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
腦卒中的恢復時間取決於病變的大小、部位以及並發症的發生。通常腦梗死病灶或腦出血量較小時,並且不再重要的功能區,表現為輕偏癱,致殘不明顯時,治療時間多為發病後10~14天。大部分通過積極的血管再通治療可以恢復較好。但如果腦梗死的面積或腦出血量較大時,並且是在重要的功能區,偏癱較嚴重,致殘明顯,則患者度過了7~23天的腦水腫期後,並且沒有嚴重的並發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下肢靜脈血栓、褥瘡等並發症。後期通過康復訓練,腦梗恢復期指半年內。經過積極的康復訓練,通常半年都也能明顯的恢復。但如果出現了嚴重並發症,則病情遷延反復,可能遺留後遺症,甚至因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出血等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都有可能。
『貳』 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
腦卒中病人的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療法以及康復工程等。運動療法方面,主要是針對腦卒中後患者出現的偏癱以及四肢癱等症狀,採用神經生理療法,幫助患者抑制肌張力升高,同時針對性的加強關鍵肌肉的肌力以及患者的平衡和協調能力,通過有氧訓練改善患者的肌肉功能。作業療法方面,可以通過針對性的手功能訓練以及情景互動訓練等,幫助患者改善上肢的功能。言語治療方面,針對腦卒中後失語的患者,針對性的進行發音訓練以及命名訓練、復述訓練等,改善患者的言語表達能力。
『叄』 腦卒中的康復分期訓練
對腦卒中患者而言,康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採用一切有效的措施均可改善受損的功能障礙,預防並發症,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急性期的康復治療
腦卒中急性期持續時間一般為2~4周,待病情穩定48~72小時後,康復治療即可與臨床診治同時進行。在這個時期需要積極處理原發病與各類並發症,穩定病情,緩解症狀,消除影響康復療效的因素,同時還要做好腦卒中康復的風險管理,避免腦卒中復發。
考慮這個時期的患者因病情影響不能配合康復訓練,所以康復的目的是預防壓瘡,防止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避免關節攣縮與變形,同時也要為恢復期功能訓練做准備。
保持抗痙攣體位
抗痙攣體位又稱良肢位,以保持肢體的良好功能為目的,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的出現,預防繼發性關節攣縮、畸形或肌肉萎縮,防止壓瘡、肺炎及深靜脈血栓的出現。
(1) 仰卧位 :頭下墊枕,避免側屈、過屈或過伸。患側肩後部墊枕,避免肩後縮。患側上肢置於體側方,適當外展,肘關節保持伸展,前臂旋後,拇指指向外方。患側臀下墊枕,避免臀部後縮。患側下肢股外側用枕頭支撐避免大腿外旋。患側小腿或膝下避免墊枕,防止壓迫下肢靜脈與膝過屈或過伸。仰卧時間不宜過長。
(2) 患側側卧位:頭下墊枕,軀干稍後仰,其後方可墊枕支撐。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關節前屈90°~130°。患側肘關節自然伸展,前臂旋後,手呈背屈位。患側髖關節自然伸展,膝關節可稍屈曲。健側上肢自然放置,健側下肢呈踏步狀置於枕上。
(3) 健側側卧位:頭下墊枕,軀干保持垂直。上肢下墊枕,患側肩胛帶充分前伸,肩部前屈90°~130°,肘關節與腕關節保持自然伸展。患側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半屈曲,呈踏步狀置於枕上,患足與小腿盡量保持垂直位。本體位是患者最舒適的體位,對患側肢體亦有益。
變換體位
每1~2小時變換一次體位,可避免肺部感染和壓瘡的出現。並且通過不斷交替進行仰卧位、患側卧位和健側卧位可使患者肢體的伸屈肌張力達到平衡,預防和減輕痙攣模式。
關節被動運動
為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增加感覺輸入、預防關節活動受限,可分別進行肩關節外展、屈曲和外旋,肘關節伸展,腕關節和手指伸展,髖關節外展、屈曲和伸展,膝關節屈曲和伸展,足背屈和外翻運動。每次每個關節做2~3次,肌張力越高被動關節運動次數應適當增多。
飲食、二便、呼吸管理
依照患者病情調整進食方式,加強口腔護理;針對急性期患者出現尿瀦留、失禁及便秘的情況,及時予以清理、導尿或開塞露等相應治療;防治呼吸系統並發症及靜脈血栓等問題。
恢復期的康復治療
恢復期時的患者病情穩定,意識清楚,其功能也在逐漸恢復,要應用各種偏癱康復技術促進功能的恢復。主動康復訓練的次序和強度應遵循癱瘓恢復的規律,先從軀干、肩胛帶和骨盆開始,以基本動作訓練為重點,按照翻身、坐位、站位和行走,以及肢體近端至遠端的順序進行。
床上翻身訓練
患者雙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展,做上舉、伸向側方的練習。翻身時,交叉的雙手伸向翻身側,頭抬起轉向翻身側,軀干翻轉,至側卧位,然後返回仰卧位,再向另一側翻身。每日多次訓練。
橋式運動
患者仰卧,雙上肢自然放置身體兩側,雙腿屈曲,雙足踏床,緩慢抬起臀部,盡可能長時間的堅持後緩慢放下,此為雙橋式運動。若患者能較容易的完成以上運動時,可進一步訓練單橋式運動,即患者懸空健腿,僅用屈曲的患腿做足踏床抬臀訓練。
坐位訓練
包括平衡訓練和耐力訓練。患者在軀干無支撐的狀態下,在床邊或椅子上取靜坐位,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均屈曲90°,雙足踏支持台或地面,分開約一腳寬,健側上肢撐床或雙手置於膝上。訓練者協助或指導患者調整軀乾和頭至中間位,然後松開雙手,此時患者可保持該位置一定時間,然後慢慢地倒向一側。隨後訓練者指導或幫助患者調整身體至原位,反復進行。
此後讓患者雙手手指交叉在一起或用健側上肢,在保持軀干良好控制的前提下,伸向前、後、左、右、上和下不同方向,此稱為自動態坐位平衡訓練。當患者在受到突然的推拉外力仍能保持平衡時(被動態平衡),就可認為已完成坐位平衡訓練。此後坐位訓練主要是耐力訓練。
佔位訓練
待患者站立後,囑患者上肢自然垂直於體側,在逐漸去除對軀乾的支撐時保持站立位。待患者能獨立保持靜態站立後,囑患者將自身中心逐漸移向患側,以訓練患腿的持重能力。繼而通過患者自身移動重心等動作進行自動態站位平衡的訓練。直至患者能在突然受到外力推拉時仍能保持平衡,即達到被動態站位平衡。
步行訓練
待患者能做到自動態站位平衡,且患腿持重達體重一半以上並能向前邁步時,便可進行步行訓練。初期訓練要少量多次,循序漸進,避免患者過渡疲勞、出現足內翻等情況。
作業治療
上肢和手功能訓練:可用滾筒、滑行板、斜面磨砂板、bobath球訓練上肢粗大的運動;用系鞋帶、剪紙、編織等訓練雙手協同操作;用書寫、拾小物品、擰螺絲等訓練患手的精細動作。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訓練患者充分利用殘存功能、輔助器具獨立完成個人衛生、吃飯、更衣等工作,以達到生活自理。
其他
如物理治療、中醫傳統療法治療等。同時針對失語、勾聲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等也需要予以針對性的訓練。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腦卒中常見的後遺症主要表現為患側上肢運動控制能力差和手功能障礙、失語、構音障礙、面癱、吞咽困難、偏癱步態、患足下垂行走困難,兩便失禁、血管性痴獃等。腦卒中後遺症期患者的康復重點應該是保持原有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加強殘存和已有的功能,即通過預防性與維持性康復、補償性康復以及殘存功能和能力的強化,提高此期患者的機體功能,避免費用綜合征、骨質疏鬆、壓瘡、肺炎等並發症的發生。
『肆』 腦卒中的康復訓練方法
現在來說,腦卒中的康復訓練方法很多,有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屬於現代康復理念的范疇,理療、葯物治療,如痙攣肌的肉毒素A治療,這些都屬於現代醫學的范疇,或者現在出現了體外反搏、高壓氧治療等一些訓練方法,大多數訓練方法都是綜合性治療,不是單純性的治療,例如一般的是針灸和康復訓練配合,上午做康復訓練,下午做針灸、理療、高壓氧或者葯物治療來緩解患者康復訓練的狀態,恢復患者的功能,盡早讓患者恢復生活狀態,回歸社會,能夠獨立生活。康復訓練要求只要是有功能性障礙的患者,都需要有陪護,而且有家屬陪護是最好的,因為家屬的陪護跟請的陪護是兩個概念,自己家裡的人陪護會非常貼心、體貼,而請的陪護相對來說不太經心。
『伍』 腦中風患者做什麼鍛煉
中風又稱為「腦中風」,是一種由於腦部血液循環發生病變而導致神經功能缺失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它的發生,使很多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令患者苦不堪言。那麼,中風患者應如何鍛煉身體呢?
主動運動是指患者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的運動,其目的是通過運動來恢復肌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肢體和肌肉的協調性。
不完全性癱瘓或完全性一側偏癱的患者,當患側的肌力已有恢復時,應積極地做主動運動。不能下床的患者,自己要外展肩同時還要做屈曲和伸展肘關節、腕關節、握拳和伸掌動做。下肢要堅持做外展和內旋運動,屈曲下肢,以鍛煉下肢的肌力和關節的功能。每次做10分鍾,上下午各一次。
一般偏癱的中風患者下肢功能恢復較上肢早。如果條件許可,應在發病後2~3周開始站立行走訓練。及早開始站立行走,是防止下肢萎縮畸形,特別是防止頑固的足下垂的有效方法,也是改善全身生理功能的有效措施。
剛開始離床下地的患者,應先在他人幫助下練習站立和行走,逐漸過渡到自己扶持物體,如扶牆、欄桿站立,兩腿高抬,練慣用患足支撐站立,適應後再作原地踏步。行走時應平穩緩慢,培養正確的步態,糾正八字足,防止身體過於向健側偏斜。最初可持手杖行走,恢復順利的話最好徒手行走。
『陸』 腦卒中患者應該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對於腦卒中患者來說,病後康復訓練非常的重要,可以幫助這些患病的人群恢復受損功能,早期進行康復訓練的話可以有效的治療因為腦卒中帶來的功能障礙,通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生活訓練,認知訓練和其他一些相關訓練,可以幫助這些患者盡快的恢復自己身體應有的功能,許多因為腦卒中而引起的各項功能喪失的患者,一開始都十分的沮喪,以為自己的身體各項功能無法正常恢復,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早期治療可以幫助他們盡早的恢復自己身體的各項功能,但是在進行康復訓練的時候,一定要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反向操作而造成對身體的二次傷害。
『柒』 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
1,物理治療,目前,常用於腦血管病康復的PT主要有電療和運動療法,其中前者常用於肌電生物反饋和功能性靜電紡絲。
2,職業治遼,根據患者的需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選擇和有目的的工作活動被用於腦血管病患者的功能訓練。
3,言語治療,腦血管病康復主要用於治療失語症,提高患者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恢復其溝通功能,為重新融入社會創造條件。國內外文獻報道,ST可以顯著改善失語症患者的語言功能。治療開始越早,效果越好。通過對言語功能的評價,明確了失語症的類型和程度,綜合運用相關的治療方法,側重於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訓練。
『捌』 腦卒中康復治療方法及康復
腦卒中的治療方法:1.物理治療(PT):包括運動療法和電療法,前者包括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恢復大腦對癱瘓肢體的運動控制能力)2.作業治療(OT):針對患者腦卒中後患者所出現的功能障礙,以及其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設計和選擇某些有目的的活動,對患者進行治療與訓練。3.言語治療(ST):針對構音障礙和失語症的患者,綜合性的應用一對一或刺激促進的方法,提高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恢復其交流功能,為重返社會創造條件。4.吞咽功能訓練:採用美國進口VitalStim吞咽功能治療儀結合各種刺激,用於因非機械性損傷而引起的吞咽障礙,可對喉部肌肉進行重新訓練並進行功能性刺激從而使咽部肌肉正常收縮。5.心理治療:通過言行、音樂或生物反饋的方法,對腦卒中後出現心理、精神、情緒和行為異常的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鼓勵其建立、鞏固與疾病相抗衡的積極心理。康復治療基本原則:1.選擇合適的康復時機。2.康復評定貫穿與腦卒中的治療的全過程。3.康復治療計劃是建立在康復評定的基礎上,有康復治療小組共同制定,並在治療方案實施過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4.康復治療主語循序漸進,要有腦卒中患者的主動參與其家屬的配合,並在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結合。5.採用綜合康復治療。21.常規的葯物治療和必要的手術治療。
『玖』 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功能鍛煉康復方法有哪些
第一階段根本穩固後,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體向左右兩側活動,下蹲等活動;還可在原地踏步,輪番抬兩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側方挪動步行,一手扶人向前步行。錘煉時,應有意使患肢負重,但要留意活動量應逐步增長,掌握時刻不宜過度疲勞。一同可作患側上肢平舉、抬高、上舉等運動,以改善血循環,消弭浮腫,平卧床可自覺屈伸手臂,助行儀撐開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鐵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