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過程方法 知乎
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
1、過程方法 在闡述「過程方法」時,有必要先談談「過程」的內涵很廣泛、深遠。所有工作都可以從過程入手進行分析。例如:宇宙、社會的變遷,自然現象,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現象都是在一定的過程中發生、發展的。人們一旦掌握了過程的規律,就能駕馭自然、改造社會。
因此,「過程」是事物的共性,是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的共同基礎,也是建立、實施、評價所有類型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共同基礎和途徑。
過程的特殊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實現過程,同一產品在不同組織的實現過程也不會完全相同;二是過程的結果是產品,產品的因有特性在產品形成過程中獲得,從而建立了過程和產品固有特性之間的關系,即過程與產品質量的關系。因此,過程質量決定了產品質量組織控制了過程,就控制了產品的固有特性,也就控制了顧客的滿意程度。 組織在策劃、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時,應該運用現代科技知識,依據獲得的經驗和過程規律識別自己的「過程」。這種識別,包含了認識、確定、比較、分析、優化等活動。然後,以識別為基礎研究過程的控制。一般來說,確定過程的目標和輸入、輸出、資源、活動的順序和職責,過程式控制制方法和途徑,過程監視、測量,過程的效果及過程的改進等都是過程式控制制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的結果應該使過程受控,並有效地實現所策劃的過程結果。
因此,組織在應用「過程方法」時,需要關注以下方面的內容,才能有效控制過程。
①理解、確定具體過程的具體要求和產品的固有特性,以及形成產品固有特性的過程。
②評價過程能力,使過程能力與過程目標相匹配。
③尋找影響過程能力的系統因素和偶然因素,按過程規律控制這些因素,確保過程能力。
④研究過程的關聯性及相互作用,控制過程的介面。
⑤過程是動態的,應不斷改進過程的有效性,適應要求的變化。 在談到「過程方法」時,會不可避免地談到PDCA方法。可以把PDCA方法理解為「過程方法」的具體化,即將過程展開為策劃(P)、實施(D)、檢查(C)、改進(A)的循環過程。PDCA不是簡單的過程重復,每一次循環都是在一個新的基礎上的提升,運用「PDCA方法」與「過程方法」是紡一的。
2、管理的系統方法 運用「過程方法」將活動和相關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高效地實現過程的預期結果。將這些過程組合成一個系統,有效和高效地實現系統的目標,就是管理的系統方法。2000版ISO9000族標准鼓勵組織在質量管理中運用系統方法。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時,可以將過程輸入(資源)、輸出、活動的關系理解為因果關系,這是比較簡單、明確的。在系統中,過程之間的關系、過程的關聯性和相互作用都是過程之間的相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許多要素從縱向、橫向、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縱橫交錯,影響著系統的功能。
因此,必須將過程優化,整體構造一個有效、有序的體系。要從系統的功能、目標、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運用系統方法構造體系。系統方法包括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和系統管理三大環節。 管理的系統方法在質量管理體系中的具體應用,就是2000版ISO9000標准在2.3條款中規定的八個步驟。 運用管理的系統方法,可以構造一個具備優化系統功能,適應實現組織目標,提高組織業績,使組織獲得成功的質量管理體系。
二、質量管理體系審核 質量管理體系審核是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效果作出評價的過程。審核時,運用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是適宜的,其優點如下:
①使審核與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相統一。運用過程方法進行審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標准2.8.1條款的要求,對組織的每一個被評價的過程提出四個基本問題,並作出客觀評價。應用管理的系統方法進行審核,可以按照2000版ISO9000標准2.3條款提出的八個步驟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評價,確定其有效性和效率。
②使審核與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的實際運用相一致。以過程為審核路徑,有利於在審核過程中以過程為線索尋找證據,符合過程的特性;有利於提高審核的深度和識別過程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有利於對過程介面的審核。
③能夠通過審核確定過程的能力、穩定性、重復性、完整性和匹配能力。按管理的系統方法審核,有利於在系統的高度,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的系統功能、協調性、有序性、反應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從而提高審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1、審核的思路 筆者根據2000版ISO9000標准2.3條款規定的八個步驟和2.8.1條款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以及2000版ISO9001標准4.1條款的要求,形成以下審核思路: ①識別受審核過程; ②過程的職責;
③過程的要求和目標;
④過程的輸入、輸出、資源;
⑤完成過程所需的活動;
⑥控制過程的措施(人、機、料、法、環、測);
⑦控制過程措施的實施情況(應特別關注關鍵過程和重要過程);
⑧對過程的監視和測量;
⑨監視、測量結果的溝通和信息交流;
⑩不合格的處置(包括採取的糾正、預防措施);
⑾過程能力及過程要求和目標的實現情況;
⑿過程改進的需求;
從以上12個方面進行審核,要重點獲得以下證據:
①領導作用;
②文件的符合性;
③方針、目標的適宜性和實現情況;
④對關鍵、重要過程的控制和達到預期結果的情況;
⑤產品的質量;
⑥顧客的意見(顧客滿意度);
⑦自我完善機制;
⑧當要求發生變化時,體系的反應能力;
⑨企業的業績(包括財務狀況分析);
⑩企業文化(員工意識、精神)。
以上審核思路適用於所有過程,獲得的證據也比較全面、完整。但是,應用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進行審核,還必須結合具體情況融入以下容。
①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是產品要求的補充,脫離產品要求進行審核很難獲得體系有效性的證據。所以,要心可能將產品要求融入審核的過程,並將產品要求轉化為具體的過程要求進行審核。
②產品的質量( 即產品的固有特性),是在產品形式有成過程中實現的。審核時,必須十分關注組織對形成產品固有特性過程的控制。
③同一產品、同一過程在不同組織中的應用會各有特點,必須善於掌握其特殊性,得到有效的審核證據。
④在2000版ISO9001標准中4.2.3、4.2.4、5.2、5.4.1、5.5.3、6.2、6.3、8.1、8.2.3、8.5.1、等條款都是對體系過程的共同要求。把這些要求融入審核過程,有利於獲得全面充分的證據。 2、質量管理體系評價 對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作出評價是現場審核的繼續。審核人員要將現場收集到的審核證據與審核准則進行比較,從而作出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是否符合要求並有效運行的評價。
①對過程有效性作出評價。任何組織的產品生產過程,都是圍繞產品生產周期不斷地重復著相同的過程。當過程能力得到保證,過程波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可以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產品。如果組織的過程能力充分,過程之間匹配,過程就會增值。根據這個思路,可以將過程的能力、過程的穩定性、過程的重復性、過程的完整性和匹配能力作為過程有效性評價的指標。
②按照評價過程有效性的思路,可以將系統的功能、系統的協調性和有序性、系統反應能力、系統自我完善機製作為評價體系有效性的指標。
下面,以采購過程的審核為例作進一步分析。 采購過程是構成組織質量管理體系第一層次的過程。通過對采購過程充分、完整的識別,可以對其進行第二、第三或更多層次的分解。
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過程 第三層次過程 控制的內容及要求
采購
1、對供方及采購產品控制類型和程度的識別過程 識別組織所需要的所有采購產品 外購件、外協件、外包過程 識別組織對采購產品的要求 質量、技術、適用的供方特殊控制的要求 識別采購產品對產品實現的影響 重要的、一般的、特殊的、關鍵的采購過程 表達采購產品要求的文件和資料 包括包裝、標識、防護等要求
2、供方控制過程 選擇評價供方的准則 供方的業績、質量、價格、服務信譽及證價方法 供方評價 實施供方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 合格供方名錄 合格供方的提出、審查批准 對供方的監控 供方監控方法、記錄、重新評價記錄
3、采購實施過程 采購產品需求的溝通 與相關部門溝通 采購計劃 確保規定的采購要求是充分與適宜的 采購實施控制 采購協議、與供方的溝通,包括不合格的處理
4、采購產品驗證過程 驗證的方式 證實、檢驗以及顧客驗證和在供方處驗證的需求 驗證的准則 驗證要求或檢驗規范 驗證的記錄 證實產品滿足要求的證據
5、采購過程的監視和測量過程 采購目標和要求 實現目標和要求的能力 采購過程的控制效果 過程的穩定性、一致性 采購過程的協調充分 過程的匹配能力與介面 對采購過程偏離的控制 過程的反應能力 采購過程不合格的糾正和預防 過程的改進 在充分識別采購過程的基礎上,重點審核表一中各個過程的職責是否得到到明確,以及每個過程的輸入、輸出是否確定。審核人員可以通過交談、驗證、觀察,獲得采購過程是否有效的證據。據此,對采購過程式控制制的有效性作出評價。
2. 如何理解gb/t9001-2016標准中的過程方法
什麼是過程方法?
所有組織應該用過程來達成他們的目標。
過程:用於將輸入轉化為預期結果的一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
註:輸入和輸出可以是有形的(如:材料、部件或設備)或無形的(如:數據、信息或知識)。
過程方法包括建立組織的過程,使這些過程作為集成的和完整的體系來運行。
管理體系集成過程和措施,以滿足目標;
過程確定相互關聯的活動以及檢查(項目),以便交付預期的輸出;
需要時,可以對詳細的策劃和控制予以規定和文件化,這取決於組織的環境。
風險意識、PDCA和過程方法
這三個概念合在一起構成ISO 9001:2015的一個集成部分。質量體系應關注可能影響目標和結果的風險。風險思維貫穿於過程方法,用以:
決定在建立過程時為改進過程輸出和防止不期望的結果,應如何關注(正面的或負面的)風險;
(基於風險)確定所需的過程策劃和控制的程度;
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維護和管理體系,實質性地關注風險並滿足目標。
PDCA是能夠用於管理過程和體系的工具,PDCA表示:
P 計劃:為體系和過程的交付結果(「做什麼」和「如何做」)設定目標;
D 實施:實施和控制所做的計劃;
C 檢查:根據方針、目標和要求監視和測量過程及其結果,並報告結果;
A 處置:採取措施,改進過程績效。
PDCA作為持續改進環來運行,在每個階段都貫穿風險意識。
(過程方法)可能的利益是什麼?
焦更重要的(「高風險」)過程及其輸出;
增強對互相依存的過程的理解、定義和整合;
將過程和管理體系的策劃、實施、檢查和改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的管理;
用好資源並增強責任;
使方針和目標更趨一致,期望的結果與整體績效更趨一致;
過程方法能促進任何管理體系的實施;
通過滿足顧客要求增強顧客滿意;
在組織內增進信任。
3. 什麼叫過程及過程方法試描述ISO9000標准中過程方法模式
過程方法: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
——識別質量管理體系所需的過程,確定這些過程的順序和相互作用,並實施過程測量、監視、分析和改進(4.1);
——對產品實現過程進行策劃和控制(7.1);
——對特殊過程進行識別和確認,證實過程實現所策劃的結果的能力(7.5.2);
——應採用適當的方法對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進行監視和測量(8.2.3)。
4. 過程管理的過程方法
過程方法」中指出: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為使組織有效運行,組織應當採用過程方法識別和管理眾多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過程,對過程和過程之間的聯系、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的控制和持續的改進,以增強顧客滿意和過程的增值效應。
ISO9000:2000族標准還提出了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實施ISO9000族標準是一個有效地進行過程管理的基礎方法。其中ISO9001:2000是一個最基礎的標准,關注顧客滿意;而ISO9004:2000是一個趨向卓越績效模式的標准,關注組織的績效改進和使顧客與其它相關方滿意。在卓越績效評價准則的各類目中,過程管理是一個與ISO9000族標准相關程度最高的類目。但需要指出的是,ISO9001中的過程管理僅僅旨在使顧客滿意,而卓越績效評價准則中的過程管理旨在所有關鍵利益相關方的綜合滿意,它是落實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實施持續改進和創新以提升組織的整體績效,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平衡的價值,進而履行組織使命和實現組織願景的途徑和載體,它對卓越的追求,對效果、效率以及應對動態競爭環境變化的敏捷性的追求,都要高於ISO9000族標準的要求。
過程管理PDCA循環
過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組實踐方法、技術和工具來策劃、控制和改進過程的效果、效率和適應性,包括過程策劃、過程實施、過程監測(檢查)和過程改進(處置)四個部分,即PDCA循環四階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環又稱為戴明循環,是質量管理大師戴明在休哈特統計過程式控制制思想基礎上提出的。
1 過程策劃(P)
· 從過程類別出發,識別組織的價值創造過程和支持過程,從中確定主要價值創造過程和關鍵支持過程,並明確過程輸出的對象,即過程的顧客和其他相關方。
· 確定過程顧客和其他相關方的要求,建立可測量的過程績效目標(即過程質量要求)。
· 基於過程要求,融合新技術和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過程設計或重新設計。
2 過程實施(D)
· 使過程人員熟悉過程設計,並嚴格遵循設計要求實施之。
· 根據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和來自顧客、供方等的信息,在過程設計的柔性范圍內對過程進行及時調整。
· 根據過程監測所得到的信息,對過程進行控制,例如:應用SPC(統計過程式控制制)控制過程輸出(產品)的關鍵特性,使過程穩定受控並具有足夠的過程能力。
· 根據過程改進的成果,實施改進後的過程。
3 過程監測(C)
· 過程監測包括過程實施中和實施後的監測,旨在檢查過程實施是否遵循過程設計,達成過程績效目標。
· 過程監測可包括:產品設計過程中的評審、驗證和確認,生產過程中的過程檢驗和試驗,過程質量審核,為實施SPC和質量改進而進行的過程因素、過程輸出抽樣測量,等等。
4 過程改進(A)
過程改進分為兩大類:「突破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的重大變更或用全新的過程來取代現有過程(即創新);而「漸進性改進」是對現有過程進行的持續性改進,是集腋成裘式的改進。
5. 什麼是過程方法
? 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以及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所謂「過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ISO27001採用過程方法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可以保證該體系得到順利地建立、實施、維持和持續改進,並且能夠保證和質量管理體系(ISO 9001)、環境管理體系(ISO 14001)等兼容,降低了管理的總體復雜程度。過程方法鼓勵其用戶關注下列內容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安全要求,以及為信息安全建立方針和目標的需求;□ 實施並運作管理組織所有業務風險的控制;□ 監控並評審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效率和效果;□ 在目標測量的基礎上持續改進。什麼是過程模式?PDCA是Plan、Do、Check、Act的首字母縮寫。PDCA模式是被質量管理體系(ISO 9001)、環境管理體系(ISO 14001)等管理體系所廣泛採用的一種過程模式,這種模式在識別和運作過程時,把過程分為策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置(Act)四個階段,通過這四個階段的持續循環,使過程效果得到不斷提升。 ISO27001採用PDCA過程模式,在體系的整體建立、實施、維持和持續改進的大過程中PDCA的階段分布可簡單描述如下(見下圖): 策劃(建立ISMS)建立與管理風險和改進信息安全有關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方針、目標、過程和程序,提供與組織整體策略方針和目標相一致的結果。實施(實施和運行ISMS) 實施和運行信息安全方針、控制措施、過程和程序。> 檢查(監視和評審ISMS)對照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方針、目標和實踐經驗,評估並在適當時,測量過程業績,並將結果報告管理者以供評審。
6. ISO9001質量管理中,什麼是過程請舉例說明
ISO9001質量管理中,在GB/T19001-20083.4.1條中「過程」的定義為:
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活動
注1:一個過程的輸入通常是其他過程的輸出。
注2:組織為了增值通常對過程進行策劃並使其在受控條件下運行。
注3:對形成的產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經濟地進行驗證的過程,通常稱之為「特殊過程」。
為使組織有效運行,必須識別和管理許多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將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過程方法」。在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中,將顧客的意見和要求作為質量管理體系的輸入,進而將輸入轉換為生產和服務的策劃以及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最終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輸出,它所採用的角度是所有與質量有關的過程都起始於顧客並終止於顧客。
過程方法的優點是對諸過程的系統中單個過程之間的聯系以及過程的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的控制。
製造型企業通常具有的過程活動有:
合同評審過程、產品設計過程(沒有設計責任的企業沒有該過程)、過程設計和開發過程、采購過程、生產服務提供控制過程、采購控制過程、供應商控制過程、設備設施控制過程、產品標識和可追溯性控制過程、產品防護和交付控制過程、產品先期策劃控制過程、不合格品控制過程、糾正和預防控制過程、產品和過程監視控制過程、持續改進控制過程、產品安全控制過程、知識控制過程、風險和機遇控制過程、顧客滿意度控制過程、內部審核控制過程、管理評審控制過程、文件和記錄控制過程等,過程式控制制通常按照「烏龜圖」的形式進行體現,表述出各過程的輸入輸出。
比如合同評審過程可以參照如下內容:
7. 什麼是過程、過程方法,使用過程方法的目的及益處有哪些
一、過程的定義 所謂過程,也就是「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彼此相關的資源和活動」。 二、過程方法的定義 組織系統地識別並管理所採用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相互作用,稱之為「過程方法」。 三、過程方法的目的是: 1、獲得持續改進的動態循環,並使組織的總體業績得到顯著的提高。 2、通過識別組織內的關鍵過程、重點過程,隨後加以實施和管理並不斷進行持續改進來達到顧客滿意。 四、組織應用「過程方法」原則將會獲得如下益處: 1、可以促進管理體系的過程實現動態徝環改進,從而不斷提高效益。 2、通過識別組織內的關鍵過程、重點過程,以及關鍵過程、重點過程的後續開發和持續改進,促進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形成和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 3、有利於了解組織的所有過程和這些過程的相互間的關系,更加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組織的現有資源。 4、組織可以將復雜的過程不斷地簡化,通過過程方法提出過程的輸入要求,對過程的輸出結果進行檢查,提供必要的資源,把過程的各項活動展開,充分發揮過程所涉及的所有部門與人員的作用,進而簡化總個過程。 根據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模式,組織的管理體系過程主要由管理職責、資源管理、產品實現、測量分析與改進等四個大的過程形成的。過程的策劃、控制與改進都是在四大過程的基礎上的策劃、控制與改進。任何其它的過程活動都是四大過程活動的子活動與孫活動(也叫子過程與孫過程)。子活動與孫活動既存在於職能之中,又可能跨越職能。
8. 質量管理體系中什麼是過程方法
這比較大哦,我了的就是四大過程:、(人,財、物、信息等)資源管理過程、
2、管理職責過程(方針目標的確定,組織結構,內部溝通,職責許可權、內部評審)
3、產品實現過程(策劃、銷售、市場、設計和開發、采購、生產、檢驗與監測職能的實現)
4、測量、分析和改進。針對企業關注的管理要點,進行監視所獲得的數據和收集了來自不同過程、活動、區域的反饋信息,對這些大量進行分析,得出一個合理的分析報告,指明改進方向,實現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