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區角對幼兒探索能力的研究方法

區角對幼兒探索能力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5 15:40:10

『壹』 如何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綱要》明確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教師應在現有條件下,積極轉變教育觀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和改進教學,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探究機會,讓幼兒真正體會到科學學習的樂趣,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一、創造條件,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如設立科學區角為幼兒提供了一個細致觀察的機會,也為幼兒比較自由、隨時觀察和探索提供了可能,開闊幼兒的視野,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二、教師要合理、科學地為幼兒提供有關探索材料。首先,材料的可操作性要強。其次,注重材料的多樣性。再次,提倡自己動手、變廢為寶。 三、因勢利導,培養幼兒探究能力捕捉動態教育契機。作為教師應以敏銳的眼光、深厚的專業積累、敏捷的思維及時地補捉或把握瞬間而過的教育契機,充分顯示教育藝術的魅力。 四、總結提高,擴大幼兒探究成果在活動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幼兒的成敗得失。當幼兒操作失敗時,教師要善於鼓勵幼兒在失敗中總結經驗,進行大膽的操作與探索。當他們取得成功時,要毫不吝嗇地去表揚,及時地以賞識的語言、動作、表情去鼓勵幼兒,讓他們盡情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科學活動之後,記錄信息、表達交流對於鞏固幼兒探究成果十分重要。因此,教師應幫助幼兒把實驗中的現象或探索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如:文字、圖畫、符號、照片……用別人能聽懂、看懂的話寫下來、畫出來,然後,向同伴匯報自己的探索過程,並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 總之,把探究能力的培養落在實處,幼兒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要我們多給幼兒以寬容、支持和鼓勵,讓他們在生活中探究、在學習中探究、在活動中探究,就能達到「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理想境界。

『貳』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探索能力提升的論文

注重在,區域活動對, 幼兒 ,動腦,動手,操作,能力,,培養 導讀: 初探區域游戲對幼兒動腦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人們常說「心靈手巧」,這說明大腦與手之間有密切的關系。手工活動是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深得幼兒喜愛,而且是開發幼兒創造潛能的重要活動形式之一。 俗話說「心靈手巧」「十指連心」,這說明大腦與手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 心理學家也一致認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這說明動作的發展多麼重要。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我很注重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 現在幼兒教育的中心從傳統的學習知識」轉向「學會學習」, 孩子們需要具備的是獨立、自主、自信等個性品質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區域活動是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它不僅深得幼兒喜愛,而且是開發幼兒創造潛能的重要活動形式之一。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開孩子的想像力,區域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我們幼兒園的區域活動開展了許多的能培養幼兒動手能力的形式如:折紙、剪紙、染紙、瓶子設計、泥工類、給好朋友喂吃的、毛毛蟲的腳那去了、搭建類、拼插類、科學探索區等等。這是培養幼兒動手、動腦,啟發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 一、師幼互動設置區角,激發幼兒的動腦動手興趣。 區角的設置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效果,在設置區角時,我園注重引導幼兒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區域活動是介於游戲和教學之間的我們圍繞教育目標與內容創設活動區域。首先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興趣、季節,通過與幼兒探討來設置區角。例如春天孩子們喜歡放風箏我們就設置了風箏商店了製作工廠。我們班有的幼兒喜歡畫畫我就建議孩子帶來了石頭、瓶子、雞蛋殼、貝殼等開展了手繪區。孩子們喜歡看書,我們就讓孩子把自己的書帶來形成了圖書角。 小班的孩子小對家庭比較依戀我們就建立了娃娃家,讓幼兒充分體驗家的溫暖。 二、合理投放材料,激發幼兒的動腦動手慾望 材料是幼兒開展區角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材料提供應注意材料的豐富性、新穎性、目的性、探索性、易理解性、層次性、生態性、有序性、多元性、情感性。在建構區投放搭建類、插接類玩具 。在科學區中班投放球、鐵釘、水、透明杯子。 大班投放雞蛋、水、杯子、鹽等。通過操作區的活動《物體的沉與浮》,幼兒既獲得了感性的經驗,又有效地激發了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提供練習機會,鍛煉幼兒手的靈活性,促進記憶和思維的發展。 幼兒在選擇區角時根據自己的愛好需要選擇區角,如有的幼兒選擇圖書角、有的選擇手工區進行剪紙,幼兒需要分別練習剪短直線、長直線、曲線及各種形狀,還要分別目測剪、沿輪廓剪和折紙剪。有的幼兒選擇科學探索區《會溶解嗎?》去探索科學現象。在玩中自己探索,幼兒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手的動作,可促進記憶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人的記憶有形象記憶、邏輯記憶、動作記憶、情緒記憶等分類。在這幾種記憶中最不易遺忘的是動作記憶。所以民間有「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的說法。同樣,抽象邏輯思維也是以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為依託和支柱的。所以動手能力可促進記憶和思維的發展。 四、不斷提高難度,使幼兒動腦動手能力逐漸得到發展。 例在區域游戲「給好朋友喂吃的」這一活動,是通過游戲中豆的種類變化,裝豆的容器的變化,容器距離的改變,以及勺種類筷子的種類的改變來設計的系列游戲,使難度不斷提高,使幼兒手部肌肉也逐漸得到發展。 材料:中班時幼兒用勺子,現在孩子到了大班就開始用筷子,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度逐漸提高、紅豆若干、表格、筆、容器兩個。把活動分為四步:第一,幼兒首先看游戲的玩法,總結出遊戲規則。第二,幼兒在規定的三分鍾內,看誰喂小動物的最多。第三,把豆子到在右手上,用左手數。第四,把夾豆的數目記錄在表格中。 在夾豆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想取得第一,表現自己,所以都很著急,可越急小豆子越不聽話,越夾不住豆子。當然這跟幼兒動手的准確性,協調性及 幼兒拿筷子的姿勢有很大關系。我們就讓夾的最多的孩子來講一講他的體驗和感受,是怎樣夾那麼多的豆子的。夾的多的孩子滿心喜悅,夾的少的孩子躍躍欲試,在下面的比賽中紛紛仿效夾的多的孩子,改變握筷子的姿勢等,幼兒在交流嘗試,再交流再嘗試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動作,改變夾豆的方式方法,尋找最佳方法,使其水平不斷提高。所以每一次游戲,孩子們都有明顯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字變化來看一看:就拿一個幼兒舉例:他第一次夾了18個小豆,是全班第一名。第二次夾了25個,反而是第二名。最後一次夾了40個,成為全班第一名,可以看出幼兒動手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中我要求幼兒左手數豆,主要為了促進幼兒左手能力的發展,使幼兒左右腦同步發展。在第四步中我讓幼兒填寫表格,一方面是把數據統計下來,另一方面寫字的本身就是在培養幼兒手指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准確性。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非常看重幼兒自己的發現,重在「導」,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得最好,讓幼兒自己體會並發現,為此幼兒體驗到成功的極大喜悅。 活動二:這次實驗,把平頭筷子換成尖頭筷子,黃豆不變。容器由低到高由粗到細從廣口—窄口—高低管依次改變,並且容器與小動物的距離也在依次加大,難度逐漸提高。在活動中我發現對於這一系列游戲,幼兒很感興趣,積極性很高,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因為每個孩子都想爭第一,這一輪幼兒沒拿到第一,下一輪比賽幼兒可能拿了第一,這就要看幼兒自己能力以及當時緊張不緊張。有的孩子能力不錯,但為了拿第一,開始第一個,第二個夾不住,就慌了陣腳,下面的就更夾不住了,甚至著急得直嚷:「老師,豆子太小了,夾不住,夾不住。」可下次他不緊張了,手拿穩了,姿勢正確了,水平就立刻上去了。可見除了能力之外,幼兒的心理素質多麼重要。 在實踐工作中我深有體會,要想促進幼兒動腦動手能力的發展,最好在區域活動時採用系列游戲,使游戲難度不斷提高,幼兒的水平循序漸進地得到穩步發展這樣的游戲幼兒最感興趣最有挑戰性最有成功感最有吸引力。日常生活對幼兒動作發展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有的孩子用筷子的方法正確,他的動作就比較靈活,動作就比較協調,夾的豆子就多,而這些需要家長密切配合,才能更好促進幼兒的發展。 區域活動是以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發展幼兒能力的一種教學形式。而教師對區域游戲的指導是幼兒是否能在區域活動中得到較好發展的關鍵,教師科學的有目的的指導分別滲透於區域游戲的各個階段。在活動中,教師要時刻觀察留意每個幼兒的興趣操作情況,自主性和交往能力等,必要時老師選擇機會參與幼兒的活動,做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幼兒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既獲得了感性的經驗,又有效地激發了探索精神,促進了幼兒的動手能力。 總之,在各種區域活動中,不僅能使幼兒得到一雙巧手,更能使幼兒大腦發育成熟,因而我們更應注意在區域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幼兒成為真正心靈手巧的人。

『叄』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利用材料推動大班幼兒的探索興趣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在活動區中自由選擇、自由探索、操作擺弄的自主游戲和學習活動,是教師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組織幼兒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與游戲的活動。有效的材料投放可以促進幼兒語言、社會交往、動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談談如何有效地投放區域活動材料。 一、 把握年齡特點,拓展幼兒興趣 在班級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材料,並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需要和意願決定玩什麼、和誰玩、怎麼玩、用什麼玩,從而積極地與同伴、材料互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及活動的持久性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使材料具有教育價值,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應提供能夠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兒興趣的材料,讓材料與幼兒積極「對話」。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本班幼兒的階段培養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與學習興趣。只有材料越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才會變得積極主動。 二、 明確材料蘊涵,凸顯教育價值 首先,應凸顯活動材料的教育價值。教師應明確什麼樣的材料可以引發什麼樣的活動,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這就是說,活動材料的投放不能盲目,而必須與具體目標相聯系,並能保證幼兒與材料的互動。其次,在材料的旁邊應放置圖書和其他資料。在提供材料的同時附上圖像或文字,有助於幼兒在真實物體和圖片、圖畫以及與材料有關的故事之間建立聯系,從而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探索與學習資源。如在區域中提供簡單的操作圖,或將幼兒活動材料的相關畫頁張貼在牆壁上,都能增加幼兒探索材料的方向性和可行性,從而更易完成操作活動。再次,可以利用材料強調某個學習領域。有效的材料投放也可以作為突出某個學習領域的工具。例如在科學區提供有趣的、能激發幼兒探索慾望的材料,包括有趣的多棱鏡、會變的顏色、磁鐵、沙漏、天平、奇妙的轉盤等;在「生活區」添置剪刀、針線等多種生活、勞動工具,讓幼兒學習穿針、縫線等基本生活實用技能。 三、 提供組合材料,創新操作方式 教師應能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對材料進行優化組合,通過資源共享、設置情境、分層呈現等各種方法使材料實現物盡所用。對幼兒來說,只有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因此教師在調整材料時不必匆忙撤換材料,而應對材料進行分析。在肯定目標合適的前提下,可考慮調整投放的形式,如將材料從教室中的一個區角移至另一個區角,或者把材料和幼兒之前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物品放在一起,或者通過新舊材料的承上啟下的組合產生新的游戲情境、思維方式、操作方式等,促進幼兒將新舊經驗相連,從而使操作活動更具延續性與連貫性。 四、 支持、啟發、引導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 孩子自己選擇材料,決定用材料做什麼,能極大地激發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從而使材料得到有效使用。因此,教師可以將環境創設和材料搜集的過程作為幼兒的學習過程,與幼兒一起設計、准備和製作材料。幼兒可以根據需要,通過想(利用已有的經驗)、問(如家長、鄰里等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看(書、畫報)去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自己動手和求得他人的幫助去獲得所需的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不僅發展了設計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有關的知識經驗。

『肆』 如何指導科學游戲區角的策略

積極引導,幼兒學習注重互動性
在科學探索中,材料、教師、幼兒之間的互動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科學區角隨機指導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教育智慧,如在大班「小紙片力量大」的游戲區角指導時,教師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小紙片並說:「這小小的紙片有很大的力量,你們相信嗎?」看著孩子們一臉的茫然。教師採取了分階段直接指導的方法,進入區域引導幼兒通過折疊紙條發現彈力的存在、紙的折疊方法與彈力的關系、折疊次數與彈力的關系、不同的紙質與彈力的關系等。通過實驗、記錄、觀察、比較,使幼兒感知了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質地、折疊方法、折疊次數之間的關系。
注重過程,教師指導強調適時性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燈泡發光」中,甜甜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電線太細,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甜甜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伍』 如何科學有效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

一、合理優化區域游戲環境,搭建科學活動的操作平台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要在幼兒園里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科學活動,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區域游戲正是教師利用日常教育資源所創設的一種游戲環境,並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為了幼兒園教師及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對集體教育的有效補充。在這個環境中,幼兒可以自由探究、發現、操作、實踐,因此區域游戲環境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經驗、技能的多少及正確與否。在環境創設中,我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材料,多從身邊取材取物,立足生活化的教育原則,結合自然環境、地方特點等營造氛圍。
1、提供探究性操作材料,讓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知識
在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強調材料的探究性,是因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夠引發幼兒動手、動腦的材料,才能「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才「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以下是一個老師的大班區域活動案——比較輕重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實驗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物體的輕重。並嘗試用感官及藉助物體測量等辦法,區分物體的輕重。
(2)通過實驗活動,發展幼兒觀察、思考、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思路:
娃娃、賽車……輕重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不對,我的玩具賽車比你的重」 ……不知誰說了一句:「稱一稱就知道了」。於是孩子們開始了「哪個輕、哪個重?」的探索與研究。在實驗角里,教師有意投放了天平秤、平衡器等稱量工具,並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各種材料不同的小球、圓片,大小不同的砝碼……,孩子們自己動手進行了一一比較,並對每一次的稱量結果做了記錄。在紙片與塑料片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塑料片重紙片輕;在砝碼的比較中,孩子發現:大的重,小的輕;在各類小球的比較中,孩子發現:鐵球最重。當孩子們感知積累了有關輕重的經驗之後,教師設計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嘗試藉助各種材料,運用多種辦法,進行物體的輕重比較。
2、營造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促進科學知識的內化
幼兒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局限,往往心裡知道,但表達不清。因此,我們不僅要引導幼兒實踐和探索,而且要善於讓幼兒把科學實踐的過程和獲取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使幼兒的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展,並把實踐的經驗化為語言存在於意識之中。例如在小班《預測「大變小」的可能性》這一案例中,教師問道:「我們能把這些食物裝進瓶子里去嗎?」引導幼兒大膽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的幼兒不會表達,只是一個勁兒地點頭,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他用語言表述;有的幼兒已能清楚地說出「能」或「不能」,教師就進一步引導他說說「為什麼」;個別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就能說出:「瓶子太小,東西太大。」這樣的結論不是老師給的,而是通過老師引導幼兒自己總結出來的,在促進智力的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還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精心選擇區域游戲內容,彰顯科學活動的內涵特徵
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教師應根據教育的目標,結合幼兒發展的水平, 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安排,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意願和能力自由選擇游戲內容,在與預設環境的交互中培養幼兒性情、積累經驗、提高能力。
1、游戲內容的選擇來要源於生活
科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科學,幼兒科學活動的內容更是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內容,才是幼兒容易理解接受和感興趣的,幼兒才會對科學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操作、去探究,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幼兒園中經常用一些小實驗來幫助幼兒理解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比如:沉與浮、摩擦起電、彈性、溶解等等。
2、游戲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年齡差異
而對於不同的年齡階段,我們對內容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小班幼兒因為形象思維佔主導地位,所以我們為其選擇的區域游戲可以是充滿童趣的,如:在《神奇的魔法湯》中,教師通過晃動裝滿水的礦泉水瓶,將已經塗在瓶蓋內的彩色顏料溶解,將水變成紅、黃、藍、綠、紫……中班幼兒在增強操作性的基礎上,力求與趣味性並重,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如:《酸甜苦辣咸》是通過對各種調味品的調試,在添加、減少、調適、品嘗的過程中,讓幼兒感知甜、酸、苦、辣鹹的不同味覺,了解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味道,正因為這些味道,所以才能區分各種事物,初步體驗世界萬物的奧妙和特有本質。 而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主動探究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因此《磁鐵的秘密》這一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硬幣、鐵釘、鑰匙等、積木、玩具等材料,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尋找磁鐵的好朋友,從中獲得磁鐵能吸鐵製品的經驗。
三、各區域游戲的有機結合,發揮科學活動的隱性作用
區域活動的設置應涵蓋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各個方面,滿足幼兒各項活動的需要。一般有語言區、數學區、科學區、美工區、音樂區、益智區、角色游戲區、木工區、建構區、閱讀區等。雖然各區域的劃分不同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內在聯系,除了科學區域游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區域游戲將科學活動內容彰顯出來。比如:在大班語言區中,引導幼兒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通過閱讀繪本,知道種子從口腔進入食道,又經過胃、小腸、大腸,最後到達肛門,從而了解到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通過美工區,製作《一粒種子的旅行》圖標來展現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與認識。再利用生活區進行人體消化系統標志的位置粘貼,教育幼兒吃飯要細嚼慢咽。從上例來看,這一系列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是有機結合,形成一條龍貫穿始終的。我們可以順著主線清晰地看到一次完整的科學活動的始終。幼兒在每個區域游戲中,獲得的關於人體消化系統的科學知識,一點一滴累積在一起。而這個過程又十分自然,脈絡分明,並引發幼兒主動地發現、親身地實踐、積極地思考,並轉化為自身內在的知識經驗和行為習慣。
四、適時進行區域游戲指導,增進科學活動的有效性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在科學活動中,教師的態度和作用直接影響幼兒主體性的發揮,只有扮演好這些身份和角色,適時地給予幼兒鼓勵、肯定和幫助,才能增強幼兒動手操作和探究質疑的膽識和自信心,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在科學區角活動中要注重幼兒自主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的培養,但當幼兒探究停滯時,教師可適時創設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幼兒深入探究。例如區域活動「玩磁鐵」中,教師結合幼兒感興趣的故事情節,運用磁性原理設計了「小兔走迷宮」的游戲材料。幼兒通過磁鐵吸引底座帶鐵的圖片來回移動,獲得了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我們開始考慮為幼兒補充提供一些非磁性的東西,如小木片、鋁片、布片、紙片等,供其繼續操作。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因而在具體操作時有的幼兒失去了耐心和信心。「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教師加以適時地鼓勵並及時設置了新任務:通過磁鐵操作實驗,將材料進行分類。心理和操作兩個層面的有效支持,幫助幼兒重拾信心與興趣,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更多的情況下,科學區域活動更適合採取關注但不介入的指導方式,例如在科學區域活動「溶解」中,丁琪小朋友雖愛動手動腦,但因為選用的鹽太多,操作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即介入指導,而是靜觀其變。結果幼兒彼此間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幫助丁琪最終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探究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有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其實這樣的情景每天都在發生,關鍵是老師的指導介入要得當,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推動和促進游戲的進程,提高科學活動在游戲中的實效性。
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意識的增強,以及幼教改革的深入,科學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功效被納入幼兒教育體系中,成為幼兒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必須在日常活動中,從細微處見心意,把科學活動目標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將科學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整合,使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探索發現、合作互動,成為愛科學、愛思考並充滿自信的孩子。

『陸』 如何在區角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 充滿競爭的21世紀,需要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21世紀中國的希望所在。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只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幼兒期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個體發展的最具潛力時期。主要表現在具有一些創新的意識:敢想、敢說、敢做。要把幼兒的智慧潛能、創造潛能轉化為創新能力。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從幼兒自身的特點出發,從中加以引導。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自主探索性區域活動中材料豐富,形式多樣。是供幼兒自我選擇,自主探索,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良好途徑。
一、投入豐富的自主探索性區域活動材料,引發幼兒的創新慾望。
與集體教育相比,自主探索性區域活動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可謂五花八門:有思維型的連線、走迷宮、分類;有動手型的穿珠、刺綉、插塑、擰螺絲;有探討型的拼裝玩具、電珠發亮;有綜合型的自製玩具區等等。可謂包羅萬象: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科學奧秘、藝術裝飾等領域初淺的知識、技能無不蘊涵其中。每種材料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因為興趣是創造的發動機。新型、趣味的材料能引發幼兒的創造慾望。滿足幼兒求知探索、主動探究的願望。
1、材料的層次性。每個幼兒本身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所提供的材料必須要適合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讓幼兒在熟練操作的基礎上自發的開展創造活動。材料的層次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的是我在區域活動中分別投入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的操作材料。其中一顆星是最簡單的適合水平一般的幼兒,然後在操作熟練的基礎上再去操作兩顆星,甚至三顆星。有的材料的層次是蘊涵在操作過程中的。如穿編活動:一開始幼兒是一根根的穿過去,等到操作熟練以後,就會巧妙的運用各種顏色,創造性地自編各種美麗的圖案了。
2、材料的開放性。投入的材料不是讓幼兒去完成某些任務,也不要有太多的直接可供幼兒模仿的範例。而是可以根據幼兒自己的思維去創造。如美工區:可提供各種廢舊盒子,再提供一些彩色紙和其他輔助材料,就可讓幼兒自己去創作,自己去探索。"這些東西可以做什麼呢?"引導幼兒從外形等方面去觀察創造。
3、材料投放的隨機性。教師要隨時抓住教育契機,根據幼兒的興趣,隨機豐富區域活動的材料。如我發現有一段時間里幼兒忽然對電比較感興趣,於是我就在科學區投一些與電有關的材料。如電池、電動玩具、摩擦起電等。以滿足幼兒的需求,激發幼兒的創新慾望。
4、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對誘發幼兒的創造性尤為重要。有的教師在創設區域時一下子投入了許多的材料,而且一勞永逸,永不更換。時間一長,幼兒就對它們失去了興趣,沒有新鮮感,更談不上什麼創新了。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經常性的給各個區域投入一些新鮮的東西,吸引幼兒的創造慾望。
二、營造自由、自主、寬松的區域活動環境,點燃幼兒的創新火花。
陶行知早在20--40年代就指出培養幼兒的創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時間和空間。實際上就是要給幼兒極大的自由,從而使他們最大的潛能釋放出來。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在自由寬松的氛圍里會有一種心理安全感,當產生了這種心理安全感,也就是他的創新能力最有利發展和表現的時候。
1、尊重幼兒的選擇,鼓勵幼兒的積極創造。幼兒的創造性是內部誘發的,而不是外加的。因此,幼兒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最易誘發幼兒的創造意識。有的教師在區域活動時並沒有讓幼兒充分自選,而是硬性規定:你們玩什麼,他們玩什麼。而且有很多規則:不準亂走,不準大聲喧嘩等等。每次活動時,總有幼兒抱怨,連連嘆氣:"今天又玩這個,真沒勁。"活動時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試想:孩子在這樣的活動情況下是否能發揮其創造性呢?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在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利,讓孩子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孩子的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2、做幼兒的朋友,捕捉他們的創造火花。幼兒在創造的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發現"和"異想天開"。而這種"發現"和"異想天開"是必須在一個自由、安全、寬松的環境中實現。卡爾。榮格說:"如果缺少異想天開的游戲,則不可能產生創造活動-----"。記得有一次在區域活動時,小朋友都圍著超超,我一看原來是孩子們對超超的遙控小汽車產生了興趣,情緒很激動。有的幼兒原本在認真地進行活動。結果也被這喧鬧聲吸引過去了。無心再開展活動。當時我真的忍無可忍。但我還是壓住自己的情緒問小朋友:"你們知道這個遙控器怎麼這么能幹,可以讓小汽車一會兒左拐,一會兒右拐呢?"小朋友馬上開展了討論,我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孩子們從磁場等方面進行了討論。還讓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家裡所有帶遙控器的電器是什麼原因?整個過程孩子們十分投入專注。
所以說,好奇心是誘發創新的原動力,營造自由、自主的寬松環境對於發掘幼兒的創新潛能的益處是無窮的。且具有現實的操作價值。因為它是激發幼兒創新性活動動機的良好基礎。同時又促進了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在情感上:幼兒會感到安全、滿足;在行為上:幼兒更願意去冒險、嘗試,更願意以創新的方式表現自我。讓我們教師多為孩子營造寬松環境用寬容的心去捕捉每一個孩子閃爍的創造火花。

『柒』 怎麼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導語:科學教育不應局限在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樂於探索的意識和相應的探索能力。在實踐中,我們非常重視讓幼兒通過操作、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認知結構。

怎麼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一、用情境激發探究的熱情。

教師應創設一個尊重和支持的環境,讓幼兒樂意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如在“打開核桃”活動中,有個幼兒用鑷子又夾又敲,雖然這種辦法並不可行,但我們沒有去干涉,而是以接納、尊重的態度鼓勵他繼續嘗試。雖然這個孩子最終沒能打開核桃,但他卻獲得了“核桃圓溜溜的夾不住”“鑷子好像沒力氣”等感性經驗。

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物質環境的一部分,是幼兒探索的主要對象。為了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我們在提供材料時注意了以下兩點:

1、根據活動需要,提供豐富的、便於幼兒操作與觀察的材料。例如,在“魔術杯“活動中,為了使幼兒觀察底部塞有紙團的杯子倒放在水裡時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的容器,使幼兒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奇怪現象:明明杯子完全放進了水裡,但杯中的紙團卻一點也沒有濕,從而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2、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蘊含教育價值的材料。例如,在“沉與浮”的活動中,孩子們猜想輕的物體會浮,重的物體會沉。於是,我們提供了白果、硬幣、回形針、花菜、蘿卜、大木塊等材料,最後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設想大徑相庭。又重又大的木頭、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輕又小的回形針卻沉在水裡。通過反復操作,他們逐漸認識到“物體的輕重不能決定物體的沉浮”。

二、選用各種感官,勇於探索

多感官觀察就是藉助人的各種感官去觀察事物的一種方法。觀察的時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聞,用舌頭去嘗一下,這都將有助於對事物進行科學活動時,為了保證科學活動的可操作性,我們要注意針對各年齡幼兒的身心特點精心設計各種科學活動內容和方式。此外不能再用過去那種老師講、幼兒聽,老師演示、幼兒看的方法。教師要放開手腳,不加任何干涉地讓幼兒勇於探索,並適當地加以引導。

幼兒在老師精心設計的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讓幼兒經歷科學發現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在科學活動中,通過讓幼兒親子動手感知和隱含的科技原理,在動手中獲得知識,體驗發現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動手操作的手動性。

三、記錄和交流――總結探索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記錄信息、表達交流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幼兒把實驗中的現象或探索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向同伴匯報自己的`探索過程,並就某些問題展開交流討論,這對於幼兒總結自己及他人的經驗是非常有益的。

1、自我總結,有助於幼兒加深理解和認識

幼兒的活動記錄可以說是一份粗淺的科學報告。幼兒在“撰寫”“科學報告”時,需要不斷回憶探索過程,這是幼兒對自己操作方法的總結,它能夠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例如在“讓泡沫板沉下去”的實驗中,一個幼兒先畫了一個小長方形,上面有兩個圓,又畫了一個大長方形,上面有許多圓。他解釋說“小泡沫板,放兩塊石頭就可以;大泡沫板,要放好多塊。”最後他通過記錄把操作方法經驗整理成了一個結論:要使兩塊大小不同的泡沫板沉到水裡,所放的石頭數目(重量)應該不同。

2、集體交流,有助於幼兒學會合作學習

集體交流能夠生動地再現每個幼兒的探索過程。描述、假說、推理、總結和歸納。雖然活動持續進行的時間比較大,但交流與討論活動本應該更重視起來並滲透到每一個環節中,因為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有利於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個環境完成。因為,交流表達不僅能培養孩子傾聽和尊重別人意見的習慣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於深入知識所探索的問題。

四、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

幼兒喜歡擺弄、做游戲,幼兒游戲的過程也是探索的過程。游戲像“魔術”一樣有“魔力”,吸引著幼兒,激發著幼兒的好奇心,幼兒需要通過探究、實驗和操作,親身經歷“研究過程”,才能真正發現和理解事物間的基本關系。

因此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和發現鋪路搭橋,要為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搭鉤階梯。在科學區中,我們設置了電線、新舊電池和電珠燈泡,讓幼兒自己去玩一玩、試一試、一開始,沒有孩子去關注這些材料,也可能是他們對這些材料不大感興趣,於是,我告訴他們,這些東西能讓電珠亮起來,還真有幾位孩子去嘗試,探索、擺弄了。“用幾節舊電池連接一燈不亮”原來電池沒電了。“用新電池連接一燈亮了”,“1節能亮,2節也能亮,3節更亮了”,為什麼有對兩節電池連在一起電珠不會亮呢?”我用手指著電池的正極和負極說:“想想看是什麼原因不亮呢?”有幾個孩子隨即重新把電池調整了過來一電珠亮了。

原來是電池接反了,過了幾天,我們在區域中又放了些帶有塑料絕緣層的電池,再讓幼兒去探索、有一個小朋友說:“老師,我的新電池怎麼不會亮呀?”我指了指電池的正極,他看著我還是沒有反應過來。我說:“你把電池的紅塑料片去掉試試看。”“哇!老師電珠點了。”

孩子們這下感興趣了,去玩的小朋友逐漸地多了起來,對於經驗豐富的幼兒,我們還投放了電動玩具,在那區角,讓幼兒通過反復裝卸電池,探索、操作怎麼才能使玩具動起來。隨著幼兒經驗的豐富,我們在區角中適時投放了多種材料,如“有趣的磁鐵”、“陀螺怎樣轉起來”“物體沉浮”等。

幼兒期是個體豐富有創造力的時期。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不斷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支持幼兒的求異、探索,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總之,幼兒正處於創造和發展的最佳時期,科學教育的課程也必須成為幼兒探索的過程,成為幼兒猜想、嘗試和發現的過程,使幼兒不僅獲得內化的知識經驗,而且體驗和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探究能力。

『捌』 如何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慾望 有研究表明,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兒童時期一般要經歷兩個「好問期」。第一個「好問期」從一歲半開始,三歲前後達到高峰期,這個時期大多喜歡問:這是什麼?之類的問題。第二個「好問期」從三歲之後開始,4-5歲達到高峰。這一時期以探究有關條件、動機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即以提:「為什麼」的問題為特徵。我們經常聽到小朋友提出各種問題。如幼兒問老師,我脫毛衣時為什麼有噼辟啪啪的聲音,還感覺有些痛?在自然角里,我們會聽到小朋友議論:「為什麼豆豆發芽了,可是大蒜老不發芽呢?」對於幼兒提出的問題,我們老師首先應該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回應幼兒,用心解釋或者引導幼兒想辦法解決問題,千萬不能置之不理,否則就會禁錮幼兒的思想,久而久之幼兒的好奇心、探究熱情就會減退甚至消失。其次,我們也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新的好奇心,引導幼兒進行新的思考。最後,還應該把幼兒的好奇心上升為探究的熱情。著名科學家瓦特對蒸氣推動茶壺蓋產生了興趣,從而發明了蒸氣機。因此,我們應該從幼兒好奇心出發,促進幼兒產生探索的興趣。 二、創設教育環境,培養探究能力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探究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探究的能力。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地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對幼兒的態度,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很脆弱,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影響。在幼兒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多表揚、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孩子巨大探究能量。 心理學家布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在科學活動中,材料是引發幼兒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豐富多樣能保證每位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操作活動,使他們有多次嘗試和反復操作的機會,從而完成自己富有創造性的設想。如在科學活動「怎樣使物體移動」的活動中,提供豐富的材料,如:紙屑、積木、跳棋、各種玩具、火柴棒等等。通過運用已有經驗再加工,創造符合目標的物體,從而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引導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兒關心著身邊的一切,自然界千奇百怪的現象吸引著幼兒,一朵花、一滴水,都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隨機向幼兒提出問題,鼓勵幼兒積極探究,如下雨時,讓幼兒在活動室外的走廊里一邊觀察雨,一邊回答「雨像什麼」?「下過雨後的地上會怎樣?」從而使幼兒對雨產生興趣,繼續探究「雨從哪裡來?」「為什麼會下雨?」「下雨前小動物又在干什麼?」等等。幼兒在一定量信息儲存的基礎上,促使幼兒多方面進行探究,經過多次練習,他們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質疑是孩子學習科學的起點,科學探究要依靠問題不斷推進。鼓勵和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並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探究,從而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物體平衡的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利用老師准備的各種材料,自己想辦法讓小丑在鋼絲上立穩,激發了幼兒探究的慾望,在幼兒操作過程中,老師不發表意見,讓幼兒自己想辦法操作,有的幼兒使用了回形針,有的使用了橡皮泥;有的將小人撕條小口,將小人插在鋼絲上等等,然後讓幼兒討論、辯析,誰的小人表演最精彩。隨後,教師再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小人能在鋼絲上走來走去,幼兒進入再實踐、再探究的階段。在活動中,幼兒的主動性得到了尊重,培養了幼兒善於學習、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幼兒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與教育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應注意接受幼兒新奇的想法與做法,給幼兒提供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閱讀全文

與區角對幼兒探索能力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2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1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3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7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3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60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5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