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問訊法教學方法

問訊法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25 22:22:42

Ⅰ 僧人見面為什麼要合掌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長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Ⅱ 僧人見僧人為什麼要「合掌」

左掌代表眾生,右掌代表佛陀,所以合掌的意思表示將眾生與佛陀結合在一起。除了合掌外還有四大手印,為大金剛輪印,不動根本印,內獅子印,外獅子印。這五種手印是身密修煉的基本,所有手印的變化全是由這幾個手印變化出來的。

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Ⅲ 合十與問訊的基本動作都是什麼

合十

"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徒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

甚至當我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我們平和、安定、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很有效。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我們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好方法。 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問訊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徒長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目的除了達到端正儀容的身儀之外,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寺院的步調融合在一起。

〖動作解說〗

合十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的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Ⅳ 禮佛問訊的手勢

禮佛禮儀須知

① 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具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② 拜佛——大殿中央拜殿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

③閱經——寺中若有公開閱覽的經典,自可隨便坐看,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經上。

④拜僧——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禮,不必再繼續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拜。

⑤法器——寺中鍾鼓魚磬,不可擅敲,錫杖衣缽等,不可戲動。

⑥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先向佛禮拜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禮佛,就是向佛禮拜, 是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靡然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它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像、贊嘆諸佛相好庄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中告訴我們:這些都可以成佛道,其中以跪拜禮佛的功德最大。

禮佛的方式,就一般而言,有佛堂、靜室,或安有佛菩薩聖像的客廳等,都可以行之。要是沒有佛菩薩聖像的(如住營房的軍人、單身在外工作者,或住大宿舍者),可至室外或郊野,面向西方,合掌問訊,然後十念(十念法:正立合掌,念六字或四字佛號,盡一口氣為一念,這樣連續念十口氣,叫做十念。但必須把念出來的聲音自己聽得清楚。氣長氣短可以隨各人的自然,不可勉強傷氣)即可。平常行、住、坐卧,心心念念不離佛號最好。

禮佛前,先要凈(洗)手,拈香(或叫上香)。

① 將香點燃。

② 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桿,大拇指頂著香的尾部。

③ 安置胸前,香頭平對佛菩薩聖像

④ 再舉香齊眉。

⑤ 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

⑥ 開始用左手分插香。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歷生父母師長」。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插香的第三種方法是最簡單的, 和第一法一樣,但念得比較簡單,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念:「供養法」。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念:「供養僧」。總括而簡單。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或念『直達諸佛所』),懇請大慈悲,施與眾生樂」

如果是上環香,就要以點燃之處向佛,兩手像持長香的方式一樣,舉香時,只要口中默念:「供養十方三世三寶。願此香華雲,直達三寶所,懇請大慈悲,施與眾生樂」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時,就要用雙手大指和食指拿著香的兩頭,中指、無名指、小指都張開伸直,高舉齊眉,前後放進香爐;第一支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過送入;第二支則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樣,觀想默念的方法都和上長香時一樣。

佛弟子們恭敬虔誠的第一個表示,就是肅立(兩腳與肩同寬平立)合掌。合掌的式樣有很多種,一般都是以兩手的掌指伸直,掌背微躬;掌心略彎,舉至心口處輕合,不可過緊,宜如塔形。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說:「兩掌合緊不留餘隙,是為外道合掌,第一 會淪為外道,(因心為形役,難入真空妙有之境故);第二 會感生在無佛的地方,不聞三寶之名」。[兜率天贊嘆經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中說:「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生於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

禮拜,閩南語都叫「拜拜」,也就是對佛菩薩像虔誠的恭敬作禮之舉動,其法是: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後,立刻收束雜亂的心意,瞑目觀想:我以往無量劫中的父親在我右邊,我以往無量劫中的母親在我左邊,兒女眷屬在後,一切冤讎障類在前,此無量劫數的父母冤親眷屬,均在我的四周,團團圍繞著我,隨我一起禮佛,願你們以此善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註:此種觀想禮佛的方法,是密宗的無上法門;若常如此觀想禮佛,不僅能超度你所觀想的,而且能為自己滅障消災。即念經、持咒或持佛菩薩聖號時也是一樣,不可忽視)。觀想後,彎腰,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左掌仍舉不動,兩膝隨即跪下(此為第一把)。

(2)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的左前方(此為第二把)。

(3)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此為半把,合共叫「兩把半」。這是老名詞)。

(4)以頭垂叩於兩掌中間拜墊上。

(5)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思是以兩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這叫頭面接足禮。

(6)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將身撐起,與左掌合,同時兩膝立起。合掌依然。

(8)三禮畢,合掌彎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大指相並,兩食指相合豎直(此為定印),伸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這叫問訊。

以上為一般之禮拜法。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行者皈依後,自有上師親傳,此處不贅。

念佛(包括持咒等)是沒有什麼固定形式或某種拘束的,只要恭敬虔誠,心念專一,屋內、屋外(廁所或不潔之處除外),山林、曠野、立念、坐念、大聲、小聲、有聲、無聲……無一不可,若能心專意誠的多念,自然會有地藏經所說的:「舍一得萬報」的大利益到來(當然不一定是今生),念到無念而念,一心不亂,心之內外都為佛所充滿時,就已經達到了禪定的境界了。如能念到連夢中在遭遇各種情況之下,也能把佛號念到脫口而出時,則生西已是毫無疑問了,你的道業也可以說已有成就了,願共勉之!

懺悔是在佛菩薩聖像前,至心發露自己今生或以往不當的過錯,誓不再犯的意思。詳細一點說:「懺」是梵語「懺摩kKasamayau」的略稱,與我國的「悔過」的上一個字合並,就叫「懺悔」(如今各寺傳三壇大戒,登壇所行的懺悔禮拜仍叫「懺摩」,其他時候很少用),意思就是請求容忍我悔罪,讓我有改過遷善的機會,並祈求諒恕的意思。也就是檢討自己的得失,陳露先惡,改往修來,求佛菩薩鑒察。有些人除每日功課後常行懺悔之外,有時在得罪了人、觸犯了尊親師長,或做錯了事心中感到不平安時,或犯了自己所不知道的過錯時,也常在佛菩薩聖像前懺悔。在寺院中,除了以上個人的方式外,另外就是 團體的,逢雙日的晚課拜「大懺悔文」。其他如[法華懺]、[梁皇懺]、[觀音懺]、[地藏懺]、[金剛經懺]……等,都是為超度亡魂用的,個人也有拜的,但不多。

「念珠」,有人叫「數珠」,也有人叫「佛珠」,它是念佛菩薩聖號或持咒時用以計數和束心的工具。

念珠,梵名叫做「缽塞莫」。木槵子經說:「佛告(毗琉璃)王言:大王若欲滅煩惱報障者,當貫(串)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常至心,無分散意,稱彌陀、達摩、僧伽名,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得生三焰天……(中略)若能滿一百萬遍者,常得斷百八結業,而得無上之勝果,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涅盤「。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1080粒(這種念珠,因太長,或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念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下品為27粒。另有42粒、21粒、14粒及凈土宗的36粒、禪宗的18粒等共9種。

念珠的粒數各有其含義:1080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而成為1080粒;108粒的,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54位;42粒的,乃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是表示聲聞之27賢聖;21粒的,是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是表示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餘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攜帶方便,分108數的1/3或1/6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其他深意。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據[數珠功德經]的記載是這樣的:

鐵者:5倍;

赤銅者:10倍;

珍珠珊瑚者:百倍;

木槵子者(又名「無患子」,可能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邪之功用故也):千倍;

蓮子者:萬倍;

帝釋青子者:百萬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無數倍。

[攝真實經]中,則分念珠之功德為:

香木者:1分;

鍮石(黃銅)、銅鐵者:2分;

水精、珍珠者:1分;

蓮子、金剛子者:2分;

諸寶及菩提子者:無數分。

另外,如[瑜伽念誦經]、[守護國界經]、[蘇悉地經]及[陀羅尼集經]等,對念珠之功德均有記載。總而言之,所說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勝和最大,這是佛教中,無論出家在家,凡與佛有緣而喜修佛者,都喜歡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則有視法而用之說,唯鳳眼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經加持後,也有以一當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們,如要使用念珠,最好還是用菩提子,即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長道業也。

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拇指拇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輪到母珠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雲:「不應越母珠,驀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佛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於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

[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的:

佛部:應用右手拇指與頭指(食指也)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拇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拇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的記載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於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餘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雲:以右手大指捻頭指,當心撥珠,餘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名印」,這里則為「念經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狀。

[無量壽儀軌]雲: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不過,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我以為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法去修持為妙,因為功德究竟不同也。

「什麼是迴向」 ?你可以留意到寺院中,早晚課後大眾或個人的迴向?你可見過佛教發心善信所因的各種書刊的後面,每一本都有迴向偈或詞?它的用意,就是要把個人或大眾所修的善業功德,指定方向或目標,去做某種你所希望要做的用途的意思。也就是把我們自己做好的善行功德,希望自他皆成佛果,迴向菩提。[大乘義章九(卷)]說:「言迴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目標),故名迴向」。往生論下卷說:「迴向者,把自己所已行之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第七卷說:「眾生無善,我有善失,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音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由於迴向對自他都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一切菩薩之所行,無不悉皆迴向眾生與菩提。

在法華經化城喻品中,十方梵天贊嘆大通智勝佛偈文的後面,易行品彌陀章贊彌陀偈、起信論……等之後面課誦本早晚課誦後,各種經典完了時,都有迴向,古德們和今天先進大德們發心所印的書刊之後,更是各人有各人自己不同的迴向偈或迴向文。

迴向,也就是發願,所有大德們的迴向文中,以雲棲宏大師的迴向文最長也最完善,大德們不妨找來參考參考。所以,無論是念了經、持了咒、拜了懺或持了佛菩薩的聖號,或做了什麼慈善好事之後,都要趕快迴向。這比我們在世間積蓄財寶的利息不知要大多少倍呢!真可說是「舍一得萬報」,受惠無窮,千萬不可疏忽放棄。

不過要注意:若僅為個人的福德迴向,所得的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必需為十方法界所有眾生著想,這樣才有超乎人天的更大利益。

佛門里的規矩

這一篇我們所要談的問題,可以說是在家修學佛法的居士們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定要知道的。

佛門里有很多規矩,所謂規矩,是一種定下的准繩。俗話說:「規矩能成方圓」。那就是說任何一件事,都有他規定的標准,循著這個規定的標准,那才能塑成一個完美的形體來;如果把規矩放在人格上,那人的人格一定是很完美的,今天我們把規矩的尺度衡量在佛門里來,那麼佛弟子就沒有違規毀矩的了。

大凡各種宗教里,都有他們的規矩,佛教也不例外。所謂佛門里的規矩,是指佛教里無論修學哪一宗派,共同約守的一個清規,雖然不全是戒律,但那是由戒德所演化出來的。這個規矩,是不同於世俗的,是嚴肅的,恭謹的,如法的,而達到自律。這里所談的是一般大家通用的規矩;好比禪宗、律宗、密宗,尚有其個別的規矩。就不在這里贅述。

(一)規矩的基本要素

哪些是規矩的基本要素?第一,恭敬的(意)。第二,庄嚴的(身)。第三,謹慎的(口)。這三者表示了身口意的清凈,它可以攝心一處,自然而然可以循規蹈矩,使佛門更能令眾生崇敬與歸向。

第一, 恭敬的——就是說一切思維言行與身、口、意三業,是發自內心的恭敬,而自然生起對三寶——佛、法、僧——的無上崇敬與仰慕,也就是說在佛門的一切一切不能離開恭敬心,舍開恭敬心,便不能有所利益,那麼佛門的規矩,就是以恭敬心為起碼的條件,在在處處都對三寶五體投地的禮拜、歌頌、憶念與追隨。

第二, 第二,庄嚴的——佛門內的佛像、寺院、經典、法器、僧伽,乃至一草一木,莫不是庄嚴的,庄嚴著無上的菩提。這一切都時刻在無語的開示著我們,只是我們沒有用庄嚴心態去觀察、去覺得,往往忽略了庄嚴給予人們的啟示。在佛門里,您不去庄嚴自己的心,如何能體會庄嚴的道場?您更不用庄嚴道場的心,您又如何能庄嚴自性的佛陀呢?佛法是不舍離庄嚴的,舍離了庄嚴,那與污穢的世俗又有何兩樣呢?

第三,謹慎的——指對言語和行為而說,這道出身教與言教的無形教育的重要性,我們時常將恭敬與庄嚴的心,處處表現出佛弟子不同於凡夫俗子庸浮散亂,時時為凡夫俗子的表率,經常由身教中去啟示人生宇宙的真理,叫別人一看,也可以皈向佛陀座下。所以佛門中的規矩,有了這個因素在,自然使它產生了自他二利的功效。

1、 佛像——凡佛弟子見佛像必須恭敬、禮拜、供養、護持,雖然是木雕、紙印、泥塑,應觀做等同真佛,所以不論佛像在任何地方都應如是,不可分別像之好壞、大小、寺院或家庭,如是作觀,福不唐捐。凡「買」或「要」佛像時,一律要說「請」,不能說「買」或「要」,附帶說明:佛經、佛具、香花,如用錢買,或向他人要,也應一律說「請」,此是恭敬心。

2、 有的佛像是紙印的,日久欠凈,或有破損,實不能再供,應於佛像前言明另請新像再供,此舊紙佛像可恭敬焚化,切不可任意撕毀棄置,如是所做,即如出佛身血,罪墮無間;另木刻泥塑之像,如有損毀失修,佛弟子應護持聖像,發心修補,金漆剝落,當發心再貼金刷漆;因眾生禮佛,即能成佛故,可知佛像可度眾生,常令相好光明,令眾生起歡喜贊嘆心。尚有金銀、瑪瑙、玉、翡翠等制佛菩薩聖像,不可毀壞,改做其他裝飾物品,如是所作,則獲重罪。有人制香,香上有觀世音菩薩紋形,焚香時顯現菩薩形狀,香熄之後,聖相塌毀;又有人以蠟燭做成觀世音菩薩形狀,上有燈蕊,以火燃化,燭燃相毀;以上兩則,殊大不敬,商買之人,被財貨所迷,不知所造無邊重業。又有用佛像作為商標者,眾生不察,難免任意丟棄,實非所宜,皆不知佛陀偉大,眾生濫用胡為,皆失謙恭,罪報難逃。

若畫佛像,要用好筆、好墨、好紙。若綉佛像,要用好針、好線、好布。若印佛像,要用光澤好紙、形色清晰、印刷精美。若雕佛像,以金、銀、銅、玉、翡翠及諸般寶石,或檀香、沉香等上木、瓷釉上料,印刷雕塑諸佛菩薩聖像,應沐浴齋戒,燃香謹制,攝心一處,不令分心,感應道交,可獲不可思議功德。

配身小佛像之掛鏈及配汽車之掛像,有欠恭謹,然作方便,未嘗不可。若存恭敬,尚可獲福,如有褻瀆,仍自獲罪。所以配身小佛像不可當做裝飾品,那根本不是佛教徒所應有的態度,而應有虔誠祈求加被護身一切吉祥想。

還有一種卡片印的佛菩薩聖像,可以帶在上衣口袋。這種卡式小佛像,是為了個人在旅行、在作客、在單宿舍時,做功課取出供養禮拜,乃便所需。有人也兼用為護身平安之用,原無不可,但也以存恭敬心,難遭遇想。此種小佛像,只宜放上衣口袋,如放褲子口袋,即為不敬,利而未獲,過咎先至。

再有,一般不信佛的人,常將佛像當做藝術品做擺設陳列欣賞,或與其他物品雜陳並列,皆非正因。如能勸化他人勿做藝術品欣賞,而應恭敬、禮拜、供養,則為利他覺他的菩薩行了。佛教徒見到佛像,無論大小及任何形式,必須要恭敬、禮拜、供養,福德無量。

此外,有見到每一佛者,皆應恭敬,如[地藏經]中有「稱佛名號品」,又如[千佛名經]及[萬佛名寶懺]中所載名號皆由世尊金口宣說。一一佛名皆常恭敬、禮拜、供養,功不唐捐。

最後要知道的是迎請佛像時,無論是銅的、木的、瓷的、紙的,一概以難遭遇想,恭敬捧迎,不可輕率從事,佛像用雙手捧於胸前,切記不可反復在腿上,不可像包東西一樣,用手一提。請紙像最易犯過失,把佛像拿著垂向膝下,或夾在腋下,如是種種不敬之過,看來沒有什麼,其實不知不覺中已獲罪過。凡諸佛像,那必須視同報身、化身佛一樣的尊敬,此種功德又豈是凡夫俗子的我們所可揣摩到的呢?

閱讀全文

與問訊法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1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58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3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899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2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5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7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5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4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4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7
卡羅拉車鑰匙鎖車里的解決方法妙招 瀏覽:402
工藝氣體檢測方法 瀏覽:734
心臟室上速治療方法 瀏覽:585
無腿鍛煉方法 瀏覽:531
睡眠枕使用方法 瀏覽:636
數字顯示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1010
用紙做迴旋鏢的簡單方法 瀏覽:551
風挾熱邪有什麼調理方法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