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效的兒歌教學方法
兒歌的教授法最好不要太死板,應該以比較生動而有趣。讓孩子能夠聲話並進。這樣的話孩子是會很喜歡也很容易帶入的。
㈡ 哪些教學方法能提高幼兒園兒歌教學實效
兒歌語言簡潔明了,詞句音韻流暢,易於上口,曲調接近語言音調,節奏輕快,幼兒可以在生動的韻律中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幼兒園兒歌教學不僅可以引導幼兒學習兒歌,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兒歌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以及積極的情感、態度等。學習兒歌並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途徑和手段。教好幼兒園兒歌是我們幼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兒歌教學於生活、游戲活動之中,深入探討兒歌教學方法,提高兒歌教學實效,奠定幼兒早期教育基礎
㈢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㈣ 有助於幼兒故事,詩歌學習活動教學方法或技巧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在以往的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一般只能在理解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採用有聲有色的朗讀,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幼兒,或藉助圖片、錄音進行教學,而這些方法不能表現作品的全部內容,影響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因此,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主幹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質疑,而代之以幼兒為中心,主動學習為中心的開放式現代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正是適合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產生的。它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具有形象生動、信息刺激性強、時空寬廣、操作靈活簡便等特點。通過這種多媒體手段,可以產生出生動逼真的動感形象。色彩鮮艷的畫面、優美動聽的音樂、清晰標準的發音,豐富多彩的內容,為幼兒學習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互動式語言環境,既能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又能烘托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景氣氛,對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手段,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動畫激趣 ,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慾的向導,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基礎與動力。我國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多媒體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動畫,為幼兒提供多種刺激,引起幼兒注意,引發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如中班詩歌教學《小雨點》,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抽象的語言文字富於生動的屏幕畫面中——花兒在雨中開放,魚兒在水中嬉戲,苗兒在雨中長大,再配以優美的音響效果,渲染活動氣氛,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種色彩鮮艷的動畫效果,讓幼兒快速進入學習的情境與教師互動,產生學習詩歌的內驅力。統計結果:有80%的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95%的幼兒一直處於積極的學習 狀態,60%的幼兒能積極發言。運用傳統的圖片進行教學,幼兒只能保持短暫的注意力。因為圖片雖然色彩也鮮艷,動態也形象,但畢竟是靜止的,教師呈現不出豐富的事物形象,幼兒注意的集中性不強,這種方式不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因而在教學活動中的最初階段幼兒還感興趣,但10分鍾以後,幼兒就開始分散注意力了。有的自己玩東西,有的表情漠然,有的開始動手動腳了,發言、朗讀詩歌的幼兒總是極少數幾個活躍分子。教師邊管紀律邊教幼兒念兒歌,其結果是教師教得累,幼兒學得煩。由此可見,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富有情趣的解說,悅耳動聽的音樂,有助於幼兒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這種學習情緒帶來的有意注意的穩定性更加增加了幼兒學習的投入度,使幼兒視、聽、腦得到充分調動,幼兒愛聽、想說、樂思,有效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二、形象生動,激活幼兒創造性思維 思維發展能促進語言構思能力、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兒童時期是創造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創造性思維較多地表現出情境性、興趣性。傳統的語言教學存在著某些局限性,如:教學資源的單調性,教學形式的封閉性,教學過程的呆滯性,教師只能帶幼兒逐字逐句朗讀詩歌,看圖片提問總是會自己急得說出答案,提出一個發散性的問題總是得不到多個答案,幼兒被動地接受,機械地學說,盲目地想像。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創設真實的情境,指導幼兒從各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幼兒去構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兒的思維活動呈現多向性、獨特性、變通性,幼兒的想像如賓士的駿馬,在思維的天地里往來馳聘,極大地激活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如故事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開始部分,出示小蝌蚪課件引入教學後,教師提出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生動形象的動畫畫面,將幼兒帶入一個童話的情境中。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鯊魚。」有的說「小蝌蚪會碰到大鯉魚。」有的說「小鴨子會帶它們去找媽媽的。」幼兒思維活躍,能想出多種答案,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 詩歌教學活動《家》,教師利用多媒體製作了有關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的動感課件——小鳥喜歡在樹林中飛來飛去,小羊喜歡在草地上吃青草,蝴蝶喜歡在花叢中飛舞……以此來擴充教材內容,加大幼兒信息量的獲取,開拓了幼兒學習的視野,為幼兒學習詩歌做了很好的鋪墊。教師利用多媒體以聲音、圖像等多種表達形式,根據教學需要,適時定格,設置疑問,如:月亮、太陽、星星的家在哪裡?蜻蛙的家在哪裡?小馬的家在哪裡?幼兒在信息技術提供的情境資源中發散想像,激活了創造性思維,擴大了幼兒創造的空間,幼兒創作仿編的詩歌非常有趣。詩歌《家》只有六句,講述了白雲、小朋友和四個動物的家,而幼兒仿編的詩歌內容豐富多彩,如「金色的沙灘是貝殼的家,黑黑的泥土是蚯蚓的家,長長的火車是旅客的家,美麗的樟樹是我們的家」等。下面是我們課後對幼兒仿編詩歌《家》的調查統計。
㈤ 幼兒園兒歌如何教學
幼兒園兒歌論文教學,我覺得如果沒有他們的兒歌,怎麼學會的話?我真的應該需要他們的自信力,自己去學
㈥ 小班兒歌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班的孩子,語言發展還不夠完善,詞彙量也不夠多,選擇比較難學的兒歌孩子很難理解,學起來也比較慢,選擇短一點的兒歌,雖然孩子容易記住,但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
如何讓幼兒學的快記的牢又不會忘記呢!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探究,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在教幼兒「兒歌」時有以下體會,我本人覺得蠻適用的。
首先,模仿為主。我在教兒歌之前,首先根據兒歌的內容來自己遍動作。因為小班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在教兒歌時就編一些有趣的動作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如我在教兒歌「小小手」時,我是這樣教的。拉拉手(兩只小手勾在一起有節奏的拉三下),拍拍手(雙手有節奏的拍三下),我們都有一雙手(雙手舉過頭頂有節奏的翻轉),穿衣服扣紐扣(做穿衣服扣扣子狀),這樣一邊念兒歌一邊有節奏的做動作,幼兒就不覺得枯燥,而且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進了孩子們之間的互動。
第二,以游戲為主,讓幼兒動起來。以前教兒歌都是老師念一句孩子跟一句,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這樣做的。如「我的小手變魔術」我很神秘的把雙手藏起來,又很神秘的跳著念著,孩子自然而然的被我吸引過來了,也學著我的樣子做了起來。就這樣孩子在玩中學會了本領。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點小反思,所以記錄下來了。
㈦ 專家推薦的兒歌教學方法
一、朗誦法:
兒歌朗誦,就是把書面上的兒歌言語變為口頭上說的言語,把無聲的言語變為有聲的言語——更能表情達意的活言語。在朗誦兒歌過程中,能夠充沛調動幼兒多種感官,首先是加深了記憶,且在朗誦中自然加深記憶。幼兒的朗誦過程,也是普遍汲取言語表現力營養的過程,隨著言語的豐厚、技巧的進步,口頭言語也隨之進步。所以我們要充沛認識幼兒園兒歌朗誦教育的共同魅力,巧妙應用朗誦法,進步兒歌教學實效,到達促進幼兒言語全面開展的目的。
二、圖畫法:
兒歌教學的圖畫法,即為兒歌配畫。它是以兒歌內容,畫出契合兒歌的圖畫,加深幼兒對兒歌的了解,也可分離繪本活動,培育幼兒的形象思想才能,啟示幼兒的想像空間,開發幼兒的發明潛能。如在教授兒歌:「小小花雨傘,落入樹林中;要是撐開來,再也收不攏。」後,指導幼兒學畫彩色蘑菇。先學兒歌再畫蘑菇,加深了幼兒理性認識和對歌詞的了解、記憶,並很快的記住兒歌。
三、歌唱法:
幼兒園兒歌教學的歌唱法,是兒歌教學的根本方式,也是幼兒音樂的啟蒙教育。經過演唱兒歌,培育幼兒對音樂的興味,願意參與兒歌詠唱,初步感受歌唱兒歌所表達的音樂之美和對兒歌的進一步了解。兒歌歌詞粗淺易懂,節拍簡單,旋律朗朗上口,構造短小,音域不寬,合適幼兒演唱。兒歌教學歌唱法能夠採取齊唱、獨唱、重唱、合唱,培育幼兒控制歌唱的不同辦法,感受不同的效果。經過學兒歌,唱兒歌,既培育了幼兒言語才能,又培育了幼兒演唱兒歌的才能,從而有效進步兒歌教學。
四、游戲法:
游戲教學法是情形教學法中的一種方式,兒歌游戲教學法就是在游戲活動中教授兒歌,它隨同著幼兒的活動游戲而吟唱,可以激起和增強幼兒游戲的興味和愉悅感。幼兒邊玩邊唱,使整個游戲富有節拍感,從而進步游戲的興味,豐厚游戲的內容。幼兒一邊做游戲,一邊唱兒歌。在游戲活動中參加兒歌要素,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兒歌,在唱兒歌中展開游戲,極大的豐厚了游戲內容,調動了幼兒學習兒歌興味,激起了幼兒學習兒歌潛能,促進了幼兒園兒歌教學。
五、扮演法:
扮演法就是依據兒歌內容,用扮演方式表達兒歌的主題。經過扮演,從而培育幼兒的肢體言語,豐厚學習兒歌內容,加深幼兒對兒歌印象和記憶。如幼師教授小小蛋兒把門開,先教兒歌:「小小蛋兒把門開。小小蛋兒把門開,開出一隻小雞來,毛茸茸啊胖乎乎,嘰嘰嘰嘰唱起來。」然後,幼師解說、示範小雞出殼動作,組織幼兒隨音樂邊唱邊扮演,鼓舞幼兒自在創編各種小雞出殼和跳舞的動作,在樂曲伴奏下,幼兒扮演小雞邊唱邊走出活動室,從而,加深了幼兒對兒歌的感受和了解,進步了兒歌教學效果。
㈧ 兒歌教學的幾種方法
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嘗試著採用做游戲、對話、看圖畫、唱歌等形式教幼兒學習兒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游戲式:幼兒的學習應當是游戲式的。讓幼兒在玩中體會和理解兒歌的內容,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和小朋友一起玩汽車,我拿出大大小小的玩具汽車讓小朋友你開過來,我開過去,一邊開一邊就給小朋友朗誦:「小汽車呀真漂亮,嘟嘟嘟嘟喇叭響。你開過來,我開過去,我們都是小司機。」小朋友一邊玩,歲邊也自然地跟著念起來,幾遍以後.他們已能大致背誦出這首兒歌來了。 二、對話式:兒歌教學採用對話形式,可以減輕幼兒的思想壓力,並能引導他們去積極思維。如學《我的好媽媽》這首兒歌時,我問小朋友:「你們上幼兒園以後,媽媽到哪去了?」小朋友立即回答:「媽媽去上班了。」我贊許地點點頭,又問:『』媽媽上班辛苦嗎?媽媽回到家裡以後,你們應該做些什麼呢?」小朋友們紛紛回答『』讓媽媽先坐一會兒」、「讓媽媽喝喝茶」、「親親媽媽」·~…」對!」我接著小朋友的話題,順口就念起了兒歌:「我的好媽媽,下班回到家,勞動了一天多麼辛苦呀!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讓我親親您吧,我的好媽媽。
㈨ 幼兒園古詩的教學方法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能大量記誦古詩,既可以鍛煉幼兒口齒清楚伶俐,吐音準確流暢,又能讓幼兒品味詩的優美意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但是,有些古詩的內容對於幼兒來說有些深奧,而幼兒的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幼兒教育階段,教師如何培養幼兒古詩誦讀的興趣,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目標成為幼兒園古詩教學的一個難點。在實踐中,通過自己的幼兒園語言教學經驗,我嘗試了古詩「四步」教學法,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根據古詩內容的特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學習特點,我認為促使幼兒對古詩感興趣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採用的方法是: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我的這一教學法以古詩《憫農》(唐·李紳)為具體實例做以下闡述。
古詩《憫農》的詩意大致為:農民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鋤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邊的土地上。有誰知道,人們碗里的飯,每一粒都是農民用艱苦的勞動換來的。
對於沒有田間勞動經驗的幼小兒童來說,要想理解這首古詩的意境及要表達的情感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主要採用了圖畫、故事、表演等方法在吸引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分析講解這首唐詩,再運用各種方法讓幼兒去鞏固知識。
一、圖畫展示
3—6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因此用圖畫再現古詩情境,把古詩內容形象化,是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最直觀的手段。
首先,在正式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我會將《憫農》所呈現的意境及內容用幼兒掛圖或自己特意繪制的簡筆畫表現出來,先出示完整的畫面,給幼兒以直觀的視覺體驗,讓幼兒仔細觀察並大膽講述畫面上都有哪些景象,直觀的景象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農民伯伯在田間勞動的辛苦。領悟到完整的畫面內容之後再分組出示畫面,以組圖的形式出示古詩文字,每一幅圖畫對應著相應的詩句,讓幼兒看看有幾句,數一數每句有幾個字。與此同時,教師誦讀古詩,在使幼兒初步了解這首古詩結構的同時,感受到古詩獨特的節奏和韻律。
圖畫展示階段,主要是讓幼兒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體驗,大致了解所學古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
二、故事講述
故事是幼兒百聽不厭並且易於接受的一種學習方式。我經常把幼兒難理解的古詩內容編成通俗易懂的故事,並且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讓幼兒從故事中理解古詩內容。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直觀表面的,只有在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下才能對事物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基於這一原因,我在故事講述環節經常使用的方法是:先請幼兒自由講述,之後教師根據幼兒的發言做總結,最後教師再為幼兒完整講述故事。
我將《憫農》這首詩改編成這樣一個小故事:幼兒園里有個小男孩,叫鵬鵬。鵬鵬可挑食了,尤其不愛吃大米飯。這天中午就餐的時候,幼兒園里吃炒飯,鵬鵬瞅著這碗米飯犯了愁,他把米飯攪來攪去就是不想吃。不一會啊,米飯就讓他攪的灑了一桌子。老師看到了,走過來讓他把灑落的米粒撿起來。他嘟囔著說:「我不愛吃,就不撿,撿起來我也不吃,不就幾顆米粒嘛」。老師聽了鵬鵬的話,嘆了口氣,說:「我給你講個大米的故事吧。」
這些大米都是農民伯伯們辛辛苦苦勞動換來的。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他們揮動鋤頭辛勤耕作在田間,在大太陽的炙烤下,農民伯伯的汗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掉,浸濕了衣服和地面。盡管這樣,他們還是不肯騰出時間來休息。農民伯伯說:「只有辛勤的勞動才能換來豐碩的果實」。咱們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們小朋友們浪費糧食,他們會多麼傷心啊。
鵬鵬聽完老師講的故事慚愧的低下了頭。他默默地將桌子上的米粒撿起來,對老師說:「以後我再也不會浪費糧食,也不挑食了,因為農民伯伯好辛苦」。
聽了鵬鵬乖巧的話,老師欣慰地笑了。
這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會加深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
三、動作表演
在幼兒理解了古詩內容之後,教師就可以請願意展現自己的幼兒上台表演古詩情景。讓幼兒用動作、表情等方式來表現古詩內容,既可以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又可以調動幼兒學習古詩的積極性,且能加深幼兒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幼兒會根據詩句積極主動地創編出動作:雙手握住鋤頭,不停地鋤地,鋤一會便用手去拭擦臉上的汗水。用這些細節的動作去展現出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
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將古詩中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畫面呈現出來。因為是幼兒自己扮演角色,古詩中的角色不再是畫面上冷冰冰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的同伴,這樣,幼兒對古詩中辛勤流汗的農民伯伯這一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就加深了內心體驗。
在故事表演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加深了內心體驗,感悟到古詩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體驗了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四、復習鞏固
復習鞏固古詩的方法有多種。我經常使用的方法有:深入生活情境法、配樂吟詩法。
深入生活情境,即把幼兒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中選取與詩句相關的典型場景,作為幼兒觀察的客體,並以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呈現在幼兒眼前。在復習《憫農》這首詩時,我帶領幼兒到我們幼兒園的後山坡,去觀看農民耕作。設身處地的體驗了農民勞作的辛苦,也加深了幼兒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去吟誦。
配樂吟詩法,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它以特有的旋律和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我在朗誦《憫農》時,經常為幼兒配幾首與古詩的意境較為符合的古樂或輕音樂。在幼兒自由活動時間也輕輕播放這些音樂,讓幼兒不斷學習鞏固,在用音樂渲染的情境中,幼兒往往不自覺地就會輕輕吟誦起這首詩。
在反復的鞏固之後,幼兒都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出《憫農》這首詩,並且學會背誦。
我深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我比較注重古詩的教學。我通過圖畫展示—故事講述—動作表演—復習鞏固「四步法」帶領幼兒學習古詩。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幼兒對古詩的興趣,每當我開始播放相關音樂,或是說出某一首詩的題目,孩子們就會大聲地將這首詩背誦出來。古詩誦讀的多了,幼兒便會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通過這種方法,不僅教幼兒學習了這首古詩,還取得了一些額外的成效:圖畫展示這一環節,培養了幼兒的細致觀察能力;故事講述這一環節,培養幼兒獨立講述故事,勇於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的能力;動作表演這一環節,也使幼兒體驗到用動作、表情和姿態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總之,我覺得,這一方法較為適合幼兒園古詩教學。在今後的古詩教學中,我會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合適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