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加固化石的常用材料有哪些
化石的加固材料可分為加固劑和粘結劑兩大類。加固劑一般配合稀釋劑使用。
目前,國內常用的加固材料有三種:
(1)採用硝基清漆進行滲透式加固。以硝基清漆為加固劑,香蕉水為稀釋劑,但香蕉水毒性大,污染空氣,對工作人員身體有損害,一般適用於野外操作。在室內建議以丙酮為稀釋劑。第一遍浸透式加固的比例為1:8或1:10,以第一遍加固後化石表面不產生一層清漆薄膜為准。
(2)採用三甲樹脂為加固劑,丙酮為稀釋劑。優點是比硝基清漆加固效果好,同時可以做粘合劑使用,適合室內使用,但成本高,並且給標本拍照時易反光。
(3)採用聚乙烯醇縮丁醛為加固劑,丙酮為稀釋劑。此加固材料屬於高分子材料,滲透性強,加固效果好,防潮性亦好,價格適中。但標本加固後,易在燈光下產生反光。
除了加固劑外,粘結劑也是化石修復的常用材料。通常情況下採用的樹脂類粘結劑,除強大的粘結力外,最大的優點是凝固時不收縮,缺點是如果凝固在標本表面會很難清除,有些還會使標本變色。一般有如下幾種:
(1)在化工商店一般可以買到的環氧樹脂粘結劑及凝固劑。粘結劑成品包括A、B兩種組分,俗稱「哥倆好」。
(2)脲醛樹脂。可以用水稀釋加石膏進行粘結,但由於有效期短,不易儲存或者大量購買。
(3)不飽和聚酯樹脂,粘結效果好。但市場上出售的無小包裝,只有在做模型和模具時才宜大量購買。
(4)現在國內常用的一種粘結和修補用的粘結劑——雲石膠,俗稱「大力士」。其特點是購買方便、包裝適宜、經濟實惠、易保存。
(5)502膠。無色透明,粘結力極強,適用於粘結小的化石,但粘固的有效期一般不超過4個月。
『貳』 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收集技術規程
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脊椎動物化石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脊椎動物化石從早寒武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層中都有發現。我國的脊椎動物化石門類豐富,保存精美,是研究生命演化和地質歷史進程不可多得的寶貴素材。同時,脊椎動物化石地域性強,特有屬種多,對研究古地理和區域多樣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基於這些重要性,脊椎動物化石被古生物工作者和科研單位視為珍貴的研究資源,標本採集也就成為古生物工作者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將化石材料及其附屬的地質資料完整、准確地從野外轉移至實驗室,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過程。古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採集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這項工作完成的質量直接影響後期的室內研究工作。本技術規程旨在規范各種脊椎動物化石野外採集的步驟和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保證標本在野外採集過程中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記錄與標本相關的科學信息,使研究者盡可能充分地獲得完整的化石和與化石有關的重要信息。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李淳,劉麗萍,周偉。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脊椎動物化石標本收集的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
本規程適用於脊椎動物化石標本的收集,人類化石因為具有極其特殊的科研和社會價值,其野外採集規范更加嚴格,詳見《古人類化石標本資源收集技術規程》。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自然科技資源(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分級歸類與編碼.2006
3 術語和定義
3.1 脊椎動物化石
指經過石化的脊椎動物的遺骸(或遺跡),包括早期脊索動物和脊椎動物在內的無頜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以及哺乳類的實體化石、遺物化石(如卵化石、糞便化石)和遺跡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化石露頭
化石出露於地表之外的部分。
3.3 化石點
化石產出的具體地點,具體至行政村以及產地的地理坐標。
4 古脊椎動物化石的收集
4.1 採集准備
1)標本採集工具:全球衛星定位儀、照相機、比例尺、羅盤、地質錘、放大鏡、野外記錄簿、膠帶、石膏、紗布、麻袋布、記號筆、標簽紙、化石修理工具、刷子、加固劑和黏合劑、各種質地的包裝袋、包裝盒、木箱和廢舊報紙等,必要時需要大型機械設備、運輸工具以及個人安全設備。
2)標本採集的前期工作:發現化石通常要進行大量的前期調查和踏勘工作,首先應確認工作地區的層位和岩性,確保化石存在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的挖掘地點;挖掘地點選擇的總體原則是選取化石線索盡量明確的地區,同時要求覆蓋岩層薄,地表植物少,岩層產狀便於工作,交通相對方便;採集化石一般是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發現了明確的化石露頭,圍繞這些露頭展開挖掘,另一種是雖然沒有觀察到化石露頭,但憑經驗或其他線索推斷可能有化石。
3)標本加固液的制備:稀膠是化石採集必備的標本加固劑,應在化石採集工作前制備;稀膠為硝基清漆或聚乙烯縮丁醛兌丙酮的溶解液,濃度一般為30%~40%,在實際操作中可視標本狀況調整溶劑和溶液的量來改變稀膠的濃度;丙酮和硝基清漆為日常化工用品,且易燃易爆,因而可就近購買,配製好的稀膠要注意避免高溫日曬。
4.2 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
4.2.1 陸相砂泥岩、黃土地層中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按大、中、小程度)
4.2.1.1 直接發掘化石
如果圍岩硬度不大,而化石比較堅固,可以在野外盡量地利用合適的發掘工具清理標本周圍的圍岩。發掘工具沒有特別的限定,從精細的牙科剔針到鎬頭等都可以用得上。邊暴露標本的同時,邊給標本加固,這步工作尤為重要。在標本暴露比較好後,在標本旁放置一個比例尺,照一張照片,並做好標本和照片的記錄工作,然後把化石從圍岩上小心取下來,進行包裝,並在包裝外記錄時間和化石地點。
4.2.1.2 打「皮勞克」發掘化石
1)如果岩石比較堅硬或化石本身很鬆散時,過度的清理圍岩則會損傷標本,通常在野外不把化石與圍岩過早分離,這時需要把化石和圍岩一起採集回去。比較保險的辦法是把化石和圍岩一起用石膏打包(俗稱「皮勞克」)。在打「皮勞克」之前,一是要簡單地清理一下表面的圍岩,以了解化石的輪廓和分布范圍;二是要用稀膠加固化石。這些工作完成後,則要利用各種工具開始在化石周圍和底部清理除去圍岩。清理的深度應該超過化石最底部3~5cm,以保證化石可以完整地和圍岩分離開。圍岩清理工作完成後,應該進行照相和記錄工作,這一步驟主要是給標本修理提供「皮勞克」內部情況的參考。照相、記錄完成後,就可以開始准備打石膏包了。
2)操作要領,即石膏包要分幾個步驟完成:①把暴露在外面的標本用棉紙覆蓋,再用沾水的軟毛刷輕輕地壓緊棉紙,骨與骨之間的縫隙、缺口和孔洞要用紙填滿,使棉紙完全與標本貼合,沒有空隙存在,這個步驟是避免包石膏時標本與石膏粘連,影響日後的修理工作;②准備一些足夠包裹住標本的紗布(大型標本可用麻袋布),剪成條狀或塊狀,在水中浸泡一下,這樣的目的是減少它的吸水性,避免隨後用來粘掛石膏時,石膏凝固過快;③將恰當比例的水與石膏粉(熟石膏)混合並攪拌至糊狀,然後將准備好的濕紗布或麻袋布充分粘上石膏糊;④包裹化石塊時,孤立的四周及頂部一定要包裹住,每一塊石膏麻袋或石膏綳帶都要稍有疊覆,直至把化石塊的上部和四周都包裹起來,這時可以休息幾分鍾,等待這層石膏外殼完全堅固;⑤使用合適的工具將化石塊底部與基岩分離,把標本完整取出來,再用石膏重復上述步驟將底部也包裹起來,這樣一個石膏包就完成了;⑥在石膏干透之前,要用銳器在石膏包上寫上野外編號、採集地點和採集時間等應註明的信息。
3)其他說明:對於體積小的標本,可以用醫用石膏綳帶打「皮勞克」,直接按上述過程操作;如果化石的體積及質量超過石膏包所能夠承受的強度時,待打完「皮勞克」之後,需要在石膏包的外面以不同粗細的木條製作「夾板」加以保護。
4.2.1.3 套箱法採集化石
對於體積超大的化石,則需採用套箱法採集化石,套箱的方法實際和打「皮勞克」有類似之處,具體操作如下:①需要對欲發掘化石與圍岩進行分離,在化石周圍清理出有足夠寬度和深度的溝槽;②要根據待發掘的化石塊的大小訂制木箱,箱體的高度要略高於所取的化石塊,板材的厚度需要根據化石塊的大小決定;③用訂做好的沒有上下底的木箱體套在分離出的化石塊上,在空隙處澆注調好的熟石膏漿,為了減輕質量,可以在調好的石膏中加入一些鋸末,需要注意的是石膏漿應完全填滿箱子,不要留有空隙;④如果條件許可,也可以採用聚氨酯泡沫代替石膏,AB組分進行充分調和,等化學反應發泡膨脹後倒入木箱填滿空隙,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套箱的質量;⑤等石膏或聚酯發泡完全固結後就可以釘頂蓋了;⑥用工具把箱體和底部的圍岩分開,把箱體翻過來,再給翻過來的箱底釘上蓋子。由於套箱的體積大、質量重,在翻時應多藉助一些機械設備,如倒鏈、撬棍等,有時可能還需要吊車。
4.2.2 海相石灰岩中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
4.2.2.1 發掘地點的選擇
適用於我國貴州、湖北、安徽、雲南、廣西等地的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確定化石層位之後,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選擇挖掘地點:①選擇相對開闊、產狀平緩、上覆地層或者土壤層盡量薄、植被稀疏的地點;②如果可以觀察到所挖掘地層的天然剖面,仔細觀察這些岩層斷面上是否具有骨骼化石的斷面;③與主要交通幹道不應距離太遠;④與主要居民點距離適當,可以獲得足夠的人力資源。
4.2.2.2 發掘要領
挖掘面不宜太小,至少應有50m2以上。挖掘的過程基本就是逐層剝離層狀石灰岩的過程,其重點和難點是在該過程中辨認出化石,以避免漏采和破壞化石。通常而言,保存於石灰岩內部的骨骼化石總會在岩石表面有所反映,因此在岩石表面見到大面積的異常凸起,就要高度懷疑岩石內部保存有化石。如果無法確定岩石表面的異常是否是由化石造成的,則需要對這些部位進行暴露,觀察有無化石。如果確認存在化石,則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各個方向剝離岩層,再進行一些暴露工作,如果還存在化石,則繼續沿此方向剝離,直至暴露面上不再出現化石為止。有時標本不能整塊採集下來,可以分成幾塊,通過照相和繪圖記錄下岩石的相對位置並編號,以便日後的室內修復和拼接工作。石灰岩地區還要特別注意岩層中的各種結核,這些大小不等的結核內部有時會保存有異常精美的動物化石,例如立體保存的菊石、盾齒龍頭骨和甲殼等。剝離下來的板狀含化石石灰岩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處理,可以根據情況用不同濃度的加固劑加固,尤其要對破裂的岩石邊緣進行加固。化石經過簡單的包裝即可裝箱,運抵實驗室後進行修復。
4.2.3 河、湖相頁岩中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
4.2.3.1 發掘地點的選擇
適用於我國熱河生物群、山旺動物群等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產化石地層為河湖相頁岩與火山凝灰岩互層,岩層厚度多在1cm以下,一般最大不超過2cm。這種岩性中的脊椎動物化石採集與海相灰岩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沿層面逐層剝離岩石,不同之處在於岩石比較軟,工程量遠遠小於後者,但挖掘工藝更為細致。
4.2.3.2 發掘要領
選擇好挖掘地點後,利用合適的工具仔細去掉不含化石的上覆地層,就開始在目標層位上辨認、尋找化石。如果凸起的輪廓和化石輪廓一致,可按凸起的輪廓確定挖掘范圍;如果無法辯明化石輪廓,則應根據骨骼的形態和粗細程度判斷化石的大致大小,並根據「寧大勿小」的原則大致確定挖掘范圍。此環節中需要注意的是,挖掘時要在骨骼周邊區域保留足夠的空間,因為頁岩中保存的很多化石都有羽毛或毛發,特別是某些鳥類如雄性孔子鳥,保存有特長的尾羽。發掘工作完成後,將剝離下來的薄板狀岩石用泡沫塑料板以及木板等板狀材料包裹,必要時可採用石膏封裹的方法。
4.2.4 洞穴沉積物中脊椎動物化石的採集
4.2.4.1 發掘前的准備工作
洞穴主要指的是岩洞、隧道和裂隙。洞穴中化石圍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石灰岩及黏土。岩洞中出產的化石及圍岩的硬度都比較高,因此除了通常所用的工具外,必要時還需要配備電鎬,有條件的還應在洞內牽引照明電,以備安裝照明設備及電動工具。沒有條件的,可以配備發電機或者礦燈。
4.2.4.2 發掘要領
在發掘前,要將化石表面的圍岩清理掉,以便看清化石的面貌、分布以及延伸方向,這樣才能使我們在發掘過程中盡可能不損傷化石。
如果圍岩是碳酸鹽岩,硬度較高,化石表面的圍岩則不容易清理。洞穴採集這種化石一般是在化石周圍挖槽並逐漸加深,使化石盡可能孤立於圍岩,然後將化石採集下來。有時化石也無法整體採集,那麼也需要照相和編號。這種化石比較堅硬,一般就不需要打石膏包和套箱了。採集下來的化石編號包裝後,裝進木箱並用填充物(稻草、木屑等)進行隔離,就可以運輸了。
如果遇到圍岩堅硬但化石質地比較鬆散的情況,可以首先用稀膠給其加固,然後打成石膏包。
在一些土質的洞穴中,往往化石硬而圍岩松軟,但是化石本身很潮濕,遇到空氣化石表面的水分很快就蒸發掉了,致使化石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風化裂開,所以必須在化石風化前要用稀膠或502膠做好加固工作。
4.2.5 小化石的採集
4.2.5.1 概述
小型脊椎動物,特別是新生代小哺乳動物的化石,體積很小,肉眼很難直接發現。這類化石的採集多採用篩洗的方法。篩洗工作可在野外進行,也可轉移至實驗室進行,以節約野外工作的時間。
4.2.5.2 篩洗法的基本要領
篩洗的水源可以選擇在小河或小溪邊進行,需要一定量的水流強度。如果沒有持續的水源,可以多挖幾個池子,使水循環利用。篩洗是在三個網眼大小不同的篩子中進行,分為上、中、下三層,網眼最大的放上面,最密的放下面。砂樣篩洗之前要充分浸泡,使化石與圍岩分離得更容易。浸泡好的砂樣倒在上面的篩子中,用一個小水泵抽水進行沖洗。水流的大小可調節,既不能太急損壞標本,又不能太弱影響篩洗的速度。盡可能地沖洗盡泥沙,直到篩子濾出的水比較清澈為止。沖洗的過程中最好不要用手和硬物攪拌砂樣,以免損傷化石。經過充分沖洗後,把留在篩子上的剩餘砂樣按不同的粒度分別倒在吸水好的棉布上曬晾,充分乾燥後再分別裝入不同的布袋。布袋子上要寫上野外編號,袋子里也有必要寫上一張標簽。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層位的砂樣篩洗完成後,一定要把篩子、棉布、水桶清洗干凈,以免留下的殘余混入不同層位的砂樣中。
4.2.5.3 碳酸鹽岩中小化石的採集
不同的種類及岩性的砂樣還會略有變化,含泥成分較重的砂岩、黃土用水浸泡即可,但如要採集古生代的無頜類、早期魚類化石,則情況又不太一樣,其圍岩多為灰岩或硅質灰岩,圍岩只能是先粉碎成小塊,再用3%~5%的弱醋酸浸泡,浸泡到灰岩溶解約50%左右,再進行篩洗,這類化石浸泡和篩洗都須在實驗室內進行。
4.3 補充說明
在洞穴發掘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人類化石及石器,採集人類化石及石器與採集脊椎動物化石的程序有很大的差異,具體的操作規程見《石器標本資源保存技術規程》和《古人類化石標本資源收集技術規程》。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化石保存在哪種圍岩,發掘時都不要著急、盲目,不然化石很難成功地取出來。化石的產地,以及它的地層層位必須做好准確、細致的記錄,否則化石的科學價值就會大大降低。
『叄』 植物化石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
前言
植物化石標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為了植物化石資源能更好地被科研人員和相關技術人員利用、向公眾展示,特製定《植物化石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以確保植物化石標本資源的獲取和合理使用。
植物化石標本資源的整理有自己的特殊性,大植物化石的標本需適當的修理,從未固結的沙質和富含黏土的沉積物中獲取的木質化和絲炭化的植物碎片、通過大規模酸浸法提取植物中化石和大化石等需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操作處理。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本規程起草人:楊小菊。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植物化石標本的整理范圍及所用術語,植物化石標本整理原則、實驗室處理要求。
本規程適用於植物大化石的修理和中化石的實驗室處理。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規程:
1)植物大化石(megafossil):指除孢子花粉等個體微小及保存大小在幾個毫米以下的植物碎片以外,一般的植物化石,如具解剖構造的木化石和保存有角質層的葉、花、種子等或它們的印痕化石。
2)植物中化石(mesofossil):指中等大小的植物化石,主要包括絲炭化的木化石碎片和葉、大孢子和種子等繁殖器官,標本的大小一般約在0.25mm到幾毫米之間,肉眼可以辨別但需用顯微鏡研究。
3)壓型化石(compression):植物各器官被細粒沉積物迅速掩埋後,在沉積物累計的重壓下,逐漸脫水和壓扁,有機物揮發後僅留下與原來植物部分輪廓完全一致的炭質膜,保存有部分或大部分植物原有物質和結構。
4)印痕化石(impression):植物體留在岩石基底上的印跡,通常是壓型化石的反面印痕,或是植物體本身的物質消失後留下的部分內面或外面的印痕。
5)礦化化石(petrification):被埋藏的植物體各部分器官經含礦物質溶液浸泡,礦物質逐漸滲透入植物的細胞腔及細胞間隙而礦化,但植物體仍保持原有的結構。
4 大植物化石的標本修理
4.1 工具
錘子,鑿子,刻刀,錐子,針(皮革工藝的鋼針、商用鋼針、縫紉針),毛刷,橡皮吹球,黏合劑。
4.2 方法
4.2.1 一般方法
用刻刀或針和一把輕便的錘子,逐步清除埋覆標本的沉積物,使化石更多的部分逐步被揭開。遠離化石部分的碎屑岩石用毛刷刷去,標本上的碎屑岩石用橡皮吹塵球小心地吹開。
修理時,刻刀或針一定要一直朝著化石碎片(永遠不要離開),以很低的角度傾斜放置,以防止打穿標本(見圖1)。向下朝著植物的方向在基質上持續操作,以逐步接近埋得較深的植物體(見圖1A)。對易於破碎的標本,如立體展開的細軸,要用非常鋒利的縫紉針(見圖1B),一粒一粒地移開沉積物。
如果標本細小而易碎,需要耐心地一粒一粒地除去基質,用縫紉針仔細修理。
修理結果質量的好壞依賴於個人技巧、圍岩的性質、沉積物的厚度、標本的保存,以及所揭示的特定結構的大小。不同的沉積層,即使相距只有幾厘米,對針修剝離的反應不盡相同,每種情況可能都要求方法上的調整。因此建議首先在同一產地和地層中不太重要的標本上進行修理法的嘗試,以檢驗基質的黏合力等特徵。必要時也可隨機試用毛筆濕潤工作面等方法。
圖1 植物化石修理示意圖
A—用三角針在基質中准備連續深挖,注意針的位置和方向;B—接近標本時用鋒利的縫紉針一粒一粒地除去基質
4.2.2 系列修理
修理纖細的立體分枝標本時,必須極其細心,以防破壞下面未被記錄的部分。在揭開下部植物之前,要對已出露的軸部和分枝部分進行照相或畫圖,再依次一層層剝離。對標本的負面也用同樣的方法修理。所有那些在修理正、負面標本的每一階段留下的照片和素描圖都將用於最終復原植物側向分枝系統。
4.2.3 加固
標本在修理期間以及完工後要用黏合物進行加固。將黏合劑加到化石周圍的基質中,每次加一滴,直到黏合劑滲入化石為止。這一過程要保證化石的上表面不得沾上黏合劑,同時通過標本下部的岩石得到加固。若是偶爾將黏合劑滴在了化石上,可以向周圍基質中加入純丙酮以除去它們。
4.2.4 其他方法
利用震盪工具或氣體研磨等可迅速除去基質,但往往過於猛烈,常導致化石部分受損,尤其是使用震盪工具,很容易使植物化石變成碎片。
5 從未固結的砂質和富含黏土的沉積物中獲取木質化和絲炭化的植物碎片
5.1 取樣
理想的樣品包括未固結的砂質和富含黏土的沉積物,因此,在細粒的,尤其是固化程度低的沉積物中,可以找到最好的標本。這些沉積物包括湖成或河成的細砂、粉砂、黏土、植物碎片層以及細粒的三角洲沉積。在手標本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化石。植物碎片層常產球果和樹乾等較大的化石。
樣品應采自軟而細的沉積物中,而且必須進行挖掘,不能從風化的露頭表面採集(可能被污染)。
5.2 樣品前期處理
將中—細粒的粉砂岩和泥岩在10倍體積的過氧化氫中浸泡1h,以破碎沉積物,然後進行過濾。若要破碎大塊樣品,可使用具蓋的桶進行大規模的浸解。浸解的產物是礦物顆粒和化石材料的混合物。
把頁岩放在含5%氯酸鉀的強硝酸(舒氏溶液)中浸泡數日,然後用流水將酸液完全清除,再用稀氫氧化鈉進行處理。
5.3 樣品過篩
樣品在完全分解之後,可用網孔大小在125~250μm之間的細濾網來清洗。通過進一步用水對樣品進行清洗,使用一系列大小不同網孔的濾網,由大到小依次進行過濾,即可從濾網上獲得標本。
5.4 標本的清洗和去礦化
在必要的時候,標本可以通過對礦物質的酸處理而進一步得以凈化。將挑出的化石放入抗氫氟酸腐蝕的容器,然後加氫氟酸,每次只加入少量的酸,以避免突然發生劇烈反應而產生大量的氣泡,並發生酸的外溢,最終加至氫氟酸完全淹沒化石材料為止。去礦化所需時間因樣品不同而異(幾小時到數天)。樣品在脫礦化之後必須使用流水或重復水流離心過濾,完全洗去酸液(用石蕊試紙來檢驗)。
也可以用鹽酸繼續清洗,還要再次用水來完全洗去酸液。
如果中化石采自富鈣的沉積物中,應使用鹽酸進行預處理,再進行氫氟酸處理。
5.5 標本的氧化處理
對標本進行氧化處理並非都是必要的,但對於角質層碎片是有好處的。
將標本置於濃硝酸中,浸泡時間的長短依標本的情況而定。角質層標本也可通過舒氏溶液(70%硝酸中溶有飽和的氯酸鉀)的氧化作用來進行清洗,在多數情況下,它能大大縮短處理時間。氧化作用之後要用水清洗,再用5%的氨水溶液短暫浸泡,以除去可溶的氧化產物。氧化作用有破壞或完全毀壞標本的危險性,因此在處理之前要非常細心地檢查標本。在最後用水清洗後,標本就可以固定和觀察了。在觀察之前標本可以自然乾燥。
6 通過大規模酸浸法提取植物的中化石和大化石
採用大規模酸浸法通常可以將較大的化石植物碎片(中化石和大化石)從圍岩中完整地分離出來。
6.1 化石保存類型
壓型和石化的化石,包括煤化、木炭化、絲炭化以及礦化的標本在不同程度上是抗腐蝕的,它們在採用不同的酸浸法後可以保存下來。壓型標本保留了形態特徵,石化標本往往保存有解剖結構。
6.2 分離技術
為了提高圍岩分離效果,可以將圍岩浸泡在不同的化學試劑中。化石一經分離,首先用鹽酸清洗,然後再用氫氟酸,除去附著的無機物。
如果圍岩未固化,或固化十分鬆散,化石可以直接通過濕過濾方法獲得。
弱固結的沉積物可用稀過氧化氫分解;弱固結的粉砂岩和頁岩可用稀氫氧化鉀浸泡數日,再用30%的過氧化氫浸泡20天。
圍岩固結較好,可採用鹽酸/氫氟酸浸解法的強烈分析技術獲得化石。為避免沉積物過分破碎,把含較大化石(從幾百微米到數毫米)的圍岩分割成相對較大的塊體(2cm×2cm),放入大容量(1L)的塑料燒杯中,加鹽酸浸泡1天,然後換蒸餾水浸泡1天,把水倒掉後再加入40%的氫氟酸。由於所要處理的樣品塊體較大,完全分解並獲得化石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在此過程中必須更換氫氟酸若干次。殘留物要適當地攪動,一定要謹慎進行,以免對化石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岩石分解之後,要盡可能地把酸液都倒出來,小心不要倒出任何的殘留物。為了中和殘留物中所保留的酸,可以多次向燒杯中加入蒸餾水,待殘留物沉澱後再將水倒出。最後,使用250μm的聚酯網清洗殘留物。將>250μm的顆粒沖洗到培養皿中,在解剖顯微鏡下觀察。使用濕的細毛筆或吸管挑取感興趣的化石,再將其轉移至其他干凈的培養皿中。
無論是用何種化學試劑處理樣品,處理結束時都應充分水洗,直至殘留物中液體變中性(pH試紙檢驗)。在換用另一試劑時尤其要注意。
『肆』 中國古生物化石怎樣修復用什麼工具化石怎樣修復用什麼工具
古生物化石修復流程包括清理、固化、粘合、酸化等等程序。使用的工具包括山型雕刻機、噴砂機、大型的振動工具、固化劑、粘合劑、保護劑等。
化石是指生物死亡後所遺留下來堅硬的部分,像是骨骼、牙齒、貝殼或木質部分,皮膚的印痕、足跡甚至糞便也經常被認為是化石的一種。
根據化石形態的不同,清理方式也不同。
1)板狀化石:板狀化石大多屬於海相沉積或是湖泊沉積,一般以魚類及昆蟲等化石居多。一般使用山型雕刻機,將附著在化石印模上一層薄薄的岩板刮除,但必須小心注意細微部分,如魚的鰭,蝦子的腳,觸須等部位,並把化石整個完整地修飾出來。
2)結核性化石:此化石因周圍岩石較硬,不易受風化而保留下來形成類似球狀體,稱為結核性化石,較常見的如螃蟹、菊石、魚。清理結核性化石的困難度相當高,因為其圍岩一般而言相當堅硬,而化石本身又相當脆弱,所以首先用振動或雕刻機將大部分圍岩清除,待接近化石細微部分時,則改用噴砂機清除剩餘的岩石,但不可傷到化石本身,所以要非常地小心,手的穩定度也要夠,最重要的還是經驗,必須要控制好噴砂侵蝕岩石的速率,一但過頭就容易傷到化石。
3)立體骨架式大型脊椎動物:清理此類化石所需的工具種類最多,因在野外挖掘時,為避免傷到化石本身,往往會保留相當多的岩石在骨骼化石上,所以首先要使用較大型的振動工具,將大部分的岩石清除,再來便用中、小型振動式雕刻機將每一塊骨骼分離,並將圍岩清除,若是較細微的部分,仍需使用噴砂機清除細縫及表面的岩石。
『伍』 科普類文章
世界萬物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千奇百怪......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科普類 文章 ,希望大家喜歡。
科普類文章:香龍血樹花開
夜滿秋深花帶露,望月樓中,燕雨橋頭,芳塵萬里愁且住。
此生料定多空度?巨木無邊,亭亭玉樹,龍血暗香銷魂處。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龍血樹園的香龍血樹Dracaena fragrans(fragrans,意為,芳香)正在大量開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夜間香味尤其濃烈。
香龍血樹又名巴西木,為天門冬科龍血樹屬下的一個種,是一種原生於非洲的開花植物,從北部的蘇丹到南部的莫三比克,西到象牙海岸,西南到安哥拉,生長於海拔600-2250m的高地。
巴西木株形整齊優美,葉片寬大,富有光澤,蒼翠欲滴,是著名的新—代室內觀葉植物。它可以中小盆點綴書房、客廳和卧室等,顯得清雅別致;大中型植株布置於廳堂、會議室、辦公室等處,可較長期欣賞,頗具異國情調;尤其是高低錯落 種植 的巴西木,枝葉生長層次分明,還可給人以“步步高升”之寓意。
巴西木為常綠喬木,在原產地可高達6米以上,一般盆栽高 50-100cm。它樹干直立,有時分枝。葉簇生於莖頂,長橢圓狀披針形,沒有葉柄;葉長40-90cm、寬6-10cm,彎曲成弓 形,葉緣呈波狀起伏,葉尖稍鈍;鮮綠色,有光澤。穗狀花序,花小,黃綠色,芳香。
巴西木並非產自巴西,而是原產非洲,我國近年來已廣泛引種栽培。巴西木多用扦插繁殖。栽培多年後,植株過於高大或莖干下部葉片脫落、株形較差的可進行修剪,剪下的枝條便可用作扦插材料。
科普類文章:古生物化石出土記
在古生物學家眼裡,零零散散埋在黃土裡的骨骼化石,可不僅僅是一堆死物,它們就像散落的拼圖,拼拼湊湊起來,也許就是一隻會飛的恐龍,或是巨大的鯨魚,也可能只是一片原始人的頭骨,或是生命起源時的一隻小蟲。可生物學家並沒有火眼金睛,他們怎麼知道哪裡有化石呢?是不是有什麼儀器可以探測到地下的化石?他們又怎麼知道這些生物叫什麼名字呢?
發現
古生物學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基礎科學,它研究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生物的化石,以此來了解地質歷史時期生物的起源、進化、絕滅、復甦及其與當時環境的關系。它一般要經歷野外考察、化石發掘、標本 修理 、科學研究、形態復原和博物館展出等幾個階段。
野外考察前,首先要選擇地區和地層,如研究翼龍和恐龍,就要在中生代的地層中尋找化石線索,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而翼龍和恐龍這類爬行動物只生存在中生代,因而它們的化石不可能在更晚的新生代和更早的古生代的沉積中被發現。
在野外期間,不但要尋找核實並確定地質文獻中所記錄的化石地點,而且要走訪當地老鄉,調查考證是否在這一地區發現過化石,何時發現的。在此基礎上,尋找可能出現的化石,因此,野外化石線索的尋找和發掘地點的確定,並不是依靠什麼先進的儀器設備。
確定最佳的發掘地點,主要根據暴露地表的化石的多少,以及埋藏化石的岩層來分析判斷這一岩層的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完整或較完整的個體,還是經過搬運的、異地埋藏的分散骨骼,是集群死亡導致的富集埋藏,還是正常死亡形成的少量埋藏。例如遼西熱河生物群與山東萊陽恐龍動物群就有所不同,前者賦存在湖泊沉積頁岩中,是灰黑色頁岩,這意味著它們是在深湖靜水還原環境下形成的,這種環境的頁岩中賦存的化石一般都是完整的個體,而且從剖面上大量出現的火山灰夾層來判斷,這里的火山活動非常頻繁,這些生物的死亡應該和火山噴發導致的災難性事件有關,也就是說它們是非正常集群死亡的,只要發現化石露頭的層位和地點,就意味著埋藏有比較豐富的完整的各類化石,因此,我們只要找到哪怕只有一塊骨骼的露頭,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地點確定為可發掘的最佳地點。而後者埋藏在以沖積河流形成的砂泥岩中,是雜亂堆積的紫紅色含礫砂泥岩,屬於氧化環境下泥石流形成的沉積類型,這類沉積中的化石絕大部分是分散保存的,所以最佳化石地點就要選擇在同一層位化石露頭最多的那個點,露頭越多代表化石越富集。
採集
在野外發現化石固然很重要,但要把所發現的化石完好無缺的採集下來就顯得更為重要。依據化石賦存地層的岩性,埋藏環境等,可以採取不同的採集 方法 ,如套箱法,石膏包和“夾心餅干法”等。
像山東萊陽恐龍動物群那樣的河流沖積埋藏環境中分散的大型恐龍骨骼等化石的採集,大部分採用石膏包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化石和圍岩的四周向下開槽,超過化石時向里收縮,讓其成為蘑菇狀,把石膏倒在上面,以麻袋片覆蓋,緊壓後再澆上稠一點的石膏,抹平壓實,外加木板或木棍,等石膏發熱變硬,砸進鋼釺將其從岩層中分離並翻轉,統一編號登錄。
對於類似遼西湖湘頁岩中埋藏的完整化石骨架,就要採用“夾心餅干法”。由於賦存遼西熱河生物群化石的頁岩本身就有很多裂隙,都含有火山灰成分,岩層在地下水長期浸泡下非常酥軟,採集下來後火山灰就會快速脫水導致岩層變形和粉末狀破碎,因此,採集這類標本一直是個難題。但用“夾心餅干法”一天可以採集十多件標本,而且絲毫不損傷化石。這一方法要確定發現化石個體的范圍,在化石及圍岩四周用刀割出縫隙並開鑿出小槽,沿槽在標本四周墊上軟紙,用透明膠帶緊緊纏繞固定,分離化石層下的相對酥鬆的層面,把標本順著層面平移到已經准備好的木板上,然後墊上軟紙,把另外一塊木板壓上,用膠帶纏繞,只留下蒸發水汽的細小縫隙,最後慢慢脫水陰干。
化石修理是古生物學研究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盡可能地暴露,同時不使化石受損。如在修理“夾心餅干法”採集的化石時,要正面打開徹底陰幹了的標本,從野外發現骨骼的上層面開始沿著已經暴露的骨骼依次修理,其中有的標本中還保存了恐龍或鳥類的羽毛,翼龍的翼膜等軟組織結構,因此要在顯微鏡下仔細修理,甚至還可以在修理前用X光掃描,來確認骨骼的展布情況來指導修理。
對石膏包採集下來的化石,因為在發掘時為了確定化石大小和開槽採集的需要,上層面的化石骨骼已經大部分暴露,只有從下層面修理才會加快修理進度。在修理過程中,要用鋸條把石膏包四周的堅硬石膏鋸掉,讓圍岩暴露出來,然後依次向下清理,直到骨骼四周的圍岩全部清理掉。在清理的過程中,隨時要用膠對在岩層中自然斷裂的骨骼加固處理。
命名
古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還是對化石形態學的詳細記述,雖然很多是定性的描述,但卻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礎。在傳統的形態學描述和分類學研究的基礎上,分析這一生物類型的系統演化位置,討論其起源與演化等。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不斷出現,很多新技術逐漸運用到古生物學領域,如高精度CT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可以在不損傷化石的前提下,清楚地了解化石生物的一些內部形態結構,如復雜的腦顱系統等。電鏡和顯微切片技術的應用,可以觀察化石骨骼的顯微結構,了解生物的年齡和個體發育。
如果化石研究證明是從來沒有被發現過的新物種,那麼古生物學家就要對這一化石進行命名。古生物命名也採用雙名法,如阿凡達伊卡蘭翼龍,拉丁文名稱中前面是屬名,後面是種名,屬種名一律用斜體。翻譯成中文時,種名“阿凡達”在前而屬名“伊卡蘭翼龍”在後,屬名可以單獨使用,我們可以叫“伊卡蘭翼龍”,但種名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要和屬名在一起才可以。古生物命名的詞源有幾種主要來源,其中包括:化石產地名,如天山哈密翼龍;人名,即紀念一些歷史人物、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或化石的發現者等,如聖賢孔子鳥;化石特徵,如棘鼻青島龍,種名來自於恐龍頭頂上長長的“棘鼻”。這些命名中,屬名是唯一的,種名可以多次重復命名。
在對化石形態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知道了這種生物的個體大小、頭骨和牙齒形態、身體各骨骼的大小比例,甚至保存的羽毛等軟組織的形態,以及它們生活的環境等信息,藝術家會採用“將今論古”的原則,依據現生生物的一些特徵和類似的環境背景,繪制出化石生物的形態復原圖和生態復原圖。
科普類文章:家務勞動或許能救你一命
我向來對體育鍛煉不熱衷。我的工作狀態基本上是每天數小時坐在電腦前,偶爾會和別人交談,當然也是坐著。晚上我通常是坐著看電視,除非外出——外出的時候,一般也是先坐計程車,然後坐著吃飯。坐著是我的常態,我可能一天當中有十五六個小時都在坐著(其餘8個小時躺著睡覺)。所有的研究證據都表明,身體活動水平低下對健康不利。幾年前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上發表了一系列綜述文章,指出身體活動水平低下是當今人類健康的第四大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每年死亡的人中,有10%(500萬人)直接源自身體活動水平低下。
我的問題是,我深知不活動的危害卻無法激勵自己站起來運動。要讓我真正進行 體育運動 ,除了它對身體有益之外還需要一個理由。倒不是說我身體有缺陷不能正常運動,而是心理上對其有抵觸。例如,我兒子在北京的時候,我每天早上比現在早起一個小時,跟他一起騎車5公里到學校。我會在他學校附近的咖啡館喝杯咖啡,然後騎5公里回家,再去離我的住處只有500米的辦公室。顯然,騎車是屬於我的一項運動——因為它也是坐著完成的!但這確實是體育運動。而且,當你和一個17歲的男孩一起騎行,速度也相當可觀。在路上,我們經常試圖與電動自行車流競速,這時我的心率很可能達到了體育訓練的水平。
這里很關鍵的一點是,我每早樂此不疲地騎行是因為一個其他的理由,即與兒子為伴。我們經常會逆風前行,有時還會遇上暴風雪,兩個人不怎麼說話。但大多數情況下,他會給我講他在學校乾的事情,他對將來的規劃,以及各種毫無意義的男人話題,比如說法拉利458義大利(Ita1ia)和蘭博基尼埃文塔多(Aventador)哪個更棒?其實哪一款我們都不可能擁有,但對男人來說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順便說一句,蘭博基尼埃文塔多更棒)。他在北京的最後3個月,轉到另外一所學校,距我們的住處17公里。然而我依然陪他騎行上學。我們比之前又早起30分鍾。新的學校附近沒有咖啡館,每天他進了學校大門,我就直接調頭折返。
在那幾個月里,每天我到單位上班的時候,已經騎行了差不多一個全程 馬拉松 。然而對我來說,這並不關乎運動。兒子現在回英國讀大學,我仍然每天騎自行車,但只是從住處直接到辦公室而已,每天總共也不過10分鍾的運動量,並且速度和心率比我坐著工作時也強不到哪裡去。我從未想過,自己應該調轉方向,以3倍於平常的速度騎行半個小時,運動到大汗淋漓再回來。兒子不在我的身邊,如此騎行對我就僅僅是一項運動,我沒有足夠的動力來做。我了解各種有關身體活動低下的統計結果和生物學原理,以及運動健身的好處,但這一惰性仍然如此強烈。那麼對不了解運動益處的人,將會是怎樣的情形?
不過, 戶外運動 究竟有多麼健康,對於住在北京的人來說還要考慮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空氣污染。北京的空氣質量之糟糕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我曾經連續3個月每天都騎行一個馬拉松的距離,這真的對我的健康有益么?考慮到騎行時的空氣質量,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所以看起來怎麼都是輸。如果你不運動,就會遭遇各種與身體活動水平低下相關的生理和健康問題。然而如果你運動的話,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的空氣質量可能會使得運動比不運動更加危險。那到底該怎麼做?答案,至少對中國男人來說,是家務勞動。這個答案對中國的大多數婦女來說一定非常悅耳。你的丈夫在家是不是從來不分擔家務?也許值得向他們指出:多做家務能降低他們患上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包括癌症。
這一論斷的證據來自2013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PLOS One)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針對4000名中老年中國人研究了從事家務勞動的益處。篩查過程中剔除了1133名已經患有心臟病、中風、癌症或糖尿病的受試者,最終的有效數據來自2867名健康個體。他們記錄了研究對象每天身體活動的時間,既包括體育運動和散步之類的休閑活動,也包括園藝勞動以及修剪草坪等。此外,研究人員還記錄了研究對象花在室內家務勞動和居家維修上的時間。之後研究人員對受試對象進行了長達11年的跟蹤調查,這期間有452人死亡,其中185人死於癌症。根據年齡、受 教育 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有關因素對數據進行修正後,他們發現,從事更多更重家務勞動的個體的死亡風險顯著低於很少或幾乎不做家務勞動的個體。兩者的風險比為0.72,意味著風險降低了大約30%。這個效應非常巨大。但是,疾病風險的降低除了受家務勞動的直接影響外,還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例如,從事更多室內家務勞動的人可能體育運動或戶外休閑活動也比較多。也許完全不從事家務勞動的人其實是嚴重肥胖的,因此他們的死亡率是與肥胖有關,而非家務勞動的多與少。然而,在對身體組成(體重指數)、生活狀況(已婚、未婚等)和戶外休閑活動的影響進行修正後兩者之間的風險比僅變為0.71,這說明上述其他因素對家務勞動和全因死亡之間的關系沒有影響。家務勞動對於癌症風險的影響更為顯著。從事大量家務勞動的研究對象得癌症的風險只有幾乎不做家務勞動的人的一半(兩者的風險比為0.52)。而從事中等量、輕強度的家務勞動則對死亡風險影響甚微。
這項研究中有兩個發現特別讓人詫異。其一是家務勞動的影響遠遠超過包括體育運動在內的休閑活動。其二是家務勞動對健康的顯著影響僅見於男性中。對研究中接受調查的女性而言,家務勞動的多少與全因死亡或癌症引起的死亡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因此,對女性來說,這個研究的結果真是個好消息。你可以把所有的 家務活 都轉交給丈夫,而不用擔心會增加死亡或癌症發病的風險;你的丈夫承擔所有的家務,同時能因此活得更長。在我看來,還有兩點額外的益處。與體育鍛煉相比,家務勞動的目的不同,這其實是一項工作。跟純粹的運動相比,我更有可能堅持做家務,就像我能陪兒子騎行很遠去上學,而沒有他在身邊卻一點也不想多騎。另外一個好處是,根據定義,家務勞動是要在室內完成的,因此,這也是一項你不需將自己暴露在北京的空氣污染中的“運動”。
這聽起來太美好,以至於讓人覺得不真實。而這很可能確實不是真的。對於所有這類研究,我們要記住非常重要的一點:盡管樣本量很多(近3O00人),隨訪調查的周期也很長(約10年),但所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相關性。家務勞動的增加與死亡率的降低之間不一定是因果關系——無論數據看起來多麼有說服力,也無論這些數據與其他研究結果是多麼一致。舉個例子,某個人對家務勞動的承擔很可能反映出他整體上比較積極的生活態度。如果一個人把家裡料理得井井有條可能意味著他對其他事情的態度也是積極認真的。也許是他們對生活的整體態度影響了他們做的其他事情,從而降低了死亡的風險。這些人可能飲食更健康,朋友圈子更廣,對社區活動更熱心等。上述幾點都被認為與壽命以及包括癌症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發病風險有關。料理家務也許只是體現其他真正對死亡風險有影響的因素的一個指標。因此,如果你決定開始承擔大量家務,但在其他相關事情上不做任何改變,最終的結果可能僅僅是你有了一個更干凈的家。承擔家務對死亡風險的影響會很微弱,甚至有可能是負面的。也許願意幹家務和居家維修的人有一套專門的手藝,而不做家務的人則不具備。如果突然開始從事各種家務勞動,而沒有相應的 經驗 ,你可能會面臨較高的事故風險,比如從梯子上摔下來、觸電等。事實上,如果你對事物的看法原本是相當負面的,突然每周承擔大量的家務勞動,不太會讓你對生活的看法更樂觀,而很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項隨機對照實驗,將受試者隨機分成兩組,給一組安排較多的家務勞動,另一組不安排,隨後跟蹤調查他們的死亡風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定觀察性研究中的相關性是否屬於因果關系。
『陸』 化石風化後,如何處理如題 謝謝了
防止化石標本質地劣化的技術。化石標本保護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加固。由於化石的化學成分、細胞結構和化石保存地層的岩性及風化程度不同,需進行的加固處理也不同。通常海相化石的圍岩較堅硬,石化程度較高一般不需進行復雜的加固措施。加固工作主要是對那些比較酥軟、易破碎、抗風化能力差的陸相動植物化石而言。盡管這些化石標本,在野外採集和科學鑒定,研究時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固措施,但為了能適應博物館永久保存的要求,在陳列和收藏前再重新給予加固仍是必要的。 化石標本加固方法是進行滲透和粘合,通過化石毛細孔和裂縫向其內部滲透加固液、粘合劑和溶劑的混合液。使用工具通常有刷子、滴管、噴槍和真空泵等。但主要方式是完全浸泡。要使加固液深深地浸入到標本內部,等溶劑揮發後才能獲得最好的加固效果。加固液最適宜的濃度, 應是粘度最大而又具備所要求的滲透力。但由於化石的孔隙度和吸收性能都各不相同,故如何掌握粘合劑和溶劑之間的最佳比例也就不同。為了達到理想的加固效果、不同的標本需要加固的次數也是不相同的,但不論要加固多少次,都必須在前次的加固液幹了之後再進行。同時最好使用同前次一樣的粘合劑、溶劑和配製比例。隨著技術的發展,某些以前用過的粘合劑可能已被淘汰,如採用新的粘合劑,須將標本中老的材料清除掉,以便新的粘合劑能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指出,目前採用各種化學試劑加固標本的著眼點主要在於保存化石的外貌和完整,因此,每次加固的時間,所用試劑和方法等都應有詳細的記錄,以備後人查用。 過去曾廣泛使用的加固劑有:動物膠和明膠、蟲膠、硝酸纖維素(硝基清漆)、醋酸纖維素等;現代用的加固劑品種繁多,如聚乙烯醇縮丁醛、聚醋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環氧樹脂、聚胺酯、「 502」等,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 ②防塵。在現代社會中空氣污染嚴重,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無孔不入,加上塵埃中混有的煤屑、煙渣、金屬粉末、花粉和沙土等,不僅影響衛生,給參觀和研究標本帶來不便,而且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還會使化石受到腐蝕。所以除了在興建博物館時要考慮周圍環境,以及內部防塵處理、安裝空調設備等外,最重要的是加強陳列櫃及標本櫃的密封措施。可用硅橡膠或聚氨脂將所有接縫粘接, 用氯丁橡膠條作櫃門墊料。並要定期測量飄塵情況,及時採取有效防塵措施。此外,凡是化石標本停留的地方,如加固修理室、照相室等,都要確保清潔。 ③防光。光線中的紅外線能導致標本表面溫度升高,濕度下降,使化石內部的應力發生變化,促使風化作用加快。紫外線有光化和光解作用,尤其對高分子材料組成的加固劑有強烈的破壞作用。同時任何可見光都對物質的色彩有損害(紫外線更甚)。所以有條件的博物館陳列室應隔絕自然光,採用能排除紅外線和紫外線的照明。沒有紅外線的冷光燈現在已被大量應用,紫外線的防止一般採用塗有吸收紫外線材料的燈罩或防紫外線的有機玻璃、玻璃,或在普通玻璃上塗防紫外線的透明樹脂。 ④防潮。濕度的過高或過低都對化石標本保存不利。潮濕還可使塵土、光線和微生物對標本的危害加劇。同時濕度的控制是同溫度的影響密不可分的,所以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掌握適當的溫度、濕度標准,這一點在修建陳列室和庫房時就要考慮到。另外在某些標本櫃中放置乾燥劑(如無水氯化鈣、硅膠、生石灰等)也是必要的。
『柒』 野外發掘古生物化石的一般流程是什麼
(1)在野外發現大型脊椎動物骨骼化石後,確定化石的分類位置、記錄埋藏狀況、估算化石大概年代與地層層位,對其原始埋藏狀況進行拍照和攝像,並根據發現地點和發掘日期及發現順序進行野外編號。
(2)用稀膠(硝基清漆1份加硝基稀料8~12份攪勻即可)對暴露在岩層表面遭受風化作用的化石進行滲透式加固。其原理是,滲透性強的硝基稀料使硝基清漆滲過化石表層,進入化石內部,充填在化石礦物顆粒之間的孔隙中,乾涸後對礦物顆粒起到連接作用。現在國內外大規模的野外發掘均採用這種方法對化石進行加固,但該方法使用的前提條件是化石和岩層必須乾燥無水分。在實施加固前需要對原地破碎的化石進行對茬復原,並復位。
圖3-1 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地點為雲南祿豐縣,照片由高源提供)
(3)在大致確定所發現化石個體的分類位置及頭、軀干、四肢和尾部的埋藏走向之後,在離化石邊緣5~10厘米的地方向下開鑿發掘槽。槽寬是化石個體寬度的2~3倍,槽深是化石厚度的1.5倍。發掘槽完成後,化石個體在發掘槽中應該是一個孤島狀態,孤島根部的橫截面呈倒梯形,以便化石孤島在經浸滿石膏漿的麻袋布纏繞多層並固結後,翻轉時不致漏空。
(4)將5~6層軟包裝紙鋪在化石表面,用筆刷沾水把軟紙按化石的形狀浸透,使濕的包裝紙與化石之間緊密貼合,無縫隙。這樣,在經石膏漿麻袋布多層纏繞後,軟紙便起到隔離層的作用。如果化石體積和重量較大,應在浸透石膏漿麻袋布纏繞時,中間加木片或者樹枝進行加固,以便在日後運輸搬運過程中保持化石的堅固性和整體性。此過程又稱為製作「皮勞克」。對於十分珍貴或者完整的化石,也可以採用套箱法,即做一個無底無蓋的木箱,將化石孤島套在中間,再將化石孤島和木箱內壁之間的空間用石膏漿灌滿,當固結為一個整體後再釘蓋,整體翻轉後再釘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聚氨酯發泡材料充填,以減輕套箱的重量,便於運輸。
(5)用15~20厘米寬、100厘米左右長的浸透石膏漿的麻布袋將化石孤島纏繞5~6層,待固結後,用錘子和鋼釺沿化石層底部沒有被石膏麻袋布纏繞的部分平行鑿開,也就是將已被石膏麻袋布纏繞保護的化石層與下部接觸岩層分開。翻轉過來後,再把剛剛暴露出來的化石層圍岩用石膏麻袋布封口,使「皮勞克」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
(6)待「皮勞克」被野外陽光曬干後,再進行編號、登記、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