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法的
一、對立統一規律是任何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存在著兩對社會矛盾,一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二是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解決得好,就能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解決得不好,就會極大地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努力克服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部分,上層建築中不適合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部分,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加大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二、人均GDP進入1000-3000美元時期,一方面生產力和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高,這自然有利於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所以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黃金發展期。另一方面由於歷史原因與現實的差異,所有制形式與分配方式的差異等,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處於不平衡狀態,各經濟實體中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也出現了逐漸拉大差距的趨勢,甚至引發局部貧富不均的現象。這必然要影響一部分人的生產積極性,成為各類社會矛盾的突顯期,從而對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三、鑒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時期,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為指導,高度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轉變發展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社會政策,兼顧社會公平公正,縮小貧富差距,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正確地處理各類社會矛盾,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搞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就能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將我國的經濟社會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貳』 用矛盾的觀點分析新時代中國政治問題
矛盾具有普遍性,問題就是矛盾,認識問題就是認識矛盾,解決問題就是解決矛盾。
新時代中國是復雜的,矛盾問題錯綜復雜交織,政治領域中的問題就是政治矛盾,要堅持矛盾分析法,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從而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要善於抓住主流,准確對政治問題進行定性。
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叄』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一: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原理: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1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2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
二: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1.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國情的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鮮明地體現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2.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兩個含義:一是社會主義,一是中國特色,
作為社會主義,其基本特徵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按勞分配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的消滅,人民民主專政等等,從辨證法的觀點看,這些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所謂中國特色,就是中國的具體特點中國的國情,具體邊縣為中國的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生活方式,傳統習慣,政治經濟現狀等,從辨證法的觀點看,這些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把作為矛盾普遍性的社會主義的原則同作為矛盾特殊性的中國國情結合起來了,充分提鄉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統一,是運用唯物辨證法的思想結晶,掌握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的辨證原理,才能深刻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
『肆』 運用矛盾分析法如何發展文化產業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積極運用合理的方法解決矛盾。文化產業發展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對立同一的,我們要承認其矛盾,也要使其統一起來。
2、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具體分析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不協調現象。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落後生產力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現在生產力建設取得很大的成效,人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使這個主要矛盾逐步轉化為次要矛盾。而以前精神文明層面的次要矛盾,現在更加顯現,成為當前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國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精神文明不足與廣大群眾需求的矛盾。
『伍』 如何運用矛盾分析方法
(1)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既取得了解決溫飽這一了不起的成就,又面臨庫存增加、農民增收緩慢的新問題。同時,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短缺轉化為過剩,這一分析是一分為二觀點的運用;(2)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農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各有其特點,解決的方法也不同。解決現階段農業發展中的矛盾,必須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真正轉到以質量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3)善於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分析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時,既充分肯定了成就,又指出了所面臨的新問題,這樣就抓住了發展這一本質及主流;同時還指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這樣就抓住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做到了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陸』 用矛盾基本原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要堅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中國特色,又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即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行經濟建設改革開放革命實踐開辟的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由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組成。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柒』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說明為什麼「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因為我們要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7)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我國發展擴展閱讀:
一、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
1、內需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重要表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同時提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操作性、針對性很強。不僅明確了擴大內需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位 置,更抓住了改革發展的關鍵點,是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相信經過一系列保障政策的調整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會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也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的實惠,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會更和諧。
2、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這些發展思路使談論了多年的擴大內需看到了希望,更為我國經濟結構的根本改善創造了條件。
3、從出口方面看,擴大內需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也是很必要的,因為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外向型經濟風險較大。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直接會波及國內市場,要緩解國際市場波動對我們的影響,就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而且擴大內需還不是暫時的緩兵之計,而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長期堅持的原則。
『捌』 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談談你對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壓力的看法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一分為二看待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壓力。既要看到經濟運行壓力的一面,挑戰的一面,也要看到經濟運行中蘊藏的機遇;
矛盾度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壓力下的各種特殊性因素與方面。
矛盾主次方面是辯證統一的,矛盾雙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既要看到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方面,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我國當前經濟運行壓力與機遇要准確把握,善於創造條件,實現主次方面的轉化。
『玖』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為什麼要進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哲學:矛盾分析法
①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國強為民富提供物質基礎,民富又為國家富強提供了動力。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民生問題尤其是城鄉差距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實現由國強到民富的轉變。
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要著重解決主要矛盾,同時也不要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在大力發展生產實現了國家富強後,民生問題日益突出,就必須堅持民生優先,向民富轉變,才能為國強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唯物史觀: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更加註重以人為本。 ②價值觀導向作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③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從國富向民富轉變,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拾』 利用矛盾的分析法,說說你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社會轉變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作了科學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主要依據有以下三個方面: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自2010年開始穩居世界第二位,貨物進出口,服務貿易總額,對外投資和利用外資,製造業,基建等都排在世界前列。這說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來「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發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了新台階,已經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高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加強。這說明,人民群眾對於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層次更高、內容範圍更廣,出現了階段性的新特徵。
影響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平衡,制約了全國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區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後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在不同地區、不同區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還不均衡,發展水平仍然差距很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還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好,但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設相對滯後,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較多。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發展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高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ps: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80%左右。在創新能力、產業層次、公共服務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