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會計學派分為幾類每類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什麼他們的代表思想是什麼
20世紀居主導地位的三大會計學派有描述會計學派、規范會計學派和實證會計學派。
描述會計學
描述會計學派主要運用歸納法作為研究方法。歸納會計學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桑德斯、哈特菲爾德和莫爾(Sanders Hatfield Moore,1938)的《論會計原則》、吉爾曼(Gilman,1939)的《會計中的利潤概念》、佩頓與利特爾頓的《公司會計准則緒論》、利特爾頓(Littleton,1953)的《會計理論結構》和格雷迪(Grady, 1965)的《企業會計原則匯編》等。描述會計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有以下特點:一是研究方法偏重於歸納法;二是堅持業主權理論和企業主體理論;三是在計量上堅持歷史成本會計模式自於日常經營活動和獨立當事人切身利益的相互作用。
規范會計學
盛行於20世紀70到80年代,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規范性學派在麥克尼爾(K.MacNeal,1939)的《會計的真實性》、莫立茨 (M.Moonitz,1961)的《會計的基本假設》(即後來的第1號會計研究公報,ARS1)、斯普羅斯與莫立茨的《試論企業廣泛適用的會計原則》(即後來的ARS3)和美國會計學會(AAA,1966)的《論會計基本理論》等一大批研究成果的推動下在理論界與描述會計學派分庭抗衡。但由於當時邏輯實證主義在會計界的統治地位,加上演繹法「假設原則」邏輯思路自身論證的難以嚴密,尤其是會計計量理論與方法(特別是其中的現值計量理論與方法)的落後,這些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會計准則制定機構在承認其「對會計思想是非常有價值的貢獻」的同時,卻明確表示不能接受。
到了20世紀70到80年代,世界經濟的全面發展導致了許多新生的交易手段的產生使原先的理論基礎不能支持而被淘汰。這時從會計學科少數幾個最核心的基礎概念出發,通過對這些概念的討論和界定,來逐步構建會計學科的基本理論框架從而指導實務的規范會計學派被會計界所推崇。規范會計學派主要運用演繹的研究方法將會計。規范會計學派以建立會計的目標為起點,對某些關鍵性的定義和假設描述,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會計目標實現過程的邏輯結構研究,形成規范會計理論的框架:假設---原則---程序----技術檢測手段。其主要標志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發布的51份《會計研究公報》,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年發布的《企業財務報表編制的基本概念和會計原則》,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發布的《會計原則推薦書》以及加拿大特許注冊會計師協會所屬會計與審計研究委員會於1946年發布的《公告》第1號等都採用了規范會計學派的思想。這一時期,資產轉而取代了收益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實證會計學派
20世紀80年代後,信息觀和方法論前後不一貫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隨著欠發達的市場經濟、工業經濟向發達的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轉變,越來越表現出其不適應性。在面向復雜多變、日趨激烈的外部環境時,外部投資者、經營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面向未來、面向市場作出適合現在的正確的經濟決策」,這對信息觀和中途轉向歷史成本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形成了新的挑戰,甚至威脅著會計的地位。
眾所周知,我們通常所說的廣義實證會計,不僅包括以資本市場為研究對象的經驗會計,而且包括以會計政策的選擇等為研究對象的狹義實證會計。信息觀和計量觀屬於經驗會計理論,而以分紅計劃假設、債務契約假設和政治成本假設三大著名假設為代表的契約觀屬於狹義實證會計理論。「如果對實證會計的哲學方法論作更加嚴格的分析,並結合瓦茨和齊默爾曼在《實證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十年回顧》中的論述,可以發現,他們對證偽主義思想的運用,更接近於拉卡托斯的精緻證偽主義而不是波普爾的樸素證偽主義。」
實證會計學派是借鑒實證主義和實證經濟學原理,旨在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的會計理論"該學派宣稱,其理論將能解釋:為什麼會計會這樣?為什麼會計人員從事這樣的工作以及這些現象在人力資源利用方面產生什麼效果?實證研究以有效市場假設作為基礎,其內容包括:
(1)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受何影響;
(2)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策略和戰術選擇及其對管理人員!投資者等的影響;
(3)選擇變更會計方法的制約因素和對企業。投資者和管理人員的經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社會、政治後果和對股票價格的影響;
(4)會計法規和准則的社會經濟後果;
(5)會計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公司的會計報表等。
② 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哪幾種
會計理論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從許多前人的過去經驗所積累起來的思想、著作中汲取的;二是自覺總結分析、認識現實而形成的思想、觀念;三是基於對會計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預測而形成的推理、判斷。不管哪一種情況,要形成理論,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思維、論證的方法。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是人們研究會計理論時所運用的思維、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常見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有:
1.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從某種目的和假設出發,從中推導出個別結論、概念、程序,而形成會計理論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認為,理論的主要目的在於為開創新概念和新程序提供一種體系,以及幫助對一些備選程序進行抉擇,在建立切實可行的程序間題上,也不必要求理論完全切合實際和實用。典型的演繹法是從會計報告目標和假設出發,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准則、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演繹法非常強調邏輯推理的作用。這種方法的基本研究程序為:
假設、前提→推導→結論→驗證→具體問題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保持相關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使理論構建具有邏輯嚴密性;其缺點是如果假設和前提是虛偽的或錯誤的,其結論也將是虛偽或錯誤的。
2.倫理法.
倫理法又稱道德標准法,是指將制定會計處理和編制會計報表應遵循的道德標准,作為建立會計准則或理論體系依據的一種專門方法。在西方會計理論中,會計道德標准論將重點放在正當(Justice)、真實(Truth)和公正(Fairness)上。公正、(會計學習網http://www.2361.net)正當和無偏見是指會計報告和報表不受不正當的權勢或偏見的影響,它們不應帶著損害別人而為任何特定個人或集體服務的目的來編制;真實是指財務報告應當毫不歪曲地作真實和正當的陳述。
在中西方會計原則、會計處理方法程序中都滲透著道德標準的要求,如人們在選用會計方法上通常以道德標准為基礎進行判斷。但是,道德標准法的缺點是它不能為會計原則的形成或現行會計原則的評價,提供合理的基礎。
3.經濟學法.
經濟學法是指構建會計理論時,將不同會計方法、技能的選擇置於對宏觀經濟指標變動影響能力的基礎之上。它強調總體的經濟效益。其理論支點是:作為規范方法,會計的目的之一是將企業和人個的行為引向特定國民經濟政策的執行。(亨德里克森,1965)會計政策、會計程序應當反映經濟現實,會計方法的選擇應當考慮宏觀經濟效果。
4.系統法.
系統法是指將系統論的原理與方法,引人到會計理論的研究中去,來解釋或表述會計現象及其規律的一種方法。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借鑒系統論原理將會計看作一個企業管理的子系統加以研究。《現代會計基本理論》(於玉林,1995)一書中指出:「會計是一個系統。它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會計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者說基本要素是人、資金、會計方法、計算工具和會計信息。」
5.實證法.
實證法是指要根據實際效用或實在的因果關系來判斷、選擇會計概念、准則和各種程序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美國會計學家詹森(M. T. Jensen)最早倡導會計實證研究,他在1976年發表的《關於會計研究和會計管制現狀的反映》中提出「由於規范的理論占優勢,會計研究是不科學的」。1986年美國R·L·瓦茨和J·L·齊默爾曼出版了《實證會計理論》一書,把實證會計理論推向一個嶄新的水平。
③ 高級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主要學術流派有哪些
高級財務會計理論研究主要學術流派分為。海外流派,研究和探討國際會計准則。准則流派,研究和探討國內的會計准則。
④ 會計研究方法的內容有哪些
一、會計學科按其研究內容,主要有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和會計電算化等重要分支學科組成。
二、會計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尺度,對一定單位的經濟業務進行計量、記錄、匯總和分析,向有關方面報導財務信息,並直接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促使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信息系統和經濟管理工作。
三、會計定義包含如下要點:
1、會計總是被用於「一定單位」,這個「一定單位」就是會計的主體。
2、會計是用來核算「經濟業務」的,這個「經濟業務」就是會計的客體,亦即會計對象。
3、會計對經濟業務進行「計量、記錄、匯總、分析和報導」,這就是會計的方法和程序。
4、會計主要採用貨幣計量尺度。
5、會計既向有關方面報導單位的財務信息,又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這就是會計的主要職能。
6、會計既是一種經濟信息系統,又是一種經濟管理工作,這就是會計的本質屬性。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商品貨幣經濟條件下,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並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連續、系統地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會計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
⑤ 誰知道國外會計著名學派,人物及思想理念啊
上個世紀,國外居主導地位的三大會計學派是描述會計學派、規范會計學派和實證會計學派。
一是描述會計學派。代表性人物有桑德斯、哈特菲爾德、吉爾曼、佩頓、利特爾頓、格雷迪等。其六年主要運用歸納法作為研究方法,主要觀點:一是研究方法偏重於歸納法;二是堅持業主權理論和企業主體理論;三是在計量上堅持歷史成本會計模式自於日常經營活動和獨立當事人切身利益的相互作用。
二是規范會計學派。其學派啟蒙人物有麥克尼爾、莫立茨 、斯普羅斯等。規范會計學派主要運用演繹的研究方法將會計。規范會計學派以建立會計的目標為起點,對某些關鍵性的定義和假設描述,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對會計目標實現過程的邏輯結構研究,形成規范會計理論的框架,即假設---原則---程序----技術檢測手段。
三是實證會計學派。這方面重要人物有瓦茨、齊默爾曼等。實證會計學派是借鑒實證主義和實證經濟學原理,旨在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的會計理論。其理論立足於解釋為什麼會計會這樣?為什麼會計人員從事這樣的工作以及這些現象在人力資源利用方面產生什麼效果?實證研究以有效市場假設作為基礎,其內容包括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受何影響;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的策略和戰術選擇及其對管理人員!投資者等的影響;選擇變更會計方法的制約因素和對企業。投資者和管理人員的經濟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社會、政治後果和對股票價格的影響;會計法規和准則的社會經濟後果; 會計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公司的會計報表等。
⑥ 會計目標的兩大主要流派是什麼
會計目標的兩個主要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
70年代後美國會計界關於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主要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
⑦ 管理會計的研究方法
1.管理會計方法產生的興起緣由
管理會計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早期企業管理層對內部計量的運用。當時的紡織廠,兵工廠等企業為了衡量內部生產過程的效率 , 在市場交易信息之 外 ,開始對企業內部特定管理信息提出要求 。1855 年,新英格蘭的利曼( Lyman) 紡織廠以復式簿記為基礎,首創了一套成本會計制度,所提供的成本會計信息 , 能反映產品成本 、工廠布置變化影響和對原棉收發的控制情況 。19世紀中期, 鐵路業的出現和迅速成長為成本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由於鐵路公司在 當時規模最大 、組織最為復雜且營業跨越廣闊的地 理 區域 , 對成本會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新的會計管理技術方法開始得以發展 , 這對於以後幫助企業進入更有效的成本規劃和控制 , 具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
2.管理會計方法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管理會計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便已開始了,從早期對西方管理會計的引進和介紹以及對西方管理會計在我國的借鑒和應用意義的討論,到對我國管理會計實務的`問卷調查和實地研究,其研究的內容不斷深人。正如有關學者指出的那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對管理會計的引進和消化階段,似乎在1985年末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之後便開始對如何結合我國國情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展開了多方位的研究。世紀之交出現了一批管理會計回顧與展望的文章,但是其中採用文獻研究方法的並不多,特別是對於結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研究狀況並沒有進行完整的總結。因此本文擬採用文獻研究法對我國近十年來的管理會計研究進行較為系統的回顧和評價,並對管理會計研究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3.管理會計方法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企業中進行管理會計方法的相關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具有決策規劃的職能。
所謂決策,就是針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確定一個最合理 最有效的解決方法;規劃主要是利用財務會計的歷史資料及其他人相關信息,進行科學的預測分析,並幫助各級管理人員對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經濟問題作出專門的決策分析,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編制企業的整體計劃與責任預算,確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標,用來指導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活動,管理會計方法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包括對目標利潤,目標銷售量或銷售額,目標成本目標資金需要量的預測和確定。
3.2 有利於預測分析企業環境
企業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反應能力以及環境變化的適應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企業的發展前景,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會計信息,不僅包括企業內部信息,而且還包括與外部環境相關的信息 現代管理會計需要關注環境變化對企業發展和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的影響,並據以搜集相關的信息預測可行。
4.管理會計方法的列舉
現代管理會計所用的方法從動態上來掌握它的對象企業生產經營中形成的現金流動,它不僅涉及到常數,而且涉及到變數。這種方法盡管在不同的條件下具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但差量分析貫穿始終;它在不同情況下的應用有多種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成本性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邊際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現的現金流量法等。
4.1成本性態分析法
成本性態也可譯作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產量或銷售量)的依存關系。按照成本性態可將企業的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大類。變動成本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的總額成正比例增減變動關系的成本,但就單位產品中的變動成本而言,則是不變的,如直接材料、燃料動力等。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但若就單位產品中的固定成本而言,則與業務量的增減變動成反比例變動,如固定資產的折舊費、差旅費、辦公費等。研究成本性態可用於指導企業實行最優化管理,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爭取實現企業最佳經濟效益。
4.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CVP分析) 是成本,業務量,利潤關系分析的簡稱, 是指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的基礎上, 以數學化的會計模型與圖式來揭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銷售量、單價、銷售額、利潤等變數之間的內在規律性聯系, 為會計預測、決策和規劃提供必要的財務信息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
4.3邊際分析法
邊際分析是指在一組經濟變數集合中, 通過對諸變數的增量及其相互關系的分析, 而進行決策研究的方法。這里主要是研究增量, 因此也稱之為增量分析法。企業經營決策的優化, 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是使其經濟效益達到最大( 或虧損最小) 。這將涉及到兩組基本經濟變數的分析比較: 一組是收入變數, 另一組是支出變數。在邊際分析中, 收入變數與支出變數通常分別用邊際收入和邊際成本兩個指標來表示。邊際分析就是研究邊際收入與邊際成本之間的關系。
以上的分析讓我們看出了管理會計方法它有利於確定各項經濟目標,有利於預測分析企業環境,預測可行方案可能實現的效果,但是我國企業運用管理會計方法的水平比較低,管理會計的理論和實踐相脫節,所以我們必須建立科學的由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體系,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管理會計方法應用環境,努力提高決策者和會計人員的素質,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我們相信管理會計方法在我國企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最終會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⑧ 會計理論研究的主要學術流派及其基本觀點是什麼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發展的歷程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一門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因而,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必將對會計理論及會計實務產生直接的影響。但目前會計學界對於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主要偏重於某一方法或某些方法的介紹、比較或是將各種方法進行簡單的羅列,而缺乏全局性的對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的構成和各方法間相互關系的研究。
筆者認為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應是一個由多個要素組成的分層次的大系統,在每一層次中,各方法應能自成體系,不會相互有所重復或包含,而上一層次的方法可以普遍適用於下一層次。以此作為思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體系可分為4個層次:第1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現代信息管理論等;第2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中思維加工的形式和方法,包括演繹法和歸納法;第3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的一般運用方法,包括規范研究法和實證研究法;第4層次是會計理論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數學、統計、經驗等獲取感性知識的方法以及研究會計對象的具體步驟和程序。他們的具體內容和相互關系如下:
一、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
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思想基礎是從事會計理論研究所應持有的基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考察和研究事物所應持有的一些基本觀點。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存在的事實,以事實為根據,用聯系的、發展的和對立統一的觀點來觀察、研究一切事物和社會發展史,強調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矛盾。
(二)現代信息管理論,包括「老三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和「新三論」(協同論、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它主張要注意以下六大觀點:(1)整體性觀點,即會計及會計理論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整體,從本質上講,整體不是各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大於各部分之和,整個系統有不同於它的組成要素的性質、功能和運動性規律。因而在研究會計理論時,必須從會計整體出發,全面思考,注意會計整體的集合性,考慮如何從提高集體功能的角度去提高和協調各要素的功能。(2)相關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各組成要素和會計環境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時,必須從這些關系出發,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3)結構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是有一定方式和秩序的,它形成了有序的結構。(4)層次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和會計理論是由處於不同層次的各個子系統組成的。(5)動態性觀點,即會計系統和會計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一定會計環境的影響,並隨會計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不斷發展和完善。(6)目的性觀點,即系統及各個子系統都有其各自的運行目標,這一目標決定了該系統應有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三)邏輯實證主義,它認為一切關於事實的知識都是以經驗的確實材料為依據,即凡是與事實有關的知識領域,都要以確實的實際材料為依據,具有可證實性,它是實證研究法產生的思想基礎。
(四)證偽主義,它認為在有限的、確實的事實上得出的命題可能是不正確的,只要能舉出一個反例,就可以證偽某一全稱命題。
⑨ 對會計下定義的流派有哪些
會計定義
拼音:kuài jì
英語:accounting
詞典定義:① 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主要內容有填制各種[1]記賬憑證,處理賬務,編制各種有關報表等。
② 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
專業定義: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採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經濟交易或事項進行連續、系統、綜合地核算和監督,提供經濟信息,參與預測決策的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是對一個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實行監督,旨在實現最佳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
會計可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部分。
財務會計:編制財務報表,為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提供信息。財務會計的信息是提供廣泛的用戶。其重點在於報告財務狀況和營運狀況。
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作為企業內部各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沒有標準的模式、不受會計准則的控制。
會計的職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經濟活動過程,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准確和完整,為管理經濟提供必要的財務資料,並參與決策,謀求最佳的經濟效益。
會計流派
會計研究者在會計研究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各自世界觀、價值觀的指導下,基於不同的視角,對會計的本質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會計流派,極大豐富了會計理論,也體現了個人獨立思考的價值。正所謂「萬紫千紅才是春」。現將會計的基本流派做一簡介,以期打開會計研究的大門,開啟您的智慧,進一步豐富會計理論。
一、管理工具論
管理工具論(manegement tool perspective)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認識,認為會計是一種管理經濟的工具。這種觀點在我國20世紀50至80年代比較流行。在50 年代,一些會計核算原理教材指出,會計核算是經濟核算的一種,是反映經濟過程中各個經濟事實或經濟現象的一種工具。
二、管理活動論
管理活動論(management activities perspective)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認識,認為會計是管理生產過程的一種活動,即會計本身具有管理的職能,是一種管理活動。該流派認為:會計管理就是人們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管理的內容是對「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
在1980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閻達五教授與楊紀琬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學術論文,首次提出了「會計管理」概念,視會計為一種管理活動。後來,閻達五教授繼續深入研究,並於1985年和1987年分別出版了《會計理論專題》和《責任會計的理論和實踐》兩本專著,標志著會計管理理論初步形成。其中,《會計理論專題》更是專門論述「管理活動論」的專著。
三、信息系統論
信息系統論(Information System Perspective)是會計本質觀點的一種。認為會計本質上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論的發展起始於20世紀20-30年代,發展原因(1) 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追使會計職業界重新認識自身的職業形象和會計的本質特徵;(2)二次大戰前後,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一些新的工具性學科在美國得以醞釀和誕生;到60年代,系統論和資訊理論幾乎運用到一切領域。(3)電子計算機發明後,迅速地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5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於工資的管理,此後,很快普及到會計的主要領域。信息科學帶來的新思想和新技術,打開了會計人員的思路。人們開始重新探索和認識會計的本質與作用。
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在文獻《論會計基本理論》中提出會計基本上是一個信息系統。所謂會計信息系統論,不過是運用信息系統論的觀點,重新認識、界定會計的本質。
1980年,廈門大學余緒纓教授首先明確提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後,後經葛家澍教授等的論文加以闡發,會計是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的觀點,逐步被學術界所接受,並與管理活動論共同列為我國80年代有關會計本質討論的兩大主流派觀點。
其主要觀點都是基於資訊理論和系統論展開的,系統論強調目標是系統存在和運行的前提,因此,會計信息系統自然要有一個目標。
會計目標:提供以財務系統為主的經濟信息。在信息提供的內容和提供對象上,存在決策有用性和受託責任觀之爭。前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6應該向同在的和潛在的投資人(債權投資人)提供他們進行投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後者則認為,會計應以向現在的投資人提供反映管理當局受託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為主。在信息質量特徵上,決策有用性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應與決策有著直接的相關性:而受託責任觀認為,反映報告主體經濟活動的真實性是首要的標准。
會計職能:提供信息為主的反映是最主要的職能,而監督是次要的、派生的職能。
會計對象:信息系統論區分了反映、控制的對象和直接處理的對象。前者是企業經營活動中可以用貨幣表現的方面,即資金運動:後者是指經營資金運動過程所發出的信息。信息系統論將整個會計程序分解為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四個環節,認為確認是對各項經濟活動的數據按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徵記入會計系統,它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將各具體經濟業務對各會計要素的影響按其貨幣單位予以量化,就是計量。在具體價值量時,存在歷史成本、公允市價等不同選擇;記錄是運用復式簿記方法對各經濟活動進行具體的反映,按操作手段的不同,分為手工操作系統和電算化操作系統;會計系統最終的信息輸出,就是報告。目前的報告主要由通用報表組成。
信息系統論是社會發展的必定階段,資訊理論、系統論等工具性學科廣泛應用,同時,電子計算機也得到普及後,人們對會計認識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在一定階段、特定的環境下,體現了會計的本質特徵。以信息系統化為核心所形成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能適應具體社會環境的要求。但是,社會在不斷變化、發展,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進化,可以肯定未來人們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將會在信息系統論之上有所發展。
四、會計藝術論
會計藝術論(Art Perspective )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認識,認為會計是一種記錄、分類和總結一個企業的交易並報告其結果的藝術。該流派對會計所下的定義是:「會計是一種藝術,旨在將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財務特徵的交易事項,以有意義的方式且以貨幣來表示,予以記錄、分類和匯總並解釋由此產生的結果」。其中「藝術」一詞的內涵:藝術有一部分是科學。但藝術還包括加到強調的是會計人員運用其知識,以解決特定問題的那種創造性的技巧能力。
其實,會計不是藝術,是技術,但它在計算帳目、匯總帳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現在會計報表中對各科目的組合方面顯示出具有一定「藝術」形態的技巧或技藝;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的會計判斷、會計估計、會計推理等,也體現出了會計藝術性的一面。
五、會計控制論
會計控制論(Controll Perspective )是對會計本質的一種認識,該流派基於會計對宏觀管理所起能動作用的視角來認識會計,將會計由「被動的反映」發展為「被動反映與主動控制相結合」,將會計信息的由「外在屬性」發展為「外在屬性與內在屬性相結合」,其代表人物是楊時展教授與郭道楊教授,其中楊時展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一個以認定受託責任為目的,以決策為手段對一個實體的經濟事項按貨幣計量及公認原則與標准,進行分類、記錄、匯總、傳達的控制系統。郭道楊教授認為:現代會計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性運作,實現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系統控制的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控制活動。
總之,楊時展教授和郭道揚教授共同促進了會計控制系統論的形成與發展。根據會計控制系統論的觀點,1.現代會計是一種以認定受託責任為目的,通過信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與標准,對企事業進行控制的系統。2.會計控制是一種全面控制,就是要將過去、現在與將來結合起來,將事前、事中、事後結合起來,並將微觀、中觀與宏觀結合起來;會計控制可以分為中心控制層、電算化控制層以及經營循環控制層三個層次;會計系統可以分為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控制系統。3.會計的目的是為認定和解除受託責任。4.會計的實質是受託責任。5.會計的對象是受託責任。6.會計的基本職能是反映和控制,其中反映是基礎,控制是歸宿等等。可以看出,會計控制系統論以其獨特的內涵豐富了我國的會計理論與實踐。特別地,會計控制系統論從一產生就伴隨著與會計管理活動論以及會計信息系統論的爭論,這些爭論活躍了會計理論研究的氣氛,並且因其主要借鑒了西方觀點,使國人更清楚地了解了意欲取代信息系統論的受託責任說和控制論等學說,這不僅豐富了國人的視野,對於加強會計管理和促進會計發展也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六、信息系統—管理活動論
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對會計的本質認識出現了「信息系統論」和「管理活動論」兩大學派,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科學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會計部門是企業的一個服務部門,會計人員在企業中居於參謀、顧問的地位,他們為企業管理部門正確地進行最優管理、決策和有效經營提供所需要的數據,但他們並不直接進行管理、決策。會計只有咨詢、參謀職能,並不直接履行管理職能。」該觀點認為會計的職能是反映和控制,但主要強調反映是基本的,第一位的,會計本身只是提供經濟活動所需的信息。而「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不僅是一種管理方法,而且本身就是管理,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這一社會現象屬於管理范疇,是人的一種管理活動」。
以上兩種觀點爭論的焦點在於,會計本身是管理活動,還是為管理提供信息的方法。兩種觀點並無絕對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基於此,吳水澎教授提出將「二論」合二為一的新觀點,即「會計既是一個信息系統,又是一種管理活動」。為完成上述會計本質賦予的職責,現代會計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構成,財務會計側重於對外提供信息,管理會計側重於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服務。兩大會計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大大豐富了會計科學的內容,擴大了會計的傳統職能,使會計的作用不再局限於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作歷史性的描述,而是進一步利用這些信息來預測經濟前景、參與決策、規劃未來和控制現在,以提高經濟效益。
七、會計契約論
契約作為規制人類各種交易活動最基本的社會制度之一,其對交易安全的維護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謂有目共睹。而會計作為對交易各方經濟權利與責任進行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一種社會契約安排,其功能主要體現在會計准則和其他約定的會計制度上。正是這些准則和制度構成了會計契約的主體,規定了企業契約參與主體的行為約束和利益分享邊界。不同的會計契約內容(會計准則和會計政策選擇),會引發企業產權在各主體之間的不同分配。
會計的契約性研究緣起於契約理論的發展。依照契約論的觀點,從會計本質到會計核算對象、目的、過程和結果,都體現著某種程度的契約屬性。契約論認為,「企業是若干契約的耦合體」,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締約形成的利益共同體,而會計准則在這些契約的事前制定、事中監督和事後反映中發揮著不可或缺作用。如所周知,會計作為企業契約耦合體的內部游戲規則,可以確定企業組織內部代理人的權利,明細代理人業績的評判標准及其報酬支付方式,從而成為企業整體契約機制的核心內容。與此同時,會計還具有貢獻計量、利益確定、履約信息提供、維護締約主體市場地位的流動性,以及提供談判博弈共同知識等諸多功能。有鑒於此,會計契約不僅是企業總體契約結構的重要組成,也是企業資本結構與治理結構的主體,在企業契約耦合體中居中心地位。
⑩ 什麼叫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具體有哪些方法對其中兩種方法進行介紹
所謂規范研究方法指利用演繹方法由普遍性原則推導出別結論種推理方法會計研究規范性方法指從目和假設出發從導出實際應用提供依據合理原則和程序規范性研究方法受現實事物影響強調應該因而會計理論研究者常常從特定價值判斷基礎出發力求從邏輯高度概括出優會計事務進而指導會計事務實現會計事務規范化其現實目制定會計准則服務
採用了歸納、分析、比較、綜合與數學等基本會計研究方法
會計學研究對象復雜、多層次、多樣化和動態同時又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我們僅要對別會計問題進行深入細致微觀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整體、系統、動態宏觀綜合研究歸納總結出各種會計現象之間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因此採用正確、合理方法至關重要
()遵循基本要求思路要清晰無論採用哪種會計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必須清晰而且研究問題時要注意體現下些要求:(1)系統相關性即我們研究某會計問題時要始終把會計當作完整系統來對待;(2)成應用性會計研究定位應介於純粹哲學思想和純粹操作手段層次種即帶有哲學性質又帶有操作特徵方法哲理探討;(3)層次分明性會計研究應始終注意體系構建及研究過程層次性既力求做邏輯嚴謹又力求做層次分明
(二)根據研究目選擇合理方法會計研究方法論無論採用規范法還採用實證法還採用其類型研究方法要根據研究目來決定採用哪種類型研究方法甚至應當各種方法並存因各種方法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能解決會計研究所有問題我們即需要實證研究大師也需要規范研究大師更需要能各種各樣研究方法綜合全面運用會計學研究大師僅採用種方法進行研究肯定沒有前途
(三)正確認識各種研究方法適用范圍各種方法都有優缺點都帶來某些方面局限性研究方法只有解決問題之分無優劣之分哪怕簡單方法也有其特定適用范圍選擇適當方法時應先選擇研究對象了驗證股價否因會計信息公布而波動宜採用數理統計模型收集資本市場數據進行驗證而無法單純用歸納和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四)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無論採用研究方法都應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實際研究問題特殊性比研究會計目標問題能泛泛地說會計目標應該而應該研究國會計目標其國家會計目標國國有企業會計目標、國私營企業會計目標樣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