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檢測白細胞用什麼方法

檢測白細胞用什麼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4 07:48:02

①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根據什麼原理進行的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類統計的一種方法,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共五種。

其中中性粒細胞佔全部白細胞總數的50%~70%,因此中性粒細胞的增減必然影響到白細胞總數的增減。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中性粒細胞:桿狀核1%-5%(0.04-0.5)×10/L,分葉核50%-70%(2-7)×10/L,嗜酸粒細胞:0.5%-5.0%(0.05-0.5)×10/L;嗜鹼粒細胞:0%-1%(0-0.1)×10/L;淋巴細胞:20%-40%(0.2-0.4)×10/L;單核細胞:3%-8%(0.08-0.8)×10/L。

(1)檢測白細胞用什麼方法擴展閱讀

白細胞分類計數:

(1)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化膿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術後、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錯中毒等。減少: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化學葯物中毒,X線和輻射、抗癌葯物化療、極度嚴重感染、再障、粒細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變態反應、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某些血液病、手術後、燒傷等。減少:傷寒、副傷寒、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3)嗜鹼性粒細胞增多: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腫瘤轉移、鉛及鉍中毒等。

(4)淋巴細胞增多: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結核、傳染性肝炎等。減少:多見於傳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等。

(5)單核細胞增多: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單核細胞白血病、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② 顯微鏡觀察白細胞可以用什麼染色

瑞氏染色(Wright's)-姬姆薩(Giemsa's)混合染色:
●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濃度對細胞核著色程度適中,細胞核結構和色澤清晰艷麗,對核結構的識別較佳,但對胞漿著色偏酸,色澤偏紅,對細胞漿內顆粒特別是嗜天青顆粒及嗜中性顆粒著色較差。
●姬姆薩染色對胞漿著色能較好的顯示胞漿的嗜鹼性程度,特別對嗜天青、嗜酸性、嗜鹼性顆粒著色較清晰, 色澤純正,而對胞核著色偏深,核結構顯示較差。
●故採用以瑞氏染液為主,姬姆薩染液為輔的混合染色。
染色步驟:
1. 先用瑞氏染液將塗膜面充分覆蓋;
2. 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薩染液2-3滴加減(根據塗片上細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
3. 稍等1-2分鍾後,再加磷酸鹽緩沖液,加時應緩慢地一滴一滴加在塗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張力而終止染色液加入;
4. 染色30-40分鍾;
5. 分色:用自來水緩緩沖洗至少3分鍾以上,待干,勿用濾紙吸干,以免濾紙纖維污染塗片。

③ 檢查白血病的方法有哪些

白血病常用的檢查手段,包括物理學檢查、外周血象檢查、骨髓象檢查、免疫學檢查、細胞培養以及影像學檢查等。 (1)物理學檢查:也就是常說的查體,主要包括視、觸、叩、聽四種方法(類似於中醫的望、聞、問、切)。視診,就是從外觀上看,比如說,白血病患者常有出血表現,查體時就應注意患者皮膚有無出血點或瘀斑,鼻腔、口腔、眼球結膜是否有出血或滲血等。觸診,即用手觸摸、按壓身體各部位,重點應檢查有無淋巴結、肝、脾腫大,骨骼(尤其是胸骨)有無壓痛。叩診,主要是檢查肺臟、腹腔有無異常反響,心界是否擴大,肝、脾有無腫大或移位。聽診,主要檢查心、肺等部位有無病變。在進行體格檢查的過程中,臨床醫生一定要注意系統性和完整性,要耐心細致,不能有遺漏。尤其是在觸診時,所有淺表淋巴結區都應細心地觸摸。 (2)外周血象檢查:外周是相對循環系統中心而言,外周血即末梢血,其常見的采血部位是耳垂或指尖,其目的是了解血液中各細胞成分的變化,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白細胞及白細胞分類,通過這些項目的檢查,可以了解病情程度以及病情變化。外周血象的檢查是白血病各檢查項目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需要經常進行,尤其在起病初期及治療過程中,每周應查2~3次,必要時每天查1次。 (3)骨髓穿刺檢查:骨髓是血液製造工廠。因此,骨髓穿刺檢查是診斷白血病必不可少的檢查 手段,其意義及操作過程將在以下的問題中詳細說明。 (4)免疫學檢查:絕大多數白血病,可以通過骨髓和外周血細胞的形態學檢查診斷和分型,但也有部分鑒別不清,這可以通過免疫分型標記來解決。好比不同的人有不同臉部特徵一樣,白血病細胞表面也有不同的特徵,稱之為表面標記。通過這項檢查,可以對淋巴細胞白血病進一步分型,不僅在診斷上而且對指導治療和預後評定都有很大意義。 (5)細胞培養:白血病患者體內存在著兩組細胞群--正常造血幹細胞及惡變的白血病細胞。通過細胞培養技術,觀察這兩組細胞的生長情況,對白血病的診斷、治療效果的觀察以及預後評定等都有意義。 (6)其它:如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片、B超以及血液生化等方面的檢查,可以作為白血病的輔助檢查項目,對了解病變程度都有一定的意義。 以上諸多檢查手段中,以體格檢查、外周血象及骨髓象的檢查最為常用。

④ 白細胞介素檢測是elisa方法嗎

有這種方法,可以elisa測試,也可以採用其他測試方法,具體方法根據你自己選擇,elisa方法比較常用

⑤ 檢測白細胞時為什麼要破壞紅細胞,而檢測紅細胞時卻不用破壞白細胞

你指的可能是手工方法計數白細胞,由於紅細胞的數量是3.5-5.5x10的12次方,而白細胞的數量是4-10x10的9次方(正常參考值因男女、年齡等生理因素會不同),所以在顯微鏡下肉眼計數白細胞會受紅細胞的干擾,一般用白細胞稀釋液內含有冰醋酸可以破環紅細胞的細胞膜使之破裂,剩餘白細胞不易被破壞,計數以來比較方便。紅細胞由於數量遠遠大於白細胞,計數紅細胞的時候可以不用破壞白細胞,其實白細胞也不容易被破壞。現在用的都是全自動的血細胞分析儀,是根據細胞體積的大小用電阻的變化來計數的,准確性高。

⑥ 白細胞免疫標記的檢測方法

你好,甲胎蛋白雖然升高了,但是還沒有超過正常值態度,你目前只需要對肝臟系統完善相關的檢查,肝臟方面只要沒有明顯的病理形態改變,你就定期抽血復查甲胎蛋白就可以了。 一般情況下需要查肝臟超聲,膽囊超聲,這兩個超聲結果檢查以後還要抽血查肝功能,如果所在醫院條件尚可的話還要住一個肝臟ct平掃加增強,這些檢查結果都是好的,那麼你就需要定期,大概是一個季度抽血查一次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如果超過兩百以上,才有明顯的意義。

⑦ 血常規檢查方法包括哪些項目

血常規檢查即傳統的血常規檢查,現在統稱為血液分析,血液分析有兩種方法,即手工法和儀器分析法。手工法為傳統方法,用顯微鏡檢測,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等四項。儀器分析法則除上述四項外,根據儀器的性能不同,並因白細胞分類不同而分為二分類機、三分類機和五分類機,通常以三分類為多。三分類機檢查的各項參數見例表。 血液分析參考值(包括儀器分析法和手工法) 檢查項目 英文縮寫 正常參考值 血紅蛋白 HGB或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紅細胞計數 RBC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紅細胞壓積 HCT 男(0.40-0.54)L/L 女(0.37-0.48)L/L 平均紅細胞體積 MCV (80-92)fk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 (27-31)pg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MCHC (320-360)g/L 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 11.6-14.8% 血小板計數 PLT或BPC (100-300)×109/L 血小板壓積 PCT 男0.108%-0.272% 女0.114%-0.282% 平均血小板體積 MPV (6.8-13.5)fk 血小板分布寬度 PDW 15.5%-18.1% 白細胞計數 WBC 成人(4-10)×109/L 兒童(5-12)×109/L 新生兒(15-20)×109/L 分類 DC ^ 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數 N或GRAN 50%-70% 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N或GRAN (2-7)×109/L 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 E或EOS 0.5%-5.0%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 E或EOS (0.02-0.5)×109/L 嗜鹼性粒細胞百分比 B或BASO 0-1% 嗜鹼性粒細胞絕對值 B或BASO (0-0.1)×109/L 單核細胞百分比 M或MONO 3-8% 單核細胞絕對值 M或MONO (0.12-0.8)×109/L 淋巴細胞百分數 L或LYM 20%-40% 淋巴細胞絕對值 L或LYM (0.8-4.0)×109/L 中間值細胞百分數 MID 3-10% 中間值細胞絕對值 MID (0.3-1.0)×109/L (文章出處:家庭醫生報 2001年第28期)

⑧ 血常規檢查的一般方法和內容是什麼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它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血常規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遇鹽酸後變成褐色酸性血紅蛋白,然後再加蒸餾水,直到與標准比色柱顏色一致時,所讀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紅蛋白的克數。血常規檢查也要同時進行血塗片,以便在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的大小、形態,及用血細胞分類計數器進行白細胞各類細胞的觀察與分類計數。
我國正常成人的紅細胞數量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紅蛋白的數量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為110~155克/升。臨床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數量上的增減往往相並行。
生理上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僅見於初生嬰兒,但以後可逐漸降至正常。在嚴重嘔吐、腹瀉或出大汗等機體脫水狀態下,因血液濃縮,可引致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潛水病等缺氧狀態下,因機體緊急總動員,紅細胞與血紅蛋白也可相應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人,其血紅蛋白與紅細胞都可出現代償性增多。
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量的減少,則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偏食及吃素等不良飲食習慣所致的營養不良性貧血更較常見,一般需補充營養、鐵劑及維生素B12等。在鉤蟲病流行區,鉤蟲病病人會因長期腸道出血而引起貧血。還有外傷後大失血、活動性胃潰瘍或食道靜脈曲張的大嘔血,支氣管擴張、空洞性肺結核病人的大咯血,以及子宮功能性反復出血和血友病病人、痔瘡病人、壞血病病人等長久而慢性的失血,也可引致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原因,是骨髓的造血功能發生了障礙。正常情況下的紅細胞相對減少,有時也可見於老年人,但也常與營養狀況有關。我國正常成人血中白細胞的數量為:(40~100)×109/升;兒童(50~120)×109/升。生理性的白細胞增多,可見於新生兒、飯後、劇烈運動後或妊娠與分娩階段。而病理性白細胞增多,則常見於各種化膿性的球菌或桿菌的感染,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腎炎、急性膽囊炎及猩紅熱等。白血病的主要表現是白細胞的無限增生。
而白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引起的流感、麻疹、肝炎或傷寒、布氏桿菌病等某些桿菌性疾病。也可見於粟粒性肺結核或敗血症等嚴重感染及磺胺葯、砷、苯及放射性物質中毒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白細胞隨紅細胞製造的減少而一同減少。嚴重營養不良性貧血的病人,其各種血細胞普遍貧乏,白細胞當然不例外。
進行血塗片後,顯微鏡下可發現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細胞大小與形態不均,細胞中心發白區域擴大。若見到紅藍色較幼稚紅細胞增多,可判知其骨髓再生機能旺盛。
在正常狀態下,白細胞分為中性分葉核粒細胞、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約50%~70%,中性桿狀核粒細胞約1%~4%,淋巴細胞約20%~35%,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都很少,分別為1%~6%、1%~4%、1%左右。中性粒細胞的增多,為最常見、最重要的改變,見於大多數傳染性疾病與化膿性疾病,也見於中毒。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則常見於病毒所致的流感、麻疹、肝炎及某些桿菌性疾病。
血小板的正常數為(100~300)×109/升。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急性感染和中毒時,血小板也可減少。而血小板增加,則見於急性出血停止後,或脾切除後,多為一時性增多。
血常規化驗單上的常用符號是:RBC代表紅細胞,WBC代表白細胞,Hb代表血紅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⑨ 簡述白細胞抗原系統檢測有哪些方法學方法

檢測人體微量元素有尿檢、乳檢、發檢等多種。比較常用的有血檢和發檢兩種。

⑩ 化學試帶法檢測尿液中的白細胞其原理是針對尿液中的

正確答案:A
解析:干化學法白細胞檢測採用中性粒細胞酯酶法

閱讀全文

與檢測白細胞用什麼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2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0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1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2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799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98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2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07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9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19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6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4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69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3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9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18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6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1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