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大常用數據分析方法 帶大家了解一下這些干貨吧
1、直接評判法
直接評判法即根據經驗直接判斷數據的好壞並給予評判,通常用於內部過往運營狀況評估,如評估近期閱讀量是否過低,評判近期銷售量是否異常,評估當日文章推送量是否正常。
直接評判法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運營者有一定的新媒體運營經驗,能夠對跳出率,閱讀量等有正確的評估;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足夠直觀,可以直接代表某項數據的優缺點。
2、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差異進而揭示這些數據所代表的規律。
對比分析法包括橫向比較及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即同一時間下不同總體指標的對比,如今日頭條同領域作者文章閱讀量對比,粉絲數對比等;縱向比較不同時間條件下同一總體指標的對比,如本月文章閱讀量與上月閱讀量進行對比,本月粉絲增長數與上月增長數進行對比等。
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直接觀察到目前的運營水平,一方面找到當前已經處於優秀水平的方面,後續予以保持;另一方面及時發現當前的薄弱環節,重點突破。
3、分組分析法
分組分析法是指通過一定的指標,將對象統計分組並計算和分析,以便於深入了解所要分析對象的不同特徵,性質及相互關系的方法。
分組分析法遵循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的枚舉分析法原則。所謂相互獨立,即分組之間不能有交叉,組別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每個數據只能歸屬於某一組;所謂完全窮盡,即分組中不要遺漏任何數據,保持完整性,各組的空間足以容納總體的所有數據。
4、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是在統計分組的基礎上,將組內數據與總體數據之間進行對比的分析方法。結構分析法分析各組部分佔總體的比例,屬於相對指標。
例如,新媒體運營團隊可以統計粉絲所在的地域分布,統計出各個地方粉絲的佔比情況,此情景便屬於結構分析法。
5、平均分析法
例如,在分析今日頭條的文章閱讀量時,藉助Excel導出的數據可以快速找到閱讀量大於平均值的文章,接下來可以繼續挖掘這些文章的標題,排版,配圖等規律,便於後續內容質量的提升。
6、矩陣分析法
矩陣分析法是一種定量分析問題的方法,它是指以數據兩個重要指標作為分析依據,並將這兩個指標作為橫,縱坐標軸,構成四個象限,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為運營者提供數據參考。
例如,某餐飲企業的大眾點評評價分析,可以藉助四個象限「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進行矩陣分析,並重點處理「緊急且重要」的事項。
7、漏斗圖分析法
漏斗圖分析法因展現形式如漏斗,故而得名。漏斗圖可以對文章閱讀量,產品購買量等情況進行逐層分析,展示整個關鍵路徑中每步的轉化情況。
重要強調的是,單一的漏斗圖難以衡量各個環節的好壞,運營者可以結合本節介紹的「對比分析法」,對同一環節不同時間對比,評估運營效果。
8、雷達圖分析法
雷達圖常用於指數分析,即通過對新媒體賬號的內容質量,領域專注等不同維度的計算而得出的客觀評分結果。分數越高,代表賬號的質量越好。可以利用雷達圖進行分析的指數,包括今日頭條指數,大魚號星級指數,百家號指數等。
9、回歸分析法
回歸分析法是通過研究事物發展變化的因果關系來預測事物發展走向,它是研究變數間相互關系的一種定量預測方法,又稱回歸模型預測法或因果法。
例如,將今日頭條粉絲數據導出到Excel表格,對累計粉絲數進行一元線性分析,就可以嘗試預測某個時間的粉絲量。
㈡ 總結四種滴定分析方法,從測定原理方法計算結果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分析化學中的四大滴定即:氧化還原滴定,絡合滴定,酸鹼滴定,沉澱滴定。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是利用溶液間的反應,通過溶液(或沉澱)的變色來確定終點,然後根據各物質間的反應的比例關系,來計算出待測物質的含量。不同點是反應反應的原理不同,酸鹼中和滴定是利用酸鹼中和,氧化還原滴定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配位滴定是一般利用不同和物質之間的配位能力不同,和配體的取代。沉澱滴定主要是利用不用的難溶物的溶度積不同,及沉澱和轉化。滴定分析是將已知准確濃度的標准溶液滴加到被測物質的溶液中直至所加溶液物質的量按化學計量關系恰好反應完全,然後根據所加標准溶液的濃度和所消耗的體積,計算出被測物質含量的分析方法。由於這種測定方法是以測量溶液體積為基礎,故又稱為容量分析。
㈢ 檢驗結果內部比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
按ISO 17025和《臨床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准則》要求,臨床實驗室為確保檢驗結果准確、可靠應採取一定的比對措施。
那麼問題來了,要做哪些方面的比對呢?
主要有盲樣比對、留樣再測、人員比對、方法比對、設備比對。
盲樣比對:不同臨床實驗室對盲樣進行檢測,可採用試驗比率值進行結果分析。
留樣再測:主要監測結果的復現性,包括整個檢驗過程(人員、環境、設備)監視。在留樣再測中,臨床實驗室要保留被監測檢驗結果已測量的較穩定標本,所得結果與上次測量結果差值應在控制范圍內。
人員比對:在相同設備、檢驗項目、環境和設施下,由不同檢驗人員操作。只研究人員因素,因素中有兩個水平即檢驗人員A和檢驗人員B,通過兩組人員的實驗數據統計分析,從而得出人員之間檢測數據有無顯著性差異。
方法比對:同一臨床實驗室使用不同方法對同一檢驗項目進行測定,由於方法的特異性和敏感度不同,常會影響檢驗結果的一致性。若同一實驗室用不同方法測定同一檢測項目的結果間差異不超過規定可接受標准時,可認為結果具有可比性。
設備比對:同一臨床實驗室內使用不同儀器對同一檢驗項目進行測定,由於儀器使用年限、重要部件維修以及工作環境等因素均可使檢驗結果一致性出現偏差。所以為保證不同儀器檢驗結果具有可比性,需對不同儀器的結果定期進行比對。
要比對的內容討論完了,那比對實驗之前我們都要做哪些工作呢?
1.檢測我們的測量系統精密度滿足要求不?精密度差的測量系統即使增加重復次數也不會改善精密度還會浪費試劑和時間。
2.定量檢測結果比對驗證的方法和程序有沒有?程序的內容要有比對的檢驗項目、比對的儀器、比對標本選擇以及濃度選擇、測定系統測定結果不精密度、確定比對物質重復檢測次數等。有了這些程序,我們的實驗結果比對才更加規范。
3.比對實驗前是否建立比對實驗結果可接受標准?沒有可接受標准,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的可比性驗證是否成功。若測量系統無法滿足規定比對標准,實驗室需改進測量系統性能以達到期望比對標准。
4.比對實驗前室內質控做沒有?室內質控是臨床實驗室內為達到質量要求所進行的操作技術和活動,室內質控的目的在於監測過程,以評價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所以比對實驗前一定要做好室內質控。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當多個測量系統比對結果不符合可比性要求時,我們需要積極分析原因採取措施,以消除產生不符合的原因,糾正措施應與不符合的影響相適應,並評估糾正措施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臨床檢驗一萬個為什麼--檢驗質量管理分冊》,主編:胡曉波、項明潔、李莉。
㈣ 用什麼方法分析多種影響因素對不同結果的作用大小
因素分析法(概述它是確定引起某經濟指標變動的各個因素影響程度的一種計算方法)。因素分析方法(1)在計算某一因素對一個經濟指標的影響時,假定只有這個因素在變動而其它因素不變;(2)確定各個因素替代順序,然後按照這一順序替代計算;(3)把這個指標與該因素替代前的指標相比較,確定該因素變動所造成的影響。
㈤ 數據分析法之對比分析法
數據分析中有很多數據分析的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我們能夠直接分析出數據中隱藏的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得到一個准確的結果。而數據分析方法中,對比分析法是一個十分常用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對比分析法的相關知識。
1.對比分析法的定義
對比分析法是指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差異,從而揭示這些數據所代表的事物發展變化情況和規律性。對比分析法的特點就是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事物某方面的變化或差距,並且可以准確、量化地表示出這種變化或差距是多少,這就是對比分析法的定義。
2.對比分析法的分類
其實對比分析法可分為靜態比較和動態比較兩類,其中靜態比較就是指在同一時間條件下對不同總體指標的比較,比如說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比較、也叫橫向比較,簡稱橫比。而動態比較就是指在同一總體條件下對不同時期指標數值的比較,也叫縱向比較,簡稱縱比。動態比較和靜態比較這兩種方法既課單獨使用,也可結合使用。進行對比分析時,可以單獨使用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或平均指標,也可將它們結合起來進行對比。
3.對比分析法的實踐運用
對比分析法的實踐運用主要體現在五方面,第一就是與目標對比,具體就是實際完成值與目標進行對比,屬於橫比。第二就是與不同時期對比,具體就是選擇不同時期的指標數值作為對比標准,屬於縱比。第三就是對同級部門、單位、地區對比,具體就是與同級部門、單位、地區進行對比,屬於橫比。第四就是對行業內對比,具體就是與行業中的標桿企業、競爭對比或行業的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屬於橫比。第五就是與活動效果比,具體就是對某項營銷活動開展前後進行對比,屬縱比。同時,我們還可以對活動的開展狀況進行分組對比,這屬於橫比。
4.對比分析法的注意事項
我們在使用對比分析法的手需要注意的是指標的口徑范圍、計算方法、計量單位必須一致,即要用同一種單位或標准去衡量。同時還需要重視對比的對象要有可比性,對比的指標類型必須一致。無論絕對數指標、相對數指標、平均數指標,還是其他不同類型的指標,在進行對比時,雙方必須統一。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給大家介紹了關於對比分析法的相關知識,對比分析法是數據分析中一個常見的分析方法,如果我們掌握了這個方法,相信會對我們的數據分析工作更加有利。
㈥ 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用比較分析法時應注意什麼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通常採用的技術分析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等三種。
1、對比分析法
對比分析法是根據實際成本指標與不同時期的指標進行對比,來揭示差異,分析差異產生原因的一種方法。在對比分析中,可採取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對比,本期實際與上期(或上年同期,歷史最好水平)實際指標對比,本期實際指標與國內外同類型企業的先進指標對比等形式。通過對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業成本的升降情況及其發展趨勢,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措施。在採用對比分析時,應注意本期實際指標與對比指標的可比性,以使比較的結果更能說明問題,揭示的差異才能符合實際。若不可比,則可能使分析的結果不準確,甚至可能得出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結論。在採用對比分析法時,可採取絕對數對比,增減差額對比或相對數對比等多種形式。
比較分析法按比較內容(比什麼)分為:
(1)比較會計要素的總量
(2)比較結構百分比
(3)比較財務比率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將某一綜合性指標分解為各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通過測定這些因素對綜合性指標差異額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採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將構成成本的各種因素進行分解,測定各個因素變動對成本計劃完成情況的影響程度,並據此對企業的成本計劃執行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採用因素分析法的程序如下:
(1)將要分析的某項經濟指標分解為若干個因素的乘積。在分解時應注意經濟指標的組成因素應能夠反映形成該項指標差異的內在構成原因,否則,計算的結果就不準確。如材料費用指標可分解為產品產量,單位消耗量與單價的乘積。但它不能分解為生產該產品的天數,每天用料量與產品產量的乘積。因為這種構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產品材料費用的構成情況。
(2)計算經濟指標的實際數與基期數(如計劃數,上期數等),從而形成了兩個指標體系。這兩個指標的差額,即實際指標減基期指標的差額,就是所要分析的對象。各因素變動對所要分析的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影響合計數,應與該分析對象相等。
(3)確定各因素的替代順序。在確定經濟指標因素的組成時,其先後順序就是分析時的替代順序。在確定替代順序時,應從各個因素相互依存的關系出發,使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分清經濟責任。替代的順序一般是先替代數量指標,後替代質量指標;先替代實物量指標,後替代貨幣量指標;先替代主要指標,後替代次要指標。
(4)計算替代指標。其方法是以基期數為基礎,用實際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因素,逐步順序地替換。每次用實際數替換基數指標中的一個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指標。每次替換後,實際數保留下來,有幾個因素就替換幾次,就可以得出幾個指標。在替換時要注意替換順序,應採取連環的方式,不能間斷,否則,計算出來的各因素的影響程度之和,就不能與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異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5)計算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其方法是將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結果與這一因素替代前的結果進行比較,其差額就是這一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
(6)將各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影響程度的數額相加,應與該項經濟指標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即分析對象)相等。
上述因素分析法的計算過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設某項經濟指標N是由A,B,C三個因素組成的。在分析時,若是用實際指標與計劃指標進行對比,則計劃指標與實際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N0=A0×B0×C0
實際指標N1=A1×B1×C1
分析對象為N1-N0的差額。
採用因素分析法測定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時,各項計劃指標,實際指標及替代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劃指標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實際指標 N1=A1×B1×C1-----------(4)
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數額按下式計算:
由於A因素變動的影響=(2)-(1)=N2-N0
由於B因素變動的影響=(3)-(2)=N3-N2
由於C因素變動的影響=(4)-(3)=N1-N3
將上述三個項目相加,即為各因素變動對指標N的影響程度,它與分析對象應相等。
根據因素分析法的替代原則,材料費用三個因素的替代順序為產量,單耗,單價。各因素變動對甲產品材料費用實際比計劃降低8 000的測定結果如下:
計劃材料費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實際材料費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降低8 000元的影響程度如下:
由於產量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的影響=(3)-(2)=90000-86400=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個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計算時,還可以採用另外一種簡化的形式,即差額計演算法。差額計演算法是利用各個因素的實際數與基期數的差額,直接計算各個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以上述經濟指標N為例,採用差額計演算法時的計算公式如下:
由於A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A0)×B0×C0
由於B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B0)×C0
由於C因素變動對指標的影響=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費用的分析資料為基礎,採用差額計演算法的結果如下:
由於產量增加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250)×48×9=-21600(元)
由於材料單耗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48)×9=3600(元)
由於材料單價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變動對材料費用的影響=-21600+3600+10000=-8000(元)
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相同,但採用差額計演算法顯然要比第一種方法簡化多了。
3、相關分析法
相關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個指標時,將與該指標相關但又不同的指標加以對比,分析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企業的經濟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的依存關系, 在這些指標體系中,一個指標發生了變化,受其影響的相關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如將利潤指標與產品銷售成本相比較,計算出成本利潤率指標,可以分析企業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產品產量的變化,會引起成本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利用相關分析法找出相關指標之間規律性的聯系,從而為企業成本管理服務。
4、差額計演算法
差額計演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種簡化形式,它利用各個因素的目標值與實際值的差額來計算其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5、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兩個以上的指標的比例進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先把對比分析的數值變成相對數,再觀察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幾種。
● 相關比率法 由於項目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的,因而可以將兩個性質不同而又相關的指標加以對比,求出比率,並以此來考察經營成果的好壞。例如:產值和工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的關系又是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都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出完成最大的產值。因此,用產值工資率指標來考核人工費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說明問題。
● 構成比率法 又稱比重分析法或結構對比分析法。通過構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總量的構成情況及各成本項目占成本總量的比重,同時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關系(即預算成本、實際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比例關系),從而為尋求降低成本的途徑指明方向。
● 動態比率法 動態比率法,就是將同類指標不同時期的數值進行對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該項指標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動態比率的計算,通常採用基期指數和環比指數兩種方法。
㈦ 大白話談大數據:數據分析方法之對比分析
對比分析是數據分析中最常用、好用、實用的分析方法,它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其中的差異,從而揭示這些事物代表的發展變化情況以及變化規律。
先看看思維導圖:
使用分析方法(和誰比)
如何使用對比分析法,就要先考慮 和誰比 這個問題。
和自己比較
通過和自己過去的平均值相比,發現問題,圍繞問題進行分析,出現的問題是自身問題導致的還是行業問題導致的,如果自己的環比出現了問題,就要從自身上找原因,提高活躍率。
和行業比較
將自己的平均值和行業平均值進行比較,和同行一比,往往會發現很多問題。
使用分析方法(如何比較)
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 如何比較 ?
數據整體的大小 :用某些指標來衡量整體數據的大小,常用的數據指標為:平均值、中位數、某個業務指標
數據整體波動 :用變異系數來衡量整體數據的波動情況
趨勢變化 :運用對比分析來分析趨勢變化的時候,最主要的是找到合適的對比標准。找到標准,將對比對象的指標與標准進行對比,就能得出有結果了。目前常用標準是時間標准、空間標准、特定標准。
第一類時間標准 :
動作前後對比 ,可以看到動作前後的效果,如對比某次營銷活動前後的對比。
時間趨勢對比 ,可以評估指標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可以通過環比,來判斷短時間內趨勢的變化。
與去年同期對比 ,當數據存在時間周期變化的時候,可以與去年同期對比,剔除時間周期變化因素。通過同比,來判斷短時間內趨勢的變化。
環比:本月和上個月比較,短時間的比較
同比:本年和上一年比較,長時間的比較
第二類空間標准 :
A/B測試 ,在同一時間維度,分別讓組成成分相同的目標用戶,進行不同的操作,最後分析不同組的操作效果,A/Btest我接下去也會講。
相似空間對比 ,運用兩個相似的空間進行比較,找到二者的差距,比如同類型甲APP(貝殼)乙APP(自如)的年留存率情況,明顯看出哪個APP的留存率更高,日常生活中相似空間比較常用的就是城市、分公司之間的對比。
先進空間對比 ,是指與行業內領頭羊對比,知曉差距多少,再細分原因,從而提高自身水平。如淘寶和京東的對比。
第三類特定標准 :
與計劃值對比 ,目標驅動運營,在營銷中會制定年、月、甚至日的目標,通過與目標對比,分析自己是否完成目標,若未完成目標,則深層次分析原因。目標驅動的好處,就是讓運營人員一直積極向上努力的去完成目標,從而帶動公司盈利。
與平均值對比 ,與平均值對比,主要是為了知曉某部分與總體差距。
與理論值對比 ,這個對比主要是因為無歷史數據,所以這個時候只能與理論值對比。理論值是需要經驗比較豐富的員工,利用工作經驗沉澱,參考相似的數據,得出來的值。
對比分析方法原則
對比分析需要堅持可比性原則:對比對象相似,對比指標同質
對比對象相似 :進行比較的時候注意,比較規模要一致,對比對象越相似,就越具有可比性,比如說不能用你的工資和思聰的零花錢進行比較,這樣不公平。如果要比,就和你出生,教育背景相似的人進行比較。當然這只是個不恰當的例子haha
對比指標同質: 同質可以表現在下面三點:
1.指標口徑范圍相同 ,比如甲 APP 與乙 APP 的用戶年留存率比較,如果用甲 APP 18年的用戶留存率,那乙 APP 也需要是18年的,不能拿乙17年的與甲18年的比較。
2.指標計算方法一樣 ,也就是計算公式相同,比如一個用除法、一個用加法進行計算。
3.指標計量單位一致 ,不能拿身高和體重進行比較,二者常用單位一個是厘米,一個是千克。
分析方法應用
舉一個例子吧,A/Btest
什麼是A/B測試呢?為統一個目標制定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只有某個地方不一樣,其他地方保持不變,讓一部分用戶使用A版本,一部分用戶使用B版本,A版本為實驗組,B版本為對照組,兩個版本運行一段時間後,分別統計兩組用戶的表現,然後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選擇效果好的版本,正式發布給全部用戶。
當然現實中的A/Btest也遠沒有這么簡單,我接下去會寫一篇文章專門講講A/Btest的,挖坑+1 hahaha
最後打個小廣告,我的公眾號(顧先生的數據挖掘)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下,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