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取穴方法不清楚原因分析

取穴方法不清楚原因分析

發布時間:2022-12-28 10:32:21

㈠ 想艾灸卻不知道怎麼取穴三大取穴原則,搞定取穴難題

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 艾灸主要是通過作用於穴位來灸於各種病症,因此在艾灸時,取穴得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艾灸效果的好壞。人體有361個經穴和眾多的經外奇穴,每個穴位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根據艾灸臨床經驗和經穴理論,掌握一定的艾灸知識和取穴原則,才能合理的為患者取穴艾灸。取穴原則主要包括局部取穴、遠部取穴和隨症取穴。 局部取穴原則 艾灸取穴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是指用艾灸直接作用於病痛所在的位置,或者在病痛臨近之處對症取穴。局部取穴是以艾灸局部功能為主,提高全身機能為輔的一種取穴方法。這一取穴原則提出的根據是病灶器官臨近的各個穴位具有區域性的就近艾灸調理的作用。如頭部各穴均能調理頭痛;眼眶各穴位調理目疾;耳部周圍各穴均能調理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調理腸胃;胸背諸穴均能作用於心肺;四肢諸穴均能作用於關節。 局部取穴艾灸具有改善病灶處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局部,能疏導患病處的血液循環和淋巴流,增強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陳代謝,促進涉出五之吸收,有助於減輕水腫和消退炎症。 局部取穴艾灸的應用廣泛,凡是體表症狀明顯的病症和較為局限的病症,均可使用此方法選取穴位進行艾灸。 遠端取穴原則 原則二:遠端取穴 病在上者先治其下,後治其上; 病在左者先治其右,後治其左; 病在前者先治其後,後治其前; 病在內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 用艾灸作用在遠離病痛的經穴,稱之為遠端取穴。這一取穴原則是依據穴位具有遠治作用提出的。人體許多穴位,尤其是四肢、關節上的穴位,不僅可以艾灸局部病症,還能調理遠端病症。這種方法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狀況為輔。 遠端取穴具有艾灸全身的功能,激發經氣流行的功效:對遠端穴位艾灸能打通和經絡通道,消除積滯在患處及關聯區域的病理產物。 遠端取穴運用非常廣泛,取穴時既可取臟腑經脈的本經穴位,也可取與病變臟腑經脈相表裡的經脈上的穴位,或名稱相同的經脈上的穴位。 隨症取穴原則 原則三:隨症取穴 隨症取穴是針對某些全身病症或疾病的病因病機而選取穴位。這一取穴原則是根據中醫理論和穴位主治功能而提出的。因為有許多全身性疾病難以判斷方位,如失眠、昏迷等,不適合用上述取穴方法,此時就必須根據病症的性質進行分析判斷,弄清病症所屬臟腑和經脈,再按照隨症取穴原則,選取對症的穴位進行艾灸。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㈡ 針灸取穴方法總結

針灸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證准確,取穴合理,在臨床治療中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而針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介紹臨床取穴思路十六種,僅供參考。

1、局部取穴與以痛為俞

顧名思義,就是在病變局部取穴,可以取病變局部的經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臨床運用最多、最廣的方法,如巓頂痛取百會,額頭痛取印堂,耳鳴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腎俞等均屬此類。很多人粗學針灸,只會取阿是穴治療,雖亦有效,但終需進一步學習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經取穴

指沿著病變所處的經脈取穴,即所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掌握循經取穴必須首先要熟練掌握十四經脈循行及經穴,一般同時取所在經脈的局部及遠端穴位,遠近相配取穴。循經取穴是臨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於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內庭等。

3、五輸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輸穴外,還有原、絡、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等。臨床上這十種特定穴也非常實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種特定穴之間也可以配合應用,如原絡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頭痛針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絡配穴法。《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非常重視原絡配穴法、八脈交會穴以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後,在理解《針灸心法要訣》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頭痛,取左足臨泣,再如偏癱及面癱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臨床喜歡用此法,即時效果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應用才能維持療效。推而廣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曉其義,臨證靈變,不用拘泥於巨刺之左右交叉。內經的繆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絡,也屬此類取穴法,大家要善於總結。

6、刺絡放血法

刺絡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醒神開竅等治法中應用極廣,本人的導師也經常應用刺絡法。刺絡放血法的穴位選擇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病變局部刺絡放血,如紅眼病、目痛可以太陽穴刺絡放血。二是循經遠端刺絡放血,如面部痤瘡可以在曲池刺絡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繆刺之法,對側刺絡放血,如中風偏癱,可以在對側小腿足陽明部位尋找充血的血絡放血。刺絡放血法適用於久病難治性疾病以及各種急症、神志病、火熱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較快。本人嘗試紅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風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養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絡放血法不要濫用,尤其是血虛氣弱之人,放血不當會導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對應在全身非常多見,臨床應用也五花八門,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以肚臍和命門為中心的整體全息對應。如左上肢對應右下肢,肩對應髖,膝對應肘等。二是以肘及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上臂對應大腿,手對應足等,也可以反向對應,上臂對應小腿,手對應髖。三是以腕與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手指對應足趾等。一般左右對應仍以臍或命門為中心,如左腰痛,則對應右側腰部。前後對應則病在前取其後、病在後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針下腹等。

現行的各種微針療法則是身體局部的全息對應療法,例如頭皮針、面針、耳針、鼻針、眼針、舌針、背針、腹針、臍針、掌針、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個人體會(僅代表個人觀點勿噴)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長期療效往往難以維系,長效治病還須經穴辨證實治。

8、表裡經取穴法以及上下經取穴法

表裡經取穴法即病在陽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陰經;病在陰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陽經。如腰痛在足太陽經,可取腎經的太溪穴。上下經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針經脈循行順序中上位或下位經脈。如胃痛取胃經下位脾經的公孫穴;腎虛耳鳴取腎經上位膀胱經經的昆侖穴。我們常用的後溪治腰痛,就是小腸經與膀胱經上下位循行關系;外關治偏頭痛,也是膽經位於三焦經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臨床應用也頗多,常常與其他取穴方法結合運用。

9、辨證取穴法

即按照四診八綱辨證方法取穴。總的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瀉則多用針或放血、拔罐,補則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如胃火牙痛當瀉胃經滎穴,腎虛牙痛則補腎經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濕取中脘,風證取風池、風府,陽虛補命門之火,寒痹灸腎俞,氣血不足的網球肘取足陽明經原穴沖陽等。

10、奇穴

包括常見的傳統奇穴以及董氏奇穴,《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中也非常重視奇穴的臨床應用。我在臨床應用中經常十四經取穴與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勝,如安神取印堂,頭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漿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爛眼等都可速效。前幾年董氏奇穴頗為盛行,穴法頗有深意,宗於《內經》而異與傳統針灸,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應用一下。

11、體應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脈治脈。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以骨治腎,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脈治心。本人在應用中非常重視淺刺皮部以治皮膚病,貼骨進針,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臨床上觀察發現,跟不重視深淺刺,一味求深刺求針感的治療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縮短不少。

12、經驗穴法

有不少針灸臨床家都總結有一些臨床經驗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類似奇穴,又不完全屬於奇穴,可以認為是經驗穴。如我的母親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點周圍治療急性咽痛,跟高維斌老師學的供血穴治療延髓麻痹,這些經驗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臨床療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傷,大椎與大杼之中點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學習中可以慢慢積累總結。

13、安神取穴法

理論源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本人導師常常應用,針對各種疼痛,取心經或安神諸穴如內關、神門、大陵、百會、神庭等,往往相較於單純應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應用中推而廣之,針對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諸穴治療,往往效果更佳,大家臨證中也可以嘗試一下。

14、臟腑別通理論取穴法

傳統中醫另有一套臟腑別通理論,認為肺與膀胱相通,肝與大腸相通,心與膽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胃與心包相通。按此理論取穴亦有療效。如內關治胃病,中渚止腎痛等,大家仔細體會發現董氏奇穴對此發揮頗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運六氣、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取穴法

這些都屬於時間醫學的范疇,頗有深意,當努力掌握。學時間醫學,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變化規律。其理奧而義微,可緩緩圖之。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慢慢學習掌握。

16、八字法對應及現代針具針法的發展

八字法包括陰陽、相對、平衡、反應四法,此法由當代名老中醫李柏松先生首創,也非常實用。此法通過「定位」規律和「以針刺為主的反擊方法」,可以瞬間達到消退各種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鎖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對側手背,在四法的指導下,掌握肌體的各種疾病並了解在各個部位所發生的原因與治療的方法。

隨著現代解剖學以及組織外科學與針灸學的結合,近代醫家發明了許多不同的針具和針法,比如小針刀、微針刀、針灸刀、浮針、新九針、刃針、小寬針、鈹針、松針、微型外科手術帶刃針具等,這些針具應用部位多不拘泥於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選擇治療點,在治療一些筋肉關節疾病效果也不錯。近幾年又有水針刀、注射針刀、激光針刀等派生出來,本人沒有應用過,不敢妄加評論,從資料來看也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上述針法由針變刃變刀,與傳統常規針灸針大有不同,理論也多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感興趣的可以學習應用一下。針灸屬於中醫之大道,扎幾針往往並不難,但全面掌握針灸技法並非易事。

㈢ 中醫中怎麼可以精確取穴

1、自然標志取穴法 即根據人體的自然標志而定取穴位。人體自然標志有兩種:一種是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志,如人的五官、指(趾)甲、乳頭、肚臍等;一種是需要採取相應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標志,包括皮膚的皺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顯露以及某些關節間隙等。自然標志定位法是臨床常用的取穴方法,如兩乳中間取膻中,握拳在掌後橫紋頭取後溪等。
2、指量法取穴 這是利用每個人自己的指節寬度或長度以比擬骨度折量寸的方法。具體有三種方法①橫指寸:以本人拇指中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②將本人的食指、中指、環指、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的橫紋為准,四指寬度合為3寸。③直指寸:以本人中指中節橈側的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為1寸。
3、簡便取穴法 這是臨床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所指的大腿外側處取風市;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等。黃鈞躍

㈣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體上可分為14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3類。凡歸屬於14經穴的穴位,稱為經穴,我過古代已把361個穴位歸屬於14經穴,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個。其餘歷代發現的新穴,因沒有歸屬於14經穴,但治療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稱為「經外奇穴」。此外,那些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部位,而是以壓痛點為穴的,稱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為體表標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類。體表標志與折量分寸的定位較為恆定、准確,指量法應用較方便但差異性也大,所以,臨床取穴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選擇應用。

體表標志取穴法

體表標志可分為定型的和動態的標志兩類。定型的標志如五官、毛發、指(趾)

甲、乳頭、臍窩及各種骨性和肌性標志。如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動態的標志如各關節皮膚皺紋,經活動而出現的筋肉凹陷,以及採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兩耳尖直對取百匯;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將人體各部分分為若乾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這種方法不論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適用,並比較准確。

指量取穴法

在體表標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礎上,臨床取穴多以手指來比量。因為各人手指

的長度和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即通常所說的「同身寸」。術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別人的穴位,但要根據對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適當的伸縮。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

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

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㈤ 針灸時是怎樣取穴和施術的

採用針灸益智法的時候,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准確地找到有關穴位。我們在上一節介紹了不少對智力有效的穴位,能否准確地找出它們,這關繫到療效。

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取穴方法。

(1)標准折演算法

這是目前普遍運用的最准確的取穴方法。該法將人體各個部位之間的距離,定出標准數字,作為標准,無論大人小孩、高矮胖瘦,都是按這個數字折算,比較方便。例如:將肘橫紋到腕橫紋之間的距離定為12寸,假如要取間使穴,該穴在腕橫紋上3寸的兩根筋腱之間,則只要將前臂劃為四個等分,自下而上,第一個1/4處便是。無論什麼體型的都是這樣取穴。

我們在介紹穴位時,盡可能地將有關標准尺寸畫在示意圖上,故此處不詳細介紹各部位的標准尺寸。

(2)標志取穴法

人體有不少自然標志,這些自然標志可以作為取穴時的參照。

有些標志是固定的,如肚臍正中為神闕穴,兩耳之間在頭頂部的連線中點為百會穴,兩眉頭之間為印堂穴,等等。

而有些穴位則需要人做出一些特定的動作才會成為取穴時的參照,如大椎在第七頸椎下,必須低頭才能顯得突出;取列缺時必須兩手在虎口處交叉,食指尖所指處即是;取曲池時則要屈肘,在橫紋外頭處取之。

穴位取准了,就要實施治療手法。下面介紹一些施治的常識。

(3)毫針刺法

現代針灸最常用的就是毫針。毫針進入體內時,要求迅速穿透皮膚,以減少痛感。進針的角度分為直刺(與皮膚成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與皮膚成45度角傾斜刺入)、平刺(與皮膚成15度角刺入,又稱沿皮刺)。針刺角度要看穴位所處部位和治療時的要求而決定。

刺入皮膚後的操作手法,一般分補、瀉兩種。補、瀉的手法非常多,一般來說,補法用於偏虛者,針刺多沿著經脈循行方向進針,在呼氣時徐徐插入皮下組織,先淺後深,提、插幅度和捻轉角度較小,用力較輕,選擇吸氣時快速出針,出針後揉按針孔。針刺瀉法,所用手法與上相反。所謂平補平瀉,其手法介於二者之間。

少兒針刺,因為年齡關系,大多會哭鬧畏懼,一般不預留針,只要找准穴位,下針後稍施手法即可出針。但對於年齡較大、懂事理或智力損害較重的患孩,應留針10~20分鍾,在留針期間間歇加以捻轉、提插等手法,以保持刺激量。

針刺治療弱智或智力障礙,可1~3天針1次,10次為一療程,休息7天,視病情好轉與否,決定下一療程是否再針刺。

(4)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取材方便,手法簡便,取穴無需太精確,病人不痛苦,因此最宜於家庭中的自我治療,對智力障礙的康復尤為適宜。

①艾炷灸:艾炷灸是指用艾作原料,點燃後,燒烘熏人體特定穴位,通過熱效和葯效來產生治療作用。

艾炷是用純艾絨捏成的圓錐狀物,放置於穴位上,點火時由尖部燃起。根據穴位具體情況,可製成米粒大小、半棗核大或半枚橄欖大小。艾炷灸的方法很多,過去有一種「瘢痕灸」,是用艾炷放穴位上直接燒盡,灼傷皮膚,使其起泡化膿,直到留下瘢痕。這種方法使病人十分疼痛,現已很少使用。①無瘢痕灸:穴位處塗少許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並防止灼傷;再放上艾炷點燃,當病人感到灼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壯(每個艾炷稱一壯),以局部皮膚充血起紅暈為度。②間接灸:即艾炷與皮膚之間加一層輔料。主要有隔姜、隔蒜、隔附子餅、隔鹽等。對於治療智力障礙來說,主要可用附子餅灸。即用附子粉末和酒做成硬幣大小的餅,中間刺幾個小孔,放穴位上,上加艾炷點燃灸之。由於附子有溫腎壯陽作用,因此可用於陽虛不足或先天不足的智力低下。

②艾條灸:用市售的艾條點燃,手持對准穴位,離開穴位2~3.5厘米左右,進行熏燒;或對准穴位作上下移動(如雀啄食一樣)熏燒。要使患者感到溫熱而不灼痛,直至皮膚起紅暈為度。

③溫針灸:是將針刺與艾灸結合在一起的方法。當針刺皮膚,固定於一定深度後,將艾絨裹粘於針柄上點燃,或者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1~2厘米的艾條施灸。這種灸法可使熱力和葯效通過針刺傳入體內,達到治療目的。此法運用得當,療效甚好。但必須將艾粘牢,防止掉下艾火燙傷皮膚,可預放一塊硬紙板在灸火下隔開皮膚。

(5)三棱針刺法

三棱針主要用於一些體表的淺穴位,如手指、足趾、頭面、耳部等處的穴位。因為此種療法以出血為治療手段,所以又稱為「放血療法」。

操作時右手持針,拇指與食指捏住針柄,中指指端緊靠針身下端,留出0.2~0.3厘米的針尖,對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立即出針,然後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數滴,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以止血。

㈥ 有哪些取穴方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發際至後發際作十二寸等。

指寸取穴法:

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志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的手指作測量標准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並,以中指第M節為准,量取四橫指為3寸。

指寸取穴法必須在骨度規定的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骨度分寸與指寸在臨床應用中應該互相結合。

為了准確的找到經絡穴位,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於人個體之間還會有差異,因此我們還要結合如下標准和某些穴位特點來取穴:

一般正確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兩骨相接的關節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間,或兩肌的中間,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側部位的經穴(腹部無骨處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觸電般的感覺說明取穴正確。

如無此感覺,只覺麻疼(有的數分鍾才感覺到酸麻)應加深或偏左偏右試之,如按壓對了穴位其效會立見,有的會緩慢見效,有的會在壓後較長時間見效。

㈦ 中醫針灸取穴的四個方法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因此,針灸怎麼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那個穴位進行施針,針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針灸取穴的四個方法

(一)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麼部位,就能主治這個部位所發生的內外病證,尤其是頭及軀幹部的腧穴多以治療局部病證為主。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於面、手部局部的皮膚美容,單純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顯者應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療消化道胃腸疾病,婦女經帶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調理相對應內臟。

(二)遠部取穴


這是十四經取穴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在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證外,還可以治療較遠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經取穴,也可異經取穴。遠部取穴的主要依據是: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②經脈陰陽表裡關系;③臟腑與經絡絡屬關系;④五臟之間的陰陽五行功能關系等。如胃經的足三里用於調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針刺肝經的太沖治療肝鬱黃褐班;帶下多而清稀、子宮脫垂取百會);清降虛火用湧泉風痰阻絡,口眼歪斜取豐隆等等。

在臨床上常遠近取穴相配,如頭部前額病變近取印堂、陽白,遠取合谷、內庭;口齒病近取地倉、頰車、下關,遠取合谷,內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門、胃俞,遠取內關、足三里、公孫;肝臟近取期門、章門、肝俞,遠取太沖、支溝等。

(三)腧穴特異作用


有些穴位還具有相對特異性的治療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瀉熱;水分、陰陵泉利水消腫;足三里、關元、氣海強身健體;百會能升提清陽中氣等。

(四)對症取穴

針對具體症狀選取穴位,又叫經驗取穴。如虛脫灸百會、神闕、關元,針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復溜;失眠取神門、三陰交、太溪;多夢取心俞、太沖、神門;便秘取天樞、支溝;皮膚瘙癢取曲池、血海、三陰交。

㈧ 中醫教你怎樣找穴位

不論你是要施針、艾灸,還是拔罐, *** ,基本都是通過在上實現的,因此必須學會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的方法 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志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下面來分別介紹: 1、經驗取穴法(即簡易取穴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1橫紋上為勞宮穴等。 2、體表標志法:根據人體的一些自然條件來作定穴的一種標准。分為固定標志和活動標志兩類,以體表某些標志如五官、毛發、指甲、 *** 、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志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穴,在兩眉中間;膻中穴,在兩 *** 水平連線中點;取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等應張口等。 3、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又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准。但分部折寸的尺度應以患者本人的為依據,如把腕橫紋至肘橫紋之間作十二寸,腋橫紋至肘橫紋作九寸,前發際至後發際作十二寸等 4、指寸取穴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志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的手指作測量標准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並,以中指第M節為准,量取四橫指為3寸。 指寸取穴法一般有下列幾種 (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節的長度為1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時,中節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1寸。這種方法適用於四肢及脊背作橫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千金方》有說:「中指上第一節為一寸,亦有長短不定者,即取於大拇指第一節橫度為一寸」。即拇指指關節之橫度作為1寸。 (3)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也就是將示、中、環、小指相並,四橫指為一夫,即四橫指相並,以其中指第2節為准,量取四指之橫度作為3寸。此法多用於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橫寸。 指寸取穴法必須在骨度規定的基礎上運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則長短失度,骨度分寸與指寸在中應該互相結合。 為了准確的找到,除了掌握以上一些基本方法外,由於人個體之間還會有差異,因此我們還要結合如下標准和某些穴位特點來取穴:一般正確的穴位多在骨的上下左右旁,或兩骨相接的關節部位凹陷中,或骨肌的中間,或兩肌的中間,很少在骨上或血管中,在骨旁側部位的經穴(腹部無骨處除外)可用拇指指尖掐之,如有酸麻如觸電般的感覺說明取穴正確。如無此感覺,只覺麻疼(有的數分鍾才感覺到酸麻)應加深或偏左偏右試之,如按壓對了穴位其效會立見,有的會緩慢見效,有的會在壓後較長時間見效。 可能有些朋友看了圖示和表格,還是不太明白怎樣找穴位。我們以手上治心臟的內關穴為例,內關穴在手腕橫紋上2寸,而從肘橫紋到腕橫紋總共是12寸,2寸就是12寸的六分之一處。又如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3寸。而從足內踝到髕骨下方(膝蓋骨下方)總共為13寸。從足內踝開始第一個3/4段,就是三陰交的准確位置。再如關元穴在臍下3寸,從到恥骨最高點總共是5寸,5寸的一半再往下一點就是關元穴。如此慢慢熟悉,大家都能掌握教你怎樣找穴位的技巧,而成為快速找到穴位的自我醫生了。希望讀者在學習完後能親自比劃比劃,也不妄此學呀。

㈨ 健康:人體穴位找不準教你4個竅門,一找一個准!

人體腧(shù)穴各有各的位置,且腧穴定位的准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


然而許多初學者反映:人體上的穴位密密麻麻,就像夜空中的星星,實在是很難找准。

那麼今天,我就來教給大家一些找穴的方法和竅門,幫助大家快速找到穴位。

01 三種常用定位法

1.骨度折量法

骨度折量法是將人體骨骼分成若乾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單位為寸。


比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上巨虛在外膝眼下六寸。

2.體表標志法

體表標志法是以人體五官、毛發、指甲、乳頭、臍窩、骨關節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為標志來確定腧穴部位的方法。


如兩眉之間取印堂穴,兩乳之間的中點取膻中穴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


其中,「一指寬」是指患者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患者食指與中指並列,中間關節的寬度。

02 找穴位的竅門

身體有異常,穴道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比如:

用手指一壓,會有痛感(壓痛);

以指觸摸,有硬塊(硬結);

稍一刺激,皮膚便會刺癢(感覺敏感);

出現黑痔、斑(色素沉澱);

和周圍的皮膚產生溫度差(溫度變化)等。

這些反應有無出現,是有無穴道的重要標志。

03 取穴要領

臨床取穴常以骨度法為主,其他取穴方法為輔。同時還必須注意患者的體位、姿勢,並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參照。

取穴的原則要領大致可以歸納為: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數;

觀察體表標志定穴;

採取適當的姿勢取穴;

某些穴位應採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則以卧式取穴為宜;有些穴位應伸直肢體取之,而有些穴位則應屈曲肢體取之。臨證時還須依具體情況而定。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經而用一經。

取某一個穴位時,必須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經時,必須要參照其周圍幾條經脈的循行。這樣全面參考才能正確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經穴,督脈和任脈位於正中線,它們的穴位較易確定,因此任督脈的穴位常可作為兩旁經穴定位的參考依據。而頭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較復雜,取穴時須仔細分別。取肢體外側面的穴位時,主要觀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標志;而取肢體內側面的穴位時,除注意體表標志外,還應注意動脈的搏動等。

本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當請告知刪除。

㈩ 艾灸取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取穴位的方法我們最常用的是體表標志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我在「當自己的家庭醫生」系列裡面給大家分享如何取穴時就主要用的時指寸法。因為這種方法簡單易懂,即使是患者自己不懂中醫方面的術語,也可以據此正確的取穴,今天再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幾種取穴的方法。

1.身體取穴法:以體表某些標志如五官、毛發、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所要取的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用身體取穴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兩眉中間;膻中,即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等。

2.指寸法:指寸法是在身體取穴法的基礎上,以患者本人或被施灸人的手指作測量標准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正常人的手指與身體其它部分有著一定的比例關系,人長指長,人短指短。所以量取穴位即以本人自己手指某一段的長度或寬為標准單位,稱為「同身寸」。對於兒童和高矮差別較大者,則應依比例適當增減。有如下幾種:

(1)中指屈曲時,中節側緣兩橫紋頭間的距離相當「一寸」。此法見宋代《太平聖惠方》,後人稱之為「中指中身寸」。唐代的著作《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則以中指末節的長度為一寸。
(2)大拇指末節的橫度相當「一寸」。此法見《千金要方》。
(3)食指伸直,中末兩節的長度相「二寸」。
(4)食、中兩指並合的橫度(二橫指)相當「一寸半」。
(5)食指至小指四指並合的橫度(四橫指)相當「三寸」。

3.經驗法:經驗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等等。

閱讀全文

與取穴方法不清楚原因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49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1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3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899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2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5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7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5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4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4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7
卡羅拉車鑰匙鎖車里的解決方法妙招 瀏覽:402
工藝氣體檢測方法 瀏覽:734
心臟室上速治療方法 瀏覽:586
無腿鍛煉方法 瀏覽:531
睡眠枕使用方法 瀏覽:637
數字顯示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010
用紙做迴旋鏢的簡單方法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