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評寫作的常見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影評寫作的常見問題以及解決方法
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整體美。任何完美的藝術作品都要求各部分能緊密聯系,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電影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更要求各部分的協調統一。
1、復述代替論述——克服的途徑是採取邏輯思路,而不是劇情思路來構思。
2、面面俱到地“蜻蜓點水”,即結構散——克服的途徑是內容、形式兩大塊要融為一體。
3、不會聯系具體內容——克服的途徑是加強影片分析。 所謂分析,不是對情節的重復,而是在理解情節的基礎上,對你在情節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是自己給自己提出幾個“為什麼”來回答。
4、不會邏輯地表達感覺——克服的途徑是在領會許多意義後,要總結出文章整體上最根本的“意義”,這才會有邏輯性。
5、觀點陳舊老套——克服的途徑是在內容方面要理解得深,藝術方面要體會出新。
6、段落的長短缺少節奏上的變化,有的甚至一段到底,連標點都是“逗號”——克服的途徑是:說完一層意思就另分一段,即寧肯多分段,也別不分段。
7、不會開頭或結尾——克服的途徑是開頭可奇、深、新,要能引領下文;結尾可扣題、升華或講究啟發性,結尾時的敗筆最可惜(“總之”之類的畫蛇添足也是敗)。文風可以哲理化,也可感情化。
8、人物分析不知分主次——克服的途徑是,要把人物形象看成一個體系,找出主人公,然後找出圍繞著主人公的各種人物關系,在此基礎上來分析不同人物在劇情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9、不注意觀察細節——克服的途徑是注意看影片,因為有的細節本身就能構成一篇影評,比如《黃土地》中翠巧的幾次挑水,《我的父親母親》中那隻大青花碗和“路”。
10、跑題現象:全篇跑題與中間拐彎—-克服的途徑是在列提綱階段不能缺少邏輯性,要設計好提綱後再動筆。另外,在觀點與觀點之間要有自然的過渡感,這也要事先設計一下。
11、缺乏電影常識——克服的途徑是多看影評文章和影視理論著作,例如,編劇和導演誰更重要、演員和導演誰更重要、“對白”同人物語言及電影語言的區別。
;Ⅱ 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有哪些
一、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習的要求和動力不夠。對學習的要求不夠高,學習的資料較淺,學習的范圍較窄,系統性、專業性、深入性不強,從而使得學習的效果不明顯。動力不足,缺乏學習的主動性。
主要表此刻:一方面,學習的自覺性不強。沒改變那種「要我學」為「我要學」的良好學習習慣。自我較注重單位安排的各種政治、業務學習,而對其他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另一方面,學習的鑽勁不夠。學習過程中,我認真做了筆記,但往往淺嘗輒止,沒有做深入消化,領會內涵,全面貫徹;
第三,學習重點不清。自我沒有認真把握學習重點,但求面面俱到,結果忽視了直接相關工作需要的重點學習。二是職責意識不夠強。由於大局意識不夠,往往只管自我職責以內的事,其它的事就少有過問。
有時,自我明明看見其它同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因礙於面子或是認為不該自我管,也就沒有主動提出來幫忙改正,而是放之任之。
有時自我認為無足輕重、無礙大局、可干可不幹的事,也就無動於衷;有時本該今日幹完的事,也隨便拖到明天干。
三是處理問題理論聯系實不夠。盡管我也經常學習,但學習的深度不夠。我經常告誡自我要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處理問題,可總是講在嘴邊,忘在手邊,結果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簡單,對具體問題分析力度不夠,不能全面運用發展的、聯系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和處理問題。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平時疏於學習。在知識結構日新月異的今日,不學習,就要落伍。以往我總認為,只要能把本職工作干好,其他學習都無關緊要,殊不知,學習與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僅有深入地、系統地、全面地學習,才能更好地勝任自我的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我認為只要能幹好本職工作就行了,而放鬆了對其他知識的學習。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也只滿足於看看黨報黨刊、聽聽時事新聞,讀讀書本,偏重於時事了解,而對於_的學習不夠,致使理論基礎薄弱。
由於忽視了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學習和掌握,對於自我所學的東西,也沒有認真去深入消化,吸收,也就不能很好地做到把自我所學貫徹到實踐中去,落實到行動上來,致使在實際工作中政策水平較低。
加之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對於學習制度堅持不夠,老愛犯「三分鍾」熱情的毛病,這一不良習慣致使學習收效不大。
二是思維局限,認識落後。思維局限,認識落後,進取意識不夠強,認為工作上過得去就行,不求冒尖,但求穩而不亂,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
按部就班,認為只要規規矩矩地按條款、按規章制度辦事,工作不出錯,不給組織添亂子,也就問心無愧。沒給自我樹立起跨越的高標桿,讓自我朝著目標堅定地走下去,反而缺乏向更高目標追求和奮斗的活力與勇氣。
三是群眾觀念弱化。我們的一切出發點應著眼於廣大人民群眾,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真正做到情為民系、權為民用、利為民謀。
由於我們工作經常直接與企業職工接觸的機會多,與他們之間的交流較多,看到群眾的疾苦多,聽到群眾的呼聲多,漸漸地麻木了、習以為常了,群眾觀念弱化,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弱化。
三、整改措施:
隨著機關作風整頓活動的不斷深入,經過對自身存在問題的排查,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問題,也更加增強了我改正錯誤、提高自我思想素質的信心和決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決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
一是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素質。全面認真系統地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認真學習黨的有關政策和省委一屆一次全會以發市委一屆一次全會精神,在工作和學習中牢記共產黨員的六條基本要求。
按照合格共產黨員的標准要求自我,時刻把堅定共產主義夢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為自我的立身之本、奮斗動力和行為坐標,立黨為公,甘於奉獻。
二是進一步改善工作作風。努力做到善於克服消極思維、模糊認識所造成的各種束縛,破除急躁情緒,迎難而上,進取工作;善於對遇到的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深挖其中的規律性。
善於從事物之間的種種聯系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善於從政治、全局的高度認識事物;善於根據個人具體情景和自身工作特點,不斷完善和提高自我,腳踏實地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本事。經過學習,牢固樹立共產主義的夢想信念,緊跟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職責意識、憂患意識,在強化服務意識上下功夫,為領導決策出謀劃策,獻智獻力。
時刻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思想上築起抵禦腐朽思想侵蝕的堅固防線,增強拒腐防變的職責感和緊迫感。
堂堂正正做人,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時刻以樹立機關幹部良好形象為自我行動、處事的准則,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我,敢於抵制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努力做到勤政廉潔。
今後,我將以這次活動為契機,繼續查擺自我在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轉變工作作風,改正不足,提高自我,真正使自我的思想得到進一步凈化、工作得到進一步提高、作風得到進一步改善、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努力把自我的各項工作做好,取得成效。
Ⅲ 文本分析法是什麼方法
文本分析法是指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方法有以下幾種:
1,「新批評」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
2,符號學分析法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
3,敘述學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
文本分析法的步驟:
1、分類必須完全、徹底、能適合於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單位都可歸入相應的類別,不能出現無處可歸的現象。
2、在分類中,應當使用同一個分類標准,即只能從眾多屬性中選取一個作為分類依據。
3、分類的層次必須明確,逐級展開,不能越級和出現層次混淆的現象。
4、分析類別(維度),必須在進行具體評判記錄前事先確定。
5、在設計分析維度時應考慮如何對內容分析結果進行定量分析,即考慮到使結果適合數據處理的問題分類的層次必須明確,逐級展開,不能越級和出現層次混淆的現象。
Ⅳ 用Excel數據分析常見的錯誤及解決方法
Excel作為一款萬金油的軟體,在數據分析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相信大家在進行各種數據分析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利用Excel進行數據處理。函數和圖表是Excel處理數據的兩大利器,但是我們在進行數據分析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結果顯示,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明明我們的計算方法和過程沒有錯誤啊,怎麼還會錯誤。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常見的幾類計算錯誤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1)錯誤值:####
含義:輸入到單元格中的數據太長或單元格公式所產生的結果太大,使結果在單元格中顯示不下。或是日期和時間格式的單元格做減法,出現了負值。
解決辦法:增加列的寬度,使結果能夠完全顯示。如果是由日期或時間相減產生了負值引起的,可以改變單元格的格式,比如改為文本格式,結果為負的時間量。
2)錯誤值:#DIV/0!
含義:試圖除以0。這個錯誤的產生通常有下面幾種情況:除數為0、在公式中除數使用了空單元格或是包含零值單元格的單元格引用。
解決辦法:修改單元格引用,或者在用作除數的單元格中輸入不為零的值。
3)錯誤值:#VALUE!
含義:輸入引用文本項的數學公式。如果使用了不正確的參數或運算符,或者當執行自動更正公式功能時不能更正公式,都將產生錯誤信息#VALUE!。
解決辦法:這時應確認公式或函數所需的運算符或參數正確,並且公式引用的單元格中包含有效的數值。例如,單元格C4中有一個數字或邏輯值,而單元格D4包含文本,則在計算公式=C4+D4時,系統不能將文本轉換為正確的數據類型,因而返回錯誤值#VALUE!。
4)錯誤值:#REF!
含義:刪除了被公式引用的單元格範圍。
解決辦法:恢復被引用的單元格範圍,或是重新設定引用范圍。
5)錯誤值:#N/A
含義:無信息可用於所要執行的計算。在建立模型時,用戶可以在單元格中輸入#N/A,以表明正在等待數據。任何引用含有#N/A值的單元格都將返回#N/A。
解決辦法:在等待數據的單元格內填充上數據。
6)錯誤值:#NAME?
含義:在公式中使用了Excel所不能識別的文本,比如可能是輸錯了名稱,或是輸入了一個已刪除的名稱,如果沒有將文字串括在雙引號中,也會產生此錯誤值。
解決辦法:如果是使用了不存在的名稱而產生這類錯誤,應確認使用的名稱確實存在;如果是名稱,函數名拼寫錯誤應就改正過來;將文字串括在雙引號中;確認公式中使用的所有區域引用都使用了冒號(:)。例如:SUM(C1:C10)。注意將公式中的文本括在雙引號中。
7)錯誤值:#NUM!
含義:提供了無效的參數給工作表函數,或是公式的結果太大或太小而無法在工作表中表示。
解決辦法:確認函數中使用的參數類型正確。如果是公式結果太大或太小,就要修改公式,使其結果在-1×10307和1×10307之間。
8)錯誤值:#NULL!
含義:在公式中的兩個范圍之間插入一個空格以表示交叉點,但這兩個范圍沒有公共單元格。比如輸入:「=SUM(A1:A10 C1:C10)」,就會產生這種情況。
解決辦法: 取消兩個范圍之間的空格。上式可改為「=SUM(A1:A10 ,C1:C10)」。
以上內容就是本次給大家整理出來的關於Excel八類錯誤及對應的解決辦法。不同的錯誤代表不同的意義,針對性的處理才能夠讓我們的數據分析效率提高起來。
歡迎大家進行補充,大家可以在我們的QQ交流群(243949148)或者微信群中(關注小白數據營公眾號後台進入)參與討論和交流。
Ⅳ 如何寫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
分析電視劇情或者流行曲歌詞,研究這些媒體如何塑造角色、演員或歌手的形象,以及這些作品所隱藏的某些對人對事的看法
報章的標題的用字、字體、大小、版面放置、佔用的空間等
分析廣告的用色、配樂、選角、橋段
一定要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文本分析的方法很多:
1、「新批評」,「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說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說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敘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2、敘述學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3、符號學,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4、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5、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6、文本社會學方法,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方法,是將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的方法與社會學方法結合起來的產物,而且與西方馬克思主義也關系密切。
7、文化研究。從傳統文學批評到現代文學批評,史稱「語言學轉向」,而文學批評向大眾文化批評的轉向,史稱「文化轉向」或「意識形態轉向」。文化研究是個非常復雜的話題,說來話長,不提也罷。只說兩點,首先文化研究將以往文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視野大大地拓展了,以前只研究所謂的經典文本,而文化研究則更針對當代消費社會的當下語境,將大眾文化(包括電視、廣告、娛樂等等)也納入了研究的范圍。其次就是特別注重意識形態分析,葛蘭西、阿爾圖塞等人的理論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如果說文化研究還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左」,基本上都是西方左派知識分子的人在搞,比如大師級的人物傑姆遜。
Ⅵ 文本分析法是什麼呢
文本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指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方法有「新批評」法、文化研究法、互文法。
根據Bowers提出內容分析法的定義,不是針對內心是否客觀而且有系統或量化,而是內容分析的價值,即是傳播內容利用系統客觀和量化方式加以歸類統計,並根據這些類別的數字作敘述性的解釋。
透過量化的技巧和質的分析,以客觀和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傳播內容中各種語言和特性,不僅分析傳播內容的訊息,而且分析傳播內容對於整個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藉以推論產生該項內容的環境背景和意義的一種研究。
優點
1、非親身訪談法技術︰研究人製造出的傳播內容,和推敲傳播內容的問題,不直接觀察人的行為,或是要訪問他們。因此,測量時不會受到測量行動本身的干擾,被觀察的內容不會察覺被觀察,因此反應不會不穩定。
2、經濟效益︰內容分析不貴,學生也能負擔。
步驟
1、 形成問題或假設︰切忌漫無目的為研究內容計算次數,分析要在研究進行前,才不會徒勞無功。
2、 界定母群體︰明確規劃內容主體的界線,賦予母群體設定的操作定義。
3、 抽取樣本︰抽取樣本為研究對象,掌握母群體特性,才會有代表性。
4、 界定分析單位︰隨類目不同而有差異,內容分析常包含許多特性,所以必須容納不同分析單位。
5、 建構類目︰內容分析的核心工作,類目釐定清楚,應該保持互斥、詳盡、信度高等原則。
6、 建立量化系統︰內容分析是定量分析,量化系統的建立為必要。
7、 執行預測建立信度︰建立信度之前必須施行預測,檢視類目定義是否清楚明確。
8、 依照定義將內容編碼︰將分析單位規劃到類目就是編碼,依照類目和分析單位的定義。編碼者依照類目和分析單位判讀內容,必須設計標准編碼表,制定統一量尺,才能堅守標准。
9、 分析資料︰依量化方式,設定處理方法,辨別描述性統計和推論統計的適用性。
10、 結論解釋︰驗證變項之間關聯性的假設,闡述與推論這些假設。
Ⅶ 文本分析法的文本分析的方法
「新批評」得名於美國約·蘭塞姆所著論文集《新批評》(1941),是英美現代文學批評中最有影響的流派之一,它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英國發端,三十年代在美國形成,並於四五十年代在美國蔚成大勢。五十年代後期,新批評漸趨衰落,但新批評提倡和實踐的立足文本的語義分析仍不失為文學批評的基本方法之一,對當今的文學批評尤其是詩歌批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新批評」細讀法不是一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一種「細致的詮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在這種批評中,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一個字,捕捉著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聯想等,其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今天,中國學界仍有不少人把「細讀」批評理論看作是西方文學理論的獨創,並常常運用它來解讀各種文學文本。其實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最早、最常見的話語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細讀」批評理論。中西細讀批評的共通之處在於,都力求透過語言的外殼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對語言的字、詞、句構成;聲音的節奏、格律;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的細致分析。「言」即等同於西方「細讀」批評對文學文本的聲音層面、意義單元的分析;「象」即等同於西方「細讀」批評對文本的意象和隱喻;象徵和象徵系統的仔細閱讀和分析。「意」是中西「細讀」批評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對「意」的深切領會上,中國式的細讀批評主張凡是與文本有關的內容都納入到對「意」的探求之中,如通過對文體、作品風格、時事、地理、風俗等全方位,立體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從細讀的角度出發,中國式的細讀批評比英美細讀批評更為精緻豐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細讀批評,是細讀中的細讀。 敘述是人類社會性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敘述學」探討的是藝術性言語的敘述手段:一個故事如何通過敘述被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統一情節結構的。「敘述學」理論的產生與俄國形式主義、索緒爾語言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20世紀文學文化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最具體實用的,在它的觀照下,我們自以為通曉明白的故事、情節、作者、讀者、視角、評論等都有了新的含義;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甚至受到了顛覆,一些新的概念迎面而來。這是一門並不十分深奧卻又相當有趣的學問;一套並不十分復雜卻又相當犀利的工具。它將為你提供一個新的批評視角;開辟一個新的研究天地。
「敘述學」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具體說包含四個方面:
其一、敘述-敘述學。浦安迪在《中國敘事學》說:「敘事就是作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把人生經驗的本質和意義傳示給他人。」同時定義了什麼是「敘事文」——「是一種能以較大的單元容量傳達時間流中人生經驗的文學體式或類型」。董小英在《敘述學》中描述:「敘述學就是研究如何使故事講的引人入勝,美妙動聽的。」「敘述學是通過敘述形式研究敘述方法的學問。」
其二、敘述主體-語態。話語是誰說的,即「敘述主體是誰」在敘述效果和文本意義的表達中至關重要,此中包括「敘述角度」(敘述人、受敘人、人稱、視角、),「敘述態度」(敘述人聲音、敘述人干預、聚焦)。
其三、敘述方式-語式。事件與話語的關系,即討論敘述是在怎樣的時間、空間中展開的。此中包括「敘述幅度」(時間幅度、空間幅度),「敘述頻率」(事件頻率、敘述頻率)。
其四、敘述進程-結構。文章結構(敘述線索、情節安排、話語序列),文體結構(文體互滲)。
分析敘述視角、敘述態度和敘述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文學作品瑰麗詭異的內宇宙,了解文本的內部結構,使我們對文本本身產生興趣,而不是只關注文本所承載的社會歷史內容,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回到文本本身,使語文閱讀教學更加完整。 這里以《葯》和《祝福》為例,對魯迅小說中的兩類敘事符號加以簡要的量化分析。
1、色彩符號——《葯》與《祝福》中的主體色彩及比重
《葯》全文有28處寫到顏色,其中「紅色」6次、「白色」12次、「黑色」8次、「烏藍」1次、「碧綠」1次。可見,其主要色彩是紅、白、黑。
「紅、白、黑」三色具有非常豐富、深刻的內涵。三色並舉,其視覺效果意味深長。
「黑色」在文章中每每以無可爭議的分量出現:天空是「秋天的後半夜」,街是「黑沉沉的」,二者組合成一個黑暗壓抑的立體空間。劊子手渾身黑色,烤熟的饅頭也是整個的黑色……從整體空間到具體物事,沉重而令人恐懼,暗示了當時社會環境的陰森恐怖和惡勢力的強橫暴虐。
在文章中,紅色有士兵衣服「暗紅色的鑲邊」(這種紅色讓人感到壓抑);有「鮮紅的人血饅頭」(這種紅色給人觸目驚心的感覺);有墳頂上「紅白的小花」(這種紅色意味著希望之光雖然微弱,但畢竟有了一點兒希望)……「紅」的含義各不相同:表現出當時「社會」與「革命」包含太多復雜的內涵。
至於「白色」,「灰白」的路,「慘白」的臉,焦皮饅頭里的一道「白」氣——它不作為「紅」的代表,也不是「黑」的盟友,象徵社會上的中間勢力,帶著濃重的凄涼而迷茫的氣息。
三色的綜合效應表明了當時的沉鬱、復雜、洋溢著「惡氣」和「鬼氣」的社會環境。
《祝福》中對色彩的描述共約22次,其中白色(含月白、灰白)9次、黑色(含灰黑、黑黃、青色)7次、黃色4次。主要色彩為白、黑、黃,另偶有藍色、紅色夾雜其中。
與《葯》以「黑」為主要的色彩背景不同,《祝福》以白色為其主色調:統納一切的天空是「灰白色」的,天空下是團團飛舞的白色的雪花、屋宇上是雪白的瓦楞、屋檐下的人物是花白頭發、人物穿的是月白背心。比起《葯》黑色里的壓抑和殘酷來,《祝福》更多的是社會生活中的污濁和陰冷。在微觀的色彩設計上,《祝福》中的色彩多為中間色:不僅白色多為月白和灰白,黑色中也多有灰色、黃色融入,蘊含濃郁的疑慮和迷茫氣息。黃色是《祝福》中出現第三多的顏色,「黃色的燈火光」渲染了一個混濁的人間社會,黃色的臉頰勾勒了生活在苦難中的生命個體。《祝福》中的紅色只有兩次,一是洗福禮時在水裡泡得通紅的女人的胳膊,一是第一次出現在魯鎮的祥林嫂的臉頰,它們零星的、瞬間的、不成氣候的人間存在。小說以白、黑、黃構成完整的人間社會圖景,也十分明顯地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的評價和撻伐。
Ⅷ 文本分析的三種方法
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
方法
方法介紹
文本分析法是指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方法有「新批評」法、文化研究法、互文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本分析法
拼音
wenbenfenxifa
定義
指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出處
文學
類型
文學術語
展開全部
方法
「新批評」法
「新批評」的方法很基礎,但也很實用,即從文本中「細讀」出那些語言的非日常化運用,如「反諷」、「張力」等。「細讀」現在已成為包括各種文本分析在內的一個基本功。「新批評」對詩與短篇小說等文本的分析,非常有用,但對於長篇小說就有些不知從何處下嘴了,只有結合敘述學的分析才容易提綱挈領。
符號學分析法
符號學其實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我這里僅指最為經典也最常用的符號學分析方法,也就是格雷馬斯的方法,主要包括矩陣分析和施動者分析等。當然,羅蘭·巴特、托多羅夫等人還有其他的許多方法,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所謂「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也就是這些方法。
敘述學分析法
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當然,敘述學也同樣關注人物的話語分析,看他說的話是直接引語還是間接引語,亦或是自由間接引語。因為敘述學、符號學等都是建立在語言學基礎上的,所以分析一篇小說就猶如分析一個句子,人物相當於主語,人物的行動相當於謂語,而人物的品質則相當於定語或狀語。
解構主義法
解構主義的方法,代表人物是法國人德里達和美國人德·曼。解構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從文本的邊緣進入,從而顛覆掉整個文本的通常意義。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解構主義者就像那個顛覆了千里之堤的大螞蟻。
互文、對話理論分析
此方法起源於巴赫金,成熟於托多羅夫、克里斯特娃、熱奈特等。結構主義一直視文本為相對封閉的系統,從而忽視了現實和社會的因素,而傳統批評又只看到了社會忽略了文本,各有弊端。互文、對話理論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文本與現實社會之間被視為是互為文本的,是對話關系的,於是社會的因素與文本的規則都被分析到了。
Ⅸ 文本分析有哪些角度
文本分析是指對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徵項的選取;文本分析是文本挖掘、信息檢索的一個基本問題,它把從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徵詞進行量化來表示文本信息。
常見的有4種:
(1)用映射或變換的方法把原始特徵變換為較少的新特徵。
(2)從原始特徵中挑選出一些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3)根據專家的知識挑選最有影響的特徵。
(4)用數學的方法進行選取,找出最具分類信息的特徵,這種方法是一種比較精確的方法,人為因素的干擾較少,尤其適合於文本自動分類挖掘系統的應用。
隨著網路知識組織、人工智慧等學科的發展,文本特徵提取將向著數字化、智能化、語義化的方向深入發展,在社會知識管理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Ⅹ 文本分析的步驟範文
文本分析的步驟範文
文本分析的步驟範文,相信還有很多人都對文本分析的步驟或者是內容並不了解的,那麼到底什麼是文本分析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本分析的步驟範文吧,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定義
文本(Text)主要指由一定的符號或符碼組成的信息結構體,這種結構體能夠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如語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文本由特定的人製作而成,其語義必然會反映出人的特定立場、觀點、價值和利益等意識形態的內容。
而文本分析法(TextualAnalysis)指的是從文本的表層深入到文本的深層,從而發現那些不能為普通閱讀所把握的深層意義。
作為探討訊息內容性質的一種有力的研究方法,文本分析也是文化研究學者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研究中,文本分析法更多從修辭、敘事等方面入手研究文本,由表及裡把握文本的深層意義。
二、理論基礎
文本分析的理論資源來自闡釋學和人文主義,存在幾種不同的研究取向,比如濫觴於英美文學批評的「新批評」法、以羅蘭·巴爾特代表的符號學分析法、著重於故事分析與敘述視角分析的敘述學分析法、兼顧宏觀社會環境和微觀文本解構的互文、對話理論分析法、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文本社會學研究方法和英國文化研究等。
文本分析就像「庖丁解牛」,把文章的一字一句「解開」來看,細細解讀品味它的涵義。
從其理論資源可以看出,文本分析更多適用於偏向於文學、敘事類的研究。
分析方法
(1)「新批評」細讀法
「新批評」細讀法不是一種自我感興趣的印象式批評,而是一種「細致的詮釋」,是對作品作詳盡分析和解釋的批評方式。在這種批評中,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一個字,捕捉著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聯想等,其操作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後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最早、最常見的話語分析方法是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中西細讀批評的共通之處在於,都力求透過語言的外殼把握文本之義,如注重對語言的字、詞、句構成;聲音的節奏、格律;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的細致分析。「言」即等同於西方「細讀」批評對文學文本的聲音層面、意義單元的分析;「象」即等同於西方「細讀」批評對文本的意象和隱喻;「意」即等同於象徵和象徵系統的仔細閱讀和分析。「意」是中西「細讀」批評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對「意」的深切領會上,中國式的細讀批評主張凡是與文本有關的內容都納入到對「意」的探求之中,如通過對文體、作品風格、時事、地理、風俗等全方位,立體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
(2)「敘述學」分析法
「敘述學」探討的是藝術性言語的敘述手段:一個故事如何通過敘述被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統一情節結構的。「敘述學」理論的產生與俄國形式主義、索緒爾語言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20世紀文學文化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最具體實用的,在它的`觀照下,我們自以為通曉明白的故事、情節、作者、讀者、視角、評論等都有了新的含義;一些習以為常的概念甚至受到了顛覆,一些新的概念迎面而來。
「敘述學」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類型分析等等),與敘述視角分析(包括敘述者的人稱、位置、可信度;敘述者的聲音、敘述的速度等)。具體說包含四個方面:
其一、敘述主體-語態。話語是誰說的,即「敘述主體是誰」在敘述效果和文本意義的表達中至關重要,此中包括「敘述角度」(敘述人、受敘人、人稱、視角、),「敘述態度」(敘述人聲音、敘述人干預、聚焦)。
其二、敘述方式-語式。事件與話語的關系,即討論敘述是在怎樣的時間、空間中展開的。此中包括「敘述幅度」(時間幅度、空間幅度),「敘述頻率」(事件頻率、敘述頻率)。
其三、敘述進程-結構。文章結構(敘述線索、情節安排、話語序列),文體結構(文體互滲)。
(3)「符號學」分析法
文本里都出現了哪些符號,盡可能多地列舉它們;
考察每個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判斷重要的符號體現的隱含意義和意識形態。
考察文本里的符號如何組合在一起。
考察文本里符號採用了什麼手法而被聯系在一起,是否運用可隱喻或轉喻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