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日本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日本職業教育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4 20:17:02

❶ 職業教育常用的幾種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常用的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引導提示法、可視化教學、關鍵詞卡片法、觀點站位法。

1、四步教學法

四步教學法以對某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它由講解、示範、模仿、練習四個教學步驟組成。在四步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採用提示型的教學方式講授教學內容。

2、引導提示法

引導提示法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為教學最終目標的能力本位教學法。其教學過程分為收集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驗、評價六個行為步驟。引導提示法實際上是一種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的教學法,多採用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教學樣式。

5、觀點站位法

教師把需要學生理解的概念、觀點、方法等設計為有三個不同答案的選擇題(例如是,否,不確定),讓學生做出選擇。

然後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別站到教室的不同位置,這樣就形成了三個組。然後教師到有問題的二個組去,聽取他們選擇此觀點的理由。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訓練學生用口語論證自己觀點的能力;提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❷ 誰能給我點關於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職業技術教育的情況

20世紀60年代是日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主要表現為1961年高等專門學校的創立和1964年短期大學的合法化。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主要包括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專修學校。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日本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形成了多層次、開放性、適應日本經濟發展的教育體系。截止2001年,日本有短期大學559所,其中國立19所,公立51所,私立489所,在校學生28.9萬人;高等專門學校62所,其中國立學校54所,公立學校5所,私立學校3所,在校學生5.7萬人;專修學校3495所,在校學生為75萬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私立學校。

21世紀是一個知識、信息的時代,傳統的趕超型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日本必須培養有個性、有創造力的日本人。為此,改革日本的教育包括職業技術教育是大勢所趨。縱觀這一時期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不難看出以下一些趨勢。

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

職業教育的層次設置、專業設置與社會的經濟結構是緊密相聯的,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階段,需要大批初等技術人員,職業高中獲得快速發展。而在這一時期,高等職業教育除在創建時期發展很快外,70年代中後期發展回落,但從80年代開始,日本的中等職業教育開始萎縮,高等職業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1980年,日本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占高中段學生比例為31.7%,到1999年則下降至25.5%,2001年為22.4%;而1980年至2001年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數量則呈增長趨勢。

進入21世紀,日本的技術人才培養重心進一步上移。另外,高等職業教育由於從終結性向開放性轉變,升入大學或進入高專專攻科的學生越來越多,因而,高等職業教育內部的發展重心也在逐漸上移,自1994年高專設立專攻科以來,進入大學或專攻科的學生占畢業學生總數的30%,且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日本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之所以發展迅速,一方面是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精尖的新興產業層出不窮,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日本產業結構正在進一步調整,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在產業結構中所佔比例增加,簡單的重復性、機械性的手工操作顯然不能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因而,培養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有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並有進一步加速發展的趨勢。

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注重學生的品德、能力、身體等方面素質的全面培養已成為各國職業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正在從簡單的知識、技能傳授向著重培養學生個性和能力轉變。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重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行業更新日益加快,狹窄的職業技術教育往往使學生定位於某一崗位、某一職業,不能適應頻繁變換工作的需要,因而重基礎、有彈性、具有廣泛適應能力和遷移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成為21世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綜合職業能力既包括專業能力,如技術操作能力、技術管理能力、技術診斷能力和維修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等;又包括一般能力,如認知能力、表達能力、管理能力等。人才培養目標的變化使課程設置的重點和目標發生了重要變化,更加重視基礎和基本,一般教養課程的范圍逐漸擴大;職業教育課程群集化,為學生提供進入數種相關行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日本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長期存在著忽視學生個性、創造性等弊端,為了使日本從模仿型教育向創造型教育轉變,首要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2000年5月,由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主持的「創造懇談會」上強調,要不斷聽取、採納為提高日本國民創造力的各種政策意見、提案,發動全國國民關注創造性的培養。因而,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更注重問題型學習及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並通過加強與企業的聯合或學生自己選擇主題進行與創造相關的調查研究,以充實有深度的、實踐性的創造性研究。

第三,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是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無論是短期大學,還是高等專門學校的課程體系中,都並行開設了一般教養課程與專業課程,人文課程的學分比重非常高,且課程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使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勞動者,而且是一個能在政治、經濟、法律的總體框架下思考技術價值的技術人文者。

三、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之中

目前,日本巳組建了包括終身職業能力開發中心、職業設計指導中心及地方職業開發綜合中心在內的面向21世紀的終身職業能力開發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成為日本終身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職能正在發生轉變。短期大學主要向兩個方面發展,在終身學習社會,短期大學要為需要技術的社會人提供服務,另一方面要為更廣闊領域的社會人提供教養教育。

四、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產業的動向

日本職業教育的目標非常具體、務實,旨在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培養其社會適應性,使其成為優秀的產業人員,為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服務。日本職業教育界始終認為,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學生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因而,日本職業教育的發展首先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五、加強與地區及產業界的聯合

推進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產業界的聯合,是

日本教育應對21世紀發展的《教育振興基本計劃》的重要內容。

六、加強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將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育質量。

七、推進技術資格認證制度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將通過資格認定的形式,保證職業技術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今後,在技術教育發展過程中,日本將導入依據國際通行標准制定的有關認定系統,這種改革從提高教育質量的角度來看是有利的,因而有必要在未來的教育發展過程中不斷普及。另外,對於提高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共通性和國際競爭力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http://www.cvae.com.cn/allfile/20040209/new4_008.htm
http://www.tech.net.cn/y-jyjs/gjgn/jp/5536.shtml

❸ 職業學校職業技能培養的途徑有哪些

培養高技能人才

(一)創造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

應努力做到改進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完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高技能人才開發交流機制,促進其發揮更大作用;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導更多的技能勞動者崗位成才;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二)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與培訓

勝利油田職業學院與二級培訓部門要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的搖籃」,給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訓練提供平台,在「應知」方面應該達到技師的要求,在「應會」方面應該達到初、中、高級的標准。

要以「雙證書」制度為切入點,努力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准相互溝通與銜接,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高實踐教學的效能。把國內外一些新工藝、新技術知識,通過教育培訓傳授他們,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高技能人才健康發展。

(三)強化培訓基地建設加強師資力量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還必須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一是加強對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師資、先進設備與技術的投入,改善和改進實習條件與手段,強制淘汰傳統的、落後的實習設備;

二是給予實習訓練以足夠時間的投入,切實保證技能實習課課時。

三是加強在教學改革上的投入,重視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基礎素質和核心技能的開發培養。只有這樣,技能教學型院校的學生,經過嚴格的技術技能和基礎素質兩方面的考核,取得證書後才能就業上崗。

高技能人才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技能人才所具有的較強動手能力和高新技術應用能力。聘請或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教授、專家、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做兼職教師。

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既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解決高技能人才培養「瓶頸」的關鍵措施,以「創新工作室」為抓手既有創新的平台,又有技能操作訓練場,達到同時並舉模式。

(四)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堅持復合型技能與綜合職業素質相結合

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向綜合職業素質發展,精一門專業技能,會幾門相關技能,走復合型高素質人才之路。對職業資格鑒定也應由單一工種逐步向復合工種轉變,由就業型向創業型轉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快速發展,在用人上即越來越細化,又越來越強調綜合能力了。

職業資格鑒定必須以產業界的需要、生產和技術實際設置為考核目標。過去,傳統產業都具有鮮明的行業特性,技能考核都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從易到難,考核等級也依次上升,行業之間相互獨立的多,相互聯系的較少。

油田是一個多工種的集合體,崗位變動也在所難免,規范性考核雖能以標准來考核個人的單一操作水平,卻往往很難考核出一個人的基礎素質和綜合能力,因此學校里學到的單一技能往往與實際應用要求和需要相距較遠,或根本不適應高新技術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非常注重能力的培養。

(3)日本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影響因素

1、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規模、職業教育課程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具有特定時空范圍的概念,要隨著國家、歷史時期的不同而變化。這就使得理解這種變化成職業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這一命題雖然很簡單,卻是以下七個命題的前提。

2、之所以會變化,是因為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和它們所存在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職業教育的模式、規模與課程必然也要發生變化。

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可粗略地劃分為六大類:經濟、文化、工作、教育、社會、政治。因此,從宏觀上看,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現實形態有它存在的客觀性。

3、在這六類因素中,每一類都包括許多更為具體的因素。經濟因素主要有:GDP增長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市場的理性化程度、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勞動力市場模式、勞動力失業狀況等。

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會特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崗位的技術含量、工作組織形式等;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哲學、教育體系的發展、職業教育自身的現實狀況等。

4、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影響作用不是線性的,其中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例如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可能使得職業教育越來越必須,另一方面卻可能出現技術排斥工人的現象,造成工人失業,使得許多人為了尋求就業的穩定而去追求高學歷,從而阻礙職業教育規模的擴充。其最終作用到底如何,要取決於它與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5、因此,每一種因素都不是單獨發生作用的,而是要和其它因素發生交互作用,最後作為合力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產生影響。

比如日本企業內培訓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它和日本企業管理的兩大制度,即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它和日本企業結構以大型企業為主,以及日本戰後失業率很低也密切相關。

6、這些因素對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與學生和家長、企業、政府、學校的職業教育觀發生相互作用,影響他們的職業教育觀來實現的。現實的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是人們選擇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可以說,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有它存在的主觀性。如果某種因素的影響沒有被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或是學校所認識,那麼它的影響只能是潛在的,也許永遠不會發生現實作用。

7、現實的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是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學校多方面交互作用達成的一種平衡。學生與家長、企業、政府、學校在職業教育模式、規模與課程選擇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每一方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國家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也是不確定的。

比如當前中國職業教育規模的下滑,以及綜合高中的出現,在其中起了極為關鍵作用的便是學生與家長的升學願望。這里不僅把政府看作為社會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個獨立的利益群體。

❹ 職業教育有什麼好的教學方法

職業教育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質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和學員管理」等諸多方面。教學方法是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與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形式和諧、統一。職業教育也不例外。

一、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現狀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僅20多年的歷史。大多職業學校(院校)基本上從原有的中專、大專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學歷教育體制,雖然一直在嘗試教育改革,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遠未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難獲得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的滿意。
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基本上與傳統教學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學生為主體」,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2.未「以能力為重點」,「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較為普遍,強調灌輸忽視交流,雖然灌輸了一些知識,但學生能力增長幅度小、增長速度慢。顯然不能跟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不是生產力,運用知識的能力才是生產力」的步伐。
3.未「以內因為驅動」,強調外因忽視內因,強調制約忽視創新,既違背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基本規律,也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
顯然,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職業教育的對象特點
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培養的目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方向性,從教育對象的特點、職業的特點、專業的特點、學生參與程度等因素入手,從培養的目標出發,是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標准。選擇的教學方法必須首先考慮教育對象,職業學校教育對象的構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別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自律性差,學習習慣不好,但思維靈活,參與性強。通過教育培養,使其一般都能具備比較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比較專業的職業工作能力和較強的操作能力,具有比較高的綜合素質,滿足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職業學校的教師需要有意識的經常的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項目實施的全部過程,需要採取一些恰當、適合職業教育對象特點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參與意識,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使職業教育學習的課堂更為生動、活躍,教學的效果更為顯著,從而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目的,達到使學生願學、會學、愛學、學好的效果。

三、推薦有效的教學方法
筆者總結長期高端IT職業培訓教育實踐經驗,並借鑒其它教育同行的文獻,推薦如下可有效運用於「技術技能、綜合素質、職場實力」培養的教學方法。既可供教育機構參考,也可作為學生在選擇學校時的參考。
1、3W1H教學法:教師在講解每個知識點時,詳細講解清楚:Why,為什麼要講解該知識點;What,該知識點是什麼;Where,該知識點用在何處;How,該知識點如何用。當學生明白了這4點後,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將知識點運用於實踐中的興趣,並通過實踐中的運用,進一步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運用,形成良性學習——實踐——學習循環。
2、示範指導教學法:利用現場直觀的模擬示範講解或通過CAI課件,為學生進行操作演示、教具演示,使學生通過直觀、具體、形象、生動的現場環境感受,首先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理解知識概念、操作的原理和要點,使學生初步掌握操作程序、操作要領和方法。
3、模擬角色模擬表演法:教師圍繞某一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立直觀、真實的現場狀況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模擬企業的操作現場,模擬企業實際運行過程,通過實施周密的過程式控制制以達到教學目的。該教學方法特別適用於難以安排實習任務的實踐過程,利用模擬設施進行教學與操作訓練,且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由模仿到逐步創新的路子。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擔任好導演或場外指導的角色,而不總是當裁判員。
4、情景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中所需要的講述內容安排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場合之中,在教師的嚴密組織指導下,通過鼓勵學生大膽的模擬演練,在愉悅寬松的場景訓練中達到教學目標。在實景模擬的狀態下,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臨場應變、實際操作的工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活躍了教學氣氛,提高了教學的感染力。
5、游戲活動法:在專業教學課堂中如果能恰當的結合教學目的,設定一些可以讓學生參與的游戲方案,如能運用得當,就能有效的調節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能夠主動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專業課教學課堂變的更加豐富、生動、有趣、活潑。可是,教師在編制設計游戲的內容時,一定要針對教學的目標具體要求,更要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點,教師可以在訓練學生的快速反應目標、聽說對話訓練目標、團結協調目標等教學目標方面著手設計游戲方案。
6、競賽法: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訓練目的,針對教學目的具體內容要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分別組合,進行情景訓練,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進行現場點評評比,對優秀者予以表揚和鼓勵。
7、正誤評判法:這是對專業技能操作課程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後,從技能規范標準的要求入手,讓學生做自己的評判員,可以是分組進行的,也可以用集體評判或個人評判的方式,結合統一的評判競賽標准組織實施。通過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參與,掌握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讓學生對照技能規范標准,發現各自的缺點和不足,明確努力的方向,同時也達到了使學生「學會」與「會學」的雙重目標。
8、探究法:課堂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場所,而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發現和討論,允許學生有闡述自己見解的空間。這樣,既激活教師的思想,又激活學生的思想,逐漸把學生培養成能夠獨立思考,學會主動獲取、主動發展,適應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
9、行為導向法:典型的教學方法是項目教學導向法,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項目,教師向學生講明項目的目的和要求,由學生自由分組、自由合作,小組成員共同團結協作完成,它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書本知識內容教育,擺脫書本、課堂的制約,教師將知識內容慣穿於項目之中,師生關系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指導、協調、激勵、促進、輔導、全面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掌握程度,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都是處於積極主動參與的狀態,學生必須設法完成項目活動安排的內容,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可以做到讓學生清晰每個環節的知識點,使他們開口說的清、動手做的對,又給了學生有充足的表現、探索、實踐活動的機會。
10、現場教學法:在生產現場直接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在工作現場的實習,學、練、做的有機結合,縮短了理論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環境間的生產應用距離,使教學更具有突出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1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為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典型案例的分析入手,引出教學內容和知識點,通過對典型案例有針對性的透徹分析、發散性的審理和討論,引導學生向正確方向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對典型案例的分析結論,並引伸到其它相關問題的處理上,使教學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從而達到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12、主題情景演練法:教師在課堂上根據主題要求設定一個明確的情景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就這一主題情景任務各自獨立或分組進行方案設計,制定工作計劃或解決方案,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它不但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挑戰性和趣味性,也是一種具有創意性的教學方法。

閱讀全文

與日本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9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8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0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2
北京電流檢測方法 瀏覽:481
手機u盤保護方法 瀏覽:114
數字搭配有哪些方法 瀏覽:666
約一場球的正確方法 瀏覽:189
在家中洗衣服的方法如何 瀏覽:293
28天鍛煉腹肌最快的方法 瀏覽:203
簡單練翹臀方法視頻 瀏覽:760
心理診斷評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845
什麼方法能讓手機不黑屏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