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權力的研究方法

權力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29 06:41:03

㈠ 求問權力制約權力的基本途徑和方式是什麼

在現代憲政國家中,實現以權力制約權力一般採取以下兩種方式:第一是實行橫向分權。最典型的是美國憲法所確認的三權分立與制衡機制.第二,是實行縱向分權。最典型的是聯邦制。
人民主權學說是由盧梭同志提出來的,是個好同志阿~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聽著耳熟吧)
一個叫貢斯當的傢伙隨後又提出來了一個人民主權學說,現在,他倆的就是主要兩種人民主權學說。。。。
盧爺爺認為人民主權學說的基礎是「公意」,他認為「主權……不外是公意的運用」。在深入探討公意的基礎上,盧梭歸納了主權的基本屬性:(1)主權是不可轉讓的;(2)主權是不可分割的;(3)主權是不受限制的;(4)主權不可被代表
而貢爺爺認為人民主權學說的理論是「普遍意志」而非「公意」,深信人民主權原則,亦即「普遍意志高於任何特殊意志的原則是無可爭議的」
盧梭認為對主權作任何的限制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主權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是國家的靈魂,是受公意指導而建立起來的支配全體公民的絕對權力,那麼在主權之上不會有更高的權力存在。
貢斯當心中充滿了對英國的代議制度的景仰之情。貢斯當對直接民主的批判,是與他的自由觀念密切相關的。他區分了古代自由和現代自由,並認為兩者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現代自由意味著公民權的淡化。在現代社會,古代那種人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已不復存在了,人民只能以代議制的方式行使主權
盧梭和貢斯當都極其珍視人類的自由。他們人民主權理論的歸宿也都在於公民自由。但是盧爺爺喜愛積極自由,貢爺爺崇尚消極自由----好多阿,不贅述了!!!
總之哩,盧梭強調主權在民的意圖就是要建立一個「強勢」國家,希望通過擴大國家權力來整合社會,借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盧梭和貢斯當的分歧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實際上體現了歐洲自由主義發展歷史上兩個分支——英美傳統和歐陸傳統——的分流。
毛澤東的權力制約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思想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約束、制度約束及群眾監督等方面.深入研究該思想,對於當前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權力制約原則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分權與制衡原則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監督原則的總稱
在權力制約理論方面,西方先哲先行一步。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政治家亞里士多德,他指出一切政體都有三個要素作為構成的基礎,即議事機能,行政機能和審判機能。
對於西方牛人們的觀點,咱大體可以總結為:1.一切法治國家都需要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否則就會造成權力的濫用。這是一條被人類歷史反復證明了的客觀規律。2.國家權力制約的目的是實現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沒有社會公正的國家,人民是沒有自由可言的。3.只有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才能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
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但她在現階段也只能用代表製作為實現民主的主要形式,這就客觀上出現了權力所有的主體與權力行使的主體不相一致的情況,而且權力固有的惡性即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不可完全消除,因此為了保證權力的運行不出現違背人民的意志的異化,必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鄧爺爺指出:「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治,毛澤東就說過,這樣的事在美、法、英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
資本主義憲法體現權力制約原則除了通過憲法規范公開或隱蔽地確認「權力分立與制衡」的精神以外,更因各國歷史傳統、民族狀況、政治力量對比等因素的差異,造成了反映分權學說的不同政體模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
1.典型的美國式的三權分立形式 2.英國式的以議會為重點的分權模式3.法國式的以行政為重點的分權模式
當然了,咱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無比的優越性,我國現行憲法就號稱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權力的分工與制約原則,表現在:
第一,在人民代表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關繫上,規定人民代表要由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督。人民有權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控告、檢舉等,重在以人民權利的勢能控制國家權力的動能。
第二,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立法權;國家主席是國家最高代表;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行政機關;中央軍委是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機關;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這樣我國憲法實際上也遵循了現代國家關於權力分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範式。
第三,憲法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我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約由它選舉產生的國家機關,但我國憲法並不象資本主義國家的憲法那樣在賦予立法機關制約權的同時,又賦予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反制立法機關的權力。
第四,我國憲法為充分保證執法機關正確執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本系統內實行監督和制約。
終於寫完了。。。。

㈡ 權力論的簡介

羅素的《權力論》圍繞權力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羅素從分析權力欲入手,論述了教權、王權、革命權力、經濟權力、支配輿論權力等各種權力形態,以及權力與政體、權力與道德、權力與組織和個人的關系,認為人對經濟的需求尚可得到滿足,但對權力的追求則永不滿足;
正是對權力的無止境的追求,引發多種社會問題。社會科學的任務就是要探索權力欲的產生和發展的規律,以便找出規制權力的方法;
只有節制個人、組織和政府對權力的追求,才能真正實行民主制度,防止戰爭,保障個人自由和平等。
全書共十八章,其思想進路大體如下:
(1)通過探討權力欲的基礎,回答為什麼人們要追求權力;
(2)通過分析權力的表現形式,闡述權力的現實基礎和構成;
(3)通過研究權力與社會環境、倫理道德的關系,探討規制權力的可能途徑。

㈢ 政治權力的實現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1、暴力方式(武力)

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直接以暴力手段實施政治權力。暴力方式一般見諸於根本對立的政治權力關系之中,如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

不過,當非根本對立的政治力量之間矛盾激化而呈現對抗狀態時,暴力方式也可能出現。暴力方式包括暴力鎮壓、武裝起義、軍事政變、政治暗殺等。戰爭是暴力方式的一種大規模極端方式,因此,「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

2、壓力方式(操縱)

壓力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運用政治權力對政治權力客體形成一定的強制形勢,由此使權力客體意識到政治權力作用的後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權力主體的意志做出行為選擇,從而達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嚴格地說,這是政治權力的勢能作用,因此,它是政治權力的潛在作用方式。壓力方式常常存在於對抗性的利益之間。人們施行壓力的具體方式如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嚴、政治威脅、政治輿 論、院外活動等。

3、命令方式(權威)

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藉助於某種傳播媒介,以指示語言表達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權力客體照此行事。命令方式通常發生於根本利益一致的權力關系中,尤其是同一政治權力主體內上下層次之間的權力關系中。命令方式的基礎是政治權力客體的服從和受支配,否則命令方式將無法進行。命令方式的例子如行政命令和特別法令等。

4、規范方式(契約)

規范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制定或藉助某種社會規范來貫徹自己的意志,規約政治權力客體的行為。規范方式一般以某種強制力、甚至暴力作為自己的後盾。

規范方式的特點在於政治權力主體與客體之間具有關於實際行為的事先約定,雙方行為都以此為據進行,因而規范方式不僅對政治權力客體有規約作用, 而且對政治權力主體也有規約作用。規范方式主要有法律規范、制度規范、紀律規范等。道德規范是一種非權力規范,一般不作為政治權力的規范依據。

5、說服方式(灌輸)

說服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以特定的理論、方案實現與政治權力客體思想的和心理的溝通,進而貫徹自己的意圖。說服方式通常運用於具有共同利益的權力關系之中,比如人民內部領導與群眾的關系。

說服方式具有特定的勸導性和技巧性,其運用成功與否往往與政治權力主體所憑借的理論的力量、方案的可行性及技巧的有效性有很大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談判也是一種特定的說服方式。

6、獎酬方式(激勵)

獎酬方式即政治權力主體運用自己掌握的資源對政治權力客體施行獎酬,以鼓勵 或激勵其按照預定的目標行動。獎酬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顯然這種方式主要存在於非對抗的權力關系之中。獎酬方式以鼓勵或激勵為其特徵,因 而是一種積極的權力作用方式。 具體的獎酬方式如表揚、記功、付以酬金或職位等。

7、處罰方式(遏制)

處罰方式是指政治權力主體依據某種規范或要求對政治權力客體的逾矩行為進行程度不同的懲罰,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規范方式的一種補充方式。處罰方式以懲罰為特徵,因而是一種消極方式。

不過,對於政治權力客體的後來行為和其他政治權力客體來說,它有一種毖後性,因而也不失其積極意義。與獎酬方式不同的是,處罰方式不僅可以是物質和精神的,在特定情況下,社會公共權力還可以剝奪權利的方式進行。

㈣ 權力的48條法則

1. Never Outshine the Master 做人要低調

2. Never put too Much Trust in Friends, Learn how to use Enemies 不要太信任朋友,要利用敵人

3. Conceal your Intentions 隱藏好你的意圖

4. Always Say Less than Necessary 不多話

5. So Much Depends on Reputation – Guard it with your Life 贏得好名聲——用一生守護它

6. Court Attention at all Cost 不惜一切贏得關注

7. Get others to do the Work for you, but Always Take the Credit 讓別人幫你做事,自己得到聲譽

8. Make other People come to you – use Bait if Necessary 讓別人來找你——必要的時候用誘餌

9. Win through your Actions, Never through Argument 用行動而不是爭吵來獲勝

10. Infection: Avoid the Unhappy and Unlucky會傳染,得避開不快和不幸的人

11. Learn to Keep People Dependent on You 學會讓人依靠你

12. Use Selective Honesty and Generosity to Disarm your Victim 用有選擇的誠實和大方來緩和與你受害者的矛盾

13. When Asking for Help, Appeal People』s Self-Interest, Never to their Mercy or Gratitude 尋求幫助時,迎合他人自己的興趣而不是他們的仁慈和感激

14. Pose as a Friend, Work as a Spy 以朋友的姿態像間諜一樣地工作

15. Crush your Enemy Totally 打擊敵人不遺餘力

16. Use Absence to Increase Respect and Honor 利用缺席提升地位和名氣

17. Keep Others in Suspended Terror: Cultivate an Air of Unpredictability 讓別人陷入不知名的恐懼中,讓你周圍的空氣充滿未知性

18. Do Not Build Fortresses to Protect Yourself – Isolation is Dangerous 不要用圍城保護自己——隔離是危險的

19. Know Who You』re Dealing with – Do Not Offend the Wrong Person 知道你正在對付的人是誰——不要得罪錯了人

20. Do Not Commit to Anyone 不要向任何人承諾

21. Play a Sucker to Catch a Sucker – Seem Dumber than your Mark 扮豬吃豬——巧妙掩飾你的智慧(自認為翻得好玩的一句)

22. Use the Surrender Tactic: Transform Weakness into Power 使用投降策略:把弱點轉化為優點

23. Concentrate Your Forces 集中火力

24. Play the Perfect Courtier 溜須拍馬

25. Re-Create Yourself 重塑自己

26. Keep Your Hands Clean 保持雙手干凈(身家清白)

27. Play on People』s Need to Believe to Create a Cult like Following 滿足群眾需求以培養一群信徒

28. Enter Action with Boldness 大膽地行動

29. Plan All the Way to the End 預先想好所有的方法

30. Make your Accomplishments Seem Effortless 讓你的成功看起來毫不費力

31. Control the Options: Get Others to Play with the Cards you Deal 控制選擇:讓別人打出你想要的牌

32. Play to People』s Fantasies 滿足人們的幻想

33. Discover Each Man』s Thumbscrew 找出每個人的死穴

34. Be Royal in your Own Fashion: Act like a King to be treated like one 忠於自己的風格:你當自己是個人物,別人也當你是個人物

35. Master the Art of Timing 把握時機

36. Disdain Things you cannot have: Ignoring them is the best Revenge 輕視你得不到的:忽略他們是最好的報復

37. Create Compelling Spectacles 做出引人注目的事跡

38. Think as you like but Behave like others 想一套(你喜歡的)做一套(像別人一樣的)

39. Stir up Waters to Catch Fish 混水摸魚

40. Despise the Free Lunch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41. Avoid Stepping into a Great Man』s Shoes 不要模仿大人物

42. Strike the Shepherd and the Sheep will Scatter 打敗領頭者,跟風者將會一鬨而散

43. Work on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Others 用別人的想法工作

44. Disarm and Infuriate with the Mirror Effect 善於利用(消除或者激化)鏡像效應

45. Preach the Need for Change, but Never Reform too much at Once 鼓吹變化的需要,但切不可一次改變太多

46. Never appear too Perfect 永遠不要表現太完美

47. Do not go Past the Mark you Aimed for; In Victory, Learn when to Stop 不要超過既定目標,面對成功,知道什麼時候停步

48. Assume Formlessness 無招勝有招

來源:《權力的48條法則》

另外一個不完整的版本:

第一條 永遠不要比你的上司更出色。
要一直讓你的頭有舒適的優越感。如果你要利用他們或者要給他們好印象,就不要走的太遠,把自己的天才全部暴露出來往往會帶來相反的結果。他們會覺得恐懼和不安全。讓你的上司顯得更聰明一點,那樣你會得到更多的東西。

第二條 不要太相信你的朋友,學會使用你的敵人
小心朋友,因為人都是善妒的,所以他們可能會很快的背叛你。就算他們不背叛你,他們也很有可能在朋友的名義下,變得驕縱和控制欲極強。正相反,而如果你僱用了你以前的敵人,為了要證明忠誠,他們會作的更多,他們會變得比你的朋友更可靠。實際上,你其實應更害怕你的朋友,而不是敵人。如果你很不幸沒有敵人,那就想辦法製造出幾個。

第三條 掩飾你的目的
讓人們找不到關鍵,讓他們在黑暗中摸索,永遠不要讓他們弄清你行為後面的真實目的。如果他們沒有線索你到底在干什麼,他們就不可能准備反抗。你也可以將他們引向錯路,在製造點煙霧,當他們恍然大悟時,已經太晚了。

第四條 話留三分,比應該說的東西還要再少說一點
當你希望用語言給別人好印象時,往往你說的越多,你顯得越普通,導致你對局面失去控制。其實那怕是最平凡的東西,只要你少說一點就會顯得不平凡。例如可以說得模糊一點,缺少結局,或者乾脆殘缺不全。有權利的人通常用少說來給別人加深印象和給與威脅。你說的越多,你說的東西就越傻。

第五條 呵護你的名譽,這是一輩子的事,他太重要了
名譽是權利的基石。同過名譽你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你的名譽受損,哪怕你什麼都還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一定會出現。讓你的名譽變得無懈可擊。警惕子潛在的威脅,消滅一切威脅於未然之中。於此同時,給你敵人的名譽開幾個洞,然後你就可以躲在旁邊看著公眾審

第六條 用所有代價換取注意
任何事情的評價都只是表面上的。看不到的什麼也不是。永遠不要讓你自己在人群里丟失,被人遺忘。站出來!變得與眾不同,用所有代價。讓你自己變成注意力的中心,要比其他溫和的,羞怯的人群更大,更多彩,更神秘。

第七條 讓別人為你工作,但要相應的回報。
用別人的智慧,知識,和跑腿來擴展你自己的能力。這不僅僅給你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還給你像神一樣有效,快速的氣質。最後他們會被人遺忘,而你會被永遠記住。永遠不要去作別人可你為你做的工作。

第八條 讓別人向你走來,有必要時用用誘餌
當你使他人行動時,你是一個領導並控制著局面。如果你能讓你的對手也走向你並放棄他自己的計劃,那就更好了。用一些難以置信的誘餌把他引誘過來,然後攻擊,你就穩操勝卷了。

第九條 通過行動取勝,而不是觀點。
當你用觀點獲取的勝利都是虛幻的。觀點帶來的勝利會挑動起怨恨和病態的意識,他們會比觀點勝利本身更強大,更之久。用行動來取得別人的同意會更有力,一個字都不要說。不用去證明,去解釋。

第十條 傳染:迴避不快和不幸
你會在別人的憐憫下死掉,心態可以像疾病一樣傳播。你可能覺得你在幫一個失落的人,但實際上你可能在促成你自己的徹底失敗。不幸有時會帶來新的不幸,也同樣會帶到你身上。用快樂和幸運來代替吧。

第十一條 學會讓別人依靠你
為了保持你的獨立性,必須一直有人想到你,需要你。你越被人依賴,你就有越大的自由。讓人們為了他們的快樂和成功依靠你, 你有沒有什麼好害怕的了。不要教他們太多,讓他們學的太多,他們就不需要你了。

第十二條 用選擇後的坦誠和慷慨去解除獵物的武裝。
一旦你選擇後的坦誠將他們的戒備開了個洞,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陷害和操縱他們了。暫時的禮物--一個特洛伊木馬--目的是一樣的。

第十三條 當尋求幫助時,要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而絕不是憐憫和感恩。
如果你需要向你的盟友求救,不要提醒他你曾經的幫助和做過的好事,這會給他帶來煩惱。他會想方設法找到一種解釋來忽略你說的東西。與此相反,你應該在求助和聯盟中,暴露一些可以給他帶來好處的東西,並且把它從其他部分中突出出來。當你的盟友看到他能的得到的東西,他就會滿懷熱情的回應你。

第十四條 作出朋友的姿態,但干間諜的工作
了解你的競爭對手是決定性的。使用間諜去收集有用的資料,走在你的敵人前面。最好讓你自己來做間諜。在一個彬彬有禮的社交見面中,學會刺探情報。問一些迂迴的問題,讓人們暴露他們的弱點和目的。一個有間諜藝術的人總能找到機會在任何場合。

第十五條 痛打落水狗,徹底打垮你的敵人。
偉大的領導摩西讓世人知道一個令人恐懼的敵人必須被徹底打倒。一些偉人通過艱難的歷程才學到這一點。如果一堆余灰還有一點火星,不管它燒得有多弱小,火焰都可能隨時爆發出來。給敵人一條生路和徹底殲滅他們相比,往往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損失。敵人會恢復,會尋求報仇。打垮他,不僅僅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

第十六條 用缺席來增加尊敬和面子
太多的巡迴出席會讓你掉價。如果你被人們更多的看到和聽到,你就顯得越普通。如果你已經在一個隊伍中建立的自己的地位,暫時退出一下,這會讓你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而且獲得更多的尊重。你必須學會在什麼時候應該離開。從畏懼中增加你的價值。

第十七條 給別人無所依靠的恐懼感,培養不可預測的氣氛
人們天生有一種習慣去永無終止的了解和熟悉別人的行為。當他們可以預測你的行為是,他們覺得可以控制局面。把這一切都翻個個,故意的讓形勢不可預測。行為表現出沒有一貫性和沒有統一的目的,讓他們的不知所措。他們會絞盡腦汁去了解你的意圖。當這一點推向極致時,可以用來威脅和恐嚇。

第十八條 不要用建立城堡的方式保護你自己--孤立是危險的
這個世界是危險的,敵人到處都是,每個人都不可不保護自己。一個城堡看來是最安全的。但是孤立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危險。他會把你斷絕你有用的消息來源,他會上讓你變成靶子,讓別人容易以你為目標。如果走在人群中就好多了,找到盟友,跟他們混在一起,你周圍的人群會成為你的保護網。

第十九條 明白你在跟誰打交道,不要冒犯錯誤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人,你不能保證每個人對你的策略都有相同的反應。當有些人被欺騙和被人用巧擊敗時,他們會用餘生來追求報復。他們是披著羊皮的狼。慎選你的獵物和敵人。不要冒犯錯誤的人。

第二十條 不要效忠任何人
那些總是急於站隊的人是傻瓜。不過要效忠任何一邊和任何事,除了你自己。保持你的獨立性,你會變成別人的主人。學會讓別人彼此反對,讓他們追隨你。

第二十一條 扮豬吃出豬,表現得呆一點
沒有人喜歡比別人更傻。做個陷阱,讓你的獵物感覺自己很聰明,不僅僅是聰明,而且比你更聰明。如果你讓他相信了這點,他們就不再懷疑你有隱藏的動機。

第二十二條 使用投降策略,通過交出權力傳遞弱點
如果你是個弱者,不要為榮譽而戰,選者投降。投降可以給你時間恢復,給你時間去煩擾和激怒征服者。並且可以等待他的權力變弱。不要讓他有和你戰斗並擊敗你的快感,先投降。用你的厚顏無恥激怒,擾亂他。讓投降成為獲得權力的武器。

第二十三條 集中你的力量
把你的力量和精力集中在他們最強的點上。找到一個富礦挖的越來越深,這遠比你在各個貧礦中這挖一塊,那挖一點強多了。強度永遠戰勝廣度。當你在尋找力量的源泉時,尋找那個關鍵的資源,一個胖的奶牛可以給你提供更長時間的牛奶。

第二十四條 做一個完美的馬屁精
在這個世界上,在權力和政治斗爭的周圍,一個完美的馬屁精總能茁壯成長。他是含蓄藝術的大師。在極度傾斜和優美的表演中,他對當權的諂媚宣布了他比別人有更多的權力。學習並運用馬屁精的法則,將使你在權力場前途無量。

第二十五條 再造自我
不要接受社會悄悄塞給你的角色。用一個可以控制注意力並永不讓人厭煩的新個體重新鑄造自己。做一個創造你自己形象的大師,而不是讓別人定義你。給你公眾場的姿態和舉止加點戲劇性的東西,你的權力會增強,而且你會顯得更有性格。

第二十六條 不要玷污你的雙手
你要看起來像端莊和效率的典範。你的雙手不能沾染上任何錯誤和骯臟的事件。保持完美無暇的表面,讓別人做你的爪牙或背黑鍋,把自己隱藏起來。

第二十七條 運用人們對信仰的可望,創造宗教儀式
人們總是不可救葯的可望信仰什麼。給他們一個由頭,一個新的忠誠,把所有這些可望集中在一點。保持語句十分模糊,同時給他們全部的承諾。要突出熱情把合理的事情和清晰的思路掩蓋掉。給你的新弟子一個宗教儀式去表演。讓從你的行為中產生恐懼。在缺少有組織的信仰和強大的動機下,你的新信仰會給你帶來不可言喻的權力

第二十八條 勇敢無畏的開始行動
如果你不確定一種行動的會帶來什麼,不要嘗試它。你的疑惑和猶豫會影響你的決斷。膽怯是危險的,最好無畏的開始行動。因大膽而犯下的任何錯誤都是很容易通過更大膽來改正。任何人都尊重大膽,而沒有人尊重膽怯。

第二十九條 計劃所有通向結局的路
結局是一切。計劃所有的路到那裡,把所有可能的結果,障礙,還有那些可能會讓你的努力白費或把功勞讓別人拿走的壞運氣,全部都考慮進去。如果你計劃了這些,你就不會被環境因素征服,也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剎車。如果你想得很遠,你就能夠促進好的運氣,並且幫助確定你的未來。

第三十條 讓你的成就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就得到了
你的行為必須顯得自然,做起來也很容易。所有的辛苦,實踐,和一切狡猾的詭計都必須掩蓋起來。當你的行動顯得越容易,你就會得到越多。迴避那些想挖掘你辛苦工作的企圖,這只會帶來問題。也不要叫別人你的詭計,他們會被用來對付你自己。

㈤ 怎樣研究「中國人的權利意識」

東拉西扯的啊,供大家批判。 ====================================== 06年中國研究領域出了一本書叫作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反響蠻不錯的。我以前寫過一個讀書筆記。beep寫的那個比我簡明扼要、生動活潑一點。 這本書的大概意思是說,農民對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很多參與resistance活動的農民覺得自己的悲慘遭遇全都來自地方政府胡作非為,沒有踐行中央政府提出的保護農民權利的號召。因而拿著中央的政策,或者領導人的「講話精神」,為自己伸張權利。這書的作者歐博文和李連江認為這種resistance行動表現了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他們覺得,之所以會有這種「rightful resistance」,主要是因為一個政治體系在面上給大家冠冕堂皇承諾的那些東西,和實際上很多人享受到的權利不相符,於是參與resistance的人就借著面上的那些大道理為自己行為的合法性作背書。而中國很多治理方面的調整,其實就是靠這些微觀層面的rightful resistance逐步推進的。歐博文和李連江還認為,很多「公民資格」的發展,靠的就是這種rightful resistance,然後稍微扯了一點美國civil rights movement的事情。 後來裴宜理寫了不少文章反對歐博文和李連江,主要是覺得「權利意識覺醒」這個判斷不對。她大致的觀點是說,參與抗爭的人想要做的並不針對目前基本的政治制度,更多時候在意識形態層面和官方還是高度吻合的(比如在strike的時候還要喊點口號,說party要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之類的)。裴宜理覺得這些行動不但不能給目前的政治體制帶來任何變革,反而是有益於它的穩定的。因為這些resistance行動等於是給了這個體系一些機會不斷審查和糾正偏差錯誤。然後在某些場合,她會把自己這個結論推得更遠,認為中國人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利意識」,起碼沒有洛克主義的「權利意識」。中國人現在參與resistance行動所依照的文化淵源,一是傳統的「天命觀」,二是社會主義遺產。而這大體上都是一回事——這些文化大致的內涵就是不強調抽象權利,尤其是政治權利,而強調國家和政府有照顧好普通民眾的義務,也就是社會和經濟的權利。 在我看來,裴宜理對於經驗事實的解讀更成問題。參加罷工的人喊口號說party要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未必是因為他們心裡真的相信party還能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只是在strike很危險的情況下的一種規避風險的策略罷了。這完全不能說明參與者對於官方意識形態有著高度認同。當人們意識到一些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因而站起來對抗那些有權力的組織機構。把這樣的行為說成是權利意識的覺醒,我覺得未嘗不可。歐博文和李連江的判斷沒有很大問題。關鍵是去分析人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想到「這個本來是我的,但是被人搶走了」,這個想法是哪裡來的,人們怎樣看待自己的「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這些倒都是政治文化中很重要的rationale,是歐博文/李連江的書裡面點到,卻沒有更為深入的話題。 事實上我都沒有想到rightful resistance這本書會引發人們對於政治文化的爭論。在我看來,歐博文和李連江的這本書,所做的主要是去描述和分析人們在正式制度之下怎樣通過治理技術和各種巧妙的生存策略實現平衡。(雖然歐博文和李連江並不認為這個平衡最終一定能夠維持。)他們通過描述國家官僚機構的組織架構來分析底層的resistance空間從哪裡來,然後從參與者對於各層級政府的理解入手來分析resistance運動為什麼會被建構成那樣的議題。理論基礎是非常機械的社運理論——「政治過程」和「機會結構」。但寫得還挺不錯的。一百多頁的小冊子裡面能展開一些很細致的分析。(比如,當參與resistance的農民說自己相信中央政府的時候,他們是真的相信呢,還是找借口呢,還是自己不相信但是得誆著讓其他參與者都來相信呢?) 但裴宜理的爭論把它給弄成關於「權利意識」,或者「中國人政治文化」的爭論了。後來,歐博文和李連江在The China Journal上又發表了一篇文章,回應裴宜理的質疑。就是這篇文章讓我覺得挺有問題。歐博文/李連江在問,中國人現在resistance的這個意識,到底算「權利意識」(rights consciousness)還算「統治意識」(rule consciousness,這個怎麼翻譯?)?他們覺得裴宜理都歸到rule consciousness,在經驗層面上也是說不通的。除了我上面的那些分析之外,他們還列舉了自己的研究中聽到的很多說法,說現在參與resistance的那些人,絕沒有天真到認為中央沒問題,問題都出在地方。如果你去跟他們聊,他們也會說到民主/法治之類涉及根本政治制度的話題。所以並不是所有抗爭最後都是穩固政治系統的。 然後他們設計了一個指標來測量當今中國農村resistance運動中的抗爭意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算權利意識,接下來用一些外生和內生的變數來預測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的權利意識強弱。這些變數除了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是不是黨員之外,還有個人的政治知識,對於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等等。我覺得這個模型這樣做也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對dependent variable的測量。他們在這里區分了兩個緯度,一是針對的對象,作兩分——中央和地方;二是積極的程度,也作兩分——主張國家去履行它們紙面上承諾的那些東西的,算反應性的(reactive),主張要把根本制度都改變了的,那算積極性的(proactive)。這樣呢,dependent variable就變成一個分成四份兒的categorical variable。積極反對中央政府,積極反對地方政府;消極地要求中央政府去做它該做的事情,以及消極地要求地方政府去做它該做的事情。 那麼針對中央政府的、要求改變政治體制的,在文章作者那裡肯定算「權利意識」;僅僅針對地方政府的,並不涉及根本政治制度變革的,就算rule consciousness。另外的兩種,作者基本也認為代表的是「權利意識」。但對於那種針對地方政府的、涉及政治制度改革的主張,作者對自己的判斷顯得不是很自信,他們說雖然要求地方政府官員民選,這顯然是有權利意識了,但是這種主張又和受訪者對於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高度相關。他們又信任中央政府,又主張地方政府改革,這個到底算權利意識,還算rule consciousness,有點說不好。 我個人的看法,用這兩個維度來測量人們多大程度上有權利意識,都很有問題。如果所謂權利就是強調不受政府權力的侵犯,那既可以針對中央政府,又可以針對地方政府,跟哪一級沒關系。受訪者是要求政府履行那些既有政治規則規定的義務,還是要完全打破現在的規則,也跟是不是有權利意識沒關系。你不能說因為這些人的主張同時也是憲法裡面寫著的,他們就是在支持現有政治體制,因而就沒有權利意識。這種測量方法隱含的觀點是,一個人越激進,越要跟國家過不去,越要推翻一切重新來過,就越有權利意識。但是這個不叫權利意識,這個叫zao fan意識。 第二個問題,在測量所謂的proactive claim的時候,問卷里用了兩個問題:In principle the state chairman should be elected by ordinary people through voting. Do you think that the state chairman should be directly elected by the people through one man one vote? 如果回答「是」,就說明有proactive claim。但設想一下,如果你跑到馬路上去隨便拉一個人,冷不丁問他一句,Do you think chairman should be elected by ordinary people? 他很有可能跟你說,應該啊,為什麼不呢?(問卷調查同樣也是抽去情境的。)但這個能說明什麼?能說明被訪者權利意識特別高?能說明他們特別想改變當今政治體制?能說明他們會採取任何行動實現one man one vote?好像什麼都說明不了。這個是研究者自己心裡先有個預設:那些有助於引入one man one vote的變革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變革。然後他們就以這個為標尺去測量普通人的想法。但引入one man one vote在中國是不是真算個進入普通人日常生活語匯的問題,你得去觀察和研究。我覺得就基本還沒有。所以這個問題問得就不對。 最後講點我自己對這些問題的體會。 一是要有政治經濟學視角。我總覺得政治終歸還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所謂權利意識往往是經濟利益平衡之後的一個合理化表達。八小時工作制、雙休日、退休金等等這些制度的實現,不是因為工人階級和資本家以及政府在文化上都認可了經濟權利這個概念,而是生產技術的發展讓一定程度的剩餘價值分配變成了可能。具體到中國,尤其是在很多政治resistance還涉及參與者最根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情況下,在政治經濟學的層面對不同的對象分而析之,是很重要的。看工人resistance總得看當地產業情況、勞資關系;看農民resistance總得關心土地政策、土地政治經濟學。我覺得這一點,很多做中國社會resistance運動的人都不大關心,所以也缺乏橫向地域比較和縱向歷史比較的可能。 二是重視社會主義傳統在當下社會的存在形式和變遷。現在還是有蠻多觀察者覺得,不拚命反抗政府,就體現了傳統;說要拚命反抗政府了,就權利意識覺醒了。我覺得這個不大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傳統裡面其實有很大一塊就是針對國家官僚機構的。所以當參與者說他們想把政府給怎麼怎麼樣,這到底算洛克意義上的right to rebel,還算社會主義時期群眾運動的遺產,還得好好分析。一個遺憾是寫當今社會resistance運動的那群人,和專門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那批人,不太對話。(而這兩批人也不太和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人對話。但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連在一起的。) 三是要應用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理論工具。意識形態的理論,比如葛蘭西、曼海姆,文化方面的,其實八十年代之後的Swidler,包括之後的Sewell都很好用。主要是行動者和符號之間的關系。稍微讀上一點,就不會犯裴宜理那種解讀的錯誤了。現在歐博文/李連江他們用的那些,還是社會運動理論。那些理論當然也有用處,但是要回答這些問題已經不夠了。

㈥ 利益相關者的研究方法

確定利益相關者的位置有兩種方法:
權力/動力矩陣和權力/利益矩陣、權力/動力矩陣
可預測性
高 低
低 A B
影 很少問題 不可預測,但可管理

高 C D
影響大,但可預測 最大的危險或機會 如下:
圖示列出了一個權力/動力矩陣,在這個矩陣上可以畫出各利益相關者的位置。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評估和分析出在新戰略的發展過程中在哪兒應該引入「政治力量」。
1. 最難應付的團體是處於D區內的那些團體,因為它們可以很好地支持或阻礙新戰略,但是它們的觀點卻很難預測。其隱含的意思非常明顯:在已建立一個不可改變的地位前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來測試這些利益相關者對新戰略的態度。
2. 相反,在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可能會通過管理人員的參與過程來影響戰略,這些管理人員同意他們的'觀點'並建立那些代表他們期望的戰略。
3. 雖然細分市場A和B內的利益相關者權力很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事實上,這些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支持本身,會對權力更大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產生影響。
權力/利益矩陣
圖示:利益相關者定點陣圖之權力/利益矩陣
利益水平
高 低
低 A B
最小努力 保持信息靈通
高 C D
保持滿意 主要參與者
分析如下:
權力/利益矩陣的一個有價值的發展如圖示中所示,它根據利益相關者與其持有的權力的關系,以及從何種程度上表現出對組織戰略的興趣對其分類。這個矩陣指明了組織需要建立的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的種類。
1. 顯然,在制定和發展新戰略的過程中,應重點考慮主要角色(細分市場D)是否接收該戰略。
2. 那些最困難的利益相關者經常是細分市場C內的利益相關者,雖然這些利益相關者總的來說是相對被動的,但要注意利益相關者影響戰略的方式受特定事件的影響,即特定事件促使他們對戰略產生影響。因此,全面考慮利益相關者對未來戰略的可能的反應非常重要。如果低估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突然重新定位於細分市場D內並且阻止採用新戰略,那麼情況就會很糟。
3. 類似地,需要正確地對待細分市場B中利益相關者的需要--主要通過信息來滿足。在影響更有權力的利益相關者的態度時,他們是非常重要的「聯盟」。這種確定利益相關者位置的方法的價值,在於其能分析以下問題:政治/文化狀況是否可能會阻止採納特定的戰略。誰可能會是變化的主要阻止者和推進者,為了重新確定特定的利益相關的位置,是否需要堅持戰備。
4. 需要維持活動來阻止利益相關者對他們自己重新定位。這就意味著要保持與細分市場C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的滿意程度,減少與細分市場B中的利益相關者保持聯系的程度。

㈦ 會議政治研究的研究策略是什麼

政治學研究方法按層次可劃分為:哲學層面的方法、範式層面的方法和技術層面的方法。哲學層面的方法起到整體性的指導作用。範式層面的方法可分為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

1、哲學層面

每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將具體問題抽象化、系統化的一個過程,這就離不開一定的哲學知識,特別是邏輯學的知識。雖然行為主義政治學一再強調價值「祛除」,但是實踐證明,政治學研究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價值中立」的。

政治學研究離不開學者的主觀意識,這就需要學者具有哲學思辯、邏輯推理的分析能力。古代以及近代的政治學者大部分自身也是哲學家。諸如《理想國》、《政治學》之類的古典政治學名著同時也是哲學名著。當代許多優秀的政治學者也同樣具有深厚哲學功底。

因此無論採取何種現代化的先進方法,政治學者都應具有一定的哲學基礎。無論哲學分析是否能產生終極價值,學者們對於哲學的推理和分析功能是予以承認的。

2、範式層面

「範式」一詞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政治科學中的範式是為了組織相關概念、理論和實踐模型而建構的。理論範式指的是理論邏輯模式,它是由理論的構成要素、要素的結構方式等方面組成的。

範式簡單地理解為研究問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則的總稱,它是對某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總體綜合或抽象,反映學者整體的研究思路。在範式層面,我們可以將政治學研究方法分為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兩種類型。

3、規范研究

傳統政治學是指行為主義和後行為主義興起之前的政治學。傳統政治學注重對國家機構、權力、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傳統政治學注重政治哲理和政治歷史分析,尚無事實分析要脫離價值分析的觀點,政治學者研究政治現象的目的就是要對現實提出批評或為其辯護。

傳統政治學多採用思辯式語言和演繹推理的方法。相對於行為主義政治學,傳統政治學往往是一種靜態研究。主要的研究範式有:歷史—比較研究法、階級分析法、機構研究法、制度研究法、法律研究法等。

4、實證研究

現代政治學主要指行為主義政治學,以及後行為主義政治學等。它不局限於對正式機構、法律、文獻、制度的研究,而是將政治人的行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等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它主張政治學研究要價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態度得出結論。

它注重經驗方法,強調運用技術手段和借用其他學科的方法和成果來解釋政治現象。相對於傳統政治學,它是一種動態研究。

主要的研究範式有:心理學分析法(它是現代政治學研究的基礎)、經濟學分析法(如理性選擇理論)、社會學分析法(如精英分析,政治團體分析,政治角色分析,政治文化分析)、系統分析法、結構—功能分析法等。

5、技術層面

技術層面的方法主要是指對資料的採集分類,對數據的整理加工,以及形成研究成果等工具性、程序化的方法。目的是使研究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工具性方法在二戰後,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日益受到重視。

這些方法適應了實證主義的研究,在計算機廣泛應用於政治學研究中,技術層面的方法因其自身的重大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根據陳振明先生主編的《政治學———概念、理論和方法》一書,技術層面的方法主要有:課題選擇與研究設計、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理論闡釋。

(7)權力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對象

政治學界對政治學研究對象的看法還不盡一致,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見解,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

一類主張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政治現象或政治關系。認為政治學是研究社會中各種政治關系的科學,是研究關於社會政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或者是研究社會各種政治勢力關系發展規律的科學。

另一類主張,政治學的研究對象是國家,或以國家為中心的各種政治現象和政治關系。

㈧ 幼兒園教師課程教育權力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一)研究緣起

本研究以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為研究核心內容,對其基本理論進行分析,並深入實踐考察其現狀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建議。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1. 教師課程權力是國際課程改革的關注點

在國際教育發展的進程中,教師權力逐漸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15 年教師日時呼籲「為教師賦權,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突出為教師賦權,實現全納的、可持續性的全球發展」。①縱觀國際課程改革的歷程,課程權力民主化、主體多元化的趨勢不斷涌現,教師課程權力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許多發達國家將課程權力逐級下放,各國課程改革的經驗也證明了教師課程權力對於課程發展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美國課程改革的歷程中,其教育專家認為,20 世紀 60 年代課程改革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教師課程權力的缺乏,認為「改革者忽視了學校的權力結構和教師接受或拒絕、實施或放棄任何課程的可能性。」②國際課程改革的經驗為我國課程改革帶來了一定的啟示,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課程權力處於逐漸下放的趨勢。1985 年我國開始了第七次課程改革,在 1992 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強調要優化課程結構,各地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和需要設置課程,這就改變了我國國家課程一統天下的課程結構。③2001 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賦予地方、學校和教師課程權力。④「縮小國家層次的課程決策職責與權力,達到國家只是宏觀上、基本的方面進行調控;全范圍地(而不只是在部分省、市、自治區)加強地方層次的課程決策職責與權力,適當重視學校層次的課程決策職責與權力。」⑤可見隨著課程權力的逐級下放,教師的課程權力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

(二)研究問題

基於國際課程改革的持續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與幼兒園課程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在對相關研究進行分析梳理的基礎上,本研究聚焦於以下的幾個主要研究問題。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來源、價值與合理性內容是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與必要前提,是深入了解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構建研究理論框架的基礎。本研究基於對已有研究的分析與梳理,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來源、價值與合理性內容進行了探討。重點內容包括: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來源有哪些;其價值是什麼;其主要包括哪些維度;其理想形態是什麼;如何理解幼兒園教師不同類型的課程權力;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怎樣合理保障。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對教師課程權力的實證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教師課程權力的實然狀況,進而發現課程權力運作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結合理論梳理,結合多種研究方法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賦予、行使和保障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綜合以上結果,結合已有的基本理論內容,探討分析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存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研究,不僅要對其基本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同時還需要深入教師課程權力運作的具體場域中,考察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與影響因素。下面將闡明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並在此基礎上說明具體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為了確保研究的有效性,科學地選擇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方法,本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努力堅持以下的研究思路。本研究注重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的結合。在研究中,首先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來源、價值和合理性等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探討,這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礎和必要前提。同時,通過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與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實證研究。在本研究中,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是有機結合的,理論探討基於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已有研究的分析梳理,並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逐步得到調整改進,而實證研究以理論探討為基礎,研究與分析的具體內容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理論思考。因此,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在本研究中,量化研究主要是指運用問卷調查法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的研究,質性研究是指深入真實的教育環境,以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實踐過程為切入點,運用觀察、訪談等方法,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質性分析。研究中,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與影響因素的分析與綜合討論均是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相互結合的結果。因此,量化研究與執行研究相結合是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

...........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綜合運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觀察法和訪談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各種方法在獲取研究信息方面互相補充和印證,各種研究方法與工具的具體內容如下。為了深入了解幼兒園教師的課程權力,進一步確定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和脈絡,本研究對已有研究進行了文獻整理和分析。中文資料以「教師權力」、「課程權力」、「教師課程權力」、「幼兒園教師權力」及「幼兒園課程」等為關鍵詞,外文資料以「teacher's power」、「curriculum power」、「teacher』scurriculum power」、「kindergarten teacher」為關鍵詞,對中英文期刊、博碩論文及網路進行查閱,共搜集文獻資料百餘篇,並閱讀關於課程權力的相關書籍和社會學、管理學的著作共 20 余本,全面收集關於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方面的文獻資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教師權力、教師課程權力、幼兒園課程等各個方面進行文獻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設計研究框架,思考和把握本研究的脈絡,為全面、深入、細致的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

..........

三、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基本理論分析...... 20

(一)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產生基礎....20

(二)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價值............23

(三)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合理性分析...........25

四、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探察....30

(一)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賦予狀況....30

(二)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行使狀況....39

(三)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保障狀況......42

五、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影響因素分析........45

(一)教師自身因素——內部主導因素......45

(二)幼兒園因素——外部主要因素..........47

(三)教育行政部門因素——外部規范因素.......50

(四)社會因素——外部導向因素............52

五、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與訪談分析發現,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且各類影響因素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根據已有研究,本研究認為影響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師自身、幼兒園、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四個方面。本研究在明確各方面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具體作用,以更好地理解幼兒園課程權力的現狀,進而有針對性地思考如何提升幼兒園教師的課程權力效果。

(一)教師自身因素——內部主導因素

幼兒教師作為課程權力的擁有者,其自身因素對教師課程權力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師課程權力行使的過程中。在本研究中,教師自身因素包括教師的課程權力意識和專業能力水平兩個方面,以下將進行具體分析:權力意識就是「人們對權力的認識和對權力的態度」,①它會使「個體對權力感知產生不同的反應,進而導致認知和行為上的變化」。②具體到教師方面,教師是權力意識的主體,教師的課程權力意識主要是教師能否真正認識課程權力,了解課程權力對自身發展的作用並能正確認識自身的課程角色。教師的課程權力意識對其自身的課程權力起到了全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作用尤其體現在課程權力賦予的種類和行使的態度中。第一,教師的課程權力意識影響著教師課程權力賦予的類型。教師的課程權力意識作為課程權力實現的內在動機和前提,對教師課程權力的種類產生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目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種類內部差異較大,權力內部失衡,不同教師的權力意識水平不同,對自身課程權力擁有的種類情況也有不同的理解。雖然目前部分幼兒園教師對於「課程權力」的概念有些陌生,但是大多數教師接受訪談時表示能夠不同程度理解它的含義,並且也能夠意識到自己在課程中應當具有一部分權力。正如一位教師提到:「你說的課程權力這個概念可能對於我們一線的老師來講是比較學術的詞語,但是我認為我們老師在課程中是有一些自主空間的,有些事情幼兒園很少干涉都是我們教師自己在做。」當教師意識到自身應當具有課程權力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決策、設計、實施和評價這些環節的各個具體方面中。而課程權力意識較差的教師則將課程事物作為幼兒園交代的任務和工作,缺少積極主動性。觀察中可以看到 A 園教師普遍具有較好的課程權力意識,在參與幼兒園課程決策時更加積極主動,課程決策權的范圍相對較大,而在 C 園 D 園中,教師本身的課程權力意識比較差,工作中不追求維護自身的課程權力,從課程決策、設計、實施到評價環節都把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力當成幼兒園交代的任務與工作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課程權力的行使效果。另一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不同種類中,課程評價權受到忽視,課程評價權從大小到需求,整個賦予環節都處於弱勢的被忽略的地位,作為課程的最後一個環節,課程評價本應發揮總結提升的重要作用,這與教師權力意識不夠強有直接關系。

.......

結 語

本研究以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為研究內容,綜合運用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和文獻法,對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基本理論進行梳理,分析探討了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產生基礎、價值和合理性,並通過對 207 名幼兒園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對 4 所幼兒園進行觀察並對 16 名教師和 4 名園長進行訪談,考察了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現狀,並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並進一步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結果對提升教師課程權力的效果進行思考。幼兒園教師的課程權力來自於教育法律與政策的規范,課程改革與課程理論的引領,教師職業角色與專業能力的要求,同時也是社會規范與價值觀念的倡導。主要價值在於推動教師課程決策與課程實踐,提升課程質量;促進教師自我超越與智慧生成,實現自主發展;推動幼兒園課程民主化、多元化與科學化發展。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賦予是一個平衡與差異的過程,課程權力的行使是一個流動與變化的過程,課程權力的保障應當注意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課程權力的制衡是多主體間的博弈。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賦予中,多數教師擁有大小適宜的課程權力,但是接近一半的教師課程權力總體大小偏低。在課程權力賦予的種類中,教師主要擁有的課程權力按照由大至小的順序是課程設計權、課程實施權、課程決策權和課程評價權,但是大多數教師表示需要更多的課程決策權,課程決策權和課程評價權都較小。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的行使中,主要途徑是參加集中備課、教研小組與組織開展班級活動;行使的形式主要是以他人主導,教師配合為主;教師絕大多數採取積極參與或服從配合的態度行使自身的課程權力,課程權力的行使效果較好,主要體現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增強教師專業自主創新意識、提高幼兒園課程質量與完善幼兒園課程發展制度方面。幼兒園教師課程權力保障中,幼兒園主要為教師提供的物質保障主要包括圖書資料,電子資源、教材、集體備課室和教具學具也是重要的物質保障,提供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集中備課制度、培訓學習制度、教研學習制度,課程評價考核制度也是重要的制度保障,提供的文化保障主要是課程的模式與特色,課程的管理理念與風格和課程的文化傳統也是重要的文化保障。

..........

參考文獻(略)

㈨ 社會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有哪些方法

社會學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歸納


韋伯與福柯權力思想的比較

一.思想背景

1.韋伯

韋伯當時的生活時代是資本主義社會努力尋求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他認為那個時代科層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形式典型的統治類型。科層制是他所謂的法理統治的一種最典型、最純粹的表現形式。科層制的管理按客觀標准來看,在功能方面是嚴格合理的,它作為客觀的服務機構和管理機構,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帶有任何個性化色彩,而僅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務原則。在它的內部,既沒有傳統的人情事故,也沒有個人良心的紛擾,既排除貪贓枉法的弊端,也不介入黨派之爭。在科層制內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則,即技術和效益的原則,嚴格排除任何技術以外的目的和價值,它是一架機器,人只是機器上的一個個運轉良好的齒輪。由此可看出:這種科層制的組織形式就像一個權力的「金字塔」,權力是自上而下的貫徹實施,這種社會要求的權力的統治必須有國家、法律作為保證,權力是完全支配型的。韋伯認為法理統治適合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要求。

2.福柯

福柯稱現代社會是一個「紀律」社會,他把「紀律」作為一項權力技術。在18世紀,公開處決的儀式已經成為國王的暴力和民眾的暴力公開較量的舞台,最終導致國家拋棄了這種在人道主義者看來「殘暴」的懲罰方式,出現了一種比較「人道」的懲罰方式。在此過程中,福柯認為出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權力模式,紀律這種權力技術占據了關鍵性的地位。福柯的權力理論與1968年革命也密切相關,這場遍及整個西方世界的政治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建立的一系列價值觀和真理觀,開啟了一個崇尚差異,提倡多元的時代。福柯盡管不止一次地表現出對革命行為的懷疑,但他卻是1968年革命的積極參與者,而且可以說這場政治運動的實踐經歷對福柯後期學術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了他對革命和權力問題的看法。他首先發現,全新的社會實踐已經使得傳統的有關權力和革命社會理論顯得不合時宜,在革命多元化的目標、力量和方式的背後突顯了社會權力問題的復雜,而且革命失敗的現實也迫使理論家更加深入地分析權力運做的機制,尋找一種革命之外的權力反抗模式。在此契機之上福柯展開了他的現代權力分析,而對現有權力理論的批判就成為了福柯權力分析的首要一環。

由於韋伯與福柯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時代的條件引發他們對權力的不同思考,從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雖然他們對待權力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他們的權力理論較好地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求,說明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現象,並對一些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

二.有關權力概念

權力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有關權力的理論也豐富多樣,但是,多數權力理論都是從行為主義的角度進行的研究,認為權力就是某人或某一群體的行為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行為所產生的顯性影響的程度以及范圍。同時,絕大多數學者是從宏觀角度來理解權力,把權力看作國家統治的工具,看作是統治階級推行剝削、壓迫的暴力與強制,看作是對被統治群體進行領導、指揮、支配、控制、管理、約束或鎮壓的手段和形式。

1.韋伯:權力就是指:「行動者在一個社會關系中可以排除抗拒以貫徹其意志的機會,而不論這種機會的基礎是什麼。」即處於社會關系之中的行動者排除抗拒,從而使其意志得到實現的必然性,而不論這種必然性的基礎是什麼。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韋伯是從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角度對權力進行定義的,其基本模式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支配關系權力就是一個在社會關系中處於某個位置的行動者可以不顧另一個行動者的反對而實現自己意願的機會。強調社會互動關系中的單向性及自上而下的強制性。

2.福柯:權力是一種力量關系,或者說所有的力量關系都是一種權力關系。首先,福柯反對將關注某種機構化的法律化的權力中心論,尤其是那些將國家機構視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學說。福柯認為國家機構只是權力的一個有限領域,權力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福柯認為權力不是單數,因為一種力量總是與其他力量結成關系,所有的力量都是關系,也即權力。因此,福柯的權力的本質恰恰體現在它的多樣性、片斷性、不確定性中,體現在一種相對主義的描述中。

三.權力范圍

1.韋伯:宏觀權力理論

韋伯的權力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寬泛,既可以指家庭中家長對子女的管教,也可以指任何一個組織中上級對下級的命令。韋伯在權力問題上最為關注的是統治權的問題,尤其是國家權力的問題。他將權力看作是與社會政治領域相關的事務,認為研究權利首先應關注和國家機器有關的問題。這種權力觀認為權力分析總是與精英和領導權的認定有關。這涉及誰能通過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或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身的利益。韋伯的權力理論重視國家機構這樣的權力中心,從權力中心構成對局部的支配、控制,形成單一的統治大廈,體現了一種宏觀權利論。

2.福柯:微觀權力理論

福柯的「微觀權力論」是運用後現代思維方式,以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從社會生活的底層出發,用權力結構去解析社會機體的理論。在福柯看來,權力並不只存在於戰場、刑場、絞刑架、皇冠、權杖、笏板或紅頭文件中,它也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習俗、閑談碎語、道聽途說,乃至眾目睽睽之中。因此,他的權力理論的研究對象不是國家、法律這些中心化的存在,而是瘋人院、監獄、修道院……這些社會邊緣、底層中的權力關系。權力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它是一種綜合性力量,一種無處不在的復雜實體。它由各種因素構成,因此,在人類社會中,不論是知識、話語、性、懲罰、規訓與教育,都與形形色色的權力密切相關,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權力。

四.側重點(角度)

(一)權力的本質

1.韋伯:權利是一種所有物

韋伯把權力作為一種所有物,認為權力像商品和財產一樣,可以被一些個人和群體佔有,那些佔有權力的個人和群體就擁有了統治權,從而成為社會的統治階層,他們就能夠運用這種權力來統治其他人、控制其他人。韋伯關注權力擁有者的合法性。所謂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服從某種命令的動機,而不論這些命令是由統治者個人發出的,還是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或命令形式出現的。任何群體服從命令的可能性主要是取決於他們對那個統治系統合法性的相信程度。繼而韋伯構想出三種具備合法性的基礎,即「卡里斯馬」型(或個人魅力型)基礎、傳統型基礎、法理型基礎。

2.福柯: 權力是一種關系策略

福柯這樣說:「權力從未確定位置,它從不在某些人手中,從不像財產或財富那樣被據為己有。權力運轉著。」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福柯認為權力並不是一個物的概念,而是各種力量關系的、多形態的、流動性的場。因而,權力是一種關系。只存在著某種關系性的權力,它在無數個點上體現出來,具有不確定性。福柯說:「權力以網路的形式運作在這個網上,個人不僅流動著,而且他們總是既處於服從的地位又同時運用權力。」由此可見,在福柯眼中,權力就是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個人,無論他是權力的施與者還是權力的受施者,都被權力所捕獲,個人只是權力網路中占據的一個位置而已。同時,作為一種關系,權力並不是從上至下的單向度控制的簡單關系,它是一種相互交錯的復雜網路。所以,社會中的個體都處在這個網路中,每個人既可能成為權力控制、支配的對象,又可能同時成為實施權力的主人。個人在這種網路中具備了雙重的身份:權力控制的對象和發出權力的角色。

(二)權力作用中的重點不同

1.韋伯強調權力的否定作用

傳統的權力分析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權力消極否定的一面,權力分析中充斥著「禁止 」、「阻止 」、「防止 」之類的詞彙。韋伯的權力觀分析總是與精英和領導權的認定有關,這涉及誰能通過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身的利益。由於權力往往被視為一種在社會中被分配的份額,被視為實體性的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擁有權力這種物品,權力只能掌握在少數人中。因此,韋伯式的權力分析模式也非常重視權力的禁止性和否定性,強調擁有權力的一方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自身的意志,而不論被統治者是被動的服從,還是自願的,在他看來,權力彷彿除了壓制、排拒和否定之外,便不能做些什麼。如果權力具有生產的作用,也只是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生產了一種界限。

2.福柯:權力是一種生產性的實踐

福柯的權力理論著重對主體性格重塑方面的積極功能,認為權力首先應該被看作一種生產性的實踐或生產性的網路。這種作為生產性網路的權力,不斷創造出人與人之間的新聯系,組織更積極的相互作用線以及樂觀積極的「權力效應」,其產品表現為人們對自身的認同,即現代性的主體, 德勒茲將這一點視為福柯權力分析的首要特點。在福柯看來,權力的極致之處便是約束或絕對的禁止,權力在對行動著的主體或主體們產生作用時,始終是藉助這些主體的行動本身或行動的能力。權力具有強大的建構和生產功能:「權力生產著現實,權力生產著對象的領域和真理的儀式,個人和關於個人的知識都是權力的產物」。他通過對監獄和性等問題的研究發現,生產性的權力通過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和檢查等技術,馴順了肉體,生產了符合規范和紀律的對象、知識;它激發了活動,而不是禁錮了活動;誘導了思想,而不是禁錮了思想;引發了話語,而不是打斷了話語。總之,福柯認為權力通過對主體歷史構成的參與而實現自身的運作,個人及其身份和特性是權力關系對身體、運動、慾望、力量施展作用的產物,而這樣的個人就成了權力運作最有力的支撐點。因此,在福柯的權力理論中,權力主體從能動的權力實施者變成被動的權力構成物,而權力從工具和手段轉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生產性活動,權力通過生產自身的行使者完成自身的運作。福柯對權力的積極性的強調,並不只是說權力是好的,而是讓人們注意權力並不只是被動的禁令,更多的是產生效果的機制或技術。

㈩ 政治人類學的研究方法

在政治人類學誕生以前,政治學就已形成了其有顯著特色的研究方法。傳統的政治學主要集中於對政府的正式機構和與此相關的法律和憲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國家、政府、主權、聯邦制和立憲政體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各種文件——憲法、條約、法令、官方備忘錄以及少量的投票統計數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受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政治學廣泛借鑒和採納了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不斷拓展其研究范圍,從而形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行為主義革命」。但無論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發生什麼樣的改變,有一個主要的特徵是沒有改變的,即政治學者始終只關注政治權力的研究,包括權力的分配、組織、操作及其斗爭等,而忽略了更廣泛的社會文化系統對政治的影響,在政治與非政治之間預先設定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
政治人類學則不同,它反對主要依賴各種文獻材料,而是把根扎在田野調查之中,運用人類學傳統的參與觀察法,揭示各種政治制度之間的本質差異以及政治過程在不同的社會中是如何展開的。另一方面,它反對把政治作為一個孤立的領域來看待,而把它視為以文化為模式的各種社會活動的結晶,放在作為整體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加以考察,從而可以使我們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政治。
政治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歸根結底就是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法,這是政治人類學的立足之本。在其理論分析的過程中,政治人類學除了採用既有的一些人類學研究方法之外,又隨著不同發展階段研究重點的變化,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研究方法。綜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起源分析法。這種方法側重於研究原始社會中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的起源、原始國家的形成過程、血緣社會向政治社會轉變的動因、不平等的起源、約束力的起源、規范的形成等等。早期的人類學者一般都採用這種政治分析方法,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料和證據,他們的觀點難免落入臆想和猜測。後來的人類學者如莫頓·弗雷德和馬文·哈里斯等人立足考古學的證據,探討國家社會的演化過程,取得了相當的成果。例如弗雷德關於原生國家和次生國家的區分,就引起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
2.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來源於英國的功能學派,創始人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和馬凌諾夫斯基。這種方法不關心政治的起源和性質,而把社會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在社會整體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一些社會文化因素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在政治人類學研究中,功能分析法很少單獨運用,而是被作為進行類型分析的基礎,因為它雖然有助於界定各種政治關系和政治制度,但卻無法說明政治現象的本質。
3.結構分析法。這種方法主要受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結構論的影響,致力於探討原始社會中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的結構模型。使用這種分析方法的政治人類學者認為,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是表現個人和團體之間權力關系的形式,政治結構和其它一切社會結構一樣是一種抽象體系。這種方法所要做的就是梳理政治體系中各個不同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然後建構這個政治體系的結構模式,籍以對這個政治體系作出說明。結構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都是政治人類學創立初期通常採用的方法。
4.類型分析法。這種方法建立在功能分析和結構分析的基礎之上,把具有相同的功能或結構的體系歸為一類。政治人類學研究首先就是從類型分析入手的,首倡者是埃文斯一普里查德。它側重於確定原始社會制度的類別,並對各種政治形式、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進行分類。例如,將各種原始社會分為有政治體系的和無政治體系的兩類,或者將政治體系分為中央集權和非中央集權兩類,或者分為政治充分分化和政治不分化兩類。各種分類的標准不同,有的屬於描述性分類,有的屬於演繹性分類。他們想通過分類來確定各種不同原始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原始社會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關系。
5.術語分析法。這種方法是政治人類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形成的一種方法,它側重於對政治人類學所使用的一些專門概念進行界定。政治人類學在研究中遇到許多現代國家社會所沒有的特殊范疇,因而必須確立一些專門的術語來表述這些范疇,以說明原始社會中政治活動和政治關系的性質,同時為政治人類學研究提供一套概念工具。政治人類學所界定的術語包括武力、權力、權威、競爭、合法、支持、行政等等。此外,這項研究還包括怎樣用合適的語言來翻譯和表述異域社會所特有的政治概念。
6.過程分析法。這種方法由斯沃茲、特納和圖登首先提出來,它反對對政治體系作靜態的結構—功能分析,主張對政治活動的過程包括對政治變遷、政治黨派和政治策略等作動態的歷時性分析,認為只有在動態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揭示和說明原始社會的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過程分析方法的引入,導致政治人類學研究發生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即從對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的結構——功能分析,轉向對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的動態分析。
7.行為分析法。這種方法是過程分析法的深化,它側重研究原始社會中的個人或小團體是如何操作文化特別是象徵體系來獲得權力、保持權力和作出決策的。最早運用行為分析法的是特納,他在《一個非洲社會分裂和延續》(1957)一書中,通過對一個特定的個案的分析,揭示出政治競技場中的個人是如何操作社會的規范和價值體系的來競爭政治權力的。與過程分析法相比較,行為分析法更為深入、具體,所關注的政治活動范圍更為狹小。
此外,當代政治學採用的一些新方法也被政治人類學所借鑒,系統論、博弈論在政治人類學領域中也得到廣泛的運用。熵、信息、正反饋、負反饋、系統的自我發展和自我維持等概念在一些政治人類學著作中比比皆是。例如喬利((Jolly)和普洛克(Plog)在對墨西哥的原始民族社會所做的系統論研究中提出,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口增長可以成為原始的刺激,向均衡的系統施加壓力,從而引起系統的變化。面對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系統可以有多種選擇:通過殺嬰或其它文化手段來減少人口,一部分人向新的地區移民,或者提高生產力等等。在這些選擇中,只有最後一種選擇會導致國家的形成。系統要做出這一選擇,還需要多方面的外部條件,如耕地、氣候、心理、文化等因素。作出選擇之後,其結果就會向系統做出反饋,導致系統的分層、分化和中央集權化,等等。

閱讀全文

與權力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四年級檢測電路有兩種方法分別是 瀏覽:935
安阻法的測量方法 瀏覽:142
兒童低燒怎麼辦簡單的退燒方法 瀏覽:396
淘寶上的存錢方法怎麼存 瀏覽:107
貓術後化膿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2
夾核桃的工具安裝方法 瀏覽:17
二年級畫小汽車簡便方法 瀏覽:39
螺旋式led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瀏覽:139
神經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58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184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視頻 瀏覽:700
山東省教學方法 瀏覽:825
支付密碼一般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4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3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6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6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42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7
斑禿怎麼治療方法好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