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陳漢星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陳漢星

發布時間:2022-12-18 21:51:26

❶ 科學管理理論提出了哪六大原則

①以科學的管理方法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方法,實行工作定額原理和標准化原理。

②為提高生產效率,必須為工作選配「第一流的工人」。

③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

④將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

⑤實行職能工長制。

⑥提出了管理的例外原則。

(1)管理科學研究方法陳漢星擴展閱讀:

科學管理理論講述了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概括為: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辦事;和諧 ,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以最大限度的產出 ,取代有限的產出,每人都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獲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用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產方式,以加強勞動力成本控制。

實行激勵性的工資制度

它包括三部分:

①通過工時研究進行觀察和分析,以確定「工資率」即工資標准。

②差別計件工資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額而採用不同的工資率,如果工人達到或超過定額,就按高的工資率付給報酬,通常是正常工資的125%,以表示鼓勵;如果工人的生產沒有達到定額,就將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資率付給,為正常工資的80%,並發給一張黃色的工票以示警告,如不改進就將被解僱。

③「把錢給人而不是職位」,即工資是根據工人的實際工作表現,而不是根據工人的工作類別支付。這樣做的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的現象,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實踐性

泰勒認為管理實踐先於管理理論,是管理理論產生的源泉。作為一個實幹家,他重視實踐,希望從實際出發來改革企業管理,創建管理理論。他的科學管理思想就是20多年的工廠管理實踐經驗的結晶。他在米德維爾鋼鐵廠和伯利恆鋼鐵公司的工作,是他一生從事管理實踐的重要時期,他的管理思想很大部分是對這一時期實踐經驗的總結。

科學性

泰勒把科學引入管理實踐,用科學研究和方法代替純粹的個人經驗,把傳統管理中的感性上升為理性。管理學就是要發現組織活動中協調規律,利用這些規律,合理地安排業務活動和利用經濟資源,最終實現組織的目標。

規范性

泰勒認為最佳的管理是一門實在的科學,基礎建立在明確規定的紀律、條例和原則上。他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規范化、標准化的管理。用培訓來教給工人完成任務的技能,用科學研究來制定標准和規章制度並據此規定和下達任務,用獎懲等激勵機制來保證任務的完成。

❷ 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內容及評價

科學管理理論講述了應用科學方法確定從事一項工作的「最佳方法」。

現代管理科學學派可以說是科學管理思想的必然延伸, 對現代管理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採用實驗方法確定管理問題, 開創實證式管理研究先河。開創單個或局部工作流程的分析, 為流程過程管理學奠定了基礎。率先提出工作標准化的思想, 是標准化管理的創始人。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區分開來, 使管理首次被視為一門可獨立研究的科學。首次提出管理轉變必須考慮人性。
局限性:

科學管理理論的一個基本的假設就是,人是經濟人。這種人性假設是片面的,因為人的動機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動機,也有許多社會和心理方面的動機。科學管理理論的諸項原則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在通過工時研究和動作研究來確定作業標准和定額以及工資時,如果沒有工會的參與,很難建立起真正協調的勞資關系。

(1)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工作效率.最高的工
作效率是工廠主和工人共同達到富裕的基礎,提高勞動生產率是
泰羅創立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泰羅確定科學管理的原
堊、方法的基礎.
(2)達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弋替舊的經驗管理.泰羅認為管理是•門科學,在管理實踐中。
建立各種明確的規定、條例、標准。使一切科學化、制度化,是
混高管理效能的關鍵。
(3)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間題。是要求管理人員和工人雙
療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來一個徹底變革。要求工廠的工人樹立對工
怍、對同夥、對扇主負責任的觀念:同時.也要求管理人員一
一領工、監工、企業主、董事會改變對同事、對工人以及對一
切日常間題的態度,增強責任觀念.

❸ 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思考

【摘要】 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呈現出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趨勢,傳統的管理理論、思想、方式、方法都將面臨變革完善、創新發展的問題。因此,對管理科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與評價,並在分析論述管理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到哲學高度上來思考,創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發展趨勢

一、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綜述

在人類歷史上,自從有了有組織的活動,就有了管理活動。管理活動的出現促使一些人對這種活動加以研究和探索。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總結,對管理活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見解,從而開始形成一些樸素、零散的管理思想,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管理理論。管理理論最早出現於西方,先後出現了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數量管理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和質量管理理論等許多對人類發展有重大價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論形成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美歐,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和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的組織管理理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論對人類生產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為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梅奧的霍桑實驗揭示了人是社會人,除了物質方面的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視社會和心理因素對人積極性的影響。數量管理理論產生於第二次世界期間,它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最新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作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是指應用系統理論的范疇、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重視對組織結構和模式的分析,並建立起系統模型以便於分析。權變管理理論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它把環境對管理的作用具體化,並使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質量管理理論則出現在日本,它強調產品質量的不斷完善和再造,從而實現企業的節約型生產。

二、知識經濟時代更需要管理科學

知識經濟時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須改變;管理科學理論依然需要,但必須有新理論取代。因為管理科學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海外,都是現代國家的興國之道。在科技興盛之世,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乃至社會各系統都必須全方位管理,必須科學化,同時還將人性化。因為分散式的生產方式和資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式樣,有序則生氣盎然、萬事俱興,無序則無以繁榮、發達。各國企業經營多角化的過度展開或收縮使企業界面臨著不同的命運,IBM與聯想的購並、波音與麥道、埃克森與美孚、上海大眾汽車公司與美國及德國公司合作等新趨勢,不僅強化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認識,也使人們到對各種錯綜復雜的管理問題的判斷、決策、實施、反饋等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哲學思想來指導;越來越感到管理活動中不僅有著數理方面的科學方法問題,而且也還大量地存在著屬於管理文化范疇的問題。我國日前要解決的不僅是具體方法和理論的問題,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會屬性的各類問題。管理科學的哲學研究,為上述問題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如果說哲學本身面臨著一場革命,那麼,管理科學取得哲學的靈魂後也會發生一場革命。這種「雙重革命」,將使管理科學變成具有「靈魂趨使」的巨大力量,變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嚴密體系。知識經濟時代呼喚管理科學的發展。

三、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的內涵

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科學是以自然工程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科學體系為母體和父體孕生出的子體科學。管理科學是充分運用兩大科學體系的現有成果全面地轉化為生產競爭力,通過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措施的優化,激勵人們的行為優化,從而導致總體生產力的最大化與成本、質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學的現實價值更在於為解決各種社會提供有創新意義的、切實可行的科學管理辦法。知識經濟時代決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體知識水平。「五商」素質和創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體商)。知識是寄生在人頭腦里的最寶貴資源,而且是一種「綠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無污染的、可再生資源),中國擁有大量的這種深埋在人力礦山裡面的初級原料資源,管理科學就是從開掘人力礦到冶煉、加工、應用、輸出高級人才並促其發揮巨大作用的現代科學手段。管理科學研究的范圍很廣,凡是有人群行為的地方,便應有管理科學的介入,以求得組織的科學化、行為適應化、內耗的最小化、產出與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錯誤與風險的最低化。管理科學是多層面的。

1.管理科學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學的知識有助於大至政府小至企業的決策者們分析決策形勢,防止出現難以應付的局面,識別新的機遇,經常能使政府和企業取得政治或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2.管理科學在適當條件下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源泉之一,擅於運用管理科學的組織較其競爭者更能形成成本優勢。

3.管理科學還是由成百個公司及眾多個人組成的行業,他們給工商業、政府和個人提供管理科學服務。大至國家的科學管理,如政體、法治的演變與設計;研究各級政府、議會、司法、監督機構的設置、制衡、運行、反饋、糾偏、防腐;同時採用計算機網路系統與「專家程序決策系統」,「風險評估否決系統」建立起「電子政府」設立政府各級官員、議員、司法執法人員的資格標准與核查辦法,候選人先通過公開資格選拔,然後競選或任命上任,使權力處於相對透明被監督之中。管理的科學性就在於設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構架運行機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敗」。

四、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的發展趨勢

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科學和實踐將在管理理念、管理對象、管理方式、目標模式、組織模式、效益模式等六個方面發生變革。

1.管理理念:從基礎型、理性型轉向發展型。管理理念是領導者在管理科學活動中所持有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作為觀念形態的管理理念,是由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知識經濟的崛起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英國城市大學羅尼·萊森首先提出了一種與傳統的基礎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發展型管理理念。萊森把管理理念作為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樹來描述三者的區別:從生長的土壤來看,認為基礎型管理生長的土壤是古典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濃郁的人文思想。從三者的根來看,基礎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經濟學,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學、行為科學,發展型管理的根是發展生物學和社會生態學。從三者的枝幹看,基礎型管理的枝幹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幹是成效管理,發展型管理的枝幹是發展中的組織,這個組織是學習型組織。從三者的結果來看,基礎型管理的結果是最終導致經濟的個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結果是企業組織化(發展型管理的.結果是個人、企業和社會都獲得了自我實現和發展。因此,發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現為個人對財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強調科學和理性、硬性和數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強調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共同發展;決策的目的是引導企業與社會之間的交易行為,促進企業與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決策過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個人、信息、資本、設備,而是行動、思想和感情。這三個基本要素不斷成長和組合的過程使決策不斷優化,而承擔這種成長和組合的載體是「學習型組織」。

2.管理對象:從有形生產要素為主轉向無形生產要素為主。傳統的決策主要是對勞動力和物化勞動(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有形生產要素的管理。隨著社會財富生產過程和結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識等無形生產要素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舉足輕重,從而知識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逐漸成為重要的管理科學方面的課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價值和作用超過資本的價值與作用,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任何國家和企業都必須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迅速將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的運行節拍,求得自身的發展。

3.管理方式:從傳統管理轉向綜合集成管理。信息網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使企業面對一個全球的競爭環境和經營形式。傳統的依靠企業自身可利用的資源來建立競爭優勢的決策方式,將束縛企業的視野,限制創新思維,從而影響企業的市場應用能力和經營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認為是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礎。集成管理實際上就是將集成的思想和觀念創造性地運用於管理科學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說集成管理是以企業內外軟硬資源要素為基礎,以創新機制為動力,以實現社會責任為條件,以整體優化、優勢互補、聚變換大為手段,兼容各種決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對象連鎖互動、共同得益、協同推進中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決策方式。

4.目標模式:從注重經濟目標轉向更注重社會目標,實現雙重目標統一。在工業經濟社會初期,企業管理的目標是赤裸裸地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主可以犧牲工人的利益、顧客的利益、社會公眾的利益實現自身的利潤目標。企業利潤幾乎成為企業管理的唯一追求。隨著社會生產力進步,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對資源利用、生態平衡、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消費者的直接利益和間接利益承擔責任;如果不能對部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承擔責任;如果不能為投資者帶來應有的收益,那麼,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市場競爭中,就會被淘汰出局。追求企業利潤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的統一,是22世紀企業管理科學領域的基本趨勢。

5.組織模式:從縱向層次結構轉向橫向網路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是技術革命特別是信息網路化的必然結果。傳統的組織形式一般是根據物流程序設計的。專業分工和職能部門是物流的基礎和程序。在傳統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協作關系中,分工越細、越專業化,企業協調監督就越復雜,導致了管理環節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業效益降低,官僚主義突出的問題。在信息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管理組織結構與信息開放性和企業快速應變的要求不相適應。信息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標准化的信息可以通過計算機進行適時處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業決策中凡是屬於標准化的信息,如生產、技術、財務、勞動工資等都有條件實現電腦操作;而非標准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場信息和環境信息,則可以通過信息網路提供給人腦進行分析決策。這樣,企業管理的部門和層次可以大大減少,使「企業流程再造」成為可能。

6.效益模式:從規模、質量型效益轉向速度型效益。在工業經濟時代,以規模求效益、以質量求效益,是企業管理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創新。規模和質量型效益模式雖然都是成功的管理創新,但它們畢竟是工業經濟時代以企業為主體的管理模式。還不能解決在科技迅速發展和信息網路化條件下的市場需求個性化和對市場的迅速反映問題。因此,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崛起,美國企業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造了以迅速求效益的迅速型效益模式。速度型效益規模要求:第一,把效率作為衡量企業組織功能的首要標准-第二,提高企業的預測力、判斷力、決策力,健全應變機制;第三,企業應在利潤增長、市場份額、企業成長及社會責任三者之間實現動態平衡,在技術和市場雙重驅動下實現效益增長。

可以預見,管理科學的任務更加繁重,管理科學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

❹ 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有何優缺點

優點
第一,使復雜的、大型的問題有可能分解為較小的部分,更便於診斷、處理;
第二,製作與分析模式必須重視細節並遵循邏輯程序,這樣就把決策置於系統研究的基礎上,增進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有助於管理人員估價不同的可能選擇,如果明確各種方案包含的風險與機會,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局限性
管理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有局限性:首先,管理科學學派的適用范圍有限,並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是能夠定量的,這就影響了它的使用范圍。例如,有些管理問題往往涉及許多復雜的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大都比較微妙,難以定量,當然就難以採用管理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其次,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實際的管理人員可能對復雜、精密的數學方法很少理解,無法做出正確評價。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學專家一般又不了解企業經營的實際工作情況,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決問題。這樣,雙方就難以進行合作。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由於人們考慮到費用問題,也使它往往只是用於那些大規模的復雜項目。這一點,也使它的應用范圍受到限制。因此。管理科學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種重要的管理技術和方法,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所以,要求管理人員要盡快地掌握管理科學,使之與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方法相符合,以便發揮更大的作用。

❺ 科學管理的創始人

答案:科學管理的創始人是泰勒
具體而言:
一、泰勒資料: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被管理界譽為科學管理之父。在米德維爾工廠,他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在這家工廠的經歷使他了解工人們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產率的嚴重障礙。為此,泰勒開始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
他的貢獻是:
一, 首先採用實驗方法研究管理問題,開創實證式管理研究先河
泰勒不是坐在學院里進行饒有興趣的邏輯性推論,而走下工廠,深入車間,做了大量著名的實驗,短則一周數天,長則竟可長達26年如其金屬切削實驗。這就如同培根和伽利略首先在科學、哲學上引進實驗方法,使得近代科學、哲學真正成為一門可以進入真正的科學層面一樣,使得管理學由雜談變成了一門真正的嚴肅嚴謹的真科學。而其實證方法,則為管理學研究開辟了一片無限廣闊的新天地。
二, 開創單個或局部工作流程的分析,是流程/過程管理學的鼻祖
泰勒的創造性貢獻還在於他首先選取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現場作業管理中的某一個局部,從小到大地來研究管理。這樣一種方法與實證方法相配合,是一種歸納研究方法,即由許多具體案例或實驗結果,歸納提升成為整體性結論。對於象管理學等應用性或實踐性科學來講,歸納法比演繹法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而其對單一或局部工作流程的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合起來即為流程效率研究,更為後世所效法,成為研究和改進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現在熱門的公司流程再造,只不過是承接了泰勒先生的流風余韻。
三, 率先提出經驗管理法可以為科學管理法所代替,從而開拓了管理的視野
泰勒先生的管理理論之所以被尊稱為科學管理理論,原因在於他首次突破了管理研究的經驗途徑這一局限性視野,首次提出要以效率、效益更高的科學性管理,來取代傳統小作坊師傅個人經驗傳帶或個人自己積累經驗的經驗型管理。這就告訴我們,經驗對於管理雖然是重要的基礎性的,但卻遠非決定性的和唯一性的,任何工作和業務流程,通過科學的探討,更能夠接近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完美。從此,人們認識到在管理上引進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 率先提出工作標准化思想,是標准化或基準化管理的創始人
泰勒以作業管理為核心的管理理論,其目的是為了達到現實生產條件下最大生產效率,但其研究成果卻是以標准化,各個環節和要素的標准化為表現形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准量化管理的研究成果,開啟了標准化管理的先河。現在的許多標准如ISO、GMP等等大量標准化管理體系,其沿用的仍然是我們老先生泰勒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標准化管理已經成為現代管理不僅僅是生產管理的一個普遍性核心構成部分。
五, 首次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區分開來,管理首次被審視為一門可研究的科學
泰勒在工作和研究中認識到,強調分工和專業化對於提高生產效率是重要的,因此,他首先提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其實是不一樣的。簡單的說,管理者主要在計劃,而被管理者主要在執行,另外,管理者還要進行例外管理。泰勒先生甚至設計出了一種職能工長制管理模式,以實現其管理理論。這模式可能已經不適用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是活著的。把管理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是管理專業化、職業化的重要標志,管理因此被公認為一門需要獨立研究的科學。
六, 首次提出管理轉變必須考慮人性
在我們今天看來,泰勒的科學管理哲學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對於泰勒本人和當時時代來說則恰恰就是這么一回事。泰勒自己宣稱,「科學管理在實質上要求任何一個具體機構或機構中的工人及管理人員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沒有這樣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存在。」他說的不存在的意思是----不可能被正確理解、接受和很好地順利實施。原因在於人們如果不能把思想從小農生產轉變到工業化大生產的認識上來,勞資合作以便提高生產效率、提升雙方整體福利的新措施就不可能實施。因此,泰勒考慮到了管理轉變關繫到人性的許多層面,他雖然沒有展開深入研究,但他建議企業要考慮到各個層面人們的感受,尤其是強調工人要能夠愉快地勝任新方法下的工作並獲得更高報酬,這說明了泰勒雖然較多關心提高社會生產總效率問題,但並不是對工人就很殘酷。
二、科學管理主要內容:
①通過科學的觀察、記錄和分析,致力於時間動作研究",探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挑選和培訓一流的工人。所謂一流的工人,是指適合某種工作並且願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標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准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在標准化的工作環境中操作。

④採用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激勵工人努力工作。這主要通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額,實行差別計件制:完成任務正常報酬,未達到標准低酬,超標准高酬,根據工作表現衡量等基本措施實現。

⑤工人和僱主兩方面都應當來一次"精神革命"。雙方合作,共同致力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把"蛋糕"做大,即使不改變分配的比例也同時有利於雙方。勞資雙方應變對立為合作,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

⑥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以科學工作方法取代經驗工作方法。

⑦實行職能工長制。一個工長負責一方面的職能管理工作,細化生產過程管理。

⑧管理控制中實行例外原則。即日常事務授權部下負責,管理人員只對例外事項或重大事項保留處置權。"

❻ 管理科學方法的介紹

迄今為止,國內有關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方面的專著和教材較少,國外有關著作也多是企業管理研究方法,而缺乏適應管理學科總體需要的研究方法論著作。作者結合自身的研究實踐和研究生指導經驗,參考英文版的研究方法的教材和專著、中文的相關教材和專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專著、調查研究方法教材,以及通過互聯網獲取的大量資料,寫了《管理科學方法》。該書旨在探究管理研究的內在規律,通過對方法論基本問題、研究過程、理論建構、研究設計、資料搜集、論文寫作等方面的系統闡述,說明如何規范地進行管理研究、寫作研究報告、學術論文。

❼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偏重實證分析、規范分析、案例分析(也可歸為實證分析)、圖表分析、經濟計量、系統分析等,也就是說分析是很重要的方法。
1、比較研究法:通過對不同管理理論或管理方法異同點的研究,總結其優劣以 借鑒或歸納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管理規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把握管理活動與管理現象內在的數量關系,尋求其數量規律的方法。
3、歷史研究法:對前人的管理實踐、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予以總結概括,從中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實現古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過對現實中發生的典型管理事例進行整理並展開系統分析,從中把握不同情況下處理問題的不同手段,以達到掌握管理原則,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把現成的管理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來檢驗這些理論與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並在實踐中不斷概括總結新的理論與方法。

管理學是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是適應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產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現有的條件下,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

❽ 管理科學學派中所運用的科學技術方法來源於

管理科學學派最早運用的方法來自於軍隊,管理科學學派的科學管理方法最初應用於軍事。
管理科學學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興起的,將數學引入管理領域,運用科學的計量方法來研究和解決管理問題,使管理問題的研究由定性分析發展為定量分析的管理學派。該學派正式成立於1939年由英國曼切斯特大學教授布萊克特領導的運籌學小組,代表人物有埃爾伍德·斯潘賽·伯法,霍勒斯卡·文森,希爾。

❾ 管理科學三要素

管理學組織的三要素是:科學、藝術、手段。1.親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緣關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內聚功能,也就是試圖通過家族血緣關系的內聚功能來實現對企業的管理。從歷史上看,雖然一個企業在其創業的時期,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確實起到過良好的作用。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尤其是當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以後,這種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就很快會出現問題。因為這種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緣關系中的內聚性功能,會由其內聚性功能而轉化成為內耗功能,因而這種管理模式也就應該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國親情化的企業管理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幾乎是99%,但是當企業躍過創業期以後,它對企業的負面作用也幾乎是99%。這種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為我們國家的信用體制及法律體制還非常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敢把自己的資產交給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採取這種親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也是在企業初創階段有積極意義。在錢少的時候,也就是在哥們兒為朋友可以而且也願意兩肋插刀的時候,這種模式是很有內聚力量的。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尤其是企業利潤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哥們兒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業如果不隨著發展而盡快調整這種管理模式,那麼就必然會導致企業很快衰落甚至破產。我國有一個民營企業叫「萬通」,一開始就是五個情投意合的人創辦的一個友情化企業,當時大家都可以卧薪嘗膽,創業者之間完全可以不計較金錢。但是,當萬通拿到第一筆大的利潤的時候,五個人就開始有所摩擦。當時萬通的比較大的股東叫馮侖,他還想繼續堅持這種管理模式而使企業發展,他組織企業的創辦者讀《水滸》,讓大家記取散夥與分裂的教訓,但結果最後沒有解決問題,只好幾個人解散了這個企業,放棄了這種友情化管理模式。後來萬通由於創業者各自另起爐灶而孵化了好幾個企業。
3.溫情化管理模式
這種管理模式強調管理應該是更多地調動人性的內在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很快地發展。在企業中強調人情味的一面是對的,但是不能把強調人情味作為企業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則。人情味原則與企業管理原則是不同范疇的原則,因此,過度強調人情味,不僅不利於企業發展,而且企業最後往往都會失控,甚至還會破產。有人老是喜歡在企業管理中講什麼溫情和講什麼良心,認為一個人作為企業管理者如果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麼被管理者就必然會有很好的回報,即努力工作,這樣企業就會更好地發展。可見,溫情化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想用情義中的良心原則來處理企業中的管理關系。在經濟利益關系中,所謂的良心是很難談得清楚的。良心用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化的並以人情味為形式的經濟利益的規范化回報方式。因此,如果籠統地講什麼良心,講什麼人性,不觸及利益關系,不談利益的互利,實際上是很難讓被管理者好好乾的,最終企業都是搞不好的。管理並不只是講溫情,而首先是利益關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溫情式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軟,然而在企業管理中利益關系的界定是「冷酷無情」的,對利益關系的界定,到一定時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種在各種利益關系面前「毫不手軟」的人,尤其對利益關系的界定能「拉下臉」的人,才能成為職業經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崗的時候哭哭啼啼,一個人作為管理者心軟了,無原則地可憐下崗者而讓他上崗了,那這個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職業經理人。
4.隨機化管理模式
隨機化管理模式在現實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民營企業中的獨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獨裁式管理作為一種隨機化管理,就是因為有些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很獨裁。他說了算,他隨時可以任意改變任何規章制度,他的話就是原則和規則,因而這種管理屬於隨機性的管理。另外一種形式,就是發生在國有企業中的行政干預,即政府機構可以任意干預一個國有企業的經營活動,最後導致企業的管理非常的隨意化。可見,這種管理模式要麼是表現為民營企業中的獨裁管理,要麼是表現為國有企業體制中政府對企業的過度性行政干預。現在好多民營企業的垮台,就是因為這種隨機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結果。因為創業者的話說錯了,別人也無法發言矯正,甚至創業者的決策做錯了,別人也無法更改,最後只能是企業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謂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經確定的規則來推動企業管理。當然,這種規則必須是大家所認可的帶有契約性的規則,同時這種規則也是責權利對稱的。因此,未來的企業管理的目標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為基礎,適當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幾種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制度化管理比較「殘酷」,適當地引進一點親情關系、友情關系、溫情關系確實有好處。甚至有時也可以適當地對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關系做一點隨機性的處理,「淡化」一下規則,因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適當地「軟化」一下也不好辦,終究被管理的主要對象還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種各樣的思維的,是具有能動性的,所以完全講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適當地吸收一點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優點,綜合成一種帶有混合性的企業管理模式。這樣做可能會更好一點。這恐怕是中國這十幾年來在企業管理模式的選擇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識性的結論。
——「本書目的是闡明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的基礎知識」。換句話說,孔茨認為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營理論和管理科學,或者說管理學就是這兩部分的組合。 詹姆斯•H•唐納利(J. H. Donelly,《管理學基礎》):
——「討論只與某一待定的(雖然也是相當廣泛存在的)事例有關的管理過程。我們將就有限的資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開我們的討論」,即管理學說是研究有限資源的管理。 羅納德•科斯(新制度經濟學的奠基者,《企業的性質》)
—— 「經營意味著預測與通過簽訂新契約,利用價格機制進行操作。管理則恰恰意味著僅僅對價格變化作出反應,並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產要素。」 羅納德•科斯教授對經營與管理的界定盡管是從契約、價格應變角度出發,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質:即經營是與市場打交道,它利用價格機制使自己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在市場上獲得有利於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則是一個組織內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機制調配組織有限資源而獲得最佳配置效率的過程;管理不與市場打交道,盡管它要對市場上價格作一定的反應。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義,那麼管理學就應該以這么一個規定性的管理作為研究對象。這樣,管理學的研究范圍就應該是兩大方面:
組織本身包括組織的動力學機制、組織的構造及運行等等;
組織內依靠行政機制運作的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對資源配置的整體性系統方法和針對局部問題的各種職能性方法。
事實上大多數著名的管理學著作和教材,盡管其章節安排、行文方式、觀點採納均有各自的特點,但基本上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事實上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的《管理學》也是如此。 管理學的定義:研究和探討組織及組織內資源配置的構造、過程、方式、方法的學科,是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是管理學科群中最為基礎的學科。 對管理學的這么一種規定原本是美國管理學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的學者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在把管理局限於企業時,認為管理學還應該包括經營這一內容,於是便有了經營學一說,之後在我國便有經營管理學的稱法。

❿ 管理科學與工程用到哪些科學研究的方法

這個學科包含范圍是很廣闊的。說起研究方法有好多種,要看你應用在哪一方面。智能演算法還是比較萬能很多地方都會用到。可以下點功夫研習一下,遺傳演算法、啟發式演算法什麼的

閱讀全文

與管理科學研究方法陳漢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5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1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199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56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1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19
電腦開機慢的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722
後天形成內斜視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359
羊脂白的鑒別方法 瀏覽:621
家常腌酸菜方法視頻 瀏覽:254
黃安倫的教學方法 瀏覽:961
做糖最簡便的方法 瀏覽:638
草酸的檢測方法國標 瀏覽:846
如何提高寫作水平有哪些方法 瀏覽:502
最簡單的溫柔方法 瀏覽:362
oppor4耗電快解決方法 瀏覽:607
塵埃粒子計數器使用方法 瀏覽:767
打鼓方法與技巧 瀏覽:877
陰部按摩器使用方法 瀏覽:879
迷迭香的使用方法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