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肢癱瘓的治療方法
1、臨床治療——用護理和葯物等手段,進行治療性臨床處理,預防各種合並症的發生,減輕症狀促進功能恢復。
2、中醫康復——利用傳統中醫國粹,從根論治,疏通堵塞的脈絡,溶滯化瘀,強力促進病灶區出血灶的吸收,改善血液供應,填精補髓、接筋續骨,且配合針灸、熏洗、外用敷劑、按摩等方法,具有修復和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功能,來促進康復。
3、物理治療——改善全身各個關節活動和殘存肌力增強訓練,以及平衡協調動作和體位交換及轉移動作,如卧位到坐位、翻身、從床到輪椅、從輪椅到馬桶等移動動作,並進行理療。
4、心理治療——截癱患者普遍要進行心理治療,可針對心理不同階段的改變制定心理治療計劃,可以進行個別和集體、家庭、行為等多種方法。
5、日常治療——主要是日常生活動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職業性勞動動作,使患者出院後能適應個人、家庭、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
6、康復訓練——可以定做一些支具練習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備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這些工具來補償功能的不足。
7、營養治療——制定合理食譜,加強營養以適應康復訓練的要求。
Ⅱ 下肢癱瘓的下肢癱瘓康復治療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認為腦血管意外或者外傷導致的神經損傷引發的下肢癱瘓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下肢癱瘓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恢復期治療目的就是改善下肢的肢體麻木感覺及運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降低原發疾病的高復發率。
目前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國內常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最大限度恢復患者下肢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1、科學准確用葯,預防腦梗塞復發
神經損傷常見於高復發不可逆性的慢性腦血管意外,病人出院後仍需按醫生囑咐規律服葯,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動脈硬化的基礎病變,並定期到醫院復查。
2、盡早、積極地開始康復治療 如前所述,腦血管意外或者外傷導致的神經損傷形成後會留下許多後遺症,如單癱、偏癱、失語等,葯物對這些後遺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過積極、正規的康復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達到生活自理,有些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有條件者最好能到正規的康復醫院進行系統康復。如因各種原因不能到康復醫院治療者,可購買一些有關方面的書籍和錄像帶,在家自己進行。康復宜及早進行。病後6-12個月內是康復的最佳時機,半年以後由於已發生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康復的困難較大,但同樣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3、日常生活訓練
患病後許多以前的生活習慣被打破,除了要盡早而正規地訓練患肢,還應注意開發健肢的潛能。右側偏癱而平時又習慣使用右側肢體的患者,此時要訓練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寬鬆柔軟,可根據特殊需要縫制特殊樣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裝拉鎖以便去看病時測量血壓。穿衣時先穿癱瘓側,後穿健側;脫衣時先脫健側,後脫患側。
4、面對現實,調整情緒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此話用在腦血管病人身上更貼切。面對既成事實,應調整好情緒,積極進行康復以盡早重返社會。嚴重的情緒障礙患者可請醫生幫助,使用抗抑鬱劑,對腦血管病後的抑鬱焦慮情緒有良好的作用。
5、後遺症的功能恢復護理
(1)語言不利 語言障礙的病人情緒多焦躁、痛苦。醫護人員要多接觸病人,了解病人痛苦,讓病人保持心情舒暢,消除緊張心理。必須盡早地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從簡到繁,如「e」、「啊」、「歌」等,反復練習堅持不懈。並配合針刺啞門、通里、廉泉等穴,這利於促進語言功能改善和恢復。
(2)肢體功能障礙 急性期護理上要注意將癱瘓肢體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採用仰卧位和側卧位。在病人病情穩定情況下,多利用可以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天2~4次,每次5~30分鍾。並配合葯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囑病人經常用熱水浸泡患側肢體,促進其血液循環。
(3)口角歪斜 臨床上常見病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皺額、閉眼、鼓腮、吹哨。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護士應同情關心病人,給予精神鼓勵,以便取得信任,舒其情志。飲食上宜給易於消化、富於營養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配合針刺頰車、地倉、迎香、四白。鼓勵病人多做眼、嘴、臉部運動,並經常按摩局部。
Ⅲ 怎麼治偏癱
根據偏癱情況,酌情採用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腦部修復。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預防壓瘡、肌痙攣、關節攣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中樞性疼痛、抑鬱、吞咽功能障礙等。
一般治療
發病期間宜靜卧休息,適當活動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對症治療,如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應首先治療腦血管疾病。
病情監測
監測患者血糖、血壓等情況。
血壓控制
准備溶栓治療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壓在收縮壓<185 mmHg,舒張壓<110 mmHg。卒中後的低血壓應根據病因給予相應處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時,應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發生時,應給予升血糖治療。
4. 宜低鹽、低脂、低糖、高蛋白質飲食。
葯物治療
對於存在肢體痙攣的偏癱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鹽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葯物,均能有效地緩解肌痙攣。有精神病史、腦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醫治療
多項研究認為,針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
血栓通、養陰熄風通絡湯等葯物可用於偏癱患者的治療。
針灸刺激運動區能加速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進而恢復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支配和調節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內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促進病變區域和正常神經突觸傳遞,發揮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殘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時機:為了避免過早活動加重原發神經性損傷,一般主張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後,原發疾病無加重的情況下開始康復。
康復周期
Brunnstrom將偏癱康復分為6期,評判依據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張力與運動模式的變化。
1期為患者不出現隨意運動;
2期為患者開始出現隨意運動,並能引出聯合反應、共同運動;
3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顯著增高,可隨意出現共同運動;
4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開始下降,共同運動模式被打破,開始出現分離運動;
5期為患者肌張力逐漸恢復,並出現精細運動;
6期為患者的運動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運動速度和准確性比健側差。
按照疾病時期進行的康復
急性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的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1~2期,通過被動活動和主動參與,促進偏癱側肢體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同時也要通過調整肢體和體位轉換來預防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並發症。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3~4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療外應抑制肌痙攣,促進分離運動恢復,加強患肢主動活動。
恢復中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強協調性和選擇性隨意運動,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上、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抑制異常肌張力。
恢復後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6個月,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改善運動控制能力,促進精細運動,提高運動速度和實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動技能,提高生存質量。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有些患者在發病後6~12個月,有些在發病後1~2年。加強殘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復,包括矯形器、步行架和輪椅的應用。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的進一步加重,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
Ⅳ 下肢癱瘓怎麼辦
您好
第一、如果是脊髓壓迫所引起,盡快做去除壓迫手術,來改善神經的壓迫症狀,可以快速的得到緩解。
第二、如果是因為脊髓炎所造成,要給予積極的抗感染治療,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針對性葯物治療。
第三、如果是免疫性因素所造成,可給予大劑量的激素沖擊治療,還有免疫球蛋白和血漿置換治療,來改善炎症和改善症狀。
第四、如果是脊髓血管病變所造成,缺血性的給予溶栓取栓治療,以及用一些活血的葯物,如丁苯酞和依達拉奉,可以去除氧自由基,保護脊髓的作用。同時,用阿司匹林和抗凝葯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來改善症狀。
Ⅳ 下肢癱瘓可以治療嗎
引起下肢癱瘓的原因是比較多的,大多數都是可以進行有效的治療的。比如急性脊髓炎可以導致雙下肢出現截癱,患者急性起病,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是盡早治療,給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以及B族維生素,同時進行康復訓練,預防病發症,很多患者愈後是非常良好的,也有一些比較重的患者可能會留下後遺症。
急性格林巴利綜合症也可以讓患者下肢出現癱瘓,很多患者應用丙種球蛋白和康復訓練以後,症狀也能得到明顯好轉,甚至是完全的治癒的。因此下肢癱瘓,很多是可以治療的。
Ⅵ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偏癱患者快點恢復正常
癱瘓偏癱的治療包括病因治療及對症治療。腦中風指腦梗死和腦出血,腦梗死通常會選用拜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及改善循環治療。腦出血重在脫水降顱壓,預防顱內壓增高及各種並發症。
癱瘓偏癱對症治療主要是康復鍛煉和針灸治療。康復訓練指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幫助偏癱的肢體功能恢復,根據癱瘓偏癱肌力的程度,而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動作訓練。腦中風後半年內都是恢復期,經過科學康復訓練,肢體肌力可明顯改善。所以早期建議患者在醫院進行正規的康復訓練,後期可至家中鍛煉。
偏癱癱瘓了,腦血管疾病發病之後一年內都是恢復期,通過葯物治療配合康復鍛煉,肢體癱瘓症狀都可以得到改善,建議去康復科就診,但是不一定可以完全恢復。
偏癱癱瘓的主要治療方法有針灸、康復理療為主,意見建議:根據你的情況,個人建議可以堅持針灸兩個月,並且配合高壓氧治療,但是癱瘓偏癱的症狀具體能夠恢復什麼程度不好說。
癱瘓會給病人帶來沉重的思想負擔,因此要重視和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家屬和醫護人員工作,堅持進行癱瘓肢體的鍛煉,預防關節畸形和肌肉萎縮。衛生保潔,以免骶椎部位生褥瘡,老人家要多多照顧,平常多多跟他聊天曬曬太陽。
癱瘓偏癱表現就是肌力減弱,輕度的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中度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中風癱瘓偏癱的意見建議:治療主要通過理療,和營養神經,而且前三個月是治療關鍵時期,一年後基本就定型了,所以建議抓住前半年肢體康復。
Ⅶ 神經壓迫導致下半身癱瘓,用什麼方法恢復好
首先做減壓手術,脊髓神經一旦損傷,也沒什麼太好的方法進行恢復,目前來講,國際上最有效的方法還是進行康復鍛煉,有條件的患者安裝截癱行走器進行行走康復鍛煉,每天穿著截癱行走器走一走站一站,多活動活動,還是非常好的,如果積極進行康復鍛煉,很多患者還是可以達到穿著截癱支具進行簡單行走的,甚至有些患者可以達到不穿支具拄拐行走,所以千萬不要放棄
Ⅷ 下肢癱瘓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我們技師學院有一個就是下肢癱瘓,不過是屬於發高燒搞壞的腦癱引起的,我們學校和築賓中心有校企合作,她經常在那邊做中醫的現代物理治療,現在能夠走十幾米路了。
Ⅸ 下肢癱症可以康復嗎應該注意什麼
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何況是四肢。所以說當出現下肢癱瘓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非常崩潰的。因為下肢癱瘓通常都是後天性的,所以很多人根本就適應不了這樣的生活,想要趕緊恢復過來。那麼如果說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後天性的下肢癱瘓還有康復的可能嗎?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呢?
Ⅹ 下肢癱瘓該如何護理
一、癱瘓的一般護理方法了解
1、腦梗死多在安靜狀態下發病,多無明顯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及腦膜刺激征,腦脊液正常,頭顱CT幫助確診。
2、腦栓塞:這種導致下肢癱瘓的原因,疾病的主要臨床特點是突然起病,在數秒或數分鍾內症狀發展到高峰,是所有腦血管病中發病最快者,多屬完全卒中,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但持續時間比腦出血短。
3、腦出血:多發於50歲以上,高血壓病史,在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起病,發展迅速,早期有意識障礙及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偏癱,失語等定位體征,可合並有腦膜刺激征。
4、急性脊髓炎:主要為受累脊髓節段平面以下肢體癱瘓,感覺缺失,尿便障礙,多見於青壯年,病前數天或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或疫苗接種史等。雙下肢麻木、無力,多數患者於數小時或數日內發展為脊髓完全的橫貫性損害。
5、脊髓壓迫症:為脊髓橫貫損害和椎管阻塞的一大組病症。臨床以慢性起病,緩慢的椎管內佔位性病變壓迫脊髓所致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