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財政學常用的分析方法

財政學常用的分析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5 08:08:37

① 學習公共財政學的基本方法

導論部分:市場經濟的本質(從概念分析)、市場失靈的表現形式及內涵、財政的三個基本特徵 、財政職能及內涵、稅收對總供需平衡的影響、財政經濟形勢判斷方法、掌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財政改革的歷史進程
財政學理論基礎:公共品與准公共品 、公共品供給的均衡分析 、掌握公共品理論中的鮑溫模型及其他模型 、正外部效應對資源配置影響及政府矯正途徑、公共選擇理論的基本框架以及抉擇方式
財政收入概論導論:公共收入和財政收入的無謂損失經濟分析 、闡述財政收入結構及構成的影響因素 、我國財政收入面臨主要問題及改革重點(條條框框+解釋)、
稅收原理:稅收的經濟作用(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及其本質差別) 、稅收設置原理並舉典型案例、稅負轉嫁基本方式及一般規律
稅收制度啊啊:稅收的分類(簡要了解)、我國目前的稅制 、增值稅設計原理、計算、體制性歸屬政策 個人所得稅計算
國際稅收:.國際重復課稅分類及產生原因\進口關稅的經濟原理、所得稅國際協調一般規律 、.國際避稅主要形式 P214-215
財政支出概論:公共支出及原理 、財政支出增長趨勢的理論解釋 (這一考點不需要深入了解內容,只需要知道人名和理論的名字)、怎樣把握公共支出增長規律及結構變化趨勢、.財政職能及內涵 、.財政支出效率及評價、財政支出的管理(含義) 、政府采購的優化選擇與調控作用、
購買性支出:購買性支出的經濟作用與效應 、購買性支出的預算管理(這一考點需要知道哪些單位、部門是哪種管理形式、行政體制改革 、公共教育、我國支農政策及戰略目標
很多都是要求准確記憶的,還要注意結合時事,多關注時政。

② 誰有財政學的復習大綱

財政學復習提綱
第一章導論
1.財政的一般概念
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憑借政治權利,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參與社會產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經濟活動,並通過政府經濟活動使社會再生產過程相對均衡與協調,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社會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國民經濟穩定與發展的內在職能。

2.財政的職能
維護國家的職能:維護作為國家治理主體的政府,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國家安全。
資源配置職能:有限的社會資源在不同經濟領域、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部門、以及不同行業間的分配比例。
收入分配職能: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實現收入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公平分配,將收入差距保持在社會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穩定經濟的職能:(經濟穩定: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
監督管理的職能:財政通過一定方式對財政資金運動進行監督,控制,對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進行考核分析的功能和職責。

第二章財政學的研究方法

2.實證研究的方法
實證數據的取得:文獻檢索,實地調查,可控實驗
實證數據的運用:統計分析,計量經濟學分析
3.規范研究方法
規范研究與福利經濟學
帕累托最優標准和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
社會福利的衡量與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

第三章公共產品與外部性
1.公共產品概述 p36
公共產品:政府領域為社會提供的各種物質產品和服務,它是由政府提供的、用以滿足整個社會無差別共同需要的產品。
私產品:是指主要由市場領域提供的、用於滿足社會生產者和勞動者個別需求的產品。
混合產品: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產品。有俱樂部產品和公共資源產品兩大類。
2.公共產品的特性:
1) 非排他性:消費者在消費某種產品或服務時,並不能排斥其他消費者同時消 費該種產品或服務。
2) 非競爭性: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一名消費者其邊際成本為零,新增消費者並不降低原有消費者對該公共產品的消費水平。
公共產品同時完全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3.公共產品的均衡供給
公共產品供給局部均衡---鮑溫模型,林達爾均衡模型
公共產品供給的一般均衡條件:每個社會成員的邊際替代率之和等於產品之間的邊際轉換率。
4.外部性
1) 外部性,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負外部性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2) 外部性的私人對策
科斯定理: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者說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科斯本人從未將定理寫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試圖將科斯定理寫成文字,則無法避免表達偏差。關於科斯定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的,並且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那麼,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
企業合並
3) 外部性的公共對策、
庇古稅
排污費
許可證
政府管制

第四章 財政支出概述
一.財政支出的分類 P62
(一)按政府收支科目分類
包括基本建設、流動資金、挖潛革新改造資金、科技三項費用、地質勘探費、支援農村生產支出、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撫恤和社會救濟費、國防費、行政管理支出等。
(二)按國家職能分類
經濟建設費、國防費、行政管理費、社會文教費和其他支出五大類。
(三)按財政支出的直接補償性分類
包括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
1、購買性支出:指政府在市場上購買商品和服務所發生的費用,包括購買日常政務所需的和用於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
2、轉移性支出:指政府資金無償的、單方面的轉移,包括補助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等。
3、兩種支出的分析:購買性支出對社會的生產和就業有直接影響,對收入分配只產生間接影響;轉移性支出對收入分配產生直接影響,而對生產和就業的影響是間接的。
二.財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P67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針對政府確定的項目目標,提出若干建設方案,詳列各種方案的所有預期成本和預期效益,並把它們轉換成貨幣單位,通過比較分析,確定該項目或方案是否可行。
步驟:①確定政府項目要實現的目標;②列舉成本和效益;③測算成本和效益;④測算貼現成本和效益;⑤選擇決策標准;⑥選定項目;
(二)最低費用選擇法
不能用貨幣單位來計量備選的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而只計算每項備選項目的有形成本,並以成本最低為擇優的標准。主要用於軍事、政治、文化、衛生等財政支出項目上。
(三)公共定價法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通過一定程序和規則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價格和收費標准。①邊際成本定價法;②平均成本定價法;③二部定價法;④符合定價法;⑤保護價
三.公共勞務收費法 p71
1) 公共勞務收費法是一套通過制定和調整"公共勞務"的價格或收費標准,使"公共勞務"的使用狀況達到提高財政支出效益目的的法律。
2) 使用范圍政府對郵電、公路、自來水、環境衛生、 國家住宅、公園、教育、衛生醫療等部門提供的"公共勞務",都可採用定價收費辦法管理。
3) 定價類型
①免費或低價:適用於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實行的公共商品,公眾尚不能全部自覺使用的公共勞務。如:義務教育、強制免疫。
②平價:適用於即不鼓勵也不限制的公共商品,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政府提供公共勞務中所消費的人、財、物。
如:公園、郵電、醫療、公路。
③高價:必須限制適用的公共商品,還可以為國家提供財政收入。如:某些國有稀有資源、卷煙。

第五章 購買性支出
1.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國家各級權力機關、行政管理機關和外事機構行使其權力和管理聯售所需的財政支出。國防支出是指國家為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安全需要而用於陸、海、空等軍種反國防建設的各種費用。
2. 政府介入教育的理論基礎包括:政府介入教育可以極大地推動科技進步;教育服務的清費具有正外部性;政府介入教育可以避免收入差距和教育不公平的因果循環累積;政府介入養育可以規避教育資本市場不完善和不發達的局限。
3.公共投資的特徵表現為,公共投資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良性循環為目標;公共投資的領域是基礎性領域及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型項目;公共投資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公共投資的標准包括資本產出標准、資本-勞動比率最大化標准、勞動創造標准等。
4.基礎產業是指能為實現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和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和條件的特定經濟部門的總稱。基礎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不完全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並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基礎產業的感應度強,感應度系數高;基礎產業投資是一種「社會先行資本」。
5.政府介入農業生產的理論基礎是農產品供給的雙重風險性和農產品需求的雙重約束性。農業發展支出的主要形式包括農產品市場政策、農業直接補貼政策、政府農業公益服務、農村基施引礎設施建設等。

第六章 轉移性支出
1、社會保障制度
1) 含義:國家為了幫助其公民克服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而面向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2) 基本模式:社會保險模式,國家福利模式,個人儲蓄模式
3) 經濟效應:儲蓄效應,財富替代效應,退休效應,遺贈效應,分配效應勞動力供求效應
2、財政補貼
1) 含義:一種影響相對價格結構,從而可以改變資源配置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政府無償支出。
2) 財政補貼的分類
a) 價格補貼和利息補貼;
b) 企業補貼和居民補貼;
c) 禁止性補貼,可訴補貼和不可訴補貼
3) 財政補貼的實際經濟效應
a) 平抑物價水平,保證居民生活水準
b) 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c)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強產業競爭力;

第七章財政收入概論
1. 財政收入規模可以通過絕對數和相對數兩種指標來描述。其中,衡量財政收入相對額的指標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增長率、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彈性和財政收入邊際傾向等。
2.按照財政收入的形式可分為稅收收入、非稅收入和債務收入三種形式。財政收入的來源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考察:按照財政收入來源的社會經濟成分,分為來自不同經濟成分的收入;地照財政收入來源的社會產品價值,分為來自不同社會產品價值構成的收入;按照財政收入來源的產業部門,分為來自國民經濟不同產業部門的收入。
3. 非稅收入是指除稅收收入之外的所有政府收入。按照我國的政府收支體系,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國有資產((本)收入政府收費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三個部分。其中,國有資產(本)收入是指政府憑借財產權力獲得的財政收入,包括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和國有資源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收入;政府收費收入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收費和罰沒收入等。

第八章 稅收原理
1.稅收的形式特徵:稅收的強制性;稅收的無償性;稅收的固定性。
2.稅制構成要素
納稅人:稅法規定的直接固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它是繳納稅款的主體。
課稅對象:又稱征稅對象,是指稅法規定的征稅的目的物,是征稅的依據,即確定根據什麼征稅,是納稅的客體。
稅率:稅額與課稅對象數量之間的比例。
3.稅收的分類
流轉課稅:又稱商品課稅,是指以商品交換或提供勞務的流轉額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所得課稅:又稱收益課稅,是指以所得(或收益)額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資源課稅:是以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的稅類,是對從事自然資源開發的單位和個人所取得的級差收入進行適當調節,以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使用。
財產課稅:是指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行為課稅:是指以納稅人的某種特定行為為課稅對象的稅類。
4.稅收制度是國家為實施稅收分配活動和處理稅收分配關系而制定的稅收法律規范的總我收制度由多個稅種組成,而構成稅種的主要因素即為稅制要素。通常,稅制要素包括兩個層面,分別為稅制的基本要素和附屬要素。其中,稅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納稅人、征稅對象和稅三個要素:稅制的附屬要素包括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和稅收優惠等。
5.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稅收進行歸類。 按照征稅對象的性質分類,可以將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資源稅、行為稅。按照稅負轉嫁難易情況,可以將稅收分為直接稅和間接按照計稅依據的形態分類,可以將稅收劃分為從量稅和從價稅。按照稅收與價格的關系分為價內稅和價外稅。按照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可以將稅收分為中央稅、地方食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6.稅收原則是國家設計稅收制度、制定稅收政策時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行為規范,是評價稅制優劣;和考核稅務行政狀況的理論標准。其中,稅收財政原則是指一國稅收制度的建立和變繭,必須有利於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包括充分原則、適度原則和彈性原則三個方面。稅收本平原則要求實現負擔公平,包括橫向公平與縱向公平兩個方面。稅收效率原則包括行政效率經濟效率兩個方面,其中,稅收行政效率要求以盡可能小的運行成本取得最大規模的稅收大面稅收經濟效率則要求實現超額負擔的最小化。
7.稅制結構是指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中不同稅系之間以及不同稅種之間的組合狀況。稅制行為體現了一個國家稅收制度的整體布局和內部構邊,反映了不同稅系和不同就種在整個稅收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稅制結構的選擇主要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稅收政策目標和稅務部門征管能力。

第十章 稅收制度概論
1.流轉稅是以商品或勞務的流轉額為征稅對象的稅收。按照征稅對象的差異,流轉稅可分為貨物稅和勞務稅;按照計稅依據的差異,流轉稅可分為周轉稅和增值稅;按照課稅買異,流轉稅可分為多環節流轉稅和單一環節流轉稅;按照稅負表徵的差異,流轉稅可分轉稅和間接流轉稅。流轉稅對商品或勞務課稅,通常會引起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現階段我國流轉稅以增值稅、消費稅為主。
縣2.所得稅是指以納稅人的純所得(純收益或純收入)為征稅對象的稅收。世界上比的所得稅主要有企業(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所得稅的徵收對個人行為和企業重要影響。我國現行企業所得稅是2008年開始實施的,現行個人所得稅對11個稅目征分類所得稅,改革目標是混合所得稅。
3. 財產稅是比較古老的稅種,是指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征稅對象的稅收。財產稅是一種貨物稅,是對土地和建築物課征的貨物稅;有學者認為財產稅是一種資本稅,是對資本課征的一般稅;還有學者認為財產稅是一種使用費,是地方公共服務的價格。
4. 資源稅是指以資源絕對收益和級差收益為征稅對象的稅收。資源稅按照課征的不期的,可以分為一般資源稅和級差資源稅。財產課稅,是以納稅人擁有或支配的財產為課稅對象的稅類。如: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證券交易稅、屠宰稅、筵席稅等。

第十一章 公債
1.公債的含義 P189
公債是政府為籌措財政資金,以國家信用方式,向國內外投資者所舉借的債務。它是政府收入的一種重要形式。
2.公債的功能
(1)彌補財政赤字
(2)籌集建設資金
財政政策
(3)宏觀經濟調控 存款准備金
貨幣政策 再貼現
公開市場業務

3.衡量公債負擔的指標分析 P202
(1)公債負擔率
即政府債務余額占當年GDP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國經濟總量對未償還債務的負擔能力。
(2)公債依存度
公債依存度指當年的政府公債發行額與財政支出的比例,它反映了政府財政支出對債務收入的依賴程度。
(3)公債償債率
公債償債率指當年債務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例。

第十三章 政府預算
1.國家預算的概念
國家預算是指經過法定程序編制、審批的國家年度財政收支計劃。它是以收支一覽表形式表現的、具有法律地位的文件,是國家財政實現計劃管理的工具。
2.單式預算和復式預算
(1)單式預算:是傳統的預算編制,它是在預算年度內,將全部財政收支統一編在一個總預算內,而不再按各類財政收支的性質分別編制預算。
(2)復式預算:是年度內將全部財政收支按經濟性質分別變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預算。通常分為經常預算和資本預算兩個部分。
3.零基預算和增量預算
(1)零基預算是指在編制預算時,不考慮以前年度的收支執行情況,對原有的各項收支都要重新審核。
(2)增量預算是指預算年度的財政收支指標的確定,以上年財政收支執行數為基礎,在考慮新的年度國家經濟發展情況下加以調整確定。
4.國家預算管理體制的概念
國家預算管理體制是在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規定預算收支范圍和預算管理職權的一項根本制度。

第十五章 財政政策與宏觀調控
1.財政政策的含義 P272
財政政策可以理解為一國政府為維系國民經濟穩定與發展所制定的,通過各種財政手段所實施的財政方針、策略與措施。
2.財政政策的類型 P275
(一)按照財政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方式分類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是指可以根據經濟波動狀況自動發生穩定作用的政策。
(2)相對抉擇的財政政策。是指需要政府根據經濟運行狀況改變現有的政策和制度加以貫徹實施才能發生作用的政策。
(二)按照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分類
(1)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最終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財政政策。
(2)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最終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的財政政策。
(3)中性財政政策。是指既不擴張社會總需求,也不減少社會總需要的財政政策。
3.貨幣政策 P281
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於調整貨幣供應的基本方針及相應措施。
4.三種傳統手段: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它是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的比率,將所吸收的存款的一部分交存中央銀行,本身不得使用。應交存的比率,稱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率。它是指商業銀行項中央銀行辦理再貼現時使用的利率。
(3)公開市場業務。這是中央銀行通過在金融市場上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進行調節的一種方式。
5.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兩者調節的政策目標側重點不同。
兩者調節的功能不同。
兩者傳導機制不同。
兩者調節的時滯不同。
6.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模式:
擴張性財政政策配合擴張新財政政策,即「雙松」政策。可以刺激經濟增長,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緊縮性財政政策配合緊縮性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可以有效抑制通貨膨脹,但可能會帶來經濟停滯的後果。
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配合,即「緊財政松貨幣」政策,可以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配合。即「所財政緊貨幣」政策,可以在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同時,盡可能地避免通貨膨脹,但長期運用會積累起大量的財政赤字。

③ 財政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關鍵詞]財富源泉;福利;市場機制;非市場機制;牛頓方法
在1950年以前,財政學科通常被命名為「財政學(PublicFinance)」;之後,學者們更喜歡用「公共部門經濟學(PublicSectorEconomics)」的名稱;也有學者採用「政府經濟學」(GovernmentEconomics)或「公共經濟學」(PublicEconomics)的名稱。從學科發展的情況來看,「公共部門經濟學」的名稱更恰當些。財政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本質上是歷史的和發展變化的。因此,研究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方法」,似乎是「學說史」的任務。要把「對象和方法」截然區分開來研究似乎是不可能的,但用分別敘述的方法卻是適當的。本文討論這個問題,目的是想搞清財政學研究對象和方法演變的原因、現狀和趨勢。
一、財政學的研究對象
財政學的發展和經濟學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現代主流經濟學是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從經濟學的源流發展來看,把經濟學轉為「科學」的第一人是亞當·斯密,1776年發表了他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同樣被認為是財政學的開山之作。
在學說史的研究中,把斯密的學說稱為「古典經濟學」。從斯密的《國富論》來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是財富」和「怎樣國富」的問題。斯密在創立科學經濟學的時候,可以說是屬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也即「工業化」的開始時期。這里的「工業化」是指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化。「工業」從它來到世間就是以「交換」為前提的,但從起源來看,最初的交換並不是「資本主義方式」的,什麼方式最有利於「工業化」是思想家、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工業化」還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化,但從農業經營方式的起源來看,最初卻不需要交換。如何把農業納入交換經濟,進而納入「工業化」的軌道,同樣是思想家、經濟學家必須思考的問題。上述的說明已經隱含了斯密的社會發展觀:資本主義方式最有利於「工業化」。因此,在這里,「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是可以作為等同的概念來使用的。在工業化的過程中,最突出的現象是大量的農業人口被拋到無產階級的行列。斯密時期,全球人口只有8億(1750),農業人口占整個人口的比例高達95%[1](第180頁),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業人口的比例急劇下降,並引起人口爆炸。用今天的話來說,解決「溫飽」問題是社會的當務之急,物質產品的需求是第一位的。但是,當時在「制度」安排上卻是不利於「工業化」的。在成文法上,不利於「貿易自由」的制度障礙很多;在不成文的社會意識形態中,貴金屬就是「財富」的重商主義觀點占統治地位,嚴重影響「貿易自由」。在這樣的背景下,斯密提出「財富」就是「價值」的著名論點;並指出「市場經濟」是「國富」的原因。這在當時來說,無疑是振聾發聵的。但斯密的「價值」只限於物質生產領域,並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是「生產性」的。他認為政府公共部門、教育、文藝等部門的勞動是不創造價值的,是「非生產性」的。因此,他的市場經濟只是指物質生產領域的生產方式。他倡導「廉價政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上述表明,斯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是比較狹窄的,他的財政學是作為他理解的「市場經濟」的外生變數來看待的。他把「國家」擬人化,即把國家行為看作自然人一樣地理性行為,重點分析稅收對「市場經濟」的影響,主張政府對「市場經濟」「不作為」。這可以稱之為斯密傳統。
西方的「工業化」時期是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也是工場手工業全面轉入機器大工業時期(蒸汽機普及時期),也就是斯密「市場經濟」的全面確立時期。這一時期在歐洲大約起於1750年左右,止於1860年左右,但發展是不平衡的。在英國,大約在1830年就結束了,而歐洲大陸則要遲30年左右。因此,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研究中,英國和歐洲大陸呈現出明顯的不同。這與經濟學家的民族感情、社會環境、所關注的經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有關。當時德國相對落後,意識到「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德國的經濟學家是反斯密傳統的,比如德國的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有李斯特(1789—1846)。但應該說,歷史學派在強調國家的經濟作用的時候也沒有把「國家」作為「市場經濟」的內生變數來看待。
「工業化」完成之後,用今天的話來說,資本主義社會已由「溫飽」轉入「小康」。社會關注的問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精神需求處於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從學說史的角度看,1890年馬歇爾發表代表作《經濟學原理》宣告古典經濟學的終結,同時,馬歇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但實際上,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風氣在1860年前後就形成了。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1883—1950)在他的《經濟分析史》中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1798)、馬克思的《資本論》(1867,第一卷)、傑文斯的《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門格爾的《國民經濟原理》(1871)、社會政策協會的成立(1871),「是明顯標志著另一個時期到來的一些事件」。馬歇爾拓寬了斯密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他認為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的「勞務」也是有價值的,也是「生產性」的。這樣,就把斯密的市場經濟擴大到非物質生產領域,但他同樣認為政府部門的勞動是「非生產性」的。同時,馬歇爾也注意到「工業組織」的制度變遷,社會分工更為發達,從生產到消費的環節越來越多,經濟研究不應該再從「供給」出發,而應該從「需求」出發。他認為,斯密只強調自由競爭是不夠的,競爭也有缺點,合作也有優點。不僅如此,「國富」光憑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人們深入認識,自覺「駕馭」。他認為社會發展不像斯密所說的那樣「自然而然」,而有「人為」選擇的作用。因此,他認為斯密理論中關於「自然工資」、「自然利潤」、「自然地租」、「自然利息」的概念是不貼切的,應把「自然」改為「正常」。這個「正常」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正常利潤」、「正常利率」等等,甚至在此後發展起來的宏觀理論中對經濟狀況的分析也採用「常態」和「非常態」的概念。他認為「純粹」的經濟學只研究可以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問題。不可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問題,盡管對經濟有重大影響,比如政治問題,不屬於「純粹」經濟學的范疇。這就是說,「政治問題」、「國家問題」對於「純粹經濟學」來說,只是外生變數。從此古典經濟學喜歡使用的「政治經濟學」的名稱被「經濟學」替代。這一切就是相對於古典經濟學的「新」,並形成「馬歇爾傳統」,但理論的「本體」仍然是「古典」的。直至今天,可以用貨幣數量表達的經濟研究被列入「主流」的地位,而且不如此就似乎不正宗。
在學說史的研究中,通常把「新古典」時期劃到1936年,即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那一年。我以為不妥,「新古典」時期的終結年代應該以1950年左右為界。凱恩斯在主流經濟學說史中的地位很高,名聲很大。我以為從經濟學說的角度看,凱恩斯的「名聲」大大超過了他的學術貢獻。從學術成就上看,他仍然應該被納入「新古典學派」,但標志著新古典學派的終結。他的名聲之所以那樣大,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創立的宏觀理論為政府幹預經濟提供了根據。從1930年代以後,政府幹預經濟的力度日益加強,導致20世紀40年代發展為「混合經濟」。二是二戰以後直至1970年,資本主義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由於1930年代的危機給西方的打擊實在太大了,於是人們把「政府幹預」以後的經濟增長「歸功」於凱恩斯。三是凱恩斯是英國財政部的高官,參與重大經濟政策,包括國際經濟組織的策劃。而他的老師馬歇爾卻是純粹的學者,凱恩斯可能是開經濟學家直接參與政治先河的代表人物。這是政治決策發生明顯變化的重要標志。凱恩斯以後,英國在經濟學方面「原創性」成果最多且領先的地位也結束了。
馬歇爾有兩個著名學生:一個是庇古(1877—1959),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一個是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他們不迷信老師劃定的經濟學研究范圍,一個把社會公平問題納入經濟學的大雅之堂;另一個把宏觀問題請進經濟學的殿堂。但在對市場經濟的「本體」認識上仍然是「斯密」的;在經濟分析方法的「本體」上仍然是「馬歇爾」的。因此,把他們列入「新古典學派」是適當的。
這就是說,新古典學派把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拓展到「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領域。在「效率」方面,把斯密的「物質生產領域」的「市場經濟」拓展到「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盈利性部門。經濟學研究的三個領域成為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三條主線,沒有統一的理論模型,三者之間的關系很有一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味道。凱恩斯學說確實名噪一時,主流派甚至一度認為微觀問題已經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社會的注意力幾乎主要被宏觀問題所吸引。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在主流研究中,「效率」是市場機制的事情,即「市場經濟」的事情:「公平」和「穩定」是政府的事情,即「非市場機制」的事情。而對於「市場經濟」來說,政府卻只是作為外生變數來處理,並沒有從微觀上研究「非市場」的「機制」問題。但社會關注的問題不是理論研究的全部,真正的理論家需要以他對社會進步的思考、以他獨特的知識積累、以他特有的熱情和敏銳、以他超群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來「捕捉」和「研究」有關問題。其中,有許多問題是當時社會所「不關心」的,但仍然有一批真正的理論家在「耐得住寂寞」狀態下進行研究。
美國經濟學家科斯在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僅比凱恩斯的《通論》遲了一年,可是在很長時期「默默無聞」,直到20世紀40年以後才名聲大噪,被譽為新制度學派的創始人。科斯的論文實際上把「企業組織」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回答了「企業組織」的「性質和原因」。在傳統的「效率」研究中,「企業組織」歷來是作為「價值」的外生變數來看待的,科斯卻把它內生化,並提出「交易費用」的著名觀點,從而確立了「企業組織」在經濟研究

④ 政府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從性質上看,政府經濟學屬於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一方面將一般經濟理論從政府經濟行為的角度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以一般經濟理論為基礎,對政府經濟活動進行理論性分析與闡述。同時,它也是一門從政府經濟行為實踐中探索政府經濟活動運行規律並上升為理論,繼而又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為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指導實踐活動的理論學科。政府經濟學的這幾個特點,決定了政府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者,應當注意以下幾種方法。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科學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必須遵循的科學的方法論。根據唯物辯證法,物質世界發生、發展、變化過程無不體現了如下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按照唯物辯證法方法學習和研究政府經濟學,就是以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物質世界運動的三大規律為基本線索,來把握和研究政府經濟活動過程的內部聯系及其政府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系,進而了解和掌握政府活動的規律性。
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學習和研究政府經濟學,首先應當正確理解掌握政府經濟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范疇,這是理解政府經濟學一般原理的前提條件。例如,如果我們不理解「政府」的涵義,就無法進一步理解政府經濟學的內容、政府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等問題。其次,學習和研究政府經濟學應當理論聯系實際。政府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性理論學科,同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的一切理論與原理,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並且經過在實踐中的應用、再應用而趨於完善。因此,學習政府經濟學應當密切結合實際,運用經濟學理論去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牢固掌握所學到的政府經濟學知識。 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實際上是兩種相互聯系、同時又相互區別的研究方法。一般說來,政府經濟學研究方法就是這兩種具體研究方法的統一。
所謂實證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來描述事物,說明研究對象究竟「是什麼」(What is it),或者究竟是什麼樣的。實證分析方法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客觀存在物的驗證(即所謂「實證」)來概括和說明已有的結論是否正確。它的主要作用或者說重點,是「說」清楚事物的來龍去脈,進而做出事物究竟是什麼或者是什麼樣的結論。將實證分析法運用於政府經濟學,就是通過對政府經濟活動實際情況的分析與描述,講清楚政府經濟活動實際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活動,它對經濟已經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講清楚在各級政府之間政府職責、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究竟怎樣劃分,這種劃分對經濟、社會以及政府本身產生了什麼影響,講清楚有關政府的經濟政策是怎樣發揮作用的以及作用的結果怎樣,等等。
而規范分析則與實證分析不同,通過規范分析所要回答的問題是「應當是什麼」(What ought to be)。規范分析方法的主要特點是在進行分析以前,要先確定相應的准則,然後,再依據這些准則來分析判斷研究對象所處的狀態是否符合這些准則,如果不符合,那麼,其偏離的程度如何,應當如何調整,等等。將規范分析方法運用於政府經濟學,就是要根據一系列准則,來分析和判斷現行政府經濟活動是否與既定準則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麼應當如何調整。至於如何運用規范化分析方法研究政府經濟行為,則要視具體的研究對象而定。例如,如果我們將規范分析方法用於對現行稅制的研究,就需要根據「效率」、「公平」等稅制設置原則,來分析和判斷現行稅制是否符合這些原則,如果不符合,那麼究竟在哪些方面存在偏離,今後應當如何調整稅制使之與上述原則要求相一致,等等。
實際上,對政府經濟學乃至所有經濟科學來說,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作為研究和敘述的方法,兩者只是適用的條件、服務的目的不同而已。換一個角度看,兩種方法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在政府經濟學研究當中,一方面,在運用規范分析方法研究某些問題時,常常需要運用實證分析方法論證研究對象與給定規則之間的符合程度;另一方面,在運用實證分析方法研究某類政府活動問題時,常常需要運用某些既定準則來驗證分析結果。此外,某些規范分析准則實際上也是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運用實證分析方法概括和總結出來的。 在學習政府經濟學的過程中,還應該應用比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中外的比較,這樣我們才能夠對政府經濟活動現象以至政府經濟學理論有一個深入的理解。
建立於資本與市場的基礎之上,並與之相伴隨而發展起來的西方經濟理論與實踐,鮮明地反映和體現了資本與市場的要求和特點。在《國富論》發表後的200餘年間,西方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具體內容和研究形式、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包括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也包括了幾百年社會化生產的管理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有許多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方面的運用。他們深深立足於市場經濟的要求,在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中,更好地適應於、服務於和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體現著為私人資本服務的本性。
作為中國政府經濟學前身的財政學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借鑒前蘇聯的經驗和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起來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財政理論。由於中國的財政實踐基本上是計劃型的財政,因而有中國特色的財政學也就具有計劃型的特點。因此,中西雙方的政府經濟學及其財政理論,在許多地方都存在根本的差異。如中西政府經濟之間有公有制為主導的政府經濟與私有制為主體的政府經濟、計劃型財政與市場型財政、「國家分配論」與「公共經濟論」等之別。
有比較才有借鑒,在中國正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政府經濟學也必須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活動運行的規律問題,因此,正確地對西方政府經濟學進行分析並借鑒其中的合理之處,對於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還應該多學習一些經濟史。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著名的理財家和精闢的經濟思想,他們構成了一部豐富的歷史寶庫。盡管各個不同階段上政府經濟活動的背景、條件,乃至活動規模、活動方式本身同中國的政府經濟活動有很大差異,但是,其中不乏至今仍有借鑒意義的傑出的經濟學說、理財思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在學習政府經濟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學習一點經濟史,將有利於進一步加深對政府經濟學有關原理的認識和理解。

閱讀全文

與財政學常用的分析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2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1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3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7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2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60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4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2
電腦開機慢的處理方法視頻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