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老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評價:
一,豐富性。老師講課內容的豐富與否,時間的安排合理不合理。
二,情趣性。老師授課的過程是不是特別有情趣,會不會更吸引學生的聽講等。
三,方法性。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了哪些授課的方式,這些授課方式的利弊分析。
四,針對性。看老師教學方法有沒有針對性,例如,知識點的針對,學生掌握過程的針對。
五,互動性。互動是比較重要的,教學好與壞,都要看老師授課方式中與同學的互動,如果活躍,證明學生喜歡這種方式,如果死氣沉沉,學生掌握起來就相對難一些。
六,效率性。這個教學方法的最終結果,是要看學生的掌握程度,所以一定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觀察效率性。
② 淺談如何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不憤不啟,不誹不發,教師在課堂上巧設疑難、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後,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展開課堂討論,給學生創造一個樂於思考、善於思考、敢於表達、師生和生生多向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以主體的地位在發現和探究中完成學習的過程。課堂討論就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學模式。課堂討論可以開辟寬松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學生的全體性和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術氣氛。討論時,教師要善於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當出現沉默時,教師撥開話題,打破沉默,啟發學生發言;當討論進入高潮時,特別是出現爭論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縱深,最後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
③ 如何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現在科技發達和多媒體的進步,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的前進,如果改善並且創新教學方法,是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需要研究的。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舊的教學方法「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徵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復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人們也習慣於把教師所乾的事稱為「教書」,把教師教書的法子稱為「教授法」,似乎教員是專門教書本知識,此外無別的可教。教學脫離嚴重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學生在校內也似乎除受教外,無別的功課可學,於是乎出現了「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來卻又像教校」。他尖銳地指出這是教與學的分離,並呼籲「教學二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兩者分離是違背教學規律的,其弊端最終表現為「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他說「我自回國以後,看見國內學校里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認定有改革之必要」。同時他指出中國應同歐美國家一樣,要廢除注入式、填鴨式的教授法,取而代之的應是「教學做合一」法。陶行知明確闡明「教學做合一」法的含義,在撰寫《教學做合一》一文時,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定。後來又進一步闡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陶行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做」的環節,認為「做」是首位的,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是統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否則,「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動精神,反對灌輸的教學方法。明確的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習結合在一起。他明確指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教給學生」,教師要在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上更進一步,使學生「不得不憤,不得不悱」。陶先生要求,要特別注意把自動力的培養貫徹於全部的工作、學習、生活之中。傳統教育用會考來確定學生是否畢業,會考成為衡量學生學業的惟一標准,這種教育制度不僅扼殺了學生的生機,束縛了青年的思想,而且使學校成了會考籌備處,學校必須教的課都是要會考的,不會考的課則「不必教;甚而至於必不教」,學校中的音樂課、圖畫課、體操課、家事課等等課內外的活動都被取消了。陶行知尖銳地揭示出這種制度是「變相的科舉」,「大規模地消滅民族的生存力」。因為,學校「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一連三個考趕下來,是會把肉兒趕跑了,把血色趕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趕掉了,這真是殺人的會考,用會考在殺人」。為此,他大聲疾呼要停止這種毀滅人生活力的單純性文字之會考,對學生應採用新的評價方式。陶行知主張以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建立和發動能培養生活力的創造的「考成」,並闡明「考成」要以生活的實質為內容,不能象會考那樣「紙上空談」,要注重學生的身體強健狀況,手腦並用的程度以及改造物質和社會環境的程度。陶行知深信這種著眼於實際生活,重視培養人的實踐力、創造力的「考成」,較之會考制度引發的「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創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靈魂。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背景下,總結並借鑒他成功的教育理論和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論主義和現實意義。
④ 如何評價小學教學方法 怎樣評價小學教學方法
1、測驗法。測驗法是一種常用的評價學生學業成就的方式,通過編制問題讓學生作答並提供一定的標准。這種方法操作簡單,信度和效度較高,因此使用的頻率也比較高。
2、軼事記錄評價法。所謂軼事記錄,是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觀察所獲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實記錄。軼事記錄的最大優點主要是在於它描述的是自然情境中的實際行為,對於描繪學生最本質的行為特性可能有重要的幫助。
3、成長記錄袋。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除了幫助學生與教師了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外,對於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它的客觀存在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准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
⑤ 如何看待教學創新
一) 關注新理念指導下的發展和創新原則
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要突出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立足於學生的發展,立足於創新,立足於更新教師教學理念,開拓嶄新的多彩的課堂教學模式。
1、關注人的發展,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關注發展就是關注學生的能力的提高,特別是指向未來的繼續學習的能力和培養可持續學習的意志品質、興趣、習慣和能力,並最終培養學生的不竭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建立全新教學思路。教學的全過程都應該在圍繞學生發展上動腦筋。
2、推崇個性化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張揚個性,反對整齊劃一,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及自由度,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想像,培養初步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特別是創新思維訓練,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二) 關注教與學動態發展的原則
我們主張活的教學,在相互促進、互動交往的過程中獲得發展,關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從雙方動態發展的狀況,來體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本質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是要重視學習的過程,加強實踐和操作,提高實踐能力;二是重視教方法、學法,導規律。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認知,學會做事。
(三)關注「人文性」,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原則
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體現對人格的尊重與塑造,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教學目標,重視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啟發誘導、激勵,立足綜合素質的提高。
新課改特別強調人文性理念,強調提高人文素養,塑造豐富多彩的人格。人文理念的核心就是尊重和順應人性、個性,保護人的尊嚴,關注人的情感和態度以及價值觀。倡導人文理念,會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從而,真正建立起新型的科學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模式。人文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最終使學生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與尊重,學會共同生活。
(四) 關注教師教學創新,倡導開放性評價原則
我們主張以學定教,教無定法,教學相長,為學服務。倡導豐富多彩的課堂,反對用整齊劃一的標准去窮盡可能發生的一切。課堂教學評價必須開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因材施教,給被評價者留有廣闊的創意的空間。
三、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有關要求
1、 確立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應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方法與習慣三個維度去確定,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要重視教學目標的層次性,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發展學生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知識與能力目標
能全面揭示本課的知識點,無知識性、科學性的錯誤;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與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能進行智力(主要指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想像力及創造力)訓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3)學習方式、方法與習慣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學、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預習和復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勤動筆的習慣。
②促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改變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和諧合作精神,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態度與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獨立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發展。
③嘗試多種學習方式:
A、自主學習:
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而言的,是學生在高度思維獨立的情況下高質量的學習。不要把學生的自學當作自主,而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問題意識沒有得到尊重和張揚。
正確的自主學習方式是強調「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其特徵為,由學生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由內在動力支持和調控,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時間和空間。學生真正有不受干擾的獨立思考,產生獨立的見解或獨創性。
B、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的變化,它是相對於「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而言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這將大大改變學生因長期處於個體的、競爭的學習狀態而可能變得冷漠、自私、狹隘和孤僻的個性心理。這樣看來,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的精神、團隊的意識和集體的觀念,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競爭能力。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互動和積極的自我意識、領導意識,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更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我們看到許多所謂的合作學習其實就是形式上圍坐在一起的個體學習,根本不存在合作,不存在合作的價值和結果。正確的合作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共同努力,互助、分工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其要素有: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開展面對面的互動和有效的溝通,尋求有效性的途徑,對於各人的看法和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是合作學習產生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
C、探究式學習:
探究學習即是發現學習,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接受學習是將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的。和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經歷探究過程以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從而,建構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探究學習要達到的三個目標。探究學習也有助於發展學生優秀的智慧品質,如:熱愛和珍惜學習的機會,尊重事實與客觀,審慎地對待批判性思維,虛心地承認差距和失敗,追求和關注美好的事物等。
正確的探究學習方式是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開辟學術研究的情境和氛圍。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自主、合作、探究具有獨立的意義和操作方式。但他們之間又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學生的學習必須真正是獨立的思維和情感體驗。合作的前提是自主,是在充分自主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而探究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方式。在教學中,絕非每一節課都要體現自主、合作、探究三種方式。它絕對不是程序,不是模式,只是學習的三種方式。自主和探究學習不等於教師不再講授,合作學習不等於從此不再搞單獨的質疑和答疑活動。一定要避免理論和實踐上的極端傾向。
2、 抓好教學實施
(1) 把握教學內容的選擇
①能正確理解教材,善於利用、活用和開發教材,體現創造性。教材處理恰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
②要挖掘教材中素質教育的因素,和人文性、教育性,能針對兒童的特點和思想實際,以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進行思想教育;要具有訓練性和綜合性,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在引導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形成能力。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資源來自生活、自然和學生自身。學生可以在自然和生活中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學會自主、學會選擇、學會創造。
(2)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對陶冶學生的情感、完善學生的人格、愉悅學生的生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要注重用熱愛學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藹的表情、親切的動作、溫和的語調、激情的語言來創設輕松、活躍、平等、和諧的人際氛圍和學習氛圍,創設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體作用發揮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3)安排適當的課堂教學活動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學語言具有啟發性,問題設計新穎、開放,問題情境的創設具有新意和挑戰性,答案不唯一,呈現問題形式多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和將所學知識用於實踐的能力。教師要從學科實際、學生實際出發,聯系學生生活進行教學。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恰當地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地應用於實踐活動。
(4)重視對學生的關注與評價
要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提供參與教學活動的廣闊時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教學、提問、指導要分層進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現實反映及學習需求,適時調整教學的難易度,真正做到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多元化激勵性評價,通過評價鼓勵學生質疑探究,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
(5)呈現教學能力、素質、機智與情態
講授正確;語言、風格良好,即教師的語言准確、清晰,語速適中,語調適宜;教態自然大方,儀表端莊,舉止得體;要善於駕馭課堂,即做到活而不亂,有序而不呆板,教學機智靈活。
(6)優化教法、學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之上,能根據學的需要設計教的內容,教學方法選擇與運用的出發點是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要恰當,講求實效。
3、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1)學生學習態度積極、興趣濃郁。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能提出獨到見解,積極參與各種學習活動。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合作意識、交往技能得到增強,學會傾聽、積極探究、交流、協作、分享。師生、生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效果好。
(3)各層次學生的知識、創造力、實踐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學有所得,同時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
4、有鮮明的教學特色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的教學特點,同時也表現出所教對象的特點。教學要個性化,有令人稱道的特色。
四、關於「三段五步」教學法的說明
「三段五步」教學法是我鎮今後將著力推進的一種課堂教學方法。「三段」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鞏固拓展」,「五步」即「導入定向、嘗試實踐、點撥歸納、應用延伸、檢測評價」。
1、導入定向就是以簡潔的語言、有趣的方式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本節課的濃厚的興趣,並提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科內容,有針對性地採取「導入」的方法,如猜謎、講故事、讀兒歌、做游戲,或以激趣性、激勵性語言設置懸念等,語言要簡潔、明快、有感情。「定向」要抓住課程的切入點,既要與「導入」相銜接,又要明確提出本節課的任務,為下一步「嘗試實踐」指明方向。
2、嘗試實踐,即在教師分派任務後,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質疑釋疑,相互交流。
3、點撥歸納,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交流經驗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全體學生一起解決某些疑難問題,再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
4、應用延伸,即對當前的知識體系進行應用,使課本上的知識從理論探討轉向實際操練,並適當插入一些延伸的知識,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又能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5、檢測評價,實際上就是對本節課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小結。檢測可以在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進行,可以通過書面或口頭,以個人搶答、小組競賽等形式呈現。評價,既可以對檢測的結果進行評價,也可以對個人或全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
實行「三段五步」教學法可以拓寬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達到鞏固知識、拓展思維的目的。
「三段五步」教學法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探究性模式,教師要根據學科特點、學生年齡特點、教材內容以及授課班級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教師個人要在「三段五步」大框架下,潛心鑽研,大膽實踐,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並升華為理論成果。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積極開展互幫互助互學活動,認真學習、借鑒、吸取他人經驗,解放思想,勇於探索,不斷實踐,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改革中去,以我們的激情和充滿睿智的方法去激活課堂、感染學生,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掘,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
⑥ 創新教學簡答題 課程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採用如下評價的方法。1.觀察 教師通過對兒童行為的觀察並記錄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情緒情感、操作等各種表現,以此對兒童進行綜合評價。這一方法無論在《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都占據有特殊的地位。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都會通過他們的各種行為體現出來,是一種最為真實和具體的體現。憑借觀察,教師可以獲得每個學生的動態發展信息,同時,將這些觀察結果加以簡要而持續的記錄,對於教師有目的地、有針對性地教學,因材施教,都是非常有價值的。2.訪談 教師通過開展與兒童各種形式的談話,獲得有關兒童發展的信息,並了解兒童思想觀念的變化。3.問卷 教師設計問卷和組織兒童回答問卷,獲得兒童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獲得的成功,獲取有關學生發展的信息。4.成長資料袋評價 用成長資料袋或活動記錄冊等方式收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資料,這是評價兒童成長比較有效的一種方法。
⑦ 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創新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創新可以創新學習方式,創新教學研究,創新教學設計,創新師生關系,創新評價機制。
1、教師要創新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
教師不僅要堅持學習,而且要堅持終身學習,要學習一些新的理論和知識,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才能適應現代發展需求。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善於觀察和發現問題,就越能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
2、教師要創新教學研究,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教師不能只會一味地教,不會認真思考和總結經驗。只有認真歸納和總結,用成功的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收獲的成功會更大。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超越教育實踐的創新能力。
教師要想使自己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必須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不斷反思和總結,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和教育教學理論。
3、教師要創新教學設計,從總體設計上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教育創新要從總體設計上進行創新,它包括教育教學目標、教育教學內容和過程、運用教育教學方法等諸多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教師事先要有個整體規劃,對每一個環節要進行創新設計,從而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更加完整更加科學合理。
4、教師要創新師生關系,在新型師生關系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要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主導作用,師生之間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積極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積極討論。
5、教師要創新評價機制,從科學評價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創新評價方法,使其更科學、更全面,更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評價方法更加客觀和科學。現行的評價方法,須實現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有機結合,對教師和學生也從多維度進行科學評價。教師往往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為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創新思維,要善於對學生的創新學習做出激勵性評價。要多使用具有表揚性質的言語,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創新努力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這樣才能鼓勵學生不斷努力創新。這種評價方法的改變,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能力。
⑧ 有老師用創新方法進行教學,卻被學生說是走形式,你怎麼看
李老師用創新方法進行教學,卻被學生說是走形式,下面是我的看法:
總結
創新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堅持的結果,也是長期嘗試和改進的結果,教師需要秉承創新理念,注重師生互動,不讓創新成為形式。要走真正的創新之路。
⑨ 怎樣評價教學方法和手段
評價教法運用主要評價教學方式手段是否恰當,是否符合認知規律,是否靈活且有實效;是否激發學生興趣,是否啟迪學生思維;是否注重學法指導及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是否正確、有效地使用現代電化教學手段。所謂教學方法,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但它不是教師孤立的單一活動方式,它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內容。
1.看是不是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因此教學方式、方法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本班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量體裁衣,靈活運用。
2.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會令人生厭。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評課既要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化上下一番功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幹教師的課。更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評課時,要看教師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否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適用、適時、適當,而不是搞花架子,趕時髦。
⑩ 教師如何提高創新能力
提高教師的教育創新能力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追求新知識 。
教師掌握的知識越豐富,知識結構越合理,就越能觀察和發現新問題,越能適應教育創新的需要。教育創新要求教師要有多方面的知識:不僅需要廣博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及時掌握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和手段,並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為教育創新服務。因此,教師本身要學會學習,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擴展教育視野,以滿足教育創新的要求。
二、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從課堂教學上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
教育創新要求改變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採用啟發式、情景式等,目的也只是為了方便教師傳授知識,讓學會知識。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創新能力,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終身學習的需要。教育創新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會」知識,還要教「會學」知識,要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指導學會如何獲取知識、鞏固知識,如何創造性地將已 有的知識應用到具體問題中去。
三、教師要創新問題情境,從而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
良好的問題情境設計,可以使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對問題探究的強烈熱情,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為此,教師先要營造寬松、、自由的教育氛圍。形成有利於創新能力培養的環境。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創新問題情境。這種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難度,必須通過努力才能完成,整個思考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創設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來調動思維活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這樣,通過創新問題情境,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能力。
四、教師要創建新型師生關系,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成了課堂的中心,主宰了整個課堂。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消失了,的主體地位、創新精神被扼了。課堂教學中,不能產生出創新的,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不到發展。在實施教育創新時,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合作的關系。教師要激發的求知、好奇心;教師要有寬容和開放的心態,成為探索知識的者。同時,我們要充分體現的主體地位:使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生動活潑地進行思考,從中培養、發展自己的創新品格和創新能力。只有轉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五、教師要創新評價方法,從科學評價中提高教育創新能力
實施教育創新,我們要改革評價方法,使其更科學、更全面,更有利於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把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作為評價、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創新思維,要善於對課堂創新學習做出激勵性評價。在課堂教學中要多使用具有表揚性質的言語,讓感到自己的創新努力得到了和同學們的認可。這樣才能鼓勵不斷努力創新。這種評價方法的改變,也提高了教師的教育教學創新能力。
總之,實施教育創新,需要教師多角度,多層次地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