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李善文選注訓詁方法研究

李善文選注訓詁方法研究

發布時間:2022-12-14 01:12:23

A. 李邕傳 翻譯

白話釋義:

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李邕二十歲成年後,去拜見特進李嶠,自己陳說「有些書還沒讀過,希望能讀一讀宮廷藏書」。李嶠說:「秘閣有萬卷書,哪能短時間讀完呢?」李邕再三請求,於是(李嶠同意)讓他暫任秘書一職。

不久,李邕辭去(這一職務)離開。李嶠很驚訝,試著拿秘本書和未公開的文章問他,(李邕)對答清楚敏捷。李嶠感嘆說:「你將來會成為名家!」

李嶠擔任內史,與監察御史張廷珪推薦李邕文章高深,人品端方正直,他的才能能任諫諍(一職)。於是(朝廷)徵召他授官左拾遺。御史中丞宋璟揭發張昌宗等謀反的事,武後沒有回應。

李邕站在階下大聲說:「宋璟所陳說的是社稷大事,陛下應該聽取。」武後的臉色緩和了,隨即同意了宋璟的奏請。李邕出來後,有人指責說:「你職位卑微,一旦觸怒天子,會有不測之禍。」李邕說:「不這樣,我的聲名也不會傳揚。」

五王被殺,(李邕)因與張柬之交好受到株連,被調出京城擔任南和令,又被貶為富州司戶參軍事。韋氏叛亂被平定,(朝廷)召回(李邕)授予他左台殿中侍御史,(他)揭發在任官員,人們十分忌憚他。

譙王李重福謀反,李邕與洛州司馬崔日知追捕余黨(有功),升任戶部員外郎。岑羲、崔湜厭惡崔日用,但是李邕卻與他交往。玄宗還是太子時,李邕受禮遇,岑羲等人忌恨他,(設法把)李邕貶為舍城丞。

原文:

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既冠,見特進李嶠,自言「讀書未遍,願一見秘書」。嶠曰:「秘閣萬卷,豈光陰能習邪?」邕固請,乃假直秘書。未幾辭去,嶠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嶠嘆曰「子且名家!」

嶠為內史,與監察御史張廷珪薦邕文高氣方直,才任諫諍,乃召拜左拾遺。御史中丞宋璟劾張昌宗等反狀,武後不應,邕立階下大言曰:「璟所陳社稷大計,陛下當聽。」後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讓曰:「子位卑,一忤旨,禍不測。」邕曰:「不如是,名亦不傳。」

五王誅,坐善張柬之,出為南和令,貶富州司戶參軍事。韋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彈任職,人頗憚之。譙王重福謀反,邕與洛州司馬崔日知捕支黨,遷戶部員外郎。岑羲、崔浞惡崔日用,而邕與之交。玄宗在東宮,邕被禮遇,羲等忌之,貶邕舍城丞。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新唐書》


(1)李善文選注訓詁方法研究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即《舊唐書》)編成,但宋仁宗認為《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下詔重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書》」。

前後參預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鎮、歐陽修、宋祁、呂夏卿、梅堯臣,《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總的說來,〈列傳〉部分主要由宋祁負責編寫,〈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最後在歐陽修主持下完成。〈本紀〉10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都出自歐陽修之手。

因為〈列傳〉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歐陽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編寫,出於謙遜,同時歐陽修認為宋祁是前輩,所以他沒有對宋祁所寫的列傳部分從全書整體的角度作統一工作,因而《新唐書》存在著記事矛盾、風格體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書》署「歐陽修、宋祁撰」。其為二十四史之一。

B. 全漢賦評注的主要特點

《全漢賦評注》三個特點: 唐李善的《文選注》,共注及漢賦15家,凡29篇(其中《天子游獵賦》、《兩都賦》、《二京賦》各析為兩篇)
曲德來等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選注漢賦39家,凡73篇(包括建安賦2家,6篇)
《全漢賦評注》100餘萬字的巨著,該書共評注漢賦70餘家,195篇(不含建安賦)
未曾注及或小賦、殘賦、殘句全部納入注釋的范疇
搜集最新資料,尹灣漢墓出土《神烏賦》收入詳加註評
僅存篇目的賦作,也略加介紹
是自古以來第一部也是目前惟一的一部將現存所有漢賦進行評注的著作 每篇賦分為作者小傳、正文、說明、注釋、辨析五個部分(有些賦作略去作者小傳與辨析兩部分);
「作者小傳」簡介作者的一生行事、思想傾向與主要著作,是我們理解賦作的前提;
「說明」交代正文出處,賦篇的創作原委、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以及文學史地位等,其中頗多中肯、精當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正確、深刻地理解與評價作品;
「注釋」簡要明晰,周備通達,不作繁瑣考辨,但有時進行必要的徵引;
「辨析」則對於圍繞該賦的有爭議的問題提出個人創見,有學術性與資料性;
遍稽群籍,獨立思索下論斷;
奇字僻字很多,殘斷錯訛嚴重,注釋、串通;
查閱原始出處,認真謄錄,謹慎作注;
劉向《雅琴賦》,嚴可均《全漢文》從《文選注》和《初學記》中鉤稽出7句賦文;
錯誤多達5處(《全漢賦》亦然)細心核查,糾正錯誤。 (1)著名的漢代賦家賦作,吸收龔《漢賦研究》論述。
司馬相如的「作家小傳」,是司馬相如年譜。
《天子游獵賦》「辨析」集中兩個問題:
《文選》所載《子虛》《上林》二賦本為一篇,應題為《天子游獵賦》。
司馬相如的生年應在前172年左右。
發現孔臧生年早於相如一二十年,創作活動也比相如早得多。 劉勝《文木賦》,指出:「用一篇文字來描寫一草一木,並非自劉勝始,屈原有《橘頌》,枚乘有《柳賦》,《七發》中還寫過梧桐,等等。但屈、枚的辭賦主要表現描寫對象的精神面貌和外部環境,象劉勝這樣對文木的紋理作如此生動、細致、形象的刻劃,在此之前的文學中是難得一見的。出現在《文木賦》中的這種筆墨,與劉勝的生活環境有關,與賦體文學的特徵有關,與文學發展的進程也不無關系。其後,文學中精雕細刻的筆墨漸多,花草樹木也漸漸成為辭賦的描寫對象。」
蔡邕《筆賦》「辨析」,龔說:「蔡邕是東漢後期著名的書法家,他創造了飛白書。……《筆賦》是繼崔瑗《草書勢》和趙壹《非草書》之後,現存最早的有關描繪書法藝術的專文,也是最早進入書法藝術的賦篇。」 《天子游獵賦》「楚使子虛使於齊」註:「子虛,虛構的人物。這是漢賦的一個特點,即虛構幾個人物進行對話,從對話中展開作者的創作意圖。子,古代對男子的美稱。虛,空。」

C. 四大名注的李善注《文選》

李善是唐高宗時人,為了注《文選》他引用了大量古籍,雖然《文選》並非賴李注而流傳至今,但李注《文選》對於保存其他古籍貢獻非小。

D. 訓詁學試題及答案

全國2005年10月高教自考訓詁學試題

時間:2005年12月21日16:25 我來說兩句(0)

全國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訓詁學試題

課程代碼:00819

一、解釋下列訓詁術語(每小題3分,共15分)

1.之言

2.互訓

3.為

4.讀破

5.聯綿詞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析言又稱__________、__________,渾言又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訓詁中用這兩個術語來說明近義詞的通別。

2.《爾雅》的前三篇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訓詁的條例有三: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清代訓詁大師孫詒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5.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不少辭書類的訓詁專書,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近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一書,從語言學的角度對唐宋元明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作了較為系統的考釋研究。

7.復文是一種古書異例,其中同義字復用,有__________復用者,亦有__________復用者。

三、辨識下列各題解釋的正誤(正確的在題後括弧內打「√」,錯的打「╳」。每小題2分,共10分)

1.屈心而抑志兮,神高馳之邈邈。( )

志:幟字之借,旗幟。

2.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愛:隱藏。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落英:墜落的(桃)花。

4.還似牆西紫荊樹,殘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5.沛令閉城,欲誅蕭、曹,蕭、曹恐,逾城保高祖。( )

保:保障。

四、解釋下列句子中帶點的詞(每小題2分,共20分)

1.何當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3.國大亂,百姓恫恐。

4.張都監叫抬上果桌飲酒,又進了一兩套食次。

5.終風解而霧散兮,陵遲而堵潰。

6.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7.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8.復與兩錢散,成得葯,去五、六歲。

9.未知即是《通俗文》,為當有異?

10.然其痛心疾首,懇懇必以逐滿為職志者,慮不數人。

五、寫出下列訓詁學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題1分,共8分)

1.方以智

2.桂馥

3.劉熙

4.五臣

5.戴侗

6.郝懿行

7.蔣禮鴻

8.高誘

六、寫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內容(每小題4分,共12分)

1.方言

2.經典釋文

3.說文解字注

七、試對下文所運用的訓詁方法作出具體分析說明(15分)

《楚辭·離騷》:「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案:戶服猶被服,二字同義連文。篇首「扈江蘺與辟芷兮」王逸注雲:「扈,被也。楚人名被為扈。」戶即扈字,《藝文類聚》卷三十八,《事類賦》引即為扈服,從知戶服即扈服,第傳本之異耳。戶字不當如家喻戶曉解也。下文雲:「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戶服同義連文,猶覽察以同義連文矣。且上雲黨人,戶服即承黨人而言,不當復以戶為起詞也。

2008年03月16日 星期日 16:12
訓詁學試題
一、解釋下列訓詁術語(每題3分,共15分)
1.形訓
2.互訓
3.猶
4.讀曰
5.當為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我國的傳統語言學(舊稱小學)大體上包括三個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謂義疏,也是一種傳注形式,其名源於六朝佛家的解釋佛典,以後泛指__________。
3.學習和研究訓詁學,應該採取正確的態度,它要求實事求是、無征不信。具體說來,應注意如下三點: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謂和謂之不同:使用謂之時,被釋的詞放在謂之的__________;使用謂時,被釋的詞放在謂的__________。
5.《一切經音義》有兩種,一種的編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種的編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孫、王引之,世稱高郵王氏父子,稱他們的四部主要著作為高郵王氏四種,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讀破又稱破字或易字,這個術語包含兩個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來改讀古書中的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以表示意義的轉變。
8.訓詁的中心內容是釋詞,因此所謂__________,主要就是釋詞的方法。
三、辨識下列各題解釋的正誤(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在題後括弧內打「√」,錯的打「╳」。每小題2分,共10分)
1.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 )
微聞:略略聽到。
2.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憑仗。
3.察篤夭隱,孤寡存只。( )
篤:察。
4.杯觴引滿從衣濕,牆壁書多任手頑。( )
從:隨著。
5.牧童向日眠春草,漁父隈岩避晚風。( )
隈:躲在。
四、解釋下列句子中帶點的詞(每題2分,共20分)
1.青雲滿眼應驕傲,白發渾頭少恨渠。
2.凡地之道,陽為表,陰為里,直者為綱,術者為紀。
3.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
4.自莽為不順時令,百姓怨恨,莽猶安之。
5.猶將銷鑠而挺解也。
6.遂令大奴字天育,別養驥子憐神駿。
7.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8.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9.平明跨驢出,未委適誰門。
10.杏花兩株能白紅。
五、寫出下列訓詁學家的主要著作(每小題1分,共8分)
1.郝懿行
2.劉熙
3.張揖
4.顏師古
5.郭璞
6.服虔
7.邢昺
8.桂馥
六、寫出下列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內容(每題4分,共12分)
1.周禮正義
2.方言
3.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七、試對下文所運用的訓詁方法作出具體分析說明(15分)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古人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及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氣象不同。」此僵字實為倒下之義,《說文》人部:「僵,僨也。」足部:「踣,僵也。」都是倒義。《搜神記》卷六「僵樹自立」條:「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樹僵地,圍一丈六尺,長十丈七尺。民斷其本,長九尺余,皆枯。三月,樹卒自立故處。」前雲僵,後雲立,顯證僵即倒仆之義也。《文選》卷52曹 《六代論》:「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李善注引《魯連子》:「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持之者眾也。」《方言》:「跌,蹶也。」是蹶亦有倒義。

我的訓詁學沒有過,今年要在考,你要把書裡面的例子看會了,你就能過了,給你的試題只是一個模式,參考後就看書吧,考試都是考書上的。別放過書上任何一個角落和例子。

E. 幫忙想一個訓詁學論文的主題

訓詁學性質研究述評

內容摘要: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訓詁學不屬於語言學、語文學之范疇。訓詁學不等於語文學加語用學。
塵封已久的訓詁學自本世紀80年代復興以來,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論著紛紛發表。這門幾成絕學的
古老學科已經走出了曾經鮮為人知而備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機勃勃地立於當代中國之學林。舉凡涉獵中國古代
文化的學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訓詁學界投以關注、期待的目光。10餘年的訓詁學研究,有對前人成果的整理
爬梳,有前賢未及的新領域的開辟,也有為傳統學術現代化所做的努力。可以說成績顯著,功不可沒。然而對
於本學科的性質這個最根本的理論問題長期以來卻一直很少有專門深入的探討,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盡管
如此,這畢竟是研究訓詁學難以迴避的問題,不少學者也曾粗略地描述過它在科學坐標繫上的位置。這些論述
散見於訓詁學概論一類的著作。
本文就常見的有關著述,對訓詁學性質的研究狀況作一概述並加以評說。列舉各種說法時以論著出版或發
表的時間先後為序。筆者所見,專門探討訓詁學性質的論文僅有1篇,論及訓詁學性質的著作有10餘種。歸
納諸家的論述,大體可得4種觀點。
1、訓詁學即語義學|詞義學
周大璞《訓詁學要略》:「訓詁學研究語義。訓詁學也就是語義學。」(湖北出版社,1980年,1頁
)吳孟復《訓詁通論》:「訓詁學就是研究語義的。」「我國傳統的訓詁學與語義學相當。」(安徽教育出版
社,1983年,1頁,16頁)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它(指訓詁學,作者)實際上就是古漢語
詞彙學。」「訓詁學就是科學的漢語詞義學的前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5頁)齊佩ró
ng@①《訓詁學概論》:「『訓詁學』是研究我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意義的一種專門學術。」「訓詁學也可以
叫做『古語義學』。」(中華書局,1984年,1頁)
西學東漸以後,各種西方學術思潮猛烈地撞擊著自成體系的國學。在中西文化的沖突中,有些學者開始重
新審視傳統學科的地位、價值,力圖在現代科學體系中找到其對應的位置。一分為三的傳統「小學」音韻之學
與科學語音學銜接,形體之學同科學漢字學相承,對於訓詁學,自然就有人將其和現代語義學認同。這種認同
用心之良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無庸諱言,這確實是一種簡單的比附。語義學( scmantics)是西方哲學家和
語言學家們共同營造出來的一門跨學科的學問。由於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有哲學語義學和語言語義學之分。不
僅哲學語義學與訓詁學大相徑庭,就是語言語義學也與訓詁學難以相當。
1.1研究對象不同
「語義學是一門研究意義、特別是語言意義的學科。」〔①〕這就是說,語義學的直接研究對象是各級語
言或言語單位。其目的在於揭示語言或言語單位特別是詞和句的意義,重在探明符號與符號所指對象的關系,
從而指導人們的言語活動。而訓詁學的直接研究對象當是訓詁。任何一門人文科學都是先有了某種人類文化現
象,然後才有相應的學科出現,而且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必定是那一相應的人文現象。正如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是語言,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訓詁學的研究對象也無疑是訓詁。訓詁是解釋疏通古漢語言語作品,訓詁
學就是要通過對訓詁材料、訓詁活動的探討,把握訓詁的實質,揭示訓詁規律,總結訓詁方法,其目的在於指
導古籍的釋讀。持訓詁學即語義學或詞義學之說的學者們混淆了訓詁與訓詁學的畛域,因而將訓詁學與語義學
等量齊觀。訓詁是一種活動,將其結果訴訟文字即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訓詁材料,如隨文釋義的註疏和《爾雅》
等訓詁專書。它們的直接對象是漢文古籍中的語詞,只指出某語詞作如何解,而並不追究為什麼要作如是解。
這與語義學有較多交叉之處。訓詁學則是對訓詁材料的系統化和理論化,如許慎的《說文解字》和王念孫的《
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章太炎的《文始》等。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某語詞為何作如是解的規律,都不
同程度地使訓詁材料理論化了。人們從中可以領悟到漢文古籍釋讀的方法。由此可見,訓詁學與語義學對象既
異,任務有別。此外,語義學研究的是活在人們口頭上的詞和句的意義,而訓詁學探究的則是如何理解和解釋
古代文獻的意義。這就又有了歷時的差異。
1.2涉及范圍有異
迄至今天的語義學,無論是哪個學派的,研究范圍尚未超出詞和句的意義,而訓詁學的研究對象雖然是以
釋詞解句為核心內容的訓詁,但訓詁卻不僅僅是釋詞和解句。訓詁資料表明:除釋詞解句外,訓詁尚需辨析古
書異例,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可謂集大成之作。亦可指明篇旨段意,趙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
章句》即是。也有主要探究出典的,如李善的《文選注》。此外還兼及校勘,王念孫《讀書雜志》和俞樾《古
書疑義舉例》中頗多精闢的理校。這些都是漢文古籍釋讀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所以自然就成為訓詁學涉獵的范
圍。史籍訓詁中則更有對史實的考核補訂,如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張守節的《史記正義》等。而裴松之注
《三國志》,列舉魏晉人著作達二百餘種,文字總數超出正文三倍,對史實多有補充和辨正。上述幾個方面,
是到目前為止的任何一家語義學也未曾涉及的。統覽訓詁書籍,我們可以發現,除釋詞解句是訓詁家共同關注
的核心外,隨訓詁文本的性質不同,訓詁內容亦各有側重。經籍訓詁多兼闡發義理,名籍訓詁多並考訂史實。
訓詁學與語義學研究對象有別,涉及范圍既異,則不能認為是同質的學科。當然我們並不排斥語義學研究
成果如義素分析、語義場理論等作為訓詁學的「他山之石」而被吸收借鑒。
2、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陸宗達《訓詁簡論》:「訓詁學曾經一度是文獻語言學的總稱,……訓詁學絕不簡單地等於語義學,它其
實包括了古代漢語研究的各方面的內容。」(北京出版社,1980年,168頁)殷孟倫《訓詁學的回顧與
前瞻》:「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它是以語義為核心,用語言解釋語言而正確地理解語言、運用語
言的科學。因此它是兼有解釋、翻譯(對應)和關涉到各方面知識的綜合性科學。」「應該注意的是,訓詁學
雖然以語義以為核心,但並不限於語義的范圍。因此,訓詁學並不等同於西方的語義學。」(載《文史哲》1
982年3期)張永言《訓詁學簡論》:「按照近代科學系統來說,訓詁學可以說是語言學( philology)的
一個部門,是主要從語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它跟語文學的各個部門(如文字學、校勘學)和語
言學(linguistics )的各個分科(如詞彙學、音韻學、語法學、修辭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學(如歷史學
、考古學、民族學)都有密切的聯系;它需要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達到自己的研究目的。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20頁)許嘉璐《訓詁學的性質及其它》:「現代意義上的訓詁學所研
究的是自爾以前的訓詁實踐和古人對這種實踐所做的並不系統完整的論述。這就決定了它是一門應用的、綜合
的、總結式的學科。」「如果一定要跟西方語言學中的學科比附的話,我們可以認為訓詁學近於語文學加語用
學,卻離詞義學更遠。」(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增刊·古漢語專輯)許威漢《訓詁學導論
》:「訓詁學既是傳統的漢語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文字學、聲韻學、語義學、歷史語法學、文言修辭
學及校勘學等的綜合運用。它和詞義學有密切的聯系,而不等於詞義學。……由此看來,我們應該認識到訓詁
學是這樣的一門學科:它是以古代文獻的訓詁為研究對象,以語義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一門獨立學科,是語言學
里具有綜合性和實用性特徵的技術科學(參照白兆麟的一些見解)。」(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3
頁)按,白兆麟的見解可參見其《簡明訓詁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
以上諸家在表述上雖有差異,但其核心意思是一致的,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或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一門
綜合性的學科。他們都敏銳地指出了訓詁學非語義學或詞義學,同時不同程度地說明了其綜合性。這無疑是很
有見地的。然而這種貌似穩妥的界說其實並沒有揭示出訓詁學的性質,而是僅僅明確地指出了其屬概念,並且
說明了訓詁學與諸多學科的聯系。訓詁學的特質究竟是什麼,他們並未高度地概括出來。既使是以語言學或語
文學為其屬概念,其可商榷之處亦頗多。
2.1訓詁學不屬於語言學|語文學之范疇
現代科學意義上的語言學(linguistics )和語文學(philolgy)均系舶來品,並非傳統國學里固有的學
科名稱。將土生土長的訓詁學硬放在西洋學術語言學或語文學的框架里,找它的位置,自然難免乖舛之處,因
為這是兩種迥異的文化背景下生長出來的學術之樹,大體比照還可以,具體對應卻很難。界定某一學科的性質
,關鍵在於找出其種差。這就是說必須是精細的、周密的,大體比照是無濟於事的。如果單憑後人對訓詁二字
的理解來界定訓詁學的性質,說它屬於語言學或語文學均無不可,因為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訓詁即順釋古代的書
面語言。但是在訓詁活動方興未久時,順釋疏通的就不止是古語古言了。只要我們能尊重訓詁事實,對逸出訓
詁二字的涵義所圈定范圍的歸納篇旨段意、審核異文、分析構字理據、校勘古籍訛誤、考訂史實真偽等不要視
而不見,就不得不承認這些均非現代語言學或傳統語文學所能涵蓋的內容。〔②〕清儒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
證》完全是闡發哲學思想的,與語言學或語文學的距離更遠了,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說它不是訓詁書籍。這足
以說明把訓詁學放到語言學或語文學里是不合適的,猶如拿著柳樹的枝在場樹的幹上尋覓它固有的位置。當然
我們並不反對傳統國學與現代科學嫁接,更不反對訓詁學吸收現代語言學或別的人文科學的研究成果。因為訓
詁學自它產生之日起就是開放型的綜合學科,只要是對漢文古籍釋讀有用的學術,理所應當為訓詁學所容納吸
收。
2.2訓詁學不等於語文學加語用學
訓詁學里的非語言因素,如前所述,自然不能以語文學來范圍,因而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語文學。語用學
作為一個科學術語,是30年代末由美國哲學家查爾斯·莫里斯在他的《符號理論基礎》一書中首先使用的,
1977年荷蘭正式出版發行了《語用學雜志》,從此,語用學便成了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語用學(prag
matics),即語言實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領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
言交際環境下如何理解和運用語言。」〔③〕其主要對象是句子,研究句子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用義。我們只
能說語用學與隨文釋義的訓詁在某些方面確有共同的旨趣,而且其研究成果如前提理論、交際中的文化因素等
可以,也應當為訓詁學所吸收。但訓詁學並不能與語文學加語用學契合無間。因此,許嘉璐先生雖然為傳統訓
詁學的現代化指出了一條新的途徑,但這個勉強的比附卻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夠允愜的。
古漢語書面語言確是訓詁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訓詁學的研究內容卻不止古漢語書面語言,而且不是其直
接對象。其直接對象是訓詁。因為訓詁是對文本的解釋,訓詁學是研究如何解釋文本的。文本的載體是記錄語
言的文字,解釋當然要先從語言文字入手,但僅僅就語言文字論語言文字,對於一些比較專門的文本則難免捉
襟見肘。如解經必有古代哲學知識,釋史必有史學功底,解釋有關於天文歷法的文本,則不可沒有天文歷法知
識。說訓詁學不是語言學或語文學,並沒有使訓詁學降格貶值,實際上正是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在某一領域的特
征。當然我們也不想妄自尊大,無端地抬高其地位。只是想實事求是地認識把握其特質,以期揚長避短,進而
取長補短,使傳統學術現代化。
3.訓詁學即闡釋學
申小龍《訓詁:中國文化闡釋的前沿—一評:<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中的訓詁學思想》:「張世祿明確
指出,中國訓詁學的性質,與其說它是字義學,不如說它是解釋學。中國訓詁學並非純粹的字義理論,而是大
部分偏於實用的研究,是讀者識字或辨認詞語的一種工具之學。它與語義學是異質的。」(載《讀書》198
8年2期)筆者手頭沒有張世祿先生的原著,憑申小龍博士的書評看,張先生對訓詁學性質的界定確實別出心
裁。這是他在傳統訓詁學和現代語言學中浸潤了半個多世紀以後的獨特領悟。雖然訓詁學尚不能與西方闡釋學
相提並論,但畢竟為我們科學地把握訓詁學的性質拓寬了思路。
闡釋學(hermeneutics)又名解釋學、詮釋學或釋義學,「可以寬泛地定義為對於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
論或哲學。」〔④〕「在當代社會,釋義學主要是作為社會科學的哲學、藝術和語言哲學、文化哲學及文藝批
評理論出現的。」〔⑤〕它是哲學,也是一種跨學科的方法論。把訓詁學視為闡釋學,其合理之處是顯而易見
的。因為訓詁學就是研究如何解釋古代文本的。然而中國的訓詁學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不具備哲學和一般方
法論的形態,所以不如換一個說法更為妥貼。
訓詁學是中國古代文化之樹上枝椏,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性特證,而西方科學雖然呈漸趨綜合之勢
,但現有的學科絕大多數還是科學分工日益精細的產物。將兩種文化背景迥異,思維走向完全不同的科學體系
中的某些學科做簡單的比照,勢必出現方枘圓鑿的情形。
4、訓詁學是研究正確解釋語言的學科
黃侃述黃焯編《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訓詁者用
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
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
源是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頁)洪誠《訓詁學》:「訓詁的任務是解釋語言。訓詁學
是研究怎樣正確地理解語言、解釋語言,也就是講清楚怎樣注釋的道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4頁)郭在貽《訓詁學》:「質言之,訓詁只是感性的,個別分析的,訓詁學則提高為理性的,綜合整理的,
它能使許多零碎的訓詁知識帶上條理性和系統性。」接著引黃侃、齊佩róng@①說以證之,然後在系統性
之外,又提出了獨創性和實用性。(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3—4頁)
上引諸說除黃侃說的籠統,郭在貽說的含糊外,洪誠說的最為明白剴切。他先從訓詁說起,自然地引出訓
詁學是研究如何正確地理解語言和解釋語言的結論。這一結論近是。訓詁的本質是對文本的解釋,這就決定了
訓詁學只能是研究如何解釋文本。只是將解釋的范圍限定為語言,則又拘泥於訓詁二字的含義了。如果無視在
訓詁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訓詁資料中的非語言因素,強以訓詁二字的涵義來范圍訓詁學,則不免有削足適履之嫌
。一門學科的名稱在當初大約是可以顧名思義的,但其後來的發展情況是誰也始料不及的。那麼後人在界定某
一學科的性質時則只能根據這一學科後來的實際情況判別,否則便是不尊重客觀事實。
我們認為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舉凡漢文古籍釋讀中遇到的問題都是
訓詁學無法迴避的。清代著名訓詁大師戴震在《與是仲明論學書》中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
詞也;可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這是說釋讀漢文古籍當從詞句入手,然後才能了
解聖賢的思想。雖然戴氏所言僅提及解經,但這正是訓詁之事。我們何嘗不能推衍開去:釋讀漢文古籍均由詞
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意旨。《尚書》艱澀難懂是因為語言古奧,而《易經》玄幽難明卻恐怕主要在
於易理包羅萬象。因而《易經》訓詁就不能只是釋詞解句,注《山海經》必得古代地理知識撐持,釋《黃帝內
經》須有醫學知識佐助。否則有注幾於無注。事實上中國古代訓詁大家極少純漢語研究者,許慎「五經無雙」
,鄭雲是遍注群經的經學大師,揚雄是文學家又是哲學家。這說明沒有鴻富的知識,只研究漢語是不能成為訓
詁大師的。一個訓詁大師同時必定是一個漢語學家,而一個漢語學家則未必就是訓詁大師。

注釋:
①見毛茂臣《語義學:跨學科的學問》,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1頁。
②參見R.R.K.哈特曼,F.C.斯托克《語言與語言學詞典》中譯本,1981年版,200—201頁、2
56頁。
③見何自然《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④見張汝倫《意義的探究—一當代西方釋義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引言》第1頁。
⑤同④第3頁。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王加容

希望對您有幫助。

F. 我國「四大名注」是什麼

《三國志》裴松之注本
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注。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說,「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陳壽《三國志》。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游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臣奉旨尋詳,務在周悉。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按三國雖歷年不遠,而事關漢、晉。首尾所涉,出入百載。注記紛錯,每多舛互。其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內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所以裴注不僅解釋地理名物等,更主要的在於補充原書記載的遺漏和糾正錯誤。同一事幾家記述不同的,他都收錄進來,以備參考。對於史事和人物,裴注有所評論;對於陳壽議論的不當,裴注也加以批評。裴注搜羅廣博,引書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為了注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據沈家本統計,注中引書「經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許多《三國志》中失載的歷史事實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運用傳統注釋方法的地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注《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蓋欲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為例不純。」侯康說:「至於箋注名物,訓釋文義,裴注間而有之而不詳,蓋非其宗旨所存。」 楊翼驤先生在《裴松之》一文中將這部分裴注歸納為字音、文義、校勘、名物、地理、典故若干類。他認為:「作注的目的主要是增廣事實,而這一類的批註不過是附帶的工作」。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正如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所說:「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忘;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采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當作正文來讀。 裴注為史書注釋開辟了新的廣闊道路。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文選注
六十卷(內府藏本)

按:《文選》舊本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蕭統撰,唐文林郎守太子右內率府錄事參軍事、崇賢館直學士江都李善為之注。始每卷各分為二。《新唐書·李邕傳》稱,其父善始注《文選》,釋事而忘義,書成以問邕;邕意欲有所更,善因令補益之,邕乃附事見義,故兩書並行。今本事義兼釋,似為邕所改定。然《傳》稱善注《文選》在顯慶中,與今本所載進表題:顯慶三年者合。而《舊唐書·李邕傳》稱,天寶五載,坐柳勣事杖殺,年七十餘。上距顯慶三年凡八十九年,是時邕尚未生,安得有助善注書之事?且自天寶五載,上推七十餘年,當在高宗總章、咸亨間,而舊書稱,善《文選》之學,受之曹憲,計在隋末,年已弱冠。至生邕之時,當七十餘歲,亦決無伏生之壽,待其長而著書。考李匡乂《資暇錄》曰:李氏《文選》有初注成者,有覆注,有三注、四注者,當時旋被傳寫,其絕筆之本皆釋音訓義,註解甚多。是善書定本,本事義兼釋,不由於邕。匡乂唐人,時代相近,其言當必有徵,知《新唐書》喜采小說,未詳考也。其書自南宋以來,皆與《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選》而善注單行之本,世遂罕傳。此本為毛晉所刻,雖稱從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陸雲贈兄機詩注》中,有「向曰」一條,「濟曰」,一條;又《答張士然詩注》中,有「翰曰」、「銑曰」、「濟曰」、「向曰」,各一條。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獨留善注,故刊除不盡,未必真見單行本也,他如班固《兩都賦》,誤以注列目錄下,左思《三都賦》,善明稱劉逵注《蜀都》、《吳都》,張載注《魏都》,乃三篇俱題劉淵林字。又如《楚詞》用王逸注,《子虛》、《上林賦》用郭璞注,《兩京賦》用薛綜注,《思元賦》用舊注;《魯靈光殿賦》用張載注,《詠懷詩》用顏延年、沈約注,《射雉賦》用徐爰注,皆題本名。而補注,則別稱「善曰」,於薛綜條下發例甚明。乃於揚雄《羽獵賦》用顏師古注之類,則竟漏本名。於班固《幽通賦》用曹大家注之類,則散標句下。又文選之例,於作者皆書其字,而杜預《春秋傳序》則獨題名。豈非從六臣本中摘出善注,以意排纂,故體例互殊歟?至二十七卷末附載《樂府君子行》一篇,注曰李善本古詞只三首,無此一篇,五臣本有,今附於後。其非善原書尤為顯證。以是例之,其孔安國《尚書序》、杜預《春秋傳序》二篇,僅列原文,絕無一字之注,疑亦從五臣本剿入,非其舊矣。惟是此本之外,更無別本,故仍而錄之,而附著其舛互如右。
南朝梁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G. 媲美四大名著的四大名注

“注”是注釋體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論從文學史還是史學的角度來看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分別是:

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

北魏酈道元注《水經》

唐李善注《文選》

這個說法出自錢穆先生的《中國史學名著》,流傳最廣。(一說是段注說文、酈注水經、劉注世說新語、李注文選)

還有把裴松之注《三國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酈道元注《水經》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說法。

另一說“三大名注”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南朝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唐李善的《文選注》。

一、裴松之注《三國志》

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有些地方過於簡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歷史。晉以下一百三十餘年,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的宋文帝已經發覺了這個不足,於是命中書侍郎裴松之進行增補、註解、糾錯。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貴的是他並沒有武斷地進行取捨,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裴《上三國志注表》)。

二、劉孝標注《世說新語》

劉孝標名峻,南朝梁時人。他的注為《世說新語》漫畫式的描寫補充了很多翔實的背景資料。以德行第一的第一段為例: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1)為豫章太守,(2)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3)主簿曰: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五式商容之閭,席不暇煗。(4)吾之禮賢,有何不可?(5)

注1:《汝南先賢傳》曰: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有室荒蕪不掃除,曰:大丈夫當為國家掃天下。值漢桓之末,閹豎用事,外戚豪橫,乃拜太傅,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反為所害。

注2:《海內先賢傳》曰:蕃為尚書,以忠正忤貴戚,不得在台,遷豫章太守。

注3:謝承《後漢書》曰: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前後為諸公所辟,雖不就,及其死,萬里赴吊。常豫炙雞一隻,以綿漬酒中,曝干以裹雞,徑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漬綿,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酹酒畢,留謁即去,不見喪主。

注4:許叔重曰: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車上跽曰式。

注5:袁宏《漢紀》曰:蕃在豫章,為穉獨設一榻,去則懸之 。見禮如此。

三、酈道元注《水經》

現在我們能找到的《水經》和《水經注》注的那本《水經》並不是同一部著作。按照時間順序來說就清楚了: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有《山海經》這本書吧?其中在《海內東經》的篇末紀錄了26條河道的情況,約500餘字,後人把這一段摘出來,稱為《水經》,這就是較早的一部——秦《水經》。

後來漢代涌現了一批水利專家,終於在漢末形成了一部專著——漢《水經》,也就是酈道元作注的那一本了。漢《水經》紀錄的河流有一百三十七條之多,為酈注奠定了基礎。不過漢《水經》已經散佚,找不到原書了,而且酈注中沒有提及作者,只能從《水經注》里看到其中的一百二十三篇了。

不論秦《水經》還是漢《水經》,記述都極為簡略,而且以水文地理為主。而酈注中則涉及了更為廣泛的知識,例如土壤礦藏、農業水利、地理變遷、歷史故事、碑刻題記等等。

四、李善注《文選》

李善是唐高宗時人,為了注《文選》他引用了大量古籍,雖然《文選》並非賴李注而流傳至今,但李注《文選》對於保存其他古籍貢獻非小。

閱讀全文

與李善文選注訓詁方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57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2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0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1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2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799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98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2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07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9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1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78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6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1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5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799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0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48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1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