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鑒賞外國詩歌
第一,熟讀外國文學史,各個流派的風格和藝術特徵,要做到你看到時知道是哪一派,之後聯系所學知識往進去擴充,第二,學習西方文論,和文學概論,這樣保證你的鑒賞有條理理論。第三,買一本專門的外國詩歌鑒賞書,北大最好。
『貳』 請教:詩歌分析在西方有些什麼理論
在創建格律體時,聞一多提出了具體的主張,就是著名的「三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著音樂的美,繪畫的美,並且還有建築的美.」 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 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叄』 外國文學詩歌怎麼賞析啊從那幾個方面進行賞析呢
現代詩歌賞析方法
一、鑒賞語言
1、反復誦讀,品味韻律。
2、抓關鍵詞,推敲語言.
二、鑒賞形象
1、捕捉意象,體察詩情
2、調動想像,領略意境
三、鑒賞感情
1、知人論世,找准情感。
2、比喻象徵,發掘內涵
四、鑒賞手法
1、修辭方法:
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用典、點化(化用) 、互文、反復、 排比、雙關、列錦等。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3、篇章結構:
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畫龍點睛、渾然天成等。
『肆』 國外關於李白詩的研究
詩仙李白在中國婦孺皆知,其詩經過漢學家的譯介研究,在國外亦開始廣為流傳。日韓的李白研究起步早,歷時長,時至今日,已經取得極為豐碩的成果,堪稱學界重鎮。日本青木正兒、武部利男、前野直彬和韓國許世旭等人,均撰有同名著作——《李白》,概說詩人的生平和成就。其他如山田勝文考察詩人的出生地,韓國張槿基敘說詩人在安史之亂前後的悲慘命運(《李白的憂國精神》),李錫浩探索詩人的宗教思想(《李太白和道教》)。詩人的詩歌藝術,研究者亦多,如大野實之助的《李太白研究》(比較剖析其創作思想)、武部利男的《李白詩中月的比喻》、竹村則行的《李白的月與杜甫的月:李杜詠月詩論》。在日本松浦友久成就較大,他撰有多種研究著作:《李白家世考》,如名所示,考察詩人的生平和家世;《李白——心象與詩》按主題將李詩分為十二類,分別細闡其貫穿意象的流動感、跳躍感;《李白研究——抒情的構造》則從李詩情感出發,指出它們對「透明而閃光的事物」的憧憬;《李白傳記論——客寓的思想》又將「傳記考證」與「詩風批評」結合起來,分析李白「客」的情結,由此透視其人生、其詩歌。相對而言,在俄蘇、歐美,李白則譯介多而研究少。俄國瓦西里耶夫的《中國文學史綱》(1880),敘及李白簡況,這是對詩人的首次介紹。蘇聯立國後,譯研日多,吉托維奇譯有《李白抒情詩集》,費什曼撰有《李白的生平與創作》,波茲涅耶娃在其《東方文學》中,也專辟章節論述李白。歐美的李白譯介,始自清初來華傳教士,此後在長時間內雖代有譯人,但並不繁榮。
『伍』 追加200!國外的詩歌翻譯理論有哪些
現代西方的翻譯理論主要有四大學派:布拉格派、倫敦派、美國結構派和交際理論派。 布拉格派的主要論點為:(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文學體裁的比較。倫敦學派是具有英國特色的語言學派,認為語言的意義是由語言使用的社會環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決定的。在翻譯研究領域,譯文的用詞與原文等同與否取決於其是否用於相同的語言環境之中。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派代表人物是布龍菲爾德。他提出一種行為主義的語義分析法,認為意思就是刺激物和語言反應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布龍菲爾德理論為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所取代。喬氏理論有三個觀點:(1)人類先天具有語言能力;(2)語言是由規則支配的;(3)語言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該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影響主要在於其關於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論述。語言的不同主要在於各自的表層結構不同,而深層結構則具有共同特點。在上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以沃哲林(C. F. Voegelin)、博靈格(D. Bolinger)、卡茲(J. J. Katz)、奎恩(W. V. Quine)和奈達(E. U. Nida)為代表的美國翻譯理論界的結構學派。 奈達是交際翻譯理論的代表。他的翻譯理論可歸納為六個方面:(1)理論原則。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而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使讀者看譯文可一目瞭然。(2)翻譯的性質。按照奈達的定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格)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語的信息」。其中三點是關鍵:一是「順乎自然」,譯文不能有翻譯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所以,翻譯必須達到四個標准:(a)達意;(b)傳神;(c)措詞通順自然;(d)讀者反應相似。(3)翻譯的功能。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奈達認為翻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對象。(4)正確的翻譯。翻譯正確與否取決於譯文讀者能在什麼程度上正確理解譯文。(5)語義分析。翻譯的重要過程之一就是對原文進行語義分析。語義可分為三種:語法意義、所指意義和內涵意義。(6)翻譯的程序和方法。他認為,整個翻譯程序分為四步:分析、傳譯、重組(按譯語規則重新組織譯文)和檢驗。進入20世紀80年代,奈達的翻譯理論出現較大變化。主要的新觀點有:(1)翻譯不是科學,而是技術;(2)翻譯才能是天生的;(3)翻譯不僅是一種語言交際活動,更是一種社會符號相互作用(sociosemiotic interaction)的活動。 以上引自http://www.oktranslation.com/Cms/Article.aspx?ArticleID=107.你可以自己看看譚載喜的《西方翻譯簡史》、廖七一的《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等書籍
『陸』 西方歸納出詩歌中形象與情意的關系有哪幾種
中國唐代以後出現的近體律詩和絕句講究格律,如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等。規定很嚴格。中國詩歌含蓄、精練,講究意境。 外國詩歌沒有中國古典詩歌的講究,比較自由、奔放。中國現代詩歌(自由詩)已經與外國詩歌沒有多少區別。 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中西方詩歌迥然不同,分別體現了中西方的文化、藝術、美學、文論的綜合成就。對中西詩歌進行比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觀必要,也是研究和發展我國詩歌的主觀要求。 中國的詩歌歷來受到世界的關注,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意境是其標志特徵,西方的詩歌同樣的耀眼奪目,我們可以從數量浩大的詩作中發現許多不朽的傳世之作。中西的詩歌在體式、內容、結構等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但也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 (一)前論 西方一些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曾經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學在平行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殊途同歸的現象。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確有所反映,中西的詩歌雖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但我們從中還是可以尋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國的詩歌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西方的詩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國詩歌的影響。中外、古今之間雖自成體系,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關聯,並非(也沒有可能)完全隔絕。 我們從中國古典詩歌和英美現代詩歌說起,因為中國古典詩歌對西方的影響從漢詩英譯開始。 從埃茲拉·龐德翻譯的《中國》和一些英美譯者的翻譯作品來看,中國詩的意境逐漸滲入他們的詩歌創作中,中國詩歌文字簡潔,意義深刻的特點逐漸為他們所接受,而且也逐漸為他們所學習。美國著名意象派詩人龐德曾經說過,在中國文學中發現一個「新希臘」,從而發動了一場新的「文藝復興」。中國的古典詩詞不僅影響他們的創作,還影響著他們的詩歌創作理論。 由於古漢語是一種沒有詞尾變化的語言,它不像英語那樣有明顯的人稱、數和時態變化,表達上不如西方語言那麼精確,因此漢語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爾曾經說過:「含蓄是我們從東方學來的東西之一。」中國古典詩詞的顯著特點就顯現在簡潔具體。這要求詩人必須具有行文簡潔和表達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特點生動的意象和詩中有畫也融入了他們的創作中。這種借鑒的結果就是「漢風詩」的出現。英美譯者翻譯最多的是我國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李商隱、李賀的詩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詞,他們的創作手法對英美現代詩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流傳的佛老思想、逃避現實、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們詩歌的創作中。勃萊一首名為《想到<隱居>》的詩,就是受白居易的啟發而寫的。他的朋友賴特走得更遠,他曾經給自己的一首詩加上這樣的一個標題:「讀了一卷壞詩,心情抑鬱,於是走向一處閑置的草場,央昆蟲來作伴。」這種白描方法明顯是受到中國唐詩的影響。
『柒』 在外國,詩歌的現在情況
首先是不同的歷史傳統。
大致地說,西方重敘事詩,比如荷馬史詩;但有向抒情詩發展的趨勢,如薩福、品達等。中國詩歌重抒情,《詩經》、《楚辭》無不「詩言志」,敘事詩就少很多了。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像西方「英雄史詩」那樣大規模的敘事詩呢?因為,中國文學歌頌英雄,不是用詩而是用歷史、小說來歌頌,並且中國自古以來認為,詩的功能在於抒情,陶冶情性,而不在於敘事。再者,西方民族生性好動,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國民族個性好靜,理想的人物是聖人。
第二,中國詩歌和西方詩歌都有著很豐富的田園詩作。
中國古代有陶淵明、王維、孟浩然,西方也有維吉爾、斯賓塞等人。中西隱逸詩人,都有不滿現狀,逃避現實,歸隱田園,自尋樂趣的傾向。所以中西山水田園詩,都表現了對大自然、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和贊美,表現了中西詩人嚮往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但二者也有差異。茅於美《中西詩歌比較研究》曾說,西方田園詩多寫牧民生活,中國側重農民生活,西方田園詩多寫愛情主題,中國的田園詩往往涉及政治;不同的宗教觀念:西方詩人受基督教影響,置身大自然時會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中國田園詩中,缺乏那種具有原罪意識的宗教情緒,求心理平衡的老莊思想時有反映;表現了不同的哲理思考:西方田園詩除了上帝和愛情之外,還常表現一些發人深思的哲理;中國詩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窮通蹇達的個人遭遇,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
第三,各呈異彩的愛情詩。
縱觀古今,愛情一直是文學、戲曲、影視等媒介表現的重頭戲,中國是這樣,西方也不例外。中西愛情詩都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有《詩經》,西方有古希臘時期的薩福等人,且都經歷了一個曲折反復而沖突阻力的發展過程,尤其以漫長的封建時代為甚。兩者的差異表現在,一是數量上的不同,愛情詩在西方詩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國詩歌中的比重大得多。二是主題上的差異,中國關於「婚後戀」、「死亡戀」的詩比較多,如《釵頭鳳》、《長恨歌》等;而西方關於「婚前戀」、「婚外情」的詩較多,如薩福的《相思》等。三是情感或情調上的差異,中國情詩多寫「怨」情,多悲苦與悲憤之情,多「悼亡詩」而少「求愛詩」;西方則多寫「慕」情,多「求愛詩」而少「悼亡詩」,多歡快幸福之情。
第四是情景上的差異。
中國多是閑庭深院、沉香亭畔、月影闌珊;而西方多是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潔之林間,白雪皚皚之小徑,浪卷細沙之海灘。五是風格很不相同,即眾所周知的,西方愛情詩多採用一種開放式的、奔進的表現方法,筆調直率、大膽,往往先寫景,然後讓感情一瀉而出;我國的古典愛情詩則主要使用含蓄蘊藉的表現方法。
錢鍾書先生在《七綴集》中說;「和西洋詩相形之下,中國舊詩大體上顯得情感不奔放,說話不嘮叨,嗓門不提得那麼高,力氣不使得那麼狠,色彩不著得那麼濃。在中國詩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詩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國詩里 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詩,仍然不失為含蓄的。」究其根源,大體上有三種:
一是社會與文化根源;二是不同的戀愛觀和婚姻觀;三是不同的詩歌價值觀。
總之,關於文學有沒有標准,應該以何為標准,尚且沒有定論。畢竟文學是一種審美的精神活動,很難有很明確的界限,加之詩歌語詞凝練、結構跳躍、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發思想感情,較其他的文學體裁更難把握,所以我們只能找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加以分析比較。
『捌』 如何欣賞外國詩歌
詩歌欣賞,無論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規律。比如說,都要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追求詩的意境美;都要馳騁想像的翅膀,獲取言外之旨的蘊藉美;都要反復吟誦,領略詩的形式美和音樂美等等。然而,欣賞外國詩與欣賞中國詩又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國詩同中國詩本身的差別(需要說明,外國詩這個概念極其寬泛,除了中國詩以外,世界各國的詩都可以包括在內。其中有些東方國家如朝鮮、日本等,它們的詩或受中國影響,或同中國詩比較接近,我們這里主要談的是外國詩中的西方部分,以歐美詩為主)。每一國的詩都植根於它民族的土壤,反映著不同的民族生活、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在詩體、風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國詩同西方詩相比,中詩重抒情,西詩重敘事;中詩以簡雋短篇為優,西詩以長篇史詩見長;中詩講含蓄,西詩多明朗……差別甚多,論詩的標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譯的轉折。詩是所有文體中最難翻譯的,因為詩的音韻,詩的內涵是很難翻譯而不受損傷的,無論是直譯(按字義譯),還是意譯(按意思譯),都將喪失許多原詩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的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只能保留一二種,決不能完全保留。」(《譯詩的一些意見》)閱讀譯詩比起欣賞外國詩的原作,意趣銳減,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是讀者的口味。中國人吃麵包香腸,總覺得不像正式飯食。中國歷來以詩國著稱,自己有世界上最豐富寶貴的詩歌遺產,唐詩宋詞幾乎家喻戶曉,從而也養成了我們自己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中國人往往以欣賞中國詩的眼光、心理去鑒別外國詩的優劣,這就容易發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的一種隔膜感和心理障礙。那麼,欣賞外國詩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評價、鑒賞外國詩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宜苛求外國詩的音韻美。
我國明代詩人謝榛說過,好詩應當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四溟詩話》)。這四條標准里,除了第四條外,前三條講的都是詩的語言美和聲韻美。黑格爾也曾說:「至於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於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的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吟誦如歌、悠揚悅耳,是詩的魅力之一,這對於格律詩來說尤為重要。自由詩雖無嚴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別種方式體現出它的語言美和聲韻美。
然而,這種語言美和聲韻美,一旦換了一種別國語言,它的美也就至少喪失大半了。因為各國的語言結構和特徵差別很大,翻譯主要是詞語和意思的轉達,卻不可能轉達語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曾說過,「詩人的語言牽涉著聲音中某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倘若沒有這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所以他認為「譯詩是白費力氣。」這話雖然失之偏激,但有相當的道理。比如,我們讀一下樑宗岱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十八首: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並且賜給你生命。
譯者嚴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體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譯成ABAB(天婉踐短)CDCD(烈蔽折毀)EFEF(落芳泊長)GG(睛命)的韻式,譯得很顯匠心,文詞優美,詩意甚濃。但這種韻律適用於英語的特點,卻不適合漢語。我們讀慣了中國詩的押韻方式(或一韻到底,或偶句押韻等),對於莎氏的這種韻律仍難感受到它的音樂美。
再如,雪萊的《西風頌》有許多模仿西風勁烈的聲音,尤其是它的開頭: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獷野的西風,秋之實體的氣息!)
用英語朗讀起來大有西風掃盪一切的磅礴氣勢。魏爾倫的《淚灑落我的心》里,詩人大量採用了迴旋韻(即每一節首尾兩行重復同一詞作韻)和諧音詞(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種和聲共鳴的效果,來表達詩人心中難以排解的苦痛。盡管我們的譯家盡了很大努力,體現出了原詩的部分風貌,但朗讀英文和法文原詩的音韻效果用中文是絕難體現的。所以,我們欣賞外國詩,主要是讀它的內容,對詩的音樂美不能苛求,外國詩的朗誦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當然,詩的音韻美並不全靠外在的語言的音樂性,還需依靠內在的情感的韻律,即詩人情緒和情感波動的節奏。這種情感的韻律美同語言的音韻美,原是互為表裡、和諧統一的。譯詩雖難傳達語言的音韻美,卻可以較多保留情感的韻律美,這對自由詩來說更為明顯。所以在譯詩中,自由詩比起格律詩來,在音韻上的損失要小得多。何況還有一些外國詩,語言的音韻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譯過來。比如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主要靠階梯式的鮮明的節奏,字句又簡短勁健,朗誦起來鏗鏘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見,外國詩的音韻美並非全都喪失,只是不要像欣賞中國古典詩那樣期望過高而已。
二、不宜尋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詞美。
詩的語言是高度精煉的,漢語又大多是以單音字為基本單位,欣賞中國詩往往著眼於字詞之美。我國古典詩歌一向講究煉字、煉句,有「詩眼」「詞眼」之說。這些「詩眼」「詞眼」大多能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融貫全篇的作用,所謂「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因而,從齊梁時代的詩論、文論巨著《詩品》《文心雕龍》始,就有了尋章摘句評詩的先例。尋找名句、佳句,並細加玩味,成了我國讀者的一種欣賞習慣。
外國詩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萊《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詩,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愛。因為外國詩也講究語言的錘煉,講究文詞的華美。古典長詩不說,即便是現代派詩人的即興之作也隨處可見其用語之精妙,讀讀龐德的《地鐵車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見一斑。
然而,外國詩的語言美,主要不在於個別字、詞的妥貼上,能稱之為名句傳世的,也遠不像中國古詩那樣多。外國詩語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體形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離不開前前後後的整體結構,很難脫離全詩單獨摘出,而不受損傷。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詩,其結尾兩句大多稱得上是詩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詩的總結,離開了前面十二句,只讀最後兩句是會深感遜色的。這同中國古詩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獨立欣賞是不一樣的。倘同中國詩比較的話,它似乎更接近於那種「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漢魏古詩。
三、不可拘泥於欣賞中國詩的傳統習慣。
正像白色在中國顯示喪逝,在西方表證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習慣,在欣賞詩歌方面同樣如此。詩,所以能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很重要原因在於它能激發起讀者的聯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樂趣。巴爾扎克曾在《幻滅》中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艾略特也說:「一首詩對於不同的讀者可能顯示出多種不同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可以看作是一塊激發人想像的多棱寶石,人們從不同角度,藉助於不同的光照,可以煥發出絢麗繽紛的不同光彩。一般說,能夠激發起讀者的聯想愈多,這詩的詩味就愈濃,也就愈值得人欣賞。所以雪萊把詩解作「想像的表現」。
激發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決於詩本身的優劣,但也同讀者的文化閱歷、審美趣味相關,還同讀者的心理素質、欣賞習慣以及想像力有關。就拿欣賞心理和想像力來說,我國的讀者讀中國詩,一見到「柳」字就會聯想到春天,想到愛情,想到送別,想到纏綿;一見到「月」字馬上會聯想到思親,思鄉,團圓等。這是因為我國讀者在中國古詩中見慣了這類詩句,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楊柳岸,曉風殘月」,「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柳色傷別,望月思鄉,已積淀成了我國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國人民對中秋團圓的重視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羅說:「鑒賞力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國人對柳、月之類就未必如此。外國詩人很少詠柳,專寫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愛情、思鄉直接聯繫到一起。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異,也有語言習慣的不同。英國語言學家瑞恰茲認為科學的語言是「指稱性的」,而詩歌的語言卻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詞語在不同人心裡往往會引起不同感受。這在語言學上叫做「語感」。夏丏尊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引自《葉聖陶論創作》)很顯然,這種語感的差別,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來說,無疑相距很大。中國把杜鵑當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鵑啼血」之說,李商隱所謂「望帝春心托杜鵑。」而在華茲華斯的名詩《致杜鵑》里,卻把杜鵑稱為「歡樂的鳥」,激發起詩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憶;中國很少有人寫詩詠唱玫瑰,玫瑰在中國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卻是愛情的象徵,是西方人最喜愛的花種,詠贊玫瑰之作多不勝數。彭斯的名詩《一朵紅紅的玫瑰》,中國人讀來未見十分出色,在西方卻幾乎家喻戶曉,傳誦不絕。這就告訴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不能用我們固有的心理定勢和傳統習慣去衡量,而要依據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對於中西詩風的差異也同樣如此,中國人喜愛含蓄美,並不能因此輕視西詩的明朗美;中國人不喜愛讀長詩,也不能因此貶低西方史詩的價值。
『玖』 西方詩歌的特點
總體來說:
英文詩歌大都表達熱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現此情。而中國的古詩詞則文字簡潔,意境悠遠。詩人將想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到七八分後,便會打住,留白出來以給人遐想的空間。
細致來說:
中西詩歌不同之處,比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個性。中西詩歌雖然在淵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頭或能證明兩者之間的關聯與影響,但在比較之中我們還是不難地發現兩者的差異。存在這種巨大的差異是由其本質不同、思維形式不同帶來的。
中國詩詞善於寫景抒情,以寫景烘托氣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詩歌則注重描寫景物在人們心裡喚起的反應,從此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意識。這是由兩者不同的思維模式造成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表現,西方人注重再現,這種思維模式指揮下發展而來的詩歌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形成了意境說、教化說,西方則形成了典型說,因此中國的詩詞更注重的是一種意境的創造,追求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讓人有無限的遐想空間,這種詩歌的出現是因為中國古代傳統的思維方式是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即使到了現在,中國人寫詩歌依然追求意境的營造,如果說得太白了,就沒有意思了,當然當代一些新新人類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種直白,則是另外一回事,並不能一概而論,畢竟這些人並不代表中國詩歌創作的主流。
中國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而英美詩歌則比較奔放,以感情激越為勝。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對待愛情方面,中西方的詩歌特點在此能得到完全的體現。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而西方詩人會高喊「你是我的太陽,愛情之火燒得我渾身焦灼。」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產生差異的實質在於彼此的審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國詩詞多以歌頌為主,而英美現代詩歌多以揭露為主。中國詩詞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遠把詩人的情感埋藏於詩詞之中,只有通過「感悟」才可能感覺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他幾乎沒有用一個表達感情的詞語,只是把「枯藤」 、「老樹」 、「昏鴉」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凄涼寂寥的景象,後面兩句把七種靜物列在一處,卻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慘淡的氣氛,「夕陽西下」更是給整幅畫面塗上了一層昏黃的顏色,最後一筆帶出「斷腸人在天涯」 ,感覺上前後好像並無直接聯系,但感情是連貫的,思路也是連貫的,讀者一口氣讀下來,彷彿自己就是詩人所描繪的畫中的遊子,引起強烈的共鳴。然而十種靜物的並列,雖然沒有任何的主觀感情,卻比再多的語言都要強烈地表達了一種孤寂凄清的感情,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現代詩歌強調寫資本主義社會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較直率地把詩人的所要表達的意思表現出來,直抒胸臆,而毫無造作,言盡而意亦盡,回味的空間相對縮小了,但這樣比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徵、思維特徵。
相異的分析
上文中曾經提及中西的思維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異,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思維的相異,這是一個連科學家都在研究的問題,筆者實在無法回答,只能從表面分析思維差異的表現。
與西方商業性、開放性社會所形成的重視概念、范疇內涵的明確性,分析、歸納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強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早在先秦已經形成感悟式直覺思維方式。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學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故努力明確事物內在聯系與邏輯關系;後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偏重於統一,偏重整體、直觀的把握,而忽視了精密和抽象的邏輯分析、歸納,是一種典型的「以物觀物」的方式,明顯不同於西方的「以我觀物」 的方式。這樣一來造成了語義含糊,難以進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來理解其中的意思,沒有精確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義。例如《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來「道」的含義備受爭議,在翻譯中更找不出合適的能表達其意思的詞,只好用「」來表示,這是直覺思維下的典型產物。這種直覺式的思維上升為理性後,仍不離感性。當它運用於文學,特別是詩歌創作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風骨、風雅、陽剛等等。也就不像西方那樣先對概念作明確的界定,經過推理過程,然後才建構理論體系。它起源於感性體驗,經過感悟,後又約定俗成,在前後沿用中逐步發展完善,具有具體與抽象、體驗與概括結合的特點。
中國在長期的認識活動中,又形成了運用樸素的辯證法觀察事物的傳統,以及相應的辯證思維方式,體現在文學上就是既重視並揭示文學與社會的內在聯系,也能夠揭示文學自身的規律。
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之下,中國的詩歌創作特別強調一個「悟」字,「頓悟」成了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帶來神來一筆,它不一定與上文有直接邏輯的聯系,但感情上具有連貫性,這種寫作方式是直覺思維方式的產物,它鑄造了中國詩歌特有的美麗。杜甫有一首詩很能突出這個特點。
舟月對驛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燭,月郎白明船。金剎青楓外,朱樓白水邊。城烏啼眇眇,野鷺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鉤簾獨未眠。
雖然全詩只有最後兩句表達詩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為後面感情的連貫做好了鋪墊,渲染了氣氛,使詩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詩歌有一氣呵成,不會產生唐突之感。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些作品比比皆是,是中國詩歌的一大特色。而反觀西方詩歌則很少採用這種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維模式不同引起的。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和費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條不可通約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則,認為科學史上的各個鏈條之間不可通約,即幾乎不存在約數。這個原則用於現代人類文化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對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東西,具有不同的經驗,提出和解決的又是不同的問題。③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發:不同文化土壤,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澱中產生的文學作品、文學理論在比較中不應確立一個所謂的中立標准去判斷其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文化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清楚認識問題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還存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地位的問題。
中西審美習性及傾向不同產生很大的差異,這些與各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圍以及民族思維有關。任何一種其他民族的東西在進入一個陌生的民族內部時,不可能完全不發生變異,這種變異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條件,也是自身發展吸收的結果。而這種變異的結果有兩種:一是消滅其他文化,特別是落後民族的文化,一是兩者的結合,最後融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中國古代前一種現象經常發生,而到了近現代,由於每個民族的文化沉澱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後一種情況司空見慣,而且世界文化交流的趨勢客觀上也要求異文化之間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文化融合是不以消滅一方文化為代價的,畢竟每個民族的發展都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消滅文化的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一體化的論點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文化存在的不可通約性決定了文化的個性。偏激一點,我們不妨提出這樣的一個論點:文化一體化等於沒文化,消滅文化。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只共同擁有一種文化那是怎麼樣的一種情景,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甚至滅亡都有客觀規律的支配,如果以非客觀手段強行消滅一種文化必然會受到懲罰。在中外歷史上這種教訓不是不深刻。因此我們並不能提出單純的融合要求,中西的交流不能以消滅一種文化為目的,否則後悔的必然是我們自己,我們的民族。
通過中西詩歌的比較,我們不可能得出誰好誰不好的結論,每個民族、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文化只存在差異,不存在優劣。我們的詩歌在很長時期內有令我們甚至子孫後代驕傲的地方,但詩歌的發展不以人為的意志轉移,值得驕傲並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斷完善、發展,我們的詩歌,我們的文學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拾』 英美文學詩歌賞析方法
可嘗試的備考詩歌鑒賞的七個步驟:
一、客觀:即可通過查閱資料、工具書或者專業書籍來提前准備好通用於一般詩歌的知識。
第一步、了解詩歌分類:
詩歌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大類。敘事詩包括史詩、傳奇和民謠;抒情詩包括悼念詩、題詞、十四行詩、六節詩、黎明別歌等。
1.敘事詩:
a. 史詩:史詩屬長篇敘事詩,它記錄英雄的種種冒險。典型的史詩是對某一文明起源的記載,並且反映出這一文明最基本的信仰和價值。由於常以宏大的場面作背景,記述的又是英雄的豐功偉績,史詩往往高於生活。它的風格,庄嚴而宏大。史詩應該是正式的、復雜的和嚴肅的。
b. 民謠:民謠不如史詩那般雄心勃勃。早期的通俗民謠被人們世代傳頌,後來才有文字記錄。除了這些作者未署名的通俗民謠外,還有另一種有作者署名的文學民謠。文學民謠的風格更華麗,詩歌技巧的運用也更自覺。
c. 傳奇:傳奇也是敘事詩的一種。冒險是這種詩歌的主要特色。傳奇的情節往往復雜,常有令人驚奇或顯示魔法的情節出現。
2.抒情詩:
抒情詩中,故事和情節服從於旋律和情感。抒情詩雖然簡短,卻表現了一個特定說話者的情緒和思維。與敘事詩相比,抒情詩更加多樣化,對傳統格式的遵循也不那麼嚴格。簡潔、旋律美和強烈的情感是抒情詩的典型特點。
主要的抒情詩:
a. 警句詩Eplgram:篇幅短而充滿睿智,常常有諷刺意味。蒲柏的【論狗之項圈】
b. 輓歌Elegy:是對死者所作的哀悼。托馬斯格雷【鄉村墓畔哀歌】
c. 頌詩Ode:頌詩較長,風格莊重,詩節的長短、格律、形式均不受限制。濟慈【夜鶯頌】
d. 黎明別歌Aubade:屬愛情詩,它哀嘆黎明時情人分離的情景。鄧恩【日出】
e. 十四行詩Sonnet:在有限的篇幅中高度濃縮了情感的宣洩或觀點的表達。主要由兩種形式:義大利式(彼得拉克式)和英國式(莎士比亞式)。義大利式分為前八行和後六行;莎士比亞式則分為三個四行詩節和一個雙行押韻體。不同的結構適合表達不同的情感與思想。因此,義大利式可能會在前八行中提出問題,在後面六行里作出回答,而莎士比亞式則通常在第一個四行里引出話題,在下兩個四行里將其擴展,在最後兩行中概括總結,得出結論。
第二步、「通假詞彙」掌握:
英美詩歌會有很多詞看不懂,類似於我們文言文的通假字差不多,掌握它們在閱讀古代的一些詩歌時會容易很多。如Thou=You的主格、Thee=You的賓格、Thy=Your、Thine=Your用在母音前、Methink=It seems to me、Artless=Innocent、Hapless=Unlucky、Haply=Perhaps、Anon=At once、Erst=Formerly、Quit=leave、Tarry=Remain、Wrought=Worked、Fare=walk、Clad=Clothed、Wilt=Will、Shalt=Shall、Canst=Can、Dost=Do、Didst=Did、Ere=Before、Albeit=Although等等。所以看懂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需要我們提前准備好相關的知識。
第三步、節奏、格律、音步等知識的准備:
1. 節奏、音步
英文詩歌時有節奏,而且在詩歌鑒賞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英文沒有平聲、仄聲之分,其節奏是通過重讀音節與輕讀音節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讀音節與一個或兩個輕讀音節按一定的模式搭配起來,有規律地反復出現就是英文詩歌的節奏。
例如:
Alone丨she cuts丨and binds丨the grain,
And sings丨a me丨lancho丨ly strain.
這兩行詩的重讀與輕讀的固定搭配模式是:輕-重。在每行中出現四次,這樣就形成了這兩行詩的節奏,某種固定的輕重搭配叫「音步foot」,一行詩中輕重搭配出現的次數叫音步數,這兩行詩的音步數都是四,所以就稱其為四音步詩。
最常見的音步類型有四種:
(1)抑揚格:
如果一個音步中有兩個音節,前者為輕,後者為重,則這種音步叫抑揚格音步。輕讀是「抑」,重讀是「揚」,一輕一重,稱為抑揚格。英語中大量的單詞發音都是一輕一重的,如adore, excite, above, around, appear, besides等,所以英語寫詩,抑揚格就很便利,符合英語的發音規律,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詩都是用抑揚格寫成的。
(2)揚抑格:
同理,揚抑格與抑揚格恰好相反。英語中也有一批讀音一重一輕的單詞,如happy, many, holy, upper, failing等。但這類詞數量不如前面的那些多,與英文的語言規律不十分吻合,所以揚抑格詩不多,例如:
Present丨mirth has丨present丨laughter
Shake your丨chains to丨earth like丨dew
(3)抑抑揚格:
抑抑揚格含三個音節,即輕-輕-重。例如:cavalier, intercede, disbelieve, disapprove, on the hill.
可以感受下拜倫的這首詩:
The Assyr丨ian came down丨like thewolf丨on the fold,
And his coh丨orts wereglea丨ming in purp丨le and gold;
And the sheen丨of their spears丨was likestars丨on the sea,
When the blue丨waves rolls night丨ly on deep丨Galilee.
(4)揚抑抑格:
重-輕-輕是揚抑抑格。例如:happily, merciful, eloquent, messenger, quantity.等
例句:
Dragging the丨corn by her丨golden hair.
以上的音步類型只是理論上的分析,實際上,一首詩僅用一種音步類型寫,這種情況極為少見,大多是以某一種為主,同時穿插其他類型。例如,以抑揚格為主要節奏寫成的,就稱此詩為抑揚格詩。現代興起的一些自由詩free verse,不受這些格律的限制。
2. 詩行:
一詩行不一定是一個完整的句字。有時候,一行詩正好是一句,有時兩行甚至許多才構成一個意思完整的句子。前者叫end-stopped line結句行,後者叫run-on line跨句行。例如: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前兩行詩end-stopped line,後兩行是run-on line。讀跨行句詩,行末停頓較短。
詩行的長短以音步數目計算,英文詩行的長度范圍一般是1-5音步,6、7、8音步的詩行也有,但不多。最多的是四音步、五音步的詩。在分析一首詩的格律時,既要考慮詩的基本音步類型,也要考慮此詩中詩行的音步數目。例如Pope的一首詩:
You beat丨your pate, 丨and fan丨cy wit丨will come;
Knock as丨you please, 丨there』s no丨body丨at home.
此詩的基本音步類型是抑揚格,每行五音步。因此此詩的格律是「抑揚格五音步」,一首詩的音步類型和詩行所含的音步數目構成此詩的格律meter.
3. 押韻rhyme
(1)全韻與半韻(full rhyme and half rhyme)
全韻是嚴格的押韻,其要求是:
a.韻要押在重讀音節上,其母音應相同
b.母音前的輔音應不同
c.如果母音之後有輔音,應相同
d.重讀音節之後如有輕讀音節,也應相同
例如下面幾對詞都符合全韻的標准:why-sigh, hate-late, fight-delight, powers-flowers, today-sway等。
如果僅是母音字母相同,讀音不同,不符合全韻,如:blood-hood, there-here, gone-alone等,這類被叫做眼韻eye rhyme,雖然有詩人會用,但不是真正的押韻。
僅僅是輔音相同或僅是母音相同的屬於半韻:
(2)尾韻與行內韻(end rhyme and internal rhyme)
押在詩行最後一個重讀音節上,叫尾韻。這是英文詩歌最常見的押韻部位。詩行中間停頓處的重讀音節與該行最後一個重讀音節押韻的,叫行內韻。如: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a ring.
(3)男韻與女韻(masculine rhyme and feminine rhyme)
所押的韻音局限於詩行中重讀的末尾音節上,稱男韻,也叫單韻,聽起來強勁有力。如:late, fate; hill, fill; enjoy, destroy.等
押韻押在兩個音節上,後一音節非重讀音節,稱女韻,也叫雙韻,聽起來或輕快,或幽婉。如:lighting, fighting; motion, ocean; wining, beginning. 看下面這首詩,前兩行押女韻,後兩行押男韻:
I am coming, little maiden,
With the pleasant sunshine laden;
With the honey for the bee,
With the blossom for the tree.
也有不少英文詩是不押韻的,不押韻的詩稱作無韻詩或白體詩blank verse。多用在戲劇和敘事詩中。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彌爾頓的Paradise Lost都是用blank verse寫成的。押韻的詩叫rhyme verse。
第四步、背景知識:
詩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詩歌的鑒賞離不開對詩歌背景和作者的分析。例如龐德的那首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當了解了作者的背景和他的創作風格之後,再把這首詩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之中,這首詩創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都生活在戰爭的威脅和恐慌之中,地鐵車站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而出現在車站的人們也像幽靈般時隱時現,反映出人們在戰爭中的心理狀態—悲傷、無助和面無生氣。但是,雖然枝頭潮濕黑暗,但卻有花瓣掛在上面。暗示我們雖然社會現狀不那麼令人滿意,但希望仍存在於人們的心中。
第五步、修辭手段、主題、意象、象徵等:
1. 修辭:
修辭手段有很多比如誇張;低調;提喻;換喻;擬人等等,這些在語言學上我們已經有所掌握。這里主要說一下明喻和隱喻這兩種在詩歌中有著特別重要作用的修辭手段。這兩種修辭手段的本質都在於比較:將本來不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以其中一物為視角看待另一物。隱喻是詩歌的中心特點,詩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言A而指B,以一件事說明另一件事」。
「我女兒跳起舞來猶如天使」是明喻,「我女兒是個天使」卻是隱喻。這兩者的區別不僅僅在於是否用了like/as這類的詞:明喻往往更為直接明確,但在含蓄、意義的內涵上不如隱喻。也就是說,女兒天使般的特質在後一句中表現得更為豐滿。前一句里她不過是跳舞跳得像天使罷了(該句並不隱含她具有天使的其他的品質)。
2. 意象Imagery:
是將情感和思想化為具體的細節,這些細節與我們對世界的自然感知密切相關,並使我們在想像中重溫曾有過的感官經歷。我們看到黎明破曉,黑夜來臨;我們聽到狗的吠叫和孩子的笑聲;我們感到寒風入骨的刺痛;我們聞到香水濃烈的氣味;我們嘗到冰激凌和比薩餅的味道。詩中此種細節比比皆是,它們讓我們沉入回憶,激起我們的情感,要求我們的回應。
3. 象徵Symbolism:
象徵可以是任何事物或行為,但其所指已超出了它原本的含義。比如:玫瑰可以指代美麗、愛情或曇花一現;樹可以指代家族的祖先與旁系;高飛的鳥代表自由;光明可能意味著希望、知識或生命。這些和其他熟悉的象徵,視其在具體詩篇里的具體應用,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甚至反面的意思。例如:水既是生命的典型象徵(雨水、繁殖、食物),又可以象徵死亡(暴風雨、洪水)。任何象徵,無論是物體、動作,還是姿勢,其具體意義,都是由當時的語境決定的。但是我們怎樣才能知道詩中的細節是否具有象徵意義呢?就像我們閱讀時作出的其他闡釋性聯想一樣,決定什麼東西有象徵意義要看我們的閱讀技巧是否高明,要看詩中的上下文是否進行了提示。下面這些問題可以指導我們分析象徵。
a.這一物體、動作、姿勢或事件在全詩中是否重要?描述的是否相近?是否反復出現?是否在詩的高潮部分出現?
b.我們在一首詩中獲得的細節是否被賦予了比字面意思更為重要的意義?
c.我們所做的這種象徵性的閱讀是否有意義?它是否也包含了按其字面意思理解的所有細節,而不是忽略甚至扭曲了它們?
二、主觀:即具體詩歌具體鑒賞的主觀分析。
要弄清三個問題:第一,這首詩要說明什麼?第二,它是如何來說明的?第三、這首詩帶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第六步、內容方面:
也就是第一個問題,這首詩要說明什麼,做內容方面的分析要考慮整篇詩歌的內容,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這首詩的原因,所用的結構,手法等。這一切就是前面5個步驟所做的鋪墊,考前准備好名篇的這些要素,對於我們考場高效的答題是很有幫助的。
第七步、體會:藝術性和意義性雙維度。
做個人體會時,主要考慮後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衡量,第三個問題就是從意義性的角度來衡量。
———拷自牙哥、日常,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