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外調查方法有哪些
野外調查是植物生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簡要介紹植物生態學野外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以方便學生查詢和參考。
一、野外調查設備的准備
海拔表、地質羅盤、 GPS、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望遠鏡、照相機、測繩、皮尺、鋼捲尺、植物標本夾、枝剪、手鏟、小刀、植物採集記錄本、標簽、供樣方記錄用的一套表格、方格繪圖紙、制備土壤剖面用的簡易用品等。
⑵ 地質調查方法
1.基礎地質調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及區域地質發展史,分析判斷調查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和斷裂構造,通過野外的實地踏勘和簡單的測量,確定在調查區內的地層、岩性和構造,並尋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該地區地質構造的主要方向,並標示在圖上。
2.水文地質調查
對於火山岩地區主要是尋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構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成岩後各種動力對岩層(體)的破壞作用和各種裂隙的分布與破壞規律;分析區內各種岩層(體)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層(體)的埋藏及分布特徵;從基岩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含水特徵,分析裂隙水構造類型及其水文地質特徵,重點注意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斷裂帶中破壞產物的存在狀態,膠結充填情況;分析斷裂兩盤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帶寬度及它們對富水性的影響;注意斷層的多期活動情況,尤其注意新期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討論斷裂帶規模對其富水性的控製作用;分析岩漿岩與圍岩間的接觸類型、蝕變、破碎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研究噴出岩裂隙(柱狀節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發育規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區風化帶的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觀察區內地貌特徵及其對地下水的控製作用,研究區內水文網的發育、變遷過程和動態變化;對區內主要含水層(體)中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條件進行研究,實測地下水露頭的出水量,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並對它們進行評價;收集現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礦場的水文地質資料,對裂隙水的合理開發和疏干進行研究。
⑶ 野外地質調查
野外地質調查是遙感地質填圖工作的重要環節。調查方法為影像岩石單元剖面法。調查的目的是進一步了解填圖單元的地質屬性,為填圖單元合理建立與劃分提供地質依據。由於填圖單位劃分方案不同,對不同種類的影像岩性單元野外調查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
(一)地質構造調查
主要是根據遙感初步解譯地質圖中圈定的不同類型的構造現象,按主次分類,選擇影像規模大,有代表性的構造現象進行野外調查,系統收集地質證據,為構造單元劃分,構造規律、構造演化規律分析研究提供數據。
1.斷裂構造調查
該類構造野外調查的要點為:斷裂存在的地質根據、活動性、性質及時代。
(1)地質依據。岩石的破裂程度(斷層角礫岩擠壓透鏡體、糜棱岩等),斷裂面特徵(平直、舒緩、鋸齒),斷裂產狀(傾向、走向、傾角)、斷裂規模、斷裂兩側地層位移、變形情況等。
(2)斷裂活動性。主要表現為繼承性和改造性。其直接根據為沿斷裂早期活動面充填物質的再破碎現象。
(3)性質。主要依據地質依據來確定。
(4)時代。野外調查可依據其切割最新時代地層確定其上下時限,同時可採集樣品,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如U/Pb法、Rb/Sr法、14C法等。
2.褶皺構造調查
褶皺構造是地殼岩石在擠壓應力作用條件下的塑性變形結果。根據衛星圖像顯示清晰程度,野外調查可分為可視褶皺和非可視褶皺進行。其調查的方法和內容應有所差別。
1)可視褶皺構造
可視褶皺系指在衛星圖像上顯示形態清晰的褶皺。野外調查的主要內容為位態、形態、時代和性質。
(1)位態。通過軸面傾角、樞紐傾伏角和側傾角調查,確定其屬於直立褶皺、傾伏褶皺、平卧褶皺、斜伏褶皺、斜卧褶皺等類型中的哪一種。
(2)形態。通過褶皺兩翼間的夾角大小調查,確定其屬於開闊褶皺,還是緊閉、等斜褶皺或復式褶皺。
(3)時代。通過捲入褶皺變形地層單元的數量和層位與非變形地層單元層位,確定其形成時代。
(4)性質。通過捲入褶皺地層單元新老分布順序、復雜程度,確定其屬於是向斜、背斜還是復式向斜、復式背斜等。
2)非可視褶皺構造
該類褶皺系指衛星圖像難以判別,而通過路線調查而確定的一類褶皺。其調查內容為地層單元對稱有序排列、岩層產狀有序變化、構造改造特點等。
3.逆沖推覆構造調查
逆沖推覆構造屬於一種收縮變形。調查中應注意直觀地質依據、結構要素發育程度、形態特徵等依據的觀察與收集。
1)直觀地質依據
(1)飛來峰。多為老地層飛移新地層之上,但新地層飛移老地層之上也很常見。後者定位取決邊界性質。
(2)滑脫裂地塊。屬於伴隨收縮作用產生的局部鬆弛作用產生,即重力滑脫作用。其結構特徵相當於拉裂槽或拉裂楔。滑移界面為主滑斷裂。
(3)滑落地塊。屬於引張作用過程中,逆沖岩席前移之滑落物質。其形態不規則,產狀多變。
(4)層間水平滑移斷裂。斷裂面水平,滑動痕跡及岩石磨碎現象明顯。
2)結構要素
(1)逆沖斷裂。呈弧形展布的脆性變形構造界面。
(2)逆沖岩席。不協調構造塊體邊界性質及與下伏地層的新老關系。
(3)前緣褶皺帶。地層的變形特徵,褶皺的位態與形態表現形式。
(4)後緣拉伸盆地。盆地形態特徵、地層發育與缺失。
(5)主滑面。產狀平緩的面形斷裂發育程度,斷裂內岩石的破碎程度,斷裂面運移滑動依據。
3)形態特徵
(1)弧形逆沖斷裂系顯示依據。
(2)弧形山系、構造地體的存在。
4)推覆作用方向
由於逆沖推覆構造屬於側向擠壓應力的作用的結果,其系列弧形體突出方向代表推覆作用方向。
5)時代與期次
捲入逆沖推覆構造最新地層時代為釐定推覆作用時代確定的上限。
構造要素的疊置關系、切割關系及不協調分布關系是期次分析與確定的主要依據。
(二)地層單元調查
1.第四紀沉積物影像岩石單元調查
從遙感角度而言,第四紀沉積地層易於解譯劃分,這主要與其空間分布與成因聯系密切相關。基本表現出不同成因類型的沉積物在衛星圖像上以特定的影像單元特徵顯示。因此,以其為基礎建立的影像岩石單元具有地層單位劃分意義。而且,代表著特定的成因類型或復合成因類型。所以說第四紀沉積物的野外地質調查,也就是對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由於第四紀沉積物的成因類型復雜、沉積物的岩性、物質組成、結構、構造以及所含動、植物群和含礦性均是有一定的差異性,在調查中觀察的內容和要點不同,但總體上大同小異。
(1)岩性調查。對不同岩性的第四紀沉積物,應觀察描述其厚度、產狀、顏色、結構、構造及變化情況。
(2)成因類型調查。主要依據影像岩性單元特徵,結合第四紀沉積物岩性、結構、構造及所含動、植物群進行成因類型的判定。
(3)含礦性調查。當發現的泥炭、砂礦等礦產時,應查明其產狀、分布規模,並進行適量的樣品採集,為進一步工作提供資料。
(4)生物化石採集。在適當的地點和沉積物類型中注意尋找哺乳動物化石或孢粉樣、微體古生物樣品的採集。
(5)新構造運動表現。從階地結構特點、剝夷面的變化、第四紀變形以及地形切割強度等方面研究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強度。
(6)地形地貌的特徵。通過第四紀沉積物地形地貌特徵變化,總結影像岩石單元特徵變化規律,進行成因與形成年代分析。
通過上述第四紀沉積物野外地質調查,並根據調查結果,修改、補充和完善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與劃分,使其符合第四紀地層填圖單位建立劃分特點。
2.影像岩石地層單元調查
該類地層單元系指呈層狀形式產出的影像岩石單元,主要包括火成岩的沉積岩和淺變質岩區的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其具體內容為:
(1)岩性調查。通過點線觀測,系統了解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以及厚度、產狀、結構、構造特點。
(2)影像岩石單元建立的合理性。主要通過單元岩性調查,查明其是否滿足或基本符合影像岩石地層單位建立劃分的標准,進而確定影像岩石單元是否為填圖單位。
(3)含礦性。直接礦化現象觀察、蝕變類型劃分、地層岩性含礦性規律。
另外,可以進行波痕、交錯層理、沖蝕槽的調查,以了解古河流流向。
3.影像構造地層單元調查
主要指變形變質、構造改造強烈的變質岩區影像岩石單元的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性。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變質岩石類型、岩性組合的基本類型。
(2)影像岩石單元邊界性質。多以斷裂圍限界面顯示,查明其產狀、性質及規模。
(3)變質變形特徵。加強面狀、線狀構造,礦物生長與構造關系及變斑晶內面理與晶外面理之間的關系。
(4)礦物組合。注意特徵礦物、常見礦物及礦物組合調查。
(5)結構構造。注意變質結構、變晶結構、交代結構(薄片)、變形結構、定向構造的觀察。
(6)不整合構造界面。
(7)變質原岩。收集變質結構、構造及具有成因意義的岩石類型或岩石類型組合。
4.侵入岩體調查
1)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對花崗岩類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
(1)岩石類型。對不同特徵的影像岩石單元,查明其岩石類型,有利於單元的建立與劃分。
(2)礦物成分。查明單元岩石的礦物成分,實現正確命名,是單元建立劃分的基礎。
(3)結構構造。結構構造的變化,可直接反映侵入岩單元的生成順序,有利於序列歸並。
(4)接觸關系。注意查明岩體之間侵入與被侵入關系,有利於侵入順序的確定。
(5)時代:通常採用地層年代法。主要根據單元岩體所侵入地層單位年代釐定。但也可以通過樣品採集,進行同位素年齡測定。
(6)含礦性。注意直接礦化現象觀察。查明礦化種類、蝕變類型、成礦條件。
(7)其他。主要指表面風化面顏色、地形地貌特徵、易風化程度的觀察與描述。
2)變質深成侵入體填圖單元調查
該調查系指深成變質岩體影像岩石單元調查。具體內容為:
(1)岩石類型。查明影像岩石單元內的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
(2)空間結構。通過模糊形態標志,定位調查邊界部位的礦物成分變化與差異,釐定影像岩石單元界線。
⑷ 工作方法一 野外工作程序與基本方法
野外工作是地質學研究的基礎,同樣也是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研究的基礎。野外觀察研究是地貌和第四紀地質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方法。在出野外工作之前,在室內如何准備?在野外如何開展工作?野外工作完成後又如何進行資料的檢查、核實和整理?這些都關繫到整個工作的質量和成敗,以及工作效率。這些要盡量做到心中有數,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野外工作的大體流程見圖2-1。
圖2-1 第四紀地質與地貌研究野外工作程序
一、出隊前的資料收集和准備
1.資料收集和分析
出野外之前的室內准備工作是整個研究工作的前期基礎,准備充分的前期工作是野外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野外工作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時間取得最豐富的野外資料。在出野外之前,根據研究的任務、內容及要求,廣泛地收集研究區及其鄰區的相關資料,包括圖件、文字、聲像、數據等資料。
第四紀地質資料最為重要,包括第四紀地層剖面、地質平面圖、岩性描述、地層劃分、年代數據、動物化石、孢粉、化學分析、鑽孔、新構造運動等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篩選,建立研究區的第四紀地層框架。在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明確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技術路線和方法,預測可能存在的難點和可能取得的成果。
地貌資料與第四紀地質資料是密切相關的,對第四紀地質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這方面的資料需要收集的有地貌類型及成因分布圖、剖面圖,地貌年代數據,地貌形態測量數據,地貌演化分析資料,等等。對這些地貌資料的分析需要與第四紀地質資料聯系起來,相互驗證。
基礎地質資料也是第四紀地質和地貌野外工作的重要基礎,在分析研究區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發展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前第四紀地層時代、岩性、分布、產狀,地質構造,地下水,礦產,土壤等。
遙感資料主要有衛星影像和航空照片,衛星影像的數據主要有TM、ETM、Sport等。如果進行比較大比例尺的野外工作,航空照片是需要收集的。在出野外之前,對衛星影像數據和航空照片進行初步的處理和解譯,了解研究區不同時代和成因的第四紀地層和地貌的影像特徵,建立初步的解譯標志。
地形圖資料是必須收集的,野外工作離不開地形圖。根據研究任務和精度要求,可收集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通常比較常用的有1∶1萬、1∶5萬和1∶10萬地形圖,比例尺過大或過小的地形圖用得不多,除非需要做大比例尺或小比例尺的第四紀地質或地貌工作才能用得上。野外剖面觀察點、地質觀察點、取樣點、化石點、特殊地質事件觀察點等都需要標在地形圖上,第四紀地質填圖和地貌填圖的底圖也是地形圖。
其他相關資料也需要收集,如現代氣候、人口經濟、地質災害等。
2.編寫野外工作計劃
在對已收集到的資料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並根據研究任務、內容和要求,編寫詳細的野外工作計劃。工作計劃主要包括研究任務、研究內容、技術路線、收集的資料、時間安排、人員組成、經費預算(野外工作)等。
在工作計劃中,最關鍵的是技術路線、收集的資料和時間安排的制定,其次是人員組成,而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是早已確定的,技術路線和需收集的資料是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來確定的。
要收集的資料是為了滿足研究任務和研究內容的要求,因此在室內需要制定比較詳細的野外資料收集計劃,從收集資料的類型到數量都應寫入計劃中,便於結束野外工作時進行資料的檢查和及時補充遺漏的工作。
野外工作的技術路線也應盡量詳細,盡管在實際的野外工作過程中可能進行調整,但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如:第四紀地層自然剖面觀察和測量的位置和數量,野外如何進行剖面測量;鑽孔實施的位置、數量、孔深,為了解決何種問題;是否需要進行人工挖掘淺井,在什麼地貌單元上實施;樣品的種類和數量,取樣位置,是取自自然剖面,還是取自鑽孔岩心。
野外工作的時間安排需要考慮實際工作時間、休息時間、不可預料的時間(天氣、交通等因素引起的),因此要留出機動時間。
出野外之前,要准備好在野外工作過程中所需的工具、材料、設備等,如野簿、樣品袋、鉛筆、取樣工具等。另外,工作階段的安排和進展、人員構成的數量和分組情況都應寫進計劃。
二、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是整個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切研究成果都基於野外工作,因此野外工作必須認真、仔細、全面、正確、客觀地完成。
野外工作程序雖然無統一的規定,不同的研究內容和工作性質其工作程序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步驟是一致的。野外工作從踏勘開始,先了解研究區總體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等概況,然後根據具體的研究內容進行詳細的野外調查,收集資料,再到重點現象、重點內容進行重點解剖,最後做一些補充工作。基本上是從點上工作到面上工作再到點上工作。在野外工作中,要善於把一般觀察與重點研究,宏觀掌握與細微分析,面上了解與點上剖析結合起來。觀察記錄應詳細、客觀而有重點。
1.野簿的記錄、素描圖繪制和照相
在野外工作中,對觀察點的地質現象要進行詳盡的記錄,並對一些重要的地質現象進行繪制素描圖和照相。
第四紀地質觀察記錄的內容主要包括觀察點的位置(地理位置、地貌位置)、沉積物的顏色、岩性特徵、沉積構造、厚度、岩性分層、成因類型、時代等,如果發育一些特殊的地質現象要詳盡地描述,如古地震楔、活動斷層、凍融褶皺、古冰楔等,並繪制素描圖。
地貌觀察和記錄的內容包括觀察點位置、地貌形態(幾何形態、規模、測量數據)、物質構成、地貌之間的關系、地貌成因等。
圖2-2 喜馬拉雅山卡魯雄曲上游槍勇冰川及終磧堤和側磧堤
(據李吉均等,1986)
素描圖不同於照相,它包含了研究者對地質現象的一些分析和綜合,排除一些次要的干擾因素,更能重點地把主要的地質現象反映出來,因而素描圖更直觀地顯示出地質內容。素描圖既可以是立體素描(圖2-2),也可剖面素描(圖2-3),還可兩者結合起來(圖2-4)。一張完整的素描圖應包括圖名、比例尺、方位、圖例、圖的內容。在野簿上,圖繪在左側的方格紙上,圖名一般寫在圖的下方,也有把圖名放在上方的,方位置在圖的上方,比例尺一般都用線段比例尺,可放在圖的上方或下方。
圖2-3 百色盆地第四級階地砂礫層斜層理剖面素描圖
(據程捷,2008)
圖2-4 新疆庫車河康村北五期洪積扇素描圖
(據程捷,2008)
在野外調查時,對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現象盡可能照相,照片能真實地反映出地質現象。在照相時應注意:記錄下照片的編號、鏡頭方向、比例尺、內容。一般選取實物作為比例尺,可根據反映地質現象尺寸的大小,選取不同尺寸的實物作為比例尺。反映小范圍地質現象的照片可用硬幣、鏡頭蓋、鉛筆、野簿等作為比例尺;反映大范圍地質現象的照片可用人、房屋、汽車等作為比例尺。
2.剖面觀察和描述
在第四紀地質和地貌野外調查中,剖面的觀察和研究應充分利用天然露頭(沖溝、陡崖、凹坑等)和人工露頭(井、坑、公路邊坡、建築基坑等)。在平原、盆地內部的覆蓋區,要利用鑽孔、淺井研究地層剖面。
在野外,對地層剖面或地貌剖面需要進行詳細的觀察和研究,要觀察的內容主要包括:沉積物的顏色、岩性特徵、結構構造特徵、侵蝕面、風化面(古土壤)、沉積物的厚度等。對這些內容要進行詳細的觀察,並詳盡、客觀地描述,在此基礎上進行岩性分層。如果是礫石層,需要觀察礫石的大小、磨圓度、分選性、成分、風化程度(風化皮厚度)、表面形態特徵、排列特徵、沉積構造、充填物特徵等;如果是砂層,需要觀察砂粒的大小、成分、分選性、磨圓度(中、粗砂)、沉積構造等;如果是粘土或化學沉積物,需要觀察沉積物成分、沉積構造、次生構造等。
在對河流、湖泊、濱海成因的礫石層觀察研究時,需進行礫石測量,具體的測量方法見本實習指導書第一篇的實習一部分。礫石測量的結果對恢復古水流方向、河道變遷、湖岸線變遷、海岸線變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第四紀地質和地貌填圖
第四紀地質和地貌填圖是將研究區的第四紀地層分布、新構造、地貌類型填制在平面圖上,這是一項綜合的工作。由於第四紀地層與地貌形態關系密切,如洪積物常構成洪積扇或洪積台地,河流沉積物形成階地、河漫灘,因此兩者可結合起來完成。
在填圖過程中,首先要確定填圖單元,第四紀地質填圖單元可根據第四紀地層的時代和成因類型來劃分,如把下更新統、中更新統、上更新統、全新統可劃分為不同的填圖單元,每一個時代的地層可能包含沖積、洪積、坡積、殘積、湖積等,還可將它們逐一劃分為次一級的填圖單元。地貌填圖的單元常根據地貌類型、時代和成因來確定。
第四紀地質和地貌填圖需要地形底圖,地形底圖的比例尺要比最終成圖的比例尺大一倍,這樣才能保證精度要求。在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填圖中,由於地貌、第四紀地層分布與地形的關系比較密切,因此多數採用沿地層界線或地貌界線追索法填圖。
4.化石採集及記錄
在第四紀地層中,常含動物化石,如洞穴堆積物、洪積物、河流沉積物中常產哺乳動物化石,在野外盡可能地尋找和採集化石。化石對地層時代的確定和恢復古環境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採集化石過程中,要細心發掘,慢慢地將沉積物剝去,小心地將化石取出,確保化石的完整性。採集到的化石需要編號,編號的規則一般是以化石屬有單位名稱的縮寫作為編號的開頭,後面依阿拉伯數字編號,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編號是:CUGBV0001、CUGBV0002……。這種編號的好處是知道化石保存在何處,如果有人想觀察對比化石可直接與單位聯系。在野外化石採集過程中,做好化石登記工作。
5.取樣及記錄
目前,與第四紀地質和地貌研究有關的測試樣品主要有年代、古地磁、孢粉、化學分析、同位素、有機質、有機化合物、粒度分析、植物硅酸體等樣品。不同的樣品取樣要求不同,可根據研究內容和測試的要求進行取樣。
除年代樣,其他樣品都需要系統地連續取樣,取樣間距可根據研究的精度、任務要求、剖面的厚度、沉積物時代等來確定,如古地磁樣的取樣間距在1m以內,孢粉樣的間距0.5~1m,粒度分析樣間距在10cm以下。目前都需要高解析度,因此取樣間距越來越密,在晚更新世以來的地層剖面上,取樣間距為1~2 cm。
樣品的編號沒有統一的規定,多數研究者都有自己的編號原則,如孢粉樣可用「B」或「P」開頭,依次編號,B0001、B0002 ,…,年代樣可用N001、N002 ,…,或C001。
在野外取樣過程中,必須做好樣品的登記,尤其是取大量的樣品時,必須有一本專門用於樣品登記的記錄本。樣品登記的內容包括樣品編號、類型、取樣位置、層位、時代、樣品岩性、取樣人、日期等。
6.資料整理
在完成每天的野外工作後,回到室內對每天的野外資料進行及時整理,如記錄更正、圖件上墨、樣品登記和寫編號、總結等,並准備第二天的野外工作。工作了一段時間,還要進行階段性的野外工作總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如果是多人一起出野外,對人員進行分工,各負其責。
三、收隊工作
在結束野外工作之前,應根據野外工作計劃對收集的資料進行逐一檢查,計劃的任務是否完成,收集的資料是否完整,是否有遺漏,完成的工作質量能否達到任務的要求。如果發現有疑問的資料,應及時核查或補充。最後,應列出資料清單,逐一打包。
⑸ 基本步驟及主要調查方法各有哪些
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實地勘查和觀測研究,將所獲得的地質信息填繪在地理底圖上按一定格式記錄下來(見地質編錄)。此外,還常採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
、地溫法勘探以及鑽孔地球物理勘探。②地球化學勘查。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質標志較清楚的地區,還可採用遙感圖象解釋的方法(見遙感地質)。④重砂測量(重砂指由比重較大、物理和化
學性質比較
穩定的礦
物的顆粒所組成的
鬆散集合體),通過重砂分析和綜合整理,發現並圈出礦產機械分散暈,即與礦產密切相關的指示礦物的重砂異常,據此進一步追索原生礦床和砂礦床,是區域地質調查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找礦方法,尤適用於水系發育的地區。
⑹ 野外調查方法
野外調查是水文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它可以同野外地質或水文地質調查同時進行,也可以在地質或水文地質工作已有充分的基礎之後而單獨進行。其內容包括收集資料,調查訪問,了解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確定工作區范圍,編寫設計書和按照設計書的要求開展各項野外調查研究工作等。
在野外調查中,除了要完成一般的水文地質調查常規項目和內容外,還要特別注意對地下水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可能引起其變化的一些因素的調查研究。如:水中有無氣體逸出,應搞清是何種氣體;水中有無有機物和微生物;水中有無沉澱物,水露頭處有無鈣華、硅華、硫華及次生礦物等;要注意水溫、地溫、pH和Eh值等有無變化;圍岩中有無蝕變現象、有無礦脈存在以及其它水文地球化學現象存在;同時要注意對微量元素及溶解有機物的測定等。
野外樣品的採集包括水樣及岩土樣;化驗分析包括水樣分析及岩土樣成分鑒定等。采樣工作包括布置采樣點,確定采樣數量,樣品的編錄、包裝、保管和運送等項事宜。采樣、送樣和化驗工作一定要嚴格按照相應操作規程和技術要求進行。對不能在現場(水源點)進行分析但含易變組分的水樣,必須向其中添加相應的穩定劑(向水樣中添加某種化學葯品),使水質不發生變化或少發生變化。例如,易受微生物分解和易氧化而發生變化的水樣,除應盡量冷藏或保存在低溫陰暗處外,為了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可以向其中添加氯仿、硫酸銅和氯化汞等化學試劑;為了防止重金屬元素沉澱和附著於器壁,可以添加鹽酸,使水保持一定的酸度;為了使氰化物穩定,可添加NaOH,使pH值高於11以上,並將水樣保存在低溫條件下。特別應該強調的是,水中的游離CO2,H2S,溶解氧等氣體成分,由於受溫度、壓力及水中其它成分變化的影響,在水樣中的含量隨時間變化很大。所以對水中氣體成分的分析,應盡量在現場進行。如果確實不能在現場進行,也要用最短的時間送回室內,並立刻進行分析,以保證室內的分析結果與現場的分析結果接近。
在生產或科學研究的實際工作中,有時,因為要研究地下水中元素的遷移和彌散作用的機理和規律,需要確定地下水的實際流速和流向,含水層的岩性和厚度,水文地球化學環境,彌散系數等一系列水文地質及水文地球化學參數。所以,還須在野外(實地)進行鑽探、取樣、水文地質及水文地球化學等一系列試驗工作。在對某些類型的水文地球化學進行研究時,還輔以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電測深法、電剖面法、自然電場法和電測井法等。
⑺ 地質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我是學地理的,書上的原話是這樣的:1.野外調查(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2.室內實驗和模擬實驗;3.歷史比較法(現實類比法);4.數字研究法:利用3S技術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