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江蘇鹽城市時楊中學許基庭
摘要:新課程下的課堂改革教學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英語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老師應該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進行有效教學就必須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發展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本文主要談談自己對於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認識,以及對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淺談關於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教學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效率教學意義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教師應該如何去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如何讓新課改在我們的大班課堂中得到體現。因此需要教師在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一年多的新課改,讓我感悟很多,走進新課程,感悟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理念成為我們教師的信念。
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一直受傳統教學觀的支配,我們把英語當作純知識來傳授,重點講解知識點和語法。教學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教學過於強調死記硬背和機械性訓練。而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要照顧到所有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是照顧學習困難的學生;要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在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合作性學習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學生英語缺少大環境的前提下如何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性學習的困難就放在我們面前。面對困難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改變教學觀念,樹立信心探討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和方式。通過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自己對於如何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來提高英語的課堂效率的認識。
一、小組合作,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由於班級人數多,自製力較弱,因此有意識的將班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按照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長分成若干個小組,並且給每個小組起一個勵志的名字,附有一句名言,讓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這樣可以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在小組中,我還引入了「競爭」機制,在課堂上採取計分制,根據小組的得分情況和學習情況評選出「最佳發言小組」、「最佳交流小組」、「最佳合作小組」等,並給予小小的獎勵,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大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每個小組中表現突出者還能競選上小組長。每個小組的小組長主要負責組織全組各方面的學習工作,如檢查作業、組織討論、匯報情況等,同時小組長還可以充當「小老師」,幫助小組的其他成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小組長在這些小組之間,每個星期根據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同時,根據小組的情況匯報,教師也能准確的了解所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
二、面向全體,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老師的講解占據課堂的四十分鍾,每個學生的全部時間都用來聽教師的講解,學生就可能降為聽眾的地位,使他從屬於教師的活動而不能實現自主的學習和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學生採用單一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加重了學習的心理負擔,學習效率低下。老師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思想。在課前要充分根據學生的個體要求,將教師獨占課堂的固定思維中跳出來,給學生充分的信任,應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
首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努力將原先用於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於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有些完全不適於探究的內容,另當別論)。這就需要教師轉化思維定勢,不要低估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也不要認為「只要教師講了學生就一定懂了」,而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的位置,處處以「懷疑」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學內容,設身處地設計問題、引發問題。
其次,要為學生獨立探究和相互合作提供思維操作的中介性工具。思維操作工具既包括有價值的問題,也包括教師的語言工具和學生可以動手操作的實體工具。在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尤其是大班額的情況下,教師的語言要結構化,實體的操作工具要精心設計,使之結合起來共同為學生探究與合作及教學過程的進一步展開服務。
三、課堂活動多樣化,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得發展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完全從原來的框架中跳出來,他們通過小組之間的互相討論和交流,體現自身的主題性,他們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學習,增加學習的興趣。小組成員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採用不同的形式。如學生講解重點,老師補充;分角色朗讀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習題的講解可以由學生討論找出難點。比如對於一節知識點講解,學生可以在課前將重點詞語進行查閱資料,相互討論總結出重點。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同組成員進行補充,然後老師再重點講解。學生講課時,教師只是以學生的身份參與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交流、合作、學習。出乎意料的,這種方式大受學生歡迎,他們離開了束縛已久的座位走上另一個廣闊的舞台——講台,個個積極准備,自信滿滿,聽課的學生也學得認真,還積極爭取下次講課的機會。實踐證明,生生交流學習絲毫不亞於教師講課的效果,他們往往在互教互學中自得其樂,既可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利於學生明晰算理,同時培養了他們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四、問題式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帶著"問題意識"來組織教學,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到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環節,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正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包括幾個方面的環節,一是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二是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形成課堂討論的問題,布置學生進行課後准備,然後在充分准備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最後老師再加以總結指導,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對於問題教學法,我們在英語課堂中的運用要注意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首先:問題的設計要符合英語學科本身的知識規律,即科學性。教師應先對教材進行詳盡的分析,明確本節課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識板塊間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系,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從而抓住本節中心,圍繞教學中心和知識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提問,提出問題。其次:.
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符合中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中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問題的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後:.
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兼顧各種層次水平的學生,不放棄、不拋棄學困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都能找到自已的位置,從而愛上英語,愛上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培養自信心
由於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老師講什麼學生信什麼,使學生極易養成學生隨大流、不動腦的壞習慣。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要相信自己,做到「三大」,即大聲回答問題、大膽指出別人的錯誤、大方說出自己的見解。長期的訓練,使得學生養成勇於質疑、大膽糾錯的好習慣。剛開始時,我會在教學過程中故意犯一些錯誤,看他們能否指出糾正,剛開始學生不習慣,我就鼓勵他們啟發他們。久而久知,他們就能提出一些有創意的解題方法,提出不懂的問題與大家共同探討,意見相左時還能積極地與其它小組開展辯論。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在辯論中學生學會了辨別、思考和批判,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領會別人一些獨特的見解,掌握了更多的解題方法。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備課、講課生動的基礎上,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最大限制地激發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熱情,在分析問題、討論問題中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同時,教師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各種學習參與機會,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教、互學、互動、互補、互進,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合作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和思維方式也都隨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實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均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學生在交流互助和合作中得到了共同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採用合理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時要有效組織,加強指導,努力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提高教學的課堂效率。
B. 怎樣創新英語詞彙教學方法
英語詞彙是 英語學習 的基礎,是最終建成一幢美麗語言大廈的基石。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創新英語詞彙 教學 方法 ,供大家參閱!
創新英語詞彙教學方法篇1
在中學英語學習中,很多學生一提起背單詞就感覺頭疼,常常感
覺無從下手,或者是認真背了也會很快忘記。久而久之,逐漸失去
背誦單詞的信心和熱情,面對學生這種狀況,教師應該採取哪些行
之有效的 措施 加以改善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下面
我們就來進行簡單的分析和研究。
指導學生按照記憶遺忘規律識記單詞
按照心理學的遺忘規律來講,人會以遞減率50%的速度來遺忘自己
所記憶的東西,具體來講就是,人在不受情緒和思想干擾的情況下,
會在24小時之內忘掉所記內容的50%,第二天會繼續遺忘所剩內容
的50%。以此類推,直至把所識記內容完全遺忘,教師在指導學生
記憶單詞的過程中,可告知他們人腦遺忘曲線規律,
請學生們在識記單詞完畢之後,及時安排時間進行進一步的復習
和鞏固,以此來加深大腦對單詞的記憶,最終達到完全掌握的程度。
通過這樣的單詞訓練方式,不但可使學生們記憶單詞達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能力,增強其 學習英語 的信
心和熱情。
創新英語詞彙教學方法篇2
要掌握好英語,大量的單詞和片語讓學生頭疼不已,甚至使有些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可見,詞彙已經成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絆腳石,我們如果不設法清除這塊絆腳石,英語的學習恐無法順利的開展。因此,如何創新英語詞彙學習,幫助大家高效持久的掌握英語詞彙,就成了如今專家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詞彙是語言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語言三要素的關鍵。沒有建築材料就不能蓋房子,同樣,沒有詞彙的交際也是不可想像的。沒有詞彙,便沒有 句子 ,更無所謂語言。因此,擁有一定的詞彙量是學好語言的關鍵。現在英語三級要求掌握1200個單詞和200-3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六級要求理解和掌握3000個左右詞彙和400-500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八級要求理解和掌握4500-5000個單詞和一定量的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從某種意義上講,詞彙量的大小可以表明一個人語言水平的高低。可見,英語詞彙教學在英語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的詞彙 學習方法 就是:自讀—跟讀—糾錯—記憶。然而這樣
的學習詞彙方法很枯燥,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主觀能動性也會被削弱,畏難情緒和成就感的缺失終會導致學習效果的下降。因此,我們要大膽創新,改變這種枯燥的傳統詞彙學習的方法。
一. 添頭加尾
只需記住常見的“頭”和“尾”。英語中詞法常用的有綜合法和轉換合成法,熟悉這些知識對了解和熟記詞彙會有很大幫助。並有助於迅速地擴充詞彙量,前綴和後綴是最重要的英語詞素。巧妙地將“頭”和“尾”安置在基本單詞的兩端,新的詞彙便源源不斷,滾雪球般地累計著單詞記憶量。
來看這一組單詞,其中基本詞為:ecate ( 教育 )
ecate v. 教育
reecate v. 再教育
ecator n. 教育者
ecative adj. 有教育意義的
ecation n. 教育
ecational adj. 教育的
ecated adj. 受過教育的
ecationally adv. 用教育方式
ecationalist n. 教育家
因此有必要記住英語中一些最常用的前綴和後綴。un-和in-表示“不”,“否定”,“與……相反”,如:unaware(不知道的,不覺察的),unusual(不平常的,異常的),inaccuracy(不精確,不準確),
inconvenience(不方便); dis-(否定,相反),如:disappear(不見,消失),disorder(無秩序,混亂);re-(再,重), reproce(使重現,生產),revise(再考慮,校訂);anti-(反對,抵抗;排斥),如:anti-body(抗體),antibiotic(抗生素)。常用的前綴還有auto-(自動,自己),pre-(在……前,先),ex-(向上,超過);pro-(向前,先)和non-(不)等等,只要平時注意 總結 ,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 合二為一
原本毫不相乾的兩個單詞(常見詞),在“紅娘”的巧妙安排下“聯姻”,組成一個新的“家庭”(難記憶的生僻詞),還有許多“愛的結晶”(派生詞)。
如: chair + man = chairman
arm + chair = armchair
wheel + chair = wheelchair
三. 形跡可疑
鼻子眼睛一個樣,橫看豎看都很象,孿生兄弟讓人難辯真偽。 英語單詞 中這樣的“孿生兄弟”可不少,該怎樣記憶才不會張冠李戴呢?
如: clean – clear fail – fall
利用拼寫相近的詞來增加詞彙量。例如,學習name(名字)時,可以同時學習fame(名聲,名譽),game(游戲,娛樂,比賽), lame(跛的), same(相同的,同樣的),tame(馴服的,溫馴的);在學bake(烘,烤)時,可以同時學習cake( 蛋糕 ,餅干),fake(偽造,騙子),lake(湖),make(製造),sake(緣故),take(拿,抓,握),wake(醒)。上面兩組
詞僅左端一個字母不同,右邊的三個字母完全相同。應用此法,可同時記住多個拼寫相近的單詞。
四. 一詞多義
在四級以及其他的英語考試中,會考察學生對某些詞彙的多義,尤其是一些常用詞,記住一個英文單詞,可同時記住幾個中文意思。例如,book名詞是“書”,動詞是“把„„記載入冊”,“預定(火車、輪船、飛機票)”。 second作名詞是“秒”,序數詞是“第二”,動詞是“支持”、“贊同”。date既是“日期”,又是“約會”。interest既是“興趣”,又作“利益”、“權利”、“利息”講。 bear意為“熊”、“粗魯的人”,又有“生育”、“忍受”、“負擔”的意思。這樣,詞彙量就會成倍增長。
五. 舉一反三
在學習一個生詞時,同時掌握多個意思相近的單詞。例如,在學完基礎詞彙big(大的)和 great(偉大的)後,進一步學習large(大的),huge(廣大的,巨大的),vast(廣而大的),immense(巨大的),enormous(大的、廣大的),tremendous(巨大的,極大的)和 gigantic(巨大的)。這幾個單詞都有“大的”的意思,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然後再進一步分清它們之間的細微區別、程度上的差異。字典中為外傷,外傷性症狀;不是精神上的,在學完hurt(受傷,傷害)後,同時學習trauma(傷害,側重於外傷),injury(受傷),harm(害,損害),wound(刀、劍、撕扯造成的損傷),damage(損害,毀壞)和destroy(摧毀,毀壞)。以上幾個單詞有“傷害”、“損害”的意思,但具
體意思又有一定區別,將它們聯系起來,更易於記牢。
六. 文化 差異
許多詞彙都常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對同一個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反映出的意象或聯想可能完全不同,這就是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比如,在表達“老人”這個詞的意思的時候,我們習慣用“old people”或是“elderly people”,因為“老”在中國是對老者的尊稱。但在美國“老”意味著風燭殘年,所以美國的老人更喜歡委婉的被稱為“senior citizens”。再如:中國人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我們是“龍”的傳人,而西方人對“dragon”則無好感,認為它是一種能噴煙吐火、兇殘可怕的怪物,是災難的象徵,如果把一個女人叫做dragon,意為她很兇狠,令人討厭。而相反,在提到“狗”的時候,中國人往往會聯想到“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負面意義的詞。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不然,西方人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英語中與“狗”有關的表達也多為褒義。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a lucky dog(幸運兒)”等等。還有,在對顏色的理解上也存在著很大的中西差異。比如:紅色在中國是喜慶、吉祥的象徵,而在西方red卻象徵著殘暴和流血。
七. 歸類記憶
在學習一個單詞時,可一並學習同類詞。例如,在學習 doctor(醫生)時,同時學習physician(內科醫生),surgeon(外科醫生),dentist(牙科醫生),resident doctor(住院醫生),attending doctor(主
治醫生), family doctor(家庭醫生);在學習football時,可同時學習basketball( 籃球 ),volley- ball( 排球 ),softball(壘球),baseball( 棒球 ),billiard ball( 檯球 ),table tennis( 乒乓球 ),badminton( 羽毛球 ),cricket(板球), water polo(水球),ice hockey(冰球),field hockey(陸上曲棍球)。
八. 根記憶法
這是記單詞最主要的方法,因為英語單詞雖浩如煙海,但詞根只有幾百個,而英語單詞85%可以通過詞根進行分解記憶,用這種方法記單詞,不僅速度快,而且記得牢固,如果在記憶過程中,把單調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字母,那麼單詞中所包含的單位很多,每個字母沒有特定的含意,產生不了聯想、所以必然是記單詞速度慢、不能長久。這就是.為什麼單詞背了忘,忘了背的主要原同。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記詞根,通過詞根進行聯想,與分解記憶法不同的是,詞根記憶不僅有效,而且它是一種科學方法。有理論根據。例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一些詞彙就可以通過詞根分解法記憶。詞根brev=short短, abbreviation[ab一加強意義, brev=short,短,ation名詞後綴]=編寫,縮短,節略。 Brevity[brev=短,ity=名詞後綴]=(陳述等的)簡短,簡潔;(生命)短促,短暫。
在實際應用時,更重要的是多種方法同時並用,多種感官同時參與記憶,既讀、又寫、又復習,使單詞的音、形、義同時作用於大腦。做到“四到”也就是:口到,注意正確的朗讀,這樣有助於提高包括聽力在內的語言交際功能;手到,注意在記憶過程中的單詞的拼寫,好
記性還不如爛筆頭;心到,在記憶的過程中希望學習者應該做到全神貫注,心無雜念,這樣可以提高記憶效率,因為人的記憶效率高頻期是很短的,成波浪形的,我們應該利用記憶高頻期安心記憶;腦子到,在記憶的過程中注意聯想,分解單詞的詞根,詞綴, 同義詞 近義詞 辨析,以及單詞的搭配等。根據 經驗 ,在記憶的過程中,應該准備自己的一個小便箋,記下要記憶的詞彙,隨時記憶,效果很好。當天記,第二天復習,記憶效果更佳。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擴大詞彙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堅持常年不懈。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創新英語詞彙教學方法篇3
眾所周知,語言有三個基本的要素:語音、詞彙和語法。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材料之一,是語言這座大廈的基石,沒有詞彙就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英語語言當然也不例外。現代英語詞彙量很大,而且變化很快,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現代科技的發展,英語詞彙也以較快的速度不斷更新發展著,詞彙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這就給詞彙教學提出了一定的挑戰。
1.目前英語詞彙教學中出現的若干問題
目前的英語詞彙教學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從教師方面來看。有許多教師經常孤立地講解單詞,為講解單詞而講解單詞,不聯繫上下文,對單詞的講授一般只涉及“音、形、義”
三個方面,而且對“義”的講解也常常只停留在詞彙本身的字面涵義上,很少涉及詞彙的 其它 意義如內涵意義和風格意義等。而且還有一小部分教師對詞彙教學不夠重視,認為背誦詞彙是學生個人的事,只要把詞彙表提供給學生就可以了。
其次,再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學習單詞的方式簡單化,一般以背誦詞彙表地方式記憶詞彙。學生經常以中英文對照詞彙表為藍本,死記硬背單詞的基本漢語意思,單純地追求所記憶的詞彙量,不重視詞彙的復習積累,不重視詞彙的實際應用,簡單地以為了解了詞彙的某一個漢語解釋就算學會了這個詞,對詞彙的其它相關方面也所知甚少。在平時閱讀時很多學生常常過分依賴詞典,無論精讀泛讀,都每個生詞必查。
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記憶單詞,但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的學生背的多,但很快就會忘記,正像英語教育專家杜子華所說的,“單詞你一個月可以背一萬”,但是“兩個星期就可以忘掉九千八百個”。有的學生雖然貌似詞彙總量不少,但在口語和寫作方面能夠實際應用的詞卻非常有限,只能應用一些在初高中時代學習的簡單的詞彙,導致口頭交際能力差,實際寫作水平低。而且許多學生對所學詞彙的掌握並不全面,往往只懂得詞彙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常常只是一個單詞只掌握一種
意思不理解與詞彙相關的感情色彩,在閱讀中遇到詞彙的一些與文化相關的內涵意義也不知所雲,造成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的能力很差,考試中一遇到生詞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2.針對目前英語詞彙教學問題的一些相關對策
英語詞彙的學習不僅僅影響著學生的詞彙量大小,同時也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聽說及寫作水平,針對詞彙教學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做出調整刻不容緩,以下從三個方面探討了一些相關的對策。
2.1重視詞根詞綴、注意詞彙的內涵
詞根詞綴在英語詞彙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英語詞彙中使用了大量的詞根詞綴,掌握詞根詞綴,不僅幫助學生更加快速地記憶單詞,而且還有助於學生在閱讀時推測生詞的詞性和大致涵義,提高閱讀能力。例如前綴“a-”的涵義之一就是“沒有,無”,如“amoral”(沒有道德的),後綴“-ia”通常表示疾病或失常狀態,詞根“phas”有“語言”之意,如“phrase”,詞根“ox”有“氧氣”之意,如“oxygen”,掌握了這些詞綴詞根,學生就很可能會推斷出“aphasia”(失語症)和“anoxia”(缺氧症)這些相對而言使用頻率比較低的詞彙。詞綴的學習同樣需要多方面積累,因為同一詞綴往往具有不同的涵義,要有意識地訓練提高學生根據上下文推測詞根詞綴涵義、確定詞義的能力。
詞彙教學不應僅僅注意詞的外延,還要解釋詞彙的內涵,辨別近義詞之間細微的差別。外延就是一個詞在詞典里的字面解釋,內涵則是指與詞彙相關聯的感情色彩。Wierzbicka(1986)曾指出,在下面這個句子中,“only,merely,just”的字面涵義都是“itisnotmorethanX”:
Iamgoingtobuythatpen.Itisonly/merely/just50cents.
而對英語國家人士來說,這三個詞有著微妙的差異和不同的“內涵”:“only”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merely”屬於貶義,而“just”則有一點肯定的意思。在詞
匯教學中應注意區分辨別,將近義詞的載體,反映著這個民族獨特文化的的細微差別加以比較,相關的 反義詞 發展和變遷以及該民族整體的人生觀和加以介紹,使學生真正掌握詞彙的意世界觀。早先我國的英語教學受到結義,同時擴大詞彙量。構主義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影響,注重
2.2介紹詞彙的搭配使用,結語言形式的培養而忽視了文化和語言不合情景及寫作進行詞彙教學可分割的關系。近年來隨著語用學和
英語詞彙教學中應當盡擺脫孤立教跨文化交際學等的深入發展,語言教授單個詞彙字面意思的方法,注意詞彙學中文化因素的引入受到越來越多的重的搭配使用,同時結合語境和上下文解視,作為語言基本要素的詞彙教學當釋詞彙。因為英文外來詞很多,一詞多然也不例外。義的現象非常普遍,哪怕是一些常見的詞彙除了其最核心的部分以外,小詞也不例外,應當使學生了解同一詞其他的往往帶有某一民族特定的文化色匯在不同的上下文可能會有大相徑庭的彩,具有強烈的文化氣息。英語中有意義,搭配不同,同一個詞就會有不同許多字面意義與漢語相同但文化涵義差的意思。例如最常見的一個詞彙“take”別甚遠的詞彙,要真正地掌握這些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涵義就有所差別:匯,必須掌握它們所包含的文化涵
Ourteamtookthevisitorsthree義。最常見例子如一些關於動物及顏toone.(我們隊以三比一擊敗客隊)色的名詞,如學習“dog”這個詞,
Hegottheansweronthethird僅僅知道它對應漢語中的“狗”是不take.(在第三次應答時他答對了)夠的,還要了解它在不同語言中的附
Thetransfusionapparentlytook.加文化涵義。“狗”在漢語中一般有(輸血顯然起作用了)貶義的色彩,像“走狗”,“狗腿
在這三個句子中,“take”分別子”,“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是及物動詞“擊敗”,名詞 俚語 “嘗文中“dog”卻沒有這樣的涵義,還試”,和不及物動詞“起作用”。應經常用它來修飾一般人,如 諺語 培養學生根據上下文判斷詞義的能力,“everydoghashisday”(人皆引導學生多利用詞典進行詞彙的積累,有得意時,“luckydog”(幸運掌握詞彙多方面的涵義,擴大詞彙者)等。再如“龍”在漢語中是神量。聖的象徵,而“dragon”在英文中
教師還應結合生活情景及寫作進行卻含殘暴之意。顏色的中英象徵意義詞彙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對比就更加明顯,例如“blue”在以實施體驗式教學法,創造一些語言交英文中是一種悲傷之色,如“blue際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活用學過music”就是指調子憂傷的音樂,同的詞彙,例如在學習完一系列關於工作時“blue”還代表著“高貴、出身招聘等詞彙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搞一名門”等,如“blueblood”就指個小情景劇,模擬招聘現場,盡量運用高貴的血統,其來源就是古代英國貴剛學過的詞彙,同時教師進行記錄,總族自認為自己的血液和普通人紅色的血結學生使用詞彙的不當之處加以更正指液不同,而在漢語中的藍色就不附帶點;或者讓學生用剛學過的一系列生詞這些意思。教師在教授詞彙時,在解寫一小段話或一篇小 作文 。這樣不僅可釋字面涵義之餘,應當使學生意識到以加深學生對生詞的記憶,更重要的是詞彙在不同語言中不同的文化象徵,讓學生學以致用,不僅僅能認識單詞,引導學生平時多加註意積累。此外,還會使用單詞,將所學的詞彙應用到口還有一些體現民族文化傳統和積淀的 成語 或寫作中去。語、 典故 、習語、諺語、俚語等,
2.3詞彙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引入在詞彙教學中也應當加以重視。詞彙教學中文化的引入必不可少,真正掌握詞彙就必須理解詞彙所附加的3.結束語獨特文化特色,了解詞彙在不同文化總而言之,作為英語語言教學最中被賦予的不同象徵意義。文化是英基礎的組成部分之一,詞彙教學理應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語言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是一個民族文化
媒介教育學科是一門集信息科學常識和媒介信息技術於一體的基礎型課程。它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徵及社會實際需要,以對媒介信息的獲取、評價、分析並進而能夠接近和運用媒介為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信息學相關知識,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及網路等媒介信息的製作技術。具體來說,媒介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建立起以下四個模式。首先是建立起對信息欣賞和批判並舉的反應模式。充分理解媒體建構現實的本質,探究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由此做出欣賞性或批判性的回應。這是媒介教育最基本的訴求。其次是建立起解讀媒體的思辨模式。媒體是個復雜的組織形態,全面正確地解剖媒體組織,才能正確地解讀媒體顯示的信息。這是媒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再次是建立起自發解讀負面信息的過濾和屏蔽模式。受眾要有明辨是非、良莠和自我保護的意識,這也是媒介教育的意義所在。不同的人對負面信息的自控力和抵抗力是不同的。通過媒介教育,任何人都能逐步掌握個中知識和技能。只不過媒介教育要分不同層次,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採取不同的策略。最後是建立起近用媒介,影響和優化媒體的發聲模式。這里的“發聲”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受眾媒介素養達到一定層次後,可以通過的選擇行為和“發聲”(反饋言論)來影響媒體重建更好的文化品位和定位;二是受眾可以近用媒介來“發聲”,來實現自我傳播,發展自己。這是媒介素養高層次的目標。(2)媒介教育的教學模式。開展媒介教育,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媒介素養的公民,是21世紀信息化社會對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新的教學模式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或活動項目,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研究、探索、問題解決。學生組成小組協同學習和工作,進行社會調查、實地研究、模擬戲劇活動、閱讀、網上搜索和發表等。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要符合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規律,從學生身邊的媒介信息談起,逐步遠及全球和未來,並與學科教學的內容相融合。只有將以下幾種有效的教學策略運用到媒介教育實踐中去,我們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是製造媒介信息。媒介素養並不僅僅只包括分析媒介信息,同時也包括創造媒介信息。每個單元里的作業,都包括了創造活動。設計的作業是為了使學生們能夠參與到製造復雜媒介信息里去。有些由個人單獨完成,有些需要小組共同完成。教師可以使用自己的標准或者讓學生們自我檢測、評估。其次是鼓勵有意義的討論。要想真實地進行媒介議題探索,學生們需要在分享他們的關於媒介和技術的真實的快樂和不滿時感到“安全”。為此,教師要找到支持學生觀點與提供自己關於媒介信息認識的平衡點。這種支持和討論可以使討論深化。最後是鼓勵共同協作解決問題。很多活動需要學生在小組中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使學生明確任務和時間限制來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活動的教學意義。
2、提高大學生對媒介接觸行為的自我研究、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吸引大學生共同探討並 反思 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使得大學生對自我與媒介的關系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並促進了他們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的能力。
3、建設媒介教育網站,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以網路為平台,共同交流媒介體驗,並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能夠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轉為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通過網站,首先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媒介接觸行為,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於不良的媒介接觸行為教師或者同學之間以夥伴的力量予以勸止。其次,可以通過向學生介紹優秀的媒介作品或者推出一些比較有意義的討論話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樣,師生之間藉助網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以共同交流和共同學習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C. 我們應該改善教學方法用英語怎麼說
We should improve the way of teaching.
D. 淺談英語教學方法論文
淺談英語教學方法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麼一般論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淺談英語教學方法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英語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既有縝密的思維,又有隨意的流動性;既有記憶的成分,又有規律可循的成分,是動與靜的結合,是聽、說、讀、寫的綜合反映。如何處理英語教學中「難」與「易」這對矛盾,從而鞏固和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績,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
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的教學目的之一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全班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改變「只抓少數,忽視多數」的升學思想,要向「全面貫穿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素質教育轉變。比如,英語課堂教學中,為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採取形式多樣而有效的教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雙人訓練」、「小組練習」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增加每個學生口語練習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使更多的學生享受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好地創造課內外學習英語的氛圍。
二、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入手
這是問題的關鍵,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濃與淡,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初中學生已在生理上漸趨成熟,已經為自我培養廣泛的學習興趣和學科愛好創造了前提條件。作為教師,應該當好引路人,如給學生訂閱英語報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實現「要我學——我要學——要學好」的轉變。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英語的聲像效果,讓學生產生一種「好奇」的心理,進而循循善誘,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感興趣。
三、從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入手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達到與外界的交流和認知。有些學生怕說,或說的是「中國式」英語,不能脫離母語。因此,作為教師,要把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作為一個關鍵。一些經常化的口語,教師首先要帶頭說起,比如:平時交流、上課前後的問候語、課堂的值日生匯報等,並且要做到字正腔圓,以免學生受到錯誤影響。
四、加強日常訓練
這里所說的日常訓練具體指的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聽,就是要求學生正確地發好音,實現英語的標准化,提高學生的辨音知音能力,使聽者能理解說者所表達的中心意思。可以不定期地利用早讀、課間、課堂播放英語磁帶、英語電教片、英語歌曲等。說,就是在日常的交流中注重英語口語表達的養成,且要營造一種氛圍,做到教者帶頭說,學者跟著說,盡量消除英語課堂上的「漢語化」。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讀,就是要不斷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閱讀理解對話、課文,加強對單詞、片語、語法的理解和記憶。寫,就是要勤用筆寫。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默寫單詞、片語,並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寫一句話,或寫一篇小短文,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掌握能力在日常訓練中得到提高。在發展聽、說能力的同時注意讀、寫能力的培養,以求四種技能同時提高。平時可結合使用練習冊,開展多種活動、競賽等筆頭訓練,這對培養寫的技能無疑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五、「精講」與「精練」相結合,提高教學的科學性
「精講」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講重點、難點、疑點。為此,要確定重點,找出難點,明了疑點。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精練」是指要練准、練巧、練好。通過練,擴展學生的思維廣度,並把新知識及時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不斷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好練習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利用課後習題挖掘其智力因素,發展智能,培養素質;二是有針對性、啟發性、多樣性地設計習題,注意麵向大多數學生,又富有彈性,使優生吃得「好」,差生能保「底」,中間生吃得「飽」;三是讓學生自己設計習題,這樣更容易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在練習中,要注意及時反饋和調節,以便校正誤區和強化績效。
六、切合實際,施展教藝
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施展教學藝術,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如:可巧用「誤導」原理,正確理解教材內涵,用「漏詞法」、「調位法」、「誤判法」等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下苦功。同時,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准確理解教材內容,如採用電視、實物、圖片、掛圖、幻燈、音樂等,不斷刺激學生的眼、耳、心,使學生的多種感官一起「活動」。這樣,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就會深刻起來,教師所教內容也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七、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
初中生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通過組織一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活動,將英語教學深入活動之中,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鍛煉,這種活動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不斷總結
總結是為了更好地進步。作為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各種疑慮要善於思考,「曉其一而知其全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通過指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對所教內容也要做到「課前能預習,課堂能會教,課後能提高」。
英語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適合自己及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
摘要:
英語學習作為一種非母語學習,對農村小學生來講,激發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主要探討了小學英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
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方法
一、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要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1.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應貼近生活,能充分反映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把所學的內容應用到他們所熟悉的生活中去。如,在教學away時,教學生An apple a day,keep the doctor away.學習名詞dog時,我又告訴學生,含dog的片語或諺語也不少,而且很有趣,如a lucky dog(幸運兒),hot dog(熱狗),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
2.教師應在課堂上,盡可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下,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習,自然信心就增長了,也就敢用英語大膽發言、積極思維,不斷產生學習英語和施展能力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應形式多樣,要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與良好的語言環境
1.為了適應學習內容的靈活性,把英語變成開放、民主的交流現場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要想讓課堂「活」起來,教師先要「活」起來。教師自始至終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環境。這就要求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言風趣幽默、表情豐富、手勢恰當,以此做出榜樣,渲染氣氛,感染學生。
2.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課堂教學應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情景法、直接法、討論法、練習法、視聽法、交際法等,只要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都可採用。
三、運用激勵機制,鼓勵學生積極進取
1.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每個學生取得的成績及點滴進步都予以肯定。可採用多種表揚和獎勵的方式,如:我在上課時給認真聽講的學生發小貼熊,並將每節課時英語學得好一點的學生指命為當天的小老師,並發小貼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利用小學生的好勝心理,在平常教學時,讓他們用所學知識分組比賽,並由教師或其他同學給予評分,這也能促使他們更加認真聽講。
總之,教師在教學時應採用各種有效方式,鼓勵學生積極進取。
摘要:
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值得我們去研究。筆者從事英語教學多年,對於初中英語有效課堂教學有許多想法。在課堂上如何進行語法教學、怎樣指導學生背誦、如何打好英語學習基礎等都成為本文所關注的話題。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方法
新時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場巨大變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成了教育界人士常常談論的論題。
筆者在農村中學從事英語教學十七年,對於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有許多想法。「教學」一詞中的教,在英文中為teach,有「給人示例」的意思。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的有效性,並不是指教師教得認不認真、教學內容有沒有完成。關鍵在於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如何。如果學生學的糟糕,教師教的賣力、再辛苦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筆者在教學中,很注意向同行學習,注意平時的教學反思。一節好的英語課,需要教師細心雕琢、認真准備才行。聽課及教學日誌、或教學反思是很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方法。
筆者通過實踐、摸索,逐漸掌握了一套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現在寫出來,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筆者注意以下問題的處理:
(一)抓好語法教學
現行英語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多,課時又極有限。
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材,在編寫內容上重復的較多,如音標、字母、日常口語、對話等相當一部分七年級課本中的單詞和句子,在小學課本中均已出現。中小學英語教材的銜接上存在著脫軌現象,嚴重地違反了教育學原理。
語法項目等比較復雜,學生不易掌握。
語法揭示了語言的內在規律。對於學習者來說,一定的語法知識有助於更正確和更標准地使用語言。而對於外語學習來說,語法學習則是掌握一門語言的捷徑。
近些年英語教學方法不斷翻新,英語課成了「四不象」。一部分教師,尤其是剛走上講台的教師,容易走極端。在英語課上幾乎不講語法,上課就是全盤西化的授課方式,這種課實質上是很不走俏的課,費時低效不說,學生易「走火入魔」,或容易造成「兩極分化」。
交際教學法是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1972年提出的。後來在此理論基礎上,肯納爾(Canale)和斯溫(Swain)進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論,他們認為交際能力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
筆者認為: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講語法和語法講的較少的作法是很危險的。英語對於學生們來說,有許多陌生的.地方,如單詞難記,句子結構不容易掌握。所以,在教學中,要騰出時間補上語法教學這一課。語法教學,也不能脫離語境——如能將語法知識融入語言材料中,通過閱讀材料分析重點內容、強化難點等方法,讓學生明白其中的內容。選取的材料應有趣: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小文章、詩詞、對話等,都可以用。也可選取英美小說簡易本中的東西,讓學生讀。網路上、報紙上許多與學生所學知識有關的材料也可以拿來用。
應該注意教材上每單元的Grammar Focus ,讓學生明白句意,再出現一些例句,歸納詞和句的用法。讓學生象學古漢語那樣,字詞都一一去推敲。另外,讓學生做點語法練習。這樣做,有百益而無一害。語法教學在基礎英語教學中不能缺少,方法應多樣。學生通過貼近生活的感知、理解來學習和使用語法,而不是孤立的拿句子就事論事。
所以我們既不要談語法「色變」,也不要脫離語言實踐,而津津樂道於語法。
(二)加大背誦力度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從孩子一開始學英語,就要注意指導學生去背誦。
剛開始時,只需讓學生背一兩句話,逐漸地加大力度。由背句子,背對話,再到背誦長文章,教師要堅持每天督促學生朗讀背誦。
學生一旦養成此學習習慣,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英語學習本無捷徑可言,入門階段需要死記硬背。想不費功夫,就牢記單詞、脫口而出講英語,恐怕是徒勞的。
許多英語名家都提倡學生背誦。如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梅仁毅先生就說過,「在基礎階段,或高年級,要努力背誦名篇,譬如說,背50—100篇,無論從語言還是從內容來說,這都是精華。背熟了,對了解西方文化和研究文字的運用都有好處。」
真是至理名言。在教學中教師們應注意對孩子背誦能力的培養。
(三)努力用英語組織課堂
用英語教英語,這應當成為英語課堂教學的要求之一,應倡導。
盡量用英語講課,語速自然停頓恰當,不給學生在大腦中進行英漢轉換的時間。
課堂上,教師如果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剛開始學生可能不太適應,但如果堅持做下去,學生的聽說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就會逐漸增強,這個筆者深有感觸。
剛走上講台時,因為用英語教英語,招來同事、學生以至領導的不解,但筆者頂了下來。剛開始時,課上允許說漢語。慢慢地,等學生適應了,盡量減少漢語的出現。學生稱筆者為「洋老師」,說我的課有趣,他們喜歡這種授課方式。
課堂力應求形式多樣。
每天課前熱身對話,讓不少學生拋棄「害羞、怕開口」的毛病。課前幾分鍾的說話練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課堂氣氛,對學生起幫帶作用。熱身對話以新穎愉快的方式拉開教學帷幕,以迅速簡潔的形式整合學生思維,從而把學生帶入輕松活潑的教學活動中。
在筆者的課上,採用最多的是表演課。讓學生對話表演,談論圖片、說喜歡的事物、講故事等,把語言形式和語言意義聯系起來。讓英語課真正成為學生十分嚮往的興趣天地。
(四)打好基礎
基礎很關鍵。在剛開始英語教學時,應當抓好學生的語音關、書寫關。
1、過語音關。
教學生國際音標的讀音、母音字母和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讓學生朗讀單詞。反復認真的模仿及大聲朗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音和語調。對學生進行看、聽訓練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反復模仿,養成良好的語音習慣。對於長詞、長句的語音訓練,要分音節和語段訓練。大聲朗讀對學生語感的形成,幫助會很大。
2、重視書寫
要從剛開始就要抓好學生的書寫,對學生的作業應該嚴格要求,不能聽之任之。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作業要當面訂正、指導。書寫差的,指導學生進行規范的書寫,圖快不認真的,讓他重做;抄襲作業的,提出批評,堅決杜絕抄襲現象。
(五)注意文化教學
中國古時候兒童入私塾讀書,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此外還讀《千家詩》《唐詩三百首》,意在讓兒童早期接觸我國傳統文化。
學英語也一樣,讓學生通過英語文章、材料等的學習,了解西方人說話、做事等禮儀知識,了解其風土人情。
在課堂內外,可以抽出時間去介紹西方禮儀和節日的知識。如:在談及西方的感恩節、聖誕節時,可通過VCD、多媒體、圖片、書報資料等,讓學生觀看節目和閱讀文字,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平時在開課前播放音樂、英文歌、對話材料,營造語言學習氣氛。
教師可在課外組織各種文化專題講座。如外國節日、宗教習俗、餐桌禮儀、小費、問候語、禁忌語、體態語和手勢語等。教師也可幫助學生閱讀一些英文故事、報紙雜志文章,促使學生留心並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將有利於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新課程實施以來,初中英語教學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情感,把學習過程真正交給學生——但是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如把「對話」當做問答,把「自主」變成「自流」。獨自學習、探究學習等有名無實。
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筆者這里所提到的問題,可能對於其他同行有參考和借鑒作用。因限於篇幅,就寫到這里。
最後筆者想借別人的話結束本文——「在英語教學中,應當還孩子們說的權利。讓民主像一座橋一樣搭在師生的心靈至上。做老師的人,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做他們的好朋友。」讓你的英語課堂成為孩子們心靈所嚮往的最快樂的地方吧!
「講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在於誘導。善思則得,善誘則通;誘思交融,百煉成鋼。」
教學是一門科學,只要我們肯下功夫研究,會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突破口的。
參考文獻:
【1】張丹主編,《初中英語有效教學和諧課堂》,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2】王道福主編,《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3】於勇主編,《教學技能訓練》(中學英語),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4】胡春洞主編,《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5】包天仁主編,《基礎英語教改論壇》(初中教師卷·第三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E. 我想問一下「我們的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用英語怎麼說
There are tremendous changes in our wanys of learning.
If you need native speakers, you should put your question in English.
F. 求!!!英語高手翻譯 We live in a digital world now, and
我們生活在數字世界,和一個學生的技術需求已經改變。為早期年,說當你在小學的時候,你可以通過與技術都沒有。即使你有一個電腦,最好核對讓孩子熟悉圖書館。在這個年齡,前往圖書館,如家庭出遊。當你接近中學,計算機與互聯網接入變得更加的必要性。教師會經常給任務,要求學生使用互聯網的研究。在計算機技術的選擇,學生變得更難做–特別是當它涉及到手機。孩子會乞求他們父母的手機,特別是中學生。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這是一個安全問題:他們想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夠達到他們如果有必要迅速。為教師,手機可以用來記錄經驗教訓當學生缺席。但許多教師不喜歡手機。一些孩子發送郵件或講演。發送消息,還提出了一個問題,考試作弊。越來越多的學校現在禁止使用cell-phones.many孩子看到iPod作為必要的事情了。這些都是偉大的音樂,但他們什麼好為您的孩子的教育?也許他們做的。這是道格約翰遜的意見,一個教育工作者30年。約翰遜說,教育工作者應該接受所有的新形式在教室,包括iPod。「一些更多的theircell -比我們可以做我們的筆記本電腦,」他開玩笑。「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害怕。事實是,它更容易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比改變技術習慣了整整一代人。」
G. 英語教師研修日誌
研修日誌是學員在研修過程中的學習記錄,內容主要有個人學習的點滴感悟、收獲以及通過教學實踐後的教學反思和教學改進的設想。下面是我整理的英語教師研修日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英語教師研修日誌
能夠參與20xx年初中英語教師遠程研修班,我感到無比榮幸,研修雖然短暫,感覺也挺忙的,但是收獲很多。通過學習專家工作室的精典文章,我更新了教學理念;通過與教師們的互動交流,我學到了很多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當然,通過學習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地反思和改進。總的來說,通過這六個專題的研討,我受益匪淺,收獲頗多,本次研修學習主要有以下幾個點感受與收獲:主要收獲:
一、觀念不斷更新
研修期間,每天先參與專題討論,瀏覽專家工作室的文章和資源,再看文本,進一步熟悉每個專題的精髓,然後閱讀拓展材料,最後完成當日任務。學習後,讓我深深地懂得要想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課改,教師必須從根上轉變觀念。課堂教學是課改的核心,老師必須培訓學習,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自己的課堂產生精彩,讓學生喜愛你的課堂,讓新課改的精髓在你的課堂煥發光彩。過去也知道課堂的生成、三維目標等概念,但不系統,不深入,這次學習後,對英語課堂教學有了一個系統的、全新的認識。對於以後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我理解了英語教學我們平時所忽略的兩點:
1)英語學習和情意的關系:英語學習過程既是一個掌握英語知識的過程,更應是一個激勵情意的過程,學習英語與交流情意緊密結合,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整體,情意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受到英語學習的影響,情意的發展又能促進英語學習。學習英語伴隨著好奇心的發展,隨著知識的獲得,好奇心得到滿足,從而又產生了求知慾,求知慾進而得到滿足,從而發展為自信心,自信心不斷得到滿足與遠大的理想相結合,從而又形成了新的求知慾,新的求知慾又能促進新的更高層次的英語學習。因此,我們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情意的目標的實現,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持續有效的積極學習。
2)語言知識和交際的關系:我們通常是筆頭答題,而忽略實際交際,這是錯誤的,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獲取英語知識,更是為了提高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繼續學習習慣更好
通過研修,我養成了一種習慣,每天只要有空,打開電腦,瀏覽研修網站,看是否有新的學習資源,閱讀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材料。
三、不斷反思熱情更高
通過研修,我對比過去的教學,總結了自己教學中成績和不足,完成了十八篇質量較高的教研文章。如今,我又在不斷思索今年下期英語教學創新點及自己的課堂教學設想
四、存在的問題
學習時間緊,任務重,有的問題研討還不夠深入。2.教學任務繁重,覺得時間不夠用。
五、希望
1、網路研修的時間可以適當長一些,比如一到兩個月,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專家團隊把資源放在網上,學員隨時可以學習瀏覽,一、兩個月結束後進行總結。
2、平台上的資料永久保存並能供教師隨時學習。
篇二:英語教師研修日誌
通過這次研修,我對英語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首先,新課程理念標准認為,課程不是教材,教學也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是「知識移植」的過程。真正的教學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這種教學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的、尊重學生個性的、參與教學環境中的教學。要想有效的實施英語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明確目標
我們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學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課程標准要求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英語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同時,提倡教學中要以「口語交際」為主,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開口說英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改變英語教學方法
過去的在英語教學中總是老師講,學生記。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聽眾,學生自由練習很少,口語、聽力非常差。現在我們要轉變這種模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地位,提高學習效率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在教學中應把時間和空間多留給學生
合作學習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獨立思考就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將流於形式,質量不高。有準備的討論交流,才可能是高質量的交流。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給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一個教師對時間如何分配,直接反映這個教師的教學觀。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決定了探究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否則就是一句空話。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要在於老師的調動。在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後,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設計模仿、會話、口、筆頭操練、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教學活動中。雖然我們的教學條件有限,但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運用實物、自製教具來使課堂形象生動。
3、充分利用學生的差異
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要求是整齊劃一,束縛了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教師要重視尊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僅表現在學生的個體之間的差異,還表現在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這種獨特性是人的個性完善的內在資源。因此,我們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塑造和評價學生。不能用一個水平衡量學生,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和認識,讓課堂成為學生發揮個性的天地,成為自我賞識的樂園。
4、創造性運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傳統的教學與新課程教學有很大的區別,以往的教學只是要求講解知識點,而現在的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學習的能力。教師與學生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從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從獨立學習轉向了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發生了變化,從接受學習轉向探究式學習。
5、要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
怎樣能使學生動起來:(1)激發學生在課前准備階段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認真地鑽研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教法。我們在備課時,不僅僅局限於我們老師自己備,同時也可要求學生參與。如我們在准備教具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准備,盡可能做到自己手裡有什麼,學生手中有什麼。比如在教26個字母時,可以讓學生在上課之前自己製作一些字母卡片;在教 0--10的數字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准備一些電話號碼、門牌號、郵編等卡片。(2)引導學生在導入新課階段動起來。是否成功地導入新課直接關繫到這堂課的順利進行。我通常都是都是通過值日報告來導入,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口語,一方面訓練其他學生的聽力。這種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每天如此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如果教師能增加一些新花樣,變換一下方式的話,學生的注意力一定會保持集中。如可以小競賽、講故事、做游戲等等。(3)鼓勵學生在練習中動起來。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在操練中我們不但要學生動口,而且還應讓學生動腦、動手、動表情、甚至可以把教室當作舞台讓學生去表演。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直觀的情景下輕松、愉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英語作為一門與漢語完全不同的語言學科,它有它自己的詞彙、語音和語法規則。只有對這些知識掌握牢固,並達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練程度,才能比較自如地運用英語進行口頭或筆頭交流。英語有大量的詞彙、復雜的語言規則和時態變化,如果我們沒有弄懂這些東西,要想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寫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那是不可能的。新課程改革強調能力,但更應注重基矗處於基礎教育階段的初中英語教育,可謂是英語學習基礎的基矗雖然現在從小學三年級開設英語課,但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小學英語課在許多學校可能根本是形同虛設,名不符實;所以說初中英語基本上是大部分地區英語教育的啟蒙教育,其目的應是學習一些基本知識和培養一些基本技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而不應是重在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在這個階段,過分的強調學生聽說能力,則違背了英語外語學習的規律,只能是欲速則不達。那種完全以聽說能力代替所謂的語言能力的說法我覺得是不太合理的。
教師以學生的英語學習為中心,扎實抓好課堂教學,讓學習落到實處。現在很時髦的提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對於有些連英語的皮毛都尚未鬧懂且情緒極易波動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很少有人知道教學的重難點,很少有人掌握得了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以我個人覺得課堂的主動權還是應該屬於老師的,老師來安排和調節課堂教學活動,監控教學過程。
以上幾方面就是我對這次遠程研修的總結。
篇三:英語教師研修日誌
這次,我能夠參加初中教師培訓,十分榮幸。聆聽著專家們的精彩講座,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的,因為每一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講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在這里,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下面就本次培訓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與心得。
一、提高了對課程改革的認識
原先我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到位,總覺得改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有這個必要嗎?通過培訓後認識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學生如何獲得知識轉變為如何獲得技能,就如古人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這個觀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這個觀念的引導,在今後課程改革中盡管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挫折,但我會去探索、解決,而不是躲避,因為希望就在前面!
二、進一步更新了教學理念
此次學習使教師們在教學理論和教育觀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補充。這一切都為教師們開辟了新視野,使我們改正並更新了頭腦中原有的死板的教學思想的觀念。通過學習,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認識到自己以前那種傳統教育教學的師生觀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想跟上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步伐,就要首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增強熱愛教育事業的信念。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是基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開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中的「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教學雙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教師主課堂的慣例,徹底拋棄教師心靈深處沉積的傳統的專制思想觀念。師道尊嚴的思想在課堂上令學生不敢多說不敢質疑極大地壓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們教師只有從觀念上更新,允許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心理安全」環境和無拘無束的「心理自由」環境,才能創造出師生平等、共樂融融、共享教學民主的氛圍。
三、進一步轉變了學生觀念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在現代社會里,必須教育民主化,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有尊嚴,學生也有尊嚴,每一個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品德是否有缺陷都有他的尊嚴。教師要發自內心的愛學生,努力發現學生多方面的優點,欣賞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學生只有感受到老師的愛與尊重,方能愉快地學習,健康的成長。在信息時代,教師很多方面的知識都可能不如學生,那麼必須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相互學習的夥伴朋友關系,真誠地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在聆聽示範課時,能真實的感受到什麼是真正的尊重學生,教師不是虛情假意的表揚,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教師能從學生角度出發,揣磨學生學習心理,學生化的語言更利於學生接受,表現出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四、進一步加強了對課堂教學的認識
教學要做到「三實」:真實、朴實、扎實。所謂真實,就是課堂教學要以生為本,真學、真問、真思、真悟、真練、真會、真愛。所謂朴實,就是教學風格要樸素,不要嘩眾取寵,為一些時尚的東西沖擊課堂。所謂扎實,就是課堂教學要講究實效,一堂課下來,學生要有收獲,要有明顯的提高。課堂教學要少一些浮躁的東西,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照樣能把課上的很精彩。
五、形成了新課程標准下的評價理念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評價的標准已發生重大變革,准確理解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理念,認真研究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對教師分析與反思課堂教學行為,提高專業化水平都有直接幫助。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評價應把握好以下點:把握課程標准,明確評價目標:評價目標要清晰、有價值,要體現學科特點;強調學生既是評價對象,也是評價主體;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採取多種學習評價方式;採用開放的教學評價方式。新的課程評價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一定要本著為師生發展服務的原則,既要關注教師對課堂教學作出較為准確的評價,同時,才可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使改進教學沿著正確的方面發展。
六、認識到了成長為「名師」的前提和條件
專家從不同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名師的含義,使我們認識到名師的標志是:人格完善、學識淵博、教藝精湛、業績超群;使我認識到要想真正成長為一名名師所具備的條件:要有完善的知識結構;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善於學習、勇於實踐、勤於反思的思想等。名師的成長、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與本人的天賦和努力,也離不開校長的發現、培養、指導,同事的關心、幫助,專家的引領、點撥,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扶持等。使我也知道了「有激情,愛讀書,善於思考,勤於總結」 ,要做「研究型教師」,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
七、師德水準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在本次培訓班的學習中我們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滿智慧充滿愛心的事業,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是多麼重大。不管是特級教師成長事跡報告,還是各位專家的案例分析,都使我們受益匪淺。從這些優秀的教師身上我們不光學到了教學、研究的本領,而且學到了如何做人為師。對學生要「真愛」,對工作要「真干」。寫在紙上的是思想的足跡,化作動力的是思想的延伸,我們得到的是人格的提升、生命的升華,使我們補了元氣、添了靈氣、去了驕氣,使我的教學生命煥發出新的生機。
八、認識到要迅速提高教師的水平,必須走教師專業化發展
未來教育需要這就要求教師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的頭腦。面對21世紀飛速發展的教育,要使自己在專業的道路上不斷成長,就應努力走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學術道路。這一點對我的啟發很深,的確,面對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面對發展的時代,面對變化的孩子,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教育需要研究型的教師,「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是「教書匠」,只有不斷地研究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才能提高工作效益,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素養。作為骨幹教師更要強調反思學習,提出自我學習、自我專業發展的計劃,撰寫教育筆記,經驗總結或論文等,全方位提升自己。倡導終身學習、樹立教師的危機意識。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總之,本次培訓,不僅使我在知識上獲益匪淺,而且更使我們感到教學無止境,任重而道遠。在學校的教育改革中,作為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我們應當積極投身於新課改的發展之中,成為新課標實施的引領者,與全體教師共同致力於新課標的研究與探索中,共同尋求適應現代教學改革的心路,切實以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學,適應現代教學改革需要,切實發揮新課標在新時期教學改革中的科學性、引領性,使學生在新課改中獲得能力的提高。在這里,我看到了審慎嚴謹的老師,志同道合的同學,我感到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教育之路上,我並不是一個人在上下求索。我們會繼續努力,為教育貢獻自身的力量!
H. do examinations do more harm than goodwhy請大神用英文
I've been acting like an egg striking a rock. What is this egg? It's the campaign against the old-fashioned way of teaching Intensive Reading . And what' s the rock?. It' s the old-fashioned way of setting exams. So long as the old type of I.R. examination remains in force, the campaign against the old method of teaching I.R. can't win. It's like an egg striking a rock.
我的行動就象是以卵擊石。這個雞蛋是什麼?它就是對應試教學法的反對。什麼是岩石?它就是應試考試的方式。只要應試考試仍然有效,反對應試教學法的行動就不可能贏。
Many people agree: Yes, this old-fashioned I.R. (OFIR) is certainly intensive; it calls for most intensive work by the students. But it doesn't teach them how to read. The more intensively the students study, the fewer books they read.
許多人同意:是,這種古板的應試I.R. (OFIR)教學一定是高度集中的; 它要求由學生來做高強度的工作。但是它不教他們如何讀。學生的學習越集中,他們讀的書越少。
And OFIR doesn't teach them language well either. Learning a language means learning to use it. OFIR doesn't do that. It teaches mainly about the language.
並且應試OFIR不教他們學好語言。 學會語言就意味著學會使用它。 OFIR不那樣做, 它主要教語言。
Well, if so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gree that OFIR doesn't teach people how to read, why aren't they willing to give it up? Because of that rock - the rock of the old examination system. If that rock is not smashed, the egg is smashed. The campaign against OFIR can't be won.
那麼,既然許多老師和學生知道應試OFIR不教人們閱讀,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放棄它?因此老式應試考試這個岩石。如果那個岩石沒有搗毀,雞蛋搗毀。反對應試OFIR的行動就不可能取勝。
Many I. R. exams, until now, have actually include reading material studied ring the term. Does that examim how well the students have learnt to read? No. It examine how well they have learnt by heart the reading texts and the explanations the teacher has given them. A student might get high marks on such a test without having learnt to read much better than before she took the course. A true test would consist
of unseen passages. That would show how well a studew could read and how much she had learnt.
實際上許多應試考試,直到現在,每學期都有學習讀物。那些考試對學生學習閱讀有什麼幫助嗎? 沒有.因為它只是考察學生背會了多少書本和老師給他們的解釋說明。在這樣一個不需要學會閱讀的應試考試中,和上課之前相比,一個學生可以在這方面獲得很高的分數.而一個真實的測試由看不見的文章組成. 它能顯示學生閱讀的程度以及內容。
Is that so important? Yes. A college student should know how to read and should learn to read much and fast. She should, on graation, have read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pages, dozens and dozens of books. .
那是否很重要?是。大學生應該會讀並且應該學會快速地大量的閱讀。 她應該,在畢業時候,已經讀了數百和上百頁、十二個和數十本書。
How else can our students inherit the knowledge that mankind has gained through the ages? For that is what China must do in order to modernize.
除了這種辦法之外我們的學生又怎麼能繼承人類一代一代的文化遺產? 那是中國為了現代化必須做的。
Of course, reading in itself is not enough. We must think - think about what we read and analyze its content, idea, and approach. "Cultivate the habit of analysis." That is the aim of ecation. But we must have something solid to analyze. We must have som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of nature, of society, past and present, Chinese and foreign. So we must read much. Therefore we must learn to read fast.
當然,只是閱讀還不夠。 我們必須思考,分析它的內容、想法和方法。 「培養分析習慣」。那是教育的目標。但是我們必須有堅實的事實去分析。我們必須有有關世界的一些知識,自然的,社會的,過去的和現在的,中國的和外國的。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快速地和大量地閱讀。
Naturally, we do need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language. We do need to know some grammar. But grammar is only a means to an end, not an end in itself. For grammar, after all, is theory. And "what is theory for and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 It comes from practice and serves practice." The same applies to grammar. So we need to do some intensive reading for the sake of extensive reading, for the sake of reading whole articles, whole books. A little theory goes a long way. The final test is practice.
自然,我們確實需要學習語言。我們需要知道一些語法。但是語法本身不是我們的目的。對我們的目的來說它只是手段。語法終究是理論。並且「理論的目的和它的來源是什麼?它來自實踐並且服務實踐」。同樣適用於語法。因此為了讀全部文章,全部書,我們需要為廣泛的讀書做一些集中的閱讀。一個小小的理論走了很長的路。最後的考試是實踐。
True, reading is far from the only source of knowledge. Reading without observing life and taking part in life, without experimenting, will proce bookworms, not modernizers.
其實,閱讀遠遠不是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 如果閱讀離開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將成為書痴,而不是現代人。
This does not show that all kinds of I. R. are absolutely useless and should be scrapped. Some I . R . should be kept but it should be kept within limit. It should not be "the super-power course", riding roughshod over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aking over most of the timetable. And what I . R . we keep and teach should not be so long and so hard that the teacher is forced to use the ck-stuffing, lecturing method. And it should not just focus on "words, words, words ". It should focus on meaning, on ideas, on understanding, on communication - on forests as well as on
trees.
這不表示,各種各樣應試教育是絕對無用的,並且應該廢棄。有些部分應試教育應該保留,但是應該是有限地保留。它不應該設立「超級課程」,完全不顧語言教學且佔用大多數時間。我們保留的應試教育不應該這樣長和這樣難,以免老師被迫使用填鴨教學方法。並且它不應該僅局限於「詞彙」, 它應該專注於意思,想法,了解,交流,也就是要關心森林而不只是樹木.
But as long as students are forced to get good marks in order to get good jobs; and as long as teachers want their students to get good marks so that they themselves can gain fame as good teachers, then everything depends on examinations. It depends on what sort of exams
we teachers set and the ecational authorities demand. Until we reform our exams we can hardly reform our teaching methods.
但是,只要學生被迫追求高分和好工作,只要老師想要他們的學生得到好成績,以便他們自己可以獲得好老師的名望,那麼一切就取決於考試。它取決於我們老師設置的考試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除非我們改革我們的考試否則我們可以幾乎不可能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
So let's launch a new campaign, to discuss and reform the exam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tinue the campaign against OFIR, the super-power. We need to fight on two fronts at once. Otherwise we'll be eggs striking rocks.
因此讓我們展開一場新的行動,談論和改革考試制度, 並且同時堅持反對應試教育,以及超級大課。我們現在需要馬上開始這場行動。否則我們將是以卵擊石。
I. 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開始正式接受英語的黃金時期,那麼如何在漢語環境下實施英語教育,更具體的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做好小學英語的教學工作也是我們每個英語教師關心和研究的問題。
一、小學開設英語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一個學習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國際競爭也日趨激烈,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現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標志是信息技術。眾所周知,當今國際上,英語已成為世界性的通用語言,學習英語已不僅是與國際發展接軌的需要更是我們學好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而我們國家要想更好的對外開放跟上國際時代潮流,就首先應當使我國公民具備使用外語的基本技能。
但是,由於底子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設備條件有限,又缺乏較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特別是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單一,因此,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的速度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聽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模擬表演創設情境,往往受時空限制無法全部做到,在這種情況下,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移植情境,形象生動地再現有關對話的時空,做到聲像結合,圖文並茂,這適合小學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齡特點。教師將學生要學的對話融入其中,會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在語言與表達對象之間建立起來聯系,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自覺、更有趣的進行英語交際行動。
教唱英語歌曲,學講英語小笑話、小故事、還有演話劇、童謠、小詩、繞口令、猜謎等等,形成輕松的學習氣氛。不少小學英語學習內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達,這有助於激發興趣和分散難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音樂與英語一體,能幫助學生理解對話,表現情景內容,創設有聲語言環境,使學生自然投入。在唱歌過程中,體現歌曲中的交際情景。英語小笑話和英語小故事不僅教師講,而且要讓學生學會講,讓學生從機械、呆板、單調、緊張的學習環境中解脫出來,消除學習疲勞,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發展對策
(1)教學中真實語言學習環境的創造
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就是在課內創設更加真實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去進行交際。」真實性問題一直是外語教學界探討的重要問題。隨著英語教學法,特別是交際法不斷發展,英語課堂教學的真實性問題已經遠非使用原版教材那麼簡單。
因此,教師要科學地把握英語教學的目的,優化課堂的教學過程,將整個課堂設計成一個交際活動的「舞台」。使學生的交際能力在真實的、創新的環境中得以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有效的方式來感染學生。例如:在英語課堂中盡可能多地使用英語,教師也可以利用一種最普遍的方式也能為學生們創設生動的學習環境,那就是「課堂提問」。利用提問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就能對語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像,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
隨著新課程持續、深入地實施,英語新課程理念已逐漸深入教師思想,並能普遍體現在常態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們為構建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嘗試。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多層次地復雜的語言能力的培養,這樣有利於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教師應有計劃的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講故事、朗誦、演講、唱歌主題班會等。這樣,學生的語言在真實的語境中實現了真實化、生活化,學生的語感也進一步形成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課堂教學的評價
課堂教學的評價是一門藝術,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准確的使用評價手段,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著積極的作用。英語新課程標准中強調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注重激勵、注重發展、注重能力。通過評價的方式,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課程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例如,學生在小組對話後,教師對小組中對話不很流利的學生說:「如果你不是太緊張的話,肯定說得更好,繼續努力,加油啊!」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學生課上除了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和表揚之外,更希望獲得同學們對他的認同。因此,教學中我們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因為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有著不同的認識,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去正確的積極的看待別人的表現。教師要經常採取自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等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
小學英語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
1、鼓勵式教學
1.1、「精神「鼓勵
現在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裡都是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家人們都寵著護著,聽不得批評,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時也是一樣,不能因為學生一時的錯誤而經常批評,這樣會使他們產生叛逆或者厭惡的,因而對英語產生厭煩的心理,不喜歡就會沒興趣。採用鼓勵法來改變這一狀態,例如我們在課堂上創造幾句朗朗上口又簡單的鼓勵口號,比如:good、good、verygood!perfect、perfect!×××go、go、go!等等並配有拍手、拍桌子等一些簡單的動作,使學生們的單詞與拍手聲富有一定的節奏感。當孩子們回答對問題時,表現優秀時其他同學們就要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孩子們都會積極的回答問題,渴望回答問題,獲得同學與老師的表揚。
1.2、「物質」鼓勵
在課堂上個教師除了有「精神」上的鼓勵之外,我們還可以有「物質」上的鼓勵,一個小小的不粘膠,小小的紅色印章,小小的一朵小花都可以成為我們鼓勵孩子們的道具。這樣的獎勵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表揚鼓勵分發,也可以一個人的形式進行表揚,在課程結束時為表現突出的學生分發小獎勵,這樣他們不僅可以獲得老師的表揚,同時也可以放學後獲得家長的表揚和鼓勵,獲得了雙豐收的效果。不斷地獎勵可以建立學生的學習英語的信心和成就感。
2、英語兒歌式教學
歌曲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接受和學習的內容,英文兒歌也是如此,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哼著押韻的歌詞,學生們可以很輕松的接受這樣全新形式的英語學習方式。通過學習歌曲來學習英語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為兒童所熟悉和喜愛的兒歌中,有大量內容反映了對兒童的思想及行為培養的內容,兒歌的內容都是積極向上的,詞句都是簡單易懂的。
歌曲的抒情性和表現性以其音響、旋律、節奏、復調等因素作用於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心靈的共鳴。通過英文兒歌,把原本顯得抽象的英語教育變得具體和生動起來。通過念叨理解,既有利於發展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鍛煉心志和陶冶情操。
3、游戲式教學
游戲教學就是指在教學的課堂上,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適當的加入一些游戲環節來活躍一下課堂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要學習的英文單詞,句子等融入到游戲環節中,使學生在輕松游戲的過程當中就能獲得知識。游戲教學可以分為兩種形式:
3.1、個體游戲法
個體游戲是指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每個游戲都是在為自己爭取獎勵,獲得成功。比如我們在學習新的單詞時,可以選幾名同學站到班級的前面,把單詞進行分解,每個孩子選擇性的拼說一個或者幾個字母,字母拼說完後的下一名學生來讀出單詞,拼說錯的就要被懲罰不能進行游戲了,最後一名獲得勝利。單詞接龍、猜字母等等這些游戲對學習新的單詞拼寫會有很好的效果。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這樣的小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會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生會感覺到學習無壓力,學習很快樂。
3.2、小組游戲法
小組游戲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的成員們可以通過集體比賽來為小組獲得分數,最後哪個小組獲得成績高就由那個小組獲得最後冠軍,整組隊員都會有獎勵。這樣不經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增強的大家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小組游戲中不是一個人的舞台,而是大家的展示,每個人都要表現出色,發揮特長這樣才會獲得成績,一個人的不專注,或者小動作都會影響集體的成績。比如咬耳朵游戲,幾個小組同時進行比賽,老師講一個英語的句子小聲的告訴每組的第一名同學,大家通過咬耳朵的方式傳遞句子,哪一組的最後一名同學最快的說對句子就算勝利。課堂上適當的游戲對學生起到一個樂於參與,樂於爭先,樂於學習的效果,這就帶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門語言的學習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語言的方法是多樣的,作為一名小學的英語教師,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用這些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悟性和靈性,讓他們從起跑線上來接受這門新的語言,對這門語言感興趣,來為他們今後的英語學習之路走得更好、更遠。
一、運用綜合教學技能,體現思維美
1、以多媒體手段展示教學環節
現代課堂教學中,仍以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和一張嘴巴來完成教學,顯然是單調乏味的,這時,多媒體教學就能分擔教師的辛勞,用多種美育形式打開學生的心扉。多媒體教學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於一體,能起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聞其聲的效果。如教學4B
Unit7 At a snack bar時,利用多媒體出示snack bar 的圖片和各種食物、飲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並且在操練「Here you are」的同時播放音樂,讓學生耳目一新,讓學生理解自然更深刻,記得也更牢了。又如教學現在進行時態的句子時,通過形象的動畫、悅耳的音響,把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中,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很快學會了諸如「I am reading English.」「She is dancing.」「Helen and Nancy are flying kites.」等句子。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輕松,還陶冶了美的情操。
2、藉助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的魅力實施教學
音樂、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從兒童心理特徵來講,學生在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鬆弛、愉快、滿足的同時,會產生興奮情緒。在課前和課後引導學生唱一些英語歌曲,不僅消除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緊張心理,而且可以使他們從中文思維的狀態漸漸進入英語思維的狀態,把他們帶入一個輕松、和諧的英語氛圍中。課堂的調節、課後的鞏固也可以借歌曲來完成。如復習職業時,引導學生邊唱「a farmer, a worker, a driver and a waiter」,邊做表示各種職業的動作,真可謂是其樂融融。
舞蹈對孩子們的吸引力也很強烈。例如在教學4B Unit6 Let』s go by taxi時,教師可利用兔子舞,讓學生一起跳「Left, left, right, right, go, go, go to school」,然後再替換所授的其他單詞,可以是「Left, left ,right ,right ,go, go, go to the library」,並且讓學生用英語邀請其他學生加入,或是其他學生用英語說加入其中。在跳舞中讓學生感知語言、習得語言,使他們的身心獲得巨大快樂。這些「美」的教學手段,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極大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美的鑒賞能力。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延伸教學
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這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鞏固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而且還能拓寬學生視野,給他們提供一個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享受學英語的樂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英語課外活動形式很多,但教師應該選用那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生動活潑,簡單明了,能寓教於樂的.活動形式。譬如,英語朗讀比賽,以課本所學課文為內容,要求學生按一定的語音規則去朗讀,參加人數不限,可自願報名,可以組織學生評委進行評分。這種活動不僅讓學生培養和提高了語音能力,也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有了更深的掌握。此外還可以開展「英語游園會」、「英語歌曲演唱比賽」、「英語故事會」等活動,這些活動既可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又無須花教師過多時間,而且能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二、營造真實交際情境,體現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小學英語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自然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信息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和英語語音語調。
教學語言是整個教學活動的物質外殼,是教師傳情達意的符號系統,它的好壞直接制約著教學活動。枯燥無味的語言缺乏生機,使人產生厭倦的心理情緒;而抑揚頓挫、風趣詼諧的語言充滿活力,能吸引學生,激活思維,使課堂生機盎然,優質高效。因此,英語教學的語言不僅要具有與其他學科一樣的形象性與確鑿性,還應追求語言的音律性和幽默感。
1、教學語言的音律性
小孩子喜歡朗誦詩歌,充分說明了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對人的作用。那抑揚頓挫、韻律和諧、節奏明快的語言,像嘩嘩奔淌的流水,調動了孩子們所有的感官,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掌握後也不易忘記。像牛津版課文中的Say a rhyme這部分內容,學生往往背誦得比較熟練。所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聯系的知識編成一段段富有節奏的順口溜,再輔以豐富的表情、大方得體的教態,可以使整個課堂宛如一場醉人的配樂詩朗誦,學生從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興趣和聽說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如4B教材中學了食物單詞後,教師可以將其編成一首兒歌教給學生:What would you like ? I』d like a hamburger.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sandwich. How about you? How about you? Some noodles, please. Some noodles, please. 學生一邊說一邊打節奏,然後替換其中的食物單詞,這樣,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吟唱中記住了單詞和句型。
2、教學語言的幽默感
教學語言的幽默感也是課堂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幽默本身是一門藝術,是美感的外在表現,是道德的自然流露,是理智的具體反應,是教師人格美的示範。它集中體現了智慧美,給學生以美的啟迪、美的熏陶。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不知不覺地塑造自己美的心靈和美的情操。富有幽默感的教師,容易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控制,更善於緩和課堂中的緊張局面,也更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處理矛盾,從而造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氣氛,學生就可能會在輕松的笑聲當中對課堂知識掌握得更深刻。
比如,在講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則小幽默:一隻母貓帶著一隻小貓到森林裡去,他們看見一隻狐狸在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這時,母貓學老虎叫了一聲,狐狸逃跑了。母貓語重心長地對小貓說:「孩子,你看,學好一門外語是多麼重要啊!」這個笑話不長,卻有一定的哲理性,學生非常感興趣。
三、使用恰當無聲語言,體現教態美
教態是無聲的語言,它能對有聲語言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可以使教師通過表情讓語言的表達更加准確、豐富,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教師親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專注的眼神可以使學生產生安全感,消除恐懼感,縮短教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教師熱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學生獲得最直觀、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瀟灑得體的身姿手勢,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如教師每當上課鈴響,總是精神飽滿、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並親切地向學生問候:「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每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總是微笑著豎起大拇指說:「Excellent! Good, you are right.」然後點頭致謝:「Thank you very much.」反之,則搖搖頭或擺擺手並鼓勵學生:「Don』t be afraid. Next time you can.」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莊重美好的形象、准確生動的語言、恰到好處的手勢、適當的幽默表情都能很好地把語言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始終在美的氛圍中獲取知識,這必將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完美的教態是教師完美修養的外在表現,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誠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在《詩藝》里所說:「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同樣,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情態、健康的心態,才能充分發揮教態藝術的功能,使學生在課堂上陶醉於你的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設計知識展現形式,體現板書美
板書是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的高度濃縮,是教師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對教材的一種藝術再創造。板書設計要文字精練、一目瞭然,運用的色彩要和諧,圖形、表格等構圖要清晰,創造板書的形式美可以強化課堂教學效應。板書形式的美,順應了學生喜新、好奇心理,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產生美的思索。
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寥寥幾筆畫出生動形象的簡筆畫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設計精美的板書更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板書不可過於繁雜,應力求簡練、漂亮,高度概括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2 At a party中,教授人體部位時,教師在黑板上畫上一個人的頭部,然後標出人體部位的單詞。這樣的板書比在黑板上單一的板書單詞要美觀,更重要的是便於孩子們理解、記憶。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讓學生畫出朋友或父母的肖像,並且標上所學的單詞,孩子們躍躍欲試,做完後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五、創設和諧教學環境,體現情境美
提到教學環境,可能更多地想到教室的美化、布置。教室是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如果通過布置、美化,使教室呈現出一種自然、平靜、整潔、向上的氣氛,顯現一種和諧的美,無疑有助於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教學中,教師也應特別注重教學情境和氛圍的設計與創造,根據教學內容要求設計布置場景,融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感到新鮮自然、親切愉快,完全沒有疲勞感。
教室的布置,教學場景的設計,屬於教學環境中的顯性因素,其理論依據在於小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佔優勢。無意注意往往是刺激手段的外部特點引起的。無意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促使其主動的學習。在教學Unit4 Buying fruit時,教師准備一些水果,並且讓學生帶些自己喜愛的水果,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水果天地,然後在老師向學生采購水果的情境下,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言談中產生真實感,從而激起探索的情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掀起學習的高潮。
隱性的教學環境是課堂教學的心理環境。顯性環境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環境直接作用於學生。隱性環境則與教師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要創設良好的、寬松的課堂心理環境,教師就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如果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他們不僅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而且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本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緊張。因此,教師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較好的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以自身的心理健康為基礎,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心理環境去影響學生,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
有效情境教學是一種符合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更讓他們在模擬的交際情境中學習語言,獲得能力,從而使英語課堂走向和諧有效。
拓展:小學英語課堂的練習說明
(一)練習的目的和教師的作用
學習一種新語言,應使學生學會盡可能運用這種語言去表達實際意義。練習這個步驟的主要目的是在前幾步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操練(Drill)的基礎上,集中訓練語言的熟巧和流利程度,檢查前面所學知識的鞏固程度與教學效果。通過大量練習使學生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語言技能,並進行多層次的運用,使這種技能進一步發展為進行初步交際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較熟練而獨立地運用所學簡單語言的能力。所以,這一步驟不只是訓練准確性,更主要是訓練流利程度,練習「用」,即用語言表達實際的意義,而不僅僅重復學說孤立的句式。這一步的目的是訓練學生逐步脫離教師試著獨立運用語言。
教師在這一步驟中的作用應是監督(Supervisor或者Inspector)、監聽(Listener)和裁判(Referee)。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實踐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實踐,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控制,讓他們試著獨立地運用語言於實際交際之中。在學生練習時,教師在班上四處走動巡視,輔導,仔細聽他們練習,觀察情況並適時地給予必要的幫助,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語言。同時也是檢查前面幾步教學活動的效果,一旦發現疏漏便及時加以彌補或調整。
(二)如何進行練習?
許多教師原來習慣於採用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 approach)的全方位的控制教法(fully controlled practice),即教師一人講,全班學生靜聽,教師花費大量時間講授語法,甚至用大量的中文講解。然後教師讀,學生也跟讀,教師說什麼,學生跟著重復什麼,反復進行,學生沒有多少選擇自由,只能跟著教師死記硬背,沒有自己發揮、運用的餘地,過後學生只能重復教師說的話,而不會實際應用。
那麼在語言訓練中如何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呢?這好比教學生騎自行車,教師要先講講騎車的要領,如怎樣掌握平衡,怎樣扶把,怎樣協調手腳的動作,還要膽大心細,向前看,等等。但是只聽教師的講解,即使記住所有的要領,並不等於就可以熟練地騎車,還必須進行實踐,反復練習才能學會。
學習語言也同學騎車的道理一樣,需要實踐,需要練習,同樣要經過這樣幾個步驟:控制性練習(Controlled practice)、半控制或指導性練習(Semi-controlled or Guided practice)和不加控制的或自由的練習(Uncontrolled or Free practice)
下面分別舉例說明各個層次的練習。
1.控制性練習(Controlled practice)
這一層練習主要是機械性重復(Mainly mechanical repetition),鼓勵學生准確模仿,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例如前面所述的操練(Drill)就屬這一層練習,主要是用來訓練語音、詞彙、語法句型等基本功的。
2.指導性或半控制性練習(Guided or Semi-controlled practice)
這個層次的練習顧名思義就是有些控制,給予指導,但給學生一些選擇的自由。這類練習有:
1)替換詞對話(Substitution dialogues);
2)情景對話(Situational dialogues);
3)問答練習(Ask and answer)。
上述三種形式的練習貫穿於全套小英教材。每課的對話都是有實際意義的情景對話,也都是替換詞對話,均可進行問答練習.
3.不加控制的或自由的練習(Uncontrolled或Free practice)
這類練習比起前一類練習,層次提高了一步。即難度加大,要求學生掌握語言材料,逐步學會自己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流利的會話,培養初步獨立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方面的練習要求學生能夠較自由地運用所學語言表達一些實際情況。比另外還有扮演角色(Role play),做游戲的練習等都是很好的運用語言的練習。這些練習也都很有趣,學生也願意做。
J. 教育方式的改變四級英語作文怎麼寫
教育方式的改變四級英語作文這樣寫:
首先,通過審題可以按照議論文的寫作結構去完成本篇寫作,即採用三段論的寫作方法,這符合英語文章總分總的行文結構。其次,確定為議論文之後,先確立寫作大綱。
第一段為現象引入,即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教育方式發生了改變,然後可以從兩方面去分析這樣的現象,有好有壞。
第二段可以展開說明兩種觀點及其支撐論據。
第三段就是常規的總結教育方式的改變有好有壞,只要能夠完成教育都是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實現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徑,包括教師直接指向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及學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客觀規律和原則的反映和具體體現,正確地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主要的是依據學生個性特點為基礎將科學文化知識內化為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