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語中關於教學的名句
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沒有對將來的考慮,就必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聰明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要的東西,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處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諧相處。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養,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頭,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話概括它的全部內容,就是:思想純潔,沒有邪惡的東西。
10、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遇事不困惑,五十歲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時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新的更深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團結群眾但不相互勾結,小人拉幫結派而不團結群眾。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呢?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裡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到賢人,就應該想到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要反省自己。
20、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窮而沒有怨恨很難,富裕而不驕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鄰。
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必然有同他相親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
形容一個人,像腐朽的木頭一樣無法再雕琢,象糞牆一樣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對這個人比較失望了。
23、聽其言而觀其行。
評判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說的話,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形容人聰敏又好學,能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
25、三思而後行
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6、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個人內在的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品質,就未免浮誇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對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
28、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的。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倦怠,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就像浮雲一樣不確定。
3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於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Ⅱ 論語譯注這本書里有關學習方法的是哪些
《論語》中的學習方法很多,即使在今天也不過時,我們需要慢慢領會。
1.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後要反復實踐,付諸行動,將書本知識內化於心,並指導行動。
2.學而思,思而學。學,效也,最初的學習就是模仿,但是模仿之後要思考,思考有助於消化所學知識,思考也是將知識轉化為種子,讓其發芽,吸納知識的能量,成就自己的主張;思考之後,還要繼續學習,不能空想,思是一個加工的過程,加工就需要素材,繼續學習才可以有新的素材。
3.學而問。博學審問,學問就是要邊學邊問,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孔子的教學大都是問答式,弟子提問,孔子回答,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童蒙求我,惡匪我求童蒙。都是鼓勵慎思審問。
4.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仕,一般理解為做官,也可以理解為實踐或工作,學習和工作循環進行,學習有了精進,就去工作,工作一陣,再通過學習充電,這是終身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
5.溫故知新。學習就像種植,種子埋在土壤里,需要保持合適的溫度,知新就是種子發芽。我們學到的知識,要時刻溫習,不要冷淡了它,這樣才可以爛熟於心,使之生根發芽。
Ⅲ 論語中的教育名句賞析
論語中的教育名句賞析:
1.德育為先。他的教育內容是德才並重,尤其重視加強道德教育。他說: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總概念。仁的內涵非常廣泛,如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更包括愛人、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勇、敬、溫、良、儉、讓、誠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種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個側面,只有將它們集合、歸納、凝聚為一體,才能稱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內核核心卻很凝練,就是愛人。要做到愛人,必須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為培養封建社會的君子而服務的,但它形成於德育實踐過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導下,才可能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心智活動。一般來說,知識的關注點是現成的答案、現成的公式、現成的歷史事件的歸納,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過程。因此,我們有必要來一個智育觀念的更新。必須明確,知識不過是智育的載體,學生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所得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孔子認為除了極少數的聖人外,絕大多數的人要獲得知識與技能必須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論語.季氏》)。學習一詞就來自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可見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給學習者以良好的學習方法,其次才能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來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這一指導思想和我們現在的某些單純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相比,無疑更正確、更科學、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並重。孔子是歷來主張智育與德育並重的。因此,他教導弟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要求弟子們學習目標立志於道,執守於禮,遵循於仁,而博覽、涉獵、游學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他的教學內容也與其培養目標相適應,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與德育之間,孔子既重視智育,更重視德育,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做學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順父母,出外便要敬愛尊長,做事則要謹慎而又誠實可信,能與眾人友好相處而又親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實踐,注意道德修養的同時學習文化知識,德、智並重,但是將道德修養放在了學習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實踐中也確實注重德育為先,他對弟子的教育,始終貫穿著道德的主線。我們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轉以考試成績定成敗的指向,將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學考試之中,尤其是後者要定出相應的有權威的指標,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關鍵時不要的重智輕德現象。
4.激發興趣。《論語》的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可見孔子非常重視要使學生願意學習和樂意學習,他從自己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認識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只有把學習當作樂趣,迷上了學習,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說明樂於學習的重要。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他還對別人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從這些議論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樂於學習的人,正因為把學習當作樂趣,才能學得進,學得好,成為博學多識的人,所以孔子認為要想使學生學好,首先要讓學生樂學。
5.切磋問答。孔子的教學主要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例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這就是互動式教學的一個範例。循循,有次序,誘,引導。可見孔子善於有次序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識,並親自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舉一反三,步步深入,這同時也是治學的一種重要門徑。以這種方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能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他們的分析水平和自學水平。它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積極引導學生學習,符合學生在認識上由淺入深、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規律。
6.因材施教。現代科學認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個人智力迸發的領域的廣狹、時間的早晚、表現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須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時間不同、年齡相差較大、各人情況相異。但是,孔子都了解他們。弟子們的道德、品行、學習態度、學業進展與特點、個性(辟、鹵莽)、天賦(愚、魯)、經濟狀況,乃至居處(陋巷)、飲食(一簞食、一瓢飲)、生活習慣(晝寢)等。《論語.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思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思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個問題,針對不同發問人的特點給出不同的解答,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應用。只有這樣按照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具體情況具體指導,才能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既具有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進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發揮創造性思維和提高學習質量。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差異,充分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相應的指導,充分培養學生的智力,不能作統一的要求,不要抹殺學生的個性。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8、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2、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液。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0、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2、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8、子曰:有教無類。
2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0、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32、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6、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7、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8、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39、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40、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2、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4、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4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6、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48、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9、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50、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3、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以善淫。
評析:這幾句詩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為政治家和詩人的自我形象出現外,又常幻化為,一個美麗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愛美的天性,喜歡用芳潔的東西修飾自己,還親手栽培了許多芬芳的草木。起初與丈夫(「靈修」有時也可理解為丈夫)締結了婚約,後來卻受到眾女的嫉妒和讒毀,終於被拋棄。這一條「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線和詩人的政治抒情疊合在一起,造成《離騷》全詩特有的寫實與虛擬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離惝恍的藝術效果,給全詩增添了綽約的風姿和芳菲的情韻。
翻譯: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終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嫵媚,誹謗我好放盪淫亂。
2、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評析: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堅貞不屈。真可說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無恥小人對他的惡毒誣蔑,一會說他穿著奇裝異服,一會又說他面容姣好,肯定是個善淫之輩。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競相諂媚,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屈原下決心絕對不和他們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鷙鳥,孤傲、矯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變,也無法改變,這就像方圓不能周,異道不相安一樣。在這里,屈原清楚地預感到了自己的結局,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句中「雖九死其猶未悔」和同出自於《離騷》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詩句是後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翻譯:只要是我心中所嚮往喜歡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會後悔。
3、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評析:這幾句詩所表現出的詩人自知之明、自謀之熟、自勉之嚴、自決之勇,令人感慨萬分。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不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堅定。通過這一段情感的抒發,詩人將構成自己心靈世界悲劇性沖突的兩個方面──理想與現實的對立、進取與退隱的對立,初步展現出來了。繼之又更加堅定地作出了選擇。
翻譯: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獨愛美,並且習以為常。即使肢體分解也不會改變,難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敗的嗎?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繼詩經後,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二個春天。在楚辭中有不少千古名句,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楚辭名句精選_楚辭中的名句賞析。
1、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楚辭九章涉江》
2、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楚辭離騷》
3、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楚辭九歌東皇太一》
4、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5、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鍾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楚辭卜居》
6、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辭漁父》
7、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楚辭漁父》
8、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詩經周南關雎》
9、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楚辭離騷》
10、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11、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楚辭九章懷沙》
12、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13、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楚辭九辯》
14、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楚辭九章哀郢》
15、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16、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17、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辭卜居》
1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19、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楚辭離騷》
20、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魂兮歸來賦》
21、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
22、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23、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
24、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辭九歌湘夫人》
25、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26、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楚辭九章涉江》
27、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楚辭九歌湘夫人》
28、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辭離騷》
29、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30、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31、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32、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33、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
34、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35、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九章抽思》
36、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楚辭離騷》
37、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38、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楚辭九章涉江》
39、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楚辭九歌湘夫人》
40、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離騷》
41、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楚辭九歌國殤》)
42、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楚辭離騷》
43、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44、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楚辭離騷》
45、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賦》)
46、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楚辭九章涉江》
47、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詩經王風黍離》
48、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49、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50、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心悲。魂兮歸來,哀江南。宋玉《楚辭招魂》
51、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52、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楚辭九章抽思》
53、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4、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55、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56、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少司命》
Ⅳ 論語中關於教書育人的句子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翻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翻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內容可以從中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就可以成為你學習上的老師。
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翻譯: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翻譯:以前我對人的態度是,只要聽到他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人的態度是,聽到他說的話,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對於我來說就改掉這個。
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翻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翻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9、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翻譯:質朴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朴,就顯得虛浮。文采和質朴兼備,然後才能成為君子。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翻譯:同朋友交往時說話要講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