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mjo的方法

研究mjo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21 18:20:05

① 怎樣比較兩個數大小

方法一:兩個數相減,得數為正則第一個數大於第二個,為負則第一個數小於第二個。
方法二:兩個數相除,得數小於1,則分子數小於分母數,反之,分母小於分子。

② 股骨頸骨折的中醫葯方用法

股骨頸骨折的中醫葯方用法都有哪些呢?不急,下面有準備精心為你准備的股骨頸骨折的中醫葯方用法,就讓我帶你一一講解吧!

股骨頸骨折的中醫葯方用法

中醫辯證分型

1.氣滯血瘀型

多為骨折早期,筋脈骨骼受損,血逸脈外,離經之血失去濡養作用而成為瘀血,中醫辨證屬氣滯血瘀之症。

早期是指骨折1~2周內,相當於炎症期和修復期的第一階段,以瘀血腫痛為主要病理表現,辨證屬氣滯血瘀之證,治擬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具體方葯如下:

桃仁10g 紅花10g 當歸15g 川芎15g

赤芍15g 生地20g 乳香10g 沒葯10g

血竭10g 白芨10g 三七(沖服)10g 甘草10g

2.氣血虧虛,肝腎不足型

多見於骨折中後期,凡外傷筋骨、內傷氣血以及長期卧床等耗傷氣血中醫辨證屬氣血虧虛、肝腎不足之證。

中、後期指骨折損傷3周後(相當於修復期中、後期),原始骨痂已開始形成,由於骨折早、中期調動了整體的臟腑氣血功能,為使臟腑氣血趨於平和,促進骨折部骨痂的不斷生長改建,故本期治療以補為主。本期辨證屬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治擬益氣養血,補益肝腎,具體方葯如下:

黃芪40g 當歸20g 熟地30g 川芎15g

白芍20g 鹿膠30g 血竭15g 續斷15g

補骨脂10g 骨碎補30g 杜仲20g 枸杞20g

2.傳統中醫操作:

① 推拿:以促進症狀的緩解和功能的恢復。在關節部位推拿,能增強肌腱、韌帶的彈性,方法有:髖部推揉法、髖關節痛點揉壓彈拔法。 ②薰洗:中後期,為促進關節恢復可行關節熏洗,具體方如下 海桐皮湯:

組成: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沒葯,當歸,川椒,川芎,紅花,威靈仙,甘草,防風,白芷。

功能:活血舒筋,通瘀止痛

股骨頸骨折的手術治療進展

一、閉合復位內固定 閉合復位的適應證原則上適合於所有各種類型骨折,包括無移位或者有移位。自1930年Smith2petersen首創應用三刃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後,股骨頸骨折治療方法不斷改進,

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已成為常規方法之一。目前,關於初次治療採用內固定還是全髖置換術仍有爭議,Bhandari等綜合298位骨科醫師的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骨科醫師主張對較年輕患者( < 50歲)採用內固定,對老年患者( > 70 歲) 採用關節置換術。> 70歲的老年患者如果骨折無移位,松質骨螺釘固定也不失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1、單釘類 三刃釘是最早應用於股骨頸骨折治療的內固定方法,方法簡單,手術時間短,為單軸植入股骨頸中心,其釘較短,以沖擊力固定,但其可能破壞股骨頭血運、缺乏對抗剪力的作用,難以控制股骨頭的旋轉, 對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失敗率幾乎達到50% ,不癒合率達30%左右,股骨頭壞死率為21%以上,另外,此釘對高位頭下型骨折固定不牢,也不適於青少年及頸粉碎性骨折者,因有可能損傷股骨頭殘存血供。

2、多釘類 多釘或針(空心針、Knowtes釘、Moore釘、Neufeld釘、斯氏釘、三角針、多根螺紋釘或多根帶鉤螺紋釘等) 。Moore釘及多枚克氏針內固定在強度上或抗扭力作用較單釘強,但也有對骨折斷端無把持作用,有松動、退釘的缺點。Hansson鉤釘在歐洲應用較多,操作簡單,對股骨頭血運的破壞少。Mjorud等研究臨床採用

Hansson鉤釘治療各型股骨頸骨折,經2 年隨訪77%例無需再手術,故Hansson鉤釘與AO拉力螺釘相近,明顯優於可折斷式螺釘,對無移位骨折有良好的固定作用;但對於青壯年患者造成骨折的外力較強,骨折端錯位的程度重,常規內固定術後骨不癒合、晚期股骨頭缺血壞死

的發生率高(國內報道達42%~86% ) ,而老年患者僅為10%~40% 。所以認為,股骨頸囊內骨折手術方式應根據患者條件進行選擇。

3、滑移式釘板類 滑動式內固定釘以髖螺釘應用較廣,此類內固定由固定釘和一帶柄的套筒兩部分組成。固定釘可在套筒內活動,當骨折面有吸收時,釘則向套筒內滑動縮短,以保持骨折端的密切接觸,有利於骨折的癒合。釘板系統中的動力髖螺釘和髓內內固定系統中的Richard釘二者均可提供缺乏支撐的股骨頸後外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靠的固定。但是Richard釘較動力髖螺釘缺乏軸向加壓作用。另有學者研究認為,單用釘板系統抗扭轉力差,建議再擰入1枚松質骨螺釘。除Richard釘外,此外拉力螺釘(主要包括Push釘)內固定時,易引起股骨頭、股骨頸內骨小梁的破壞而加重骨缺血,還有可能使股骨頭表面軟骨破裂,且比髖螺釘更易發生退釘現象,故現在使用髖螺釘,主要適用於新鮮股骨頸骨折,張韌等應用髖螺釘治療27例新鮮股骨頸骨折,骨折癒合率達88. 9% ,但遠期股骨頭壞死率偏高,為25. 9% ,故有逐漸被其他材料取代的趨勢。

4、加壓內固定類 最常用的加壓裝置為加壓螺紋釘,此外還有AO松質骨螺釘,主要特點是所用的內固定釘都帶螺紋,優點是可以經皮穿刺,創傷小,對股骨頭的血運破壞少,可以使骨折面產生壓縮應力,可以加速骨折癒合。多枚加壓螺釘對骨折端能起到良好的加壓作用,更有利於骨折癒合。大多適合新鮮股骨頸骨折GardenⅡ型及Ⅲ型患者,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黃士中等設計中空雙頭防旋加壓螺釘,

具有抗壓、承載能力強、抗扭、抗彎特性加壓的作用。Parker等隨訪90例內固定治療的老年患者,內固定術後的再手術率非常高,作者認為對於老年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應以關節置換為首選,內固定僅適用於身體狀況很差的患者。

二、切開復位內固定加肌骨瓣移植 適用於< 50歲尤其青壯年的股骨頸頭下型或頭頸型骨折、骨折不易癒合並有股骨頭壞死的可能者,或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癒合者,採用開放性多根針或空心釘固定加股骨頸植骨術。植骨術多採用帶肌蒂骨瓣或帶血管蒂骨瓣,如股方肌骨瓣或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較為常用。對於移位明顯的股骨頸頭下型和頭頸型骨折, 2 /3的病例股骨頭處於缺血狀態,因而單靠骨折復位和內固定往往很難避免股骨頭缺血壞死和塌陷等並發症的發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顯微外科及修復技術的發展,出現利用帶血管的肌骨瓣、骨膜瓣或骨塊修復股骨頸骨折,現將常用的方法分述如下。

1、股方肌骨瓣移植 1962年, Judet最早採用股方肌骨瓣加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不連接。Meyers報道,在施行帶蒂骨移植內固定術後8 ~10 周可見骨連接, 4個月內骨折可癒合,股方肌骨瓣填補了股骨頸後方的骨缺損,為缺血的股骨頭、頸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應,尤其適合於老年人或陳舊性股骨頸骨折的患者。

2、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移植 其血運豐富,能有效增加股骨頭血運,降低股骨頭壞死及塌陷的發生。1979 年,Taylor首次報道吻合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收到了非常滿意的效果,此

術適合於治療青壯年陳舊性骨折、頭下型骨折,以及Garden Ⅲ、Ⅳ型股骨頸骨折。

3、縫匠肌蒂骨瓣和闊筋膜張肌骨瓣移植 ①縫匠肌近端動脈由旋髂淺動脈和旋股外動脈的縫匠肌支組合,並分出3~6支外徑0. 3~0. 8 mm的肌支相互吻合形成血管網; ②闊肌膜張肌的血供來自旋股外動脈,血運豐富,其上支通過肌肉起點進入髂嵴。溫曉陽等應用縫匠肌蒂骨瓣移植術治療兒童、青壯年股骨頸骨折28例,術後3個月均能達到骨性癒合, 5個月後棄拐行走。趙東升等根據股骨大轉子的血液供應特點設計了帶闊筋膜張肌蒂骨瓣,應用臨床34例,取得良好效果,骨折癒合率達97% ,股骨頭壞死率達8. 8%。該術式適用於不穩定性、年齡偏小的股骨頸骨折患者。

4、帶血管蒂的腓骨移植 將帶血管蒂的腓骨瓣植骨於股骨頸骨折部位及股骨頭內,使骨折部位及股骨頭獲得完整的血供,能促進骨折癒合。Zhang等報道,應用帶血管蒂游離腓骨植骨治療9例病理性陳舊性股骨頸骨折,植骨治療平均5個月後所有骨折均癒合, X線片提示股骨頭骨密度較前明顯增加,平均髖關節Harris評分增加到89. 2分,無嚴重靜脈血栓等並發症發生。

三、人工關節置換術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數學者認為假體置換術是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首選方法。由於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減少了卧床時間長引起的多種並發症,可盡快恢復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關節置換也有相關的並發症,如感染、殘留疼痛、脫位假

體松動下沉等。關於全髖關節置換或半髖關節置換在美國和部分歐洲發達國家對老年移位的股骨頸骨折常規採用全髖置換術,認為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最具成本2效益比的治療手段。

1、半髖置換術 半髖置換包括單極人工股骨頭和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兩種,雙極人工股骨頭由於其小范圍運動時是以內關節運動為主,大范圍運動時則發生外關節運動而明顯降低對髖臼的磨損,故為人們所常用。半髖置換較全髖置換易出現髖臼的軟骨磨損及股骨頭向髖臼中心突出移位的現象,主張淘汰半髖置換。但對於高齡患者( > 70歲)身體條件差、運動量相對小,可選用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同時應在術前選擇合適型號的假體,術中仔細正規操作,術後正確指導患者康復,以預防術後出現假體松動、下沉,髖臼軟骨磨損,股骨頭中心性脫位等並發症。Hasan等認為,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在平均6. 1年的隨訪中雖無髖臼破壞,但遠期效果仍不如全髖置換。在半髖置換中選用單極還是雙極, Ong等對149 例患者進行為期3年的隨訪,結果顯示二者無明顯差異。

2、全髖置換術 全髖置換主要分為有骨水泥型與無骨水泥型(生物型)兩種。Tidemark等[ 26 ]認為,全髖置換適用於身體相對健康、有移位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李佛保等過臨床比較後認為,全髖置換術適宜人群為55歲以上有移位的股骨頸頭下型骨折患者,而高齡或全身情況差者宜採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全髖置換術中,手術入路以髖關節外側入路為最佳;應用骨水泥可明顯減輕疼痛,翻修率低,髖關節功能好,並可提高患者行走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通常的磷酸鈣(如骨骼修復系統骨水泥) ,主要增加低密度骨的把持力,而對於高密度骨來說,由於鑽孔的原因,它甚至可能降低骨的最大扭力,此時宜採用可吸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好。此外,為降低骨水泥反應,Leidinger等證實,採用真空攪拌技術可明顯降低骨水泥引起的循環功能衰竭的發生,對於較年輕、無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則宜採用生物型假體。

③ 有沒有大佬知道這個問題呀

濕靜能
濕靜能是一個描述氣塊狀態的熱力學參數,與相當位溫類似, 其定義包含了氣塊的焓(氣塊的內能和維持其體積的能量)、因高度而產生的位能和氣塊中的水汽潛熱。濕靜能在絕熱條件下上升和下降時具有保守的特性,因此適合做為研究大氣的參數。
目錄
簡介
濕靜能是一個描述氣塊狀態的熱力學參數,與相當位溫類似,其定義包含了氣塊的焓(氣塊的內能和維持其體積的能量)、因高度而產生的位能和氣塊中的水汽潛熱。濕靜能在絕熱條件下上升和下降時具有保守的特性,因此適合做為研究大氣的參數。
濕靜能可以被簡寫成 S,並以下列式子表示:

濕靜能
其中 C為等壓比熱,T為絕對溫標下的溫度,g為重力常數,z為距地表高度,L為水汽潛熱,q為水汽比濕。須注意雖然有些文章或書籍會用混和比r 來充當濕靜能中的比濕項(因為比濕和混和比在數值上很接近,可能只差幾個百分點),但這只是一個近似的方式,並非其嚴格的定義。
Herbert Riehl和Joanne Malkus經由對濕靜能垂直分布的研究之後,在公元1958年提出了一個論點:他們認為寬約5千米(3.1英里),從大氣邊界層發展到對流層頂的柱狀對流 (又稱熱塔)是熱帶往中緯度地區傳輸能量的主要機制。最近的熱帶地區理想模式模擬則指出,濕靜能的分布主要由平流項所控制,並伴隨近地面2千米(6,600英尺)高以內的內流場和距地面10千米(33,000英尺)高左右的外流場。濕靜能也可以被用來研究馬登-朱利安振盪(MJO),若把熱帶大氣視為一個整體,則MJO當中的濕靜能也是被平流項所主導,同時也被風場帶動的邊界層潛熱通量影響,這兩項的交互作用將會影響MJO的周期變化。

④ 海洋氣象學的發展離不開高解析度觀測及數值模擬

海洋氣象的物理和動力機制研究就是海氣相互作用的動力機制研究。

海氣相互作用過程主要包括: (1)小尺度的湍流、渦旋,海氣界面的湍流影響海氣熱通量,進而影響海洋大氣的邊界層結構;(2)中尺度和天氣尺度的海氣相互作用,其過程包括海陸風、鋒面、台風以及風暴潮等;(3)大尺度的季風、信風、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

近年來,人們日益認識到海氣相互作用是長期天氣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預報海洋狀況的關鍵,因而在這方面氣象和海洋學家都做了大量研究。

2020年初夏,梅雨系統給江淮地區帶來了長時間的異常強降水,降雨總量打破了1961年以來的記錄,導致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暴漲,持續引發了山洪、城市內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其中以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嚴重,安徽歙縣的高考甚至因為洪澇災害無法正常開始。

江淮地區入梅後,梅雨鋒的維持和水汽來源是降水量大的原因。

高緯地區的單極型極渦較往年強度更強,而中緯度地區西風帶活動頻發,有利於冷空氣南下;同時,弱的厄爾尼諾與赤道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引起太平洋副熱帶高亞顯著偏強偏西,暖濕空氣向北輸運。冷空氣和暖空氣在江淮區域相遇形成穩定的梅雨鋒。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極地等的 大尺度過程 均可以影響中國的梅雨系統。

Liu 等認為 北大西洋濤動(NAO)調制持續的冷暖鋒 ,可引起極端梅雨事件。日本氣象廳認為副熱帶高壓與黃河流域高壓脊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日本和華中地區降水。2019年的超強印度洋偶極子引起2020年初的暖印度洋水體也可以引起我國的強降水。 Zhou 等認為2019年 秋季南印度洋的海洋羅斯貝波 是我國2020年的「暴力梅」事件的重要原因。

國家氣候中心2021年以來已組織了三次會商商討2021年汛期預測。國家氣候中心、水利部、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均 預測長江流域汛期為乾旱年

中國海洋大學孫即霖教授在2021年氣候預測報告中指出,受全球氣候影響,2021年南亞夏季風建立較往年早,7月強南亞高亞引起南海上空的強對流,導致我國北方及華南沿海地區出現強降水,而江漢流域降水偏少;長江中下游將出現階段性高溫乾旱。

東亞夏季風的發生日期、持續時間和總降水量均有顯著的年變化。

Duan 等認為 青藏高原熱力異常可以作為東亞夏季風起始的先兆 Li 等和 Hari 等發現印度許多地區的氣溶膠光學深度 自2002年以來呈現下降趨勢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是調制東亞以及南亞夏季風爆發與降水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ENSO類型對季風降水影響也是研究熱點 , Fan 等指出中太平洋型ENSO在導致印度季風降水異常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Tseng 等發現在東亞冬季風的啟動階段,季風與黑潮鋒面及周圍大氣存在一個直接的局地海氣相互作用機制。

Abdillah 等認為熱帶大氣季節內震盪(MJO)可以影響寒潮的路徑,而寒潮對熱帶地區對流活動的影響會反過來影響MJO活動。

季風伴隨的低壓系統可引起強降水。 強低壓系統伴隨的次中尺度渦會增強來自阿拉伯海的動態升力、靜態不穩定性和水分傳輸,為大氣進行深度對流提供了先決條件。

Leung 等指出熱帶西印度洋的暖異常可 誘發一個熱帶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間弱於正常的Walker環流 ,進一步導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東北-西南向,並在南海形成一個弱於常年的季風槽,在年際時間尺度上增強了華南地區的降水,抑制了中南半島地區的降水。

亞洲夏季風預測模式的不確定性研究也有了一定進展。 如Xin等發現在中國東部地區,CMIP6在氣候降水的空間相關性和標准差(SD)方面更有優勢。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東亞高空對流層西風急流是東亞夏季降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東亞夏季降水密切相關。

亞洲季風區的降水預測始終是熱點問題。 Park等將偏置校正技術應用於區域氣候模式(RCM),表明各分區未來年降水量平均值和極端值的變化在乾旱區呈減少趨勢,在濕潤區呈增加趨勢。

2020年,國內外學者在熱帶氣旋的活動變化規律、熱帶氣旋與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熱帶氣旋活動預報的數值模擬方面發表了一系列成果。

台風的活動也會受到大氣環流和海溫模態的影響。 太平洋經向模態指數影響台風的生成位置、頻率和引導氣流。印度洋偶極子正相位和強厄爾尼諾的共同作用引起了西阿拉伯海的大規模增溫,有利於台風生成。

局地氣象條件影響台風的強度。 如Lai等發現台風引起的局部降雨總量顯著增加,且台風移動速度與局部降雨總量之間存在顯著的反相關。在珠三角地區,移動速度較低且降雨總量較高的台風發生頻率更高。

台風活動與局地上層海洋的背景條件相互影響。 熱帶海洋與大氣邊界層之間的非絕熱加熱是台風發生發展的重要能量來源,熱帶海洋上層海水的溫度變化對於台風的形成、移動及耗散都具有關鍵作用。同時,海洋冷渦也會影響台風大氣邊界層的結構。

台風的數值預報模式具有不確定性。 學者發現增強解析度的耦合模型有利於提高台風生成的可預測性。海表面溫度預報模式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嚴重影響南太平洋熱帶氣旋預報的准確性。

中國的台風預報模式也取得了新的進展 ,如南海台風模式(TRAMS)形成了3.0版本;Fumin等開發的動力-統計演算法的集合預報模型(DSAEF)對熱帶氣旋的累積雨量進行了預測。

台風觀測方面 ,無人艇成功地穿越了三號台風「森拉克」中心,提供了時間解析度高達1 min的實時觀測數據,檢測了台風過境時洋面各要素的詳細變化過程,為台風預報、預警發揮了重要作用。

海氣通量直接決定和調控近海面大氣邊界層內的動力學結構 其中動量通量顯著影響海流、海浪和風暴潮的產生。

海表面波浪與其上方風場的相互作用,會產生 動量通量在海氣界面之間的雙向傳遞

當近海表面處風速極小,並且海表面涌浪占優時,動量通量由海洋傳遞到大氣,使得近海表面風速剪切增加,導致傳統對數風廓線的方法難以准確計算該條件下的海氣通量。

此後,不同研究者在理論模型和海氣數值耦合模式的改進中考慮了 涌浪作用 。

當海表面以上風速為中低風速時,在海表面波浪處於風浪占優的情況下,大氣將一部分能量傳遞到海表面波浪,使得海浪獲得一部分動量。

風浪對海氣通量的影響是海洋研究中最為基礎的問題之一,關於這方面的討論仍處於完善與補充中。

一些外海觀測和實驗室數據表明:當風速足夠大時,海表面阻力系數不再符合傳統模型的隨著風速增加而增大的結果。大部分研究將這個現象歸因為海洋飛沫液滴,並通過參數化傳統模型中的海表面動力學粗糙長度來刻畫這一現象。

風暴潮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沿岸地區,通常強風和氣壓驟變導致海面異常升降,風暴涌浪對沿海設施造成巨大的破壞,甚至造成人員傷亡。

科學家對風暴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的影響方面。

通過 模型對風暴潮進行模擬 是當今研究風暴潮的主流方法。隨著風暴潮模型的研究日漸深入,模型與實際結果之間的誤差也在不斷減小。

全球潮汐、風暴潮和波浪模型 被用於預測未來一個世紀的沿海地區突發性洪水。

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給風暴潮的研究及其災害預防帶來了新的挑戰 ,Cheikh等研究了多種風暴潮情景對沿海建築物的影響,造成風暴潮和洪災風險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潮汐放大和颶風的加劇。

在氣候變化上,西班牙坎塔布里亞大學環境研究所在未來海平面變化上提出, 風暴潮受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影響

波浪與風暴潮的相互作用對災害的加劇十分顯著, 波-潮相互作用也是一個研究熱點

研究人員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台風誘發的風暴潮和波浪形成的效應,結果表明隨著台風強度或台風尺寸的增加,有效波高和風暴潮的最大值以及擴展的空間范圍都顯著增加,但當台風強度大於55 m/s或台風規模大於40 km時,波浪對風暴潮的貢獻趨於飽和。

藉助高解析度觀測及數值模擬, 海洋氣象學未來發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全球大洋對我國天氣變化的調制;台風與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的動力耦合;海面粗糙度(波浪、泡沫)的量化以及波-潮相互作用的研究;梅雨、季風、降水、台風等過程的預測。

論文全文發表於《 科技 導報》2021年第1期

閱讀全文

與研究mjo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瑞典輕症治療方法 瀏覽:616
原始股退出計算方法 瀏覽:409
水泵間隙的測量方法 瀏覽:520
材料分析方法視頻 瀏覽:332
杜蘭特真正的訓練方法 瀏覽:318
網上買床安裝方法 瀏覽:782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9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7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8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6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7
如何賞析詩句方法公式 瀏覽:727
快速融化冰塊的方法 瀏覽:132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7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5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3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3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82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6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