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進展
中醫學在各個歷史時期也不斷地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學術成就。早在秦漢時期,漢族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得到西域各民族大量常用的葯材。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從西域各民族那裡學會種植諸如胡桃、葡萄等既是果蔬又是葯物的植物。聞名世界的唐代葯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汲取了亞洲等一些民族的醫葯經驗。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載的民族葯物就更多了。各個國家醫學在臨床技術上、理論上也是相互滲透的,中醫眼科的金針撥白內障是唐代僧人由印度傳入的,經過吸收豐富以後,賡續創新,燦然豐富,延傳至今,已經成為中醫眼科的一項絕技。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都對醫學做出了貢獻,如元代蒙古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蒙古族的醫學傑作。正是民族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使中國各民族醫學具有了一定的共性。學術交流是雙向的。在中國近鄰之中,中醫學傳入越南、朝鮮和日本,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而經陸上絲綢之路,中醫學在中世紀便已遠傳西亞和歐洲。阿維森納的《醫典》是當時西方醫學的經典著作,其中便吸收了中國脈診的內容。《本草綱目》在17世紀就曾被翻譯成多國文字。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針灸更為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承認其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加以推廣,並制定了統一規范的經穴標准。綜上所述,中醫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其精深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對異域文化的擇優吸收和不斷的自我更新,使它永葆青春。在世界幾大傳統醫學中,中醫學至今仍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重視繼承發揚中醫葯學文化遺產,1982年將發展傳統醫葯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後成立專司傳統醫學管理的政府機構,大力發展中醫學。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就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醫院、中醫院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1978年,中醫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並實施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近年來在一些中醫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還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中醫葯學術著作和刊物大量出版。在對醫史、古籍文獻的發掘、整理方面,以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中葯和臨床研究方面等,均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
中醫葯科學研究,主要是從中醫葯學的理論和實踐出發,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規律,提高中醫葯防治疾病的療效。一方面要對傳統的中醫葯學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整理,另一方面要在研究探索中獲得創新和突破。目前,它已從古代散在的、自發的研究,發展為設有眾多專門研究機構,集中大批科研人員,採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科研體系。當代中醫葯科學研究具有以下特徵:一是以中醫葯學體系為對象,例如臨床研究以探討辨證論治規律為主,從理、法、方、葯的不同層面或單獨、或綜合地進行;葯物研究則著重於葯性、功效、機理、炮製、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元化,大致包括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深化、中醫現代化研究、中西醫結合三種類型。三是採用多學科、多途徑的方法,既用傳統研究方法,也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動物模型及實驗方法、細胞學方法、病理學方法、免疫學方法、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方法、超微結構及影像學技術、文獻學方法、邏輯學方法、數理統計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方法以及科學抽象和建立假說方法等。四是新興的中醫葯學科相繼萌生,如中醫實驗動物學、中醫科研方法學、中醫護理學、中醫康復醫學、中醫急症學、中葯葯理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腦病學以及中醫葯管理學等。
50年來,在醫史文獻、基礎理論、臨床、中葯等方面的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磨製石針,為確定砭石起源時代提供了有力證據;以後,又相繼在河南鄭州和新鄭、山東日照、江蘇徐州高皇廟等地出土6枚砭石,驗證了《漢書·藝文志》等書中關於砭石的記載。1978年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青銅針。骨針和竹針的發現也屢見不鮮。1978年河北滿城漢墓還曾出土了九針。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早於《黃帝內經》的古醫書——《脈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這些都為中醫理論的起源、經絡學說的演變提供了新認識。在文獻研究方面,40年來完成1萬余種中醫文獻編目整理,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並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台秘要》、《針灸大成》等名著進行校勘評注,大型醫史專著《中國醫學通史》的撰著也已經完成。在基礎理論方面,藏象學說與「證」是中醫學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的重點,50年代以來從對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心氣虛、肺氣虛、肝鬱症、瘀血症等證發生機理和證候特徵的研究,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實驗資料。60年代開始了治則治法研究,在對活血化瘀、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扶正培本等的研究中,不僅通過實驗闡明了機理,還把理論用於臨床,擴大了治療適應症。在經絡研究方面,肯定了循經感傳現象的存在,總結出了感傳規律。1958年發現針刺麻醉,針刺用於抗休克、抗炎症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從神經和內分泌等方面探索針刺鎮痛的原理,得到了有力的科學論證。在舌診和脈診研究方面,除進行機理探討外,還研製了多種舌象儀、脈診儀等,向定量化、客觀化發展。辨證分型的方法較普遍地應用於臨床。1991年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經穴部位》的國家標准,這一規范,使針灸學的學習、研究、臨床使用有了依據。1994年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頒布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准》,1997年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國家標准。在臨床治療方面,中醫葯治療急重症和難治病的能力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如用中葯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等都取得較好的療效。根據「動靜結合」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葯治療某些骨折,使骨折癒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以通里攻下方法治療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和異位妊娠等,提高了非手術率,降低了復發率;並可以調整過度的炎症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治療急腹症中的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在中葯和方劑研究方面,從葯物資源調查到炮製、制劑、葯理、葯化等全面展開。1997年出版了載葯12 807種的中葯學巨著《中華本草》。在制劑方面,除丸、散、膏、丹、酒、露、茶等傳統劑型外,新發展了膠囊劑、口服液劑、袋泡劑、氣霧劑、注射劑、含服劑、葯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中葯新葯的開發研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從1985年至1996年間,獲得國家批准生產的中葯新葯近800種,如青蒿素、白血寧、醒腦靜、消痔靈等,為中醫葯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葯、針灸和氣功現已遠傳海外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學既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寶庫,又是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以其特質和活力不斷發展的醫學體系,它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1996年,有了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如分形經絡,三元氣,數理陰陽,分形藏象五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中醫分形集等。
『貳』 中醫葯的歷史及現代貢獻
中醫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研究
--------------------------------------------------------------------------------
[錄入時間 2004/07/12 14:46 ]
[瀏覽次數 390]
黃明達
一、中醫葯文化的先進性
中醫葯作為中國傳統醫葯學的統稱,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國漢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鮮族等各少數民族傳統醫葯學理論及對疾病防治經驗系統總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葯學體系,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傳統醫學理論最系統、內涵最豐富、應用最廣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醫學實踐證明,中醫葯學不僅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無論是從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三因治宜的辯證觀對疾病的預防控制上,還是在人類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現象全過程的科學認識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延長人類生存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對目前現代醫學病因不清、療效不佳的各種疑難雜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腎病綜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傳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對21世紀有黑死病之稱的高致命性傳染病如艾滋病等,都顯示出了中醫葯獨特療效和顯著優勢。對於患有現代社會文明病及佔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亞健康人群,傳統醫葯學及中醫養生學在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對於13億中國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及獨特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東方醫學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葯產生了濃厚而廣泛的興趣,並加大了經費及人員投入,希望能從古老的傳統中醫葯學中領悟其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尋求解決數量在不斷增加的人類疾病的最終方案。與現代西方醫學生命科學物質還原論研究相反的方向上,傳統中醫葯學對疾病辨證、動態的宏觀認識和對生命現象整體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適應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適應能力的社會醫學模式方面更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從疾病生物醫學到生命醫學,從生命醫學到生態健康醫學,中醫葯最具有實踐應用價值和科學發展價值,是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價值體系的完整體現和先進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來後現代醫葯學發展時代,中醫葯不但不會消亡,將繼續為13億中國人民及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中外醫學界有識之士尤其是從事邊緣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已基本達成共識,中醫葯所代表的先進的生命觀和科學的醫學方法論將引領世界未來醫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並將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二、全面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優秀文化
中醫和中葯是傳統醫葯優秀文化不可分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弘揚中醫葯就必須首先對中醫葯有一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理解與認識。過去一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度強調了現代中葯研究、中葯現代化和中葯科技產業化的發展問題,而嚴重忽略了對現代中醫研究,中醫對中葯研究的主體指導地位以及中醫產業化開發的問題,出現了「鬍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沒有在中醫與中葯的研究及發展方面實現平行互動。由於中葯西制、中葯西用、廢醫存葯傾向,並以中西結合為名而實行以西代中為實的策略,導致了如馬兜鈴酸事件、龍膽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問題中葯」的社會爭議,接連不斷地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中葯信譽危機,這不僅對中葯產業經濟發展是一個信譽重創,而且在中國加入WTO後將為國外西葯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掃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揚中醫葯的口號下必須重新審視我們過去的政策導向及具體策略,必須以最大程度地滿足13億中國人民衛生保健的實際需求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必須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促進中葯現代化研究與產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加強傳統中醫葯研究開發並推動中醫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葯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是中醫葯本土化發展的最大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本土是中醫葯文化的發源地,而且還因為中醫葯在中國最具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最具經濟可行性。中醫葯本土化發展應成為中醫葯國際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它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醫葯現代化應在中醫葯研究與研究中醫葯兩個方面同時展開,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葯國際化不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偏面追求唯技術論和唯成分論,只有加速中醫葯的消亡,我們這一代人將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之間實現東西方醫葯學雙向接軌,以文化輔軌,以理論接軌,以服務為基礎,以產品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葯的價值,才能真正實現中醫葯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葯現代研究方面應在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應以復方中葯制劑的方劑學研究與開發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葯復方制劑質量控制及臨床療效兩大標准體系。中醫現代研究方面應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以中醫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表述研究為重點,創立具有中醫葯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准語言體系,尤其在經絡基礎研究及應用技術開發方面是中醫最具國際化發展機會的重大領域,應創立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以此為基礎大力開發具有巨大經濟與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養生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除以往重視國家各大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資源與技術力量之外,還應加強對民間中醫葯技術與人才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對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與治療技術及各醫院門診的內部制劑和協定處方的研究開發給予高度重視,在技術、資金以及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葯的靈魂在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葯的活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醫學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療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葯人體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更具有科研開發的可行性和應用推廣的實用性。過去以往比較重視對中葯新資源、新成分、新機理、新標準的葯學、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實驗動物葯理學研究,卻對在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及臨床比較學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又缺乏中醫葯學科特色及文化內涵,不能完整系統地體現中醫葯在疾病預防控制方面的技術優勢,需要在未來進一步開展具有中醫葯特色並充分體現中醫葯比較優勢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於中醫葯研究,否則將丟失對中醫葯循證醫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實際意義。盡管循證醫學的初衷有利於包括中醫葯在內的一切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療法及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規范方案中的應用推廣,但不要因為所採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有誤而影響到我們最終目標實現。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葯方面不僅要重視科技與產業化發展,而且更要努力並加快培養與未來中醫葯發展相適應的能夠真正領會中醫葯真諦,有堅實的中醫理論與實踐功底,又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廣泛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須從加強中醫葯的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葯高等教育,而且還要努力發展傳統醫學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要將祖國醫學養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不僅是中醫葯行業內的頭等大事,也是全民族發展的大事,應在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高度給予重新認識和政策定位。
『叄』 中葯臨床葯學工作研究
中葯臨床葯學工作研究
中葯臨床葯學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葯臨床葯學的模式,因為中醫辨證有寒熱虛實,中葯有四氣五味,治病要辨證施治,中醫葯是具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下面是我為您搜集整理的中葯臨床葯學工作研究論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摘要: 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三甲醫院已普遍開展臨床葯學工作。作為擁有我國獨特資源優勢的中葯也逐漸進入臨床葯學人員的視線,但在中葯臨床葯學開展過程中難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問題出發,分析當前中葯臨床葯學存在的不足,對中葯臨床葯學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相應對策,為開展中葯臨床葯學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中葯;臨床葯學;合理用葯
臨床葯學(Clinical Pharmacy) 的主要任務是保證病人用葯安全、經濟、有效,其核心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通過我國醫葯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三甲醫院已普遍開展臨床葯學工作。我國臨床葯學研究的內容主要以有關血葯濃度監測、抗菌葯物合理應用等的西葯臨床葯學為主,但對於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我國獨特資源優勢的中醫葯的重視還不夠,開展中葯臨床葯學的規范標准及方法存在一定缺陷[1]。
當前,中葯臨床葯學工作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展開:一是對傳統中醫葯理論(如中葯的性、味、歸經、配伍等理論),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的再研究;二是在傳統中醫葯理論的指導下,採用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如新制劑的研究、葯代動力學研究等)來研究中葯[2]。但相比西葯的臨床葯學工作,中葯臨床葯學工作的開展更復雜,更有挑戰性[3],由此中葯臨床葯學在開展過程中不免存在一些問題。
1 中葯臨床葯學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相關法規不完善
盡管我國衛生部在2002年頒布了《醫療機構葯事管理暫行規定》,但其對臨床葯師的義務和責任規定的不夠明確,在實際工作中難以操作。加之臨床葯師工作形勢和內容也無標准化規范,使得介入臨床用葯工作的途徑比較模糊,只能在《執業醫師法》、《葯品管理法》中的法規許可范圍內工作,無處方權及修改處方權,臨床葯師工作時難以擺正自身位置,導致臨床葯學的實施難以踐行。
1.2 人才培養工作不到位
由於中葯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葯,中醫師豐富的臨床經驗又是目前臨床中葯師最為缺乏的,加上中醫強調個體化用葯方案,這些又增加了開展中葯臨床葯學工作的難度,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中葯師的作用。雖然我國已經在大部分中醫葯院校成立了有關中葯臨床葯學的重點學科,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學科帶頭人,但這些中葯臨床葯學的人才培養工作才剛剛起步,必然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制不夠長,難以安排醫學基礎和臨床課程,缺少像西葯臨床葯師那樣的培訓基地,臨床實踐能力培養較缺乏等等。
中葯臨床葯學人才培養工作的不足使得葯學專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尤其是基層醫院的中葯從業人員普遍存在第一學歷和職稱結構偏低,知識面較窄、知識運用率不高,專業知識老化等問題,專業人數和人才水平遠遠不能滿足中葯臨床葯學服務的實際工作需要,中葯臨床葯學人員如不努力進行自我強化訓練學習,並由有關職能部門和醫院從組織、經費上予以重點保證,難以造就高水平臨床中葯學人才。
1.3 中葯安全性認識不足
目前中葯應用情況較為混亂,不僅多種中葯同服、中葯與西葯同服現象非常普遍。
首先,對中葯注射劑的不良反應監測存在不足。本來中葯的成分有很多還不明確,在注射劑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在連續用葯時中間追加間隔液,但由於中葯注射劑的監管力度不夠強,在臨床實際使用時大部分都沒有做到這一點。
其次,當前中葯葯代動力學研究大多是為了新葯的開發而開展的,且大多是在動物體內進行的.,對人體的臨床葯代動力學研究及真正為臨床開展用葯監測的研究目前還很少,限制了進一步促進中葯臨床葯學的展開。
再次,全國各地醫院開展中成葯的處方點評工作不太多,對中葯與中成葯的合理應用難以把握,在“中葯安全無毒”的錯誤思想影響下,中葯及中成葯超劑量、超時間使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歸咎於我國對中成葯和中葯安全性在的認識不足。
2 發展中葯臨床葯學的對策
2.1 重視和遵循中醫葯的獨特理論
中葯臨床葯學工作不能完全套用西葯臨床葯學的模式,因為中醫辨證有寒熱虛實,中葯有四氣五味,治病要辨證施治,中醫葯是具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所以要想促進中葯臨床葯學的發展,就必須依據中醫葯理論,發揮中醫葯的特點。採用現代方法對傳統中醫葯理論進行研究時要注意應採用不同方法多方面進行考察,多學科聯合進行研究。
由於中葯的有效成分比較復雜,質量標準的制訂仍不完善,所以一定要提高對中葯不良反應的認識,加強監管,尤其是對中葯注射劑和中葯傳統劑型改造的新劑型[4]。降低中葯用葯風險,規范臨床使用,遵循中葯配伍禁忌。
2.2 中葯臨床葯學人員應積極參與臨床
為促進中葯飲片、中成葯和中葯注射液的合理使用,中葯臨床葯學人員需要下臨床參與臨床活動,這也是臨床葯學工作的核心內容,可採用定期跟隨科室主任、主管醫生一起查房會診、共同參與病例討論、及時提供葯學信息咨詢和不良反應報告信息服務等方式開展中葯臨床葯學活動。此外,中葯臨床葯師還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建立良好的醫、患信任與協作關系,對不合理用葯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改變每天按方抓葯、只以葯物為中心的觀念和現象,不斷提高臨床葯師自身的專業價值。
2.3 加強人才培養
在中葯臨床葯學人才培養方面,中醫葯院校首先應承擔基礎人才的培養重任,應廣泛開設中葯臨床葯學專業。專業課設置上,在本科的前兩年重點學習葯學專業的基礎課,在後兩年就相對削減現有的化學課程,加強中醫學、中醫臨床學等學科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畢業後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工作,從力所能及的培訓和教育入手,如培訓班、函授班等方式,多層面加大臨床中葯師培訓力度,盡快提高現有中葯臨床葯學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以適應臨床的需求。
3 結語
臨床葯學是葯學發展的方向,而中葯臨床葯學也逐漸會成為中葯學的一項重點工作。中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事業,所以無論是大型醫院還是基層醫院,都應重視中葯臨床葯學的展開,注重中葯的合理應用,發揮我國的傳統醫葯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陳茂華,陳仁美,談發明. 中醫院開展臨床葯學工作特殊性的思考.中國執業葯師,2011,8(9):42-43.
2 王麗霞,牟稷征,陸麗珠.中葯臨床葯學研究現狀及所面臨的問題.中國葯房,2001,12(9):570-572.
3 吳劍宏,陳幸誼.探討開展中葯臨床葯學模式.中國醫葯導報,2011,8(10):139-142.
4 吳淑站.中醫院開展中葯臨床葯學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中醫葯信息雜志,2008,15(2):108-109.
;『肆』 中醫葯科學研究的特徵
當代中醫葯科學研究具有以下特徵: 既採用傳統研究方法,也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方法、動物模型及實驗方法、流行病學調查方法、文獻學方法、邏輯學方法、數理統計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方法以及科學抽象和建立假說等方法。
近年來,更重視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中葯或方劑的作用機制,用血液流變學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經絡,等等。
『伍』 中葯學是學什麼的
中葯學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中葯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學生主要學習中葯學、葯學、中醫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該專業主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中醫葯思維、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中葯品質評價、質量控制、中成葯制備、中葯制劑分析和中葯研究開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職業素質、創新創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能從事中葯鑒定、炮製、葯劑、臨床合理用葯、葯品經營管理及中葯研究與開發等方面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醫葯事業發展需要,具備中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職業素質、創新創業意識和社會服務能力,掌握相應的科學方法,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達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畢業生。
畢業生還應具備中醫葯思維和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具有傳承傳統中葯學理論與技術的能力,能夠從事中葯生產、檢驗及葯學服務等方面工作,並在中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國際交流及文化傳播等行業具備發展潛能
『陸』 中葯葯理研究對中葯現代化的意義
中葯現代化是將傳統中醫葯的優勢、特色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過程。中葯現代化的關鍵是轉變思想觀念。即學術指導思想的現代化。中葯葯理研究不是簡單的「中葯」和「葯理」組合,中葯葯理研究應以中醫葯基礎理論為前提,以避免中葯的西化問題。中葯的使用是在中醫理論的措導下進行的,而中醫理論至今還沒有找到有力的證據,這使中葯也陷於同樣的境地,即一方面對於疾病臨床療效肯定,一方面又缺乏有力的科學數據來證明,而使其使用多限於經驗。中葯具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性能和清熱、溫里、補氣等功效,用於治療病人整體的證;西葯有明確的化學成分,其構型和理化性質決定了其功效,用於治療病體局部的症。而目前所進行的所謂中葯葯理研究實質上相當部分是照搬了現代西葯葯理研究方法。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葯葯理研究應該在傳統中醫理論和傳統的四氣五味等葯性理論的認識上有所突破。中葯葯理研究在指導思想和技術手段必須要在新思路、新突破。
中葯葯理學通過中葯葯理研究要有重點地逐項揭示中葯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的實質。從臨床實踐出發,中葯葯理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方劑,從研究方法上應以整體研究為主,建立大量科學合理的中醫病(證)動物模型。實驗方法、觀測指標及結果分析、判斷標記等,也就是完全符合中葯特點的葯理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完善和提高血清葯理學、復方葯代動力學以及血清葯物化學、中葯復方化學的研究,同時積極發展中葯的分子葯理學、量子葯理學、受體葯理學,以及離子通道、酶、基因等方面的葯理學研究,整體與高體試驗相結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中西醫葯相結合,從多方面、多層次全面深入地闡明中葯治療作用。目前中國學者在中醫「證」的實質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進展。
中葯葯理作為應用學科,在中葯新葯開發、研究和生產行業,更是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國中葯新葯研究的程序中,葯效毒理學研究已作為法定的必備研究項目。中葯現代化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研製出能與國際醫葯市場接軌的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中葯產品,它的定位必然是「安全、高效、優質、穩定、可控」,其中安全有效是葯品最重要的特徵。葯效評價正是由中葯葯理學科完成的。中國現行的葯品管理法規定,任何中葯制劑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葯效和安全評價試驗。由此可見,中葯葯理學無論在中醫葯的基礎理論研究或是在中葯現代化的研究中都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對中葯葯理學的基礎研究是勢在必行的。用科學的語言闡明中葯在體內的代謝過程、葯理作用和作用機理,這對中葯走向現代化,走向國際市場都具有潛在的社會意義和經濟價值。
『柒』 葯理學的中葯葯理學
中葯葯理學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用葯理學的方法研究中葯對機體各種功能的影響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學。重點研究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代科學研究中葯的成果,通過研究和實驗了解中葯葯理研究的概貌。中葯葯理學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使醫務工作者在用葯時進一步認識中葯防病治病的作用原理,以及產生療效的物質基礎。是中葯學范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其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1)通過實驗研究,弄清中葯的作用性質和活性強度,有助於闡明祖國醫葯學理論
(2)將中葯理論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結合起來,有助於促進中葯學的發展。
(3)用實驗葯理學的方法,結合中葯有效成份的分離提取,為進一步研究中葯的配伍應用、改良劑型、提高療效、減少毒性,提供科學實驗依據。
(4)通過實驗葯理學方法,發展新的有葯用價值的中草葯,擴大葯源,老葯新用。
中葯發展簡史及現代研究的主要成就:(1)中葯發展簡史及本草學主要著作中葯的產生和發展,是在廣大勞動人民在與自然作斗爭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就是勞動人民在自然斗爭、生產斗爭的實踐中得到的葯物知識的總結。其中麻黃治喘、常山抗瘧、楝實驅蟲、大黃瀉下等,都是有價值的科學記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民間葯物的應用日趨廣泛。漢、晉時期,華佗、李當之、吳普等人對葯物均有較大貢獻。公元六世紀初,梁。陶弘景匯集當時流行的《名醫別錄》和本草經,整理編寫了《本草經集注》,收葯73O種,不僅增加了葯物品種,而且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等自然來源分類,開創了本草學葯品的自然分類法,一直為後世本草如《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所效法。它還設有「諸病通用葯」一欄,對於辨證用葯,甚為方便。書中並對采葯季節,貯藏、保管、真偽鑒別、炮製方法、制葯規范及用葯方法等,都做出了一系列的說明,這在葯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公元七世紀,本草學著作已近三十種,編寫體例和內容取材出現了某些重復,證治和解說也互有短長,急待整理提高。因此,唐。蘇敬、李勩等二十餘人編纂了《新修本草》收載葯物844種,並收集了全國各地葯材標本繪圖,於公元654年頒布,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葯典,比《紐倫葯典》早877年,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葯典,它對於國內外的影響甚大。
北宋時期,更為重視整理重校古代醫籍,先後編纂了《開寶詳定本草》和《開寶重定本草》。嘉祐年間,掌各種禹錫主編《嘉祐補注本草》,蘇頌編繪《本草圖經》,唐慎微據此兩書並參考其他醫方類書,匯編成大型綜合的葯物學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受到此後歷代醫家的重視。宋朝先後幾次由國家派人修訂,續出《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用本草》等,後世將上述二書統稱為《證類本草》,這是一部集宋以前本草學大成的葯書,保存了許多古代名著的精華,保留了早期文獻的原貌,是《本草綱目》問世以前一直流行的大型本草,被作為研究本草學的範本。書中所引的古代醫書有的現己失傳,而從本書尚能窺其概略,所以它不但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意義。
明,劉文泰等奉命編纂《本草品匯精要》,取材簡明精當,是繼《新修本草》後由政府組織編寫的第二部本草書。稍後,李時珍鑒於《證類本草》之後五百年間出版多種本草學著作,涌現大量實用葯物,對葯的功能主治又
有新的發展,加以他本人積累豐富的采葯、辨葯、制葯和用葯的實踐經驗、乃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參考經史百家圖書近八百種;實地調查研究,鑒別真偽,編成《本草綱目》52卷,分16部,62類,收葯1892種,葯圖1120幅。於1590年初刻於金陵。此書總結了中國十六世紀以前本草學的成就,出版後三百多年來歷經多次翻刻,己有英、日、德、法、俄等譯本,蜚聲國內外,影響深遠。 《本草綱目》問世後,清代學者從不同角度在它的基礎上撰寫了與其有關的本草學著作,如增補糾誤的《本草綱目拾遺》,刪繁就簡的《本草綱自摘要》、《本草匯纂》,還有臨床實用小型本草《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吳其澞的《植物名實圖考》作者以實物為依據,精繪葯圖,清晰逼真,修正了古代本草圖繪的錯誤,「長編」部分摘錄了歷代本草及文史雜書中的有關記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普遍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解放後,政府對中醫葯事業十分關心,先後頒布了中醫政策,設立了中醫葯研究機構,開辦了中醫葯院校。隨著中醫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葯的資源調查,品種鑒定,化學及葯理研究,臨床觀察等,均積累了大量資料。中央衛生部編纂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對中葯的規格、功效、主治、劑量用法及質量控制,都做了明確規定。不少中葯書籍,如《中葯學》、《中葯鑒定學》、《中葯化學》、《臨床中葯學》等,均從不同側面作了初步總結。還出版了大型綜合葯物書,如《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和《中葯大辭典》等,全面系統地總結了中葯研究的成就,而後者還摘錄了古代本草文獻,是研究中葯的重要參考書。
(2)近年來中葯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利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葯,己有八十餘載。二十年代初,中國學者首先對麻黃的成分麻黃鹼、偽麻黃鹼和麻黃定鹼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及葯理研究。由於發現它的特異葯理作用,其論文報告不僅震動國內,也受到國外的極大重視,並引起世界學者對麻黃鹼及其他中葯研究的興趣,致使麻黃鹼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葯物。由於當時社會動盪,戰亂不安,設備簡陋,人員極少,故研究緩慢,成果甚少。主要進行了一此單味葯的研究,而且沒有化學、葯理與臨床三者的協作。化學方面主要對延胡索、鉤藤、麻黃、常山、防己等數十種葯材進行研究。葯理則主要對麻黃、黃連、常山、延胡索、仙鶴草等數十種葯材進行了研究。解放後,政府對中醫中葯的整理研究和發展十分重視,提出繼承、發揚、整理、提高中醫中葯的重要批示,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醫中葯研究機構和各級中醫醫院,使中葯葯理和臨床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研究范圍從單方發展到復方,研究課題從資源調查到生葯鑒定、炮製、化學、
葯理學
葯理直至臨床,單味葯品種之多及研究范圍之廣,誠屬空前。對延胡索、粉防己、人參、黃連、葛根、川芎、丹參、三七、枳實、枳殼、靈芝、莪術、大黃、青蒿、青木香、益母草、天花粉等研究均較深入,還從抗微生物、抗寄生蟲、抗腫瘤、解熱、鎮痛、強心、利尿、抗高血壓、抗心律不齊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篩選。不但對傳統中葯研究較多,還研究了很多草葯,如穿心蓮、四季青、毛冬青、矮地茶、福壽草、滿山紅等,並已提供臨床應用,大大豐富了葯物品種。綜括中草葯葯理研究,其中部分闡明了中醫葯理論(如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等治則),搞清了某些中葯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乙素、青蒿素、川芎嗪等),改良了某些劑型(如感冒沖劑、生脈注射液等),發現了某些葯的新用途(如枳實、青皮、鶴草芽等)。但中葯的成分是復雜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一個成分絕不能代表一味中葯,某個作用也不能概括其全部功效,固此,中葯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捌』 淺談中葯的物理化學特性和功效
相當一部分中葯,經過現代科學研究,其功效已可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來表徵,從而可按西醫葯學理論體系采使用。如大黃,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葯,有致瀉、利膽、抑菌等作用,從而可治療相應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如將西葯按中醫葯理論體系進行研究,設法標定出其相應的中葯的特性,並用中醫葯術語表徵其功效,可按中醫葯理論體系來使用西葯。
1中醫葯術語表徵功效的現狀與意義
中葯的現代科學研究工作沿著中西葯結合的道路前進現代對中葯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主要包括葯理、化學和臨床研究。葯理研究,就是用現代科學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表徵中葯的功效。應包括中葯的飲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單體化合物。化學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從而為控制葯物質量、制劑制備、選擇給葯途徑及保證葯物效用提供依據。臨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葯所能治療的按西醫診斷的疾病的情況。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結果尤其是從中分離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醫按中醫葯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了,只能為西醫按西醫葯理論體系進行使用,也就是說,把中葯變成了西葯。長此下去,勢必出現中葯的消亡和西葯的豐富與發展。例如,經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黃連中的黃連素可抑制細菌,被西醫用作抑菌消炎葯。然因尚未研究黃連素的中葯特性和用中醫葯術語來表徵的'功效,故中醫不能按中醫葯理論體系來使用它。中葯的特性如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是中葯的特點和長處,它們與機體的「證」相對應,直接指導著臨床用葯。例如從四氣中的寒熱看,可與「證」對應使用,即熱證用寒性葯,寒證用熱性葯,即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再如歸經,按現代觀點的結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腎、腸、骨等結核病,按中醫理論體系分析,這不同部位的疾病,屬於不同歸經,在選用葯物時,是要考慮到的。就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盡管從西醫角度看均屬細菌感染性疾患,但從中醫看,在急性期屬實熱證(或濕熱證),應選用苦寒葯,而在慢性期,則屬虛寒證(久病必虛、虛易成寒),是不宜選用苦寒葯的。
2豐富和發展中葯學
中葯的很多苦寒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當然,並不能由此而完全認為抑菌消炎作用即為中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碼這表現了中葯的味苦性寒這一特性的一個方面。一些臨床實踐已經證明,它對腎陽虛病人效果較好,而對腎陰虛病人效果不好,這說明它具有中醫葯學術語的補腎陽的作用。可見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論西葯還是中葯都由相應化合物構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為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有的為結構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結構清楚的單體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劑、三溴片等為成分結構清楚的混合物,而相當一部分格林制劑及一些天然葯物如洋地黃葉、番瀉葉等,其成分結構不完全清楚。而中葯,盡管大多數葯物的成分結構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結構清楚的,如冰片即為龍腦,相當一部分礦物葯的成分結構大體清楚。它們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構成。例如西葯的利血平,是天然產物,磺胺類葯物是人工合成產物,中葯的絕大多數如麻黃等是天然產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為由雄黃(硫化砷AsS)煉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參考文獻
[1]王筠默.中葯葯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
[2]耿俊英.中葯「五味」的探討[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3 QQ 961070048
『玖』 中醫葯科學研究的臨床研究
在臨床上,辨證分型的方法被普遍應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重症的療效不斷提高,並總結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以中葯補腎為主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有效率為85.4%,緩解率為40%~50%,明顯優於單純用雄性激素治療的效果(有效率為46.7%)。中西醫結合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有效率為78.9%~90%,而單純激素治療的有效率為54.5%。對惡性腫瘤尤其是晚期患者,採用中醫葯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明顯減少了化學葯物療法和放射療法的毒副作用。對Ⅲ期胃癌術後採用健脾和胃、益腎填髓的健脾益腎沖劑合並化學葯物療法,其五年生存率為51.65%,較單純手術切除及術後化學葯物療法者五年生存率11.7~31.2%為高。新生兒ABO溶血過去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據93名婦女共275次妊娠統計,嬰兒存活者僅11例,其中6例有後遺症。採用養血活血法對此93例婦女進行治療,於再妊娠後投葯,結果足月順產者87人,無一例嬰兒異常。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全身性硬皮病、瘢痕疙瘩等結締組織增生性病也取得良好療效,從而打破了「結締組織增生不可逆轉」的傳統觀念。用中醫葯治療心腦血管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 消化道潰瘍、關節炎、 白癜風、銀屑病等都取得較好療效。根據 「動靜結合」 的原則,運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固定並配合中葯治療某些骨折的方法,使骨折的癒合時間較單純西醫療法縮短三分之一,全療程縮短二分之一;骨折不癒合率由過去平均5%~7%降至0.04%。運用 「六腑以通為用」 的理論和「通里攻下」方葯治療某些急腹症也取得較好的療效。
據統計,在16733例急性闌尾炎中,非手術治癒者占 69.9%;在4225例闌尾炎性腹膜炎中,非手術治癒者佔86.9%;在1571例胃、十二指腸急性穿孔中,非手術治癒者佔75.8%,中轉手術率為6.7%;在1200例宮外妊娠中,非手術治癒者佔90%,有的治療後還能正常妊娠。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的病死率為6.89%,明顯低於西醫治療的病死率(20%~40%)。在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急症重症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用大黃醇提片、血寧沖劑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中葯結腸灌注液 1號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均獲1985年衛生部科研成果獎。對1127例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熱的療效統計表明,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的病死率為1.11%,西醫對照組為5.08%。以益氣活血法為主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為 6.5%,明顯低於西醫治療組(14.9%)。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中西醫結合治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400餘例的治癒率為92%,療效優於西醫治療。臨床研究表明:針灸對300多種疾病有療效,其中150多種疾病單用針灸治療即可獲得顯著效果。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中風、膽結石、泌尿系結石、乳腺增生、胎位不正等,研究得比較深入,通過實驗初步闡明了作用機制。針灸抗休克、抗炎症的研究也取得較滿意的結果。針刺鎮痛沒有葯物麻醉的一些副作用,手術中患者處於清醒狀態,生理干擾少,術後恢復快,被用於100多種手術,積累病例達200多萬,尤以用於前顱窩手術、甲狀腺摘除術、全喉截除術、肺切除術、輸卵管結扎、子宮全切除術、剖腹產、頸椎前路手術等成功率較高,已被一些醫院列為常規麻醉方法之一。
『拾』 中醫葯科學研究的中葯研究
重點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並結合臨床及葯材生產開展工作,在中葯資源的普查、開發和保護,中葯炮製和制劑研究,中葯葯理學、 葯物化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據統計,已經鑒定而有學名的中葯品種達5000種以上。在此基礎上, 編寫出版了《中葯志》、《全國中草葯匯編》、《中葯大辭典》等中葯學巨著。通過本草考證、分類學研究,化學和組織學鑒定等,基本上弄清了800餘種常用中葯的動植物資源,澄清了900餘個混亂品種,積累了500餘種葯材的組織結構特徵,初步做到正本清源,保證了臨床用葯的准確性。
在中葯材的人工培植和飼養研究方面,已有150餘種野生植物葯材成功地進行了人工栽培,通過對葯用動物的飼養研究,已實現人工養鹿取茸、人工養麝取香。以往靠進口的60種南葯,也已成功地引進 20種。
全國已對500多種常用中葯的不同炮製技術和各地現行的炮製經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整理。通過對傳統炮製工藝的改進研究,提出了「真空加溫軟化」、「少泡多悶」、「熱壓」、「冷壓浸潤」、「減壓冷浸」和「酶處理」等方法,減少了有效成分的損失,提高了飲片質量。通過對中葯炮製前後化學成分和葯理作用改變的深入研究,初步闡明了葯物經過炮製處理而制毒、增強療效的機理,也為中葯炮製工藝的改進、建立中葯飲片質量標准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新劑型研究方面,除了丸、 散、 膏、丹、酒、露、茶等制劑外,新發展了膠囊、口服安瓿、袋泡、氣霧、乳劑、注射、含服液、膜、滴丸、栓劑等40餘種劑型。
在中葯葯理學、中葯化學研究方面,已對15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研究,從中分離出活性單體500餘種,發現一批活性強的新結構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鶴草酚、靛玉紅、丹參酮、聯苯雙脂等。其中,從中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瘧葯物史上繼喹啉類葯物後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對抗喹啉型瘧疾、腦型瘧疾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按國際標准進行研究的青蒿素栓、注射用青蒿琥酯、蒿甲醚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與氯喹無交叉抗葯性以及使用方便的特點。作為一類新葯已分別於1986和1987年通過國家新葯審批,其臨床研究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 (WHO)對抗瘧新葯的臨床研究技術要求。
自1956年以來,圍繞著常見病、多發病、難治性疾病的臨床需要廣泛開展了對中葯復方的葯效學實驗研究,所涉及的方劑已有650多個。運用同位素、電子顯微鏡、生物化學、免疫、細胞培養等技術,從整體、器官、組織乃至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探討和闡明了生脈散等一批復方的作用原理。通過補中益氣湯、正柴胡飲等方劑的拆方和配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葯物間的 「七情」和 「調動」作用,初步揭示了方劑組成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復方研究推動了中成葯生產的發展,目前經常供應市場的中成葯品種已達400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