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幫助研究紀念碑的具體方法

幫助研究紀念碑的具體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22 07:42:54

⑴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的歷史問題

(1)幫助研究紀念碑的具體方法擴展閱讀

人民英雄紀念碑簡介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中心。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碑身高37.94米。碑座分為兩層,四周環有漢白玉欄桿,四面有台階與天安門廣場地面相通。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為方形。承托碑身的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腰部收束,四面嵌有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和兩塊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和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浮雕高2米,寬2—6.4米,總長40.68米,共雕刻有170多個人物,形象、概括地表現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百餘年間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上層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中國人民所喜愛的菊花、百合花、荷花、牡丹等組成的八個花環。碑心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約110噸的巨石,其正面(北面)刻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碑心背面(南面)是周恩來題寫的碑文。碑身兩側用由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花環浮雕裝飾。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偏南部,北面正對天安門,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紀念碑奠基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前夕,舉國上下都為即將誕生的共和國而歡欣鼓舞。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當天下午6時,毛澤東率領全體政協委員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奠基儀式,並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
隨後,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並製做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於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
在北京檔案館的檔案中還藏有另一份毛澤東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原詞中刪去「紀念碑奠基典禮」幾個字,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改後的碑文深邃精闢,氣勢磅礴,情感深沉,表達出對先烈的敬仰。

(北京檔案館)

紀念碑石料采運資料

紀念碑用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碑身為紫灰色的花崗石,浮雕和欄桿為漢白玉,兩層月檯面鋪著青色花崗石,周圍的甬路為橙黃蓊花崗石。石料來自北京房山和山東泰安,其中碑心石出自青島浮山。
采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花崗石。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達320噸以上。浮雕石料則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築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用陰文鐫刻在石面上,然後採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餘兩。
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雄偉壯觀、庄嚴肅穆。

(北京檔案館)

人民英雄紀念碑創作花絮

整塊吊裝百噸碑身

1953年春天,在青島浮山開鑿碑心大石料,加工後的凈重有103噸,由鞍鋼調用起重技術和工具,運往火車站。東北電業管理a局調用了90噸的平台,石景山鋼鐵廠幫助檢修了兩台起重吊桿,每台可以安全起重50噸、起高40米。整塊百噸大石的吊裝方法,一度成為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反復研究的項目之一。

毛澤東題字

碑的造型確定以後,毛澤東於1955年6月9日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

市政府領導將毛澤東手書真跡交興建委員會並轉交給設計組時,大家欣喜萬分,爭先恐後一睹領袖真跡。沒想到毛澤東共寫了兩幅,大家被毛澤東流暢的書法藝術所折服。毛澤東的真跡是寫在中式宣紙信箋上的,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厘米左右。

要使書寫的字跡能符合施工要求,這就需要做選字、放大等一系列細致入微的工作。當時決定由解長賀負責此項工作。接受任務後,首先就是確定選用哪一幅的問題。經與有關同志研究,除原作兩幅外,還選用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拼成一幅,這樣就有了3個方案。隨著施工的進展,必須早日選定方案。經領導與有關同志反復研究,並請來書法家魏長青先生參加討論。魏先生提出,書法是一門藝術,一個字、一個條幅的字體是具有其氣韻、筆勢和連貫性的,因此不能拆開拼用。最後確定其中的一幅即現在已安裝的那一幅。

碑文方案確定後,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實樣就提上了日程。以「永」字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設計要求。為此,解長賀他們到幻燈社,又到當時北京攝影技術水平較高的大北照相館與技師共同探討碑文的放大問題。最終發現,按當時的技術條件要想保證准確無誤地放大,他們都不能完成此項任務。一時間字體放大成了難題。

鑄字耗金132兩

此後碑文實樣解決後,以何種筆法鐫刻的問題又擺到了面前。按照中國傳統,有陽文、陰文和其他多種形式。解長賀他們查閱了多種文史資料,並到北海、頤和園等地做了實地考察,最後總結出還是用陰文為佳。其優點是:容易雕刻,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經領導同意,決定採取陰文,並決定筆道呈「V」型。8個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為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

金字是紀念碑的主題,要求在施工時必須高標准,要做到萬無一失。施工的技術人員、有經驗的石工師傅們在北京市第一刻字生產合作社、北京市第一五金生產合作社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雕刻字槽、製作字胎、鎦金、安裝和壓光等多道工序。全部金字共用黃金132兩。

碑頂由後輩完成

據當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的高級建築工程師解長賀老先生講,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施工過程中,碑頂的設計工作曾一度成了難題,焦點主要集中在碑頂的形式上。按當時提出的構想,有人主張在碑頂上設置中國古式寶頂,有人主張設置雕像,也有人主張設置紅寶石五角星……意見不統一。

1951年國慶在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碑奠基地點上陳列了幾個寶頂模型,公開徵求群眾意見。

為了早日確定碑頂的形式,北京市委領導邀請了德高望重的歷史學家範文瀾和其他有關專家,進行了座談。座談之後,周總理作出決定,既然碑頂的形式不好統一,就不要寶頂了。孫中山先生不是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嗎,那就讓後輩子孫去完成碑頂的造型吧!這樣,紀念碑的碑頂就留下了一個約兩米見方的平台。可以說紀念碑的造型是個未完成的傑作。

碑向轉了180度

關於紀念碑正向朝向的確定,按照中國的傳統,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向即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原設計在南面。

在建設過程中有人提出,人們從東西長安街進入廣場應面對紀念碑正面,建議正面應朝北。根據群眾意見報請周恩來總理。周恩來經過認真的思索後確定,北面為紀念碑正面。這樣,紀念碑就旋轉了180度,施工過程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也就鑲嵌在了紀念碑的北面。

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小記

在黨中央及北京市委領導下成立了以彭真同志為主任的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根據政協第一次會議決議精神,組織了解放後第一次國內大型美術創作活動——人民英雄紀念碑十面浮雕創作。經過雕刻家、畫家、史學家、建築家及廣大石刻藝人的共同努力,歷經六年時間完成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第一座紀念性的建築工程。三十年後此項工程在全國第一次城市雕塑評獎活動中獲得最佳作品獎。

1952年下半年,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部分教師、學生開始為建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做准備工作。一方面從北京、曲陽等地請來了具有相當技術水平的石刻藝人,在美術學院為他們開辦了學習班,提高藝術修養,並學習使用點線機及刻劃寫實性的石雕作品方法:一方面從各地調集人員,組織一些史學家、畫家、雕刻家開始探討、研究。根據政協通過的碑文內容,擬定十面浮雕的題材和內容。經過學習、訪問、社會調查等一系列工作,初步提出了十幾個主題設計方案,向各界領導及群眾廣泛徵求意見。在劉開渠等同志的具體領導下,經過反復研討,重新調整了題材、構圖,確定了正面為「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的主題,由劉開渠先生主稿;西側為「抗日游擊戰」,由張松鶴先生主稿;「八一南昌起義」由蕭傳玖先生主稿;背後「五卅運動」由王臨乙先生主稿;「五四運動」由滑田友先生主稿;「武昌起義」由傅天仇先生主稿;東側「金田起義」由王丙召先生主稿;「焚燒鴉片」由曾竹韶先生主稿。題材確定後即著手塑造1/4小稿工作,走訪各界,搜集形象素材,同時開始對石料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工作。為了爭取更多的創作時間,採取了先進行碑座施工,後安裝石雕浮雕的方案。在創作過程中,不僅將小稿送市委討論並報中央批准,還將小稿陳列在北海公園,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了1/2稿的塑造工作。並組織老專家們在國內各大石窟進行參觀考察,拍攝了大量照片資料,翻制大量實物。經過對古今中外許多浮雕進行的分析研究,確定了現今作品的風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適當,場面宏偉、生動、活潑,表現的內容深刻;與廣場其它建築不僅在色彩上,而且在比例上、體量上均比較協調,成為歌頌英雄、教育人民的很好的形象教材。

在當時的創作過程中,經過反復討論確定了幾個需要統一的問題,即關於畫面是否出現具體人物形象問題,是否出現反面人物問題,是否通過暴露敵人的殘酷來歌頌英雄的問題,等等。經過上上下下交換意見,最後確立了不出現具體英雄人物,在有限的畫面更多的概括表現人民英雄英勇奮戰,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為主題的形象,不去過多地暴露敵人殘酷的一面。至於構圖,當時不僅有可供參考的希臘巴底農式表現方式,也有中國禮佛圖式的構圖方法,更有在當時新出現的蘇聯大透視的「宣誓」的構圖。經過研究討論,確定了現在的構圖方法,它不拘泥於平行構圖,每幅構圖從內容出發,盡量使其表現充分,注意互相呼應,保持了與建築的和諧。

先後參加這一創作活動的有數十位同志,根據本人回憶,記述如下,歡迎當年的共事者補充、修正。

領導及主要過程設計負責人有薛子正、賈國聊、梁思成、鄭振鐸、劉開渠、阮志大、梁思思敬、凌徽因、華克專。

參加籌備和最後完成的雕塑家及青年助手有劉開渠、張松鶴、蕭傳玖、王臨乙、滑田友、傅天仇、王丙召、曾竹韶、劉士銘、鄒佩珠、王卓予、王殿臣、謝加聲、瀋海駒、陳天夏、肖敏、王鵬、陳淑光、吳汝劍、李禎祥、祖文軒、王萬景;先學石刻,後作助手的有李唐壽、胡博聞、關玉璋、秦宗一、韋植葉等。

畫家有吳作人、古元、艾中信、彥涵、馮法、董希文、李宗津、王琦、王式廓及青年張文新。

當時參加碑身花紋設計的有工藝美術家邱陵、羅天勉,參加花紋雕塑的有張開先、黃少軍、周西珍等人。

人民英雄紀念碑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生動的浮雕畫面,使人民了解了近百年來人民英雄創造的血與火的歷史。浮雕客觀地評價了歷史,歌頌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永恆的主題。

紀念碑浮雕創作集體,不計報酬,不圖名利,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同時還培養了大批人材,並對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世界五大洲的朋友到中國訪問,都要到這座紀念碑前肅立瞻仰,敬獻花圈。這個集體先後接待了保加利亞著名雕塑家,蘇聯著名雕塑大師馬尼澤爾,日本畫家山口逢春等國際友人的來訪,為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附:部分石雕藝人名單

冉景文、劉潤芳、王二生、高生元、劉志豐、劉藝民、劉蘭星、王勝潔、劉秉傑、曹學靜、劉進聲、楊志卿、楊志金、劉典術、劉志惠、劉志傑、高玉彥、曹邦玉、劉銀奇、劉印登、劉紀銀等。 (文·李禎祥)
參考資料:http://218.86.121.20/czpd/jxzyc/yw/1/23/kb/3/kzzl.htm

⑵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石來自何處

來自山東省青島市的浮山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共和國第一碑」建造工作開始啟動。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該委員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3個多月的實地考察,經過反復采樣分析、比對,因為浮山石最符合紀念碑石材要求,最後選定青島浮山。

親歷者說採石

當年親自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採石的老人,現在僅剩下王文健老廠長。1953年3月,青島石料廠接到正式開采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材的通知。一般的山石很容易長出石花,而浮山石料,因為耐酸鹼極強,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本著優中選優的原則,將採石位置定在浮山大金頂。王文健說,雖然浮山石石質優秀,但當時的採石工藝卻十分落後。采運工作從1953年4月11日動工,到10月16日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歷時6個多月。據統計,從開始30多名骨幹工匠「螞蟻啃骨頭」,到成功將石料運抵北京天安門廣場,約有7千人投身到這項史無前例的工程中來。
根據建築設計,碑體石面長為14.4米,上寬2.48米,下寬2.72米,其厚度視結構與施工的需要決定(最後定為0.6米),考慮運輸安全,故在開采原地的石坯需要厚達3米才行(即毛坯將重達320噸以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整體石塊,工程難度相當大。經過多次試驗,工人們攀到大金頂,選擇了一大塊平整岩體。根據所需尺寸,首先在岩石四周挖5米多深的槽,處理完外圍部分,使碑石凸現出來後,在碑石的底部每間隔40厘米左右,用鋼釺打上通孔,橫貫底部,在橫貫孔中間,鑿楔子眼,然後,裡面裝上上寬下窄的楔子,幾十人用大錘逐個加壓,使石塊漲裂,按預定剝離面分離。接著把大石料抬起架空,底下安上鐵軌和道木,又在上、下坡掛上鋼索和滑輪,使石料緩緩下滑至坡下平地,並進行第一次加工整形,使其減重至280噸。

石材進京記

從石材所在地浮山採石場到青島火車站約15公里,為運輸石料,當時原計劃建一條臨時重軌鐵路,但時間、人力、物力均已不能滿足要求。後來採納鞍山老起重工張合符建議,採用古老的辦法,用滾子及推土機一步步牽引滾移,有些小橋則墊下木垛填實(滾子是鞍鋼支援的無縫鋼管的初坯),這樣,巨大的紀念碑毛坯從浮山採石廠下的王家麥島開始,經過徐家麥島、辛家莊、浮山所……在路經大麥島拆掉了一間民房的牆角。如果不拆掉這處牆角,就無法通行。村民知道這塊石料的意義,積極配合,據王家麥島當時親見運碑石材的村民講,當時走了一天,才走了一公里,晚上就地歇腳,並有警衛人員值班,終於將280噸重的石料安全運抵火車站。
為使石料安全抵京,鐵道部門經多方考慮,最終採取最簡單也最穩妥的方法,按90噸車皮超載10%預算,先將280噸大石料抬上90噸車皮,再將石料墊穩後,進行第二次加工到103噸,使石料略呈中間厚,兩頭薄。此時紀念碑長14.7米,寬2.9米,厚1米,中間厚1米,兩端厚0.84米,然後將石料直運當時前門的西車站,再轉運至廣場工地。
據資料顯示,碑心石運往火車站,借用了鞍鋼的起重技術並調用了鞍鋼的工具。碑心石運往北京,東北電業管理局調用了90噸的平台,石景山鋼鐵廠幫助檢修了兩台起重吊桿,每台可以安全起重50噸、起高40米。整塊百噸大石的吊裝方法,一度成為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反復研究的項目之一。
其後,又分兩批完成138塊58.6立方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花崗岩石料。王文健廠長說,據說紀念碑碑心石到達北京後,朱德曾親自到現場察看。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舉行揭幕儀式,同時,它也成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建築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送給青島石料廠14匹紅布作為獎勵。
(《環球視野》

閱讀全文

與幫助研究紀念碑的具體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快速識字方法 瀏覽:184
華為大疆手機雲台使用方法 瀏覽:499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之探析 瀏覽:559
和田玉白玉項鏈的鑒別方法 瀏覽:679
露娜潔面儀mini2使用方法 瀏覽:916
閹雞快速止血的方法 瀏覽:878
蘋果微信清理緩存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48
金鋼窗安裝方法 瀏覽:124
測排卵什麼方法最准確 瀏覽:850
抒情方法有哪些 瀏覽:432
青島梅毒治療最好的方法 瀏覽:998
臉上汗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60
好的教育方法的視頻 瀏覽:58
快速上枕頭荷葉邊方法 瀏覽:736
手機拍照的視頻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4
什麼方法治口臭 瀏覽:173
幼兒美術活動教學方法 瀏覽:126
瑞典輕症治療方法 瀏覽:616
原始股退出計算方法 瀏覽:411
水泵間隙的測量方法 瀏覽: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