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學評價的方式有哪幾種
第四代教育評價觀80年代,認為評價就是對被評事物賦予價值,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建構。
B.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評價方法有哪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評價類型。
以評價性質為依據,可以劃分為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以評價主體為依據劃分為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
以評價作用和性質為一句話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絕對性評價:在評價對象群體之外,確定一個客觀的或理想的標准,並用這個標准去評價每一個對象的一種評價類型
相對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基準,然後以此為標准來判定每一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的相對位置的一種評價類型。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把每一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和現在進行比較或者將評價對象個體的不同方面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結論的評價類型。
他人評價:是指由非評價對象的,他人對評價對象進行的評價。
自我評價:指評價對象作為評價主體對自己進行評價。
診斷性評價:在某些活動開始之前,所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評價對象的基礎和情況為活動的開展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准備性依據。
形成性評價: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或事物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時,所進行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在活動結束之後,所進行的評價。
發展性評價:實質是一種過程性評價他主要考察活動的過程,其目的是從發展的角度去判斷教學實施與教學活動的效果。
C. 教師日常對學生的評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評價類型。
以評價性質為依據,可以劃分為絕對性評價,相對性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以評價主體為依據劃分為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
以評價作用和性質為一句話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
絕對性評價:在評價對象群體之外,確定一個客觀的或理想的標准,並用這個標准去評價每一個對象的一種評價類型。
相對性評價:是在評價對象的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基準,然後以此為標准來判定每一個評價對象在集合中的相對位置的一種評價類型。
教師的義務: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D. 學生評價方式具體有哪些
學生評價的基本方法
提到學生評價,人們很容易立刻聯想到考試與分數。其實考試只是評價學生的方法之一,分數也只是學生發展情況的衡量指標之一。那麼評價學生都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呢?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和手段是我們實施學生評價改革、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就介紹幾組基礎教育實踐中常用的學生評價方法。
一、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又稱准備性評價,是在教育活動開始之前或教育活動進行之中對學生的學習准備情況或特殊困難進行的評價,是對教學活動的准備。它主要是對教育背景、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作出診斷,以便「對症下葯」,據此進行教育設計。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它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學生前一階段學習中知識儲備的數量和質量;學生的性格特徵、學習風格、能力傾向及對本學科的態度;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態度、身體狀況及家庭教育情況等。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進行診斷性評價藉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關成績記錄、摸底測驗、智力測驗、態度和情感調查、觀察、訪談等。
二、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育過程中為調節和完善教學活動、引導教育過程正確而高效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育效果所採取的評價。與診斷性評價不同,形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之中開展。為了做到及時評價、及時反饋,形成性評價一般評價次數較多,概括性水平較低,評價內容和范圍主要是每個形成性單元的內容與目標。形成性評價所藉助的主要手段有平常作業、學生成長檔案袋、日常觀察和形成性測驗等。
三、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又稱結果評價,是在某一相對完整的教育階段結束後對整個教育目標實現的程度作出的評價。它要以預先設定的教育目標為基準,考察學生發展達成目標的程度。終結性評價的次數比較少,一般是一學期或一學年兩三次,在學期或學年結束時進行。期中、期末考查或考試以及畢業會考等均屬此類。
E. 語文教學評價的策略
1、自主性與發展性策略:逐步使學生了解教育目標,學會自我評價,評價自身的學習狀態,在進行學習與情緒的自我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控。
2、及時反饋策略: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學習,評價的結果用適當的方式及時反饋給學生,並及時組織糾正,使學生的學習始終指向教學目標。
3、訪談評價:訪談評價是師生溝通和評價學生的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從與學生的訪談中了解他們的態度、興趣或價值觀等,還可以發現學生對自己學習情況的感覺和看法。交談的問題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需要和教學要求來定,教師在評價學生回答時盡可能使用簡短的激勵性語言。
4、學生自我分析式評價:這是一種形成性學生自我評價方式,是讓學生分析自己是如何獲得答案的,將自己思考問題的過程是怎樣的,並引導學生對自己思考的過程進行評定。
5、兩次測試法:單元檢測中,學生如果對初測成績感到不滿意,經過復習後,可要求重測,並以較好的一次成績為准,重測試卷難易程度原則上與上次初測試卷相當,但對少數水平較低的學生,可用較易的試卷。
6、評價服務教育策略:通過研究教育評價的目的、功能、策略和方法,使評價在教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7、合作性評價的原則:設計愉快的互評方式,創設寬松的互評氛圍,營造自由的互評空間。
F.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是哪些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應該是:絕對評價法,相對評價法,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學習目標評價方法,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
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G. 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標准,通過系統的搜集信息,在標准與信息比較的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教學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時,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技術之一。
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學習結果、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做出判斷,使之對學生的學習產出導向、鼓勵、批評、糾正、改進等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精彩之處,我會通過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我對學生的愛。以往我常運用的教學評價有以下幾種: 1、即時口頭評價的方法;2、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3、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4、學生完成作業的評價;5、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在學習了本專題後,我認為顧志躍院長所講授的提問與評價值得一試。
提問與評價,這種常用的評價方法可以反饋教師的教學效果。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問一些問題,就是所謂的提問。首先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知識掌握的差異性。其次是為了引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追溯答案,從而引發思考。在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就要小結,這個小結就是評價。但不能只用對或錯做簡單的評價,教師要用一定的鼓勵性或引導性的語言來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鼓勵表揚,進一步引導其思考的方向。尤其對回答錯誤的學生,引導性語言比批評更有用,學生雖然回答錯了,也要讓他得到有效的補償,這種補償可以是認知上的、也可以是動機上的,通過補償來引導學生,激勵學生。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常規教學中是要經常用到的,不提問就不了解學生,而了解是學生學習的開端。不評價學生就得不到有效補償,而有效補償能夠促進學生有效發展,引導學生健康前行。在今後的教學,我會合理運用教學評價,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
H.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是什麼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應該是:絕對評價法,相對評價法,個體內差異評價法,學習目標評價方法,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並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節: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作用
1、診斷作用。
2、激勵作用。
3、調節作用。
4、教學作用。
教學評價的原則如下:
1、客觀性原則:客觀性是教學評價的基本要求。
2、發展性原則:教學評價應該著眼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動態發展,著眼於教師的教學改進和能力提高,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3、整體性原則:教學評價應該梳理全面的觀點,從教學工作的整體出發,進行多方面的檢查與評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體。
4、指導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把評價指導結合起來,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角度找出因果關系,確認產生的原因,並通過及時具體的啟發性的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5、科學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教育學相統一的角度出發,以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確定合理的統一的標准,認真編制、預試、修訂評價工具;在此基礎上。
使用先進的測量手段和統計方法,依據科學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數據進行嚴格的處理,而不是依靠經驗和直覺進行主觀判斷。
I. 課堂評價方式的探究
一、激勵評價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它是學習的營養劑和催化劑。課堂上,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交流的動機;有了興趣,思想才會活躍。而培養興趣的主要途徑就是「激勵」。人的深層次需要,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願望,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把學生當成一個平等的朋友來對待,對學生回答的問題進行評價時,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盡量不用指令性的語言、批評性的語言,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勵性評價。
一位教師在教《家》一課時,引導學生說說「還有哪些地方是誰的家」,學生一邊表演一邊練習說時,教師隨即進行了激勵性評價:「看,多可愛的一隻小鴨子啊!它正在游泳呢!你表演得真不錯。」「你們聽,這位同學說話說得多完整啊!老師真佩服你!」「太棒了!還有誰能和她一樣!」教師的激勵性語言使全班學生都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完全沉浸在無拘無束的寬松環境中,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的實踐活動中。整堂課,學生理解了內容,練習了說話,陶冶了情操。
這種激勵式的評價,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在潛意識中產生對表揚目標的追求。
二、期待評價法
《新課程改革評價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上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任何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在發展過程中總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做到因人而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注重評價的層次性,實現發展學生個性的良好願望。對學習有困難、基本知識及技能掌握得一般、學習缺乏主動性的學生來說,教師更應根據情況做出期待性評價。
如在一次課上,聽課教師眾多,在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時,執教老師指到了一位沉默寡言的小女孩。最初小女孩害怕得哭了,但在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中——「你肯定行,老師跟你一起讀好嗎?」「你先試試,輕輕讀給老師聽。」「真不錯,聲音稍微響亮一點,同學們就都聽見了。」「老師知道你肯定行,這不,讀得多流利、多響亮啊!」小女孩終於戰勝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讀完了課文。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小女孩滿懷喜悅地坐下了。以後的課堂上,經常看到這位小女孩踴躍地發言,這不正是老師期待式的評價給了她莫大的勇氣嗎?在老師真誠的期待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在反復的嘗試中獲得成功,從而自主學習、主動發展。
三、接納評價法
在課堂上,老師要尊重學生的理智與情感,以防止學生產生自卑、自負或者自欺等錯誤的自我觀念。學生的情感表現往往是不同的,教師應該接納學生的想法,然後幫助學生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使學生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評價的積極效果。
如一教師在教完《北風和小魚》一課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喜歡北風嗎?為什麼?」然後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積極性很高,討論氣氛非常熱烈。在組織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北風,因為北風覺得自己的本領很大,不把小魚放在眼裡,它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
但是,有一部分學生卻喜歡北風,因為「北風一吹,天上就會下雪。地上積了厚厚的雪,我們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北風一吹,天下雪了,麥苗被蓋在厚厚的雪下覺得很暖和,第二年就會豐收。」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擺出了他們的理由。老師沒有簡單地給予否定,而是誇獎學生能積極思考、討論面廣。緊接著,老師再次引導學生討論:「如果你也像北風那樣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小朋友還願意和你一起玩嗎?北風這樣做好不好?」通過再次討論,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了課文的含義。
老師採用積極的態度,主動接納學生的想法,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達到了本堂課教學的目的,而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懂得了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四、親近評價法
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情感是左右課堂氣氛的關鍵,教師對學生信任、親切的情感流露不僅能拉近師生雙方在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使學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滿足,而且學生一旦感受到這種熾熱的情懷,就會激起對教師的信任和愛戴。採用體態語言對學生進行親近式的評價,可以創造一種民主平和的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當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者獨立作業時,教師告訴學生「哪個小朋友學得認真,老師會輕輕地撫摸一下他的頭」,在巡視過程中,老師悄悄地、溫柔地撫摸一下孩子們的頭;當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意料時,老師情不自禁地與他握握手;當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回答不夠正確、不夠完整並立即改正時,老師輕輕地點點頭,報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眼神……
教師的舉手投足,都點燃了孩子們學習的火花,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愉悅,師生之間產生了一種心心相印的情緒體驗,這種親近式的評價能迅速地使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