析;4、分解分析法;5、失誤樹分析法.
補充擴展:
1、生產流程分析:是指在生產工藝中,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通過一定的設備按順序連續地進行加工的過程。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2、風險調查列舉: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專家所涉及的面應盡可能廣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類標准為:直接或間接,財務或非財務,政治性或經濟性等。
3、資產狀況分析:即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4、分解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指將一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
5、失誤樹分析法: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
7.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的方法 有哪些
風險識別的方法:風險識別,是指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只有在正確識別出自身所面臨的風險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主動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的處理。現在使用的風險識別方法,可以分為宏觀領域中的決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和微觀領域的具體分析(資產負債分析、損失清單分析等)。下面介紹幾種主要方法:
生產流程分析
生產流程分析法,又稱流程圖法。生產流程又叫工藝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產工藝中,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通過一定的設備按順序連續地進行加工的過程。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風險調查列舉
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專家所涉及的面應盡可能廣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類標准為:直接或間接,財務或非財務,政治性或經濟性等。
資產狀況分析
即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分解分析法
分解分析法指將一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
失誤樹分析法
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新編金融法小全書(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