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樓夢中主要人物及特徵的研究性學習的結題報告(400到700字)謝啦
賈寶玉:率性、多情、溫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單純,沒有功利心。
2.林黛玉:敏感、細心、淡泊、真實、易傷感,絕頂聰明,悟性極強。
3.薛寶釵:外表冷漠,內心熾熱。雄心勃勃
4.王熙鳳:尖酸刻薄、兩面三刀、心狠手辣
林黛玉,林如海與賈敏的獨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寶玉同為封建的叛逆者,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視功名權貴,當賈寶玉把北靜王所贈的聖上所賜的名貴念珠一串送給她時,她卻說∶「什麼臭男人拿過的,我不要這東西!」她和寶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被賈母等人殘忍地扼殺了,林黛玉淚盡而逝。
薛寶釵,金陵十二釵之一,薛姨媽的女兒,家中擁有百萬之富。她容貌美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她熱衷於「仕途經濟」,勸寶玉去會會做官的,談講談講仕途經濟,被寶玉背地裡斥之為「混帳話」 。她恪守封建婦德,而且城府頗深,能籠絡人心,得到賈府上下的誇贊。她掛有一把鏨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金鎖,薛姨媽早就放風說∶「你這金鎖要揀有玉的方可配」,在賈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辦下,賈寶玉被迫娶薛寶釵為妻。由於雙方沒有共同的理想與志趣,賈寶玉又無法忘懷知音林黛玉,婚後不久即出家當和尚去了。薛寶釵只好獨守空閨,抱恨終身。
王熙鳳,金陵十二釵之一,賈璉之妻,王夫人的內侄女。長著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為賈府的實際大管家。她高踞在賈府幾百口人的管家寶座上,口才與威勢是她諂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權力與竊積財富是她的目的。她極盡權術機變,殘忍陰毒之能事,雖然賈瑞這種紈�子弟死有餘辜,但「毒設相思局」也可見其報復的殘酷。 「弄權鐵檻寺」為了三千兩銀子的賄賂,逼得張家的女兒和某守備之子雙雙自盡。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兒也被王熙鳳以最狡詐、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稱∶ 「我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什麼事,我說行就行!」她極度貪婪,除了索取賄賂外,還靠著遲發公費月例放債,光這一項就翻出幾百甚至上千的銀子的體己利錢來。抄家時,從她屋子裡就抄出五七萬金和一箱借券。王熙鳳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加速賈家的敗落,最後落得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場。
李紈,字宮裁,賈珠之妻,生有兒子賈蘭。她出身金陵名宦,父親李守中曾為國子祭酒。她從小就受父親「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幾個賢女便了,每日以紡織女紅為要。賈珠不到二十歲就病死了。李紈就一直守寡,雖處於膏粱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灰 」一般,一概不聞不問,只知道撫養親子,閑時陪侍小姑等女紅、誦讀而已。她是個恪守封建禮法的賢女節婦的典型。
賈元春,賈政與王夫人之長女。自幼由賈母教養。作為長姐,她在寶玉三四歲時,就已教他讀書識字,雖為姐弟,有如母子。後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作女吏。不久,封鳳藻宮尚書,加封賢德妃。賈家為迎接她來省親,特蓋了一座省親別墅。該別墅之豪華富麗,連元春都覺太奢華過費了!元妃雖給賈家帶來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她卻被幽閉在皇家深宮內。省親時,她說一句,哭一句,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這次省親之後,元妃再無出宮的機會,後暴病而亡。
賈迎春是賈赦與妾所生的,排行為賈府二小姐。她老實無能,懦弱怕事,有「 二木頭」的諢名。她不但作詩猜謎不如姐妹們,在處世為人上,也只知退讓,任人欺侮。她的攢珠壘絲金鳳首飾被下人拿去賭錢,她不追究,別人設法要替她追回,她卻說∶「寧可沒有了,又何必生氣。」 她父親賈赦欠了孫家五千兩銀子還不出,就把她嫁給孫家,實際上是拿她抵債。出嫁後不久,她就被孫紹祖虐待而死。
賈探春,賈政與妾趙姨娘所生,排行為賈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幹,有心機,能決斷,連王夫人與鳳姐都讓她幾分,有「 玫瑰花」之諢名。她的封建等級觀念特別強烈,所以對處於婢妾地位的生母趙姨娘輕蔑厭惡,冷酷無情。抄檢大觀園時,她為了在婢僕面前維護作主子的威嚴,「令丫環秉燭開門而待」,只許別人搜自己的箱櫃,不許人動一下她丫頭的東西。「心內沒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這一點,對探春動手動腳的,所以當場挨了一巴掌。探春對賈府面臨的大廈將傾的危局頗有感觸,她想用「興利除弊」的微小改革來挽救,但無濟於事。最後賈探春遠嫁他鄉。
賈惜春,金陵十二釵之一,賈珍的妹妹。因父親賈敬一味好道煉丹,別的事一概不管,而母親又早逝,她一直在榮國府賈母身邊長大。由於沒有父母憐愛,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檢大觀園時,她咬定牙,攆走毫無過錯的丫環入畫,對別人的流淚哀傷無動於衷。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後入櫳翠庵為尼。
秦可卿,金陵十二釵之一,賈蓉之妻。她是營繕司郎中秦邦業從養生堂抱養的女兒,小名可兒,大名兼美。她長得裊娜纖巧,性格風流,行事又溫柔和平,深得賈母等人的歡心。但公公賈珍與她關系曖昧,致使其年輕早夭。
賈巧姐,金陵十二釵之一,賈璉與王熙鳳的女兒。因生在七月初七,劉姥姥給她取名為「巧姐」。巧姐從小生活優裕,是豪門千金。但在賈府敗落、王熙鳳死後,舅舅王仁和賈環要把她賣與藩王作使女,在緊急關頭,幸虧劉姥姥幫忙,把她喬裝打扮帶出大觀園。後嫁給一個姓周的地主。
史湘雲,金陵十二釵之一,是賈母的侄孫女。雖為豪門千金,但她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史鼎撫養,而嬸嬸對她並不好。在叔叔家,她一點兒也作不得主,且不時要做針線活至三更。她的身世與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沒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寶釵的影響。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甚至敢於喝醉酒後在園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覺。她和寶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時,有時親熱,有時也會惱火,但她襟懷坦盪,從未把兒女私情略縈心上。後嫁與衛若蘭,婚後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後成癆症而亡,史湘雲立志守寡終身。
妙玉,蘇州人氏。她祖上是讀書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買了許多替身〈舊時迷信認為命中有災難的人應該捨身出家做僧、道,有錢人家買窮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門,身體才好,故一直帶發修行。父母已亡,身邊帶兩個老嬤嬤,一個小丫頭服侍。她極通文墨,極熟經典,模樣又極好。十七歲時隨師父到長安都修行,師父圓寂後,被賈家請入櫳翠庵帶發修行,但她「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劉姥姥喝過的茶杯,她嫌臟,不要了,而給寶玉喝的茶杯卻是自己日常用的綠玉斗。寶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 」的字帖。後賈府敗落,她被強人用迷魂香悶倒姦汙,劫持而去。
2. 紅樓夢人物及性格探討的課題研究報告
《紅樓夢》,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認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為視角,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以及中國古代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兒,因為失去了母親,所以被賈母接到賈府當中。林黛玉在進入到賈府之後,由於失去母親的打擊,以及寄人籬下的原因,所以寶玉、寶釵有姨媽等親戚的疼愛,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導致其性格上有一些孤僻。另外,林黛玉從小時候開始,就已經養成了多疑敏
感的性格,所以林黛玉在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時,經常會說出一些怪話,讓人不得不去思考這些話語當中的內在含義。
比如,其中有一章節,薛姨媽得到了一些宮花,所以讓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帶來給姑娘們和王熙鳳佩戴。在送花的時候,由於順路的原因,最後送到林黛玉的手中,就只剩下最後兩枝花了。林黛玉在這個時候就問:
「這些花,是單獨送我一個人,還是別的姑娘都有呢?」,
周瑞家就回答說:「各位都有了,這兩枝是姑娘的」。林黛玉一聽這話,立刻就敏感起來,並且說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能夠給我」。
通過林黛玉與周瑞家這簡單的幾句交談可以看出,林黛玉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但是又因為自己是賈母的外孫女兒,是大小姐,所以在心理上又特別的自強
3. 紅樓夢研究性課題報告怎麼寫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作者善於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
《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在國內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有法國評論家稱贊說:"曹雪芹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4. 紅樓夢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
讀《紅樓夢》有感
春夢隨雲散,花飛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閱畢,竟無言以對,沒了想法。欲哭無泣,實感空虛,好似被人將靈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寫出此千古絕唱?
「還淚」之說,引出此風流孽帳。不知多少痴男怨女,夢斷紅樓,淚灑黃泉。
曲盡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誰逃出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紅樓夢》實是夢一場,噩夢一場。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倖免。身邊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總有順心與陰暗的時期,所以人生給予的感覺就饒有滋味……有人時常覺得人生凄苦,可沒有這苦,那怎會感受到成功到來時的快樂?若紈絝子弟只知玩樂,終老一生,死前才去遺憾,「人生何其短,吾還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嘗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說,「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沒有白活。」
說到碌碌無為,終老此生。就不得不題,功名利祿。記得第一回中,士隱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頭來還是得死。下一世,誰理你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更別提其他人,「問古今將相可還存?也只是虛名兒與後人欽敬。」若不提,欽敬,從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貪官奸臣,呂不韋、秦檜、吳三桂、鰲拜……也是萬古留名。其實他們的才智,膽識,以及那種不畏懼命運的膽魄,也有可取之處。命運最終給他們的安排終究是殘酷的,死訊換來了呼天搶地的歡呼聲,死後還招人惡罵,這是他們的悲哀,也是那個社會的悲哀。難道這就是正義與邪惡的標准嗎?
其實,正義與邪惡的標准還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說,「人各有志,只能說他們樹立了不科學的人生觀。」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像我們想像中那麼可恥,也許他們像楚莊王,三年沉迷於酒色,是別有用心,我們也許只是讓歷史蒙蔽了雙眼,雖然可能性極小,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想法,畢竟這些都已成過去,無從考證……
我甚是欣賞他們對於神說以及命運的無所畏懼,即使是現今社會,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滿命運的安排,能挑戰命運。想想社會之中,大多數人們還希望聖人、神仙的出現,從苦惱將他們解救,以此說來似乎還不及這些貪官奸臣。
那這些貪官奸臣錯在哪兒?失敗在那兒?--我想應該是,想得不夠長遠。就好似呂不韋,得到了皇位又怎樣?也許會更覺空虛,到頭來終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說來豈不是什麼都別做,做什麼終究都還是在替別人做嫁衣裳。
其實不能這么想,人這一輩子,很多事是無可奈何的。我個人覺得,人這一生,概括起來就三字「活下去」。什麼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麼都是需要代價的,你學習,換來好的工作;你工作,換來生活需要的錢。錢讓人過好日子,沒有錢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認為前乃污濁之物,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要用他?即是污濁之物,為何還需靠他活?我不覺得錢是什麼污濁之物,錢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讓它蒙羞。「功名利祿」,只是換取錢的手段罷了。人生在世,只要賺錢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貪污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將別人用代價應換來的東西據為己有。若是用正當方式,讓自己活得更好,沒什麼不對,即使在別人眼裡顯得奢華,又怎樣,這是用代價換來的,是付出過後得來的,是一點點賺來的,本就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舒坦,奢華點也是自願的,沒什麼不可以的。所以為了活下去,要賺錢。如果總想著是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別活了。畢竟只有少數人能享受看破紅塵的生活。既然有許多事都放不下,就別放下,糟踏了光陰。「聖人」也需「凡人」襯。
對於《紅樓夢》的結局,我有甚多不滿,可有人對我說,「既然你不滿,林黛玉最終抱憾而亡,賈寶玉出家為僧,那你覺得,什麼樣的結局是完美的。」的確,我對甚為不滿顰兒之死,顰兒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終日只想一展才華,違反了古時「女兒無才便是德」之說。顰兒在文中的才華是不容置疑的,我實是欽佩,也為她那種叛逆而佩服。可她為何不能叛逆至底?賈母素日疼她,更疼寶玉,他倆二人想要結為連理枝,賈母也未必反對,她竟不去爭取,偏自尋苦惱,氣死了。可細細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於寶玉,也難免會被氣死。她又不似鳳姐會借酒撒潑,怎生向賈母開得了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賈府她畢竟不像寶釵那樣得人心。寶釵為人圓滑,討人喜歡,她最終也是無法無法擺脫父母之命嫁於寶玉,最終獨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覺得有些惋惜,「金簪雪裡埋。」再說寶玉,最後看破紅塵,做了和尚。難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結局嗎?若是如此,世人都改為僧。我的想法太極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預示著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無法改變。我不滿的是寶、黛二人最終仍是無法逃出命運的束縛。那人又對我說,「寶玉,做和尚已不是為黛玉而做。寶玉不做和尚,還能做什麼?去追求功名利祿嗎?」是啊,細度之,對於寶玉而言,這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他已淡薄名利,對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讓歷史重演,看著自己的後代再來上演這「紅樓夢」嗎?他看似沒有擺脫命運的束縛,但命運業已不能束縛住他了,他既不是為顰兒去做和尚,那就是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無牽掛,看盡紅塵。那人還對我說,「做和尚的有兩種,一種是為了逃避,還有一種就是為了面對。」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錯紅塵」的,而面對的才是真正「看破紅塵」的。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5. 《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徵的探究 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一、賈寶玉
主人公賈寶玉是一個又奇又俗的人物。構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徵是叛逆。他行為「偏僻而乖張」,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鄙視功名利祿,不願走「學而優則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罵讀書做官的人是「國賊祿蠹」,懶於與他們接觸拜會。
他不喜歡所謂的「正經書」,卻偏愛於「雜書」,鍾情於《牡丹亭》、《西廂記》。他還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質疑,認為「除《四書》外,杜撰的太多了。」這充分顯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貳臣」。
他認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在這種駭世驚俗的思想指導下,寶玉終日「在內幃廝混」,並鍾愛和憐憫女孩子,鍾愛她們的美麗、純潔、洋溢的生氣、過人的才智,憐憫她們的不幸遭遇,憐憫其將嫁與濁臭的男子,失去了她們的聖潔之美。賈寶玉道:女子出嫁前為珍珠,嫁人後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與污濁男子同流,成為死魚眼了。他甚至為自己生有一個男子之身而感到無可挽救的遺憾。
在他的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無疑就是與林黛玉的相愛了。這場戀愛,一方面開始於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終形成。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為。寶、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戀愛中背離了封建社會的人生之道。他們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導致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個才華橫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則是她的寫照。她從小失去雙親,寄居在榮國府,雖然賈母對她疼愛有加,但由於清高自尊的個性,她常生「寄人籬下」的傷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為別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傷流淚。正如小說中所描寫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這一點。花開花謝本來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卻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聚散無常。她為落花嘆息,她把寶玉引為知己,同看《西廂記》,把人生的希望都寄託在寶玉身上。她深愛著寶玉,但又感到很難如願。於是,她因想爭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敗而顧影自憐,暗泣於無人之處。
她的內心世界似難捉摸,但也常常將其顯露於外。若寶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氣,淚水漣漣,甚至為他而生病。表面上這樣,其實內心仍是掛念著他,借口去看他。寶玉一病,她為之而傷心,為之而哭泣。但由於封建禮教道德的約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終在寶釵出閣之日鬱郁而死,沒能了卻自己的心願。
曹雪芹深愛他筆下的林黛玉,愛她的一切,愛她的笑和淚,愛她的喜與悲。正是由於這種刻骨的愛,才使他將黛玉對寶玉的一段痴情演繹得美麗異常,刻畫得入木三分,為世人塑造了一個「心較比干多一竅」、反封建禮教的光彩照人的形象。
三、王熙鳳
榮府內,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鳳。王熙鳳的陰毒可謂人人皆知,作為榮府「總管」,她弄權作勢,兩面三刀。她用毒計害死賈瑞,又陰謀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後害了全家。她的個性是潑辣的,文中處處都不忘點明這一點,像她過生日那天,與那淫婦拚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見得。但畢竟她很能幹,榮府上下大小事務都得她說了算,又善於迎合賈母,深得老太太的寵愛。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賈探春,賈政之女——她沒有黛玉的纖細憐人,沒有寶釵的乖巧伶俐,沒有香雲的活潑開朗,卻有卓超的才幹,過人的智慧,深僻的見解,遠大的眼光,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中精彩地表現出來了。
王熙鳳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寶釵,李執等人主持家務,此期間,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帳目,發現發放給各個房的月錢和發放給買辦的重疊了,便想出了兩全的辦法,與寶釵等人商議.「年裡往賴大家去,與她們那兒的姑娘閑談,才知她們吃的筍菜魚蝦,一年還有人包了,年終足有二百兩銀子,從那日我才知道,一個破荷葉,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錢的。」發放月錢重疊之事於賈府已早有弊,可滿園子的姑娘丫頭無一人能指出個一二三來,探春卻從賴大家中得到啟發,和自家的情況對比,最後提出好的辦法,豈不是足以見她的辦事能力和精幹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素質。誰怪寶釵說「真真膏粱 之談!你們雖是個千金,原不知道這些事」而後寶釵又玩笑似的說「你才辦了兩天事就利慾熏心,把朱子都看虛了。你再出去,見了那麼利弊大事,越發連孔子也都看虛了呢。」探春聞此言,卻一本正經地回答「你這樣一個通人,竟沒看見姬子書,當日姬子雲:『登利祿之場,處運等之界者,窮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闢的言辭,豈是一位普通女兒說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處事的果斷干練顯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幹,而寶釵的嬉言卻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論,真是叫人回味無窮,拍案叫絕!
五、薛寶釵
紛飛蝴蝶繞樓院,暖逐東風撲幾回。扇影亂搖忙玉腕,粉痕斜溜濕香腮。偶因游戲間消遣,豈為迷藏暗捉來。恰怪亭中私語久,防人忽把綺窗開。薛寶釵在《紅樓夢》中份演著重要的角色。她是封建各種禮束的守衛者,並且自身深受其害。她在家中與人關系甚好,受眾的喜愛。她的性格中有王熙鳳為人的圓滑,林黛玉小心和與賈寶玉完全對立的封建束縛的思想。如在每四十八回中,薛姨媽道:「……鶯兒一個人,不夠伏侍的,不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寶釵道:「買的不知底細,倘或走了眼,花了錢事小,沒的淘氣。倒是慢慢打聽著,有知道來歷的人買個還罷了。〃這里表現出她的處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寶釵道:「我原要和太太說的,等在爺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說我貪著園里來玩,誰知你竟說了!〃寶釵笑道:「我知道你心裡羨慕這園子不是一日兩日的了,只是沒有空兒……,所以趁著機會,越發往上一年,我也多個做伴的,也遂了你的心。〃這里表現出寶釵了解家人心裡,為人圓滑。總之,薛寶釵是個深受封建束縛的人。
六、劉姥姥
紅樓夢》中出場人物有四百多位,而且個個栩栩如生,就是那些著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是寫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就拿劉姥姥來說說吧。
出身鄉村的劉姥姥來到了賈家,鳳姐導演了一幕鬧劇,在賈母那裡吃飯的時候,丫鬟只撿了一個鴿子蛋放在劉姥姥那裡,劉姥姥不知羞恥地說:「老牛,老牛,食量大如牛」,此時老劉那種直爽,快直的農民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然後劉姥姥又說:雞蛋俊,小巧」,說明她見識敷淺,只知道吃。到後來鴿子蛋滾到地上,劉姥姥趕緊去揀,其農家那種艱辛勤儉窮酸的形象躍然紙上,與高貴闊氣的賈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了封建官僚與窮苦百姓差距之大,諷刺了當時的封建社會。最後,她與眾姑娘對聯,用的都是粗俗的言語,可見她文化甚少,引得大家一陣大笑。
總之,劉姥姥這種封建、貧窮、可笑的形象通過作者的筆墨,全部體現出來。
七、晴雯
晴雯乃賈府內又一封建禮教的叛逆者。他天生的叛逆,直率,任性以及無所忌憚的言辭給讀者呈現出了又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晴雯並未因為寶玉是她的主子而謙虛,忍讓他的無理大罵,而是以理辯駁。例:「平日壞了多少寶貝也不心疼,今兒一把扇子惹發了這么大問題」。「今兒一把扇子就這么著」。「何苦來呢。嫌我們就打發了我們,再調好的使」。「我是一個蠢材,那裡陪打發吃果子呢?倘或在砸了盤子,更了不得!」。只見她的反抗精神。而襲人的好心勸解又被她冷嘲熱諷地反駁一翻,可見她的直率。而她又以撕扇子來取樂,不顧他人的看法,盡由自己開心,事後會做何評論,造成何種影響他都不會去理會。還有幾句:「我不敢惹爺」「既這么說你就拿了扇子我來撕」等。這一切刁酸無忌的語言把她的任性,也是我行我素的反叛精神就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也正是這一系列語言使晴雯這一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了。
八、平兒
要說《紅樓夢》里丫環最漂亮的,還得是平兒,由於她被賈璉收了二房,所以地位也就不同於別的一般的丫環了,但她的出身低微這個事實卻一生也抹不去,這也就決定了平兒在大觀園中的地位不會太高。
平兒天資聰慧,可偏與王熙鳳成主僕關系,則顯得有點兒「小巫見大巫了」,不過在日常事務處理上,平兒可是幫了鳳姐的大忙了,所以說王熙鳳對平兒也挺好。
但雖說跟著王熙鳳吃香的喝辣的,但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平兒實際上去賈璉也有愛幕之情但是有王熙鳳在,她也不敢太過於表露,而且由於鳳姐婚久不孕,使她更加看管賈璉,不讓他和別的女人相處太密切,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從表面上能看出來的。所以有時賈璉和平兒乘著王熙鳳不在,偷偷親熱一番,被鳳姐發現了,還要冷嘲熱諷一番。
但是平兒還是比較善良的,當賈璉在外面沾花惹草,勾搭上尤二姐後,王熙鳳假惺惺的去把尤二姐接回來,卻在背地裡使壞,使二姐已經成形的胎兒墮掉了,二姐也不堪忍恥辱而自縊身亡,在這期間,賈府里唯一對她好的便是平兒了,一直對他百般照顧,還把好死時將要交給賈璉的二百兩銀子一文不少的交給了賈璉。由此可見,平兒的心地是十分善良的。這樣可愛的姑娘誰能不為之動心??
平兒在賈府沒落後出家為妮,一生遁入空門,從此與世俗無緣,唉,平地兒啊,可憐,可悲,可嘆的平兒呀!
6. 紅樓夢研究報告
《紅樓夢》一共一百一十二回。《金陵十二釵》一共十二冊。寶玉屬兔、黛玉屬龍、寶釵屬牛、元春屬虎。元春死於天花,卒年三十三歲。黛玉死於寶玉的生日: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
7. 紅樓夢之林黛玉人物研究報告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可能是個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種姻緣,不想命運如此多作弄,其特點可概括為「凄美」二字。「凄」則主要表現在林黛玉的「身世凄涼、纖弱多病」,「美」則表現在「外在、內涵、藝術」這幾個方面。兩者相加就構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劇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見黛玉,作者並未直接著墨來描繪她的美,而是巧借鳳姐的嘴及寶玉的眼來突出林黛玉的絕世美麗。心直口快的鳳姐一見黛玉即驚嘆:「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而在寶玉的眼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好一個「裊裊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筆至此處,一個活生生的「絕美」黛玉已躍然紙上,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內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籬下的處境讓她總是小心翼翼的為人處事,「生怕被人看輕了去」的心態;另一方面,一個蘭心慧質的女孩兒的小心眼兒更可以為她增添些「靈慧與可愛」之處,從而使林黛玉這個角色的塑造變得更加生動、有血有肉、感人至深。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在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學作品中,作者們往往對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揚而使主人公幾達神化的程度,這就導致人物的塑造脫離了現實生活變得空泛無趣、了無動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們又可以從她與寶釵相處的文字里邊看得出來,盡管兩人在平日里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後來待寶釵「竟更比他人好十倍」,還把寶釵讓她「每日吃上等燕窩一兩以滋陰補氣」當作是寶釵對她的體貼。再者我們還可以從她教香菱作詩「誨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舉等事可以看出她內心的善良。事實證明,越到後來「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寶釵,而「以誠相待,啥也不瞞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與坦誠也由此可見一斑。
本是天外飛仙,何故凄涼如是?曹翁筆墨之神,亦在於此,一方面讓黛玉「美麗」到極至,一方面又讓她「凄涼」而至身死!於是乎,一個跨越無數時空的、恆久的悲劇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讓人為她盡情的感痛傷心,耿耿而不能忘懷。人物形象之具體分析
作為榮國府的至親貴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會統治階級中人。她出生於一個世襲侯爵、支庶不盛的書香門第,這就是為那一時代不少人羨慕不已的所謂「清貴之家」。官僚的父親,因為「聊解膝下荒涼之嘆」,把這個獨生女兒提到男子的待遇來撫養,從小便教她讀書識字,愛之如「掌上明珠」。看來,她有著一段比較嬌慣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於先天的體質纖弱,再加上母親的早喪,使我們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籠罩著一層不散的憂郁。
這個清貴的官僚家庭,似乎沒有來得及對她進行更多的階級教養;也似乎沒有來得及把那一社會給女人所規定的一切,帶給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給她的終身留下了一個空洞而溫暖的回憶,讓她向社會人生邁開了第一步。為了「減輕父親的內顧之憂」,她來到了正是「花柳繁華」的榮國府。
當她一跨進榮國府的大門,立刻就被封建家庭裡面的「脈脈溫情」包裹住了。賈母把她「摟入懷中,心肝兒肉的叫著哭起來」;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緞子來為她裁衣裳;鳳姐也攜著她的手說:「要什麼吃的,什麼頑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訴我」,並且又立即叫人趕緊去為她收拾住房……。這個遠道而來的外孫女兒,不僅一登門檻就受到了這樣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後賈母對她的「萬般憐愛」,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個孫女「倒且靠後」了,而且「飲食起居,一如寶玉」。的確,在榮國府里誰曾受到過這樣的寵遇?憐愛已經達到至高的程度了。榮國府里的人們,誰不對這個「舉止言談不俗」的姑娘,投過來尊敬的、熱絡的目光?
不僅如此,那個使她一見之後便發生異樣感覺的表兄,又與她「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止同息」,其親密處,「亦較別個不同」……
還是啟開了那絕代悲劇的序幕?
復雜的生活現象,首先就是為我們展開了這樣的「人生之謎」。
初到榮國府時,我們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觀看著一切,彬彬有禮地應接著一切。她似乎謹記著母親的遺言:「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
這樣謹小慎微地做人,也許自有它的好處吧?
可是,我們又看到,她似乎並沒有認真這樣做。她很快地就給榮國府的人們,留下了「孤高自許、目無下塵」的印象。
原來,她初來時的那種「留心」、「在意」等等,只不過是從這樣的一個動機出發:「恐被人恥笑了去。」毋怪乎她沒有給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有著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但是,命運彷彿惡意地撥弄著她,不久她的父親又死去了。當她回到故鄉去料理過喪事,再回到榮國府中來時,這時她已經不是來此作客的揚州鹽課林老爺的小姐了,而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前來投靠賈府的親戚了。處在這樣的情勢下面,自尊心顯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許」也顯得更加不合時宜了。
但是,這處境的改變,並沒有使這個少女的生活態度也跟著改變起來,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氣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視著周圍,唯恐有人對她懷著歧視和輕蔑。周瑞家的送來了兩枝宮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維妙新巧」,而是是否「別人不挑剩下的」。元春歸省時,大家賦詩行樂,她本可以隨聲歌頌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將眾人壓倒」,後因不能「違諭多做」,便「胡亂做一首五言律應命」。賈母為薛寶釵慶祝生辰,她心裡感到不快,這原是不宜流於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雲說她像戲台上的小旦,眾人都笑著附和,她本來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卻敏感地覺得,這樣的拿她和「戲子」相比,是一種帶有輕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為不滿,不禁怒形於色……
看來,在這個少女的身上,有著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氣量顯得是如此的狹小。但這一切,總是由於在她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解不開的隱痛,這就是她的依人為活的命運。她不安於這種命運,但又無法擺脫這種命運。這種矛盾,經常扭曲著她的感情和心理,於是她的心境就永遠得不到平靜,並且招惹著許多看來是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紅院的門,晴雯誤以為是丫頭,便拒絕開門。這個純粹的誤會,想不到竟是這么嚴重地挫傷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門外「高聲問她」,事情也就解決了。但寄人籬下的處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裡喚起了這樣的感覺:「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如今認真慪氣,也覺沒趣。」真的,再沒有甚麼比損害了這個少女的自尊和觸痛了她的依人為活的命運,更能使她傷心的了。那一夜,她「倚著床欄桿,兩手抱著膝,眼睛含著淚,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見落花滿地,便觸景生情地寫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詞》。
落花,把那一時代,只能任人踐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婦女命運,在她的心裡喚醒了。
但是,這個少女不能認識得更多,她把這種命運的不能解除,都歸因於自己的沒有家。於是,她害上了無可解除的思家的憂鬱症。大觀園里的繁華熱鬧,別人家中的笑語溫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飛絮、秋風秋雨等等,無一不在她的心裡引起無家的哀痛。整個世界在她的面前,彷彿都變成了製造眼淚與憂愁的原料。
看來,這個外祖母家並沒有對她顯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禮。她彷彿是用太多的猜疑和過量的偏狹折磨著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錢如淌水的賈府,那裡會在乎這個外孫女兒的衣食費用?同時又何嘗在她的面前露出過絲毫的「小家」氣派?更何況封建家族太上權威的賈母,是這樣的「萬般憐愛」著她;她的失去父母,不僅沒有因此受到歧視,倒是更加引起了這個老太太的溫情與疼愛。的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好親戚的門里,有什麼必要,這樣念念不忘於自己的傷痛呢?要是換上另外的一個人,不是早已感到幸運嗎?
然而,正是在這里,我們發現了林黛玉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這樣的性格,生活在那樣的時代,就成為一切痛苦的來源。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一個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會給予他的東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於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於自尊,而是由於造成這種敏感和多疑、並壓迫著這種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這是一切痛苦和罪惡的總根源。
在一切以家為起點的中國封建家族社會里,一個人的價值、尊嚴、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來計算的。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萬貫,身值萬貫」等等正是說明了這種情形。因此,一個沒有家的人,就等於失去了他的全部身價,整個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豎立起來,沒有一塊是屬於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雖然在賈府里找到了一塊棲身之處,但是私有社會制度把人與人之間所造成的種種界線、種種觀念以及其它許多精神上的障礙,並沒有在她的心裡消除。同時,更沒有在周圍的人們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與人之間所造成的那許多仇視、傾軋、爭奪、欺詐等等,每天每日在榮國府的圍牆裡面、在林黛玉的身邊發生著。面對著這種情形,連那個還不十分懂事的丫環佳蕙都發出這樣的慨嘆:「這地方本也難站!」難道在那許多勢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無長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來?
不僅如此,即使是這個家庭里的正式成員,又何嘗能夠安下心來呢?小姐探春說得好:「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都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這種感受,在林黛玉這個外來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層了。實在說來,人們恭敬她,只不過是因為恭敬太上權威的賈母。同時,別人所給她的這種疼愛,既然可以慷慨地施捨,當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後來的事實證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別人露出臉色,才開始感覺到仰人鼻息的悲哀,這已經幾乎是每一種人都可以達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並不是她自己找來的毫無根據的痛苦。倒是透過了她的這種多疑和敏感,讓我們看到了,那一社會是具有著一種甚麼樣的魔力!它可以隱秘地、曲折地折磨著一個人,並且把一個人損傷以後,甚至會使你覺得完全是由於他自己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