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品德不良的小學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探究糾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實現幫助、引導、教育學生健康發展的德育目的。 [關鍵詞] 不良品德 原因 簡析 措施 對中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的產生很多老師都進行過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在此,我也在自己從事的這幾年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究和借鑒的基礎上,就此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便於與同行磋商。
一、什麼是品德不良行為
1.品德不良行為的含義與類型
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是指學生個體或群體由錯誤道德意識支配的、嚴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行為。它具有一貫性、嚴重性、有意性、傾向性等特點。
品德不良的學生可以分為一下四種類型:頑固型、隨流型、懺悔型、沖動型。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簡析
(1)微觀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
①家庭的不良影響
a.家庭結構不良因素的消極影響,包括家庭自然結構的破壞;家庭關系結構的破壞;家庭意識的不良和家長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極影響。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學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響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傾向」嚴重,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 b.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脫節,互不溝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數教師本身缺乏師德,或者品德不良,給學生帶來了直接的不良影響。 d.有些學校破牆開店,教師經商,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破壞了學校里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品德教育產生了負面影響。 e.學校的各種壓力,常會引起學生過度的焦慮與挫折,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f.有些教師對學生或家長的要求過高、過嚴、過急,而忽視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忽視他們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嚴,無節制地加大他們的精神壓力,以至造成他們的對抗心理而產生不良行為。 ③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a.社會上各種錯誤的思想、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b.社會上具有各種惡習的人的影響,尤其是壞人的教唆; c.學生群體亞文化與小夥伴的不良影響等。(2)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觀原因①中學生的一般心理特點 a.他們正處在迅速社會化階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們自我意識能力差,因而抗腐蝕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條件的誘惑和熏染; c.他們既有獨立自主的強烈願望,又樂意成群結隊; d.他們重感情、易激動。②不良行為者的主觀原因
a.錯誤的道德觀念,被強烈的個人慾望所驅使。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是由於道德上的無知,分不清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美與丑,頭腦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指導所致。 b.異常的情緒表現。經常遭受挫折,導致學生以不良行為對付焦慮。他們對社會上的一切逐漸形成了一種冷漠懷疑和焦慮不安的心理,對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常以反抗、搗亂、抵觸等行為來對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顯的意志薄弱,道德觀念不能戰勝不合理的個人需要。有的學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慾望發生矛盾時,不能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去戰勝強烈的個人慾望,也會產生不道德行為。 d.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不良行為習慣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在多次僥幸得逞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採取類似行為,這種壞習慣的維持所產生的愉快情緒體驗又加強了類似的行為習慣。 三、學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學生雖然犯有道德過錯,但並不是不可糾正的,應該看到青少年的思想還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響下可變壞,在有利的條件下可變好,我們要採取符合其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特點的教育措施,滿懷熱情地去關懷和引導他們。 實踐證明,品德不良學生的行為是完全可以得到糾正或改變的。針對學生的問題,我認為矯正學生品德不良行為的措施有: (一)創設良好的道德環境,消除疑懼心理。品德不良的學生因常受到教師的斥責,對同學們存在戒心和敵意,認為教師和同學輕視自己、厭惡自己,常以一種沉默、迴避、懷疑或粗暴無禮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下,教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為了使他們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須先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為此,應設法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師應帶頭真心實意地尊重、關
心和愛護這些學生,只有用火熱真摯的心感化他們,使他們從實際感受中相信教師的誠意,把教師當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時機才會到來。其次,教師還要教育集體正確對待和熱情幫助這些學生。教師應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使他們感受到被集體接納的溫暖,使他們體驗到自身的價值和尊嚴。當這些學生體察到教師的善意,體驗到集體溫暖,他們才會消除對立情緒,增強對他人的信任感,樂於接近教師,接受指導,樂於參與集體活動並從中受益。 (二)善於發現積極因素,揚善救失。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使其具備克服缺點或錯誤內在精神力量,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抓住他們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的「閃光點」作為轉變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況,激發其前進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變成品德優良。 (三)抓住轉變時機,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轉化。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是舊質不斷更新、新質逐漸積累的過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轉變的關鍵時機,促使他們向好的方向轉化,這對轉變品德不良學生有決定性的意義。學生犯錯誤後,感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險性,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願望,這就是醒悟。這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是很重要的。所謂轉變,是指學生開始在行動上有了改正錯誤的表現,這時學生一心希望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和贊揚。學生此時對老師的態度很敏感,教師對他們哪怕很微小的進步的肯定、表揚、鼓勵,會進一步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和信心,並使其正確的行為不斷地強化而鞏固下來,這時若採取視若無睹的態度,就會扼殺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重犯舊錯。學生進步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現象,由於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進步往往是迂迴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學生一旦出現反復,往往心理緊張、思想壓力大,認為再不會得到尊重和信任。這時教師絕不能表現出厭煩情緒或放棄教育,要正確地分析學生反復的原因,並在反復中尋找
積極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工作。學生的行為不再出現反復和動搖。就進入鞏固期,這時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形成,也開始獲得了同學們的信任,自己體驗到變好了的快樂。但仍不能放鬆對他們的教育,要鼓勵其再接再厲,防止出現滿足現狀的心理,應進一步提出相應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斷完善和鞏固下來,成為穩定的個性特徵。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品德不良學生是非觀念差,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其品德不良行為,必須設法增強他們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進行說理教育、組織正確輿論、嚴格要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正面教育、以獎勵表揚為主、獎懲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適當的時間讓他們懂得進步絕不是為了個人,而是要實現社會、時代對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個辦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從而教育他們去改變現狀,不斷要求進步。 (五)通過實踐活動使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品德不良學生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言行不一、反復性大、易於動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育的重點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認識的教育上,忽視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在客觀上就可能會繼續助長認識和行為之間的脫節,甚至使學生因長期看不到自己行為的進步而喪失前進的信心。行為訓練既可以通過集體活動來進行,也可結合日常生活,隨時把道德要求與日常行為方式緊密結合,促使他們產生與道德動機相一致的行為效果。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個復雜過程,在此過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貫性是重要保證。因此為創造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條件,還應統一學生、家庭及有關方面的認識,組成一個統一的教育督促網,在校由教師、班集體負責督促、檢查,在家中由家長督促檢查,通過這樣的組織,保證學生能始終按規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為方式行動,行為效果的好壞,都能及時得到肯定與否定的評價。 (六)鍛煉與誘因做斗爭的意志力,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要使品德不良的學生向好的方面轉化,既要改變錯誤觀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誘因的影響,引導他們與誘因斷絕聯系,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能力。在矯正的初期,當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夠鞏固、舊的不良行為習慣仍有潛在力量的情況下,讓這些學生避開有關誘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舊病復發」。但根本的辦法是使他們增強在面對各種誘因時都不受影響而堅持正確方向的能力。這樣在新的動機和新的行為習慣已初步形成的時候,可給予他們與誘因接近的機會以鍛煉與誘因作斗爭的意志力,並在鍛煉意志的過程中形成和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總之,學生的錯誤行為和不良品德,由於年齡、個性及事情的性質與嚴重程度不同,其行為的表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為了有效地解決具體對象的具體問題,應該採取多樣而靈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義,這樣才能有效地矯正中學生的不良品德行為。
『貳』 矯正孩子任性和發脾氣等不良行為的方法有哪些
鏈接: https://pan..com/s/1MXr7FHejnNTRTqCyPk6F1A
『叄』 小學生問題行為的教育干預與矯正策略
(一)理論依據
1、行為矯正理論
行為矯正的研究起始於本世紀初,至60年代開始得以應用並迅速發展。行為矯正的理論基礎包括四個方面: 經典條件反射論、操作操作條件反射論、 認知行為矯正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80年代以後,行為矯正的發展更為迅速,表現在不僅出版的許多有關兒童行為矯正的新雜志,還召開了各種行為治療的 學術會議。據統計,8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行為矯正的研究報告成為心理學者用來處理兒童和成人行為問題的主要理論基礎,例如 ,在美國 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有關心理社會研究的論文中,約有70%屬於行為矯正,同時約有59%的臨床心理學家採用行為矯正來處理兒童行為問題。
目前行為矯正具體方法的種類繁多,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客觀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治療技術。但我們限於條件無法照搬照抄行為矯正的方法來 治療小學生的多動性行為問題。我們課題組想藉助行為矯正的理論探索與教育相結合的能有效改變或消除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故我們提出本課題。
2、感覺統合理論
1972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yresA.J.首次提出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ny),她認為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將從身體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進行多次的組織分析,綜合處理,從而做出正確決策,使了體和諧有效地動作。當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發生問題時,個體就不能順應環境,更無法完成復雜的認識活動。這種狀態稱為感覺統合失調(Sensor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常有的現象有: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或做作業磨蹭、動作不協調、脾氣暴躁、攻擊性強、喜歡招惹別人等。感覺統合訓練目前在日本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相當普及,在我國亦逐步認識到其重要性。因此,我們課題組想運用感覺統合理論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教育和訓練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有效方法。
3、以人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
小學生正處於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等生理發育的重要階段,處於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技能和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處於學習適應、學習交往、學習合作的重要階段。我們的教育訓練尊重每一個學生,著重開發這些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各方面能得到生動、活潑、和諧的發展,協調學生身心,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人格,培養一代新人,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和重要抓手。
1、 學生身心發展理論
人的素質包括三個層面: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當前由於家長的過分溺愛,物質生活的優裕,造成了孩子自主意識差,依賴別人,在挫折面前悲悲切切,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的現象,加上家長與孩子間,缺乏科學合理的心靈溝通,採用不當的教育對策,加重了學生學習心理的障礙,使得學生與老師,孩子與家長處在對立的緊張的關系中,他們在期望家長「理解」的同時,卻很少能理解師長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而這些問題的出現,並不是學生的道德品質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其中心理素質居於人的素質結構的中介層面,因此,我們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研究學生的各種行為,探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途徑。
(二)實踐意義
有多動性行為問題的學生上課坐不住、動作不停、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跑進跑出、做小動作、敲桌子、搖椅子、切橡皮丟人、撕紙頭、拉同學頭發…… 他們好像一架上足了發條的機器,片刻不停地動來動去,給家長、老師和學校帶來無盡的苦惱。家長老師都急切地盼望能有良策來改變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使他們能和其他學生一樣正常學習,應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現產評述
我們課題組搜索了有關網站,翻閱了大量的書籍。發現,兒童多動行為的問題非常嚴重。一般而言,歐洲診斷偏嚴,美洲診斷較寬。如英國 Rutter(1976)報告的患病率僅0、1%,而美國報道多在5一10%之間。中國報道,以學齡期兒童調查廣州(1977)1、3%,南京(1981)3、3%,上海(1983)13、4%,北京(1983) 山區、郊區、城市的調查分別為7、0% 7、3% 8、4%。湖南(1993)對城鄉8644多4一16歲兒童,按DSMIII一R標准檢查,發現總的檢出率為6、04%。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和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曾通過對全國22個城市26個單位的2400多4一16兒童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發現我國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0、2——14、5% 其中 占第一位的是多動症7% 左右 ,且主要發生在6一11歲(小學時期)。
筆者對我校 9 多學生用 【CCMD-II】 【DSM-IV】 表測試後發現,多動行為檢出率為 。
從資料來看,對兒童多動性行為問題的研究,從醫學角度出發的多,純理論的多。從國內教育來看,各地的研究起步較晚,還處在各自為政、各自為本的狀態,能供一線教師借鑒和操作的案例微乎其微。從國外教育來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對多動性行為問題學生的教育訓練有一定的經驗,但由於國情不同,他們的方法我們無從借鑒。
(三)、研究方案
1、內涵的界定
本課題所指的小學生是指在小學1-5年級的學生。
多動性行為問題,是指小學生表現出與其實際年齡和心理生理發育階段明顯不相稱的以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動和沖動、任性和情緒不穩定為主要特徵的行為。
教育干預對對策:是指從教育入手尋找干預小學生多動行為的策略。通過課題的實踐和研究,使研究對象減少或消除多動行為。在理論指導、基本原則、策略、方法、操作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形成新的教育干預策略。為一線教師提供可操作的成功案例.
2、研究目標
通過對小學生多功性行為的干預,探討小學生多動性行為的有效干預途經和方法,幫助他們減少或消除多動行為障礙,使他們能正常學習和生活。
3、研究內容
(1)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理論指導。
(2)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現狀和調查及分析。
(3)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策略。
研究重點: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干預,干預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有效途徑和策略是什麼。
(4)小學生多動性問題干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設計教、矯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多動行為學生前後行為的情況對照,主要訓練學生減少或消除不適當的多動行為。
(5)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操作途徑及方法的研究。
4、研究的方法:
准備階段:以調查研究法為主輔以文獻研究法。
實施階段:行為研究法為主輔以實驗法、個案研究法和觀察法和實踐反思法。
總結階段:經驗總結法
2、 研究的過程
准備階段
(1)查閱文獻資料,通過查閱資料和有關網站,了解國內外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教育的進展情況,最新研究動態、急需解決的問題,以及開展此項研究的理論依據。
(2)課題論證的准備。
(3)制定研究 計劃,根據本校多動性行為問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和測試。
(4)用_【CCMD-II】【DSM-IV】量表,較科學的診斷出患有多動行為問題的學生。
(5)開展現狀調查:運用不同的調查方法(問卷調查、訪談調查等),收集相關的研究資料,從現狀調查入手,分析出我校患多動性行為學生的行為特徵和產生多動行為的原因等。
實施階段
(1)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干預過程的內容構建。
(2)小學生多功性行為問題干預的操作途徑與方法的研究。
為了有效干預小學生的多動行為,選擇干預的有效途徑。
正負強化法 問題強化法 懲罰法 消退法 游戲法
家校聯系法 模仿法 情景法 多種感官訓練法
在課外主要是採用個別教育法,對學生進行一對一、因地制宜的訓練干預
總結階段
(1) 收集分析整理研究資料
(2) 撰寫研究報告
(3)形成小學生多動行為問題干預的案例集
四、本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擬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探索干預小學生多動性行為問題的教育對策。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較科學的干預目標,並分解干預內容,制定出短期目標,並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干預內容要有目的、分層次。
創新之處
對兒童多動性行為問題的干預雖然在國外已有許多經驗,但在我國還是剛剛興起,且可供一線教師借鑒的方法和案例少之又少,本課題旨在努力形成有較強實踐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研究成果,這是本課
『肆』 淺談如何糾正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七坊中心學校 李美娟 要糾正不良習慣,首先要幫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什麼是不良習慣。因為如果不能認識到自己身上的某些習慣是不良習慣,就談不上糾正這種習慣。為此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認識,將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與自身利益聯系起來,對不良習慣的後果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決心糾正自身的不良習慣。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深入了解學生,探明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內在因素,根據兒童心理活動規律和個性、年齡特點採取相應措施,他們身上的不良行為完全可以得到矯正和改善,我認為有以下幾大方面。 一、 深入了解學生,及時對症下葯 要深入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級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對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的糾正,更需要深入細致、耐心地了解學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內部和外部關鍵,掌握學生的關鍵問題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及時對症下葯。我認為要想讓學生改掉這些不良習慣,教師要做到隨時隨地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思想動態,做到及早發現,技術糾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漸的功效,把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階段。 二、 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疑懼心理 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學生經常會受到成人、教師的斥責、懲罰和其他同學的恥笑或歧視,一般都比較心虛、敏感,對老師和同學存有戒心和敵意;但他們又很需要得到教師的理解和同學的信任。為了使他們能更好的接受教師和同學的幫助,首先必須使他們解除疑慮,克服對立情緒,擺脫消極的心理我認為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調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關系。 三、 把握教育時機,激起內心火花 有不良行為的學生往往聽慣了訓斥,學會了檢討或其他應付的辦法,所以教師的一般勸說、批評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師能抓住某些學生感興趣的事件激起他們的情緒波動,而後給予啟發誘導,幫助他們解決存在的問題,這種經歷往往會在他們的心靈上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不良行為習慣變化的轉折點。教育的時機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抓住,善於利用,就會成為糾正不良行為的有利時機。 四、提供範例,增強是非感 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典範,是行為規范化的模式。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的特點。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習慣具有特殊的作用。他們可塑性強,給他們樹立什麼榜樣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在精神或物質上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榜樣還有矯正作用,它像一面鏡子,可以使學生經常對照檢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在孩子們的眼裡,教師是完美無缺的榜樣,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做到,這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對於小學生來說,要想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要做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因為持之以恆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我們要用心去了解學生,去呵護學生,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伍』 小學兒童過錯行為有什麼心理特點 桂賢娣老師處理小學生的過錯行為的做法有哪些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過錯行為產生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它與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有較大的影響,但總體上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來說。
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兒童經常要與外界接觸繼而也會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誘惑,這也是造成兒童過錯行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兒童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有自身發展的心理特點,這也是兒童產生過錯行為的內部原因。
矯正方法:
1.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2.抓准時機,促使矛盾轉化
3.講究談話藝術,提高道德認識
為父母者從孩子懂事起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並教育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不應只滿足孩子的經濟要求,正確引導培養孩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防微杜漸。
『陸』 怎樣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健康的教育也隨之深入人心。良好的行為習慣關繫到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令人擔憂:隨地吐痰、不遵守紀律、不愛學習、不愛勞動、罵人打仗等不良行為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的是將導致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發生嚴重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此,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對當前的素質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小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較差,對事物判斷是非需要逐步去認識,為什麼不能隨地吐痰、扔垃圾;為什麼上課要遵守紀律,努力學習。當學生知道了為什麼,知道了什麼是好壞、對錯後,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培養,隨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隨時指正,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紀律習慣、與人正常的交往習慣等。這樣,既符合當前的素質教育,又有利於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再者,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班級人際環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人際環境是影響人的重要因素,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環境影響人的最好證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度過的,校內的綠化環境、衛生環境、治安的好壞時時刻刻的在影響著學生的心靈思想。另外,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一言一行,以及學校內其他教師的教學思想方法的言傳身教,都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進心、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起著重要作用,都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另外,作好家長工作,經常與家長溝通,共同研究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方法。家長是學生成長的向導,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優秀品質的重要基地。往往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如不講衛生、不愛學習、出口罵人也恰恰反映了一些家庭中家長的思想行為現狀。因此家庭環境、家長的言行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極大。正因如此,我們教師應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主動指導家長的一些傳統落後教育方法,讓家長了解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技巧,學生不僅在學校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時又在家庭中得到強化,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做到協調同步,雙方面的嚴格要求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 最後,作為一名教師應認真學習《心理學》,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心,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真實 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健康的教育也隨之深入人心。良好的行為習慣關繫到青少年的健康發展,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令人擔憂:隨地吐痰、不遵守紀律、不愛學習、不愛勞動、罵人打仗等不良行為隨處可見,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的是將導致學生對人生觀、世界觀發生嚴重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此,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對當前的素質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小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較差,對事物判斷是非需要逐步去認識,為什麼不能隨地吐痰、扔垃圾;為什麼上課要遵守紀律,努力學習。當學生知道了為什麼,知道了什麼是好壞、對錯後,就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培養,隨時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隨時指正,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紀律習慣、與人正常的交往習慣等。這樣,既符合當前的素質教育,又有利於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再者,要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班級人際環境,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人際環境是影響人的重要因素,孟母三遷的故事正是環境影響人的最好證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內度過的,校內的綠化環境、衛生環境、治安的好壞時時刻刻的在影響著學生的心靈思想。另外,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一言一行,以及學校內其他教師的教學思想方法的言傳身教,都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進心、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起著重要作用,都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另外,作好家長工作,經常與家長溝通,共同研究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方法。家長是學生成長的向導,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優秀品質的重要基地。往往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如不講衛生、不愛學習、出口罵人也恰恰反映了一些家庭中家長的思想行為現狀。因此家庭環境、家長的言行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極大。正因如此,我們教師應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主動指導家長的一些傳統落後教育方法,讓家長了解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與技巧,學生不僅在學校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時又在家庭中得到強化,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做到協調同步,雙方面的嚴格要求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 最後,作為一名教師應認真學習《心理學》,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交心,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心真實世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作出分析,採取有效地指導方法,加以矯正。另外,教師還應密切觀察學生平時的一舉一動,分析不良行為產生的症結,及時對症下葯,才會葯到病除。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話,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人的命運。而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良好習慣去決定自己的美好人生吧!世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作出分析,採取有效地指導方法,加以矯正。另外,教師還應密切觀察學生平時的一舉一動,分析不良行為產生的症結,及時對症下葯,才會葯到病除。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話,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人的命運。而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的良好習慣去決定自己的美好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