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姓韓

研究方法姓韓

發布時間:2022-12-15 18:49:11

Ⅰ 「韓」姓怎麼來的

韓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一 ;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於唐邑 (山西翼城 )。因鄰晉水,叔虞之子燮( 音 謝 )繼位後,稱為晉侯。晉穆侯之孫畢萬受封於韓原 ( 陝西韓城 ),其後逐有韓氏。
二 ; 以國為氏。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三家分晉以後,於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 ( 今河南新鄭縣 )。前 230 年,韓國被秦國攻滅。國族後人有的以「韓」為氏。
三 ;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後改為漢字單姓「韓」氏。

家族名人
韓非 (?~前234)戰國時韓國的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術之學,而歸本於黃老,為人口吃而不能流利地辯說,與李斯同受業於荀卿。曾以書諫韓王而不見用,於是發憤著書五十餘篇,號為韓非子。文章峻嚴峭深,集法家之大成。後秦王攻韓,韓王遣非使秦,為李斯所譖,下獄而死。
韓信 (?~前196)淮陰人,年輕時曾忍少年胯下之辱,後助漢高祖伐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疑其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後所殺。
韓愈 (768~824)字退之,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官至吏部侍郎。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韓湘子 唐朝韓愈的侄子。生性放盪不拘,不好讀書,世傳其學道成仙,為八仙之一。嘗於初冬季節令牡丹開花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九˙廣動植之四。或稱為「韓湘」。
韓世忠 (1089~1151)字良臣,宋延安人。高宗時,平苗傅、劉正彥之亂,破金兀術於黃天盪,名重當時,稱為中興第一功臣。後以秦檜主和,罷其兵柄,乃口不談兵,隱居西湖,自號清涼居士。卒諡忠武,孝宗追封蘄王。
韓侂胄 (1151~1207)位元組夫,宋安陽人,韓琦的曾孫。寧宗時專權十餘年,官至平章軍國事。專橫恣肆,斥理學為偽學,使朱熹等人均獲罪。後欲立功以自固,乃北伐金人,終兵敗被斬首。

地望分布:江西豫章郡。

韓姓起源參考之二
韓氏源出姬姓,系以國為氏。考其起源,支脈較多,主要有四支,而根在河南的就占兩支。其一是戰國七雄之一有韓國,公元前230年亡於秦國,原韓國王族以國名「韓」為姓氏。據《元和姓纂》載:「韓出自唐叔虞之後,晉穆侯子成師生萬,食采於韓,因以命氏,代為晉卿,曾孫厥生起,起生須,須生不信,元孫景侯分晉為諸侯,八代至王安,為秦所滅,復以國為氏。」也就是說,西周建國初期,為了鞏固其統治,大封諸侯,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封本族姬姓國53個。被封諸侯有權封其下屬為卿大夫,並授予土地和奴隸,這種封地叫「采邑」。姬姓同族曲沃桓叔之子萬,在晉國(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國)做官,食邑於韓原(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是為武子。武子的曾孫名厥,以封邑命氏,其後在晉國一直被列為公卿。戰國初年,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韓景侯時自山西遷都於陽翟(河南禹州),至韓哀候時又遷都新鄭,歷經八代,被秦滅。此後,其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韓。其二,少數民族三字姓改為韓姓。《魏書·官氏志》載:代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為單姓韓氏。因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系遷都洛陽後所為,故這一支韓姓也出自河南。
韓姓望出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西漢末年,韓騫避王莽亂而移居南陽,故有潁川、南陽二郡望。《元和姓纂》雲:「襄王孫、漢韓王信,信生襄城侯嬰、弓高侯頹當。頹當孫龍額侯譊、案道侯說。說曾孫大司馬(按此脫名)裔孫後漢司空稜,晉太常卿伯。」穎川長社縣:漢御史大夫韓安國與稜並潁川人。南陽堵縣:頹當元孫騫,避王莽亂,因居之。魏司徒、甫陽恭候暨六代孫延之,晉末從司馬休之奔姚興、又奔後魏、封魯侯。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韓王信先入匈奴,後因封地又遷襄城;王莽亂中,韓姓有一支在南陽隱避,還有遷河東、平淳、常州者。世居潁川的韓姓在唐代有遷往隴西、安定等地者。後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遷居九門,其子韓茂為尚書令、征南大將軍。茂之次子韓均為定州刺史、安定康公。生晙,為雅州都督,其於韓仁泰為曹州司馬。仁泰生睿,為桂州長史。睿生七子:晉卿,同州司法參軍;季卿,義王府胄曹參軍;子卿,陝州功曹將軍;仲卿,秘書郎;雲卿,禮部郎中;紳卿,京兆府司錄;升卿,易州司法參軍。其四子仲卿生韓愈。河南孟縣《韓文公家譜》載:「自周成王九年封叔虞於唐,為韓氏始祖,四十六世傳至我文公(韓愈),世居覃懷。公二十四代嫡孫玉珍公之胞弟玉璽公遷宜(陽)、遷嵩(縣)。」繼而發展到偃師大口韓村、武涉余會村、濟源、伊川、鞏縣及河北昌黎、鹽山、海興等地。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為韓氏入廣東最早者。唐代,河南韓姓有一些人遷入福建,此後又有人遷入台灣。據《信陽地區志》載,唐代自固始入閩者共有27姓,韓姓是其中之一。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軍官有史書記載者有韓器、韓求、韓堯。唐昭宗時,固始人王審知任福州節度使,因中原戰亂,韓姓也有入閩避難者。除此之外,東北遼寧有不少韓姓遷入朝鮮。
綜上所述,韓姓源遠流長,遍及全國各地。據有關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表明,韓姓在全國大姓中居於第25位。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各省,乃至海外僑胞,台、港、澳同胞中的韓姓,其根多在河南。

韓姓起源參考之三
中國的姓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裡面則包含著很多動聽的故事,比如,每個姓氏裡面都有一些傑出的代表人物名垂青史。
中國的韓姓和其它許多姓氏一樣,其姓氏的來源和出處並不是單一的,據記載,韓姓子孫是周朝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後代。大約在3000多年前,由於周成王的一句戲言,最後不得不封其弟叔虞為諸侯,叔虞的後人萬因功被封於韓原,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韓城縣,從此他的族人便以封地的名為姓而姓了韓;另據《左傳疏》記載,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在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從此韓國的子民便以國為姓了;另外,在後魏時還有大汗氏改姓韓;還有學者認為:韓姓有黃帝之孫韓流的後人,據說堯時的韓終就是韓流的子孫,如果該說法確實如此,則韓姓的起源就更加久遠了。
淮安市欽工鎮韓庄村幹部韓品模:我們這里為什麼叫韓庄村呢?就是老祖宗韓謹從入淮安以後,這里姓韓的比較多,現在我們村一共有2500多口人,姓韓的大約近兩千人,我們通過調查、了解、根據多少資料的考核,恰恰我們這邊是從陝西韓城那個地方遷過來的,我們知道,這個國內外特別是海外,還有不少家裡人呢:「美國的、台灣的、朝鮮的、日本的都有,並跟我們不斷的有書信往來,他們還經常回來看看。」
在我國歷史上,韓姓有很多傑出的人物,如法家創始人韓非,唐朝文學家韓愈,而足智多謀,用兵如神,且多多益善的淮陰侯韓信以及他和漂母的故事,則更為廣大民眾所熟知。

淮安市政協副主席金志庚:為什麼韓信這位一代英豪會接受一個普通的漂母的饋贈呢?有一個淮陰侯廟記里邊曾經有一段表述。他說的是韓信抱王霸之大略,英雄之壯圖,所以才能夠受饋於漂母,忍恥於胯下。公元前二百零六年,韓信憑著他的卓越的軍事才能,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第二年他就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下關中,定三秦,然後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在垓下會戰的時候,他運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了霸王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後來歷史上把他和張良,蕭何並稱為興漢三傑。
但韓信這位足智多謀的大將軍最終被呂後所殺。早期的韓姓人氏生活在陝西、山西、河南、江蘇等地,以後逐漸向閩粵及沿海一帶發展。
淮安市政協副主席金志庚:大約在宋朝年間,居住在中原一帶的韓氏族人開始向福建和廣東等沿海一帶遷移。那麼根據文獻記載,韓姓的族人。由閩粵向台灣遷移大約在清康熙年間。
如今,韓姓在台灣100個大姓中位居第91位,而起源中國的韓姓子孫在海外的華人已不計其數。

韓姓起源參考之四
韓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五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八十六。韓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的後裔周武王姬發,在滅商建周以後,封自己的兒子叔虞在唐,建立了晉國,叔虞的後代,有一個叫「萬」的,被封在韓,他的後代,建立了韓國。後來,韓國被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姓韓。 發展和演變:韓姓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改姓。比如說,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把鮮卑族的三字姓出大汗改為韓姓。秦漢時期,韓姓已經在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等地發展,唐朝時,河南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成為第一個入廣東的韓姓人。唐代末年,韓姓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進入台灣。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川,南陽,淮陰,成安,杜陵,河內,平陽,宜陽,陽翟等。

Ⅱ 姓韓的名人有哪些 姓韓的名人及介紹

1、韓非,出生於戰國時期,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韓姓名人。韓非子喜歡鑽研刑法,並研究出了一套自己的學說,為統治者建言獻策。韓非子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後來被李斯陷害,在牢獄中死去。

2、韓愈,是著名的唐朝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諸子百家學說,尊崇儒術,對佛學也有所研究。在朝為官時,他管制吏部侍郎,後人尊稱他為「昌黎先生」。

3、韓希孟,是明代知名的女工藝家,是顧壽潛的妻子,擅長繪畫花卉,有很高超的綉工。她手下繪綉的作品,屬宋元畫家真跡最為傳神生動。到後世,她留下的作品也很多,被世間人珍藏了起來。

4、韓庚,內地男歌手、演員、商人。最先看到韓庚是在韓國的男團,他在團隊的時候,組合擁有大量粉絲。後來他宣布單飛,回到了國內,開始自己的事業發展。近年來,韓庚的熱度不如從前,但是依舊以一顆赤誠之心,在向大家推出好的作品。

Ⅲ 關於韓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韓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方法有:上網、查閱典籍資料。
來源:
1、韓姓出自姬姓,為唐虞之後商、據《風俗通義》、《元和姓裝》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卷秋時意弟閱於境,韓萬(即韓武子)佐曲沃武公殺晉哀侯下太功,披封於韓原(令陝西韓城),後人以雖為姓。下傳至韓度時,與趙、魏三家分竟,韓後,子孫以國為氏。
2、西周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於韓(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晉國所滅;國人念之,韓為姓。
3、秦統一六國後。韓國子民以韓為姓。
4、出自黃帝少子昌意之子韓流說。見《姓氏尋源》為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據《魏牛官氏志》後魏,鮮中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改「大汗」為單姓「韓」。
5、封地而得名。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包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世稱「韓武子」名韓萬,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
舉例:
1、韓非子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秦國提供了理論依據。
2、韓信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
3、韓愈字退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等等

Ⅳ 韓姓氏的由來

一、源自姬姓

黃帝第二十九代韓侯,霜字輩。黃帝第四十三代韓獻子厥,氏族典第十一卷。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凡二十四世,而滅於秦後有,韓氏、何氏、橫氏、俠人、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藉氏、韓嬰氏、韓信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二、少數民族改姓而來

鮮卑族改韓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滿族改韓姓,滿族哈勒塔喇氏,世居吉林烏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翰顏氏,世居赫林台、嫩河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韓氏;赫濟哩氏,世居輝發,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錫伯族改韓姓,錫伯族哈斯胡里氏,亦稱哈斯呼哩氏、哈呼拉氏,世居伯都訥,清中葉後,改為漢姓韓氏,韓吉利氏,清中葉後多冠漢姓為韓氏,韓亞喇氏,世居伯都訥,後多冠漢姓為韓氏。

朝鮮族改韓姓,滿清建國後,世居義州(今朝鮮新義州)、開城府(今朝鮮開城)的朝鮮族人,皆冠漢姓為韓氏。

鄂倫春族改韓姓,鄂倫春族卡格依爾氏,亦稱卡日基爾氏,世居雅魯河流域(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韓,哈爾卡拉氏,世居雅魯河(今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所冠漢字姓韓。

三、得姓始祖

韓虔,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萬於韓,姬萬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建立韓國。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四、遷徙傳播

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

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元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台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4)研究方法姓韓擴展閱讀:

韓姓名人:

1、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韓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學生,秦國丞相李斯師兄。

2、韓信,西漢初年異姓諸侯王,戰國時期韓襄王姬倉庶孫,為避免與同名的名將韓信相混,史書多稱其為韓王信。韓國被滅後一直在韓國故地生活,後隨張良入關任將軍之職,不久又任韓國太尉,領兵攻取韓國故地。韓國平定之後受封韓王。並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

3、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4、韓休(673年-740年6月8日),字良士,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鳳閣舍人韓大敏之侄,洛州司戶韓大智之子。韓休出身於昌黎韓氏,制舉入仕,後被舉為賢良,歷任左補闕、主爵員外郎、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虢州刺史、工部侍郎、尚書右丞。

Ⅳ 關於韓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韓姓的歷史:

得姓始祖

韓虔(-前400年),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前408年至前400年在位。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萬於韓,姬萬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建立韓國。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韓姓繁衍發展主要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

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迂。唐朝後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韓姓在東晉、隋唐時期的北方地區戰亂中,損失較大。

宋朝時,中原人群大量南遷,韓姓也隨之遷往廣東、福建一帶。元明清時期,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繼續南遷,有的遷居台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

韓姓的現狀:

當代,韓姓人口近884萬,為中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0.68%。河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占韓姓總人口的14%。在中國的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陝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

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北以及東方輻射,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的狀況。從明朝以來的近600年間,韓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移民的傾向。

韓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在晉冀魯豫、京津、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陝寧北部,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達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

(5)研究方法姓韓擴展閱讀:

韓姓,晉國六卿之一,為後宋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韓虔為得姓始祖。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韓姓歷代名人342名,占總名人數的0.7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三位;韓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58%,排在第四十四位。

韓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55%,排在第四十位;韓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7%,排在第四十七位。

Ⅵ 百家姓韓姓的來歷

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尋根溯源 韓姓起源有四:1、韓姓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兄弟鬩於牆,韓萬(即韓武子)佐曲沃武公殺晉哀侯,立下大功,被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後人以邑為姓。下傳至韓虔時,與趙、魏三家分晉,秦滅韓後,子孫以國為氏。2、西周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姓。周公旦分封成帝之弟叔虞於韓(今山西河津),春秋之季被晉國所滅,國人念之,遂以韓為姓。3、秦統一六國後,韓國子民以韓為姓。4、出自黃帝少子昌意之子韓流說。見《姓氏尋源》⑤為少數民族的復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改「大汗」為單姓「韓」。

得姓始祖 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禹州),一新鄭(今河南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氵晃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太原)、廣陵(今江蘇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台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

郡望堂號 韓姓最著名的郡望有三個:1、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2、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3、昌黎郡,治所在昌黎(今遼寧義縣)。

堂號:「潁川」、「南陽」、「昌黎」、「泣杖」、「畫錦」、「榮歸」、「榮事」、「書錦」、「繼錦」、「福蔭」、「恭壽」、「永思」、「翕和」。�

宗族特徵 1、泱泱大姓,名人輩出,眾多賢才名士,交相輝映,光照史冊。2、字行輩份分明有序,如江蘇春暉韓姓一支為:「學以全為范,衷其慎是舉,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蕭山一支通譜字行輩份為:「心之言可山問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隨著子孫繁衍增多,又分出貴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名人精粹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信: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名將,垓下一戰,擊滅項羽,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後為呂後所殺。韓延壽: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漢名臣,聲名遠播,為人所忌而殺。韓當: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三國吳都督,英勇善戰,佐孫氏建奇功。韓擒虎:東垣(今河南新安)人,隋朝大將,助隋文帝滅陳,有膽有識,聞名當世。韓愈: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他大力提倡儒學,反對佛教、道教,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昌黎先生集》,被尊為「唐宗八大家」之首。韓氵晃: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書法、繪畫頗具功力,擅畫牛馬。韓亻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末詩人,所著《香奩集》,詩體有「香奩體」之稱。韓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韓世忠:延安人,南宋抗金名將,曾重創金兵於建康黃天盪,主戰派之一。韓山童:河北永年人,元末北方紅巾軍領袖,潁上起義前,因人告發,被捕犧牲。

Ⅶ 韓這個姓氏的起源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封叔虞於唐,史稱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稱唐叔虞。春秋時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以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叔父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韓氏一直在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虔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都於平陽,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於是其宗室子孫以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的潁川郡。到西漢末年,河南尹韓騫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為河南、陝西韓氏。
二、少數民族復姓改為韓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北鮮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因「汗」與「韓」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為單姓「韓」氏。同時把鮮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韓」也改為單姓「韓」了。
明代甘肅臨夏土司改「可汗」氏為韓姓。明代賜元人實哈塔為韓姓。
清朝滿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與「韓」之諧音,改為韓姓。
清朝甘肅循化廳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韓為其族姓。
錫伯族哈斯胡里氏、韓吉利氏、韓亞喇氏,均改為漢姓的韓氏。
黑龍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韓部落也取漢姓的韓為姓。
彝族安韓氏省掉「安」改為單姓韓。
回族、保安、土家、達斡爾、苗族、蒙古、壯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韓姓。
三、異國韓姓
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王信,是故韓襄王的庶孫,劉邦立為漢王後,立信為韓王,因破項羽有功,漢王即王帝位後,便剖符給他,正式封他為韓王。以潁川為王都。後又下詔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禦胡人,並以晉陽為王都。信請求將王都改設在馬邑。後叛漢降胡,並出兵攻打太原,兵敗。韓王信遂與太子亡走匈奴。
這是韓姓比較晚起的一個源頭。韓王信亡走匈奴,生頹當,以後頹當率眾內附,與韓嬰都被封侯。又因軍功,子孫累登顯仕。後遭王莽之亂,分昌黎、三原 (漢池陽縣地,在今陝西省中部)、潁川、陽夏(秦代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縣)之系,異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後裔。

韓姓三祖: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e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為七世。厘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附錄: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志·氏族略第一》,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氵祭)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一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雲,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一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岳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咸,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咸,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一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采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一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采於藺,因氏焉。

韓姓遷徙概述:
韓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陝西韓城,韓姓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戰國之時,是韓姓最主要的發展時期。自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建都於平陽,韓景侯時,遷都於陽翟,至韓哀侯時,又遷都於新鄭。韓國的多次遷都,使韓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至後來韓姓迅速成為當地的一大望族,並且成為韓姓歷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至漢時,韓姓的兩大郡望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已有韓氏遷居江蘇。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中原多年戰亂,小國林立,韓姓從河南等地大舉南遷。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潮州刺史,為韓姓入廣東最早者。唐末已有韓姓遷至福建。
韓姓的發展、流布,從春秋戰國的遷地、徙都、拓展,經潁昌黎、南陽、相州、越城各個世系,到南宋以後,就幾乎逐漸遍及全國。其中浙江、江蘇、湖北、安徽等地的韓姓,多為韓世忠的支系子孫。
南宋末,曾於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韓氏後裔御前大將軍韓先,扈駕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廣東平遠縣.南宋時,番禺古塌韓氏,南渡之後,先是居於浙江會稽,相傳韓世卿謫廣南後,即居於南雄珠璣巷。後來他的孫子韓振宗(一說韓洪澤)又由南雄徙廣州番禺。
從南宋起,經元、明而至清,韓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圍越來越廣,支系越來越多,人數越來越眾。
湖南湘潭雲湖韓氏,為當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後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長沙),再由星沙徙雲湖。
江蘇蘇州韓氏,是韓琦十二世孫由安徽鳳陽遷往蘇州的,後又有一支由蘇州遷海安(江蘇東部)。另外,蘇州韓氏還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頭遷入的。
自南宋以後,浙江、江蘇、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等省,都是韓姓遷居生息之地。每遷徙一次,就開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廣西、台灣等省,先後也有韓姓遷入。

移居海外的韓姓:
韓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發展,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國、美國、瑞士等。他們祖孫相繼,僑居國外,艱苦創業,不僅為所在該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為中國,為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傳播中華文化,為增進與各有關國家的友誼,也都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在海外韓姓中,各有關國家都出現了一批事業突出、成績顯著、為該國或為當地所認可的代表性人物。

Ⅷ 韓姓由來,族譜是怎麼排列的

1、黃帝後裔。大約4700年前,黃帝娶嫘祖生青陽、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娶淖子生顓頊(五帝之一)。有史學家稱,韓流為韓姓始祖,其後人向遼寧一帶遷徙,後有遷入朝鮮半島韓國。

2、出自姬姓,系周王室後裔,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

3、少數民族改姓韓。歷經千年演變,少數民族(如鮮卑族、蒙古族、滿族等)也有改為韓姓。

韓姓族譜是按照譜名、序、凡例、遺像、像贊、祠規、族約、家法、世系、傳記、遺事、藝文、派字、碑記、婚冠喪祭、族產、墳塋、墓誌銘、祠記、遺稿、跋等來排列敘述的。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序、世系、傳記、派語等。

(8)研究方法姓韓擴展閱讀:

韓姓人的「韓」字,古代時寫作「韓」,《說文》解釋為井垣之意,即水井周圍欄圈或土築圍欄。看來,「韓」字可能與中國文明開端時期出現的水井有關。

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

閱讀全文

與研究方法姓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2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1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3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7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2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60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4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2
電腦開機慢的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