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班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方法
幼兒挑食行為的研究
作者 : 何夢露
摘 要: 挑食是幼兒進餐過程中最常發現的問題,它反映在就餐時幼兒只吃自己喜愛的食物而不喜歡其他食物。挑食會導致幼兒營養攝入不平衡,影響幼兒身體健康。家庭對幼兒的挑食行為影響最為重要,家長對食物的喜厭時時刻刻影響幼兒,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另外,食物本身的特性、就餐的環境等引起幼兒的挑食行為。通過實例研究,發現家長的積極示範及正確的教養觀念對於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起著重要作用;對家園聯系工作的重視,可以使良好的飲食習慣得以強化等,這些方法對幼兒挑食行為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挑食行為 家園聯系 積極示範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很多方面都不適應,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與爸爸媽媽分開和其他幼兒相處、大小便自理、獨自睡覺、在沒有父母的陪同下吃飯、接受知識等。而吃飯是最難過的一關,也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在家長接送幼兒時,總會向老師詢問幼兒的就餐情況。在幼兒進餐過程中,挑食是最常出現的問題。挑食導致幼兒攝取營養不均衡,直接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導致幼兒營養不良、變得瘦小,甚至會引發其他疾病。因此,幼兒挑食成為家長與教師最擔憂的問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事物的品種逐漸增多,以前的人們只要能吃飽就已經很滿足,而現在的人們對食物的要求逐步增高。食品種類多了,自然就會有所挑剔,人們多多少少都會有挑食的行為,而良好的習慣是幼兒期養成的。因此,在幼兒期對挑食行為的糾正可以使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然而,是什麼引起幼兒挑食的呢?怎樣幫助幼兒改掉挑食的壞習慣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為某幼兒園的15名幼兒,其中5名女幼兒,10名男幼兒。該班幼兒年齡均在兩三歲之間,年齡較其他小班班級幼兒年齡小,幼兒屬於托班與小班的過渡期,部分幼兒剛入園兩個月,幼兒挑食行為比較明顯,有利於對於挑食行為的研究。通過非正式訪談級觀察法對幼兒挑食行為進行研究,一日活動中的早餐、早點、午餐、午點及水果活動都為我們研究的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15天的研究時間,及時記錄每日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並對其幼兒進行詢問,以了解幼兒的情況,根據每月觀察的幼兒挑食行為及幼兒言語表達的敘述進行分析研究,探究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原因,對試驗的糾正幼兒挑食行為的方法進行追蹤調查,分析其方法的功用。
三、研究結果
(一)幼兒挑食行為原因
1.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幼兒。
研究發現,家長是引起幼兒挑食行為的主要原因,家長的不良示範是引起幼兒挑食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本身有挑食習慣,在飲食上挑三揀四,在孩子面前說這個不好吃,說那個不好吃,常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從而影響小孩有樣學樣,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相似的飲食偏好。
2.幼兒自身。
有些孩子喜愛零食,每天回家後都會吃很多膨化食品、巧克力之類的食品。幼兒喜歡吃零食,往往吃零食就飽了,等到吃飯的時候一點也不餓,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常吃零食會導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分泌,食慾下降,幼兒在幼兒園里吃了零食,到吃飯時就不吃了,只挑些喜歡的菜,久而久之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3.幼兒的心情也會影響幼兒的就餐。
幼兒的心情不好時,會對食物產生厭惡感,當幼兒再次吃到這個食物時,便會想到不好的事情,長期這樣,便養成挑食的習慣。
(二)解決幼兒挑食的方法
幼兒挑食的壞毛病會導致孩子攝取營養不足,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情況,因此應及時糾正幼兒的挑食行為。
1.與家園密切配合。
老師的鼓勵勸說僅限於幼兒園內,家中時間占幼兒生活的一大部分,此時就需要家園共育,共同解決幼兒的挑食問題。
很多幼兒來園和在家裡的表現常常不一致,在幼兒園里保持的良好習慣,但在家會變成另一副樣子。有些幼兒在園里不挑食,可是到了家裡就挑食,趙嘉瑞剛入園時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幼兒,因為她從不吃蔬菜及水果,後來了解到,這是因為家裡人從不吃蔬菜水果,所以她養成了挑食的壞習慣。後來對她進行教育,引導她吃蔬菜、水果。第一天吃了,可第二天又回到原來的樣子,教育效果不好。但經過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瑞瑞開始吃蔬菜、水果,沒有以前那麼討厭蔬菜水果。而且現在基本上都能自己樂意吃水果了,所以家園共育特別重要。
2.老師鼓勵勸說。
幼兒初入幼兒園時,多少都會存在挑食現象。此時就需要老師的介入,鼓勵和勸說幼兒。對於大多數初來幼兒園的幼兒,陌生的人、環境會導致幼兒的恐懼心理,而當吃飯時碰到不愛吃的飯菜時,幼兒的情緒會低落。這時老師應該以和藹可親的口氣鼓勵勸說幼兒,而非嚴厲的批評。
3.家長積極示範。
挑食、偏食的習慣表現在孩子的身上,但責任卻在父母。任何一種飲食習慣都不是一日養成的,它與家庭的飲食行為有緊密的關系。家長在做飯時可以鼓勵幼兒加入進來,讓幼兒有意識地觀摩了解做飯的過程。有時孩子不願嘗試一些食物或許因為對其不熟悉、不了解。如家裡平時就不吃番茄,孩子在幼兒園時大多會不喜歡。因此,平日家裡的飯菜可以相對多樣化一些。遇到孩子不愛吃的食物,家長更應該在孩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激發孩子進餐時的興趣和願望。
4.通過游戲活動,誘導幼兒喜歡吃飯。
首先教師在游戲中有意讓幼兒扮演廚師、顧客的角色,讓她認識菜的多樣性,並且各有各的味道和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不能只吃小菜,否則會長不高長不胖,也長不漂亮,讓幼兒認識到挑食是不好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艷.幼兒進食中存在的教育與心理問題.幼兒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
[2]潘日文,侯桂蘭.幼兒教育心理學.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3]陳幗眉.幼兒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
[4]陳繼英.如何糾正幼兒偏食.
論文來源:《考試周刊》 2017年5期
⑵ 幼兒挑食個案四個幼兒挑食個案同大家分享~~
幼兒挑食個案 一、 年齡:四歲 喜愛: 特別喜歡喝飲料,吃零食,一到吃飯就挑三撿四,許多食物都不吃,比如胡蘿卜、雞蛋黃等,結果是人長得特別瘦小。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種表現,說明孩子開始學著自己作決定,想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食物。如果孩子因身體原因(不適或胃口不好),偶爾對某種食物有過反感或不良的體驗,有可能會造成對某種食物的拒絕。成人如果在孩子飲食上過度遷就也會養成孩子的挑食。孩子的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是沿襲家庭的飲食習慣,所以當孩子挑食的時候,父母要想想自己是否挑食? 二、涼涼,3歲,小班幼兒,2011年1月入園,第一周她媽媽著急地告訴我們「涼涼只吃小菜,其它菜一律不吃,並要大人喂,不喂就不吃」。我們對她進行了兩周的觀察,的確如此,每餐飯都要老師喂,有時候喂都不吃,一餐飯我們老師要費近一個小時來喂她吃飯,她看到葷菜就搖頭「我不要」,每次把老師盛在碗里的葷菜挑選出來,還皺著眉頭,很不高興。涼涼個兒長得矮小,面黃肌瘦,走起路來感覺都不太穩,和同齡孩子比較,顯得有點不健康,就像營養跟不上的幼兒,動作發展也比較差。根據因人施教的原則,我們對她擬訂了個別教育計劃,來扭轉涼涼小朋友挑食厭食的不良習慣。 原因探析 涼涼挑食、厭食的不良習慣是在入園前就形成了的,我們跟家長進行了多次交流,發現主要原因有: 1、家庭成員過分的溺愛、遷就、生活上照顧太周到。 2、零食雜而多,減退了孩子的食慾。 3、心理上的原因。 家長的遷就形成了其自我中心的不良行為,表現在飲食方面也是自己說了算,形成了挑食、厭食的毛病。 4、受家長飲食習慣的影響。 涼涼的父母對飲食結構、營養搭配知識不太了解,所以安排家裡的膳食也不科學,喜歡吃什麼就天天吃,不愛吃葷菜,還喜歡吃零食,沒有注意營養搭配、膳食平衡,孩子天天跟父母在一起一日三餐同樣的吃,逐漸就形成了不愛吃葷菜的習慣。 三、患者信息:男 18歲 遼寧 病情描述(發病時間、主要症狀等): 不愛吃飯,胃痛嘔吐 幫助: 適量運動,按照年齡來增加活動量,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幼兒可以選擇戶外活動,使氣血暢通,保持食慾,身體健康。對於平時消化能力差的孩子可以經常給予按摩腹部,幫助消化。 另外孩子挑食偏食也是缺鋅的表現之一,你還可配合保健品改善,可以給孩子服用鋅硒寶片,增進食慾,口碑不錯。希望上面給的建議對你有幫助,同時祝你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⑶ 幼兒園大班挑食不講衛生案例反思
活動背景 這是一堂大班的健康課,主要讓幼兒在幼兒園吃飯時不挑食,幼兒的一日三餐都應該是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這樣才利於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所以幼兒園的飯菜都要吃。這樣安排教學不僅教育了孩子,而且對孩子的身體也是有幫助的。 活動目標 認知特徵:通過認識每頓飯菜的營養價值,讓幼兒懂得每頓飯菜搭配都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情感:教育幼兒懂得珍惜每一粒糧食。 價值觀:使幼兒初步了解人體需要的各種營養,營養對人體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每頓飯菜的營養搭配。 難點:教育幼兒今後不再養成挑食的好習慣。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己動手配置營養餐。 1.幼兒在各種食物卡片中挑選,把所挑選的食物卡片貼在紙盤中。 2.交流討論:看看誰的配置有營養? 二、「小配餐師」的建議。 1.教師通過活動指導本班幼兒普遍不喜歡吃的食物,列舉出來,青幼兒說說不喜歡的理由。 2.請個別「小配餐師」說出雖然不喜歡吃,但必須要吃的原因(營養全面,身體才能長得快,長得壯)。 活動延伸 1.午餐時,青幼兒相互監督,提醒吃完自己的一份食品,不挑食。 2.定期開展「快樂的自助餐」活動,請幼兒自選食物,自找座位,自由結伴,共同進餐,使幼兒養成吃什麼那什麼,樣樣東西都愛吃,不浪費的用餐習慣。 3.請加著呢個配合幫助幼兒記錄一周每日三餐所吃的食物,讓幼兒檢查自己是否挑食。 教學反思 活動反思:在上完這節課時,我對現教的知識對幼兒進行現場的測試(進行午餐時),有的孩子在老師的提醒下和鼓勵,養成了不挑食得習慣,但有的孩子還是喜歡光吃葷的,如:肉之內的,還是對蔬菜不敢興趣。當然是孩子的年齡小,對飯菜的應該還認識不到位的,又加之一個孩子在家受到家長的百般滿足,對挑食的習慣一時還糾正不過來。這正是本節課所遇到的困惑。如果從新來上這節課,希望單位能提供孩子進餐的場所,食物自選的場所。這樣來上這節課也許就不那麼費力了。
⑷ 小班幼兒挑食的原因和措施
飲食營養教育是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對於食物的營養價值沒有形成系統的認識。小班幼兒多數喜歡吃松軟的、容易咀嚼的食物,喜歡吃葷菜,拒絕吃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幼兒的這種挑食習慣容易造成幼兒某些營養元素的缺失,不利於小班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對小班幼兒的挑食習慣進行分析,並找出具體的改善措施,對於推動小班幼兒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小班幼兒挑食原因分析
小班幼兒挑食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長教育方式的因素、小班幼兒的生理特點因素、教師的進餐指導因素等,本文主要從家長角度,並結合小班幼兒的生理特點進行分析。
(一)小班幼兒生理特點因素
小班幼兒一般都是3-4歲的小孩,其味覺敏感度十分高。此階段的幼兒對於具有強烈刺鼻氣味的食物十分抗拒,例如辛辣的食物和帶有植物氣息的綠色蔬菜。小班幼兒一般比較偏愛土豆、西紅柿雞蛋等飯菜,當幼兒園以這一類蔬菜作為食材,小班幼兒通常會食慾大增,吃得又快又好。一旦幼兒園的食物以圓蔥、豬肝等為主,小班幼兒就會磨磨蹭蹭,一口也吃不下。小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注意力也難以集中。在就餐的時候,小班幼兒比較喜歡吃粥類食物和湯類食物,因為粥類食物和湯類食物屬於流失,飲食難度低、飲食時間短。
(二)幼兒味覺敏感性高
小班幼兒的味覺敏感度比成人要高很多,面對同樣的食物,幼兒會更加敏感。比如,同樣是一盤洋蔥炒肉,成人會覺得洋蔥的香味剛好能勾起食慾,胃口大開。然而,幼兒面對這一盤洋蔥炒肉,就會表現出十分抗拒的表情,因為,洋蔥的氣味對他們來說太刺鼻了。另外,小班幼兒的一切行為習慣都是最真實的表達,幼兒一旦感覺到不舒服,就會表現得十分明顯,幼兒不善於隱藏真實的感受。如果幼兒感覺到不開心或者生病的時候,幼兒的大腦神經將會處於抑制狀態,幼兒的消化分泌液就會變少,胃腸蠕動也會變少,從而影響幼兒的食慾。
⑸ 幼兒園孩子挑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針對挑食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出發點,有些是因為孩子脾胃不和,本身不太愛吃東西。還有些是孩子不喜歡飯菜的味道和就餐的環境。
很多幼兒園由於兒童多,老師少,在就餐時照顧不到,而養成孩子的挑食習慣。
這種情況需要老師科學,及時的引導。
日本幼兒園的食育經驗可以非常好的借鑒。
食育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
日本從保育園(類似中國的托兒所,日本的孩子在出生後3個月開始便可以進入保育園)時代就開始抓「食育」。保育園認為,食育在培養孩子飲食熱情方面十分重要,對0~6歲的孩子進行「食育」,有利於提高孩子們對飲食的關注程度。
其具體內容包括,讓孩子幫助剝玉米皮、種蔬菜挖山芋、做賞月米粉團、進行營養指導、回答孩子的疑問等。東京世田穀區立保育園老師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讓孩子接觸食材和幫助做菜,有助於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世田穀區立保育園還會舉行與烹飪師一起做飯的「講習會」,包括一起做麵包、吃烏冬面。
為確保「食育」效果,保育園十分注重與家長合作。面向保育園兒童的家長就孩子回家後在餐桌上的表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就餐時間是否過長、坐姿是否端正、是否挑食、是否邊看電視邊吃飯、拿筷子姿勢是否正確、吃飯時是不是聊天、咀嚼力度和速度怎麼樣、飯量大不大以及自由闡述意見部分。
在實際的食育教育中,有個非常經典的案例「讓不喝牛奶的孩子喝牛奶了」。
當時幼兒園有個不喝牛奶的孩子,不是因為過敏,因為她吃其他的奶製品,就是不喝牛奶。
一天所有孩子都吃完飯出去玩了,就這個孩子手裡攥著牛奶坐在那裡,老師就說「啊,太幸運了」。然後把牛奶分給了喜歡喝牛奶的孩子。就是暗示孩子,如果有人不喜歡吃,那麼剩下的東西,喜歡的人就可以多吃,這就是幸運。之後一個星期老師都把牛奶分給其他孩子,分得牛奶的孩子都對那個孩子說「謝謝你把牛奶分給我」。有一天,大家分光了那個孩子的牛奶後,把瓶子放到他面前,瓶子里只剩了一點點牛奶,老師就說「還剩一點點,喝了吧」。孩子可能意識到,「把這個喝了,瓶子就空了」。於是一口氣喝完,把空瓶子送回去。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那個孩子喝牛奶的量也一點點增加。終於有一天,他把一瓶牛奶都喝光了。
全班同學都鼓掌鼓勵他。
幼兒園期間孩子,對於家長和老師不應該強制孩子不挑食。大部分人小時候挑食,但是長大後就不再挑食了。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味覺會有變化,飲食的喜好也會有變化。
對於挑食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是多引導,讓他喜愛食物,逐漸的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