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的方法體系總的說來包括三個層面,即哲學方法的層面,科學方法的層面,專業方法的層面。
1、哲學方法的層面。哲學方法是在總體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具體學科都具有指導的意義,因此哲學方法是文學理論方法體系的最高層次,也是這一體系的理論基礎,它包括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邏輯的與歷史的相統一的方法,抽象上升為具體的方法,等等。
2、科學方法的層面。這是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逐漸形成的方法,以其橫斷性和交叉性而為文學理論所吸收和借鑒,它處於中間層次而對文學理論准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突變論、耗散結構理論、模糊數學理論等方法。
3、專業方法的層面。這是適用於文藝學自身專業特點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從自身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傳統方法,如賞析方法、考證方法、評點方法等,也有從其他學科中移植過來,後來逐步固定下來的方法,這些方法比較具體,也最接近文藝學的研究對象,如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文化學方法等。
總之,上述幾種文學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論背景和操作原則,在把握文學的本質和規律時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徑,顯示出自己的優長之處,同時它們又是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的,在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建設方面都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因此都值得重視,值得借鑒和吸取,而在具體操作中最佳的選擇是對其加以融會貫通和綜合利用。
首先,要堅持整體的、綜合的研究視野。其次,要正確處理好文學的審美規律與其他規律之間的關系。再次,要堅持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相結合。然後,要堅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統一。
(1)文學的外部研究的方法擴展閱讀:
文學理論的現代發展
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在於理論自身的學理建設。80年代下半期和整個90年代,是中國文學理論比較全面地建立自身學理的時期,確立自身主體性的時期。
在文學理論學理的探索、建構中,無疑,西方文學理論發生過重要影響;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學理論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的時候,中國文學理論中的西化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學理論中的審美研究、作品形式、結構等因素的內在研究,和那時中國美學問題的大討論,都對中國文學理論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時在討論中,不少學者對現代文論傳統進行了有批判的吸收,並且力圖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中國的文學理論研究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動景象,新說屢起,佳作迭現。文學理論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構舊說的基礎上出現的,同時又是新的建構。
因此,這十多年的文學理論,不是一味的解構,不是一味地聽從外國人說話,不是把外國人的文學理論進行簡單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鑒的基礎上,對文學理論既有改造,又力圖有所創新,並且卓有成效地創立了一些新的文學理論范疇。
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下,文學理論在不斷地走向邊緣化,不被人們重視,但是應當承認,文學理論是個有成績的部門,真正的理論創新,自會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績估計過高,但也沒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構與建構,正是文學理論現代性的體現。
B. 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和方法是什麼
比較文學是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門新興學科,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以世界文學的眼光,運用比較的方法,對各種文學關系進行跨文化的研究,尋求人類文學共通規律和民族特色,它主要的研究領域有文類學、主題學、形象學、媒介學和比較詩學等。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它的兩個基本方法,前者側重研究各民族文學中存在的事實聯系,後者則對沒有事實聯系的文學現象進行研究。目前有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前蘇聯學派三大學派。中國早在五四時期就引入了比較文學的相關理論,但真正獲得發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文學是一門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新興學科,比如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它又把異質文化的溝通與對話等新課題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
C. 什麼是文學的內部研究和文學的外部研究
內部研究:以語言為中心,主要研究文學的內在特質,如語言、形式和文體
外部研究:主要研究文學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歷史等問題。
文學的外部與內部很難分開,從文本的外部也可以分析文學的內在特質,如語言、形式和文體的選擇。同樣,從文本的內部也可以抵達文學的外部世界,如文化、政治、歷史等問題。文學內部研究不應該是完全脫離社會、歷史的形式主義研究,文學的外部研究也不應是背棄語言、形式和文體的外圍背景研究。
文學的內部與外部都是文學研究的相對概念,沒有根本的實質性的差別。看重或強調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對不同文學的一種建構和想像,文學是被人們按照不同的目的建構和塑造起來的,表面上有不同的文學觀念的存在,實際上是不同的文學意圖的差異,文學意圖是介於作者、作品和讀者之間的一種關系性存在,是對文學與社會、時代文化關系的不同表述。
所謂的文學外部和內部的研究不過是文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視點而已,二者之間並非是完全矛盾的對立關系。文學是用語言、結構、形式、文體來表達對社會、人生、文化的思考,那麼對文學的研究就必然會出現外和內的兩個不同視點。如果站在文學立場或以文學研究為目的,即使研究文學的外部,發現和分析出來也是文學問題;站在非文學立場或非文學目的,研究文學的內部所發現的也是非文學的問題。文學的外部與內部研究的關系不能被簡單理解,也不能被機械化,被庸俗化,被二元對立地看待,而應該綜合、全面地看待它們的關系。
D. 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文學的內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是兩個研究重點,都對文學作品發展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兩種研究方式都是對立起來的,時而專門流行外部研究,時而又過分強調內部研究,並不能做到相輔相成。
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是一種外部研究的觀點,主要是認為文學是社會的反映,作品紮根於當下的歷史環境,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它們還試圖從社會歷史的演化脈絡中來尋求文學的演變和發展,甚至從當下的社會環境出發去反過來批判文學作品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其所表達的思想性。
形式文論主要是著眼於文學的內部研究,它們排斥社會文化對文本本身的影響,認為作品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不應該雜糅進太多的其他元素,比如社會思潮,民間輿論等等,否則文學研究的范圍就擴大化了,就變成了其他學科的附庸。文學之所以是文學,它就應該是著眼於文字,文學也不必去反映社會的現象和成為歷史文獻,他就是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這個形式的關鍵就是語言,要挖掘作品當中的語言表達技巧,修辭和討論文字的意義。
可以看出來兩種研究方法都是有各自的優缺點的。文學作品是一個個生活在一定歷史時空當中的人寫出來的,其思想,語言表達,自身經歷和自身所處的社會階層必然就會影響到作品的立場和語言表達,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時代的烙印,饒是你天縱奇才,也不可能跳脫出對時代的影響。適當的對文學作品做外部的研究是必要的,但過度的外部解讀這就背離了文學本身。
而文學內部研究的致命缺陷則是將文本從外部世界孤立起來,自己巴巴地在那裡自顧自地研究什麼語法,美感,組織,架構,殊不知語言來自於民間,來自於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每個人、每個時代都賦予了語言獨特的表達方式和美感。文學作品是日常語言的升華和再創作,過分強調內部研究就本末倒置了,好似企圖憑空創造語言,創造一種純人工的、不存在的美,那不是文學,那是天書,是空中樓閣。
本文是對「文學的詩史互證」一文的補充。
E.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外國語言文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取決於所涉及的語言文學文化對象及所研究的問題。像尚德機構就行,課程多樣,還是比較推薦的
F. 文學的詩史互證
文學作品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系統,一旦作品完成後就和作者沒關系了。我們研究的是文本本身的審美性,比如文章文眼在哪裡,上下句銜接的美感,內部組織架構的邏輯性和字詞間情感的表達流暢與否,強烈與否。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作品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性並不屬於文學審美的范疇,它是一種超越文本的理解,是對文本的一個外部解讀(下次講什麼是文本的內部解讀和外部解讀)。我們不應該拿文學的外部研究直接拿來作為文本解讀的依據。
雖說文學作品是個獨立的系統,但其創作過程確難免受到作者本身,讀者和時代背景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要想探究這些外部因素就必須藉助於史料、於是很自然地就會產生詩史互證的方法。其本質就是將歷史與文學相結合,更加精細地考究當時的社會狀態,民間氛圍,以及作者自身在當時所處的地位和經歷等,為更好地理解文本提供一個切入口。
詩史互證實際上是包括了「以詩證史」,「以史證詩」和「詩史互證」。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詩歌文本和歷史相互對照,以求得詩歌文本真實想表達的含義,同時也藉由此來對歷史進行一個側面的印證。
我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歌總集《詩經》就是取材於民間,詩歌中所反映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而儒家也認為詩歌有「美刺」的作用,「美」即歌頌,「刺」即諷刺,也就說官方寫作的詩歌要展現國家的宏偉氣概和國家的威嚴,然而官方從民間採集的詩歌就要能夠反映民間真實情況,民間百姓的真實思想觀念,達到讓統治者時時警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目的。
近代歷史學家、文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需要發現詩歌中的史料成分,並與史籍相互印證,這樣才能更加真實地掌握社會面貌,對古人思想情感和當時的社會時代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種「文史一體」的研究機制,最有名的「詩史互證」的實例就是陳寅恪的《讀<鶯鶯傳>》。
《鶯鶯傳》又稱《會真記》,陳寅恪認為「會真」這兩個字,透露出了文本形成的特定話語時期。「會真」原是由六朝時期傳入,在唐朝已經普及。「真」和「仙」是一個意思,現代的仙多有褒義。而最早「仙」這個字最早用來指外貌嫵媚的婦人,古代規矩甚是嚴格,一般女子尚且不願意拋頭露面,被其他男子形容其相貌,何況在《鶯鶯傳》中通過文中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鶯鶯是有一定家門實力的。所以「仙」這個詞在男權社會中帶有了一定的貶義色彩,「會真」,意思就是「遇仙」,「會仙」,不難看出其中帶有一些對婦女的戲謔狎弄。陳寅恪暗指此詞甚至用來形容稱娼妓。
陳寅恪推翻了「鶯鶯乃高門女子」的論點,以這個視角出發就不難理解文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前期在追求鶯鶯的時候,作者痴迷於鶯鶯的貌美、端莊和含蓄,而在後期卻羞辱鶯鶯「先配為醜行」,鄙視她的不能自持,動了真情,還說鶯鶯是「不妖其身,必妖於人」,倘若他日遇到富貴必然「乘寵嬌,不為雲,不為雨,為蛟為螭」,將他視為紅顏禍水。這種話語矛盾的沖突,也許並不僅僅是出於作者本人的風流下作,更歸因於世俗對社會底層風流女子的普遍偏見。
文中提到鶯鶯姓催,且家境殷實,作者分明是想讓人聯想到當時的唐朝的山東崔氏,那可是富貴堪比皇家的高門大族。在唐朝這個門第森嚴的社會中,作為這樣雲尖頂端、富貴顯赫至極的高門大族之女是絕沒有可能做出如此荒天下之大謬的行為,可見作者筆下的鶯鶯根本就是偽托高門之女,其真實身份很可能只是社會底層的風流女子。而我們現代人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將《鶯鶯傳》解讀為高門之女反抗門第之見,為真愛而勇敢作為,最後被渣男拋棄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G. 文學作品活動有哪三個提問層次請舉例說明。
文學研究的兩種基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外部研究有以下四種最基本的研究策略:一、把作品看作作者個人的獨創,從作者的生平和心理入手進行文學研究。二、探索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因素對文學創作的決定與影響作用。三、從人類精神創造活動的一般特性出發來探索文學藝術的起因。四、以時代精神來闡釋文學。
H. 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
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影響比較法、平行比較法、跨學科研究法、跨學科研究法。
1、影響比較法:影響研究指以歷史方法處理不同民族文學間存在的實際聯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於各民族文學的相互接觸和交流,影響研究強調實證和事實聯系,凡是缺乏事實依據的推測或判斷,均不屬於影響研究的范圍。
4、跨學科研究法:是比較文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運用生成於文明中的文學觀念或其他學科知識來闡述,研究生成於利益文明中的文學作品;也可以同時存在於多個文明之間,其核心是跨越文明界限的文明理解,包括作品闡發、理論闡發等。
I. 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
關於文學史的性質任務和研究方法如下所示:
一、文學史的性質任務:
1.文學史研究應當考察作家的生平事跡及其創作的社會背景、作品的影響,做到知人論世,但這不能取代對作品的解析、評說。
2.歷史上創作出傳世之作的作者方才有資格進入書寫的文學史。
3.文學作品與宗教學、哲學、史學著作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表述工具的精神產品,而且在歷史進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混合膠合、互滲互動的關系。
4.文學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象見義,藉助想像、幻想,取象造型,表達人生感悟和精神訴求;運用語言文字要講究修辭及聲韻,富有感染力和欣賞性,所以稱之為審美文化形態。
文學史研究的方法是歷史和美學的統一
史學的屬性是如實地敘述已經消逝了的社會人事的實際的狀況,敘述的基本原則是求真求實,文學史的書寫也應當是如此。文學發展演變的情況,諸如文體的興替,寫作範式的變化,語言的變遷,都具有歷史的客觀性,也是有跡可循、可以表述的。
J. 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1、文獻法
文獻法是一種既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無論哪一種社會活動想要留下永久的痕跡都離不開各種文獻。人類活動與認識的無限性和個體生命與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決定了我們在研究逝去的事實時必須藉助於文獻。
2、比較研究法
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比較研究貫穿於教育研究的全過程。無論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或是在理論研究中,比較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基該方法。
3、歸納綜合法
歸納綜合法的基本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實例法,藉助於給出的一組輸入/輸出實例逐步導出適於一類問題的程序;另一種是「軌跡」法,通過所給實例的執行軌跡,逐步導出程序。
4、實證研究法
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5、定量分析法
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