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實驗的研究方法,步驟。謝謝
生物實驗步驟可以有好多不規限於一種,普遍例子:
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試驗
5、得出結論
野外調查研究,析和模型。
1、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
2、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表達各種變數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方法技術。以上就是種群生態學研究基本的方法和分別。
❸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1、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2、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系,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范·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沃爾特·布拉福德·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
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
從克勞德·香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化學)理論。
(3)野外生物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研究領域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1、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2、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3、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4、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
由此,為了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信息,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交互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信息和積累海量研究數據則需要新的電腦演算法來處理。
❹ 生物研究的幾種科學方法
1.類比法 類比法 類比法是將陌生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以加深對陌生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的研究方法。這種聯系生活經驗,將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的、有待了解的事物相類比的處理方法,有助於突破認知上的難點。 2.模型法 模型法 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 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包括 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等。 3.實驗法 實驗法 實驗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目的和任務,利用科學儀器設備,人為地、有效地控制或模擬自然現象,排除 非實驗因素的干擾,突出主要因素,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探索客觀事物規律性的一種有效的科學研究方法。(1)對照實驗法:通過比較來研究、提示實驗對象的某種特性的實驗方法稱為對照實驗法。 (2)模擬實驗法:在科學實驗中因受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對某些自然現象進行直接實驗時,人們便 尋求間接實驗的方法。如利用「滲透作用的實驗裝置」模擬成熟植物細胞滲透吸水和失水的過程。 4.顯微觀察法 顯微觀察法 顯微觀察法常用於用肉眼看不到,必須藉助於顯微儀器(如顯微鏡)才能看清形態結構的實驗中。顯 微觀察讓人們的觀察角度從宏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從而更進一步認識生命現象及生命基本特徵。5.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 在科學研究中針對研究對象不同的特點,運用數學概念、方法和技巧,對研究對象進行量的分析、描 述、計算和推導,從而找出能以數學形式表達事物的量的規律性的方法。 6.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 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 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 說是錯誤的,要重新修正。 7.化學分析法 化學分析法 就是依據物質的化學性質和變化去認識物質的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利用化學手段測定物質的組成、 含量以及結構的方法,如酶解法
❺ 研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說,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以下列舉的是最常見的幾種。
1、觀察:是按生物的本來面貌反映、描述生物的狀況,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
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時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如教材中的活動: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觀察葉綠體;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等。
2、實驗:是人為地改變某些條件來考察生命現象的變化,以探究生命現象內在的因果關系,認識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的方法。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教材中的活動:檢測生物組織中的油脂、糖類和蛋白質;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細胞體積的關系;探究酶的專一性等等。
3、比較: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來發現它們的相似點(類比)或不同點(對比)。比較的方法是研究不同種類生物之間關系的重要方法。如教材中對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需氧呼吸和厭氧呼吸的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析的比較等等。
4、分析:把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概念分成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分析方法認為任何一個研究對象都是由不同的部份組成的,是一種機制。
分析的意義在於細致的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主線,並以此解決問題。如教材中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例分析;生態系統穩態及其調節的分析等等。
5、推理:是用邏輯的合理的推斷來形成能被實驗驗證或被事實依據支持的結論。推理建立在已知事實和觀察結果的基礎之上。
如教材中呈現的德國人施萊登經過對植物的研究,提出了「所有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德國人施旺經過對動物的研究,提出了「所有動物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從而得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的;細胞是所有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的單位。」
6、預測:是根據現有的知識或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將要發生的事件。如教材中遺傳育種的實驗設計,根據設計方案預測實驗結果等。
7、假設:提出假設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根據現有知識提出問題的方案,或者是對發生某一現象作出的可能解釋。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或實驗來驗證假設,如果觀察或實驗結果不支持假設,則需要根據觀察到的結果提出新的假設。
8、分類:是根據事物相似程度而將其分門別類。人們常將眾多的物體分成不同的類別。如教材中出現的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不同類型的遺傳病等等。
❻ 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的方法有哪幾種各有什麼優缺點
1.線路調查:
即在調查范圍內按不同方向選擇幾條具有代表性的線路,沿著線路調查,記載葯用植物種類、採集標本、觀察生境、目測多度等。這種方法雖然比較粗糙,但可以窺其全貌,適宜於大面積的,特別是葯用植(動)物產量較少,分布又不均勻的地區。
2.樣地調查:
在調查范圍選擇不同地段,按不同的植物群落設置樣地,在樣地內作細致的調查研究。樣地的設置是按不同的環境(包播各種地形、海拔、坡度、坡向等)拉上工作線,在工作線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樣地(樣地的大小根據調查的目的、對象而定,一般草本植物為1~4m2,灌木為4~50m2,喬木為100~10000m2,樣地可以是方形、圓形,也可以是長方形)。在樣地內對葯用植物的,株數、多度、蓋度(郁閉度)及每株濕重、風干後重量等分別作測量統計。
3.蘊藏量的調查:
葯用植物蘊藏量的調查目前還沒有比較精確和切實易行的方法,一般採用的有估量法和實測法。
(1)估量法: 就是邀請有經驗的葯農、收購員等座談討論,並參照歷年資料和調查所得的印象作估計。這種方法雖然不精確,但是值得參考。
(2)實測法:
就是在同一個地區,分別調查各種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並設置若干樣地,在樣地內調查統計葯用植物的株數、葯用部分濕重,重復調查若干樣地,求出樣地面積的平均株數及重量,再換算成每公頃單位面積產量,作為計算該植物群落蘊藏量的基本數據。從植被圖、林相圖、草場調查等計算出該植物群落的佔有面積,這樣就可以求得該植物群落的蘊藏量。把各個植物群落的蘊藏量加起來,就得出該地區的各種葯用植物蘊藏量。
如當地沒有植被圖或林相圖,也可以按各種植物群落的分布位置,分布規律用推測的方法繪出植被圖,或利用有關資料轉繪成植被圖,不過這樣方法誤差可能大些。
例如在黑龍江小興安嶺某地對柞樹--興安杜鵑群落中興安杜鵑(Rhododendron dahuricum L.)的蘊藏量作調查。共設置20個樣地,每個樣地10m2。經樣地實測每10m2中平均有49叢興安杜鵑,每叢可采濕葉0.19公斤,則每10m2約可產濕葉49×0.19=9.31公斤。根據林相圖,借用透明方格片計算出該地區柞樹--興安杜鵑群落的總面積為4.5公頃,則興安杜鵑總蘊藏量(濕重)。
4.野外化學成分檢驗:
為了尋找新的葯物資源,提供室內研究的線索,在野外調查中可以進行化學成分的初步檢驗,檢驗項目及內容是根據調查目的和任務決定。
野外化學成分的檢驗要求簡便、快速。通常可將感官法、紙片法和試管法互相配合使用。
(1)感官法:
如檢查揮發油的存在,可憑嗅覺,把採到的植物原料揉碎後,嗅其有無芳香氣味。檢查油脂類可將果實和種子放在濾紙上,用力壓碎,稍干後看紙上有無透明的油跡,根據油跡的大小還可以估計含油的多少。檢查鞣質類化合物,可用一把無銹的鐵刀切開檢驗材料,如含鞣質,小刀及材料斷面很快會變成蘭黑色。又如味苦的多含生物鹼、甙類;味澀的多含鞣質,味酸的含有機酸,色黃的多含黃酮類等。可以根據這些感官提供的線索,再用其他方法進一步確證。
(2)紙片法
檢樣的制備:
①水浸液: 取樣品原料10g,加入蒸餾水75~100ml,在50~60℃保溫1小時,過濾,濾液供檢查氨基酸、蛋白質、有機酸、水溶性生物鹼、皂甙、酚類、鞣質等。
②醇浸液:取樣品原料10g,加入95%乙醇75~100ml在水浴上迴流10分鍾,過濾,濾液濃縮至1/2體積,供檢查黃酮類、強心甙、生物鹼、內酯等用。
方法:取檢樣滴在濾紙上,待展開,干後噴灑試液,檢查以下成分。①生物鹼:水浸液和醇浸液,噴碘化鉍鉀試液,若斑點顏色顯著加深,為陽性反應。②酚性成分:醇浸液,噴三氯化鐵試液,若斑點顯蘭綠(黑)色,為陽性反應。③有機酸:取水浸液,噴灑溴酚蘭後,背景蘭色,斑點淺黃色,為陽性反應。④黃酮類:醇浸液,噴三氯化銘醇試液,黃色及熒光均加深,為陽性反應。⑤蒽醌類:醇浸液,噴氫氧化鉀試液,斑點顯紅色或暗紅色,為陽性反應。⑥強心甙:醇浸液,加Kedde試液,斑點顯紫色或淺紫色,為陽性反應。⑦內酯及香豆精類:醇浸液,加3%Na2CO3,烤15分鍾,滴加安替匹林及鐵氰化鉀,顯紫紅色,為陽性反應。檢查山道年(Santonin)可將原料直接加甲醇鈉,顯紫紅色為陽性反應。⑧還原物質:水及醇浸液,分別噴高錳酸鉀試液,背景紫紅色,斑點色淺或退色,為陽性反應。
(3)試管法:①皂甙:水浸液置試管中,用力振搖,有持久性泡沫,為陽性反應。②蛋白質:水浸液,加入NaOH,CuSO4,顯淡紫紅色,為陽性反應。③甙類、糖類:樣品加水用稀酸酸化,煮沸15分鍾過濾,濾液濃縮後,滴在紙片上,噴鄰苯二甲酸苯胺試液,烘烤,斑點顯棕紅色,為陽性反應。
❼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系統的方法。
1、觀察描述法
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
2、比較法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3、實驗法
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4、系統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
(7)野外生物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目的在於闡明和控制生命活動,改造自然,為農業、工業和醫學等實踐服務。幾千年來,中國在農、林、牧、副、漁和醫葯等實踐中,積累了有關植物、動物、微生物和人體的豐富知識。1859年,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表,確立了唯物主義生物進化觀點,推動了生物學的迅速發展。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將生物命名後,而後的生物學家才用域(Domain)、界(Kingdom)、門( 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加以分類。最上層的界,由懷塔克所提出的五界,比較多人接受;分別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以及動物界。 從最上層的「界」開始到「種」,愈往下層則被歸屬的生物之間特徵愈相近。共有七大類,分別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❽ 生物上的四種調查方法是什麼
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四種:
①觀察法
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於細致的觀察。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的感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②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訪問、座談、問卷、測驗和查閱書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對象的材料。
科學調查的步驟: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實施實驗調查方案,並如實做好記錄→對調查情況和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
③實驗法(如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④測量法
(8)野外生物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實驗的設計過程
從研究過程的大體步驟來看,實驗方法與一般實證研究(即經驗研究)相類似,通常可分以下幾個步驟:
1、在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現象作觀察思考並對有關文獻進行回顧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問題;
2、根據理論,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測,提出假設命題;
3、設計研究程序和方法;
4、搜集有關數據資料;
5、運用這些數據資料對前面提出的假設命題進行檢驗;
6、解釋數據分析的結果,提出研究結論對現實或理論的意義以及可以進一步研究或改進的餘地。
在實驗研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第3個步驟——實驗設計過程,它是實驗研究的核心。實驗研究用以檢驗假設的數據是對實驗現象觀察得到的,因此實驗的設計如何直接關系研究成敗。
仔細觀察已有的實驗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在以上步驟的具體實施上,實驗方法與經驗研究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這一點在第2個步驟中就已經顯示出來。
將假設命題具體化為可以檢驗的模型,與實驗設計有直接關系,研究者在對研究結果做出理論預期(即假設)時,必須考慮實驗的可實施性;在建立可證偽的檢驗模型時必須考慮變數的值可以通過實驗取得。研究的第4個步驟是數據資料收集,在實驗研究中就是實施實驗並記錄實驗情況。
實驗研究中用於假設檢驗的數據來自研究者自己設計的實驗,而經驗研究應用的數據來自經驗,如統計資料或報刊雜志(即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數據),這個差別在方法定義時就已經明確。
實驗的影響因素
實驗設計影響因素
外部環境設計
行為者內因設計
影響因素控制方法
根據行為影響因素變化的特性不同,可將其控制方法區分為組間控制和組內控制。
組間控制方法
組內控制方法
參考資料:網路-實驗研究方法
❾ 研究你身邊有哪些生物所採取的方法是
首先考慮觀察法,還可以用到測量法等。
生物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和測量法。
①觀察法
觀察法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科學的很多重大發現或發明都源於細致的觀察。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地感知和描述,以發現和驗證科學結論。
②調查法
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境和外部形態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③實驗法
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
④測量法(略)
❿ 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生態學研究方法:野外調查研究,實驗室研究以及系統分析和模型三種類型。
野外調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位觀測和原地實驗等方法。
系統分
析和模型是指對野外調查研究或受控生態實驗的大量資料和數據進行綜合歸納
分析,表達各種變數之間存在的種種相互關系,反映客觀生態規律性,模擬自然生
態系統的方法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