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學到底學什麼
人類學是對人類的科學研究,關注現在和過去的人類行為、人類生物學、文化、社會和語言學,包括過去的人類物種。
Ⅱ 生態人類學的方法論
生態人類學在其發展進程中產生了幾種不同的方法論。文化生態學方法盛行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早期,致力於部落技藝的原始屬性是環境資源產物的研究(Milton 1997)。認為人類的行為方式與技藝形式緊密相連,進而探討文化的其它要素如何受到這些行為方式的影響(Milton 1997)。
哈里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總結發展了新的方法論,對哈里斯而言文化變容源於基礎建築。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論發展了生態學闡釋使其變為清晰、科學系統的研究方法(Barfield 1997:137)。這一適應性概念是哈里斯的主要敘述機制(Milton 1997)。哈里斯的成就和研究方法意味著希望把人類學引入達爾文的方向。
拉柏波特和旺達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為新方法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關注的是生態系統研究,系統的機能,以及能量的流動。這些研究方法有賴於對諸如熱量、蛋白質消耗量的計算衡量。深入細致的思考帶來了諸多有別於生物生態學研究的概念,例如承載量、環境限定因素、自我平衡、以及適應制度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生態系統研究方法在生態人類學界很盛行(Milton 1997)。這一時期民族生態學也盛行一時,民族生態學的方法論最終轉化成為認知人類學。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激進的文化相對論開始盛行。到了九十年代生態人類學者開始拒絕極端的文化相對論並駁斥現代主義者的二分法(身體和意識,行動和思想,自然和文化)(Milton 1997)。近期的生態人類學包含有政治生態學,它結合傳統概念諸如環境—技藝—族群—社會突顯政治經濟因素導致的「權力」以及歷史性的不平等;評價批判了第三世界國家的開發計劃;分析了環境惡化的機理(Netting 1996:270)。
Ⅲ 經濟人類學中應用的最主要的人類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的經濟生活、經濟制度及其演化規律的文化人類學分支學科。其開創者為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他在研究了庫拉交易圈後認為,西方傳統經濟學所謂的經濟行為的目的——賺錢或獲取使用價值的原則,在原始經濟中並不存在;原始經濟只是其他社會行為,如親屬制度、儀式行為的一種反映;原始社會的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維持和完成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和責任。
經濟人類學探討不同社會中的生產、分配和消費過程。生產是開采資源並將其轉變為有用物品和行為的過程,這些物品包括:食品、住所、工藝品和從圖騰柱到金字塔的象徵物。生計方式常被分為採集、狩獵、園藝、農業和工業幾種類型。採集階段人類使用簡單的技術和工具。園藝是指對數百種馴服動物的飼養和馴化植物的種植,當時已開始使用鐵制工具。農業總體上指農民的農業,主要種植一種或幾種農作物,如大米、小麥和玉米。所有這些經濟形態都使用技術和勞動力分工。
一般認為,經濟人類學經歷了下述四個較為重要的流派:功能主義,純粹形式主義以及實在主義經濟人類學,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壁壘分明或存在先後替代的關系。
Ⅳ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化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調查法
田野調查法也稱為田野工作,是一種對一個社會及其生活方式親身從事的長期性的調查和體會工作。
2.實地參與觀察法
這是文化人類學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類學家特別注重通過直接的觀察,收集每一手證據。
3.全面考察法
採用這種方法,人們在選擇研究一種人類行為時,必須全面考察與之相關聯的問題。
4.比較法
比較法在文化人類學的研究中無時無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構建一個或若干個概念以分析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它首先從個別文化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一般原則,然後把它作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現象。
Ⅳ 人類學涉及哪幾個學科
人類學的分科比較混亂。在不同地區和不同人類學家有不同的分法。傳統上,人類學主要分為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美國的叫法,在英國則有社會人類學的稱呼。也有人將二者合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傳統上包括:
考古學
語言學
民族學
宗教學
但是這幾個學科在一些國家(如中國)相對是獨立的。另外還有一些與文化人類學相關的交叉學科:
用人類學
經濟人類學
政治人類學-政治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心理人類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人類聚居學-建築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交叉學科
宗教人類學
藝術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或稱作人體學)傳統上大致包括:
人體形態學
人類起源學
人種學
人體測量學-用測量和觀察的方法描述人類體質特徵狀況
古人類學-研究人類進化的科學,體質人類學和比較解剖學的交叉學科
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學有四個進本的分支學科,除文化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外,還有
考古人類學-從考古學角度研究文化的發展變化
人類語言學-又稱做語言人類學,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的交叉學科,也是人類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它主要解釋文化和語言、思維的關系
另外文化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的中心是文化的概念,以及人類屬性是文化的觀念。
Ⅵ 人類學的分析方法
人類學是以人作為直接研究對象,並以其為基礎和綜合理解為目的的學科。如果把人作為動物的人和文化人來區分的話,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類學是以綜合研究人體和文化(生活狀態),闡明人體和文化的關聯為目的的。綜上所述人類學大致可區分為:主要研究形態、遺傳、生理等人體的人體人類學,亦稱自然人類學;以風俗、文化史、語言等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以及專門研究史前時期的人體和文化的史前人類學。
人類學的各分支學科中,體質人類學是從生物的角度對人類進行研究的學科,它包括人類的起源、發展、種族差異、人體與生態的關系及現存靈長類的身體和行為等內容。其中髭已發展成較專門的領域,如人類進化的研究、人種學的研究、靈長目學的研究等,同時形成一些技術性手段,如人體測量技術、野外靈長動物的觀測技術等。隨著遺傳學的發展,體質人類學也從中汲取了許多理論和分析方法。
文化人類學是從文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種種行為的學科,它研究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變遷的過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差異,試圖探索人類文化的性質及演變規律。廣義的文化人類學包括考古學、語言學和民族學,狹義的文化人類學即指民族學。民族學是在民族志基礎上進行文化比較研究的學科。文化人類學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對人類的婚姻家庭、親屬關系、宗教巫術、原始藝術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國學術界傾向於將這部分內容稱為社會人類學,有時又統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從語源學上講,人類學是研究人的科學。這門學科試圖依據人類的生物特徵和文化特徵,綜合地研究人,並且特別強調人類的差異性以及種族和文化的概念。
Ⅶ 第一章 人類學要義
有關於第一章的一些問題
1.什麼是人類學?
人類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特性的跨學科科學,以研究人的本質和文化為主要內容。
2.試解釋文化(culture)的含義?
後現代主義認為文化是一個「建構性」的過程,其核心之一是文化的環程,文化因互動而產生被分享的意義,也就是在聽者與說者之間,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文化的展示和分享,由於參與者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權利差異,更加速了文化的交流
3.說明跨文化比較的方法及其前提?
有三種方法,隱性比較,二元比較,多元比較。跨文化比較的前提是承認文化具有多樣性、整體性和相對性的特徵,
4.簡單概括一下人類學的四個分支學科?
有生物/體質人類學:根據體質學,考古學等資料確定人類起源的發展和過程,確定古人類在生物學體系分類中的具體位置。
語言人類學: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社交工具,更是一種社會實踐。不同語言有不同的語法,不同的語法導致使用者對於世界的認識和思考不同。主要考察不同地區人類的語言使用和文化關系。
考古人類學:考察過去人類的文化活動所遺留下來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人類學:關注人類文化現象,考察不同地域的人類的不同習俗與文化,注重整體論,探尋全人類文化在冥冥之中共通的東西。
5.如何認識整體性的文化研究?
人類學整體性的價值在於將全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視做一個動態的整體,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考察人類
6.如何認識文化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是指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每個文化都是相對的,平等的。但是平等不等於放棄批評,只是要在該文化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以及歷史中相對的進行闡述和批判。
7.闡述你所知道的人類學的幾個認識論主題?
有普同論,文化相對性,整體論。
普同論是指全人類不論膚色民族人種都是同一個物種,大家都是平等且相同的個體。
文化相對主義是指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每個文化都是相對的,平等的。但是平等不等於放棄批評,只是要在該文化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以及歷史中相對的進行闡述和批判。
整體論將全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視做一個動態的整體,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方面考察人類。
強調帶著問題去學習,首先提出自己的問題:
1.什麼是人類學?
2.人類學主要是為了研究什麼?
3.怎麼學人類學?
以下是目前我找到的答案
人類學是一門以研究人的「文化」為核心的學科,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的跨學科特徵。
那麼,什麼是「文化」?
以下引述幾位人類學大佬的見解
Tylor 泰勒 對文化的整體性看法是:「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
Malinowski 馬林諾夫斯基 首創功能主義的文化理論,認為文化是一種特質的功能,在於滿足該族群成員的基本需求和次生需求,這些基本需要有三個層次:①生物需要 ②工具需要 ③整合需要
Geertz 格爾茲 則認為文化是一種象徵的符號,是一種象徵體系,我們在考察文化時並不是去尋找某些固定的文化規律或法則,而是考察該符號是如何模鑄當前社會行動者是如何看待、感覺和思考這個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義並加以闡釋。
即至 後現代主義 ,將文化轉換一個「建構性的」過程,認為文化的展示是核心行為(什麼是文化行為?)之一,即「文化的環程(circuit of culture)」的關鍵點。所謂文化的環程的意義就是,如果說意義是因互動而產生的,那麼我們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這一互動行為的意義,文化的互動也是文化自身的展示,聽者和說者,作者和讀者都是該互動行為的參與者,參與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更加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至於怎麼學人類學,就要提到人類學的學科標志: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就是指人類學家深入地方社會,直接加入到地方族群的日常生活中,學習當地的語言,觀察滿整整一個農業或牧業周期,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旁觀者,更要加入到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去,要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同腦中的理論界和貫通起來,寫出詮釋當地習俗的民族志。
運用三類比較法:
①隱含的比較法: 他者 <--對比--> 自身
②二元的比較法: 他者1 <--對比--> 他者2
③多元的比較法: 他者1 <--對比--> 他者2 ……<--對比--> 他者n
人類學研究人,研究人性與文化,當我們在研究他者的文化的同時,我們會反觀我們自己的文化,重新闡述和構築本文化,正所謂「人類學最欣慰的悖論也是最激勵人心的特徵就是,研究他者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發現的生命旅程。」
發展至今,人類學都有哪幾科分支?他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人類學有以下四個分支學科:
Ⅰ、生物/體質人類學(與自然科學相關聯)
Ⅱ、考古人類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聯)
Ⅲ、語言人類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聯)
Ⅳ、文化人類學/民族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關聯)
Ⅰ、生物/體質人類學
在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發表後,極大的推動了體質人類學的發展,主要工作是根據地質學、生物學和考古學等資料,考察人類起源的過程和階段,確定古人類在生物分類體系中的歸屬……
Ⅱ、考古人類學
研究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跨越時空考察文化的連續性來理解人類本身。
Ⅲ、語言人類學
語言人類學認為 語言既是一種社會工具也是一種文化實踐 (是一種行動的形式)著重考察人類各地語言使用與文化關系。
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提出:語言決定著語言使用者的思維和習慣,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法,其使用者對相似的外部世界會產生不同的觀察,不同的認知從而產生不同的世界觀。
(交際民族志作者認為,特定的文化模式決定談話的內容和形式)
Ⅳ、文化人類學/民族學
關注人類文化現象,側重闡述、分析和解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社會和文化的異同,包括人類在風俗習慣,婚嫁制度,親屬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制度,原始藝術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和差異。
區別社會文化,何為普世性何為差異性,探尋全世界人類冥冥之中共通的東西。
P.S.人類學和社會學,人類學有博物館,而社會學沒有。
在社會關系,組織和行為等方面,人類學和社會學有共同的興趣,但社會學強調對國家的研究,也就是西方工業社會;而人類學更側重非國家社會,比如一些小部落,小農社會等前工業社會。
在收集資料的方式上,社會學家更喜歡用問卷或其他可測定的資料,樣本分析和統計技術等。
人類學家則利用長期積累的田野參與觀察方法將諸多的行為習俗加以記錄和闡釋,偏向定性分析和詮釋。
人類學有哪些學科獨有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有以下三條:
Ⅰ、普同性
Ⅱ、文化相對性
Ⅲ、整體性
Ⅰ、普同性
普同性又稱普同論,是指地球上的全部人類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各個地理區域的人民,不論膚色人種民族,都屬於同一個物種。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同齡,所以人在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上的共同特徵就是人類學特別關注的普同性內涵。
在強調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要考察某些全人類共通的基本行為特徵和一些普遍意義上的生活方式。
提出這一理論的前提是默多克認為,雖然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所涉及的具體文化要素,也就是實踐的領域和內容是大致相同的,比如親屬稱謂,飲食禁忌,葬禮,音樂,性的約束,教育,斷奶方式,亂論經濟,偽聲,獲得試用,求愛,家庭,婚姻,育嬰,進餐時間,民間傳說,日歷,預言,交易規定……
Ⅱ、文化相對性
文化相對性主張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創性和充分的價值,一切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平等的。但是平等不意味放棄批評,而是將具體的文化帶入到具體的環境、歷史和社會中加以評估和對待。
文化相對性的觀點提醒我,任何一個族群的文化觀念與風俗習慣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的。我以跨文化的透鏡看待他者,而後以他者的視角審視自身。
Ⅲ、整體性
整體性又稱整體論,當代人類學家仍要將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視為一個動態的整體,關注共時性和歷時性(共時相當於斷代史,歷時相當於通史)
Morgan試圖從人類進程的整體把握中,確定地球上任何族群與社會所處的進化位置。
整體論是一個重要但卻不可能完全實現的美好理念,正如人們不可能看到所有事物,思考所有問題,我們必須要對觀察的事物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從而進一步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說,人類的急智易體現在確切的問題上。
P.S. 適應
通常所說的適應是生物為了生存下去,通過自身變化與周圍環境達成協調以繁衍下去的過程。
人類的適應則是生物性和文化性的。
文化適應性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的策略達成與自然環境和諧,比如因紐特人長期與自然環境互動,創造的獨特的社會文化和習俗就是文化適應性。
但適應性更有兩面性,對工業社會的過分適應,是對人性的一種壓制,它無視個人的情感,壓抑人的個性以適應工業社會的高效率高強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