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回顧傳播學的「學術路線圖」(5/8)
傳播學最早誕生於美國,是20世紀才出現的一門新興社會科學。作為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傳播學的歷史不過百年。但與此同時,傳播學領域的理論發展突飛猛進,這主要得益於傳播學又是一門交叉學科:它與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政治學、資訊理論、系統論等等諸多的學科專業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使得它的發展十分迅速。
出於對其發展歷程的好奇,我找了這本書來讀。我希望通過對傳播學研究里程碑的梳理,了解傳播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理論,在腦海里形成一條完整清晰的傳播學發展脈絡,使之有效地幫助我後續對傳播學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由於時間較為緊張,我在這里只簡要梳理出了前5個里程碑事件,剩下的項目只做了粗淺化的快速瀏覽。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一書中,主要選取了14個研究項目。選擇的標准有以下兩點:1.是否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包括是否具有獨創性角度、是否算得上是學科理論發展轉折點)2.研究方法是否為定量研究。
1.作為起點的魔彈論
魔彈論是對大眾傳播的力量感到恐懼的一種理論。魔彈論認為:媒體受眾是毫無理性的,控制了媒體的人可有效控制公眾。
值得一提的是,魔彈論並不屬於里程碑的14個研究項目之一,因為那時魔彈論並未被當作一種理論系統地歸納,但它提供了一種基本的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框架的指導下,對於大眾傳播的經驗性研究開始了。
2.佩恩基金的研究:電影對兒童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電影工業的突然介入使人們產生許多疑問。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內容和今天的大同小異,暴力、血腥和性愛少些,但主題都差不多。到了20世紀中期,電影業面臨巨大的爭議:其對兒童是否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1)彼得森、瑟斯頓:電影和態度改變
彼得森和瑟斯頓的系列實驗,目的在於研究電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青少年被試者對特定問題的看法。研究的總體策略非常直接,他們使用成對的對比量表,對研究涉及的特定態度進行測量。
一方面,他們在包含11個獨立實驗的系列研究中,對單個影片改變態度的能力進行了測試。測試的態度又對德國人、戰爭、賭博、禁酒令、死刑、罪犯和「黑鬼」的態度。有一些實驗顯示出被試者存在著態度的改變,在另外的一些實驗中則看不出有明顯的態度改變。
另一方面,還有一系列實驗的研究對象在兩次測試之間,他們觀看了兩部甚至多部同一主題的電影。例如一組實驗中,播放的全部影片都對罪犯在監獄里的困境表示同情。結果發現,被試者的態度均出現了明顯改變。
綜合研究結果:單個電影對態度的改變效果很小或沒有什麼效果;然而兩三部同一主題的電影,卻能使研究的被試者發生明顯的態度改變,向著電影所表達的觀點靠近。
(2)布魯默:電影和行為
布魯默採用了定性研究。他的調查有許多不足之處,主要是由飾演的標准和定量分析引起的。但他所負責的部分很可能是所有佩恩基金研究中最突出的一個。
他要求被調查者在前期採用自述模式,將所有能回想起來的電影對他們過去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盡可能以自然的、坦誠的方式描寫出來。布魯默在他搜集到的自述中發現,電影確實塑造了被試者思考和詮釋生活的各個方面時所使用的模式。
3.火星人入侵:廣播使美國陷入恐慌
1938年,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送的廣播劇《世界大戰》,引起了許多美國民眾的恐慌。《世界大戰》採用模仿現場新聞報道的形式,描述了一段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劇本故事。雖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廣播劇開頭、中間及結尾處共4次穿插聲明:這是虛構改編的廣播劇、這是非真實的廣播劇,但它依然引起了大量美國民眾但的恐慌。這件事情最終的結局是:CBS公開道歉,聯邦通信委員會召開聽證會並提出解決方案——禁止在廣播劇中使用「現場」新聞報道的形式。
社會科學家們第一次有條件研究由大眾傳播造成的恐慌行為,這一突發事件給了他們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普林斯頓大學的廣播研究室立即對這一恐慌事件進行了跟蹤調查。
坎垂爾的研究主要是圍繞相關的大眾心理和社會因素展開,從選擇性影響的觀點進行的。然而它是第一個對大眾媒介引起的恐慌行為進行的研究,他們調查的框架和發現都對現代媒介理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4.人民的選擇:政治宣傳中的媒體
20世紀40年代,科學調查的方法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人們對它的缺點和優點一樣,都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美國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菲爾德和同事伯納德·貝雷爾森、黑茲爾·高德特利用日漸完善的科學調查方法,共同撰寫了傳播學著作——《人民的選擇》,該書以194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為分析案例,試圖闡釋在大眾傳媒及人際關系的影響下,選民如何做出投票的選擇。
作品主要闡述的重點思想有以下兩點:有限效果論和兩級傳播論。
(1)有限效果論
有限效果論是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一項基本結論,他認為大眾媒介對選民們的影響是有限的。這和大眾傳播的起點理論——魔彈論,可謂是大相徑庭。人們開始意識到,並不存在一種能夠隨心所欲地控制選民頭腦、為所欲為左右選民的傳播媒介。在選舉過程中,媒介只是影響選民的諸多因素中的一種,
(2)兩級傳播論
大多數選民獲取信息並接受影響的主要來源並不是大眾傳播媒介,而是一小部其他的選民。在形成和引導輿論中,這一小部分人起了關鍵的作用,拉扎斯菲爾德稱這一小部分人為「輿論領袖」。
它對魔彈論的大部分假設提出了疑問,沒有為一直存在的大眾恐懼遺傳提供證據。《人民的選擇》是社會科學史上最成熟的調查研究之一。它迫使傳播理論學家們重新思考大眾社會的概念、媒體影響無所不能的概念、社會屬性的作用以及人際聯系的重要性。
5.日間廣播連續劇的聽眾:使用與滿足
隨著大眾媒介變得越來越重要,與之相關的高等教育和調查的發展也就越來越被看好。雖然大眾傳播的過程和效果不屬於大學里的常設研究科目,但很明顯它有越來越充分的理由成為一個嚴肅的科學研究領域,形成一門新的學科。
在這種背景下,廣播研究室成立了,在經過大量的調查與研究後,得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這一理論從受眾的心理動機和心理需求角度出發,結合心理學和社會學相關知識,解釋了人們使用媒介以得到滿足的行為,提出了受眾接受媒介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動機。
「使用與滿足」理論知道了其他研究媒介受眾特點和行為的研究者所採用,這一理論為他們提供了一定的遵循。
這本書大致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傳播學史上14里程碑式的項目研究。作為一本專業書籍,它並不枯燥,作者時不時的冷幽默總能逗得我會心一笑。比如這里,CBS的《地球大戰》引起恐慌,在隨之而來的賠償要求中,一位男子要求賠償一雙鞋子,盡管律師認為沒有必要理他,CBS還是給他寄了一雙。
同時,本書中介紹了很多研究調查方法。盡管有些在今天已經不太適用,但依然能給我一定的啟發。將科學的社會研究方法與社會背景相聯系,也讓我得以更加了解傳播學誕生發展、走向成熟的進程及社會歷史條件。14個里程碑式的傳播學項目研究,讓初入傳播學的我彷彿手中拿了一張地圖,不再對其望而卻步。它教會我,或者說至少讓我了解到:我們應該如何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與研究工具進行新的傳播理論的探索。
傳播學仍在發展。14個里程碑已是過去的輝煌。我們的目光既要回顧過往,也要展望未來。不僅僅局限於14個里程碑式的發展歷程,將目光著眼於整體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的發展。我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不斷開拓傳播學的研究視野。
㈡ 如何更好的做大眾化的市場調查
市場調查的內容涉及到市場營銷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包括有:
(1 )市場環境的調查
市場環境調查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科學環境和自然地理環境等。具體的調查內容可以是市場的購買力水平,經濟結構,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風俗習慣,科學發展動態,氣候等各種影響市場營銷的因素。
(2)市場需求調查
市場需求調查主要包括消費者需求量調查、消費者收入調查、消費結構調查、消費者行為調查,包括消費者為什麼購買、購買什麼、購買數量、購買頻率、購買時間、購買方式、購買習慣、購買偏好和購買後的評價等。
(3)市場供給調查
市場供給調查主要包括產品生產能力調查、產品實體調查等。具體為某一產品市場可以提供的產品數量、質量、功能、型號、品牌等,生產供應企業的情況等。
(4) 市場營銷因素調查
市場營銷因素調查主要包括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調查。產品的調查主要有了解市場上新產品開發的情況、設計的情況、消費者使用的情況、消費者的評價、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產品的組合情況等。產品的價格調查主要有了解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情況,對價格策略的反應等。渠道調查主要包括了解渠道的結構、中間商的情況、消費者對中間商的滿意情況等。促銷活動調查主要包括各種促銷活動的效果,如廣告實施的效果、人員推銷的效果、營業推廣的效果和對外宣傳的市場反應等。
(5) 市場競爭情況調查
市場競爭情況調查主要包括對競爭企業的調查和分析,了解同類企業的產品、價格等方面的情況,他們採取了什麼競爭手段和策略,做到知己知彼,通過調查幫助企業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
2、 市場調查的方法
市場調查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訪問法和問卷法。
(1) 觀察法
是社會調查和市場調查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調查人員根據調查研究的對象,利用眼睛、耳朵等感官以直接觀察的方式對其進行考察並搜集資料。例如,市場調查人員到被訪問者的銷售場所去觀察商品的品牌及包裝情況。
(2) 實驗法
由調查人員跟進調查的要求,用實驗的方式,對調查的對象控制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對其進行觀察以獲得相應的信息。控制對象可以是產品的價格、品質、包裝等,在可控制的條件下觀察市場現象,揭示在自然條件下不易發生的市場規律,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市場銷售實驗和消費者使用實驗。
(3) 訪問法
可以分為結構式訪問、無結構式訪問和集體訪問。
結構式訪問是實現設計好的、有一定結構的訪問問卷的訪問。調查人員要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調查表或訪問提綱進行訪問,要以相同的提問方式和記錄方式進行訪問。提問的語氣和態度也要盡可能地保持一致。
無結構式訪問的沒有統一問卷,由調查人員與被訪問者自由交談的訪問。它可以根據調查的內容,進行廣泛的交流。如:對商品的價格進行交談,了解被調查者對價格的看法。
集體訪問是通過集體座談的方式聽取被訪問者的想法,收集信息資料。可以分為專家集體訪問和消費者集體訪問。
(4) 問卷法
是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讓被調查者填寫調查表的方式獲得所調查對象的信息。在調查中將調查的資料設計成問卷後,讓接受調查對象將自己的意見或答案,填入問卷中。在一般進行的實地調查中,以問答卷採用最廣。
[編輯本段]市場調查的步驟
市場調查是由一系列收集和分析市場數據的步驟組成。某一步驟作出的決定可能影響其他後續步驟,某一步驟所做的任何修改往往意味著其他步驟也可能需要修改。市場調查的步驟① 一般按如下程序進行:①確定問題與假設;②確定所需資料;③確定收集資料的方式;④抽樣設計;⑤數據收集;⑥數據分析;⑦調查報告。
1.確定問題與假設
由於市場調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與分析資料以幫助企業更好地作出決策,以減少決策的失誤,因此調查的第一步就要求決策人員和調查人員認真地確定和商定研究的目標。俗話說:「對一個問題作出恰當定義等於解決了一半」。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可以調查的事情,如果對該問題不作出清晰的定義,那收集信息的成本可能會超過調查提出的結果價值。例如某公司發現其銷售量已連續下降達6個月之久,管理者想知道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是經濟衰退?廣告支出減少?消費者偏愛轉變?還是代理商推銷不力?市場調查者應先分析有關資料,然後找出研究問題並進一步作出假設、提出研究目標。假如調查人員認為上述問題是消費者偏愛轉變的話,再進一步分析、提出若干假設。如:①消費者認為該公司產品設計落伍;②競爭產品品牌的廣告設計較佳。
作出假設、給出研究目標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限定調查的范圍,並從將來調查所得出的資料來檢驗所作的假設是否成立,寫出調查報告。
2.確定所需資料
確定問題和假設之後,下一步就應決定要收集哪些資料,這自然應與調查的目標有關。例如:①消費者對本公司產品及其品牌的態度如何?②消費者對本公司品牌產品的價格的看法如何?③本公司品牌的電視廣告與競爭品牌的廣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評價如何?④不同社會階層對本公司品牌與競爭品牌的態度有無差別?
3.確定收集資料的方式
第三步要求制定一個收集所需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它需要確定的有:數據來源、調查方法、調查工具、抽樣計劃及接觸方法。
如果沒有適用的現成資料(第二手資料),原始資料(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就成為必需步驟。採用何種方式收集資料,這與所需資料的性質有關。它包括實驗法、觀察法和詢問法。前面例子談到所需資料是關於消費者的態度,因此市場調查者可採用詢問法收集資料。對消費者的調查,採用個人訪問方式比較適宜,便於相互之間深入交流。
4.抽樣設計
在調查設計階段就應決定抽樣對象是誰,這就提出抽樣設計問題。其一:究竟是概率抽樣還是非概率抽樣,這具體要視該調查所要求的准確程度而定。概率抽樣的估計准確性較高,且可估計抽樣誤差,從統計效率來說,自然以概率抽樣為好。不過從經濟觀點來看,非概率抽樣設計簡單,可節省時間與費用。其二:一個必需決定的問題是樣本數目,而這又需考慮到統計與經濟效率問題。
5.數據收集
數據收集必需通過調查員來完成,調查員的素質會影響到調查結果的正確性。調查員以大學的市場學、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學生最為理想,因為他們已受過調查技術與理論的訓練,可降低調查誤差。
6.數據分析
資料收集後,應檢查所有答案,不完整的答案應考慮剔除,或者再詢問該應答者,以求填補資料空缺。
資料分析應將分析結果編成統計表或統計圖,方便讀者了解分析結果,並可從統計資料中看出與第一步確定問題假設之間的關系。同時又應將結果以各類資料的百分比與平均數形式表示,使讀者對分析結果形成清晰對比。不過各種資料的百分率與平均數之間的差異是否真正有統計意義,應使用適當的統計檢驗方法來鑒定。例如兩種收入家庭對某種家庭用品的月消費支出,從表面上看有差異,但是否真有差異可用平均數檢定法來分析。資料還可運用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一些統計方法來分析。
7.調查報告
市場調查的最後一步是編寫一份書面報告。一般而言,書面調查報告可分兩類:①專門性報告;②通俗性報告。
專門性報告的讀者是對整個調查設計、分析方法、研究結果以及各類統計表感興趣者,他們對市場調查的技術已有所了解。而通俗性報告的讀者主要興趣在於聽取市場調查專家的建議。例如一些企業的最高決策者。
常用的市場調查方法
座談會
座談會是由訓練有素的主持人以非結構化的自然方式對一小群調查對象進行的訪談。 主持人引導討論。主要目的是從適當的目標市場中抽取一群人, 通過聽取他們談論研究人員所感興趣的話題來得到觀點。這一方法的價值在於自由的小組討論經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發現, 是最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很常用,因而許多營銷研究人員將這種方法視為定性研究的同義詞。
定點街訪
也稱為CLT(Central location test)。 是一種綜合了入戶訪問與街頭攔截訪問優點的數據採集方式,被廣泛應用。首先在人流量大的繁華地帶設定安靜、優雅的會場, 訪問員在戶外邀請合格的過路的行人到會場依序接受訪問。也有先通過電話預約目標被訪者,再將之集合到同一個會場接受訪問的方法,即固定點集合訪問。
為了保證嚴格的質量,豪森威公司CLT有非常嚴格的控制措施,要求每一個訪問會場至少要有三個督導在場,即一個甄別督導,負責甄別訪問員帶進來的被訪者是合格的; 一個一審督導,負責審核訪問完的問卷,要求先檢查問卷每道題或者關鍵題,並適當在向被訪者合適幾道關鍵題; 一個二審督導,負責終審問卷並發放禮品。
流動街訪
含義:即選定繁華或者(目標)人流較大的戶外場所, 訪問員隨機地/有間隔地攔住過往行人,就地進行問卷調查。分為流動訪問及定點訪問兩種。
適用范圍:適合對於人群特徵或目標市場相對比較清晰的項目, 產品或服務的滲透率較低的研究項目,可以通過街訪在特定的相關場合進行攔截。
深訪
深度訪談是一對一執行的非結構化、直接的人員訪談, 非常有技巧的訪員對單個的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的面談,從而挖掘關於某一主題的潛在的行為動機、信仰、態度以及感覺。深度訪談的時間長度從45分鍾到1個多小時。 例如,在百貨商店顧客調查項目中,訪員從一個一般性的問題開始,如「您到百貨商店購物有何感受?」, 然後鼓勵調查對象自由地談他對百貨商店的態度。問了最初的問題之後,訪員採用一個非結構化的形式。 下面的訪談方向由調查對象的最初回答、訪談者的深層探究以及調查對象的答案來決定。假設調查對象對最初問題的回答是「對購物不再有興趣」, 然後訪員就應該問「為什麼對購物不再有興趣?」。如果回答不是很有啟發性(「樂趣已
㈢ 傳播學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
從大眾傳播學主流研究方法來說,有調查法、內容分析法、實驗法等以量化取向為主的方法和訪談法、民族志、個案研究等以質化取向為主的方法。
㈣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傳播學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四個維度。
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
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㈤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西方新聞傳播學經典文庫》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漢森等/崔保國/金兼斌/童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大眾傳播研究方法
作者:(英)安德斯.漢森等/崔保國/金兼斌/童菲
豆瓣評分:7.4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11
頁數:377
內容簡介:
本書的目的在於介紹研究媒介和大眾傳播過程的主要方法。全書具體論述了傳播過程研究中三個主要領域——媒介組織和節目製作、媒介的內容、媒介的使用和受眾——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全書最後部分介紹了SPSS數據分析方法以及傳播學研究的原始資料和資源的搜集方法。
全書每一章節介紹一種研究方法。從社會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律出發,對該研究方法的發展過程、應用范圍、應用步驟等都做了詳細的說明,對計算機統計系統SPSS的使用也做了詳細的講解。例證豐富,資料翔實,由淺入深,適用范圍廣,應用性強。
全書每一章都首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理論層面提出單個的研究方法,然後詳細論述其實際應用和操作方法,體系清晰,思路明確。研究方法的實際應用是貫穿本書始末的論述重點。
本書不但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進行傳播學研究所採用的各種方法,而且更注重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上分析說明每種方法的適用原則及其內部相關性,強調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靈活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研究同一問題。
傳播學研究方法以社會學研究方法為基礎,但本書特色在於牢牢植根於傳播學的特點和發展,所有方法介紹及例證說明都緊緊圍繞傳播學的特色。
㈥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觀察法
2:心理測驗法
3:實驗法
4:個案法
㈦ 我讀《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有感
書名:《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讀後感:首先這本書是國外新聞與傳播專業的經典教材,讀起來很生動,一點也不枯燥。這本書介紹了傳播學發展過程中的十四個里程碑,這十四個里程碑基本描繪了大眾傳播研究走過的"學術路線圖"。通過對這些里程碑的閱讀,我這個跨專業學生對傳播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我也發現,國外的教材比中國的教材更開放,更生動。
我想簡單介紹下這些里程碑。首先,在1938年的美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段以火星人入侵地球為內容的廣播。在聲稱了此內容為虛構的情況下,還是造成了一場大的恐慌,在當時的年代,廣播作為可靠的新聞來源,同時很多人是換台收聽等原因,除了極少數,性格冷靜,學歷較高的人以外,很多人把這當成了事實,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由此研究者發現了廣播具有的巨大影響力,根據選擇性影響的觀點,受眾收到的影響由個體差異造成,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收到了影響兒另外的人沒有的原因。其次是美國1940年的重要的總統大選。研究者研究了大眾傳媒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媒體宣傳的影響有:激活、加強、改變人們的意願,還提出一個假設,那些內向的人群中,更多的是受到了朋友、親屬、熟人的影響。這次研究的收獲是專家們意識到媒體的影響並非無所不能以及人際傳播的重要性。還有對日間廣播連續劇的研究。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日間廣播劇風靡一時,研究者經過這次研究發現喜愛廣播連續劇的主要是家庭婦女,並且她們的學歷較低,對公眾事件的關心程度較低。研究人員發現,愛觀看的人可以從中得到滿足,包括感情釋放,願望的想像,解決生活問題的有用建議,這體現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再舉一個例子,利用電影來說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士兵。美國在珍珠港被偷襲的情況下倉皇參加二戰,為了加強年輕士兵的參與度,長官決定使用電影來教育士兵勇敢參戰。通過對士兵播放幾部電影,來研究這種方式的效果發現,電影的傳播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大多數人了解事實,但電影的說服效果有限,有些士兵僅僅是因為友情參戰,受眾的個體差異對大眾傳播的效果有很大影響,社會關系也有影響,這說明大眾傳播並非如魔彈論的描述般神奇。
這本書還有多個里程碑,體現了大眾傳播近幾十年來的發展,走向成熟,科學。讀了這本書讓我對研究大眾傳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大眾傳播的科學的研究方法有了了解,我們原來可以通過各種實驗來研究大眾傳播,大眾傳播並非那麼枯燥,在學習中充滿了樂趣,也使我明白,大眾傳播媒介並非完美無缺,但他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㈧ 美國大眾傳播研究的歷史分為幾個時期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研究發展史分為哪幾個階段?三個時期研究特點?
韋弗和格雷將美國大眾傳播研究的歷史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發展時期(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過渡時期(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現代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今)。
特點:⑴第一時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於描述印刷出版物的歷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傳記,以定性分析和個案研究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⑵過渡時期大眾傳播的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發展,研究方法成為需要專門學習的一項技巧,傳播研究也越來越多的強調使用客觀的、定量的、系統的研究方法。⑶20世紀50年代以後,媒介效果仍舊是美國大眾傳播研究的重點;同時,關於媒體組織、媒體和社會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發展。
㈨ 是誰把大眾傳播研究劃分為過程學派和符號學派兩大類
約翰·費思克 (1990) 把大眾傳播研究分為兩大派別, 一派認為傳播就是信息的傳遞 、是一種行為,故稱為過 程學派 (process school) ,它視傳播為影響他人行為或心理 狀態的過程, 關注媒介如何編碼受眾如何解碼; 另一派認 為傳播是意義的生產與交換、是一種產品 ,被稱為符號 學派 (semiotic school) , 它關注的是信息與文本如何與人們 互動並產生意義 ,即文本的文化功能,主要研究方法是 符號學。
㈩ 營養學的研究方法有
營養學的研究方法有:營養流行病學方法、營養代謝研究方法、營養狀況評價方法。
(一)營養流行病學:
是用流行病學方法研究人群營養狀況以及營養與健康關系的科學。
其研究目的首先是確定膳食因素在人類有關疾病中的作用,然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大眾的膳食建議,以預防營養不良和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危險。
本方法常用於人群營養狀況調查,營養有關疾病的膳食原因研究,以及營養有關疾病分布規律的研究等。
(二)營養代謝研究:
研究體內主要的營養產物,如蛋白質、脂肪、糖,這些物質在體內的運轉、合成、運化等作用,以及人體對於這些物質的攝取、循環和利用。
(三)營養狀況評價:
營養狀況的評價主要指對個別營養狀況進行判定,營養狀況評價包括四個方面:
(1)膳食營養計算;
膳食營養計算,詳細記錄三餐所有進食的食物,然後根據食物成分表,計算出平均一日所攝取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以及三餐分別的數量、三餐比例。
(2)體格測量;
用體格生長指標和曲線圖作為營養狀況的評價指標。
(3)臨床缺乏症狀檢查;
(4)實驗室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