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說服性傳播的經典解讀
傳播者的特性:如果傳播被認為是來自低可信性信源,受眾會認為它在表述上比來自高可信性信源的傳播更偏頗和不公正;在影響受眾意見方面,高可信性信源比低可信性信源的即時效果更大,而幾周後,高可信性信源的正面效果和低可信性信源的負面效果會逐漸消失;對意見的即時影響與受眾的注意程度和理解力無關。
訊息的內容和結構:在說服中,輕度的恐懼訴求是最有效的,中度訴求和重度訴求雖然能夠引起對象的興趣和緊張感,但也會產生一些干擾,降低了它們的整體效果;訊息的組織形式研究發現,最有效的訊息是明示結論,並以「兩面提示」的方式提出,訊息提出的先後順序對傳播效果並無太大影響。
受眾:那些群體歸屬感很強的人,很難接受那些與組織規范相悖的傳播;受眾的個性因素研究發現,自尊心比較弱的人比較容易受影響,而那些對他人具有攻擊性的人,以及有精神性神經症傾向的人,則很難被影響。
受眾反應模式:主動參與傳播者會比被動參與傳播者更容易改變意見,例如,那些不得不發言支持某一問題的人,往往比那些只是看材料、聽講話的人,更容易朝著講話所支持的方向改變意見。
㈡ 什麼是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 其代表作和主要貢獻是什麼
傳播效果研究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說服性傳播」效果研究。也稱為傳播的說服效果,指的是受傳者的態度沿傳播者說服意圖的方向發生的變化。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種「純效果」。
人類文明由傳統社會發展到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對政治權力的認知與態度實現了以下四種轉化;(1)從統治型權力觀到服務型權力觀;(2)從單向性權力觀到雙向性權力觀;(3)從全能權力觀到有限權力觀;(4)從強制性權力觀到說服性權力觀。
卡爾·霍夫蘭(CarlHovland,1912-1961)
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國芝加哥,1936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曾擔任該校心理學系講師、助理教授、教授,是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也是宣傳與傳播研究的傑出人物。
網上的資料,望採納。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的特點:
一、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分為全面普查和抽樣調查。
二、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一般分兩個層次,說什麼(傳播內容)與怎麼說(傳播形式)。
特點:①客觀性。②系統性。③定量性。④顯性內容。
三、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四、個案研究一般沒有事先的研究假設,結果都從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證實假設,其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個案研究法就是檢測某一對象的多方面特徵的研究方法。
㈣ 說服研究 名詞解釋!!!
說服研究是由卡爾·霍夫蘭提出的。由亞里士多德經卡特賴特至霍夫蘭,遂成為一個直到今天仍非常受歡迎的傳播研究課題。改研究項目既是現代態度改變研究的開端,又是大眾傳播理論若乾重大貢獻的淵源。
羅傑斯(E·Rogers,1986)認為:霍夫蘭的研究直接影響了傳播研究對傳播社會效果(以態度改變的程度測量)的重視。
在耶魯大學學習期間,霍夫蘭是學習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的追隨者,後來又共事多年。這對霍夫蘭研究態度改變的方法有極大的影響。本來他可以在實驗心理學領域大展拳腳、早出成果,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霍夫蘭應召率領主要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赴華盛頓,在美國陸軍軍部研究新聞及教育署研究戰爭宣傳與美軍士氣的問題。
從此,霍夫蘭的實驗對象由讓老鼠走迷宮變為讓士兵看影片,通過對影片內容、形式和設計變化,測量、分析傳播來源的可信度、恐懼訴求的程度、問題提出的先後效用、論辯時是講一面之辭還是兩面都說、結論是明示好還是暗示好等傳播問題。
戰爭結束後,霍夫蘭帶著同事和資料回到了曾工作過的耶魯大學,繼續進行態度改變方面的研究。他們接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設立了耶魯傳播研究項目,旨在"提出科學的見解,以辨別哪些條件可使這類或那類勸服性傳播的效果有所增強或減弱。"(霍夫蘭等,1953)
他的說服研究小組碩果累累,從1949年至霍夫蘭生命終結時,幾乎每年撰寫一部著作。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說服研究仍然是一種流行的社會研究,每年大約有1000種研究成果出版。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研究的普遍性下降了。或許因為所有原始的霍夫蘭式的線索都已經得到充分開發,所以這個研究陣線的活力也被耗盡,而新穎的方法還沒有得到確認。而且,許多傳播學學者開始認為,單向傳播是作為對傳播過程的相互作用的、來回往返的本質的一種簡單化而發生作用的。然而,霍夫蘭既將說服研究引入傳播學,又將實驗方法引入傳播學。他的理論和他的方法在今天都仍然具有生命力。
㈤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傳播學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四個維度。
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
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㈥ 說服性傳播的說服性傳播與說服論
1.說服意圖與效果變化方向的關系?
這種關系又分為兩類,一是受傳者的思想言行按照傳播者的說服意圖向正方向產生態度變化,被稱為正效果;二是相反,被稱為反效果或負效果。這里所說的正、負效果,系指傳播者的說服性傳播目的是否達到,基本達到了,即為正效果,反之則為負效果。例如,對社會敏感問題的報道、宣傳,要麼產生正效果,要麼產生負效果。?
2.說服性傳播內容與受傳者既有態度(或稱先向傾向)的關系?
受傳者的態度變化,如果沿著說服性傳播內容同向發展,盡管存在程度差異,但都稱為同化效果;如果向遠離說服性傳播內容的方向發展(同樣也存在程度差異),則稱為對比效果。在通常情況下,如果受傳者原來就具有接近於說服性傳播內容的立場、觀點時,容易產生同化效果,反之則容易產生對比效果。這種理論基本符合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先決、外因條件的唯物辯證觀點,比較充分地認識到受眾的主動性因素。?
3.時間與傳播效果的關系?
絕大多數的說服性傳播,並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不論是何種效果)。任何效果的產生都需要一定時間與過程,只是有快慢差異而已。如同化學反應現象一樣,有的較快顯現反應結果,有的則需要經過較長的反應過程,甚至需要附加某種特定的條件。一般說,權威性、可信度較低的傳播者和媒介發出的說服性傳播,一般難以引起受傳者重視。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或是經由權威性傳播者和媒介再傳播之後,或許會產生很明顯的效果。這樣產生的效果,在明顯表露之前被稱為假眠效果。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其宣傳、討論以及它所產生的重大深遠影響,在中央領導強調和《人民日報》轉載並開展討論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就呈現這種假眠效果。又如,當某一事項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觀點同時加以報道,讓受眾進行思考、討論時,也往往不能很快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明顯效果。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將可能產生穩定、堅實的明顯效果,而且會是正效果。這種效果被稱為遲行效果。對這類假眠效果和遲行效果不能忽視,特別是對重大社會問題和政治性敏感問題的說服性傳播,傳播者應盡可能預測到可能發生的假眠效果或遲行效果,決不可急欲求成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否則將欲速則不達,甚至促成負效果。假眠的效果、遲行的效果,往往潛藏著說服性傳播所能達到的最佳效果和最真實的效果。?
4.說服性傳播效果與其他四要素(傳播者、媒介、信息、受眾)的一般關系?
不言而喻,這四種要素都分別地和綜合地影響著說服性傳播效果的好壞、大小、成敗;反過來,說服性傳播效果如何,也影響四要素的運作行為。它們是一個完整的傳播系統,互為影響、促進或制約,缺一不可。說服性傳播效果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主要是繼承了以往傳播學研究中的合理內核,並無多少創新,故此處不再贅述。?
5.說服性傳播效果的類型?
(1)創意效果。即提出一種新觀點、新見解,促使持中立態度的受傳者明確表示贊成或反對。?
(2)強化效果。即進一步穩定或強化受傳者既有的立場、態度和傾向性。這是說服性傳播中最常見、最主要的效果類型。
(3)小變效果。即沖淡、削弱受傳者原有的立場和態度,使之部分地表示贊同或反對。?
(4)變革效果。企圖使受傳者固有態度和立場發生180度逆轉,由反對變贊成,或由贊成變為反對。但這種效果只有在社會大變革背景下才可能產生,因此不具普遍性。?
(5)衡定效果。使受傳者固有立場、態度保持不變。?
(6)無效果。即傳播與信息的浪費現象。?
(7)逆效果。產生了與傳播者願望相反的效果。這是傳播者在把握傳播方式和選擇傳播內容上的失誤、失策、失算造成的,是對傳播者的客觀懲罰。?
以上所述,即是說服論的主要理論模式。在此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是,由於新聞傳播都是有目的的一種活動,所以,說服性傳播自然是居新聞傳播的主導地位。其次,不論是何種目的,其共同點都是要影響、說服受眾,使之按傳播者的說服意圖發生變化。這就是新聞傳播歷來所具有的導向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