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邊的卡夫卡》形式批評方法
英美文學批評分析法。《海邊的卡夫卡》形式批評方法是英美文學批評分析法。該分析法是文學評論中常見的一種分析方式,主要分為細讀法、敘事學分析法和符號學分析法。《海邊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樹的一部長篇小說,2003年首次出版。
❷ 什麼是形式論
形式論,是一種文藝批評方法,這種方法從文本的形式作為切入點,進而討論此種文學形式隱含的文化意義,討論產生這種形式的社會條件,或產生這種文學的歷史進程。形式論並不是西方專利,中國文論從古代起就不知疲倦地討論文學藝術的形式規律。
今日的符號學、敘述學、風格學、文體學、修辭學等,是形式論的分支,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符號學,是二十世紀下半期輪流進入中國的形式論派別。
(2)形式批評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形式論是在二十世紀初突然爆發的,而且是住在不同國家用不同語言寫作的理論家不約而同地發起的:艾略特不認識什克洛夫斯基,皮爾斯一生不知道索緒爾的思索,福斯特不了解托馬舍夫斯基的工作。可能只有奧格登與瑞恰慈處於當時歐美的文化核心劍橋,了解一點各國在發生的事。
Ogden & I A Richards, Meaning of Meaning.這些形式理論家同時出現,原因只能是因為整個理論界感受現代性壓力,從而做出的自然的反應。
而這種現代性的壓力,有多重源頭:文學藝術創作在世紀之交出現流派大繁榮,迫使文學與藝術理論做出大改變;現代生活方式的興起,是古舊的思想方式過時;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發展,也使得各學科都感到「物理妒」(physics envy)的壓力。
尤其是物理的一切推進依靠數學,使思想家努力尋找處理各種科目的共同方法論,尋找世界萬象之背後的底蘊。「模擬甚至照搬已有的數學、物理學方法,構建新的文藝理論和批評模式」一時蔚為風氣。
❸ 請問現代批評方法有哪些
文學批評方法:讀者反應批評、文化批評、女性主義批評
所謂文學鑒賞文學批評,並非批評家在象牙塔中閉門造出來的東西。在當代,鑒賞與批評不僅是專業理論工作者的一種職業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大眾化的群體行為。隨著現代傳播媒體的不斷發展與商業文化的侵蝕,文學,已經走出了那種自詡為陽春白雪的神聖殿堂而深入到千家萬戶,很沾染了某些批評家所說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泥土味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鑒賞與批評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具有一種廣泛的社會群體性。
不過,同樣是文學鑒賞與批評,不同的人,自也有高下、深淺、優劣、正誤之分。職業理論家的鑒賞與批評當然不能等同於孩子們閱讀時的手舞足蹈和鸚鵡學舌。這種高下、深淺、優劣、正誤,固然取決於文化底蘊、理論修養、生活閱歷、審美經驗、個性才氣等諸多要素,但是深入地把握文學審美對象的結構與層次,研究鑒賞與批評的特質,運用正確的鑒賞和批評方法,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從我國目前的文學鑒賞與批評的理論建設現狀看,雖然前些年文學鑒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各種各樣的批評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文學鑒賞與批評卻有了逐漸沉寂下去的趨勢。即使在熱鬧的時候,也似乎是介紹別國的多,自主建設的少零金碎玉的文章豐富,深入系統的研究貧弱;運用新的鑒賞與批評方法實績顯著,對鑒賞與批評自身理論建設的探討相對不足。
當然了,簡單孤立地看,文學鑒賞是純粹個人的活動,但如果把它放到一個社會化的文化系統上加以考察,則隸屬於社會活動。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應,正是文學鑒賞和批評隸屬於社會活動的一條明證。好比文學創作,文學批評一旦與批評主體分離,批評的本身不僅隸屬於社會活動,簡直就是一種社會輿論的工具,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價值取向。文學批評,就其結構與功能而言,在某種意義上,與社會輿論同質同構。輿論,體現一種公眾的價值取向。文學批評在影響公眾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一種公眾的價值取向。然而,謬誤的文學批評不僅可能扼殺萌生的文學幼苗,而且,可能導致已有的粗劣作品的傳播,誘發新的粗製濫造之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媚俗文學、泡沫文學、色情文學(說好聽點是情色文學)甚囂塵上,其原因雖然比較復雜,但是與批評界未能及時地加以撥正引導,甚至一些所謂的批評家自願充當文化掮客,也不無關系。因此,要在文化領域內掃清陰霾浮雲,純潔人的靈魂,研究和傳播正確的文學作品,文學鑒賞與批評十分重要。
文學鑒賞和批評是與文藝理論、文學美學和文學史學相交叉的一門學科,是文學科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我們把從現實中表現出來的對文學活動的不同研究方式加以區分,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文學理論、文學美學、文學史、文學鑒賞和批評。這四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相對獨立,又互相包容交叉。
文學理論是以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學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它是闡明文學規律、結構、功能、特質和原則的一門科學。文學理論與文學鑒賞和批評有密切聯系。文學理論所分析的文學規律、結構、功能、特製和原則等等,對文學鑒賞和批評的活動區間、方向、內容等起潛在的規范制約作用,也是鑒賞和批評理論修養的主要構成元素,影響鑒賞和批評的質量。而文學鑒賞和批評則是文學理論的理論運用、價值實現和方法操作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文學理論又是以文學鑒賞和批評所提供的豐富的感性材料為依據,鑒賞和批評的本身也是文學理論結構築造其理論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學鑒賞和批評的發展,影響文學理論的修正、補充、發展和完善。簡而言之,文學理論規範文學鑒賞和批評,文學鑒賞和批評又為文學理論建設注入源頭活水。只有建立在牢固的文學理論基礎之上的鑒賞和批評,才有可能是深層次的鑒賞和富有成效的批評。文學理論也只有在鑒賞和批評過程中才能永葆青春。
而說到文學美學,它是研究文學的一門特殊的學科。文學美學不僅研究文學本身,而且還涉及到文學活動的形式和種類。一般地說,文學美學可以界定為關於文學審美活動一般規律的哲學科學。從整體意義上說,因為文學鑒賞和批評是文學審美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必然與文學美學相互聯系。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的明言是「批評是運動著的美學」。而文學美學研究的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也揭開了籠罩在鑒賞和批評的審美過程中的神秘面紗。從局部意義上說,文學美學對文學鑒賞和批評具有方法論的指導作用。文學美學所研究的鑒賞和批評的一般美學方法、美學原則和美學標准,不僅是不斷發展的鑒賞和批評方法的基礎,也是構築鑒賞和批評理論體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當然,文學美學也是以文學鑒賞和批評作為經驗基礎的,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心理特徵、存在方式、分析材料等,又成為文學美學構築理論體系的依據。文學美學不可能也不應該代表鑒賞和批評。與文學美學不同,文學鑒賞和批評不直屬於美學家族,但它又是與美學存在親密姻親關系的另一個分支。
文學鑒賞和批評與文學史科學相比,二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似乎大相徑庭。文學史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學發展的時間序列,以及文學在時間中的運動詭計軌跡。從認識定向的過程區分,文學史科學主要面臨三大任務:回溯過去,審美現在,預示發展。現存的文學史科學顯然的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對過去文學發展的追溯認識上。文學史科學的研究方法,從宏觀上,主要採用歷史編年的方法,揭示文學史發展的階段、歷史性轉折、歷史演進的軌跡等;從微觀上,研究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集團、文學式樣以及文學家的生平、行狀、創作、作品等。文學史科學與鑒賞和批評同樣有著剪不斷的聯系。首先,文學批評中對文學發展的宏觀研究,客觀上揭示了文學發展的歷史演進軌跡。其次,文學批評中對文學的微觀研究,文學史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歷代對具體作品的鑒賞和品評,成為後代文學史家研究前人作品的借鑒和橋梁。再次,文學批評對文學思潮、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文學規律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地成為文學史科學的材料而進入其領域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歷代的文學鑒賞和批評,文學史科學的研究是難以想像的。
盡管如此,文學鑒賞和批評並不是其他學科的附庸,它必須有自己的天地。從嚴格意義上說,文學鑒賞和批評應有自身嚴密的科學體系,盡管這種嚴密的科學體系的建立還有待時日,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卻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未來文學發展所要解決的一個重之又重的問題。
略為概括地說,文學鑒賞和批評有三層研究對象:一是審美客體(即文學作品),二是審美主體(即鑒賞和批評者),三是審美本體(即鑒賞和批評活動)。第一層研究對象是不同種類的文學作品的審美特徵、結構層次、功能要素等;第二層研究對象是主體的思維特徵、意識層次、認識客體的方法等;第三層研究對象是本體特徵、內在差異、主體所顯現的心理現象等。本體是聯系客體與主體的基本紐帶,是文學作品消費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離開審美本體,客體只是一種靜態的具有審美質素的「文本」(word on the page);主體也只是一個徘徊於商品市場門前的「後消費者」(a waiting consumer)。客體與主體的互動關系存在於審美本體之中,本體研究必然兼容客體與主體研究。
至於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寫作,則是以語言為物質材料,通過具體的寫作活動,將鑒賞和品評文學的思維內容物化問文學研究的文章。文學研究正是在寫作活動中完成從審美感知到審美判斷的過程。
這文學批評是一個習見的術語,看上去像一塊透明的材料,一眼即可洞穿,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這一術語的內涵與外延,卻又十分模糊,難以捕捉。不少理論家都試圖給它一個科學的界定,其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文學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精神活動,它把宇宙、社會、歷史、人生等包融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之中。它以哲學為內涵,以審美為外殼,以歷史為生命延續。一切哲學的研究、美學的研究、歷史的研究,幾乎都與文學研究難以割捨。
文學批評類型的劃分與文學類型的劃分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各人所用的標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在我國曾經流行著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一是按傳統的文學分類「四分法」而分為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四類;二是按照文學批評的內容特點和范圍,劃分出作品評論、作家評論、綜合評論和理論評論四類。兩種劃分交叉疊合。
任何文學的鑒賞與批評既是文學活動本身的延伸,又是文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文學鑒賞和批評形態的本質是對文學活動切入角度的類型的考察。如果作粗略的考察,在文學活動中,有兩組獨立而又統一的恆定關系:現實——作家——文學;文學——讀者——現實。這兩組關系不是一種單維的線形關系,而是一種多維多向的關系。
在第一組關系中,首先就必須研究現實與作家、作品的關系。這里所說的現實不僅是指存在的物質世界,而且是指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文學的創作都必然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和影響。歷史進程、生存環境、民族心理、審美時尚、社會整體意識、集團統治思想等等,都必然對文學有復雜的或隱或顯的影響。無論作家是生命「為人生的藝術」,還是「為藝術的藝術」,要完全超越特定時代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而天馬行空,那隻能是像提著自己的耳朵要飛離地球一樣的幻想。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批評方式,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任何文學現象的出現都可以從社會、政治、文化的背景上找到其產生的根源與發展的動因。從社會的文化的背景上追尋文學產生根源與發展動因是批評家的一個古老命題。時代的生存空間和文化空間並不是直接地移植到文學作品中去,而是經過作家主體的過濾而折射出來的。作家創作的過程是一種審美經驗的過程,這一經驗過程,雖然與作家的現實人生經驗相關聯,但是一旦進入這一經驗歷程,又與現實人生的經驗形成暫時的隔絕。所以,在這一經驗歷程中,作家作為創作主體,個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意識、情感傾向、個性才氣、心理氣質、情趣視點等一起融入審美經驗,引導著整個文學創作活動。研究這種復雜的創作心理機制,是文學批評的廣闊天地。
在第二組關系中,首先必須考察作品與讀者接受的關系。文學作品只有當它被觀照、被理解的時候,才有意義;同樣,文學作品也只有在被觀照、被理解的時候,它的意義才能實現,作品存在的美學價值才能轉化為審美價值。作品進入接受世界,通過讀者而具體化。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批評家必須研究文學接受的普遍規律;鑒賞和批評的心理機制、理解視野;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的切入角度、流動視點;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制約、定向心理機制等普遍性的問題。又必須對鑒賞者的文化環境、個性氣質、生活閱歷、理論修養等,分塊切割研究,找出文學鑒賞和批評的差異性問題。這些方面正是接受美學研究的經久不衰的主題。另一方面,在這一組關系中,還必須研究文學是怎樣通過尋求一種感覺經驗的連續,超越生命在特定時空下的限制,透過讀者的會議和聯想的心理活動,不斷地使之重新觀照自我,審視自我,洞察人類生命的內在本性,從而涵養讀者的人格,完成精神境界的提升與現實的超越,在重建虛構的文學境界中,讀者重新把握現實,洞察人生,重塑靈魂,得到文學間接影響現實的作用。
這兩組關系的交接點是文學作品的本身,這是文學鑒賞和批評最重要的對象。文學作品是從事文學活動的實體顯現,作者、讀者、現實的關系也只有通過作品才能互相溝通,融為一體。現實生活世界同藝術審美世界的區別與聯系,只能在文學作品中才能得到確切的解釋。同時,文學是以語言為媒介,以重建虛構為存在形式,以審美功能為生命的焦點,盡管文學作品自身是一個多層面的開放的圖式結構,但是,它畢竟又是一個自足的整體,有自身的層次規律、組合要求和結構規則。文本的語言、結構、形象、功能等,仍然是文學研究的重點。
由上面的論述可知,從客觀的生活世界經由作家的創作世界,到文學世界,再到讀者的接受世界,乃至於純粹的批評世界,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文學活動的每一個世界,既是一個流動過程的終結,有特定的運動軌跡,又是一個流動不定的多維多向的互為因果的發展階段。文學活動的演變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基本上圈定在這五個世界之中。也由這五個世界,可以把批評分為五類:作家批評、作品批評、接受批評、整體批評、批評的批評。關於這五類批評,在此不作贅述了。
❹ 文學批評中的34種文學批評方法
語言學批評方法
以劉姥姥三進大觀園作為整體結構,選段中的文字不僅互相起作用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不僅受上下文(語境)的影響,而且受到一切出現過的上下文和其他因素的制約。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為主要批評主體,通過分析文本語言從而梳理文章結構脈絡進而發掘作者內心真正意圖,以劉姥姥的視角以及語言去探尋每個角色的形象,而文本語言的語境、語義、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構成形象的、形成結構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因而探求作者的意圖必須通過對本文的語言分析。
《淺論舒婷詩歌中的女性意識》
社會歷史批評方法。
通過考察作品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而評價作品,重視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文學作品的主要價值在於它的社會認識功用和歷史意義,而舒婷作品產生的背景正是女權運動的爆發和女性主義思潮的擴散舒婷的朦朧詩積極推動了女性意識的啟蒙,呼籲女性追求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平等,強調了文學和社會生活的關系。這種文學批評方法其基本的原則是:分析、理解和評價作品呼喚女性獨立人格,凸顯女性自我價值,張揚女性主體意識,體現女性責任感,以女性為中心進行文學批評,重視思想傾向和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以此來進行文學批評。
❺ 從形式批評角度分析 傲慢與偏見 從哪些方面寫
文學批評:傲慢與偏見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先鋒派作家和評論家曾經宣告過文學(小說)的死亡。世紀交替之際,又有一些文化人預言,21世紀將「小說不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小說不在」、「文學不在」,批評又何處藏身?批評又如何尋找自身的合法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批評在當下確實面臨著尷尬的生存處境,一方面文學批評失去了學界的認同,另一方面文學批評也面臨作家和讀者的質疑,就是文學批評家本身也對文學批評的社會功能和價值產生了懷疑與猶豫,他們不再自以為手握真理,把持著文學作品的生殺大權。但我們不能否認批評家自身的危機,譬如批評家缺乏對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無力對作品進行審美闡釋和精細解讀;批評家缺乏責任感和藝術良知,自願墮落為商業寫作和消費主義寫作的吹鼓手;批評家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和學術修養,無法准確估價和判斷文學創作的各種現象;還有的批評家甚至缺乏跟蹤與熟悉文學創作現象的熱情,不了解文學的基本態勢,往往捕風捉影地寫作應景式文字,肆意吹捧或盲目唱和,難得有一針見血的批評。創作是對是生活世界的發現,批評則是對文本世界的發現。他們是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探究同一個事物。
中國傳統的文學批評(尤其是古代)一直以私人興趣和偶然為特色,並不是有目的地充當什麼批評家。古人寫批評,大致有三類:其一,為所編的作品集寫一些說明,或出於情誼而替別人的書寫推薦文字,是為序跋之類。其二,創作之餘,有些敝帚自珍的心得、體會,或不得不吐,或值得總結,或欲與友人交流,於是借書簡、詩詞、短論而發。其三,讀了好詩文、好詞曲、好小說,逢著妙處,就忍不住批解一番,後來整理出來,好教別人也知道妙在何處,是為評點。就是到了五四以後的現代文壇,諸多大家如胡適、周氏兄弟、林語堂等等,也並無一人以所謂「批評家」身份面世,盡管他們也有批評的文字,但不曾有任何人使自己以「批評家」的單一角色留下來。通常的情形是,他們同時做著作家、詩人、教授、學者、翻譯家的事,也就是說,保持著對一切美的文字的興趣,而不偏廢,使自己的興趣被擠壓在某個小小的角落。改變起自1949年,從此,一種叫作「批評家」的職業,自此而生,並在以後的歲月里在文壇上掀起種種風波與浪潮。然而90年代商業大潮的興起,文學批評便有些沉淪,批評的不斷「缺席」讓人感覺到文學批評風光不再,那麼文學批評在進入新世紀里又將如何面對自身,面對挑戰呢?
目前的文學批評基本上是西方理論的移植,諸如文化批評,女性主義批評,解構主義批評、新歷史主義批評、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後現代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輪番對本土的文學作品進行轟炸,傳統的體悟式批評已鳳毛麟角矣。西方文學批評在20世紀曾經空前活躍,沒有哪一個時代像20世紀那樣理論迭出,流派林立。並且,其理論更迭之快,流派之間差異之大,也非此前的任何時代可比擬。也正由於理論迭出,流派林立,西方現代批評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加拿大學者弗萊認為文學批評有「內在的批評」,也有「外在的批評」。「內在的批評」主要是對文學結構、形式、意義和功能的審美批評,「外在的批評」主要是對文學文化場域的外部考察和分析,真正的文學批評應該是「內在的批評」和「外在的批評」的統一,「我們不能把文學與一個社會中其他的話語割裂開來,在文學之外能找到文學的東西,而在文學之內也能找到非文學的東西」。當代西方文學批評已不再僅僅是單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經廣泛地吸收了政治學、語言學、歷史學、精神分析、社會學、哲學、人類學、歷史學、藝術史等學科的理論成果,變成了一種文化的創造與再創造活動,這種泛文化的文學研究立場或取向,正如當代美國學者朱麗葉·弗勞爾·麥卡乃爾所說,當代文學批評的要害在於,「對所有被視為自然的東西進行批判,從而表明被稱為自然的東西實際上是歷史和文化的營造。這是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解構主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和……種族和少數民族研究所共同信守的觀點」。
從現代西方各批評流派對文學與批評的認識及反批評家們的追求來看,文學批評的一致性表現在每個批評家都試圖把文學真正作為文學,弄清文學是什麼,為什麼等「本體」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某種單一性的文學批評方法已不足完整地解釋作品,一種走向綜合的文學批評方法漸漸成為主流。我們的文學批評也經歷過西方文學批評的演變,西方種種新潮理論也曾在本土批評方法中留有痕跡。但仔細審視現實,90年代裡,文學批評的存在似乎已變得可疑。一方面是不計其數的媒體上大量發表著不痛不癢的批評文字,一方面是真正的文學批評的缺席。文學批評到底怎麼了?法國著名文學批評家蒂博代認為,批評是十九世紀的產物,以前只有批評家,如伏爾泰、夏普蘭、佛雷龍等,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產生了兩種以前沒有的職業,教授和記者,他們與批評的繁榮密切相關。當然還有一些人,如雨果、拉馬丁、波德萊爾等,他們是天才的作家,也是批評家,他們的批評屬於另一類。圍繞著這些劃分,蒂博代把批評分為自發的批評、職業的批評和大師的批評。這三種批評相互間的界限並不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每一種批評方式都指責其他方式傷害了批評,這種爭論中的每一方都顯得振振有辭,很容易讓人迷惑,但蒂博代很冷靜地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站在某一方的立場取消其他兩方的話,批評就消失了。真正的批評就是這三方間的爭論,如果沒有這些爭論,我們根本不知道批評的界限所在。
當下的文學批評開始出現了一些亮點,其中之一便是「罵派批評」的再度興起,20世紀80年代末,文壇上曾經涌現出一批青年批評家,對某些作家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當時的《文匯報》在頭版顯著位置配言論進行了報道,認為是給:「文壇吹來一股鮮活的批評之風。」此次「罵派批評」的再度興起,與上一次無功利出發點,有了很大的不同,商業化操作的手法讓「罵派批評」顯得底氣不足。上海的文學批評家吳亮曾經說過:「作為批評家,應當義不容辭地指出次品、廢品和贗品,免使它們混淆人們耳目,也為後來的文學史學的研究減少若干多餘的材料。當然,這項工作是艱巨而嚴謹的,不能信口雌黃,指鹿為馬。」而商業化的「罵派批評」恰好存在著:「信口雌黃,指鹿為馬」的種種缺陷。可能我們無法對他們進行苛刻的指責,商業大潮猶如萬馬奔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文學批評應該挾著風暴和閃電,猶如一把野火,燒去一切偽裝的神聖和假模假樣的陳詞濫調。真正的文學批評是一種寫作,一種能「給一部作品、一本書、一個句子、一種思想帶來生命」的寫作。
看來文學批評的存在,首先是要針對作品,在平實的表達中說出我們的真實體會。批評的方法可以強調古代文論的當代價值,同樣也可以移植西方的文化理論,只要是言之有物。批評的態度可以有著「罵派批評」的一針見血,也可以偏激一些,但不要信口雌黃,指鹿為馬;同樣也可以和風細雨式的鑒賞解析,也可以贊美,但不要吹捧與拔高。在一個隱喻與詩性不斷消亡的時代,在一個越來越世俗化的時代,文學批評能否再次承擔對世界的「意義追問」?經典死亡後的文學是否從此必須向每一個時代的丑態獻媚?向每一種物質給定性屈膝?如何解決文藝在當代工業文明中的困境?這一切都展示著文學批評的可能性空間,文學批評發展的前提是多元化的聲音存在。世界本來就是復雜化的,簡單武斷的文學批評又如何能夠反映出文學作品的真實面貌?文學在新世紀里並沒有消亡,而且還產生了新生事物:網路文學。那麼文學批評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消亡。亮出批評吧,讓美醜、善惡、真偽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讓批評成為一個自足的意義本體。
樸素修訂於中大。
❻ 論述中國古代批評方法的主要特點和方法論特點。
弗洛伊德是20世紀初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創立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的心理活動中佔主導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是無意識,性慾的內驅力是一切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也是文藝創作的源泉——文藝本質上是被壓抑的性本能沖動的一種「升華」。同時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慾望的滿足,並提出了文藝創作與白日夢相類似的觀點。在里比多理論和人格學說中,弗洛伊德衍生出了「俄狄浦斯情結」,並用它來分析文學作品和作者。這些理論和觀點源自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是對生命個體高度尊重的基礎上的嘗試性探究。
弗洛伊德的觀點被精神分析學派的其他理論家拉康、霍蘭德等批判、繼承,並分別創立了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批評和讀者反應精神分析批評。
這種精神分析批評方法論。
他們注重人的社會性,探索讀者的心理機制和閱讀過程,注意研究文學文本的語言、形式結構以及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等,使精神分析學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
弗洛伊德的文學思想對20世紀世界文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西方作家和文學流派在文學創作和評論實踐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帶上了精神分析學色調,作品紛紛深入到人物隱蔽的性心理和無意識系統,強調入的本能慾望,突出靈與肉的沖突,描寫變態性慾,揭露人性的丑惡,使作品對人物的心靈挖掘更深一層,這
在客觀上促使了文學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層理解和關注。
❼ 論述中國古代批評方法的主要特點和方法論特點。
古代文論中是否存在文學批評學?對這一問題,茅盾曾作過否定性的回答,他說:「中國自來只有文學作品而沒有文學批評論;文學的定義,文學的技術,在中國都不曾有過系統的說明。收在子部雜家裡的一些論文的書,如《文心雕龍》之類,其實不是論文學,或文學技術的東西。」(1)茅盾的這種以「西」繩「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立場並未得到大多數古代文論研究者的認同。這可以從20世紀早期古代文論研究者對《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 總述的分析中略窺一斑。
《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 總述雲:
文章莫盛於西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昔,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采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後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2)
嚴格地講,《四庫》「詩文評類」總述所作的是古典文學學術史的大致梳理,但如果以現代文學批評學的觀念來衡定傳統文學批評學的建設,「總述」中卻有著關於「文類批評」描述的批評學萌芽。也正基於此,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中國文學概說》「評論學」一章中將《四庫》「詩文評」五種著作「敷衍修正」為六種。即:一、品評作品者(梁鍾嶸之《詩品》)。二、記載關於作品之故實者(唐孟棨之《本事詩》)。三、論文學之體者(摯虞之《文章流別論》)。四、講說文學之理論者(唐釋皎然之《詩式》)。五、系統的論述者(梁劉勰之《文心雕龍》)。六、隨筆的雜錄者(宋歐陽修之《六一詩話》)。(3)
朱東潤在《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也對《四庫》所論作過闡發,他說:
今欲觀古人文學批評之所成就,要而論之,蓋有六端。自成一書,條理畢具,如劉勰鍾嶸之書,一也。發為篇章,散見本集。如韓愈論文論詩諸篇,二也。甄采諸家,定為選本,後人從此去取,窺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嶽英靈集,高仲武之中興間氣集,三也。亦有選家,間附評注,雖繁簡異趣,語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態畢具,如方回之瀛奎津髓,張惠言之詞選,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語不盡傳,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見於他人專書,如山谷之說,備見詩眼者力為五;見於他人詩文,如四靈之論,見於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舉。蓋不數數覯焉。(4)
姑不論朱東潤與青木氏所作的分類是否完全正確,他們梳理出傳統詩文評的體裁體征,對於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中的批評文體論研究還是有貢獻的,而這種古代文學批評文體論的梳理與分析顯然也包含著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獨特存在樣式的肯認。
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一種不同於西方文學批評學的「另類」存在,可以說被大多數20世紀古代文論研究者所肯認。雖然這種肯認是以不同的話語形式來實現的,但肯認中卻所包含著一種集體潛意識,即:中國文學批評有其民族獨特性。這一點在20世紀早期的古代文論研究中可窺一斑。
陳鍾凡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對「文學批評」作了內涵上的界定:「詩文之有評論,自劉勰、鍾嶸以來,為書多矣,顧或研究文體之源流,或第作者之甲乙,為例各殊,莫識準的。則以對於『批評』一詞,未能確認其意義也。考遠西學者言『批評』之涵義有五:指正,一也;贊美,二也;判斷,三也;比較分類,四也;鑒賞,五也。若批評文學,則考驗文學作品之性質及其形式之學術也。」(5)從傾向上看,陳氏的文學批評觀念主要是以「西」繩「中」,卻也道出中西批評觀念之差異,潛意識還是認為中國文學有批評,且「為例各殊」,只是「莫識準的」,尚無清晰的觀念體系和統一的標准。
郭紹虞雖未曾對「文學批評」作過「義界」,不過,他認為「文學批評的轉變,恆隨文學上的演變為轉移,而有時文學上的演化,又每因文學批評之影響而改變」,且「文學批評又常與學術思想發生相互聯帶的關系」,(6)這卻是關於文學批評本體論的探本之論。郭氏還將上述觀念貫徹到他的批評史著作的寫作之中,以文學觀念的演變為準的書寫了中國文學批評從演進、復古到完成的歷史過程。
羅根澤對「文學批評」一詞作過較為嚴密的考辨。他認為「文學批評」是英文Literary Criticism 的譯語。Criticism的原意為裁判,後來冠以Literary為文學裁判,又由文學裁判引申到文學裁判的理論及文學的理論。文學裁判的理論就是批評原理,或者說是批評理論。所以狹義的文學批評就是文學裁判,廣義的文學批評,則於文學裁判以外,還有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他認為對「中國文學批評」的研究,「必需採取廣義,否則就不是真的『中國文學批評』。」(7)在羅根澤看來,中國文學批評本來就是廣義的,側重文學理論,不側重文學裁判,其原因是,從批評著作看,劉勰的《文心雕龍》「其目的不在裁判他人的作品」,而是「論文敘筆」,講明「文之樞紐」,其它的文學批評書,也大半「側重指導未來文學,不側重裁判過去文學」;從批評主體看,「中國的批評,大都是作家的反串,並沒有多少批評專家。作家的反串,當然要側重理論的建設,不側重文學的裁判」(8);從批評的關注重心看,「中國人喜歡論列的不重在批評問題,而重在文學問題。」(9)總的來看,羅根澤也是傾向於以「西」繩「中」,但這種傾向卻透露出這樣的個中信息,即:中國文學批評不象西方文學批評那樣側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析和判斷,而是一種在批評實踐中融合了文學理論探討的獨特體系,它與西方文學批評學在文學鑒賞、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之間有著嚴格區分的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羅根澤的分析事實上肯定了「中國文學批評」作為「另類」存在的獨特性,同時也對中國文學批評的主體,功能以及對象側重點作出了初步說明。
明確承認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作為系統性存在的是方孝岳。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導言中認為中國的文學批評學「可以說向來已成了一個系統」,除《四庫全書總目》所提「詩文評」專類外,「凡是輯錄詩文的總集,都應該歸在批評學之內」,因為「選錄詩文的人,都各人顯出一種鑒別去取的眼光,這正是具體的批評之表現」,「再者總集之為批評學,還在詩文評專書發生之先」,「我們如果再從勢力影響上來講,總集的勢力,又遠在詩文評專書之上。」(10)方氏所論,要點有二:一是承認古代文學批評學系統的存在,二是在批評文體論中為「總集」張目。後來為數不少的學者將批評研究的目光轉向「詩文評」外的「總集」、「文選」等,或許又同方氏的張目有關。例如,王瑤在《中國文學批評與總集》一文中就認為「詩文評」專書「從它對當時讀者和作者所發生的影響說,這些書並沒有發生過如現代人所整理出的那麼多的理論的指導作用,一般人只是當作說部閑書來看待的。……就影響上來考察,對讀者和作者發生『文學批評』的效果的,倒是『總集』;那作用和影響是遠超過詩話之類的書籍的。」(11)又如,穆克宏在其《昭明文選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江慶柏在其專文《論古代文學選本的意義》中都對選本中所體現的文學批評思想進行了發掘。(12)
朱自清則直接肯定了中國文學批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歷史。他在《詩文評的發展》一文中認為,《詩品》、《文心雕龍》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集部各條,固然是較為系統的文學批評,而「制藝選家的眉批總評」、選本與總集的箋注和序跋、別集中的書札和序跋、詩話、文話、摘句、史傳文苑傳或文學傳中的墓誌等等都與文學批評相關,「所謂文學裁判,在中國雖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卻也有著古久的淵源和廣遠的分布。這似乎是不容忽視的。」(13)在梳理這種批評文體的基礎上,朱自清還對「文學批評」與「詩文評」之間的關系談了他的看法,他說:「『文學批評』是一個譯名。我們稱為『詩文評』的,與文學批評可以相當,雖然未必完全一致。我們的詩文評有它自己的發展;現在通稱為『文學批評』,因為這個名詞清楚些,確切些,尤其鄭重些。但論到發展,還不能抹殺那個老名字。」(14)
實際上,真正要確定中國文學批評的「另類」存在特徵,早期側重於「批評」義界與批評文體區別的這類研究尚未觸及到問題的核心,還必得去發掘其獨特性何在,才能使問題得以明晰,因此,探討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式的民族特色便成了邏輯的必然。縱觀20世紀關於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式之民族特色的探討,大致有如下幾種看法:
1、「人化文評」。錢鍾書在《中國固有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一文中認為「中國文評」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把文章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我們在西洋文評里,沒有見到同規模的人化現象;我們更可以說,我們自己用西洋文字寫批評的時候,常感覺到缺乏人化的成語」。在錢鍾書看來,「人化文評」的理論好處就在於「打通內容外表,具有整體特徵。」(15)這是較早從古代文論的「自我參照」進入到中西文論的「雙向參照」的關於古代文學批評特色的論述。
2、「文體論式的文學批評」。郭紹虞在《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史》中對文學批評作了現代意義上的廣、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學批評包括文藝理論,狹義則指對文學的評論。在他看來,「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既不同於狹義的文學批評,也不等於文藝理論,好似只限於正統文學的詩論或文論」,郭氏稱之為「文體論式的文學批評。」(16)
3、「比較式批評」。洪申我認為,傳統「點」、「悟」式批評並非「研幾探微般的分析,不精密也不周密,再加上比喻的不確定性」,致使「如何恰當地評價作品便有了先天的缺憾。」作為彌補,古人常將作家作品進行對照比較,並漸成習慣,由此,「比較式批評」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個特色。這種批評包括不同時代、地區文學的比較,也包括不同作家的比較批評,並與古典文學創作相互關聯。(17)
4、史、論、評相結合的批評。楊明照通過考察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曹丕的「文氣」說、《文賦》、《文心雕龍》、文學選本、詩話、詞話、小說評點等,認為「以作家為基礎、以史、論、評結合在一起的批評,形成了中國古代文論顯著的民族特色」,並且「這種從下而上的,由鑒賞經驗的概括總結而構成的詩學體系,與西方從上而下的,由先驗的演繹推論而構成的詩學體系,恰好截然相反,而又各有千秋。」(18)
5、「點、悟」式美學批評。葉維廉認為,「中國傳統的批評是屬於『點、悟』式的批評,以不破壞詩的『機心』為理想,在結構上,用『言簡而意繁』及『點到而止』去激起讀者意識中詩的活動,使詩的意境重現,是一種近乎詩的結構」,「即就利用了分析、解說的批評來看,它們仍是只提供與詩『本身』的『藝術』,與其『內在機樞』有所了悟的文字,是屬於美學的批評,直接與創作的經營及其達成的趣味有關,不是浪費筆墨在『東家一筆大膽假設、西家一筆小心求證』的累積詳舉,那是種雖由作品出發而結果離作品本身的藝術性相去十萬八千里的辯證批評;它不依循(至少不硬性依循)『始、敘、證、辯、結』那種辯證修辭的程序。」(19)吳承學在《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歷史發展》一文中將古代文學風格批評分為「總體的感覺判斷」和「形象化的描述」兩類,這兩類批評的內涵同葉氏所說的「點」、「悟」式批評也極有相似之處。(20)
6、「印象式批評」(尤其體現在對詩話詞話批評方式的評價中)。葉嘉瑩認為:「中國文學批評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覺的而不是理論的,是詩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點式的而不是整體式的。」(21)黃維梁在《中國古典文論新探》中對楊鴻烈、郭紹虞、劉若愚等人評論中國詩話詞話的「印象式實際批評手法」進行了批評(22)。他指出:「中國印象式批評手法、用語寥寥,重直覺感悟,籠統概括」,這是中國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但「亦不乏有體系、重解析的印象式之外的著述,《峴佣說詩》、《白雨齋詞話》等屬之。另一方面,精簡切當的印象式描述,乃不可或缺的批評手法之一,其價值實在不容抹殺 。」(23)
7、「創造性的批評」。孫蓉蓉認為古代文學批評不僅內容極其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語言生動,手法靈活,言簡意賅,非常講究自身的藝術性。這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的一大特色。這種藝術性表現在:或以賦、駢文、絕句、詩詞曲等文學體裁來表現鑒賞與批評;或以形象描述的語言來批評對象;或以具體詩句點悟抽象理論。基於此,孫蓉蓉認為「我國古代藝術性的文學批評其實是一種『創造性』的批評,它同文學創作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學創作,是一種批評的文學。」(24)
8、「東方藝術批評模式」。中國傳統藝術批評有無深度模式與潛體系?蒲震元在《中國藝術批評模式初探》一文中不僅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還對其民族特色作了如下描述:「這是一種以人與天調為基礎、在象、氣、道逐層升華而又融通合一的多層次批評中,體現中華民族深層人生境界及大宇宙生命整體性的東方藝術批評模式。或曰一種合天人、倡中和、明品級、顯優劣、通道藝、重體驗、示範式、標圓覽的東方藝術批評模式(尤以合天人、通道藝、標圓覽為主要標志)。」作者認為其特徵有六:一,其哲學根基是一種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大宇宙生命和諧理論;二,積淀著民族群體綜合經驗的主體內傾超越型思維傾向;三,「有著獨特的深層理論結構」;四,「多樣化的理論存在形態」;五,「鮮明的美學特色」(融思辨於情思的體驗性批評,善於運用「議論常情韻以行」的話語表達方式等);六,「偏於情感體驗,理論抽象的級別不夠。」(25)
總的來看,在對傳統文學批評方式的探討中,「另類」存在之肯認和民族特色之闡發構成了古代文學批評學研究中的話語主調,這一話語主調的活動特徵體現在兩種比較中:一、中西比較,以西方文學批評方式作顯在的比較對象;二、古今比較,以現代文學批評學體系與觀念為潛在的比較背景。其話語路徑則大致是由對批評文體論的剖析轉入到對批評方式論的總結。
❽ 什麼是形式批評
形式批評理論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俄蘇形式派。俄蘇形式派內部派系林立,歧見紛出,其理論主張並不統一。緊隨其後的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派、敘述學、語義學、符號學等等也無不如此。各種理論主張也是魚龍混雜,是非難辨,其中弊端不少。
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形式批評中「形式」的概念。
源於拉丁文「Forma」的形式概念始於古希臘。形式/內容的二元分立,歷史悠久且具有極為廣泛的國際性,但這對范疇在俄蘇形式派那裡卻拐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彎。什克洛夫斯基等人認為,對文學藝術而言,只有文本創作過程之外的材料與文本創作過程之內的程序之分;在文學文本之中,一切都是形式,形式/內容的二元分立是荒謬的,它破壞了文學的有機整體性,與文學的內在規律相違背。日爾蒙斯基強調指出:「藝術中任何一種新內容都不可避免地表現為形式,因為,在藝術中不存在沒有得到即沒有給自己找到表達形式的內容。同理,任何形式上的變化都已是新內容的發掘,因為,既然根據定義來理解,形式是一定內容的表達程序,那麼空洞的形式就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種劃分的約定性使之變得蒼白無力,而無法弄清純形式因素在藝術作品的藝術結構中的特性。」
形式批評竭力強調文學的有機整體性,反對形式/內容的二元分立,與其文學研究目的和對象的獨特設定有關。他們認為文學研究對象不是別的,而是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文學性,並由此建立一門獨立自主的文學科學。而在他們看來,形式/內容的劃分是這一目的實現的最大的理論障礙,必須予以清除,因為文學研究中與此目的相背離的兩大錯誤傾向均與此相關。一是研究者往往把內容等同於形式之外的、同時也是藝術之外的客觀事實,單單專注於內容的分析,其結果不是把文學研究等同於社會學、文化學、宗教學、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哲學、人學、禪學乃至性學等各門學科的研究,就是把它變成各門學科的大雜燴,文學研究的范圍和對象被隨意地擴大化,文學研究的獨立性、獨特性喪失殆盡;二是在許多批評者眼裡:「形式/內容=酒杯/葡萄酒」,形式被視作內容的裝飾物,形式批評的范圍和對象又被糊里糊塗地縮小,這樣,形式批評在這些人眼目中,就果真如韋恩·布斯所說,不過是討論針的粗細、線的短長以及針線筐大小之類的問題,思維空間沒有得到應有的拓展,話題自然也難以鋪展開來。
亦有觀點認為「形式批評」起緣德國,
❾ 藝術批評方法有哪些
藝術批評方法包括:道德批評模式、社會批評模式、心理批評模式、形式批評模式、原型批評模式。
藝術批評的對象包括一切藝術現象,諸如藝術作品、藝術運動、藝術思潮、藝術流派、藝術風格、藝術家的創作以及藝術批評本身等。其中心是藝術作品。藝術批評既可以指一種活動,也可以指這種活動的結果。
藝術批評應盡可能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對藝術現象作出合乎實際、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闡釋,以推動社會主義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9)形式批評方法論分析擴展閱讀:
藝術批評的特點:
藝術鑒賞帶有更多的感性活動的特點,藝術批評則是以理性活動為特徵的科學分析、論斷活動。藝術批評是藝術界的主要斗爭方法之一,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在藝術活動中的具體體現。
開展正確的藝術批評,可以幫助藝術家總結創作經驗,提高創作水平;可以幫助藝術鑒賞者提高鑒賞能力,正確地鑒賞藝術作品;
還可以使各種藝術思想、創作主張、藝術流派、藝術風格相互交流和爭論。由於藝術批評者總是根據一定的世界觀、審美觀和藝術館對藝術現象作出分析和評價,因而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成分。
❿ 文學批評的方法有幾種
1、 文學批評的五種形態
1) 倫理批評:倫理道德為標准;「美善相樂」或「寓教於樂」
2) 社會歷史批評:社會根源與社會意義;「知人論世」「種族、環境、時代」
3) 審美批評:情感體驗與美感價值;印象主義
4) 心理批評: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論析
5) 語言批評:語言本體論,語言本文結構論,語言藝術技巧論
2、 文學活動與批評途徑(方法、範式)
1)文學與世界——社會文化批評——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 本質論
2)文學與作家——創造主體批評——心理批評、女性批評 創造論
3)文學作品 ——藝術本體論 ——語言批評、結構主義 作品論
4)文學與讀者——接受反應批評——審美批評、結束美學 接受論
文學活動 基本範式 具體方法
說明:
其一,批評形態或批評途徑範式與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活動是相對應的。
其二,一部文學理論就是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方法論,它實質上闡明了四大批評途徑及相應的批評方法的基本理論。
(三)社會文化批評
1、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是當今批評類型中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方法體系,也是人們最熟悉的、慣用或濫用的批評方法。同時,它又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體系。
司各特:「據埃德蒙·威爾遜考察,嚴格意義上的社會—歷史批評源於18世紀維柯對荷馬史詩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臘詩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但使之完全確立的則是一位叫丹納的法國人,他的名言是:文學是時代、種族和社會環境的產物。」真正使社會—歷史批評獲得廣泛而有成效的運用的是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
1)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
認為文學離不開社會歷史,文學本質上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再現。
2)社會—歷史批評的評判尺度
評判尺度主要是真實性、傾向性和社會效果。如魯迅:「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底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3)社會—歷史批評的基本操作
其一,對文學作品社會歷史內容的闡釋
其二,聯系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說明其藝術形式
其三,考察文學作品的社會歷史內容和作家的關系
2、道德批評
道德批評主張將文學和人生結合起來,堅持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文學現象,主要採用道德的尺度評價文學作品。
道德批評的基本特徵如下:
1)強調文學的道德作用
《毛詩序》:詩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新人文主義」白璧德:「需要盡可能地澄清那種以為內心生活所最終賴以存在的剋制原則只不過是教條和傳統的想法,而肯定克制原則是一個心理上的事實,並且還是一個既不『冷冰冰』,又不『粘糊糊』的事實」,從而批評浪漫主義強調情感,否定克制,造成精神混亂。他認為文學批評的意義就是「作出最終為世間良知所認可的判斷」。
2)注重文學作品道德內容的闡釋和評價
蔣大器評《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惟昭烈漢室之胄,結義桃園,三顧草廬,君臣契合,輔成大業,亦理所當然,彰彰可考。遺芳遺臭,在人賢與不賢;君子小人,義與利之間而已。」
3)考察作家道德和創作的關系
孔子《論語·憲問》:「有德者必有言」
徐幹《中論》:「藝者,德之枝葉也;德者,人之枝幹也。盛德之士沒,文藝必眾。」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心聲心畫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約翰遜:「一個作家的職責歷來是使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公正則是一種不依附於時間和地點的美德。」
勞倫斯:「一部長篇小說,如果揭示了真正的鮮明生動的關系,它就是一部有道德的作品,不管它裡麵包含一些什麼。」
(四)創作主體批評
主要有精神分析批評。精神分析批評的運作如下:
1)探討作家的創作心理
司各特《西方文藝批評的五種模式》:「用D·H·勞倫斯的話來說,作家在作品中『掩藏了他的病態』,批評家於是成了分析家,以作品為症狀,通過分析這種症狀,發現作家的無意識趨向和受到的壓抑。」
2)分析人物的心理結構
拉甫涅列夫《第四十一個》中紅軍女戰士馬柳特卡看到白匪中尉那雙碧藍的眼睛時,莫可名狀的沖動突破了她意識和理性的堤壩,而最後開槍打死了情人兼敵人。在自我的調節下,本我終於被壓抑,以責任、榮譽的名義出現的超我控制了意識。
3)闡釋作品的潛在意義
精神分析批評認為,作品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顯在的情節,而這些情節下面隱藏著的內容則是關於性慾的。水池、山洞、門戶等凹陷的形象被認為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山峰、塔、旗桿、劍等帶尖端的東西被認為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舞蹈、騎馬、飛翔、鋸木頭等被認為是性快感的象徵;截肢、傷殘、失明等象徵著閹割,等等。
4)探究藝術創作中的集體無意識
榮格分析小詩《逐日的飛蛾》:
在太陽和飛蛾的象徵下,我們經過深深的挖掘,一直向下接觸到人類精神的歷史斷層。在這種挖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深深埋藏著的偶像——太陽英雄。「他年青英俊,頭戴金光燦爛的王冠,長著明亮耀眼的頭發」,對一個人短促有限的一生來說,他是永遠不可企及的;他圍繞大地旋轉,給人類帶來白晝與黑夜、春夏與秋冬、生命與死亡;他帶著再生的、返老還童的輝煌,一次又一次地從大地上升起,把它的光芒灑向新的生命、新的世紀。
(五)藝術本體批評
1、俄國形式主義
2、英美新批評
3、法國結構主義
(六)接受反映批評
接受反映批評的理論特徵:
1、對讀者性質的重新認識
意義是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讀者對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會意義、審美價值乃至潛在的意義都需要在讀者的創造性閱讀中才得以實現。
2、突出文學文本的未定性
伊瑟爾的「空白」理論:空白是交流的基礎,沒有空白就沒有交流的必要;同時空白又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積極動力,它作為讀者想像的催化劑,將促使讀者補充被隱藏的內容,干預或調整已建立起來的聯系。
文本的未定性不僅存在於文本結構之中,也存在於歷史之中。文本的全部潛在效能決不會在一次或幾次閱讀過程中完全被實現,每一次具體的閱讀只能發掘文本的部分潛能。
3、強調文學史的接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