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虛社會研究方法虛假關系

虛社會研究方法虛假關系

發布時間:2022-12-24 16:56:20

A.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的關系

科學、非科學與偽科學[轉]

2006年11月,中科院研究員宋正海發起了一場要求廢除《科普法》中「偽科
學」條款的簽名,得到150個人的響應,在網路上和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這個
事件直接把科學與偽科學的對立和斗爭推向新的高潮,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
還專門為此做了專題。看過這場電視辯論以後,覺得不少觀眾對一些基本的概念
還沒有搞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對科學、非科學和偽科學的概念進行界定,澄清有
關的錯誤認識。

科學一詞的內涵與外延非常豐富,既指一種知識體系、一種研究方法、一種
求真務實的精神,也指一種社會活動、社會建制,在日常語言中,「科學」的涵
義更為寬泛,比如,它還有「正確」的意思。我們常說:你的看法不科學,就意
味著你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概念的泛化不利於討論,為了避免無謂的爭論和概念
混淆,加強問題的針對性,先把「科學」這個概念限定一下,它特指人類運用邏
輯與理性的方式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的方法以及偱此方法構建而成的知識體系。凡
是不按照這樣的方法形成的認識體系、思維體系或觀念上的東西,都叫作非科學。
例如,日常的知識源於經驗,宗教的知識基於信仰,哲學的知識基於思辨,文學
與藝術則強調想像,風水命相理論基於虛構,它們都不遵循嚴格的理性與邏輯,
所以,它們都屬於非科學的范疇。從歷史的發展來說,現代意義的科學應當從文
藝復興時期實驗科學興起、學者的理性主義與工匠的經驗主義結合的時期算起,
它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和龐大的體系,至今仍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
過程中。另外,必須指出一點,科學與非科學這一對名詞是對人的思維或者觀念
世界的二分法,在人的思維世界和認識體系當中,除了科學,就是非科學。這個
二分法,必須要限制在觀念世界裡面,觀念世界以外的東西,一棵樹、一隻狗、
一條河流,那是事物自身、客觀世界本身,不能說它是不是科學。

B. 社會學家是怎樣研究社會的

1、社會調查研究:在系統地、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的材料的分析和綜合來科學地闡明社會生活狀況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研究的一個階段,是指運用觀察、詢問等方法直接從社會生活中了解情況、收集事實和數據,是一種感性認識活動。
3、研究:社會調查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指通過對事實資料的思維加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一般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體現和應用,它提供了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
5、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稱研究方式,它表明貫穿於社會調查全過程的程序、步驟與操作方式,它說明研究者是通過何種具體途徑得出研究結論的。
6、社會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在調查研究的某一階段中使用的方法、技術、工具等

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類型
1、應用性調查研究:通過社會調查來了解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並運用社會理論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議。
2、理論性調查研究: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來發長和豐富社會理論,並提供有關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知識。
3、普查:也稱整體調查或全面調查,它是為了了解總體的一般情況而對較大范圍的地區或部門中的每個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
4、抽樣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抽取某些單位或個人作為樣本進行調查,並以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
5、典型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問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6、重點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的情況。
7:個案研究:從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細致地描述一個具體單位的全貌和具體的社會過程。
8、探索性調查研究:採用「走馬觀花」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社會現象「是什麼」的問題,它能對社會現象的狀況、特點和發展過程作出客觀、准確的描述。
10、解釋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為什麼」的問題,它能說明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預測事物的發展後果,探討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11、橫剖研究:在某一時點對調查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
12、橫斷面:指由調查對象的各種類型在同一時點上所構成的全貌。
13、縱貫研究:在較長時期的不同時點收集資料,並對社會現象做縱向研究。
14、趨勢研究:一般是對較大規模的調查對象總體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對在某一時期具有同一特徵的人群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6、追蹤研究:對同一批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種與追蹤研究相似,即要調查同一批人的態度或行為的變化,但又只作一次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回想他們過去的態度或行為是怎樣的,而現在又起了那些變化的研究方法。
18、統計調查:一種定量化的調查方式,它是從許多單位中收集多個單位的可對比的信息,並利用這種可對比的資料,進行匯總統計,以便對調查內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實地研究:也稱「實地調查」,是社會調查研究的另一種主要方式。這種調查方式是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觀察、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參與觀察:調查者本人加入調查對象的團體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員的角色,對這里所發生的現象和情況進行多方面的長期觀察的方法。
21、個案研究:通過對個體發展過程的調查來洞察個體為什麼會具有特定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為趨向。
22、蹲點調查:下到一個有代表性的社會單位中,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調查研究,對現行的政策、計劃、措施的效果進行檢查,從中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藉以指導全局工作。

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

1、歸納推理:從經驗觀察出發,通過對大量客觀現象的描述,概括出現象的共同特徵或一般屬性,由此建立理論來說明觀察到的各種具體現象或事物之間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
2、演繹推理:從一般理論或普遍法則出發,依據這一理論推導出一些具體的結論,然後將他們應用於具體的現象和事物,並在應用過程中對理論進行檢驗。
3、假設演繹法: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或稱「試錯法」,由演繹和歸納兩種推理構成,有助於克服單純演繹或單純歸納的局限性。它是從問題出發,為解答問題而提出嘗試性的假說或理論解釋,由這一理論假說可以推導出一些研究假設,然後通過大量的觀察來檢驗假設。
4、研究框架:將課題具體化,它可以是一種由具體理論假設組成的理論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設想形成的框架圖。

社會調查研究的准備與設計
1、研究課題:說明一項調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它是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或變數間的關系的一種提問。
2、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調查之前征詢有關專家、學者和領導幹部的意見,到調查地點進行初步考察,與基層有關人員座談,以便了解調查任務、確定研究課題、明確調查內容、增強感性認識,為提出研究假設和制訂研究方案奠定基礎。
3、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
4、假設:由概念(或變數)構成的,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加以陳述,並對(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特定關系進行預測的命題。
5、概念: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和基本單位,綜合概括同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抽象名詞。
6、變數:概念的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和界說而轉換來的。也可以說,它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體形態上的變動性。
7、相關關系: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它表現為: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那麼就可以說兩個變數具有相關關系。
8、因果關系: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反之則不然,那麼就可以說X與Y有因果關系。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結果,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
9、虛無關系:兩個變數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則稱它們不相關。
10、命題:關於一個或更多概念(或變數)的陳述。
11、分析單位: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
12、調查內容:制一項調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它們涉及各種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徵。
13、層次謬誤:或作生態謬誤,是指用一種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調查,卻用另一種低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結論。
14、簡化論:或稱還原論,在社會研究中是指局限於用某類特徵來分析和解釋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15、操作化:即研究課題的操作化,是通過對抽象概念的定義來選擇(或制定)調查指標,從而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觀測的變數,將研究假設轉化為具體的假設。
16、概念的抽象定義:用文字來概括地說明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將概念所指的某類現象與其他現象區分開來。
17、概念的操作定義:依據抽象定義所界定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觀測的調查指標或調查項目來說明如何度量一個概念。
18、調查指標:概念內涵中某一方面內容的只是標志,它表示經驗層次的現象。
19、假設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設到具體假設的過程。
20、調研方案:通過對一項研究的程序和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全面的考慮,制訂出的總體計劃和切實可行的調查大綱。

社會現象的測量 1、測量:指按照某種法則給物體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數字和符號。
2、社會測量: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對社會現象之間性質差異和數量差異的度量。也可看作對社會現象進行精確的、有意識的觀察。
3、法則:即測量法則,是把數字或符號分派給調查對象的統一標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類尺度:也稱類別尺度或名義尺度,是將調查對象分類,標以各種名稱,並確定其類別的方法。它實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
5、定序尺度:也稱等級尺度或順序尺度,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調查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的一種尺度。
6、定距尺度:也稱等距尺度或區間尺度,是一種不僅能將變數(社會現象)區分類別和等級,而且可以確定變數之間的數量差別和間隔距離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稱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種除有上述三種尺度的全部性質之外,還有測量不同變數(社會現象)之間的比例或比率關系的方法。
8、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9、調查指標:是指具體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數量指標和分類指標。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也指測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的 變數。換言之,所謂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體重復進行調查或測驗,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數:即用同一樣本所得到的兩組資料的相關系數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可以解釋為在所測對象實得分數的差異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測量對象本身的差別決定的。信度系數高表明測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測量誤差小。
12、效度:是指測量工具測出變數的准確程度。換言之,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有效性,即測量工具能准確、真實、客觀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13、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內容的適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題目是否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則效度:指的是用幾種不同的測量方式或不同指標對同一變數進行測量時,將其中的一種方式或指標作為准則,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這個准則作比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准則的方式或指標具有相同的效果,則其他的方式與指標就具有準則效應。
15、構念效度:通過對某些理論概念或物質的測量結果的考察,來驗證該測量對理論構念的衡量程度。
16、經驗效度:即選擇對有關情況比較了解的人來鑒定調查資料的效度。

抽樣
1、非概率抽樣:指依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對象的分析,主觀地、有意識地在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進行選擇的抽樣方法。
2、概率抽樣:指依據概率理論,按照隨機原則選擇樣本,完全不帶調查者的主觀意識的抽樣方法。
3、抽樣:一種選擇調查對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說是由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代表的過程。
4、樣本:通過抽樣所選取的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謂代表,也就是說,抽取出來的樣本從調查所要研究的總體特徵來看,能夠再現總體的結構。
6、個體: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即分析單位。個體可以是某種類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組織、社區等。
7、研究總體:在理論上明確界定的個體的集合。
8、調查總體:研究者實際抽取樣本的個體的集合體。
9、抽樣框:又稱抽樣范疇,是抽取樣本的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
10、參數值: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1、統計值: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2、抽樣誤差: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論總體的參數值時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樣本代表性大小的標准。
13、置信水平:指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
14、置信區間: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樣本統計值與總體參數間的誤差范圍。
15、簡單隨機抽樣:又稱純隨機抽樣,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樣。是對總體中的所有個體按完全符合隨機原則的特定方法抽取樣本,即抽樣時不進行任何分組、排列,使總體中的任何個體都同樣有被抽取的平等機會。
16、等距抽樣:也稱系統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在按一定順序排列好的個體中先計算出抽樣間距K,然後在頭K個個體中,按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區一個個體K,再從K開始,每K個個體中抽取一個個體的抽樣方法。它適用於同質性較高的個體。
17、分層隨機抽樣: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分為幾個子總體,每個子總體稱為一層,然後從每一層中隨機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樣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層抽樣: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隨機抽樣:又稱聚類抽樣。是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個子群體作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辦法(如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從中抽取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在一起作為總體樣本的抽樣方法。
20、多階段抽樣:不將樣本子群中的所有個體作為樣本,而是再從中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出最終樣本,因最終樣本的獲取經過兩次抽樣,我們稱之為二階段抽樣。同樣的,可進行三階段、四階段……即多階段抽樣。
21、偶遇抽樣:又稱方便抽樣,是指研究者將其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環境里所能遇見或接觸到的人均選入樣本的方法。
22、主觀抽樣:又稱判斷抽樣或立意抽樣,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的代表性取決於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
23、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也是按照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的方法。
24、滾雪球抽樣:先從幾個適合的樣本開始,然後通過它們得到更多的樣本,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的方法。
25、樣本大小:又稱樣本容量,指的是樣本所含個體數量的多少。樣本的大小不僅影響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調查的費用和人力的花費。
26、精確度:就是這項研究能允許樣本估計量有多大的誤差。社會研究常選用的誤差界限是5%。

1、問卷
:社會調查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
2、自添問卷:由被調查者自己添答的問卷。
3、訪問問卷:由訪問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口頭答案來填寫的問卷。
4、封面信:一封給被調查者的。它的作用在於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的內容、目的、意義等。
5、指導語:用來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問卷的一組說明。
6、開放式問題: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問題。
7、封閉式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答案,要求被調查者選擇一個作為回答。
8、編碼 :賦予一個問題極其答案一個數字作為它的代碼。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說,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況,以便對各種問題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10、答案的窮盡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間不能相互重疊或相互包含。
12、雙重含義:在一個問題中,同時詢問了兩件事件,或者說,一句話中同時問了兩個問題。
量表與測驗法
1、量表:適於較精確的調查人們主觀態度的測量工具,它由一組問題構成,用以間接測量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或觀念。
2、總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給出一組問題,請被調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後改為五種回答。然後根據每個被調查者對各道題的回答分數的加總得出一個總分,這一總分就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他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
3、分辨能力:指一個題目是否能區分出人們的不同態度或態度的不同程度。
4、測評表:一種類似與量表的調查表,用一組題目來度量,然後用各項題目的分數或用一個總分來評價。常用於考核和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工作績效。
5、測驗:以間接的方式收集個人的態度、人格結構和心理行為等方面資料的方法。它是一種標准化的程序。
6、測驗的標准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測驗必須經過標准化的程序進行編制,二是使用時必須按標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較的標准,通常將樣本的平均得分作為該測驗的常模。它可作為判斷個體差異的依據和比較的標准。
8、社會計量法:也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
9、指數分析:通過社會計量指數分析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比較同一群體內不同情景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且對不同群體的特徵進行比較。
10、民意測驗:也稱民意調查或輿論調查。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精確反映社會輿論或一般民意動向。

C.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有四種: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分析、實地調查。每一種總研究方式都有適用范圍,也存在一定優缺點。

調查研究適用於社會生活狀況調查、社會問題調查、市場調查、民意調查和學術性調查。

實驗研究適用於探索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實驗的類型有實驗室實驗和實地實驗、標准試驗和准實驗。

文獻研究適用於研究那些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類型有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存統計分析。

實地研究適用於研究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其特徵,它是一種深入到研究現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參與觀察和無結構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並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社會研究方式。

D. 實證與虛證的區別方法

一、主體不同

1、實證:是指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2、虛證:又稱偽證,在訴訟過程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事實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二、特徵不同

1、實證:具有鮮明的直接經驗特徵。

2、虛證:對案件事實做虛假陳述,對有關證據做虛假辨認。


三、對待方式

1、實證:研究方法包括數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

2、虛證:對偽證者的制裁可以從輕掌握,進行批評教育則可。


E. 虛擬社會的虛擬社會簡介

虛擬社會是人們在計算機網路中展開活動,相互作用形成的社會關系體系。虛擬社會的形成和發展,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改變了社會結構,形成了與現實社會並存的社會存在的新形式;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形成了人類的虛擬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類思維的社會基礎,形成了人類的虛擬思維方式。使虛擬化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趨勢。這社會哲學提供了重大研究課題。虛擬社會以現代計算機網路為基礎和框架,人們以虛擬方式在其中展開活動而形成的社會關系體系 ,可以稱為虛擬社會。虛擬社會的生成 ,改變了社會的結構 ,使社會分化為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 ,社會主體生存也隨之分化為現實生存和虛擬生存。以虛擬性、模糊性、全球性、裂變性為特點的虛擬生存是與現實生存根本區別的社會主體的一種存在方式 ,這種存在方式帶來了人類生存中虛擬生存與現實生存、理想化生存與世俗化生存、全球生存與民族生存的矛盾。

F. 如何對社會實踐所統計來的材料進行思維加工

所謂對社會實踐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就是調查研究者運用語言等思維工具和科學的方法,對整理、統計分析後的資料進行研究,繼而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

思維加工的進行包含著以下主要任務:

1.概括實踐獲得的真實情況:

社會實踐完成以後,就要對結果加以統計和分析,在此之前,要概括出社會實踐所獲得的真實情況,萬萬不可弄虛作假,已切一真實為主,不能作假或者虛假概括實踐所獲,如果弄虛作假,那麼的話,此次社會實踐的結果也就有很大可能是虛假的,耗費了時間和精力,卻得出虛假的結果,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G. 社會研究方法的相關內容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展現為一個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這一過程的內容、實質和規律,為我們具體研究社會歷史現象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
一、 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 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東西,最終都要在歷史上消亡。一個過程的結束,就是另一個過程的開始。正是這種有限的、無始無終的、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開天闢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人類社會「永遠不會在人類的一種完美的理想狀態中最終結束;完美的社會、完美的『國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東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歷史狀態那隻是人類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發展進程中的暫時階段」。
人的認識也是一個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那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正如歷史不具有最終的性質一樣,人類的認識也不具有最終的性質。「真理是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而科學從認識的較低階段向越來越高的階段上升,但是永遠不能通過所謂絕對真理的發現而達到這一樣,在這一點上它再也不能前進一步,除了袖手一旁驚愕地望著這個已經獲得的絕對真理,就再也無事可做了。」
恩格斯說:「這種辯證哲學推翻了一切關於最終的絕對真理和與之相應的絕對的人類狀態的觀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終的東西、絕對的東西、神聖的東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暫時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滅亡的不斷過程、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過程,什麼都不存在。」這一論述,為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二) 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與飛躍的統一,即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社會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在量變階段,社會面貌總的說是穩定的,表現出自身發展的連續性;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質變、飛躍,新質代替舊質,漸進性過程「中斷」,表現出發展的非連續性。發展史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只有不間斷的量的積累,才有間斷性的質的飛躍。
堅持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統一,對於我們正確把握歷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聯系和區別,採取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階段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毛澤東說:「我們反對革命隊伍中的頑固派,他們的思想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而前進,在歷史上表現為右傾機會主義。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爭已將客觀過程推向前進了,而他們的認識仍然停止在舊階段。……我們也反對『左』翼空談主義。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則把僅在將來有現實可能性的理想,勉強地放在現時來做,離開了當前大多數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實性,在行動上表現為冒險主義。」
(三) 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行和曲折性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否定舊事物,不是對舊事物的簡單拋棄,而是有所拋棄、有所發揚,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辯證的否定。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作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為新事物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經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個周期之後,第三階段的食物擊中了前兩個階段食物各自的積極因素,成為更高級、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然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矛盾雙方斗爭此消彼長或次長比的復雜性,由於人們認識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復性,決定了事物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迂迴的,表現為波浪式發展、螺旋式上升。列寧說,歷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樣筆直又筆直。毛澤東說:「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
堅持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歷史觀,既要反對歷史循環論,又要反對歷史直線論。堅持新生事物不可戰勝的歷史辯證法,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同時在實踐中自覺走曲折前進的道路。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歷史活動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這是因為:
第一,「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動的產物。人們擁有的生產能力決定與人們所處的條件,決定於先前已經獲得的生產力,決定於在他們以前已經存在、不是由他們創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創立的社會形式。
第二,歷史是一個合力。歷史「最終的結果總是從需索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於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自然界的發展是自發的、盲目的、無意識的;社會發展則是自覺地、有意識的。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為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性包括選擇「做什麼」和「怎麼做」,即包括選擇實踐目標、實踐手段、實踐方法等。主題選擇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實踐活動的成敗具有決定性意義。這種選擇並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確選擇或錯誤選擇,還包括最優選擇、次優選擇等。同樣是正確選擇,是最優的還是次優的,對於加速或延緩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的影響。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主體選擇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就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人們只有把握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當人們沒有認識必然性的時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於人的;當人們認識並把握了必然性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來為自己的目的服務。「社會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樣,在我們還沒有認識和考慮到它們的時候,起著盲目的、強制的和破壞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認識了它們,理解了它們的活動、方向和作用,那麼,要使它們越來越服從我們的意志並利用它們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就完全取決於我們了。」
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統一性,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和多樣性。社會歷史過程作為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是科學的、辯證的決定論。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認識社會歷史,離不開現代人的眼光。但是,後人在認識既往的社會歷史時,必須從特定的歷史時代、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出發,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過程中加以認識。列寧說:「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離開歷史過程和歷史條件,用個人的好惡、主觀的模式等,去剪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要求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
歷史的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二是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真實。我們要把這兩種真實統一起來,離開了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真實,無從發現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而僅僅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又遠遠不夠,還必須透過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把握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正如恩格斯所說:「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
堅持歷史主義原則,既要反對否定一切的歷史虛無主義,又要反對肯定一切的歷史復古主義。對於歷史遺產 要採取批判繼承的科學態度。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對未來的預測、關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活動的表現。研究社會過程、認識社會規律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社會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來解決當前和今後面臨的歷史課題,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過程和階段,確立和設計未來社會發展的目標,宣召和選擇實現目標的有效手段和路徑,從而增強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自覺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動型,做到在某一時間和過程發生之間未雨綢繆,掌握主動。
科學預見之所以可能,在於社會歷史過程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統一。必然性總是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現,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著某種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說:「被斷定為必然的東西,是由純粹的偶然性構成的,而所謂偶然的東西,是一種有必然性隱藏在裡面的形式。」透過偶然認識必然,便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前程。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馬克思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會歷史過程必須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歷史是人類社會自身的客觀進程,邏輯則是對這一進程和歷史順序的認識和把握。社會歷史過程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社會歷史進程在人類思維中的再現。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於「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如果必須處處跟隨它,那就勢必不僅會注意許多無關緊要的材料,而且也會常常打斷思想進程」。因此,邏輯對歷史的反應不是機械的、照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學抽象基礎上對歷史進程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邏輯反映歷史又高於歷史,只有上升
到邏輯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因此,以科學抽象和邏輯的方式把我社會歷史進程,就其實質來說,依然是歷史的方式,它「不過擺脫了歷史的形式以及起擾亂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觀點,既要反對把歷史碎片化、否認歷史發展規律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從邏輯出發剪裁歷史、用邏輯統一歷史的錯誤傾向。

H. 如何在實際研究中運用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序

社會研究主要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大類。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歷史社會學研究屬於定性社會研究方法。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斗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一般觀點將社會學區分為宏觀(巨視)或微觀兩類,認為分析單位如國家發展,就屬於前者;分析個人精神與家庭等,較屬於後者。這是相當僵化的解決看法。事實上,所謂微觀並非依照研究單位的規模看,微觀較屬於處理社會學基本原型的東西,更觀察在不同單位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在企業之間、乃至於國家之間,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個個體,研究他們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微觀方式處理之─諸如用象徵互動論、現象學方法等。
互聯網是社會學家的興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二.它成為討論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課題。互聯網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區、虛擬社區;四.因為互聯網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一般歐美注意到互聯網問題,較傾向從媒介角度出發。認為它不僅是一個溝通工具而已,更在於改變人們互動的模式,一如20世紀以前,貨幣出現聯帶影響人們的現代生活,都會生活等;或向古騰堡印刷術在歐洲蓬勃之後,對歐洲知識與教育等面向的改變。

閱讀全文

與虛社會研究方法虛假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1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1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0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0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78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2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4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1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1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2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7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1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8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903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6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8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9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7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