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評價

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評價

發布時間:2022-12-11 19:11:41

❶ 新聞傳播學——廣告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每天學一點新聞傳播學。

廣告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性質:廣告學是在許多的邊緣學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的獨立的社會學科廣告的本質不是經濟性的而是一種廣泛的信息傳達。廣告實際上在做三件事:傳播一種信息、提供一種服務、倡導一種理念。

2、研究對象:廣告活動和廣告事業的產生和發展規律可分為:理論廣告學、歷史廣告學、應用廣告學。

3、研究方法:(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3)運用比較法

廣告環境

1、廣告環境的概念:廣告環境一般是由兩個層次構成——廣告傳播環境和一般社會環境。(1)廣告傳播環境:由傳播體制、傳播媒介、廣告產業、廣告主、競爭對象以及競爭品牌等因素構成。(2)一般社會環境:由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法律等因素構成。一般社會環境發生著更大的作用,它不僅從根    本上決定廣告的傳播環境,也直接影響到廣告的生存和發展。

2、中國的廣告環境:中國廣告市場的發展明顯受制於宏觀經濟環境。其中對廣告市場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國家發展環境、國際政治環境、國家經濟環境、國家政策環境等。

每天學一點新聞傳播學。

點關注,不迷路。

我是哞哞,一個新聞傳播學學習者。

❷ 新聞學文獻綜述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怎麼

論文質量的高低不僅決定著畢業生能否順利畢業,同時也體現出寫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寫作能力。好又多論文認為從闡釋做好研究的前提入手,即研究者要有問題意識、恰當的選題、正確的研究方法,分析做好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重視開題與文獻綜迷、確定研究思路、正確認識論文寫作、掌握學術規范,最後對研究方法與方法論進行了梳理。

一、做好研究的前提

  1. 具有問題意識

  2. 恰當的選題

  3. 正確的研究方法

二、如何做好一個研究

  1. 開題與文獻綜述

  2. 確定研究思路

  3. 論文寫作

研究生論文主要有三類:課程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課程論文主要是作學術訓練,目的是培養研究意識和學術規范;學位論文分描述性與論述性兩種,用於研究生的綜合訓練和學術評價,論述h}論文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則是體現最新研究成果,是呈現新觀點新發現的理論創新。如果自己還是不會寫,可以在好又多論文網上尋求的幫助。

三、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研究方法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

❸ 新聞傳播學專業是個坑嗎

❹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怎麼寫(2)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怎麼寫

2、如何確定研究思路?

在研究中到底是問題重要還是概念重要呢?我認為,問題是研究的價值基點,概念是研究的邏輯起點。所以首先要找一個真問題,好問題,以及抵達問題的方法路徑要合理和科學,這個非常重要。我有兩點值得注意:

(1)關注現實(問題/現象),但必須思考理論問題,而不是套一個理論,經常有同學說我得找個什麼理論,千萬別被理論綁架了,是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上,只有從理論上才能很好地詮釋和概括,所以才要思考理論。

(2)對策性研究要用數據和方法支撐,拍腦袋談對策是不行的。不僅要「自圓其說」,還要有足夠的說服力。

研究思路要求:

(1)要交代研究命題成立的合法性,也就是為什麼這個研究問題成立,問題性到底在哪兒,不要到最後答辯的時候,老師說你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命題。

(2)研究思路不是說你要分幾部分來論述,然後每一部分研究什麼,而是要說明白我為什麼從這幾個部分來談,每一部分之間是什麼邏輯關系,這個要交代清楚。

(3)研究思路即論文框架設計,在開題時應完成總體設計,在寫作過程可以進行局部設計,但最好不要進行大的修改。如果推翻重來也就說明原定思路有問題,開題工作沒做好。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原來的思路是對的,但寫著寫著就走歪了,那就是寫作的問題了。

創新性要求:

明確指出你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創新,這個一般要結合前文文獻綜述中的結論來談,一般需要一二三明確指出來,哪些方面創新了。

如何思考整個研究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變換自己的思路。我覺得專家與學者的區別是學者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專家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二者結合起來就比較好。既能化繁為簡,也能深入淺出。站起來可以看清一群螞蟻,蹲下來才能看清每隻螞蟻。研究視角沿著宏觀——微觀——宏觀不斷變換,形成一個「葫蘆式」的研究思路。

3、論文寫作

研究生論文主要有三類:課程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課程論文主要是作學術訓練,目的是培養研究意識和學術規范;學位論文分描述性與論述性兩種,用於研究生的綜合訓練和學術評價,論述性論文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則是體現最新研究成果,是呈現新觀點新發現的.理論創新。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工作者以理論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學研究的創新成果,公開發表或宣讀。學術論文與一般雜文、理論文章的不同點就在於科學和創新。學位論文是要通過答辯和專家評審並授予相應學位的學術論文。研究生學位論文首先是寫給老師看的,要經得起學者的審閱和檢驗。學位論文的核心在創新,盡可能用自己的話、自己的材料來充分論證自己的創新觀點。當然,現今的碩士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要求他們的學位論文都達到以上的創新程度,一般很難,但應該是努力的方向。

學位論文完成初稿後,最好冷處理一段時間。一方面交給導師看,提出指導修改意見;一方面利用這段時間考博、找工作、繼續讀書研究,還可將學位論文拆成小論文發表。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獲。到最後正式提交論文前,或者在預答辯之後,靜下心來認真修改論文,這樣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勢,將論文修改好,精益求精,不留遺憾,順利通過答辯並力爭取得好成績,為讀研劃上一個准備通過圓滿的句號。

此外,寫論文要從看論文開始,要多讀論文讀好論文。還要會讀論文,研讀論文的三種方式:學習知識型、批評討論型、啟發研究型。

4、學術規范

20世紀英國哲學家布朗在一篇題為《科學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學術共同體」這個概念。學術共同體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內在精神和具有特殊專業技能的人,為了共同的價值理念或興趣目標,並且遵循一定的行為規范而構成的一個群體。新聞傳播學盡管尚未形成真正的學術共同體,但是需要學術規范已形成共識。所謂學術規范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制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准則和要求,是整個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學術規范的內容涵蓋以下三個層面:

邏輯層面,主要規范邏輯思維與創造性等方面的內容;論文各章節之間要有一個遞進的邏輯關系,形成一條問題鏈,不要採用教科書的寫法,前後章節只是並列關系。

方法層面,主要規范研究的路徑、邊界與方法等;問題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方法,而不是反過來。同時要注意問題的邊界,把問題討論限定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

形式層面,主要指文本規范,包括文獻索引、引證出處、參考書目、注釋體例等。

研究要講學術規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科學性。但任何一種極致離荒謬只一步之遙,任何東西強調過頭了也會有問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不能代替原創。有的一萬多字的論文可以有100條以上的引文。不妨做個試驗:將文中的引文全部抽去,還剩下什麼?再將轉述的話刪除,還只剩下什麼?

論文要有學術性,那麼什麼是學術性呢?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就是你的核心概念是一個學術概念,就是你的標題裡面最起碼應該有個學術概念。有人說我要研究電視台做的活動,這只是一個研究范疇,如果聚焦到電視台活動中的儀式傳播,儀式傳播就是一個學術概念,這樣學術性就上來了。

不是學術概念或尚未形成學術概念者難道就沒有研究的價值嗎?例如「新聞立台」、「網路問政」,是不是學術概念?研究民生新聞、傳媒產業到底有多少學術性?處於急劇發展的新聞學和轉型中的傳媒,有太多的現象需要關注,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難道因為它還沒有成為一個學術概念我們就不去研究它嗎?我們完全可以用學術的方法來研究這些現實問題、中國問題。

三、研究方法和方法論

研究方法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任何一門科學都需要找到合適自身的方法和路徑。這里說的方法有三個層面,狹義的層面是作為分析工具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廣義的方法包括什麼是可以研究的問題,怎樣設計一個回答問題的研究計劃,用什麼方法搜集和分析資料,怎樣從資料中提出對問題的解釋,怎樣闡明自己的發現並把它表述出來等。最高層次的就是哲學層面的方法論,它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在此我著重談後兩個層面的方法。

1、方法論

「方法論的自覺是學科成熟的標志。」從方法論層面來看,研究新聞傳播用什麼方法呢?科學的結論通常用兩種方法來保證其有效性:要麼由經驗事實(尤其是數據)予以支撐,要麼由邏輯推理予以保證。研究方法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受美國實證主義的影響,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加強實證研究,這是好事,但也會走進另一個極端。我參加一次傳播學碩士論文答辯時發現,有的同學的實證研究雖然做了大量的數據採集和分析,但卻感覺他是認真真地去做一個毫無價值的東西。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系統,簡單生硬地使用一種研究方法來討論和分析某一問題往往是力不從心的。人文科學回答「為什麼?」,社會科學回答「是什麼?」,應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我國新聞傳播學方法論的演變:人文學科方法論——社會學科方法論——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結合的方法論。1987年,祝建華教授發表的論文《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來源》,可能是最早的以「科學方法論」為論證對象的文章。這篇文章明確提出,傳統的研究方法——哲學思辨、歷史求證、法規判別——已不能適應科學研究深入發展的客觀需要,需要借鑒「科學方法論」。文章指出了科學方法論的要義:科學研究的關鍵不在於結論是什麼,而在於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否合乎科學原理。目前我國新聞傳播學質量較高的文章,通常是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相結合,新聞學話題與傳播學方法相結合。陳力丹教授認為:「新聞傳播學在研究方法上的整合方向,除了證實研究的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的結合外,更為長遠的整合,應該是人文——歷史——哲學的思維方式與『科學方法論』的思維方式的結合。」①

「當代學術發展,正面臨著兩個基本現實:一是沒有哪一個學科,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解決任何一個重大社會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實現學科進步,越來越多地需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也就是說,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依存度在加強。正是這兩個現實,是學科之間的對話、交流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成為必須。」②因此,跨學科研究和系統研究的方法日益顯得重要。

2、研究方法

時常有些同學還在尚未確定選題時就跟我討論研究方法,試圖通過研究方法的優勢而確保論文的品質,這是一種為方法而方法的做法。研究方法的選取應該是為研究選題度身定做的。不要過分關心方法,重要的是某研究有沒有意思,邏輯是否成立,經驗根據是否充分可靠,結論是否有助於社會變革的思考和對策。

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主張研究真實的世界,有別於語詞構成的概念世界或由信條構成的理論世界。實證研究用可經驗感受和驗證的方式,有別於概念界定和演繹的方法,運用特定研究所必備的多學科知識,努力追求功能性和因果性,理解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進而有助於人們審慎但有效地改造世界。實證研究也完全可能做得不好,同樣可能毫無學術意義,同樣可能自覺不自覺地研究假問題,僅僅是把概念或意識形態爭論演繹成所謂實證研究。因此,所謂的實證研究,不是以方法來界定,或者是以概念來界定,而是要看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意思,是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不要以為實證研究只有定量分析,它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回答「是什麼」,而質化研究主要回答「為什麼」。當然,質化研究對於樣品的選取十分嚴格,如果能夠輔助其他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偏差與片面。量化研究同樣面臨挑戰,一是假設和取樣,二是對數據的解讀,對結果的解釋。長期以來,人類學和民族志的「田野調查」沒有引起新聞傳播學者足夠的重視,少有學者把新聞實踐和傳媒業務作為調查研究的「田野」。為此,我曾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質化研究:新聞傳播被忽視的分析工具》,之後在《湛江師范學院學報》作了更詳盡的介紹和討論。

個案研究

在國內外學界,問卷調查成為主流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方法則備受批評。在各種批評意見中,代表性問題成為個案研究方法遭受最多批評的問題。例如,人們常常發出疑問:對單個個案的研究,能有代表性嗎?能有多大的代表性?個案研究的結論怎麼能推論到總體?可以說,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是國內外社會學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其實所謂「代表性」屬於統計調查研究的問題,主要是指在概率意義上「樣本」能否估測「總體」的特徵(謝宇,2006;彭玉生,2011)。因為沒有涉及「大數」現象,個案研究無從談及這一問題,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個案研究的意義就限於其本身,研究者都試圖「走出個案」(盧暉臨、李雪,2007)。

像統計調查研究一樣,個案研究最終呈現的結果也是一項知識,這一知識是否有意義在於它能否增加新的認識,即能否促進知識的增長。知識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相應地,知識增長也包括兩個方面:擴充對經驗事實的認知與提出新的理論見解。個案研究如何能獲得對更大范圍事實的認知?如何能獲得更具一般性的理論概括?即基於個案研究能否獲得超過個案適用范圍的知識?這是個案研究始終要面臨的問題,我們稱之為超越性問題,也是個案研究的典型意義所在。在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脈絡中,三種研究取向對於這一問題的處理深具影響,它們分別是費孝通的「社區研究」、格爾茨的「深描說」和布洛維的「擴展個案法」。對超越性問題的處理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將個案視為「整體」中的「部分」,探尋事實層面上通過「部分」認識「整體」的途徑;一是著眼於個案研究的理論意義,試圖通過個案進行理論啟發或檢驗。

研究方法是為研究服務的,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可以輕而易舉取得效果。思辨推理需要很強的理論功底,實證研究不僅要求數據採集和分析的嚴謹,還要有解釋力和說服力。往往單一的研究方法難以解決問題,可以採用多種分析工具相結合的方法,如定量研究加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為主,比較研究為輔。但一般不宜超過三種研究方法。我們要充分認識各種研究方法所能和所不能,了解它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才能把它用對用好。此外,除了史學研究之外,文獻分析一般不能算是一種研究方法,它是研究前必須做的文獻綜述。

①陳力丹:《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分化、整合與研究方法創新》《現代傳播》2011年第4期,第29頁

②卷首語:《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版,第24頁

;

❺ 傳播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傳播學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調查研究法、內容分析法、控制實驗法、個案研究四個維度。
調查研究法是應用客觀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對某種社會現象,在確定的范圍內進行實地考察,並收集大量資料以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
內容分析是文獻研究的一種類型,是對印刷文字、影片、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中顯性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一項研究技術。
控制實驗法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人為地設計一個特定的、非自然狀態的環境,在研究者控制下進行測驗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價值在於深入全面地佔有研究對象的資料,可以提供許多材料與見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礎使用,由後續研究得出一般結論。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❻ 新聞學、傳播學、新聞傳播學 有什麼區別么還是同一個東西

新聞傳播學是一級學科,新聞學和傳播學分別是新聞傳播學下的兩個二級學科。

一、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門科學。它研究的內容是新聞理論、新聞史和新聞業務。新聞學的中心議題是:客觀社會的諸條件對人類新聞活動的決定、支配作用以及新聞活動對社會的反作用。

二、傳播學是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

三、新聞傳播學為國家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專業有:新聞與傳播、廣告學、網路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數字出版等,高考文理兼招。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種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中國傳媒大學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起點,也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6)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評價擴展閱讀: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帶有較強的實用性質,理論色彩較弱。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後,經過二十多年的相互磨合,許多傳播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包括批判學派的)不知不覺地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一部分,經驗主義傳播學的量化分析方法,已經無形中成為新聞學研究的普通方法之一,不再顯得新鮮了。

新聞學研究很早就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報學,自然包括廣播電視、網路傳播等各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必須涉及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以及廣告研究、公共關系研究、媒體經營研究等等。

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凡是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當代文論、經濟學等等,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本來,傳播現象貫穿於與人類相關的一切事物和活動中,各個學科都面臨著從本學科角度出發的各自的傳播問題。

現盡管在學科管理上還有新聞學、傳播學的區分,但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活動中,一定要區分這兩者倒是有些令人做難的事了。新聞學和傳播學的融合已成定局。

❼ 北京郵電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考研經驗分享

北京郵電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考研經驗分享

❽ 新聞傳播學

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習資料分析——新聞傳播類入門書籍選讀六十本.
1,《傳播學原理》張國良/復旦大學出版社
最薄的傳播學讀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知道傳播學是什麼,因此也顯得內容單薄乏力。比較適合中學生閱讀。據張國良親自透露:這本書寫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義在結稿前三個星期才將它負責的章節交上來,從而使得文風來不及統一。不過張國良在98年又有一本傳播學問世,我沒看過,好象復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薦指數:*
2,《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張國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本書的收藏價值大於閱讀價值和使用價值。對於初學者,分散孤立的論文集,反而容易找不著北;對於研究者,自然會去尋求整部專著,孤立的論文意義也不的大。適合中等水平的讀者閱讀。
推薦指數:**
3,《新聞學概論》李良榮/復旦出版社2001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識的讀物,作為新聞學的入門讀物很好。涉獵的內容豐富,論述也很飽滿。然基本框架卻是上世紀80年代構建的,這已經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節大多為李的博士生所寫。此書可以稱為中國新聞理論第一書。想使得「新聞有學」,就必須徹底顛覆以李良榮為首的「新聞學」體系,它是建立在宣傳學框架上的。
推薦指數:必讀
4,《符號透視》李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數能靜下心來做學問的學者之一。符號學是塊難啃的骨頭,沒有一定的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功底根本啃不下來。真實難為彬哥哥居然能將符號學的書寫得文才奕奕。
推薦指數:***
5,《媒介分析》張詠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英語好的學者就是佔便宜。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總是推薦張詠華,我說,我把這本書借你吧。
推薦指數:***
6,《中國當代理論新聞學》丁柏銓/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此書在李良榮的監督下完成,不談新聞學基本理論,只談與現實理論,如市場經濟,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聞理論新探》的新發展。其中南大青年學者夏文蓉所寫的三章內容煞是精彩。李良榮教授還特地為此書寫了一個書評,不過要是對書評仔細研究的話,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李大教授根本沒看過此書。
推薦指數:**
7,《當代西方新聞媒體》李良榮/復旦出版社2003
此書的前身是《西方新聞事業概述》(復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和《當代西方新聞事業》(人大出版社2001版)
推薦指數:****
8,《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新華出版社1984
傳播學開山之作,為傳播學建立了基本框架,不可不讀,盡管施拉姆只不過是美國的喻國明而已。此書由於版權問題,一直沒有再版,但翻譯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推薦指數:****
9,《美國新聞史》[美]埃默里父子/新華出版社2001(第8版)
新聞史就是傳播史。我一位學法制史的朋友曾在我面前大談新聞無學,我勃然大怒,幾欲與之絕交,將《美國新聞史》丟給它,讓它讀完再說話。此人2個月後寫了一篇論文:《中西政黨報刊時期的法律文化之比較》,讓我給它修改一下。展江這本書翻譯得真沒話說,畢竟是英語專業的出身。不過個人認為,沒必要買,一是太貴,二是此書在美國已經有了第9版,展江也正在翻譯第9版,將由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想買的話等這本
吧。
推薦指數:必讀
10,《傳播學引論》李彬/新華出版社1993
成亦文采,敗亦文采。據說彬哥哥在寫修訂版了。總得來說,93年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我認為適合理工科跨專業考新聞傳播學的啟蒙讀物。
推薦指數:***
11,《傳媒批判理論》潘知常/新華出版社2003
基本為潘知常的學生所寫,那群孩子,連格拉姆西和葛蘭西,霍爾和Hall的關系都沒搞清楚,對某些哲學家的思想理解也完全誤讀。總的來說,這本書寫出來就是給人罵的。其學術資料庫基本為我開頭點評的20本譯著,東拼西湊而已,要麼就是抄襲《後現代轉向》一書。想了解批判學派的話,還是看《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或《通俗文化理論導論》比較好。
推薦指數:*
12,《深度報道原理》杜駿飛/新華出版社2001
詩人學者杜駿飛,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氣質與情懷打造了《深度報道原理》,其像詩一般的點睛之句散落於全數各處,如「背景決定真實,細節決定真實感」、「信息源的可靠性與其利益的相關性成反比」、「在深度報道的領域,人雲亦雲比一無所知還要可怕」等,此等警句非千錘百煉不得出。我曾經一度想考南大新聞系就是因為這本書的緣故,可惜杜駿飛在已經不在新聞系收弟子了。
推薦指數:****
13,《新聞輿論研究》王雄/新華出版社2002
一本值得讀三遍以上的書,王雄教授是南京大學新聞系剛上任的系主任。此人治學嚴謹,西學功底也很好。此書視野宏大,從社會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美學多角度審視新聞輿論傳播,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嘗試性地用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理論來看待當代媒體的作為,新意無窮。
推薦指數:必讀
14,《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美]傑克•富勒/新華出版社1999(展江 譯)
作者學識甚高,引入了許多新聞學框架之外的理論,如羅爾斯的正義論等,並融合的很好。全書文筆斐然,文才也好,當然也要歸功於展江的翻譯水平。最精彩的一章是對於「新聞真實性」的辨析,作者提出的「智者誠實與黃金律」的觀點發人深省。
推薦指數:*****
15,《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徐耀魁/新華出版社1998
國內第一部系統、全面而深刻評析西方新聞理論的著作,想了解西方的新聞 思想、新聞學說及新聞理論,應從本書入手。新聞有學無學,我不管,我已經不玩新聞學了,但西方新聞有沒有學,答案是肯定的。
推薦指數:*****
16,《傳播學基礎理論》段京肅/新華出版社2003
不是最好的,但也湊合著看。廢話太多,內容重復太多、資料堆砌太多。
推薦指數:*
17,《傳播理論》(第4版)[美]塞佛林/華夏出版社2000
本書作者之一的坦卡德是施拉姆的第一個博士生,此書內容詳實,資料新穎,很多理論較之施拉姆版已有了不少新發展;不足之處在於翻譯得很齷齪。(註:此書的第2版有福建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與這本完全是兩本書,我認為老版的好看。)
推薦指數:****
18,《傳播政治經濟學》,[加拿大]莫斯可,華夏出版社
是華夏出版社那一套12本里最有價值的一本,翻譯者水平也高(胡正榮)。推薦指數:必讀
19,《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華夏出版社2003
與其說是《傳播思想史》,不如稱之為《交流思想史》。作者從柏拉圖說開去,論述了2千多年的人類交流其實是不可能。交流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我們應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地熱愛他人中去,將「博愛」精神撒播人間。此書最後兩段話,煞是精彩、煞是感動,我全部背了下來。
推薦指數:***
20,《社會科學方法論》(第8版)[美]巴比/華夏出版社2002
傳播學研究方法與其看國人所寫的,不如看老外所寫的;與其看傳播學界所寫的,不如看社會學界所寫的。此書是同類書中最好的一本。清華大學出版社有第9版的影印版。
推薦指數:*****
21,《作為話語的新聞》[荷]梵•迪克/華夏出版社2003
從語言學角度審視新聞的創新之作,提供了一種話語分析的方法論。作者在第一章里對批判學派是什麼,也有精彩的論述。
推薦指數:**
22,《麥克盧漢精粹》[加]麥克盧漢(的兒子)/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麥克盧漢是「哲學家」,但對於玩過一點哲學的我來說,又太淺了。沒必要看什麼《理解媒介》的原著了,麥克盧漢的全部思想精華(或騙術)都在它寶貝兒子編的這本書裡面。)
推薦指數:****
22,《第二媒介時代》[美]馬克•波斯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內容厚重,歷史感強,不可多得的好書之一,可惜的是翻譯得有點問題,英語專業人士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翻譯硬傷。首先書名就翻譯得不好, The Second Media Age應該翻譯成《第二媒體時代》。媒介和媒體是不同的概念,媒介只是一種單純的物理工具載體,傳播信息之用;而媒體則包含了物理工具背後的傳播者的意識形態及其組織關系。比如說,電視是媒介,但電視台則是媒體。——當然,媒介與媒體混用,也是學術界的通病了。這本書可以看網上的英文版,至少我覺得英文版讀得中文版比較順。
推薦指數:***(英文版推薦指數:*****)
24,《電視與社會》[英]阿伯克龍比/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此書從電視文本,製片人,受眾三個角度探討了電視與社會的關系,文筆詼諧幽默,可讀性強;不足之處在於所舉的大量例子都是英國的電視劇,而中國讀者對英國電視劇顯然不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閱讀效果。
推薦指數:**
25,《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美]伯格/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結構主義作為一種盛行的社會思潮已經過時了,但它作為一種方法論,卻產生了兩門新的科學:符號學,敘事學。讀完此書後,可學到一種對大眾媒介進行敘事分析的方法。實用性不錯。
推薦指數:***
26,《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美]斯道雷/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版)
不可多得的「批判學派」入門讀物,不足之處依然在於翻譯。比如simulacrum一詞是鮑德里亞的專用術語「類像」,而作者翻譯成「贗品」,固然有這個意思,但在這里這么翻,就是豬頭不對猴子嘴,譯者這么理解,自然影響到對原文的理解。此類例子很多。除非你是像我一樣的「骨灰級讀者」,否則最好別看這本了。
推薦指數:*
27,《解讀大眾文化》[美]約翰•費斯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誰說大眾消費一切產品都是無意識的?!讓費斯克來揭穿這一謬論吧!是上列那本的姐妹版,但比較偏重理論——適合男性閱讀。
推薦指數:** *
28,《全球化與文化》[美]湯姆林森/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我所讀到的關於全球傳播的書里,這是最系統的一本。譯者郭英劍為鄭州大學外語學院的副院長,美國某大學的傳播學博士後(可能不是傳播學,有人在我面前說過它,我記不清了),翻譯水平無可挑剔。
推薦指數:***
29,《消費社會》,[法]讓•鮑得里亞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鮑得里亞被學界稱為「法國的麥克盧漢」當之無愧。其書中提出的一系列關鍵詞構成了其後現代主義大師的地位。如「符號價值」、「內爆」、「模擬」、「超現實」、「最小公倍數原則」等等。以上三本,隨便看一本,知道鮑得里亞腦子在想些什麼就可以了。《消費社會》是其代表作、《物體系》是處男作、《完美的罪行》是散文集。
推薦指數:***
30,《通俗文化理論導論》[美]斯特里拉締/商務印書館2001
文本性質不如《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但翻譯得比《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要好的多。比較適合初學者。但對於我而言,對女性主義一向偏見很大,因此影響了我讀書的心態。
推薦指數:***
31,《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英]史蒂文森/商務印書館2001
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講媒介文化的書籍。在此可以領會到英國人的治學嚴謹,和美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姥太膚淺,只會倒賣一些法國人和德國人的思想。
推薦指數:*****
32,《媒介通論》,[加]麥克盧漢,商務印書館,2000
一部令人矚目也令人犯暈的奇書,不管贊成,還是反對,你都不得不面對它 所提出的一系列駭世驚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建議以《數字麥克盧漢》([美]保羅•萊文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作為輔助讀物,這樣就不至於找不著北了。
推薦指數:**
33,《大眾傳播學總論》張隆棟/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郭慶光的《傳播學教程》誕生前,這是國人主編的內容最詳實的一本傳播學普及教材。書後附錄的名詞解釋比較實用。
推薦指數:***
34,《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名氣最大的傳播學教材,大而全,考研必備書目之一;雖然此書有些低級的硬傷,但瑕不掩瑜,至少到了今天,還沒有國人所寫的「傳播學概論」類的教材超過它。據說郭教授寫這本書時,正趕上CIH病毒發作,電腦里的文本毀之一旦,在截稿日期的壓力下憑著記憶趕出來的。不過我倒是認為此書的最大貢獻在於紹介了不少日本的傳播學理論。
推薦指數:必讀
35,《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童兵/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童兵的最高水平停留在它的博士論文,也就是這本書上。
推薦指數:*****
36,《報紙編輯學教程》,鄭興東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新聞編輯的所有理論知識都在這本書里,它應該是我國新聞學方面發行量最 大一部書。
推薦指數:***
37,《新聞寫作教程》劉明華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國內唯一一本值得看的新聞寫作教材。
推薦指數:*****
38,《理解大眾文化》[美]約翰•費斯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判之「修正」。「費哥」從牛仔褲文化說開去勾勒出了一幅大眾文化的鳥瞰圖。可讀性強——適合女性閱讀。
推薦指數:****
39,《電視的真相》[美]古德溫/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什麼是電視?什麼是電視的真相?恍然大悟。推薦指數:****
40,《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法]阿芒•馬特拉/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此書有三個獨到的見解,頗有一點意思。
1)戰爭對傳播具有推動作用
2)發展主義模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文化資本重新分配,又一次分割了世界
3)視聽文化的全球流動引發了文化認同的危機
推薦指數:**
41,《傳播理論》(第5版)[美]小約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開篇兩章,詳盡紹介了什麼叫做「理論」。把這兩章吃透,那麼對傳播學理論的理解自然也就比一般人高了一個檔次。此書內容詳實,又偏哲學思辯,因此初學者不大容易看
懂。如果說《傳播理論》[美]塞佛林/華夏出版社2000是基礎讀物的話,那麼《傳播理論》[美]小約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就是進階讀物。(註:此書已經出到第7版了,清華大學出版社有影印版面市,英語好的朋友,我建議直接看英文版)
推薦指數:必讀
42,《文化研究讀本》,羅鋼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本來以為是國人所作,因此沒留意。後來通過朋友的介紹才知道是國人所編,裡面依然是老外的論文合集。編者之一的劉象愚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如果沒記錯)。我認為想研究傳播學,這本書是繞不過去的。
推薦指數:****
43,《消費文化讀本》,羅鋼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傳播與消費文化的關系,路人皆知。
推薦指數:***
44,《彌漫的傳播》杜駿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推薦指數:**
45,《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等,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以模式的形式而將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囊括其中,言簡意賅,要言不煩,所以,必須具備相當的傳播學理論基礎才能看得明白。 不過我是屬於無師自通的那種,此書是我的入門讀物,說實話,第一遍看時,覺得索然無味,後來才知道此書的重要性。
推薦指數:***
46,《傳播學史》[美]羅傑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立志考傳播學或研究傳播學的話,還是把這本書過一遍吧。此書將傳播學的起源追溯到歐洲的進化論、法蘭克福學派和精神分析學說。此外,此書屢屢有笑料出現,自己去看吧。
推薦指數:***
47,《大眾文化與傳媒》,陸揚、王毅,上海三聯書店2000
對批判學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綱挈領的描述,雖是一本薄薄 的小書,但深入淺出,思想宏博,是部難能可貴的佳作。一個通宵加一杯咖啡,就能看完,可以作為文化研究的入門讀物。
推薦指數:****
48,《東方學》[美]薩義德/三聯書店2001
作為當代大學生,不知道薩義德,該打!作為學傳播學的學子,不知道薩義德,該死!作者在書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東方方法論——對於傳播學來說——告訴我們應該從認知習慣入手去理解跨文化傳播。在此說明一下,李希光的「妖魔化」理論的真正出處在這里,作者明確地提出了媒體是在怎麼樣妖魔化巴勒斯坦的,李希光在美國那麼多年,怎麼可能不知道哥倫比亞的這位教授呢?清華傳播學在2002年就考了這本書,10分呢。
推薦指數:*****
49,《法蘭克福學派史》[美]馬丁•傑伊/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批判學派啟蒙讀物
推薦指數:****
50,《精神交往論》陳力丹/開明出版社1993
紹介馬克思傳播觀的力作。雖然內容有點枯燥,並且不那麼好懂,但依然是傳播學學子必讀書目!
推薦指數:必讀
51,《新聞學核心》李希光/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
差一點把它忘了。嚴格地說,這是一本新聞學著作,但為什麼要在這兒提它呢?——從某種意義上,之是一本「反傳播學」著作。
推薦指數:*****
52,《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張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讀完這本,則可以證明我對TB那本《比較新聞傳播學》的評價一點也不過分。張威同志在澳大利亞讀了碩士、博士。
推薦指數:****
53,《新聞報道新思路》陳作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初讀這本書就可以感受得到,作者陳作平頗具哲學的功底,並竭力地把哲學的思維方式借鑒到他的新聞學研究中來(例如,對於新聞報道認識論的構想)。從本書的結構來講,作者把新聞報道支解為比前人學者更細致的部分,從更細微的問題著手並試圖解決之,作為一代年輕的學者,陳作平是少數讓我服氣的角色。
推薦指數:必讀
54,《新聞傳播學》黃旦/浙江大學出版社1997
黃旦這樣的學者是不可以對他評頭論足的,讓他安心去做學問吧。一言以蔽之,這是我讀過的「新聞學概論」里最好的一本。如果哪天我失戀了,或失業了,就考個博士玩玩,如果考傳播學的話,那麼我一定前往復旦拜在黃旦教授的門下。
推薦指數:*****
55,《大眾傳媒經濟學》吳飛等/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國內媒介經營管理的教材里最厚的一本。綜觀全書,文本沒有什麼精彩之處,但整個體系框架很好。換句話說,以書後給出的「學術資源」,加上此書提供的框架視野,應該可以比此書走得更遠。
推薦指數:**
56,《公共領域的結構與轉型》[德]哈貝馬斯,學林出版社1999
public sphere首先是作為一個否定概念提出來的。簡單地說:PS就是一種精神空間,各種各樣的言論、思想可以自由進入、自由探討,使民眾的智慧充分調動出來,由此達成更高層面的社會共識。哈貝馬斯進一步指出,媒體就是當今時代最大的PS。正因為如此,哈貝馬斯被武漢大學的石義彬教授尊稱為「當之無愧的傳播學家」。
推薦指數:必讀
57,《天理民心——中國社會輿論問題研究》劉建明/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大量的故事,讀來熱血沸騰。並非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
推薦指數:****
58,《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石義彬,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推薦指數:*
59、60,中外新聞史各一本
無史不以為學,讀誰的都差不多,找最薄的看吧。
推薦指數:必讀

❾ 學習新聞傳播學,你後悔了嗎

有過後悔的念頭,但整體不算後悔。

不過和題目有些區別的是,當初是新聞傳播選擇了我,而不是我選擇了新聞傳播。

就很無奈,我本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當時比新聞傳播更火的「小語種」,新聞傳播純屬被調劑。

但是,學著學著也慢慢覺得有意思。

邏輯思維、批判思維、辯證思考、合理取捨......不好說是學習這門專業帶給我的收獲,但的確是在學習過程中這些能力有了提升,對很多事情的見解有了別的思考角度與體悟。

如果說「小語種」更偏向於功能型學科,假如當初如願學習了西班牙語,那我可能會掌握一門謀生技能,用這項技能發光發熱。

而新聞傳播所帶來的,最起碼帶給我的,是一種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事件,看待世界的「另闢蹊徑」,比之感性格外理性的一種處世方法論。(中二一點兒的話,就,學習新聞傳播之後,我的精神波動格外活躍,思考的問題總是奇奇怪怪。)

新聞傳播學(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廣告學、網路與新媒體、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國際新聞、數字出版等專業,高考文理兼招。

新聞傳播學是研究執政黨的新聞活動、傳播活動及其他各類信息傳播現象的學科。涉及的領域為互聯網與新媒體。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是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的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在2017年教育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獲評「A+」。

❿ 傳播學和新聞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傳播學主要是定量研究吧,具體的是通過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法進行研究。而新聞學更多的是通過對文本進行研究,屬於定性研究。

閱讀全文

與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2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7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5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6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6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4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3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7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1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2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4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1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9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4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8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2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3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1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2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