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速度評比屬於方法研究嗎

速度評比屬於方法研究嗎

發布時間:2022-12-28 22:53:59

① 客觀好不好

在速度評比中,只是靠「正常速度」的概念來衡量,而平準化法將影響工作的因素分為四種,每一因素又用六個等級來衡量。這兩種方法都靠時間研究人員的主觀判斷進行衡量。為了盡可能減少。
觀測人員的主觀因素對評比的影響,門達爾(M.E.Mundel)博士創建了「客觀評比法(Objective Rating)」。
速度評價法依賴於評價者對正常速度的感覺進行判斷,而平準化法雖然將影響工作速度的因素分解為四個項目,每一個項目的評價還是要依賴主觀判斷來完成。
[編輯]
客觀評價法的步驟
1、將某一操作觀測的速度同標准速度、正常速度相比較,確定兩者適當的比率,作為第一個調整系數。
2、利用「工作難度調整系數」作為第二個調整系數再加以調整。影響工作困難度的調整因素有六種,即
1)身體的使用部位。觀察作業人員在工作中使用的身體部位,從表1中查得相應的調整系數。
2)足踏情形。若須足踏以配合其他作業動作,應適當考慮一定的難度修正。
3)兩手工作。兩手同時動作可以充分利用手的能力,提高動作效率,可是其動作難度也會增加,速度較單手作業有所降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了。
4)眼與手的配合。根據動作中眼與手的配合程度,可從表中查得相應的調整系數。
5)搬運的條件。指物體被搬運的困難程度,主要指搬運過程中,搬運人員須付出的注意程度。
6)重量。所搬運物體的輕重,對於工作時間的影響甚為復雜,和搬運時間在整個作業周期中所佔的比例也有關系。

② 請問影響企業生產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1.1 缺乏對作業進行方法研究

作業測定方法強調操作者按規定的作業標准操作,規定的作業標準是指經過方法研究之後制定的標準的工作方法,及有關設備、材料、負荷等一切規定的標準的情況。而有的IE人員忽視了這一基本問題,在對操作方法、作業環境、材料、設備、工具等方面沒有進行方法研究的情況下,直接對工人操作進行觀測、記錄、並計算標准時間。由於缺乏方法研究,工人的作業程序不合理,操作隨意性大,無效動作多,已制定的標准時間含有許多無效時間,研究結果有較大的誤差。

1.2 忽視了人的因素

作業測定是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涉及范圍較廣,工人對此非常敏感。它又是以人的作業為對象進行的研究,需要工人的密切配合。有些IE人員忽視了人的因素。測定前沒有對工人進行動員和培訓,測定過程中與工人缺乏有效溝通,使工人對作業測定意識認識不夠,認為作業測定的目的是提高定額,加大勞動強度。擔心自己利益受損的工人在測時過程中故意放慢操作速度,插進不必要的動作,使收集到的數據失真,給後面的評比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

1.3 時間研究方法應用存在的問題

1.3.1 觀測次數缺乏科學計算

由於工具材料的擺放位置不同,讀取秒錶的誤差及物件的品質差異等因素影響,時間研究時應首先按照預定精度要求計算觀測次數。然而,有些IE人員不了解確定觀測次數的作用,更不清楚觀測次數如何計算。他們憑經驗估計確定觀測次數。觀測次數少導致研究結果滿足不了精度要求,次數多則會無謂地加大IE人員的工作量。

1.3.2 不進行評比或評比過程存在較大誤差

通過對觀測數據進行處理,可求出工人完成某單元的平均時間,但這個時間不一定是工人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要的時間。因此,需對工人的操作速度進行評比,確定評比系數以修正平均值。在實際應用中,企業因缺乏有評比經驗人員而取消了評比,直接採用觀測平均值作為正常時間;或者雖然進行評比,但由於目前採用的評比方法如速度評比,平準化法,客觀評比等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有些因素很難精確界定,對IE人員的要求較高,許多IE人員由於沒有掌握評比方法,評比系數確定不準,制定的正常時間有較大的誤差。

1.4 模特法應用存在的問題

1.4.1 存在動作分析不準及漏掉動作現象

模特法確定標准時間主要依據操作者的動作,因此,准確記錄動作是運用此法的關鍵。由於有些IE人員缺乏實際應用經驗,對動作進行分析時普遍存在動作分析不準和漏調動作現象。其中分析不準的動作包括上肢動作中的M3,M4動作,放置動作中的P2,P5動作,旋轉動作C4,M2及搬運動作L1。漏調動作通常為目視動作、施加壓力動作等。上述問題使得運用模特法確定的標准時間值偏小。

1.4.2 模特時間單位取值問題

模特法在人體工程學基礎上,根據人的動作級次,選擇一個正常人的動作級次最低、速度最快、能量消耗最少的一次手指動作的時間值作為時間單位,即1MOD=0.129s但是有些工人熟練程度較低,達不到上述換算標准。如採用上述標准,工人可能完成不了定額。

1.5寬放種類及寬放率確定有誤

企業在確定寬放時間時,存在寬放時間種類不全及寬放率確定誤差較大現象。例如,操作者聽取班長或車間主任指示,或本人指導助手等造成的時間消耗沒有計入寬放。另外,企業也很少考慮臨時寬放和管理寬放。在確定寬放率時不按單元細分,而是針對整個作業確定,致使性質不同單元的寬放率沒有區別開來。

1.6企業領導使用標准時間數據態度不堅決

一些領導雖然對生產線平衡率低非常著急,但使用重新制定的標准時間時又不堅決。例如,某個IE人員花了一年時間測定了主要生產車間各崗位的時間數據,由於制定的標准時間遠遠小於目前的時間,領導擔心採用新的標准時間會遭到工人反對,一直沒有實施,挫傷了他的積極性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③ 通過測長度和時間來求速度,這是利用了什麼科學研究方法

答案:通過測長度和時間來求速度,這是利用了控制變數法
所謂控制變數法,就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或條件加以人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條件按照特定的要求發生變化或不發生變化,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可以說任何物理實驗,都要按照實驗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條件來研究。
這里控制時間不變(單位時間)比較物體運動的距離,通過比較長度就可以比較速度的大小

④ 文獻研究屬於定性研究方法還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一般是對文獻中所包含的信息進行分類,選取典型的例證加以重新組織,並在定性描述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文獻的定性分析在辨別過去的趨勢並用該信息去預測與此相關的未來模式方面,具有特別的價值。

(4)速度評比屬於方法研究嗎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不同的學科對引用摘要的要求與期望不同。雖然文獻綜述並不僅僅是摘要,但研究結果的概念化與有組織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將資料組織起來,並連到論文或研究的問題上,整合回顧的結果,摘出已知與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獻中的正反爭論,提出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文獻綜述是否有價值,不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與知識的多少,還要看對文獻作者及編輯者的觀點與看法如何,閱讀文獻時,要避免外界的影響甚至干擾,客觀地敘述和比較國內外各相關學術流派的觀點、方法、特點和取得的成效,評價其優點與不足。

⑤ 用秒錶和刻度尺測出平均速度用到的科學研究方法是

是實驗法,望採納謝謝

⑥ 泰勒的砌牆理論主要內容

更專業一點說,這叫動時研究,也就是動作時間研究。

動作與時間研究(MotionandTimeStudy)也稱「工時學」、「工作研究」或「作業研究」,是指用系統、科學的方法測定、分析和研究作業動作與時間,以獲得最佳的工作方法。動作與時間研究對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疲勞以及在工勞動工時測定與管理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動作與時間研究由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兩部分組成。動作研究又稱「方法研究」或「工作方法設計」,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各種分析手段發現、尋求最經濟有效的工作方法,動作研究的主要發明者是E.B.吉爾布雷斯和L.M.吉爾布雷斯夫婦。F.B.吉爾面雷斯於1885年受雇於一建築商時進行了著名的「砌磚研究」。在該研究中,他通過對砌磚動作進行分析和改進,使工人的砌磚效率提高了近200%。1912年,吉爾布雷斯夫婦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議上,首次發表了題為《細微動作研究》的論文,在文中他們首創用電影攝影機和計時器將作業動作拍攝成影片並進行分析的方法,同時通過自己的研究將人的作業動作分解成三大類共17種基本動作《命名為「動素」》。這些基本動作是:伸手、握取、移物、裝配、應用、拆卸、放手、檢驗、尋找、選擇、計劃、對准、預對、持住、休息、遲延和故延。其中前8種動作稱之謂「必需動作」,中間5種動作稱之謂「輔助動作」,最後4種動作稱之謂「無效動作」。他們指出,籽提高動作效率必須盡可能地刪減第二、三類動作。以後,F.B.吉爾布雷斯又獨創性地發明了「燈光示跡攝影」和「設計燈光示跡攝影」兩種攝影方法,使動作分析的准確性和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緩和、消除工人對早期動作研究的抵觸和不滿,在富有心理學誥詣的L.M.吉爾布雷斯的幫助下,F.B.吉爾布雷斯又逐漸地將動作研究范圍擴大到工作疲勞與單調、動機及工作態度等方面。

時間研究又稱「作業測量」或「工作測量」,其主要內容是通過科學方法測定工作的實際時間,以此作為制定工作定額、核算成本、計劃生產以及檢驗工作方法效率等的基礎。時間研究的主要發明者是F.W.泰勒。約在F.B.吉爾布雷斯從事動作研究的同時,F.W.泰勒在美國伯利恆鋼鐵廠進行了著名的「鐵鏟試驗」。在該研究中,他比較了工人鏟煤與鏟礦砂間的差異,對工人的鐵鏟進行了改進,並制定相應的勞動定額及獎勵制度,從而在短短的三年半時間內,使該廠原需400-600人的工作降低到只需140人即可完成。F.W.泰勒在時間研究上的最主要貢獻之一是指出了時間研究的過程。他認為時間研究包括工作分析和工作建立兩大范圍。首先是工作分析,可總結成以下幾個步驟:

(1)將作業動作分解成最簡單的基本動作;(2)刪除無效動作;(3)觀測部分熟練工人的各項基本動作,藉助秒錶記下最佳及時間最短的動作方法;(4)記錄、說明、依次標出每一基本動作及恰當的動作時間;(5)分析、記錄各類寬放率或寬放時間。其次是工作建立,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1)將經常以同樣順序在作業中出現的基本動作合並成一組,記錄並標示各組動作;(2)通過分析、比較,從所有動作組中選擇適當的動作組應用於當前情境;(3)將所有基本動作時間匯總,再加上各類寬放時間,即可估計出各類作業的工作時間。

除F.B.吉爾布雷斯夫婦和F.W.泰勒外,其他還有一些人對動作與時間研究的發展也超導這很重要的作用。如R.M.巴恩斯提出了「動作經濟原則」,A.H.莫金遜1930年提出了「工作簡化原則」,美國無線電公司的J.H.奎克、W.J.希爾和R.H.考霍列夫於1935年創立了「工作因素系統」技術(WF),西屋電氣公司的H.B.梅納德G.J.斯坦傑門頓、J.L.修瓦伯於1940年創立了「方法時間測定」技術(MTM)等等。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約在本世紀30年代起開始被合稱為「動作與時間研究」。在我國,老一輩心理學家曾在紡織、機械及煤礦等工種中進行過動作與時間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般地說,動作與時間研究可分以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發掘問題。在實際情境中,有許多對象要求進行動作與時間研究,它們的范圍大至生產過程、工藝過程,小至工序或操作,選擇的餘地很大。為了把精力集中到最迫切、最重要的對象上,課題選擇必須考慮到經濟、技術、心理等因素。第二階段是現狀分析,即對所選定的研究對象進行描述和分析。在這一階段,可利用許多具體的描述方法,如程序分析、動作分析、直接時間測定、預定動作時間研究、工作抽查等等。在分析時,既可從對象、人員、地點、時間、方式、目的等方面加以考核(即「6W原則」或「5W1H原則」),也可以利用「運用經濟原則」去對照、比較。第三階段為新方法設計。利用取消、合並、重排、簡化等手段將舊的工作方法進行改進,提出若干新的工作方法。第四階段是對新方法進行評選,以經濟、管理、心理等因素為依據,選擇「最佳」的工作方法加以實施。為了保證新方法正確實施,要制定材料、設備、環境等標准,並賦予特定的工時定額。第五階段是對前一階段實施新方法的狀況進行評估,以確定該項研究的效益。評估的內容包括產量、質量、成本、安全狀況、土氣等方面。動作與時間研究各階段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在具體應用時,動作研究可劃分為程序分析與動作分析兩大類。程序分析的出發點是整個工作程序或流程,或者說,是一種將整個生產或製造過程中所有操作、檢驗、貯存、運輸、遲延等事實用符號加以分析和依次排列,以供了解程序和達到改進目的的圖示方法。根據目的不同,程序分析又可區分為操作程序圖、流程程序圖、流程圖、聯合程序圖及操作者程序圖等五種。操作程序圖順序描述操作與檢驗兩個事實,一般適用於分析整個生產或製造過程;流程程序圖包括操作、檢驗、貯存、運輸和遲延所有五個事實,適用於分析產品或原料的流動;將流程程序圖畫在按比例縮小的工作場區平面圖上,則構成流程圖,因此,流程圖具有詳細、直觀的雙重特點;聯合程序圖是將同一工作地上人的活動及其與機器的關系依時間標尺圖示出來,可作為人、機剩餘能力分析及人、機數匹配設計的工具;操作者程序圖是一種特殊的程序分析方法,它將操作者左、右手或其他部位的動作按發生的時間順序加以描述、記錄,它能清楚地反映左、右手或其他身體部位的操作關系。

與程序分析相反,動作分析是從較微觀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身體細微動作的記錄、分析,達到消除無效動作及提高動作效率的目的。根據使用的精確性程度不同,動作分析可區分為目視動作分析、動素分析與影片分析三類。前兩者均利用研究人員直接觀測、記錄、分析及改進作業動作,它們之間的唯一差異是作業所劃分的基本動作單位不同,而後者則是指利用攝影機將作業動作拍成影片然後進行放映、分析、影片分析根據拍攝速度不同,可區分為「微動作研究」與「微速度動作研究」。如果所研究的動作單位較小,周期短,這時可用每秒16框的速度進行拍攝,這種速度下可拍攝到較為細微的動作變化,故稱為「細微動作研究」。如果動作單位相對較大,則可以每秒一框(或每分100框)的較慢速度進行拍攝,這種拍攝速度可以節省大量的費用,但拍攝到的勸作變化相對較大,故稱為「微速度動作研究」。由早期影片分析發展而來的錄像分析是當前動作分析的最重要、最精確和最實用的方法。

在動作分析時,經常需用到「動作經濟原則」。「動作經濟原則」是一組指導人們如何節約動作、如何提高動作效率的准則,它的目的是減少工作疲勞與縮短操作時間。「動作經濟原則」可劃分為三大類,共22項。第一類是關於人體的使用,第二類是關於工作場所的布置,第三類是關於工具設備的設計。更綜合地說,它可歸納為四點:(1)同時使用兩手,避免一手操作一手空閑;(2)力求減少動作單位數,避免不必要的動作;(3)盡可能減少動作距離,避免出現全身性活動;(4)追求舒適的工作環境,減少動作難度,避免不合理的工作姿勢或操作方式。

時間研究或時間測定技術,從其發展的角度出發,可依次劃分為經驗判斷法、歷史記錄法和工作測量法三類。雖然前兩類技術仍有某種程度的應用,但不可否認,第三類技術已成為目前最常用的時間測定技術。第三類技術是根據統計學原理,通過對工作細節內容進行分析、測定來確定標准工時的方法,它按特點的同可區分為直接時間測定法、預定動作時間研究和工作抽查等類型。

(1)直接時間測定法。這是時間研究中唯一直接測定的方法,是所有工作測量法的基礎,它的特點是在現場對工作直接進行劃分與測定,因此,具體具體、客觀、適合情境等優點。缺點是不能對設計中的工作進行研究,研究費用高。預定動作時間研究則以以往的時間研究資料為基礎,即長期積累的時間資料綜合發展盛開個時間標准系統,將這種時間標准系統應用於當前的實際避孕葯境,因此,它具有預測、費用少的特點,但精確性不能得到保證。

(2)預定動作時間研究。這一方法中最為常用、普遍的技術為方法時間測定(MTM)與工作因素(WF)。MTM是三位美國工程師H.B.梅納德G.J.斯坦傑門頓和J.L.修瓦伯在綜合了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對鑽床工作場所的大量攝影分析發展起來的。該技術將人類操作動作劃分為伸手、搬運、旋轉、加壓、轉動、抓握、定位、放手、拆卸、眼動和身體動作等項,通過動作級別、動作距離、動作形態、克服的阻力和重量、動作類型或特點等變數的分析以及同時動作、合並動作、復合動作情境的考慮,實現時間的測定。MTM按動作的精確程度劃分為MTM-1,MTM-2,MTM-3三種形式。與此不同,WF則將人類操作動作劃分為運送、抓取、預對、裝配、使用、拆卸、腦力過程和放手等八種,從身體的使用部位、運動距離、所要求的手工控制級別以及阻力或重量等四人變數進行考慮。

(3)工作抽查。這是利用統計抽查技術對作業動作進行隨機、間斷的觀測、記錄,它具有客觀性強、費用少的雙重特點,特別適用於對特定作業項目的時間或時間率測定。直接時間測定法和工作抽查的測定工時時均涉及工作速度評定(或稱「速度評比」)的問題,而所有這三類方法都需確定寬放時間或寬放率。應該說,直接時間測定法、預定動作時間研究和工答抽查的使用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的各類技術及其相互關系如圖2所示。動作與時間研究技術在我國的某些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需要指出的是,在利用預定動作時間研究技術進行工作測定時,必須考慮原標准時間數據與我國這際情境的適用性問題。由於各種標准時間系統(如MTM,WF)均來源於特定國家、特定企業或團體推選業運輸和時間數據,因此,存在常模差異的問題。為了保證這類技術使用的准確性,事先必須對有關標准時間系統作出必要的修訂。

⑦ 定義速度時,我們採用了什麼物瑪學研究方法初二物理題

定義速度時,我們採用的物理方法
1、控制變數法
物體運動相等的位移,比較運動的時間,時間越短,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
物體運動的時間相等,比較運動的位移,位移越大,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
2、比值定義法
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定義為位移隨著時間的變化率,速度等於位移和發生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公式 V=x/t 單位 m/s

⑧ 秒錶時間研究的常用的幾種評定方法

常用的評定方法有速度評定法、平準化法、客觀評定法與合成評定法。
一、速度評定法
速度評定(Speed Rating)是比較簡單的評定方法,它完全根據觀測者關於理想速度即正常速度的概念評定工人的工作速度,即將工人工作速度與觀測者腦海中已有的標准水平概念進行比較。此法簡單,但受時間研究人員主觀影響較大,必須肯定觀測人員對該項作業有完整的知識和了解,並接受過速度評定訓練,否則得到的評定數據可能不準確。
常用的速度評比尺度有三種,即60分法、100分法及75分法。通常採用前兩種,而最後一種則為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用得多。
二、平準化法
平準化法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它來源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首創的西屋法(Westinghouse system)。後來,羅萊(S.M.Lowry)、曼納特(G.J.Maynard)和斯太基門德(S tegemerten)等對西屋法進行改進,發展為平準化評定系統。此法將熟練、努力、工作環境和一致性四個因素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評定因素,每個評定因素又分為超佳(或理想)、優、良、平均、可、欠佳六個高低程度的等級。稱為熟練系數、努力系數、工作環境系數與一致性系數.
三、客觀評定法
在速度評比中,只是靠「正常速度」的概念來衡量,而平準化法將影響工作的因素分為四種,每一因素又用六個等級來衡量,這兩種方法都靠時間研究人員的主觀判斷進行衡量。門達爾(Mundel)博士為將觀測人員的主觀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創建了「客觀評定」方法。
四、合成評比(Synthetic Leveling)
速度評比、平準化法和客觀評比,都不同程度地帶有觀測人員的主觀判斷。隨著預定時間標准方法(PTS)的發展,莫羅(R.L.Morrow)1964年創立了合成評比(綜合評比)法。其要點是在作業觀測時,將觀測到的若干操作單元的數據與預定動作時間標准中的相同單元的數據加以對比,求出兩者的比例關系,並以此若干單元的數據比例的平均值,作為該觀測周期中整個作業所有單元的評定系數(機動時間除外)。

⑨ 對比分析法是研究方法嗎

對比分析法不是研究方法。 是戲劇常用的一種主要藝術手法。

對比分析法也叫對比法或者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實際數與基數的對比來提示實際數與基數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經濟活動的成績和問題的一種分析方法。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常常用到對比分析法,這種分析法與等效替代法相似。

對比法,戲劇常用的一種主要藝術手法。一般有三種對比:人物對比、場面對比、細節對比。

對比分析法的形式:

對比分析法根據分析的特殊需要又有以下兩種形式:

1、絕對數比較

它是利用絕對數進行對比,從而尋找差異的一種方法。

2、相對數比較

它是由兩個有聯系的指標對比計算的,用以反映客觀現象之間數量聯系程度的綜合指標,其數值表現為相對數。由於研究目的和對比基礎不同,相對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結構相對數:將同一總體內的部分數值與全部數值對比求得比重,用以說明事物的性質、結構或質量。如,居民食品支出額占消費支出總額比重、產品合格率等。

2)比例相對數:將同一總體內不同部分的數值對比,表明總體內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如,人口性別比例、投資與消費比例等。

3)比較相對數:將同一時期兩個性質相同的指標數值對比,說明同類現象在不同空間條件下的數量對比關系。如,不同地區商品價格對比,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間某項指標對比等。

4)強度相對數:將兩個性質不同但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對比,用以說明現象的強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用"元/人"表示,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也有用百分數或千分數表示的,如人口出生率用‰表示。

5)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數:是某一時期實際完成數與計劃數對比,用以說明計劃完成程度。

6)動態相對數:將同一現象在不同時期的指標數值對比,用以說明發展方向和變化的速度。如,發展速度、增長速度等。

⑩ 專家評述屬於什麼研究方法

專家評述屬於:
1、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2、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3、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閱讀全文

與速度評比屬於方法研究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橘子的使用方法 瀏覽:977
四年級檢測電路有兩種方法分別是 瀏覽:935
安阻法的測量方法 瀏覽:142
兒童低燒怎麼辦簡單的退燒方法 瀏覽:396
淘寶上的存錢方法怎麼存 瀏覽:107
貓術後化膿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2
夾核桃的工具安裝方法 瀏覽:17
二年級畫小汽車簡便方法 瀏覽:39
螺旋式led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瀏覽:139
神經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58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184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視頻 瀏覽:700
山東省教學方法 瀏覽:825
支付密碼一般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4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4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6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7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43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