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技巧:
1.講授法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使用口語來描述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則和澄清規則。
2..談話法又稱回答法,是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傳播和學習知識的方法。其特點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獲取新知識或鞏固和檢查所獲得的知識。
3.討論方法是一種方法,使整個班級或小組圍繞某個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共同探索,互相激勵,進行頭腦風暴和學習。
4.演示方法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現代教學方法向學生展示物理或物理圖像進行觀察,或通過示範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它是一種輔助教學方法,通常與講座,對話,討論等結合使用。
5.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培養各種學習技能的基本方法。這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
教師選擇教學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效地運用。
首先,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對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和綜合運用。
其次,無論選擇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另外,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過程中,還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參與性。
B.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
進入初中之後,數學幾乎是從零開始,內容也是從頭開始學起。而對於很多學生而言,數學一直是他們的薄弱科目,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數學課堂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師生的互動性也起到關鍵作用。怎麼樣才能做到以更和諧的課堂氛圍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一)、淡化形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新課改實施以後,課堂教學往往流於形式,效率不高,表演痕跡明顯,往往有走過場的現象,甚至教師對好課有這樣的誤解:創設情境導入、學生討論、合作學習、多媒體課件成為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但初中數學有很多知識,如代數式、公式、證明、法則是需要言簡意賅、直奔主題的。例如講去括弧,就可以讓學生運用乘法分配律化簡代數式想x-3(2x+6),就沒有必要創設情境,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材中許多章節都有小組合作學習的課題,但是一味的讓每一節課都追求小組合作、小組討論,只會讓學生變的華而不實。如何有效進行小組討論有以下幾點教學策略供參考:
1、小組分組的有效性
部分教師為了方便,一般是讓學生前後左右為一小組,但是由於沒有充分分組導致有學生偷懶、遺忘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現階段一般採用異質分組,目前比較流行「異質分組」,也就是按學生的性別、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組織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認為在小組中保持差異可以有效的促進優勢互補。
2、教學中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和個人責任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他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要進行合作,合作學習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標,如果目標不明確,那麼合作往往就流於形式。
3、教學過程中找准合作的機會
在合作教學中,教師對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響課堂合作的氣氛和效果。那合作學習什麼時候適用呢?在個人操作難以完成時;在學生產生疑惑時;在解法不一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解答「開放性」或「探索性」等問題時。
形式化的課堂教學對提高教學效率是不明顯的,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教師應設計最合適的課堂教學方式,關注實質,淡化形式,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二)、明確目標——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指導方向
實施這一策略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明確表述課堂教學目標;(2)確保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3)有效實施教學調控策略。我們可以看出有效實施教學調控策略由其重要,教師發揮積極調控的有效性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我調控,可以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調整教學目標。二是細節調控。三是教師要靈活調控。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教師在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時,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才能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三)、先做後講——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
「先做後講」是讓學生先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會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這里「講」有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講,給出問題,總結步驟,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學生講,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引導學生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先提出問題:畫任意一個四邊形、三角形、五邊形的內角和,用量角器量一量每個內角,你發現了什麼?再計算外角和,你有什麼發現?再推廣問題:多邊形的內角和和外角和與邊數之間有規律嗎?(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後填表)
先動手操作、實踐,後講感悟、體會,既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抓住學生的重點,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四)、整合教材——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
難度適中的課堂教學內容是衡量有效教學的另一個維度。課堂教學內容太多或太少、太難或太易都不利於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有較強課堂管理能力外還得有較強的教材開發和整合能力。
在有效的課堂教學里,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曲線和教材知識結構的安排,充分捕捉和利用課堂動態資源,因書、因課、因時、因生、因情對教材進行開發和整合、補充、刪減或更換。教師要准確地把握每節課的重點、難點,有效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五)、變式練習——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初中數學主要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數學思想方法,所以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設計梯度清晰的適度的「變式」,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學習同類項時,可以安排如下變式:
變式1:判斷下列是不是同類項:
6xy與xz 5.5與4
變式2:已知兩個單項式是同類項,求各字母的值。
變式3:同類項與絕對值聯系在一起,求字母的值。
可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操作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模仿、記憶形成基本技能的過程,但低層次的學習並不能達到是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所以,適當的進行變式演練是提升數學思維的必要手段。
(六)、互動活動——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於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
C. 怎樣上好一節數學課.ppt
要上好課就要備好課,而備好課的前提就是要認真鑽研教材。
在鑽研教材的同時,首先要弄清教材中所講的知識,把它放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去認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內容,認識它在整個教材結構中的地位,認識它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本年級中的作用是什麼。
細心研究每課時的例題、習題和課堂作業,把握本課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
D.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ppt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前准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准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備課既要備書本,也要備學生.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於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家鄉風景圖片,引出新建的麒麟山公園有一塊綠地,為了美化環境,用平分綠地的實際問題導入新課.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感到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是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2、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因為導入是整節課的序幕,好的開頭也意味了這節課成功了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建立自信心.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創設情景用平分綠地的實際問題導入新課,讓學生能很快地進入預設的學習狀態,學生在這一情景中直觀感受到分成的兩個三角形大小相等,從中體會到一個三角形面積與所在長方形面積之間的聯系,給探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開啟思路.然後啟發:如果是一個普通的三角形,還能藉助以前的知識來幫助解決嗎?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已學過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知識通過轉化、遷移,使抽象的、難懂的知識「簡單化」「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探索新知時教師能鼓勵學生自學嘗試,合作討論—進行自主學習.比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在動手操作這一環節設計兩個活動,活動一,是通過拼擺,發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活動二,是通過剪拼,發現可以把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是底乘高的一半;最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讓學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能嘗試了自學讓學生參與操作動手拼擺、剪拼,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新精神,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途徑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