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皮亞傑研究兒童方法

皮亞傑研究兒童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5 06:09:37

A. 簡述皮亞傑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

皮亞傑認為,學前兒童教育原則有:(1)教育要符合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避免兒童教育成人化的傾向。皮亞傑認為,在兒童教育中應該注意分析和考慮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四個基本因素:①生物成熟的影響,它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它並不能說明全部發展過程,因此它僅僅是制約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之一。②練習和習得經驗的影響,它是指個體對物體施加動作過程中的練習和所獲得的經驗的作用。這里所說的經驗有兩種:一種是物理經驗,一種是數學邏輯經驗。③社會傳遞的影響。④平衡化的影響。平衡化既指使同化或順應獲得平衡的過程,也指同化或順應獲得平衡的結果。在兒童心理發展的諸因素中,平衡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通過平衡化,兒童的心理才能得到發展。兒童也正是藉助平衡化的作用,在第一個階段重新建構認知結構,並克服「自我中心」的傾向。(2)發展兒童的主動性。皮亞傑十分重視主體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認為,兒童的教育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育者必須注意發展兒童的主動性。皮亞傑認為,兒童是一個「獨立的變數」。在他看來,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一種主動積極和不斷的建構活動。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不斷建構他的智力的基本概念和思維形式。兒童獲得的知識,是兒童這個主體與外部世界這個客體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漸建構的結果。因為只有兒童自己發現的東西,他才能積極地將其同化或順應。皮亞傑的「主動性」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兒童直接作用於他的環境,一個是兒童在心理發展上的主動性。兒童通過自己的主動性而培養興趣和發展才能。教育的作用是發現最適宜的環境和方法,幫助兒童自己去組織認知能力的發展。(3)強調兒童的實際活動。皮亞傑認為認知起源於動作,動作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應該使兒童通過實際生活和具體事物進行學習。(4)重視兒童的社會交往。皮亞傑很強調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與他人交往及兒童之間相互交往,有助於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以及情感和道德的發展。這種社會交往主要是指社會合作,特別是兒童之間的合作。它是推動兒童個性發展的一部分,也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源泉。

B. 皮亞傑道德研究採用的方法主要是

對偶故事法。

對偶故事法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

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皮亞傑道德研究典型故事

(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 家裡人叫他去吃飯, 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從前有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里拿出一些果醬。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兩個問題: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通過被試的反應,皮亞傑發現,兒童的道德判斷是從早期的注重行為結果的評價向注重行為的動機發展,其道德認知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發展。

C. 皮亞傑的教育方法

皮亞傑的教育思想——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

班主任點滴
2018年01月06日 · 高級中學生涯規劃師 中學一級教師 教育領域創作者
皮亞傑簡介

皮亞傑(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學家、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主要著作有:《兒童的言語和思維》(1923)、《兒童智慧的起源》(1936)、《兒童心理學》(1966)、《結構主義》(1968)、《發生認識論導論》(1945-1950)、《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1979)等。

皮亞傑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創造性。

皮亞傑還為,培養兒童思想能力的重心是培養創造性和批判能力。他反對傳統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吸收知識的做法。

2、真正的學習是兒童主動的、自發的學習。

皮亞傑強調,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兒童學習的促進者,教師的作用是間接的。教師除了為兒童提供主動、自發地學習的機會之外,還可選擇一定的材料,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促進兒童的發展。皮亞傑認為,智力的活動必須由一種情感性質的力量所激發。他強調,認知組織里建立起來的內在動機是首要的,獎勵懲罰之類的外來強化並不起主要作用。認為給兒童學習的材料必須和兒童的己有經驗有一定的聯系,同時又要足夠新穎,這樣才產生認知上的不協調和沖突,引起兒童的興趣。

3、兒童必須通過動作進行學習

皮亞傑強調,應該放手讓兒童去探索外部世界,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系統。教師應該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讓兒童自己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看教師的演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反面例證,促使學生重新進行組合和思考。

4、教育應該按兒童的年齡特點進行

皮亞傑認為,在對兒童施教以前首先要鑒別兒童已經發展到什麼水平,然後再確定教學內容並進擇教學方法。當兒童在不同領域處在不同的階段時,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教育的靈活性,不要把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知識教給兒童,不要強迫兒童學習心理發展還沒有準備好的材料。

5、注重兒童的社會交往

皮亞傑所重視的交往重點應放在兒童之間的合作而不是競爭之上。皮亞傑提倡同伴影響法,積極鼓勵兒童的互教和互相影響,以此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

D. 皮亞傑採用什麼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

皮亞傑用對偶故事法以及兒童對游戲規則的認識來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通過對偶故事法,可以對兒童是否具有道德意識和判斷的依據,對兒童道德判斷階段進行劃分。

E. 兒童發展有四大規律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教你這樣育兒更科學

作為父母,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小孩子你跟他講道理,他們怎麼也聽不進去?為什麼小孩子喜歡跟玩具說話,自言自語?為什麼孩子特聽老師的,老師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其實這些問題主要是孩子認知發展水平發展不一致導致的。

從一個無助的嬰兒變成一個頑皮的學齡前兒童,你的孩子腦子里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在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是提高孩子認知能力的最佳時間,家長們不要忽視哦。



提到認知發展,我們就不得不先介紹一個人:讓·皮亞傑。讓·皮亞傑是迄今為止兒童心理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認知發展理論就是由他提出的,而認知發展理論也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

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後)。所有的兒童都會按照這樣的順序發展,並且每一階段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發展完成的基礎上。

處於感知運動階段的孩子,他們主要通過先天的條件反射和動作來感知世界,通過 探索 感知覺與動作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形成一些低級的認知。比如孩子吮吸乳頭這種本能,他們會把這種動作經驗運用到其它場景,吮吸指頭、玩具等等,然後他們會意識到指頭、玩具等沒有奶水,這樣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認知。

孩子在在9-12個月左右獲得客體永久性的認知是感知運動階段最重要的進步。所謂的客體永久性是指當物體不在眼前時,仍然知道物體是繼續存在的。

皮亞傑在研究中就發現,對於8個月以下的孩子,當你把一個玩具藏在木板後面,他就不會再去尋找了,在他們的意識里,看不見就等於沒有了。而當年齡大點後,你藏起來後,孩子會扒開木板,把玩具找出來。

而在現實中,相信父母都跟孩子玩過一種躲貓貓的 游戲 。我們用手遮住臉,然後再拿開,孩子就會哈哈大笑,這其實就是跟孩子客體永久性認知有關,在他們看來,消失的東西又出現,很神奇。抖音上還有人玩這種用床單躲貓貓的 游戲 ,孩子以為爸爸不見了,哇哇大哭。


前運算階段的標志是符號功能的出現。符號功能是指用某一種事物,比如詞彙,來表徵其它事物的功能。2歲前孩子沒有形成符號認知,他們對於物體的操作必須建立在眼前實物的基礎上,而2歲後的孩子開始形成了語言,擁有了用符號代替實物的能力,可以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加工,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前運算階段的孩子認知特點:

1、自我為中心

2歲左右的孩子產生了自我認知,他們的最大的特點也是「自我為中心」,這是該階段其它特點基礎。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而意識不到別人的觀點。

皮亞傑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實驗說明了這一點。

他讓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觀察一個沙盤模型,然後給孩子四張照片,從中指出哪一張是對面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這一階段的孩子無法完成這個任務。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2、不具備守恆概念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另一個特點是不具備守恆概念。

皮亞傑設置了一個經典實驗來測試孩子對守恆概念的理解。

准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量杯,到滿水,然後把其中的一個量杯里的水倒入一個細而窄的量杯中,問孩子,現在兩個量杯里的水哪個多,還是一樣多。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會認為細而窄的杯子的水多,因為它的高度更高。

守恆概念其實與孩子思維「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有很大關系,因為他們大腦發育不完善,處理能力有限,他們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運用一個明顯的標准或維度來思考問題,因而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3、思維單一化,不可逆

思維可逆是指改變思維方向,思維還可以回到原點。而前運算階段逗孩子具有思維不可逆性。

其實從守恆實驗就可以看出孩子的這個思維特點,他們只看到了水倒進細杯子里變高了,但是無法逆思維,看不到水的本質沒變。

思維不可逆同樣與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特點密切相關,因為他們只能處理從自己角度出發的問題,而不能換位思考的,站在更高的角度、全方面的思考問題。

4、萬物有靈論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因為自我中心和思維局限性的原因,他們認為別的物體跟自己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他們經常跟玩具娃娃自言自語,說話交流。

可以看到前運算階段孩子的最本質思維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再加上該階段孩子的大腦處理能力有限,孩子就在自我為中心的基礎上,產生了各種局限性,他們更擅長運用直覺思維,而不是邏輯思維。


處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他們獲得了認知操作能力,它使得孩子們可以加工和分析已有的表象和符號,從而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由於具備了這種認知運算能力,前運算階段的孩子跨越了僵化刻板、自我為中心的思維,進入了新的階段。去中心化是具體運算階段孩子的最本質特點,其根本原因是大腦的進一步發育,為孩子多角度的思維提供了可能,從而引起了其它的思維方式變化。

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具體運算階段的根本。大腦的發育,處理能力的增強,讓他們可以新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開始學會了換位思考,照顧別人的感受。

2、具備了守恆概念

孩子開始掌握了長度、體積、重量等守恆概念,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比如上面的守恆實驗,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會同時考慮到量杯的高度和寬度。

3、思維具有可逆性

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因為去中心化,能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思維具有了可逆性。比如上面的守恆實驗,他們會在頭腦中反向思考轉換量杯的過程,想像把水倒回原來量杯的的情形。

4、能進行具體邏輯推理

處於這一階段的孩子雖然缺乏邏輯推理能力,但他們卻能對具體形象的知識進行具體邏輯推理。比如,問孩子「假如A>B,B>C,那麼A與C哪個大」,他們可能很難回答,但是換一種說法「小明比小李胖,小李比小王胖,小明和小王哪個胖」,他們卻能回答正確。


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孩子的思維不再局限於真實的或可觀察到的事物,而是開始對觀念和命題開始思維加工,進行抽象的邏輯思維。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能力已經跟成人類似了。

1、假設-演繹推理

皮亞傑認為,形式運算的標志是假設演繹推理。對於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來說,如果給他們提供恰當而具體的事實,他們也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形式運算階段的孩子不在局限於思考先前得到的事實,而是能生成假設,再從假設中演繹推理出這樣或那樣的現象或理論是否正確。

2、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本階段的孩子能夠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等,能對事物做出一定的概括。

3、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

本階段的孩子不僅具備了思維可逆性,而且還具備了補償性和靈活性,因此這階段的孩子不再恪守成歸,常常做出違反規則的事情。


由此可見,童年期邏輯思維發展迅速,開始以形象邏輯思維為主的,再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10歲左右則是其過渡的轉折期,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應順兒童思維發展的規律,發掘他們的巨大潛在能力,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

盡管現在的研究表明,皮亞傑過低的估計了兒童的能力,在一些細節上有些錯誤,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他對於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的判斷是准確的,為我們觀察思考兒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父母,我們要想更好的教育好孩子,就必須掌握這些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

F. 皮亞傑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主要方法是

皮亞傑研究人的心理發展的主要方法是臨床法。

「臨床法」的特點:研究者設計的問題生動而有趣;談話過程具有靈活性;研究者不打斷兒童的思路,強調讓兒童的思想真實、自然地流露出來;獲得的資料真實可信、生動具體、富有個性;對評價者的素質要求很高;最讓兒童感到輕松。

這就是說,最利於促使兒童採取能夠養成批判態度、客觀性和推理思考的行為形式,這是因為,兒童在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會感到基本平等的相互關系,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狀態,並從別人那裡獲得豐富的信息。

G. 兒童思維發展——皮亞傑

第五節課
5.WhatIsItLiketoBeaBaby: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見《心理學與我們》P207第11章——人的畢生發展

皮亞傑認為兒童是主動的思考者,他常把兒童稱為小科學家。他並不對兒童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認知的起源和發展。

胚胎重演律:個體的發展重演了種族的發展。現在看來這個觀點完全錯誤,但當時皮亞傑對此深信不疑。皮亞傑認為,對兒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

同化:反應范圍的擴大。
順應:改變你的行為方式。

皮亞傑認為兒童通過這兩種學習機制渡過各個階段,提出了「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這一階段,兒童是純粹的自然生物。「客體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
這一階段兒童沒有客體永久性意識,看不到一個東西,他會認為其消失了。
皮亞傑認為,這一階段的兒童並沒有客體意識

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4、5歲。兒童開始可以在腦中構建世界。但這種能力是有局限性的。
局限一:兒童以自我為中心,此處並不含貶義,而是兒童完全沒有意識到別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證據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發現是「守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不會因為相關特徵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進大杯子里,水量並沒有改變。但是兒童並不能意識到這一點。

第三階段: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可以解決「守恆」問題,但抽象思維能力仍然有限。
直到12歲,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才逐漸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亞傑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納都成功。原因在於這些論點是可證偽的。

與此同時,他的理論當然也有局限性。

理論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釋了兒童從具體到抽象的轉變、關於客體永久性的論斷
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亞傑喜歡用問答的方式,但是兒童的語言能力並不成熟,很可能導致人們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現代嬰兒認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嬰兒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嬰兒可能比想像中聰明。對嬰兒的研究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設計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嬰兒眼睛的注視時間來判斷
他的反應。一些實驗證明嬰兒有對客體永久性的意識。

但是,有一點共識,很多知識的確是通過後天學習得來的。那麼,問題就是,兒童是何時,又是如何獲得這些能力和知識的?

答案之一就是神經元的成熟。發展過程中,並不是大量生長出新的神經元,而是不斷地消除多餘的神經元,並且神經元之間的聯結也越來越緊密。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獨立研究表明,兒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學生:在探究嬰兒擁有什麼類型的概念時,是否對嬰兒進行了判別式條件作用?

老師: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說,這種方法並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條件作用的部分問題在於,很難使嬰兒按照系統的方式行動,所以注視世間法更為精確。

孤獨症,發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為男孩。他們並沒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會有語言和社交上的缺陷。
實驗: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兩塊巧克力,問你,A會選擇哪塊?答案是很明顯的。但是孤獨症兒童會聳聳肩,說「我怎麼知道」。

錯誤信念任務: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強。甚至有人認為,相對於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輕微的孤獨症。
一些孤獨症患者在數學、音樂和藝術方面有極高的驚人的天賦,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賜予你另一些才能。但這只是非常極端的例子,大多數孤獨症患者並沒有特別高的天賦。

如果你不喜歡孩子,不喜歡發展心理學,認為研究嬰兒和兒童對於成人沒什麼用,那麼引述一位心理學家的話。如果你想知道斑馬是帶著黑色條紋的白色動物還是帶著白色條紋的黑色動物,你成天到晚盯著它看,永遠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發育時期是怎樣的。萬物如此,皆因其本

H.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皮亞傑採用什麼方法研究兒童

橫斷研究、縱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雙生子研究等等吧,皮亞傑一般都是用實驗法,比如客體永久實驗、三山實驗、兩難情境研究等等吧

I. 皮亞傑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涉及了哪些問題

皮亞傑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兒童道德判斷和道德觀念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一個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現在尊重准則和社會公正感這兩個方面.一個有道德的人能按社會規定的准則公平地、公道地對待別人.他採用對偶故事法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水平.他認為,兒童道德判斷的發展與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相平行,兒童道德發展的進程可以在他們的認知進程中找到證據.他設計了一些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讓兒童回答,要求兒童辨認是非對錯,從他們對特定行為情境的評價中投射並推測出兒童現有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水平.通過大量的研究,他發現並總結出了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總規律,即兒童道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認識、轉化發展過程.所謂他律,是指早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只注意行為的客觀效果,不關心主觀動機,是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客體性.所謂自律,則是指兒童自己的主觀價值主觀標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斷,具有主體性.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兒童道德判斷的兩級水平.在此基礎上皮亞傑還提出了兒童道德發展的年齡階段.他認為,10歲是兒童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轉化的分水嶺,即10歲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歲以後,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大多依據自己的內在標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兒童的道德發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 (2~5歲).這一階段的兒童由於認識的局限性,還不理解、不重視成人或周圍環境對他們的要求,在游戲時,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對他們還沒有約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執行游戲規則,所以這一階段又稱為單純的個人規則階段.皮亞傑認為,促進兒童和同伴之間形成合作關系,是使兒童擺脫這種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權威階段 (6~8歲).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為,應該尊重權威和尊重年長者的命令.一方面,他們絕對遵從成人、權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們也服從周圍環境對他們所規定的規則或提出的要求.皮亞傑把兒童絕對馴服地服從規則要求的傾向稱為道德實在論.他指出,此階段成人的約束和濫用權威對兒童的道德發展是極其有害的.
(3)可逆階段(8~10歲).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再認為成人的命令是應該絕對服從的,道德規則是固定不變的.他們認為,道德行為的准則只不過是同伴之間共同約定的用來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種社會產物.因此,規則已經具有了一種保證相互行動和相互給予的可逆特徵,規則面前、同伴之間是一種可逆關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斷好壞的標准不是以權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為判斷行為好壞的標准,認為公平的行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壞的.由此可見,兒童的道德判斷已經開始擺脫外界的約束,並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階段(11~12歲).這個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開始傾向於公正.皮亞傑認為,當可逆的道德觀念從利他主義角度去考慮時,就產生了關於公正的觀念.公正觀念不是一種判斷是或非的單純的規則關系,而是一種出於關心與同情的真正的道德關系.也就是說,兒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規則去判斷,在依據規則判斷時隱含考慮到同伴的一些具體情況,從關心和同情出發去判斷.皮亞傑認為公正觀念是一種高級的平等關系,這種道德觀念已經能夠從內部對兒童的道德判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轉)

J. 皮亞傑-兒童的道德判斷

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後面附有故事)的觀察實驗,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他認為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提出了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道德判斷》),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 是兒童道德判斷的兩級水平。皮亞傑認為,10歲以前兒童的道德發展處於 他律水平 ,即對道德行為的判斷主要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准;10歲以後,兒童的道德發展進入 自律水平 ,即兒童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大多依靠自己的內在標准。

皮亞傑把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我中心階段(2—5歲),又稱前道德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是從兒童能夠接受外界的准則開始的。這時期兒童還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環境區別開來,而把外在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規則對他來說不具有約束力。皮亞傑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系,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往往按自己的想像去執行規則,規則對他的行為不具有約束力,沒有義務意識,在游戲中沒有真正的合作。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5、6歲~8歲),又稱權威階段

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范,把人們規定的准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而不會考慮行為的動機。有人稱該時期為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的道德。

第三階段:可逆性階段(9—10歲),又稱自律道德階段

可逆性階段的兒童已不把准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兒童一般都形成了這樣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話,規則是可以改變的。兒童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間可以發展互相尊重的平等關系(「你讓我遵守,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也不再是權威人物的單方面要求,而是具有保證人們相互行動的、互惠的可逆特徵。同伴間的可逆關系的出現,標志著品德由他律開始進入自律階段。

這一時期也稱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發展到這個時期,不再無條件地服從權威。能把自己置於別人的位置,判斷不再絕對化。有人稱該時期為道德相對主義或合作的道德。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又稱公正道德階段

公正階段的公正觀念是從可逆的道德認識脫胎而來的。他們開始傾向於以公道、公正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能夠根據他人的具體情況,基於同情、關心來對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斷。

皮亞傑認為,品德發展的階段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連續發展的。兒童品德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應用時加以界定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並不表明發展的連續統一體的中斷。

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然後向兒童提問。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個對偶故事:

1. 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間時, 家裡人叫他去吃飯, 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托盤。約翰並不知道門背後有這些東西。他推門進去,門撞倒了托盤,結果15個杯子都撞碎了。

2. 一個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親外出了,他想從碗櫥里拿出一些果醬。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並伸手去拿。由於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夠不著。在試圖取果醬時,他碰倒了一個杯子,結果杯子倒下來打碎了。

皮亞傑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兩個問題:

1、這兩個小孩是否感到同樣內疚?

2、這兩個孩子哪一個更不好?為什麼?

閱讀全文

與皮亞傑研究兒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9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3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2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4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9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3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60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5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