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街道的分析方法

街道的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22 13:01:32

A. 店鋪商圈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商圈分析是指對商圈的構成、特點和影響商圈規模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性的研究。
n 商圈分析應考慮的因素
¨ 人口數量及特點
包括居住人口數量、工作人口數量、過往人口數量、居民戶數和企事業單位數,及相應人口年齡、性別、職業和收入水平構成等。
¨ 建設狀況
包括公共交通、供電狀況、通訊設備、金融機構等對於百貨商店營銷的方便程度。
¨ 社會因素
分析地區建設規劃、公共設施(公園、公共體育場所、影劇院、展覽館),以及本地區的人文等,是否有利於百貨商店的發展。
¨ 商業發展潛力
包括購買潛力和現有商場的經營狀況。這兩個因素是對百貨商店影響的最直接因素。在對商業發展潛力進行分析時,應計算該地區的商圈飽和度,以了解這個地區內同行業是過多還是不足。在商圈飽和度低的地區建店,其成功的可能性必然超過商圈飽和度高的地區。
商圈的類型
商業區
商業行為集中的地區,其特色為商圈大,流動人口多、各種商店林立,繁華熱鬧。其消費習性具有快速、流行、娛樂、沖動消費的特色,而且消費金額比較高。
住宅區
居住者在一萬人以上,消費習性為消費群穩定,講究便利性、親切感,家庭用品購買率較高。
文教區
文教區附近一般有多所學校,該區消費群以學生為主,消費金額普遍不高,消費習性相對較休閑。
辦公區
指辦公大樓林立的地區,相應的附近會有較多的大型停車場。上班族的消費特點最主要的是時間穩定、集中。
綜合區
綜合區分為住商混合,住教混合,工商混合等。混合區具備單一商品圈形態的消費特色,一個商圈內往往含有多種商圈類型,屬於多元化消費習性。

B. AHP層次分析法在規劃設計行業中都有哪些應用

當我們的規劃設計方案提交給甲方的時候,你一定收到過這樣的修改建議或答復:「 我覺得 這個方案設計的不行,你們應該如何如何……」

規范化的內容還好說,你可以向其丟出一本國家規范:「看,國家是這樣要求的,我不能按你說的那樣修改」。但是,如果是創意的內容或模稜兩可的內容呢?這時候,我們就說不清了,你可以跟他說根據我們的從業經驗,這樣是比較好的做法。但他往往會反駁道:「不不不,這個地方我比你們熟悉的多,你們才來待了幾天啊……」

於是很多時候,我們無奈的做多個比選方案,甚至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哪個好了,最後讓客戶來進行最終的選擇。

一、為什麼我們說服不了自己?說服不了甲方

規劃設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方案比選其實也是其很重要的一個研究方法。但是,當你的客戶執拗的認為你科學的設計並「不好」而去選擇了一個比較差勁的方案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說服他呢?

我們看下面這兩種描述方式:

左邊定性的描述總結了當前一年的銷售情況,並對來年的預期做出一個不好的評價。但如果聽報告的人對銷售的具體細節不了解的話,他可能心裡會有疑問:銷售情況不好?我感覺還可以啊,你們是不是在忽悠我?

但是如果你給他看右側定量的描述,比如繪制一張帶有數據的圖表,則他會非常直觀的感受到來年的銷售壓力,感受到今年的成績確實非常爛。他的關注點會放到怎麼止損,怎麼提高銷售成績上,而不是懷疑你的觀點。

切換到規劃設計的場景,其實原理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不能說服自己說服別人這個方案好呢?因為我們總結不出這樣的定量指標,或者我們提到的指標難以來衡量我們的方案優劣。

「我很好,我是很棒的規劃設計師!我做的方案非常好!非常好啊非常好,真的真的非常好!」這種話說多了,其實自己都會越來越沒底氣。為什麼好?我們得換一種思路來講出來。

二、什麼是AHP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由於它在處理復雜的決策問題上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圍得到重視。它的應用已遍及經濟計劃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為科學、軍事指揮、運輸、農業、教育、人才、醫療和環境等領域。具體介紹可以參考這篇網路: https://wiki.mbalib.com/wiki/AHP

例如,客戶糾結於某道路行道樹樹種的選擇,我們經過初步篩選,可以確定當地本土樹種中有6種行道樹比較適合在此地種植。但是在決定採用哪一種(或兩種)樹種時,往往不是直接拿樹種的整體進行比較,因為存在許多不可比的因素,而是選取一些中間指標進行考察。例如行道樹的遮陰效果、價格、樹形美觀度、植株高度、生長速度、維護成本、是否落葉/飛絮/有特殊氣味等。然後再考慮各類樹種在上述各中間標准下的優劣排序。藉助這種排序,最終作出決策。在決策時,由於6種樹種對於每個中間標準的優劣排序一般是不一致的,因此,決策者首先要對這7個標準的重要度作一個估計,給出一種排序,然後把6種樹種分別對每一個標準的排序權重找出來,最後把這些信息數據綜合,得到針對總目標的排序權重。有了這個權重向量,經過一些計算,決策就很容易了。

《AHP事例集》中的一個案例

當我們把這份研究分析的報告呈現給客戶的時候,他即便是心裡並不太喜歡這一種樹,但是看到分析過程合理,並無不妥之處,他也就會放棄自己的想法,慢慢接受你的觀點。否則你得到的結果就是:「不行,我覺得那個樹不好,我們還是種XX吧。」

三、AHP的具體計算方法

(一)原理:

https://wenku..com/view/7906bbcd89eb172ded63b732.html

https://blog.csdn.net/mmm_jsw/article/details/84863416

(二)在線計算工具:

微思矩陣一致性檢驗工具  https://wis-ai.com/tools/ahp

四、AHP在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本部分給大家列舉了一些應用場景,具體細節可以查看我給出的參考文章。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參考文章我並未一一核驗,有些文章的可讀性、代表性可能並不好,如果碰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可以再從網上搜一下相關的文獻資料即可。

(一)規劃設計方案評價

規劃做完了,到底做的好不好?找專家進行打分評價。可以利用AHP輔助決策。比如下面這篇文章:

劉佳銘,基於層次分析法的合肥交通規劃評價分析

http://www.doc88.com/p-1778502065599.html

孫必春,基於層次分析法評價房地產項目規劃設計方案

http://www.doc88.com/p-1364668837242.html

許娟,賀鵬飛,層次分析法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西安小寨東西路街景規劃設計為例

http://jz.docin.com/p-686861016.html

(二)項目風險評價

比如老闆要搞點投資,看中了幾個項目。那到底投哪個風險小回報大呢?可以藉助AHP來輔助決策。比如下面的這幾篇文章:

陳亞軍,基於層次分析法的房地產項目風險評價

http://www.doc88.com/p-3107631715700.html

夏金華,基於模糊層次分析法的保險資金股票投資風險評價研究

http://www.doc88.com/p-9136705754208.html

(三)項目選址評價

這個是比較常見的一個應用了,很多時候,我們的選址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覺,或者是藉助輻射半徑來簡單布局,藉助GIS工具和AHP,可以讓我們的選址工作變得科學、簡單起來。以下文章可以參考:

張琳,黃黎平,葉芬芳,基於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港口選址評價

http://www.doc88.com/p-7952437929319.html

李磊躍,楊遠程,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新區選址評價模型

http://www.docin.com/p-1018862229.html

劉李霞,畢華興,孔憲娟... 基於改進層次分析法的GIS公共服務設施選址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html

(四)生態環境評價

景區開發、生態開發過程中,應該重點保護哪些內容?哪些因素的敏感度較高,不能觸及?藉助AHP分析,可以幫我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針對性保護開發。以下文章可以參考:

胡曉寒,黨志良,馬飛... 層次分析法在水庫景區規劃中的應用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06e71b4b7f9590a1.html

周家艷,李冰,黃夏銀... 基於層次分析法的生態敏感海島開發決策研究——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環評為例

http://www.doc88.com/p-6993726779746.html

(五)土地適宜性評價

哪些土地適合建設?土地集約利用的評價如何?哪些土地對某研究對象有相關影響?結合GIS,都可以通過圖層的加權疊加而輕松實現。

鮑艷,胡振琪,王建峰... 層次分析法在土地開發中的適宜性評價

https://wenku..com/view/3d72fdd9a58da0116c174965?pu=usm@1,sz@1320_2001,ta@iphone_1_9.2_3_601

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鵬... 基於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http://www.doc88.com/p-0179370568957.html

王娟,陳天,胡一可,高校用地對風景名勝區邊緣地帶影響范圍研究——基於GIS和層次分析法以嶽麓山風景名勝區為例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html

(六)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決策

舊城改造應該重點突出哪些功能?哪些地區該拆哪些地區不該拆?

劉學,層次分析法在舊城改建規劃中的應用

http://www.doc88.com/p-74188117413.html

(七)歷史建築保護與修復

董征,合理確定歷史建築保護與修復措施的方法──層次分析法與里格爾歷史建築價值論相結合的確定方法

http://www.doc88.com/p-9009566567340.html

(八)政府決策

某市共有5個比較有特色的小鎮,省里一共就給一個特色小鎮扶植指標,該選誰啊?

某區共有6個村莊擬搬遷合並,順序如何?

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某市未來核心主導產業如何選擇?

政府采購項目、招投標項目的評估評價。

……

五、AHP的局限性

當然,AHP並不是萬能的。

第一,AHP只能幫你決策,但不能幫你創新。它只能評價你給出的選項哪個更好,但提不出新的建議。

第二,考慮因素的設置很重要,但是沒有固定的法則。如果這些因素設置的不合理,那結果也就不合理。

第三,考慮因素的權值是主觀的,需要採取專家經驗。雖然看上去有了定量計算的過程,但本質上還是主觀的。在使用ahp方法的時候,盡可能的咨詢和徵求專家意見,而不要悶頭自己來決定。另外,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必須要做。否則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

第四,因為需要計算矩陣,當考慮因素多,選擇方案多的時候,計算量大,而且計算過程中,可能會有誤差。

C.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街道的美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1

作者蘆原義信是日本建築協會主席,並著有《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作者對於外部空間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為心理學在空間設計上的應用頗有研究。在本書中,作者從文化角度出發,將日本街道空間與西歐的街道空間做了細致深入的分析,同時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圖底關系,從街道的自然特徵、美學規律、人文特色出發論述了如何發掘城市空間中的視覺秩序規律。

本書寫作於1979年,上世紀60年代歐美建築界正在颳起一陣人本主義風潮,亞歷山大的《建築的永恆之道》、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文丘里的《建築的矛盾性與復雜性》,他們的理論雖然各有傾向,但他們都關注到了工業和科技對人的異化,提倡對人性本身的觀照。蘆原義信在書中這樣寫,「所謂外部空間的構成,就是讓巨大的城市達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間還原成小空間,把空間充實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術。」可以說,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學」,是以肯定人的存在為基礎的。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重講街道空間的構成,下篇側重城市景觀的分析。對於書中的內容,做如下總結:

(1)內部和外部

作者開篇發問,為什麼西歐的街道總是整齊劃一、充滿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總是雜亂無章?這是東西方街道的一個顯著差別,西歐的街道總是由建築構成連續的街景立面,而類似日本這樣的東方式國家卻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街道往往缺乏組織,建築也鮮少面臨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圍牆作為屏障的。作者認為這是東西方文化對空間的理解不同,我們對「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認識有偏差。對日本人來說,穿著鞋進入的空間是「外部」,脫了鞋進入的空間是「內部」,而西歐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樣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舉了旅館的例子,日本的溫泉觀光旅店夜間大門上鎖,房間不上鎖,西歐的飯店則是大門人人都可以進去,裡面的房間則要上鎖。他認為,」西歐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樣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對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它是家庭私用的內部秩序,結果在歐洲的家中和外邊一樣地要穿著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則要脫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結論」具有內部秩序,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建築的外部不關心,充實城市空間的思想是淡薄的。這頗有點像許多人多國人「公德」與「私德」的看法,認為中國人「私德」很好,對外的「公德」卻很差。對此有點存疑,這是對現象的總結,因果必然性卻不盡然。

作者還有一段「坐的文化論」來解釋日本為什麼沒有形成歐美式的秩序街道。傳統的日本住宅沒有傢具,甚至沒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動都在地板上進行,因此衍生出與「坐的文化論」相對應的「地板型建築「,在這樣的建築中,」空間不是由厚重的實牆限定的,而是作為形而上學的『場(地)』觀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認為「日本這種牆的觀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築』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廠困難的。

(2)街道的構成

對街道構成的分析,蘆原義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學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張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並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別給出了義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戶的地圖黑白反轉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在義大利的對比圖中,建築內部空間與街道的外部空間,在質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戶的對比圖中,道路與建築之間還有很多用途不明確的剩餘空間。因此作者得出結論,」義大利的街道和廣場,具有輪廓清晰的『圖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圖底反轉的方法來做一些城市空間的比較與分析,我至今都對這種分析方法表示疑問,好像是一種為論據而論據的過程。

(3)「一次輪廓線」和「二次輪廓線」

東京銀座等最繁華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佔據,如果「把決定建築本來外觀的形態稱為」第一次輪廓線」,把建築外牆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物所構成的形態稱為建築的「二次輪廓線」,「二次輪廓線」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對街道的認知和觀感,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雜亂和無序,作者認為應該把二次輪廓線整合在一次輪廓線中,例如把側招牌按照同樣大小等間距設置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見建築師對於秩序感真是謎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築師BOW-WOW犬吠工作室卻對現實是一種「解構」而非「建構」的姿態,他們欣賞這種「非秩序「的東京景觀,對本土文化也表現出更多額自信。兩代建築師的觀點對照起來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2

近日終於讀完了《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非常精彩。尤其為作者蘆原義信漫布於全篇的對日本城市街道環境不佳的關注、呼籲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動,作者又以一個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做出有理有據的分析和具體的改善方案,看起來真是過癮!

作者在「內部與外部」中說:「日本的傳統是在家的內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為中心,在一幢建築里保持著內部秩序。具有內部秩序,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建築的外部不關心,充實城市空間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將家看作『內』,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歐人那樣在空間領域上加以統一。換句話說,『外』是外部,這就意味著它的整潔漂亮由誰來管是和人們無關的」。作者提到的這些「日本人」的特徵和問題,因其源流於中國,也同樣是中國人的特徵和問題,而在中國建築學者的文章中,卻尚未見到闡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觀點。不管是所謂「大師」還是一般的「業內人事」,多是以個人好惡或人雲亦雲的觀點來肆意謾罵甚至是人身攻擊。能夠像蘆原義信在文中對日比谷公園所做的那樣提出具體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學》成書於1978年,當時日本「正處於舉國上下同心協力,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階段。」作者認為:「為了要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光是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不夠的,還應該「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覺得作者說得很好,現在的中國也正在邁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樣「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了,也應該在努力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創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觀。

借用作者書中的一句話:只重視『內眺景觀』而對『外眺景觀』不太介意的「中國人」,作為文化高度發達國家,也該把街道的美學提到日程上來了。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3

街道與建築的關系?建築外牆既是廣場或者街道-即城市外部空間-的內牆。作者認為街道是一種文化,是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在現代城市裡面,絕大多數人都在室內活動,建築內部才是最有活力的場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須將建築內部的秩序滲透出來,街道的活力是兩側的建築造成的。

對於街道的熱衷程度是義大利人——英國人——日本人。義大利人認為街道空間為生活所必須的交流空間。在歐洲,建築內部秩序滲透到了街道跟廣場的秩序中,建築的外牆不是簡單的圍牆。作者強調道「街道和廣場一直鋪裝到建築的外牆根,與建築之間沒有什麼含糊的空間。」「義大利的街道和廣場大多連一棵樹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麗紋樣的鋪裝。就像室內地毯一樣各個角落都鋪滿,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間。」而且其建築內部也沒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牆壁的內外牆也大體一樣,這樣,「內外空間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屋頂了。」建築的外廊承擔了外部跟內部溝通的作用,使得室內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義大利聖馬可廣場等。

蘆原義信把住宅和街道關系分為3類:

1.開放式前院式。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廣人稀之地,「內部秩序滲透到外部秩序之中」,院子向城市公共空間做了貢獻。但是這只是低密度建築區域的做法,不能算作城市空間。

2.歐洲式。沒有前院,外牆形成街道,外牆面上門窗開洞。居民生活和街道生活交織在一起。

3.東亞式。和建築完全脫離的院子形成街道。

作者談到澳大利亞和美國的郊區住宅的`前院。「與其說前院是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說是為了路上的行人更為合適。」美洲的院落式外部城市街道的一部分,而亞洲的院子是住宅內部秩序的一部分。或者可以反過來說,因為亞洲的傳統住宅很通透私密性不強,就必須依靠院落來完成其私密性;而美洲的住宅本身是因為住宅的私密性好,所以可以把院子貢獻給街道。住宅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在中國的傳統街道,街道往往被封閉的圍牆限定。傳統街道沒有建築外立面的幫助,胡同中生活的人們還是充分利用了局促的街道焦爐,端出椅子納涼、喝茶或者聊天。雖然在傳統胡同里,人們沒有美化街道的觀念,但很濃的生活氣息,仍然使得街道體現出建築內部的秩序。

「這是因為我在勒·柯布西埃的作品中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人情味,他的作品存在著以形式美為出發點的美學觀念,其中甚至連人的存在都否定了。」

這句話對大師評價很犀利。柯布西耶規劃設計的昌迪加爾,柯布把城市當做一個有機體,並以「人體」為象徵進行城市布局結構的規劃。柯布西耶把首府的行政中心當作城市的大腦;博物館、圖書館等作為城市的「神經中樞」位於大腦附近;全城商業中心設在作為城市縱橫軸線的主幹道的交叉處,象徵城市的心臟等。柯布的規劃從人體布局出發,但是卻太過概念化,建成後的空間空曠巨大的,沒有從城市居民真正的生活角度考慮。在城市設計中,通常圖底關系理論進行分析,目的就是將外部空間圖形化,可是實際中,外部空間並沒與被賦予更多的人性化特性。

還有批評柯布設計馬賽公寓亦如此。馬賽公寓配備齊全,是一個很成功的建築。可是人們是否願意就呆在一棟樓裡面解決所有問題呢?倘若每棟建築都如此,城市外部空間就會更加了無生氣。但是現代的網路時代,使得人們不用走出公寓就能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問題,是否建築也會有這種趨勢。

書中提到了建築的輪廓線,每次設計中總會有人提到建築輪廓線這個概念。但是到底什麼樣的輪廓線才是好看的,似乎也沒有什麼標准可以判斷。

作者定義決定建築本來外觀形態的建築為第一輪廓線;第二輪廓線:建築外牆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物說構成的形態為第二次輪廓線。歐洲的街道多完整的保留了第一輪廓線,而亞洲的城市多呈現出第二次的輪廓線。作者認為該盡量還原第一輪廓線,恢復建築外牆的可見性。對於亞洲多呈現出第二次輪廓的問題,也有很多專業人士提出了反對的聲音。例如在中國,上海就開始提出對戶外廣告的控制。

個人認為第二次輪廓並非壞事。首先這個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地域性特徵。商業上鋪天蓋地的廣告牌和燈箱,是最有亞洲地域性的標志,這也是日本街道、亞洲城市區別於歐美商業大街的重要標志。其中廣告上的圖案文字,也有像拼貼畫一樣的效果,有表現出更多的意思。地域性特點並不是一定要歷史悠久的,只有是伴隨著日常生活形成的就是有地域特點的。

其次這種鋪天蓋地的「第二次輪廓線」雖然打亂了建築本身分明的天際線,卻明顯起著溝通建築室內外的環境,反而溝通了室內外環境。如果這種廣告牌形成了很好的過渡空間,又何必非要追求清晰的建築輪廓?

中國和日本雖說都是東方的代表,文化上有相似性,但是國情差異是很大的。現在中國很多城市的街道確實不太美觀,立面不協調,但是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的部分。這種城市美化工程有時會把城市搞的不倫不類,而且這也不是說還原建築立面就能完全可以解決的。很多街道的立面就算還原,依舊是不美觀的。反過來想,建築的第二次輪廓,美化了完本不足的建築。

書中,作者還提到D/H比值的問題,自從這本書出版,這個問題就得到了廣泛認同和討論。和街道設計注重細節的問題。書中提到了下水井蓋的這個小部分,日本的下水井蓋,圖案豐富有些還有顏色。而國內的下水井蓋千篇一律。每次我們作設計的時候,都是想到1:200,1:500的比例,而沒有把自己縮小放在空間裡面考慮。

D. 如何看一家商鋪是否賺錢,街邊店分析

以下分析僅思考方法,快速的分析賺錢的行業要關注兩點:

利潤率  與  每天平均銷售額

在附近一條不足500米的街道上,分布著很多商戶,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一、推著三輪車賣花的,店面成本:0元,不交保護費,遇到城管就跑路。

利潤率:大約有50%

每天銷售額 300元

這個生意每天可以賺 300×50%=150元,每個月大約4500元。

二、賣水果,店面成本:2000元,帶管理費等合計3000元。

利潤率:30%

每天銷售額 2500元

每天可以賺 2500×30%=750元,每個月大約22500元,除去成本大約有2萬元收入(已經超過小白領了)。

三、駕校,店面成本3000元。

利潤率:33%

每天銷售額 4800元 (每天招一個學員)

每天可以賺 4800×33%=1584元,每個月大約47520元,除去其他費用大約4.3萬元收入。

四、兩層樓的餐館,店面成本3萬元,人員工資5萬元,雜費1萬元。

毛利潤率:30%

每天銷售額 30000元

每天可以賺 30000×30%=10000元,每個月大約30萬,除去其他費用大約18萬元收入(相當於9個水果店,60個賣花的)。

便利店,店面成本1萬元,人員工資4000元,雜費5000元。

毛利潤率:22%

每天銷售額 4000元

每天可以賺 4000×22%=880元,每個月大約26000元,除去其他費用大約7000元。(比較差勁)

六、洗車行,店面成本5000元,人員工資5000元,水電費6000元。

服務業,沒有太多原料成本。(不同於水果店和飯館)

每天銷售額 1000元 (50輛車)

利潤率:100%

每個月可以賺 1000×30=30000元,除去其他費用大約14000元。(比較差勁)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一般的小生意毛利都在30%左右,日均銷售額越大,越賺錢。

上面最賺錢的應該是餐館,一個月十幾萬。而賣花的一個月只有3000元,雖然他的利潤率是50%,但每天銷售額太低。

發不了財的是便利店,營業額4000元一天,主要是利潤率太低,成本太大,銷量也不高。還不如賣花的自在。

還有洗車行,雖然利潤率達到100%,但每天的銷售額太低,除非增加其它方面的服務。

多去觀察,多去分析每一個行業的情況,你就知道什麼行業比較賺錢了。如果自己打算創業的行業,在行動之前,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大概算出來是要賠錢還是賺錢了。

E. 網路分析中對道路網路數據有何要求,如何得到符合網路分析要求的街道網路數據

GIS在利用虛擬道路和橋梁網路對特大型車輛制定運行路線中的應用 1什麼是GIS GIS是一個計算機化的映射系統,它能夠利用信息分層對狀況進行詳細的描述,並能夠分析變數之間的關系。嚴格來講,任何一個可以對地理信息進行表達和分析的系統都是地理信息系統。由首字母縮寫的GIS可以理解成就是指一個基於計算機的軟體,通常以一些流行的特有的軟體包裝的形式出現。雖然軟體是GIS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它是不能代表GIS的。 盡管GIS作為一個完全的當代的技術有它迷人的地方,但是它的概念是在過去提出的。在紙上(或其他介質上)畫出數據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然後將它們彼此覆蓋以找到相關的點,GIS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Foresman有證據表明:在十一世紀時,這種模型在修建Angkor神殿建築群(在今天的柬埔寨)時使用過。現代GIS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這其中包括1962年英國的Coppock利用GIS進行的土地利用分析,1967年Tomlinson發展的加拿大的GIS,以及1969年出版的McHarg的《自然的設計》一書等。 GIS是一個可以將享有共同地形數據的資料庫聯結到一起的理想的工具。隨著數據的集成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種功能也變得更加有用。不僅需要數據的集成,而且,也需要對各種不同目的所用的數據加以識別,例如關於土地利用,街道規劃,公車路線,學校和地鐵站等信息。 2背景:特大型車輛運行路線制定 這項研究計劃的目的是利用ArcView GIS軟體計算出特大型車輛的最優行車路線。所用的公路網路要比實際的網路小而且簡單,所定出的路線是根據最短距離計算而不是最短旅行時間。這項研究的基本原理同樣適用於將來要應用的更大規模公路網。 特大型車輛在道路網上的行駛給交通工程師和城市規劃師帶來很多的問題。車輛的尺寸必須允許它在道路、橋下、隧道中和立交橋處行駛。而且,車輛的重力不能超過橋梁的荷載等級要求或道路的承載能力。除此之外,特大型車輛還有一個受限制的轉彎半徑,這會阻止它們在某些道路上通行。因此為了避免特大型車輛對公共設施的損壞,避免出現交通事故,制定出可以容納特大型車輛的尺寸、重力和其他特徵的行車路線供特大型車輛行駛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各州所收到的特大型車輛需要量在75到1750之間。其中大部分州是在地形圖上確定運行路線,有一些州是通過數字地圖和計算表確定。 3軟體方法 用來確定特大型車輛行駛路線所使用的軟體是ESRI公司開發的ArcView GIS軟體,並裝有網路分析擴展工能。編程語言採用ArcView中的面對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Avenue, 第一步是利用Arc View的繪畫工具繪制一個小的虛擬的道路網。 一旦空間數據(路段和橋梁的位置)輸入完成,屬性數據將會創建一個表。每一條道路都會被命名(1到63),並且給出所需要的最大高度和重力。那些有橋梁的路段要比其他路段有更低的重力和高度容許的要求。 接下來是寫一份手稿,提醒用戶注意車輛的高度和重力。這些數據將會被儲存,並與上面列出的道路數據表中的屬性數據進行核查。 還要寫一份用來產生一個新的網路的報告,報告中只包括那些從最初的網路中選出的比用戶所輸人的重力和高度要求更大的路段。 4網路分析 ArcView軟體附加的網路分析功能夠找出網路上的最短路徑。然而,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在找到網路最短路徑的同時還要查到那些重力和高度都不超過要求的路段。因此,為了能夠利用網路分析,特大型車輛的路線確定只針對於那些滿足要求的路網。網路分析隨後將在新生成的路網上確定出滿足給定高度和重力要求的理想路線。 5結果:虛擬網路 這個已經完成的假想的網路由63個路段和13座橋梁組成。 道路路段被定義成線,橋梁則用X表示。 用戶輸人車輛的高度和重力,然後請求由網路制定出從任意起點和終點之間的最佳路徑。於是,這條理想的路線將在地圖上顯現出來,或用戶可以要求文本的指導。 已經完成的特大型車輛定線程序能夠在給定的車的重力和高度限制下產生理想的行使路線。在虛擬的網路上,路段的高度和重力容量是任意分配的。這些值可以按要求修改,就像網路本身一樣(隨著這些值的改變而改變。) 盡管這個GIS項目只是在小范圍內進行,但是GIS有能力在更大范圍內使特大型車輛的最優路線設定的請求過程自動化。這樣的項目的一旦成功實現,必然會帶來時間的節省,同時也會增加安全性,因為它消除了人為的錯誤。 6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本項目的目的是通過在一個比較小范圍的虛擬網路上建立一個特大型車輛運行路線制的應用,來表明如何實現在現實的路網上特大型車輛運行路線的確定。下一步將會增加應用的范圍。在這個項目中只考慮了車輛的重力和高度。在現實的應用中,還要考慮很多其他的因素,例如車的軸數,轉彎半徑以及車速的限制。此外,現實的道路網也要比這個項目中虛擬的網路模型復雜,還要考慮單行街道,速度限制,施工和坡度等因素。 一旦實現了這一方法的精確而成功的應用的,下一步就可以在各州推行利用這一GIS技術來建立他們的特大型車輛的通行許可。

F. 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本文是一篇語言學畢業論文,本文以2008年大同市區街道規劃以後現行的318條街道名稱為研究對象,分析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語音、結構、語義以及命名的不同憑借和類型,進而對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現狀進行梳理與寫作。並且這一系列的工作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比如,對大同市區街道名稱受到北魏時期佛教影響而大量存在以寺廟名稱作為街道名稱的情況,以及受本地方言和歷史文化影響在專名和通名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街道名稱的變異特徵等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當前地名語言學乃至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語言特徵分析

第一節語音特徵

一、音節特徵

(一)專名+通名音節數量分析

從2008年開始,大同市區實施新的道路規劃政策,意在構建「里坊式」的街道格局:即以老城中心的四牌樓為中點,東西南北四方分別鋪設和陽街、清遠街、永泰街、武定街,由這四條主要道路將大同市區一分為四,各部分再憑借「三經三緯」的縱橫街道分劃出若千小街坊,街坊中又再次向下級劃分出若千小巷裡。初步組合構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的格局。現今,經過我們的走訪調查與網路統計,市區四大街道辦事處共計管轄著318條大小街巷。

下面表1是對大同市區318個街巷名稱的組成音節進行分析後得到的具體情況。表中按照音節數由少到多排列(百分比取小數點後兩位),這里的街道名稱在計算音節數量時既包括了專名加通名的街道名稱又包括了只有專名的街道名稱,一個雙音節街道名稱即表示由一個單音節專名和一個單音節通名構成(若該街道名稱無通名,則只計算專名部分的音節數)。如表1所示:

........................

第二節結構特徵

一、專名+通名形式

首先需要明晰專名和通名的含義。在地名學中,專名成分即專有名稱,是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部分,具有界定具體地名性質的作用。而通名成分,是地名學中表示地名指代的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在同類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義,即確定類型的通用名稱。

街道名稱研究是地名學研究里絕對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構型亦是由「專名+通名」構成。大同市區街道名稱同樣也不例外,根據上文及表格中的各項統計歸納,大同市區採用基本「專名+通名」形式的街道名稱佔到街名總數的近九成之多。這說明,有通名的街道命名方式是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主流。尤其是在2008年市區街道命名規劃之後出現變化的那部分街道名稱更是皆採用了有通名的命名方式,如雲州街、濱河路等等。這也是大同市區面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要力圖不再依靠以煤炭為主的能源輸出方式來提升經濟,而是轉向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來發展城市的旅遊產業,所以大同需要向四方來客敞開大門,讓來到大同的人盡快熟悉這片土地,愛上這個地方。而方便易記又別具特色的街道名稱往往是最先映入遊客眼簾的城市標記,故越是規范基本的「專名+通名」形式,越能夠方便遊客稱說認路,找尋到他們的目的地。

.........................

第二章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社會文化基礎與歷時變化

第一節社會文化基礎

對街道命名社會文化背景探源是十分有價值的一項工作。在大同市區街道名稱中,每條街道的命名都有其理據,尤其在涉及到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等命名來源時,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搜索記錄,力求真實還原。在街道命名理據探源的過程中,需要仔細研讀有關大同街名歷史的書籍,也可以詢問有豐富閱歷的本地人或者走訪相關領域的專業學者,從多個來源匯集整理以求做到寫作的准確詳實。

大同市街道名稱的結構種類可謂是十分繁多,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本地地理風貌特點,悠久歷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規劃設計和當地人稱說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就從這318大同市區街道名稱入手,對其命名的社會文化基礎進行劃類分析:

一、以歷史文化命名

(一)以皇家封藩禁地命名

大同在古時稱雲中,也稱平城,曾經作為北魏都城,後來也是遼代、金朝陪都。明代城內中央設四門轄四街:向東為和陽街、向西為清遠街、向南為永泰街、向北為武定街。明洪武年間朝廷將遼代時的西京國子監改建為代王府,不幸的是後在明崇禎年間由於軍事沖突被焚毀大半,僅僅留存下來些許的古建築遺跡,流傳下來部分的古街名,這其中就包括北街辦事處轄內的皇城街、正殿街、後宰門、東華門等街道名稱。另外還有代王朱桂另建用來招待全國各地皇族游訪聚首的豪華府第所在的北十府街。同屬此類的街道名稱還有東十府街、西十府街、南十府街、翠花宮、後幃角、稍竹巷等等。

........................

第三章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使用方式考察與新舊街名問卷調查情況............40

第一節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使用方式考察...............40

一、舊時街道名稱的繼承沿用............42

二、新街名對舊街名的替代.............42

第四章大同市區街道命名情況及其規范建議.............52

第一節大同市區已有街道命名情況..............52

一、街道名稱中缺少通名的情況..................52

二、多路一名或街名相似度過高的情況.............53

第四章大同市區街道命名情況及其規范建議

第一節大同市區已有街道命名情況

一、街道名稱中缺少通名的情況

由表3可知,大同市區的街道名稱中將近13%是沒有通名的,比如:蘇家大門、油沙泊洞、炸彈營、施家訖洞、南官房、南關西後場、復興營盤等等。而這類僅靠專名構成來行使功能的街道名稱,一方面可以看成是當地街名構成的地域性特點,反映了本地獨有的一些歷史文化背景,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無通名街名中的一部分不能夠很好的完成其指稱功能,給大眾稱說認路造成了困難,那麼這就會成為街名構成與使用時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許這對世代居住的本地人以及對大同非常熟悉的人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但對外鄉人及新到的移居者就會造成識路的困惑,他們極易將這類街道名稱僅僅當作一個建築名或者一種標識而不會聯繫到某條街道上去。

大同市區的無通名街道名稱就存在這種情況。比如當提到宏濟寺、翠花宮、稻米店的時候,不了解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人就可能會認為宏濟寺是一座寺廟,翠花宮是一處宮殿景點,稻米店是一個商鋪,而根本不會想到它們會是市區某條街道的名稱。而「一間房」這樣的街名更是給人一頭霧水的感覺,不知其所指為何。如果能夠明確地給與此類街名一個通名,就可以避免使用時這種不必要的誤會了。

......................

結語

本文通篇是以山西省大同市區范圍內2008年城市道路規劃之後現有的318條大小街道的命名情況為基礎和主體研究對象,在社會語言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與撰寫的。主要包含四章內容:

第一章涉及對大同市區街道名稱在社會語言學視角之下的語言學特徵的歸納總結。本文分別從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語音特徵(包括音節分析、音韻分析)、結構特徵(包括專名+通名形式、無通名形式、專名的成分、專名的組合)及修辭特徵(包括比喻、借代、誇張、諧音)三方面進行篩選和統計,同時通過對語言本體數據的分析歸納出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社會語言學特徵。

第二章的內容是有關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社會文化基礎與變化的。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將大同市區街道命名的社會文化基礎劃分出五大類(包括歷史背景、晉商背景、地理背景及其他背景)十五小類內容,力圖從多方面多視角挖掘市區街道在命名時的依據。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同市區街道命名隨歷史變化的情況及其原因,這樣就不僅僅能從橫向上分析,同時也能從縱向上探索市區街道命名的變化特點了。

第三章是對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構成與使用情況的實際考察。分為兩部分撰寫,第一部分是對大同市區街道名稱的構成情況的考察。考察涉及舊時街道名稱的繼承與沿用、新街名對舊街名的替代及街道名稱的新增與消亡三方面的內容。第二部分是對大同市區新舊街道名稱使用情況的調查與結果分析。該部分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出市區街道名稱在當地居民當中的實際使用情況,這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略)

G. 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法律分析:內耗增大,服務缺位。街道辦事處大量的人財物消耗在過頻過度留痕、分解任務、機關內部運轉等方面,導致沒有精力放在關鍵民生服務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三條 城市和鎮應當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規劃和鎮規劃。城市、鎮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確定應當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在確定區域內的鄉、村莊,應當依照本法制定規劃,規劃區內的鄉、村莊建設應當符合規劃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勵、指導前款規定以外的區域的鄉、村莊制定和實施鄉規劃、村莊規劃。

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並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在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中合理確定城市、鎮的發展規模、步驟和建設標准。

H. 鎮與街道的區別 從這3個方面來分析

1、隸屬不同:鄉鎮政府是一級地方政府,屬於基層政府。街道辦是一級政府如區縣或者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本身並不屬於一級地方政府。

2、賦予權利不同:鄉鎮政府人員編制,規模大於街道辦,許可權和自主性也更大一些。從法理上來講,鄉鎮政府的權力是鄉鎮人大授予的,對鄉鎮人大負責。街道辦的權利是上級政府賦予的,對上級政府負責。

3、所設地方不同:鄉鎮政府多設在市區里的非主城區,大部分縣城地區,以及鄉村。街道辦多設在主城區,部分縣城,從經濟發展來看,街道辦所在地經濟大多比鄉鎮政府發達。

I.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需注意和包含哪些內容

​「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是中世紀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也成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觀中體現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人們的主人翁位,在總體規劃中控制詳細規劃的街道景觀設計。各種服務性設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為人群是街道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未來。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考慮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觀念——一個好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處處為人著想。

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所給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這就為城市個性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的建築形式、色彩、空間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與隱藏在市民心中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鳴,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
由此看來,我們在街道景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同時要向前發展。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整體性原則
城市街道格局的設計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為突出城市的個性服務。

可持續性原則
隨城市的發展,環境也隨著惡化,環境的惡化警醒了人們,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主題,它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強調滿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一層是關注影響發展的因素。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環境設計中也要遵循這一點,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觀設計中要注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

城市景觀設計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業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們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觀特性。但他們又有許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識別性、可觀賞性、安全性、適合性。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街道形式的考慮
對於交通性街道,我們要以直線大半徑的曲線為主,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築和綠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寬比產生空間感受。這樣為流動的車輛提供刺激的服務。在停車廠附近的牆上整一些壁畫,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續,在設計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關村的北區在種植序列處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寬的地方設置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廣告牌、環境雕塑小品和設施設計
廣告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街道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廣告的作用在於宣傳,它需要強調刺激,為此尺寸較大,常常影響城市的形象,因此對於廣告要嚴格審批。但如果街道廣告和雕塑小品結合,既增添了不少樂趣,又節省了空間。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設施應當擺脫陳舊的觀念,強調形式美觀,功能多樣,設計思想要體現自然,有趣,活潑,輕松。例如大膽的將電話亭、座椅和標示牌藝術化。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是城市街道設計的核心,良好的綠化構成簡潔、大方、鮮明、自然、開放的景觀。古今中外道路綠化都備受重視。我國早在《漢書》中就記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說明二千多年前我國已有用松樹作行道樹,唐代京都長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樹。隨著城市建設飛躍發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異,形成了各種綠帶。也有將行道樹、林蔭道與防護林帶共同聯成綠色走廊。街道綠化設計同其它綠地一樣也要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則。
城市街道綠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街道形式的選擇要根據街道環境特色決定的。例如兩側建築景觀比較有特色,要表現建築那麼就選擇比較低矮的植物。街道綠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為重要。道路綠化的植物配置要體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結合的美學的思想;在立地條件允許的條件下,通過隔離帶的配置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真正達到大、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的結合,是街道景觀呈現層次化。
城市街道綠化更應注意行道樹的選擇,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地被色塊過於重復的現象。應採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的配置手法相對統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確保城市道路綠化能體現和諧一致的總體風貌,而中下層盡量豐富多彩。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大力推廣本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J.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一)

《街道的美學》是一本關於街道、廣場空間構成方面的書。作者蘆原義信是日本建築協會主席,並著有《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作者對於外部空間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為心理學在空間設計上的應用頗有研究。在本書中,作者從文化角度出發,將日本街道空間與西歐的街道空間做了細致深入的分析,同時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圖底關系,從街道的自然特徵、美學規律、人文特色出發論述了如何發掘城市空間中的視覺秩序規律。

本書寫作於1979年,上世紀60年代歐美建築界正在颳起一陣人本主義風潮,亞歷山大的《建築的永恆之道》、簡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文丘里的《建築的矛盾性與復雜性》,他們的理論雖然各有傾向,但他們都關注到了工業和科技對人的異化,提倡對人性本身的觀照。蘆原義信在書中這樣寫,所謂外部空間的構成,就是讓巨大的城市達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間還原成小空間,把空間充實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術。可以說,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學,是以肯定人的存在為基礎的。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著重講街道空間的構成,下篇側重城市景觀的分析。對於書中的內容,做如下總結:

(1)內部和外部

作者開篇發問,為什麼西歐的街道總是整齊劃一、充滿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總是雜亂無章?這是東西方街道的一個顯著差別,西歐的街道總是由建築構成連續的街景立面,而類似日本這樣的東方式國家卻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街道往往缺乏組織,建築也鮮少面臨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圍牆作為屏障的。作者認為這是東西方文化對空間的理解不同,我們對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的認識有偏差。對日本人來說,穿著鞋進入的空間是外部,脫了鞋進入的空間是內部,而西歐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樣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作者舉了旅館的例子,日本的溫泉觀光旅店夜間大門上鎖,房間不上鎖,西歐的飯店則是大門人人都可以進去,裡面的房間則要上鎖。他認為,西歐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樣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對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於它是家庭私用的內部秩序,結果在歐洲的家中和外邊一樣地要穿著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則要脫鞋。由此作者得出的結論具有內部秩序,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建築的外部不關心,充實城市空間的思想是淡薄的。這頗有點像許多人多國人公德與私德的看法,認為中國人私德很好,對外的公德卻很差。對此有點存疑,這是對現象的總結,因果必然性卻不盡然。

作者還有一段坐的文化論來解釋日本為什麼沒有形成歐美式的秩序街道。傳統的日本住宅沒有傢具,甚至沒有椅子和床,一切日常活動都在地板上進行,因此衍生出與坐的.文化論相對應的地板型建築,在這樣的建築中,空間不是由厚重的實牆限定的,而是作為形而上學的『場(地)』觀念加以限定的。因此,作者認為日本這種牆的觀念淡薄的『地板型建築』在街道的形成上是分廠困難的。

(2)街道的構成

對街道構成的分析,蘆原義信引入了一些格式塔心理學的方法,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主張在觀察現象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並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作者分別給出了義大利和日本古代江戶的地圖黑白反轉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在義大利的對比圖中,建築內部空間與街道的外部空間,在質量上市近似的,而江戶的對比圖中,道路與建築之間還有很多用途不明確的剩餘空間。因此作者得出結論,義大利的街道和廣場,具有輪廓清晰的『圖形』性格。常常能看到有人用圖底反轉的方法來做一些城市空間的比較與分析,我至今都對這種分析方法表示疑問,好像是一種為論據而論據的過程。

(3)一次輪廓線和二次輪廓線

東京銀座等最繁華的街道,立面往往都被巨大的招牌所佔據,如果把決定建築本來外觀的形態稱為第一次輪廓線,把建築外牆的凸出物和臨時附加物所構成的形態稱為建築的二次輪廓線,二次輪廓線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對街道的認知和觀感,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雜亂和無序,作者認為應該把二次輪廓線整合在一次輪廓線中,例如把側招牌按照同樣大小等間距設置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操作手段。

由此可見建築師對於秩序感真是謎一般的痴迷。新生代的日本建築師BOW—WOW犬吠工作室卻對現實是一種解構而非建構的姿態,他們欣賞這種非秩序的東京景觀,對本土文化也表現出更多額自信。兩代建築師的觀點對照起來看也非常有趣。

街道的美學讀後感(二)

近日終於讀完了《街道的美學》和《續街道的美學》,非常精彩。尤其為作者蘆原義信漫布於全篇的對日本城市街道環境不佳的關注、呼籲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動,作者又以一個建築師的專業知識做出有理有據的分析和具體的改善方案,看起來真是過癮!

作者在內部與外部中說:日本的傳統是在家的內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為中心,在一幢建築里保持著內部秩序。具有內部秩序,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建築的外部不關心,充實城市空間的思想是淡泊的。日本人將家看作『內』,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歐人那樣在空間領域上加以統一。換句話說,『外』是外部,這就意味著它的整潔漂亮由誰來管是和人們無關的。作者提到的這些日本人的特徵和問題,因其源流於中國,也同樣是中國人的特徵和問題,而在中國建築學者的文章中,卻尚未見到闡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觀點。不管是所謂大師還是一般的業內人事,多是以個人好惡或人雲亦雲的觀點來肆意謾罵甚至是人身攻擊。能夠像蘆原義信在文中對日比谷公園所做的那樣提出具體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街道的美學》成書於1978年,當時日本正處於舉國上下同心協力,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階段。作者認為:為了要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光是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不夠的,還應該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我覺得作者說得很好,現在的中國也正在邁入世界經濟大國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樣不顧衣著打扮大力推進經濟發展了,也應該在努力發展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創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觀。

借用作者書中的一句話:只重視『內眺景觀』而對『外眺景觀』不太介意的中國人,作為文化高度發達國家,也該把街道的美學提到日程上來了。

閱讀全文

與街道的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0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2
青島梅毒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998
臉上汗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60
好的教育方法的視頻 瀏覽:58
快速上枕頭荷葉邊方法 瀏覽:736
手機拍照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4
什麼方法治口臭 瀏覽:173
幼兒美術活動教學方法 瀏覽:126
瑞典輕症治療方法 瀏覽:616
原始股退出計算方法 瀏覽:409
水泵間隙的測量方法 瀏覽:520
材料分析方法視頻 瀏覽:332
杜蘭特真正的訓練方法 瀏覽:318
網上買床安裝方法 瀏覽: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9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7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9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6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