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功能語言學
功能語言學是俄羅斯語言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推動俄羅斯的語言研究和發展以及對外俄語教學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國內還沒有類似的著作和成果,因此,系統介紹俄羅斯功能語言學具有很高的理淪價值和應用意義。
系統功能語言學(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為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 創立。英文論點如下:
Systemic Gramma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inguistic theori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Secondly, i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doing rather than a form of knowing. It distinguishes linguistic behaviour potential from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ur.
Thirdly, it gives a relatively high priority to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 varieties of languages.
Fourthly, it explains a number of aspect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clines (i.e. ungrammatical →more unusual →less unusual →less usual→ grammatical).
Fifthly, it seeks verification of its hypotheses by means of observation from texts and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Lastly, it has as its central category the category of the system.
❷ 如何運用語言藝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語言表達的重要作用
誇美紐斯:「一個能運用動聽的、明晰的教學語言的教師,他的聲音會像油一樣,浸入學生的心裡,把知識帶進去。」
赫修特:「如果一個人善於交流表達,即使他是二流學者,也可能是個優秀的教師。否則,即使有才華、靈氣、個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為合格的教師。」
馬卡連柯:「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
蘇霍姆林斯基:「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條件,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
教師要努力加強語言的修養和鍛煉,提高口頭表達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力求把語言學家的用詞准確,教育家的邏輯嚴密、演說家的論證雄辯、藝術家的情感豐富集於一身。
李燕傑:「讓自己的語言具有相聲的幽默,小說的形象、戲曲的沖突、詩歌的激情」
二、教師的語言要講究三方面
語調:剛柔並濟,揚抑起伏;
語速:快慢適宜,緩急適度;
節奏:斷續疏密,有板有眼。
三、課堂教師提問注意三度
適中的難度(適度的思維含量);
分明的梯度(清晰的層次遞進);
合理的密度(留給學生思考空間)。
四、對待學生提問注重三條原則
一是正視與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二是不迴避並及時解釋學生提出的合理和「不合理」問題;
三是允許學生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並尋求合理解釋。
五、教師課堂語言的具體要求
引導語: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啟發語:指向明確,激活思維。
陳述語:言簡意賅,條分縷清。
點撥語:一語中的,醍醐灌頂。
提問語:引發思考,步步為營。
銜接語:承前啟後,層層深入。
總結語:高度概括,畫龍點睛。
六、體態語言的運用
1.廣義的語言包括:聲音語(口語)、文學語(書面語)和態勢語(體態語)
體態語言:用手勢、姿態和表情來表達某種意思的無聲的語言。
體態語言有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幫助組織教學、增進師生感情、激活學生情緒、突出教學重點、調控教學進程、提高教學效果……往往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眼神的運用:(環視、注視、虛視…… )
表情的運用:喜、怒、憂、思、悲、恐、驚……(學會微笑)
手勢的運用:(奉送、抗拒、分離、指示、搖擺、升騰、握拳、比劃……)
距離的運用:(師生距離2—3.5m時就會產生控制效應)
舉止的運用:站立、走動、動作、風度
2.運用體態語言的注意事項
恰當准確,自然得體,協調一致,整體配合。
七、教師的語言風度上應追求
嚴肅但不呆板;活潑但不輕浮;
嚴謹但不枯燥;幽默但不低俗;
自信但不狂傲;謙虛但不卑微……
❸ 「形式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的關系
形式語言學是由喬姆斯基開創的語言學派別,喬姆斯基認為句法自治,即句法基於核心地位,語義解釋只是句法外的次要部分。早起的標准理論甚至沒有語義部分。後來接受卡茨和福特的建議,加入了語義表達式。
當然,今日生成語法已經步入」最簡方案「,這是一個全新構想;功能語言學是與形式句法學相對稱的,是以弗斯、馬林諾夫斯基特別是韓禮德為代表的一個語言學流派,該派認為語言寓於行為之中,意義見於運用之中。
該學派更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和具體工功能。大體上講,形式語言學強調句法的核心地位,而功能語言學則更看重語言的運用和具體功能。
(3)功能語言學對轉變教學方法的貢獻擴展閱讀:
一、學術會議
第四屆國際形式語言學研討會於2009年7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研討會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協辦。
會議組委會主任由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戴曼純教授擔任,副主任分別由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所長寧春岩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顧鋼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朱樂齊教授擔任。
該次研討會是在國內舉辦的最重要的形式語言學學術會議之一。這也是我院自成功舉辦「第6屆全國語音學研討會」和「中國第十一屆當代語言學研討會」之後,再次與兩所國家重點211大學共同成功主辦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充分顯示了我院在理論語言學研究方面的傳統和實力。
二、功能語言學派觀點
布拉格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在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和F·de索緒爾的影響下形成的。他們同哥本哈根學派、美國結構主義學派的看法有同有異。
相同之處是反對德國新語法學派的歷史主義及分割主義,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應對其結構進行共時的研究,不同之處是布拉格學派把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結合起來研究。
他們認為語言的基本功能是做交際工具,語言是一個由多種表達手段構成的、為特定目的服務的功能系統。因此要用功能的觀點去研究語言。
❹ 功能主義語言觀對教育教學的啟示
語言功能主義作為語言學界中一種與形式主義相對峙且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學術思潮,其主要特點體現為通過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各種功能術描述和解釋語音、語法和詞彙的各種語言學特徵。在語言功能主義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功能教學法,目前在眾多的外語教學法流派中獨占鰲頭,它對外語教學的具體主張可概括為5個方面:1.以功能意念為綱,精選與教學目的有關的材料;2.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選擇語言形式;3.教學過程交際化;4.強調外語教學的整體性和綜合性;5.鼓勵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
❺ 現代語言學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貢獻
現代語言學研究始於20世紀初,其目的是要揭示人類語言的深層結構,對語言和語言交際作出客觀,科學的描述。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1857-1913年),是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貢獻:索緒爾主張把語言和言語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區分開來。他認為語言是抽象的語法規則系統和詞彙系統,它潛存於人們的意識之中,是社會產物,不從屬於某一個人。言語是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章,因此運用同一語言的人很少有同樣的言語。索緒爾對現代語言學的貢獻還在於他確立了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所必需的特點。
二、喬姆斯基與轉換生成語言學。本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1928年- )的《句法結構》問世在語言學界掀起了一場新的革命,並由此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學派——轉換生成派。
貢獻:喬姆斯基認為語言研究應致力於探索人的內在的語言能力,不應滿足於對言語行為這種表面現象的觀察和描寫。結構主義研究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對語言進行分類描寫,而在喬姆斯基看來,語言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形式化的演繹系統,一套有限的語法規則。這套規則既能生成出無限合乎語法的句子,又能解釋各種句子內部的語法關系和語義上的歧義性。
三、系統功能語言學(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為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創立。
貢獻:系統語言學不僅研究語言的性質、語言過程和語言的共同特點等根本性問題,而且探討語言學的應用問題。
❻ 功能語言學派的形成與發展
布拉格語言學會主要成員除捷克學者B.哈弗拉內克、B.特倫卡、J.瓦赫克、V.斯卡利奇卡、J.穆卡若夫斯基、A.V.伊薩欽科等人外,還有當時僑居國外的俄國語言學家H.C.特魯別茨科伊(在維也納)、R.雅柯布遜(在捷克)和S.O.卡爾采夫斯基(在日內瓦)。1929年,學會向第一次國際斯拉夫學者代表大會(在布拉格召開)提交一份《提綱》,全面闡述了自己的理論原則;1930年,他們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音系學代表會議上又詳述了自己對語言(尤其是對語音結構)的觀點。此後語言學界遂以布拉格學派稱之。學會自1929~1939年出版了 8卷《布拉格語言學會學報》,發表了許多有國際影響的著作,此外,自1935年起還創辦了期刊《詞與語文》。
1939年 3月德軍佔領捷克後,學會成員流散,活動中斷,至1948年方恢復,其組織存在至1952年。後來,特倫卡、瓦赫克等人以及一些年輕的捷克學者繼承布拉格學派的傳統,在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以現代語文學部功能語言學小組的形式從事研究工作。
布拉格學派的鼎盛時期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當時學會同各國語言學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進行過許多學術交流活動。有些語言學家雖非學會成員,但因觀點不同程度地接近布拉格學派,也對功能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如奧地利的K.比勒、法國的A.馬丁內和E.班維尼斯特、波蘭的J.庫里沃維奇、挪威的A.薩默費特、荷蘭的A.W.德·格羅特等。
一般認為布拉格學派的Link title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泰休斯、特魯別茨科伊和雅柯布遜,但是也有人把馬丁內包括進去。
❼ 社會功能語言學的主要觀點,詳解
系統功能語言學(社會功能語言學):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弗斯等,觀點如下: 第一、系統語學家十分重視語言的社會功能及如何實現這些社會功能,所以系統語言學家集中力量去發現和描寫由於社會情境和說話人的情況不同而產生的各種語言變體,以及這些變體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 因此,系統語言學最容易應用於社會語言學和語言教學,它與文體學也有密切關系。這一特點正是系統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的根本區別:系統語言學從社會角度研究語言,不重視語言的心理基礎;轉換生成語法從心理學角度研究語言,不過問語言與社會的緊密關系。 第二、系統語言學認為語言是「做事」的一種方式(a form of 『doing』),而不是「知識」方式(a form 『knowing』)。在索緒爾區分「語言」和「言語」之後,類似於這樣劃分喬姆斯基區分的是「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韓禮德的區分是「語言行為潛勢」(linguistic behavior potential)和「實際語言行為」(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這二者的區別不在於「言語」上,他們都認為言語是講話人實際說出的話。他們的區別在於如何認識「語言」。韓禮德認為,語言不是人的一種知識能力,而是「文化和社會所允許的選擇范圍」,也就是「在語言行為上所能夠做的事情的范圍」。所以,所謂「語言」就是講話人「能做」什麼,所謂「言語」就是講話人「實際做了」什麼。喬姆斯基所說的「知識」是語言的心理學范疇,「語言能力」是個人的特性;韓禮德的「做事」的方式屬於語言的社會范疇,即語言與環境的關系,「語言行為潛勢」屬於一個語言社團的特性。這一點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區別於轉換生成語言學乃至其他眾多語言學派別的重要標志。 第三、系統語言學比較重視對個別語言以及個別變體的描寫,並且認為這種描寫本身就是語言學的目的之一,而不是為了發現語言的普遍現象。轉換生成語法更重視發現語言的普遍現象,調查個別語言只是一種手段而已。用韓禮德的話說,語言間的普遍現象不僅瑣碎,而且本身沒有多少研究價值。人類語言共同遵守的規則是最容易為人們所掌握或學習的,因此研究這些規則對於促進人類交際沒有多大幫助。相反,只有語言間的差異尤其是這些差異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才是真正重要的,認識和掌握這些差異會有助於克服其造成的交際障礙。在這一點上,系統功能語言學與轉換生成語言學派無疑是針鋒相對的。 第四、系統語言學用「連續體」(continuum)的概念來解釋復雜的語言事實,引進了「階」(scale)和「精密階」(scale of delicacy)兩個概念。…劉潤請《西方語言學流派》301頁這樣一來,在實際的語言描寫中,系統語法既能從最簡單、最明顯的切分入手,逐步進行越來越細致的區分,又不忘記包含細小概念的更大范疇。 第五、系統語言學以「系統」作為基本范疇。韓禮德繼承了Firth的「系統」概念,把語言看作是一套系統。每一個系統就是語言行為中的一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即在特定環境中可以選用的一組語言形式。「系統」這個概念是系統語言學的出發點,是它區別於其他語言理論的根本范疇
❽ 舉例說明語言學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無數次有人問我,無數次我也這樣問自己,語言學到底有什麼用?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講,也一直不知道應不應該這么想。有很多個答案在我腦子里翻來覆去的轉,答案到底是什麼?我的導師總跟我們說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然而每一個大膽的假設都被我小心的求證而證偽了。但是我今天覺得我想到一個答案,可以用來分享。
學語言學到底有什麼用?
沒什麼用!
這個一個不容易被承認或者說不容易被接受的答案,畢竟這個世界上和我一樣還有千千萬萬學習語言學,從事語言學研究的人。以語言學為職業的人數以萬計應該屬於保守的估計了。學語言學如果沒有用,豈不是所有人的工作都白費了,都變的毫無價值。尤其是從一個今後很大可能要從事語言工作的人來說,這么說幾乎是自己打自己的臉。這無異於自己揭開自己的老底,抑或是自己掀開了自己的底牌。掀開自己的底牌也可以是一件好事,畢竟你要完成這個動作的前提是:首先你要有一張底牌,並且你要知道你的底牌是什麼,最後,往往是最後一刻才會去掀開底牌。
我記得剛開始學習語言學的時候,發現了漢語中的語法是那麼的復雜,詞類繁多,句式多樣,用法不一。旁邊的人就問這有什麼意義,中國人都會說,那時候我在想,外國人不一定知道,這時候意義是為了教外國人。然而隨著學習深入,教外國人當然不能教這類的語法知識,反而要淡化語法教學,這時候語言學的意義一下子又變的模糊起來了。
隨著你的研究學習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開始思考你現在為之付出青春汗水的這門學科究竟有什麼用,你這樣做究竟有什麼意義?科技的進步,又給語言學界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人工智慧的出現,機器翻譯,人機對話等等新興科技統統涉及到語言學的范疇,無異於給語言學界打了一劑強心針。彷彿又看到了語言學的意義和出路。然而目前在做人工智慧,機器翻譯的人了解語言學知識的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需要很多,因為語言學的研究思路與計算機工程的思路並不吻合。語言學從根本上是找出自然語言中的規律、規則,用最簡單方法表達出來,希望通過簡單的方式涵蓋絕大部分的語言事實。然而計算機工程不那麼需要簡化,只需要通過龐大的資料庫以及高速運轉的處理器,將幾乎所有的可能性列出然後進行排列組合,當然這里需要一些特定的演算法來簡化一些運算,但是這與語言學家研究出的絕大部分內容內容少有關聯。於是語言學的意義又陷入到了一種虛無當中,似乎語言學變成了一種游戲,一種運算推理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往往自圓其說變成了一種行業內部的約定和要求。語言學家們使用著各種各樣看得懂漢字但是不明白意思的術語來解釋各種的語法現象,然而就連與語言學最接近的語言教學中都很少使用這類的學術陳果,僅有極少部分可以落地開花。
❾ 語言學概論 結合實際,談談語言的功能 有哪些
本文是對山東大學、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張德祿教授的訪談錄。張德祿教授幾十年來致力於功能語法、語篇分析、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研究並頗有建樹。在訪談中,張德祿教授闡釋了語篇分析研究的內容及方向、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研究現狀及發展、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前沿課題及其發展趨勢。
他還暢談了做科研的方法,如怎樣找到科研的突破點、如何處理領域與方向的關系,並就學術精神等方面給年輕學者提出建議。張德祿教授是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張教授於1982年留學澳大利亞,師從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人M。
A.K.Halliday並獲得碩士學位,是中國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奠基者與領軍學者。張德祿教授在多個國家級學術研究學會擔任主要負責人,是國內十幾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張德祿教授獲得教學科研獎勵20多項,主持科學研究課題11項,完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論文集上發表論文155篇,其中在外語類核心期刊發表80餘篇,如TEXT、《外語教學與研究》、《山東外語教學》、《外國語》、《當代語言學》等;由國內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專著、編著、譯著23部。他的成果被5000多篇論文所引用。幾十年來。
張教授在功能語法、符號學、文體學、語篇分析、多模態話語分析、外語教學等領域成績斐然;在潛心科研的同時,張教授培養了許多德才兼備的學者,為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2014年12月筆者就系統功能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前言課題及其發展趨勢專訪了張教授。張淑傑:(以下簡稱筆者)張。
師,語篇分析是系統功能語言學研究的核心領域,您在語篇分析方面著述頗豐,在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30餘篇,並形成著作《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展及應用》於2003年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時《語篇分析理論的發展及應用》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
請您談談您在語篇分析方面的研究心得。張德祿:(以下簡稱張)傳統上,語法研究的目標是分析句子,包括傳統語法和形式主義語法學派都是把句子作為研究對象,但是系統功能語言學把語篇作為研究的核心。首先語篇是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即使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都可以是一個語篇。
都可以作為交際的基本單位。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研究語法的目標是進行語篇分析,而不僅僅是研究小句。研究語法時應該把語法與語篇聯系起來,因此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法被稱為功能語法,實際上是把語言的形式與意義聯系起來。同時,系統功能語言學各個方面的研究。
特別是詞彙、語法、語音、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它們在語境中的功能,而語篇為它們的研究提供了語境。(Halliday,1985)現在,語篇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研究。首先,語法與語篇在微觀層面的關系需要搞清楚。以前對於語篇的研究主要放在語篇的整體結構上。
如體裁結構,而對於微觀層面上語法與語篇的關系還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當然也有一些研究如修辭結構理論在做這方面的努力。把語法研究與比較接近句子及比句子大的語篇單位聯系起來,語篇研究就形成了從宏觀到微觀即由什麼語法單位及語法模式來體現的系統研究,這樣就把語法與語篇的體現關系從整體與局部兩。
層面上聯系起來。其次,對語義系統的描述還需要做進一步研究。以前進行的系統描述大部分是在語法層面上或者與語法相關的層面上進行的,而對於社會文化層面上的研究還不夠,當然有些方面的研究如評價理論也是在語義層面上進行的。最後,語義系統特徵與語篇特徵的關系問題也需要做進一步研究。語篇特徵來自。
系統,這些語篇特徵與語義特徵有什麼聯系,有怎樣的決定被決定的關系也需要搞清楚。這些課題是系統功能語言學語篇研究的熱點問題。筆者:您從90年代開始進行的大部分研究是在語篇層面上,特別是進行了語篇銜接與連貫的關系研究,並承擔了教育部的社科規劃項目「論語篇連貫的總體條件」。
❿ 功能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學是一門系統地研究語言學現象本身的科學,而外語教學是對具體外語教與學的研究與實踐。雖然對於兩者之間是否有直接關系尚無定論,但不可否認的是語言學各派的產生和發展必將對外語教學的進步和完善起到推動作用。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理論指導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指導思想及教學測試與評估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