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步驟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1.科學環的邏輯結構
社會工作研究有其邏輯過程,理論和研究在其中不斷互動。
(1)美國社會學家華萊士認為研究有幾個途徑:
A、研究者觀察和記錄事實,並進行指引和解釋,再將其形成理論。然後,基於該理論對未知事物進行假設。再通過新的事實進行檢驗。
B、研究者從理論出發,產生假設,再去觀察、並用基於觀察的經驗概括去支持、反對或修改該理論,或提出該理論。
科學環的左邊一半是基於觀察進行歸納和理論建構,右邊一半是從理論出發進行演繹從而理論檢驗;上邊一半是基於觀察進行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的理論化過程,下邊一半是運用研究方法所從事的經驗研究過程。
特徵:經驗事實可以是導出理論的始點,也可以是檢驗理論的終點;理論解釋可以是假設的起點,也可以是經驗的概括。
(2)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假設演繹法
A、歸納推理是從觀察到的資料出發,加以概括,從而解釋事物之間的聯系,是由經驗形成理論的過程。
B、演繹推理是從某個普遍法則出發,將其運用到具體事例,是在應用中檢驗理論的過程。
C、假設演繹法(又稱試錯法)由歸納和演繹構成,與科學環的邏輯一致。基本思路是:根據某個具體問題,尋找某個或某些解釋理論;根據上述理論提出嘗試性假設並將其具體化;然後進行觀察從檢驗假設;如果檢驗結果與前述理論不一致,就說明所引理論在說明該問題時存在不足,需要補充或修訂,或者提出新的理論;然後根據新理論提出新假設,再次進行觀察,檢驗和修改;如此演變,直至理論完全解釋研究問題。
其中,理論→假設→觀察的過程是演繹;觀察→檢驗→理論的過程是歸納。
(3)其他邏輯方法
A、解析和綜合
B、具體和抽象
C、歷史和邏輯
『貳』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袁方 主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uz2NoggEowx7vAmHq1SaA 密碼:z8j0
書名:社會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
作者:袁方 主編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頁數:614
內容簡介:《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對社會研究的方法和理論作了系統全面的介紹。全書圍繞社會研究的原理、邏輯策略和科學程序,從方法論、研究方式和具體研究方法及技術三個層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釋與評估的各種方法、技術及其應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吸收了當代國外的最新發展成果,引用了大量國內外研究的成功案例。
作者簡介:袁方(1918—2000),湖南漢壽縣人。生前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任首屆系主任。 曾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社會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等職。主要著作:《社會統計學》、《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我國生育率下降趨勢和問題》、《勞動社會學》、《老年學導論》等。發表的論文主要有:《中國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農村非農部門的就業和問題》、《中國當前勞動就業問題》等。
王漢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城鄉社會學。主要著作:《農村基層政權運行與村民自治》、《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科學士)——畢業論文精選精評(社會學卷)》等。
『叄』 社會工作課外必讀書目
課外閱讀的好處在於她潤物細無聲的提高您對事物的理解與認知。我為大家整理的社會工作課外必讀書目,喜歡的朋友要錯過啦。
一、專業基礎類(14本)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謝弗,社會學與生活(第9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3、喬恩·威特,社會學的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韋德·塔佛瑞斯,心理學的邀請(第3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格里格,心理學與生活,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布倫南,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第6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謝利·泰勒等,社會心理學(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黛安娜·帕帕拉等,發展心理學(第9版),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特魯爾等,臨床心理學:概念、方法和職業(第6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軍,社會工作模式:理論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宋林飛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美拉萊斯、謝弗主編,社會工作:一體多面的專業,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
二、社會工作理論(29本)
文軍、黃銳,西方社會工作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向德平主編,社會工作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佩恩,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第三版),馮亞麗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廖榮利,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台】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
Malcolm Payne,當代社會工作理論,何雪松等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范明林,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韋克難主編,社會工作理論、方法與實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宋麗玉等,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宋麗玉、施教裕主編,優勢觀點: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哈德凱瑟等著,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第2版),夏建中等譯,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Dennis Saleebey,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邱仲平編,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盧謀華,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美國社會工者協會(1996),美國社會工作者倫理守則。
香港社會工作者注冊局(1998),香港社會工作者工作守則。
香港社會工作者注冊局(2000),香港社會工作者工作守則實務指引。
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繼同(2003),社區就業與社區福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邦妮(2004),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古學斌等(2004),本土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實踐與反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Dennis Saleebey(2004),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顧東輝(2004),支持與回應:社會工作視野中的下崗職工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法利等(2005),社會工作概論(第九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扎斯特羅等(2005),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導論(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Malcoom Payn(2005),社會工作理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多戈夫(2005),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第七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巴比(2005),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
三、社會工作實務(62本)
劉夢主編,小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許莉婭主編,個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陳志霞,個案社會工作,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翟進、張編著,個案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史柏年主編,社會工作實務(中級),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庫少雄編著,社會工作實務,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文軍、朱眉華主編,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文軍,《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資格一級二級培訓教程),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童敏,社會工作實務基礎:專業服務技巧的綜合與運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Benyamin Vhetkow-Yanoov,《社會工作實務:系統取向》(第二版)江佩玲、潘美英翻譯,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安秋玲主編《兒童青少年案例:理論與方法》,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安秋玲著:《青少年同伴群體交往與自我同一性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安秋玲著:《老年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Barry Cournoyer,社會工作實務手冊,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F·埃倫·內廷, 彼得·M·凱特納, 史蒂文·L·麥克默特里,宏觀社會工作實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查爾斯·H·扎斯特羅等,社會工作實務:應用與提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Janet Seden,社工實務的諮商模式,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羅伯特·F. 里瓦斯, 小格拉夫頓·H. 赫爾主編,社會工作實務案例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迪安等、何雪松等譯,社會工作直接實踐:理論與技巧(第七版),格致出版社,2015
戴維·羅伊斯, 蘇瑞提·S·多培爾, 伊麗莎白·L·羅姆菲,社會工作實習指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蔡漢賢,從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論如何建立我國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守則,台北市社會福利學會,1982
Marlene G. Cooper, Joan Granucci Lesser,臨床社會工作實務:一種整合的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Barry Cournoyer,社會工作技巧手冊,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琳達·卡明斯, 朱迪斯·塞維爾, 勞拉·佩德瑞克,社會工作技巧演示:直接實務的開始,格致出版社,2011
帕梅拉·特里維西克著,社會工作技巧實踐手冊,格致出版社,2010
Dean H.Hepwoth等著,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
顧東輝主編,社會工作評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Leon H.Ginsberg,社會工作評估:原理與方法,黃晨熹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Rita,心理咨詢面談技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威丁等,心理治療個案研究(第四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伯納德等,臨床心理督導綱要(第三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科米爾·葆拉,心理咨詢師的問詢策略(第五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科瑞,心理咨詢與治療經典案例(第六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科瑞,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第七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Judith S.Beck,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Robert Leahy,認知治療技術——從業者指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米爾騰·伯格爾,行為矯正——原理與方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朱東武主編,家庭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張文霞、朱冬亮著,家庭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Michael P.nichols, Richard C.Schwarts,家庭治療基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張李璽主編,婦女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Michael P.Nichols,Richard C.Schwarts(2005),家庭治療基礎,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張昱主編,矯正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張和清、向榮、高萬紅,弱勢群體的聲音與社會工作介入,中國財經出版社
科爾斯基,危機干預與創傷治療方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B.E.Gillil,危機干預策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王思斌,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王思斌,社會工作專業化及本土化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古學斌、阮增媛琪,本土中國社會工作的研究、實踐與反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馬伊里、吳鐸主編,社會工作案例精選,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韓曉燕主編,青春護航——社會工作案例精選,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韓曉燕、朱晨海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何式凝,中國社會工作案例,格致出版社,2008
孫建春主編,中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探索,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
何明寶主編,走向社工——專業社會工作實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徐愫編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王瑞鴻編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2版),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庫少雄主編,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Vimala Pillari,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查爾斯·H·扎斯特羅,卡倫·K·柯斯特-阿什曼,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Robert L.Berger, James T.McBreen, Marilyn J.Rifkin,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羅肖泉,踐行社會正義: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拉爾夫·多戈夫, 弗蘭克·洛溫伯格, 唐納·哈林頓,社會工作倫理:實務工作指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曾華源等,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第2版),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徐震、李明政主編,社會工作倫理,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Frederic G.Reamer,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四、社會研究方法(11本)
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盧淑華,社會統計學(第4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華夏出版社,2009
張文彤,SPSS11.0統計分析教程(基礎篇),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
楚曼,社會工作實務研究法,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范明林、吳軍編著,質性研究,格致出版社,2009
勞倫斯·紐曼,拉里·克羅伊格,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質性和定量方法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Bonnie L. Yegidis, Robert W. Weinbach,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Christine Marlow,社會工作研究方法,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Frederic G. Reamer,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Anselam Strauss Juliet Corbin,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五、研究方向類(95本)
華理出版社推薦叢書(10本)
陳蓓麗:《學校社會工作》,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黃晨熹:《社會工作評估—原理與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曦影:《家庭治療——理論與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晨熹:《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守錘:《殘疾人社會工作》,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文 軍:《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國際比較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
翟宗悌:《青少年團體治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
何雪松:《現代社會工作理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庫少雄:《臨床社會工作實務——一種整合的方法》,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
范明林:《老年社會工作案例分析》,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
范明林:《老年社會工作案例評析》,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一)農村社會工作(4本)
張和清主編,農村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史鐵爾編著,農村社會工作,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刁官玉, 何洪福, 楊曉玲主編,農村社會工作,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民政部社會工作司編,農村社會工作研究,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二)社區社會工作(14本)
徐永祥主編,社區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周沛,社區社會工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江立華主編,社區工作,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夏建中主編,社區工作(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蔡禾主編,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錢寧、馬居里,社區建設中的社會工作探索,雲南民族出版社
潘乃谷、馬戎主編,社區研究與社會發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殷妙仲、高鑒國主編,社區社會工作:中外視野中的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徐永祥,社區發展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聶鵬、賈維周,社會工作方法:社區工作與管理作業,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李素菊、袁光亮主編,社會工作與社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上海市浦東新區社會工作者協會組織編寫,上海浦東新區社會工作發展之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賴雨陽著,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W.R. Breakey 編著,現代社區精神醫療,2002
(三)老年社會工作(17本)
王樹新主編,老年社會工作,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熊躍根主編,老年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周玉萍等主編,老年社會工作,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仝利民編著,老年社會工作,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范明林、張鍾汝編著,老年社會工作,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梅陳玉嬋等,老年學理論與實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黃耀明,老年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范明林主編,老年社會工作案例評析,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凱瑟琳·麥金尼斯-迪特里克著,老年社會工作:生理、心理及社會方面的評估與干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張愷悌主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呂寶靜,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陳燕幀,老人服務與社區照顧,威仕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Mike Nolan, Sue Davies, Gordon Grant主編,老人照護——護理與社工的.專業合作,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Hal Kendig, Akiko Hashimoto, Larry C.Coppard,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張月霞譯,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6年
B.Fast,老年優勢基礎照顧管理訓練手冊,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
Enid O. Cox, Ruth J. Parsons著,老人社會工作:權能激發取向,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Abraham Monk,老人社會福利服務,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
(四)學校社會工作(14本)
克奈普等,學校咨詢與學校社會工作指導計劃,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Yalom,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美)Paula Allen-Meares,學校社會工作,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文軍主編,學校社會工作案例評析,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楊曉龍、張子中主編,高校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范明林、張潔編著,學校社會工作,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
Sarah Edison Knapp, Arthur E. Jongsma, Jr.著,學校咨詢與學校社會工作指導計劃,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張宇蓮主編,高校小組工作:研究與實踐,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Sheldon D. Rose,青少年團體治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石彤主編,學校社會工作實務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學校社會工作,謝振裕等譯,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David R Dupper,學校社會工作,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林騰義著,學校社會工作,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騰義著,學校社會工作理念與實務,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相關:
社會工作自我評價
我是一名宜賓學院法學系社會工作專業的應屆畢業學生。
在學校學習期間,我們主要學習了社會學概論、社會工作導論、社會保障概論、社會福利思想、市場營銷、實用市場調查;以及社會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作為專業方向,我們學習了,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社會工作。在學校期間,還學習了社會政策、社會問題、社會工作行政等相關的知識;以及現代社會研究方法,以及社會統計學以及SPSS統計軟體的相關知識。
作為一門注重調查與研究,並確定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我學會並且能夠熟練的運用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各種調查方法及其原理,並且進行必要的統計、整理、分析。我能夠運用社會統計學「置信度」的影響,分析得出可靠的數據,以及相關問題的表現形式,並且確定解決方案。
作為一門秉承「助人自助」理念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大學生,我能夠理解社會的各種現象,並且尊重各種社會事實,進行我的一切工作。
社會工作專業方面:四年完整、系統的學習給了我足夠的理論知識,在宜賓市翠屏區民政局的實習給了我實踐經驗,但是我的經驗仍不夠,在日後的專業工作中,我仍然將努力學習,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並且提高自身的能力,為了更好的回報各位領導的信任而努力。
人力資源管理方面:人力資源管理並不只是簡單的人力管理,還在於資源的整合,配置,以實現效益最大化。我不是一名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生,但是社會工作專業賦予了我簡單的資源整合,管理知識,能夠進行簡單的管理。我更能夠在企業、團體構建其自身的文化氛圍,企業認同方面通過幫助有各種苦難(經濟方面除外)提供各種輔導,緩解壓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及完善企業、團隊認同。
市場營銷方面:市場營銷的關鍵在於市場的開拓、銷售以及售後服務。我們專業系統的學習了社會學研究方法以及社會統計學與SPSS統計軟體,能夠勝任市場開拓前期的調查,分析,能夠抓裝潛在市潮的潛力,以及相關要求,為企業、團體進軍「潛在市潮掃清障礙,實現市場的開拓。由於實踐經驗的不足,願意從最底層的工作做起,挑戰自我,也完善自身的能力。
農家生活給了我較好的體質,更給了我好的抗壓能力。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我經歷了很多磨難,但是也收獲了經驗與成長。
感恩是每一個人應該的,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校的培育之恩,更加感謝給我機會與挑戰的「領導」的知遇之恩。我是個執著的人,認準的事情就會努力去做,並且拒絕不誠信,拒絕背叛。
我渴望一份能夠促進自身成長、完善的工作。我認為付出與收益是成正比的,願意企業、團體在保障基礎生活的前提下,根據「績效」支付我的付出。
『肆』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40
問卷調查
(1)含義:依據問卷,針對取自某種社會群體的樣本,收集資料,並通過統計分析來認識社會現象的調查方法。其形式是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其用途是用來測量人們的行為、態度、狀態特徵。
(2)類型: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3)結構:標題、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和答案、編碼等部分。
(4)設計原則:
問卷要有信度與效度
考慮研究的目的和類型
以回答者視角為主
保證操作可行性
(5)評價
優點:
有利於獲得真實信息;收集豐富的資料;
有利於數據的分析整理;
在同一時間段內訪問眾多對象可以節省不少資源。
缺點:
問卷調查要求調查員有較好素質,這在大規模研究中較難達到;
問卷調查要求被研究者有一定文化,對地域和職業往往有要求;
某些類型的問卷調查中調查員無法當面指導和記錄,填答質量可能難以保證。實驗研究
(1)含義及要素
實驗研究是基於因果關系的基本邏輯,把研究問題置於特定場景中,通過嚴格的控制和策劃,使得所研究量變及其關系得以體現。
※三對要素A自變數和因變數自變數就是實驗刺激,因變數是受試者的反應。
實驗目的就是檢驗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B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是對其施加影響的小組,控制組是不施加影響的小組C前測和後測前測是在實驗前分別測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因變數狀況;後測是在試驗後再測兩組的因變數狀況。
實驗組變化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視為實驗刺激的效果。
(2)常用類型
A標准實驗設計
①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就是首先把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然後測量兩組某指標的水平,再對實驗組進行某種干預,此後對兩組再測。實驗組該指標的變化與控制組該指標的前後變化之間的差異就視為干預效果
②單後測控制組設計。單後測控制組設計認為,隨機分配過程已消除了實驗組和控制組最初的重要差異,從而後測組所得的兩組間差異反映了自變數影響。
③所羅門四組設計。所羅門四組設計整合了前後測控制組設計和單後測控制組設計。用隨機方式把對象分為四組,控制組和實驗組各兩組。對一個控制組和一個實驗組進行前測和後測,另一個實驗組和另一個控制組僅進行後測。如果前測確實引起某些後果,這些結果就可能通過兩個實驗組結果的比較和兩個控制組結果的比較而得。
B實驗設計
①非對等控制組設計。非對等控制組設計就是發現一個實驗組表面相似的既存控制組,依託實驗研究的技術進行分析
②簡單時間序列設計。簡單的時間序列設計不要有控制組或對照組。首先,在多個時間點對因變數進行測量,然後進行干預,再在多個時間點測量自變數的數值。如果幹預前的自變數水平穩定,干預後的因變數水平變化且變化程度持續提高,就認為干預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③多組實踐序列分析。多組時間序列分析就是將形成非對等控制組設計與時間序列分析結合,研究者在干預前後同時對實驗組與非對等控制組的某些變數進行若干次測量,對兩組因變數的前後測結果進行比較就可發現干預效果。訪談法
(1)深度訪談
深度訪問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反復的面對面交談,借研究對象視角把握其用自己語言表達的生活經歷和狀況。深度訪問通過研究者在訪問過程中與被訪問者的互動,由淺入深,把握研究對象面臨問題的狀況及後果,原因機制,核心原因,可變原因和可控原因,可較深入的搜尋對象的特定經歷和動機的主觀資料,體現個別化原則。
深度訪問可在個案社會工作中運用,有利於社會工作者把握服務對象的經歷及背後的原因;也可以在小組社會工作中,深入剖析組員的「人在情況中」狀況,協助大家舒緩和解決問題。
(2)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將許多的對象放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集體訪問。
※焦點小組的訪問不僅是訪問者與被訪問者的互動過程,而且是被訪問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焦點小組的規模不容太大,事先應告知主題、要求、時間、地點等,主持人採用語言技巧,發揮拋磚引玉,穿針引線的作用,激勵成員自由發言,積極表達意見,「不批評是其重要原則」。
※焦點小組注重發揮團體動力,通過多層互動提升有利於小組社會工作的總體質量,更好達到服務目標。
(3)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社區)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的整體的和深入的研究,它偏重於探討當前的事件,強調對事件的真相,原因等方面作深入,周詳,歷史的考察,了解其詳細狀況,發展過程及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尋找原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高績效是其目標。
(4)拓展個案法
拓展個案法以反思性科學為方法論基礎,採用參與觀念法,以雙方的互為主體性為場景假設,從而,從「特殊」到「一般」,從「微觀」移到「宏觀」,並將「現在」和「過去」連接起來以預測「未來」,實現理論重構。
17:05:54
『伍』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方法
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方法
社會工作研究是一個具有邏輯的自願活動,為社工查閱文獻、著手設計和推行研究,並在一個問責性日益突出的年代對實務進行評估,以反饋給個人或提升計劃效果等研究工作奠定基礎。那麼社會工作研究的具體方法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
1、問卷調查方法
(1)問卷分為:自填問卷和訪問問卷;
(2)問卷結構:①封面信:調查者的身份、研究目的和內容、對象選擇方法、保密塬則,署名研究機構的.名稱;② 指導語:說明問題細節及回答要求; ③問題和答案:問題是核心,有態度、行為和狀態叄種類型;分為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
(3)問卷設計塬則:①以回答者視角為主,即問題和答案容易被回答者認可,容易理解和回答,用時長度恰當;② 考慮阻礙問卷調查的因素,如回答者是否願意、有無能力等; ③整合研究目的、內容、樣本和資料處理方法等因素,保證調查的可行性;
(4)問卷設計步驟:①進行探索性工作;② 設計問卷初稿(卡片法和框圖法);③試用和修改;(5)答案設計: 封閉式問題答案必須滿足答案的窮盡性和互斥性;開放性問題,空間大小要合適;
(6)關於語言:簡短明了,避免雙重含義,不要有傾向性,對敏感問題注意提問方式;
(7)關於排序:被訪者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簡單的問題,封閉式問題可以置於前面,行為、態度、背景、敏感的問題放在後面,從而利於被調查者進入答題狀態,提高問卷回答的完整度;
(8)關於題數:所花時間越短越好,最好在 30 分鍾左右完成為宜。
2、個案研究方法
(1)個案研究:從整體上對單個對象(如家庭、團體、機構、組織、社區等)的某項特定行為或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尋找塬因、提出策略、建構理論、協助發展和提升績效是個案研究的目標;
(2)個案研究特性:①非正式,即可以不拘時間、地點並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② 手段和資料多樣化;③詳盡深入,即對個人生活史及有關文獻都加以考慮,注重主觀感受;④強調應用性研究,注重改變行為的模式;
3、行動研究: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一起參與「研究」和「行動」的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特點:①目標在於解決問題,改善實踐本身和優化實務工作者之工作情境; ② 對象是行動者的實踐情境;③研究者就是實務工作者,通過研究與行動的配合,提高改造社會實踐的能力;④研究者與行動者進行夥伴式合作,邊行動邊研究; ⑤研究成果不具有推論性;⑥ 研究效果在於解決實踐問題,促進實務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增強實踐能力;
(2)行動研究類型:按照研究側重點分類: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研究;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根據參與者對自己行動的反思:行動中認識;行動中反思;對行動進行反思;根據參與研究的成員成分: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獨立模式;
『陸』 社會工作研究的方法分為哪三大類
社會工作的三大方法: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與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