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修正教學方法

修正教學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6 16:05:32

1. 《教育法》2021修正了哪些

此次教育法修改亮點頗多,歷經兩個版本審議稿。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自2021年4月30日起施行。

頒布修正: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2009年8月27日,根據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2015年12月27日,根據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

2. 教學過程中採取的教法有哪些合理和不合理的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簡言之,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不斷提高教師素養和教育教學效能的過程。
隨著教學反思的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那麼,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要想讓教學反思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應強化反思意識,明確反思內容,掌握反思方法,養成反思習慣。

一、強化反思意識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考爾德希德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教學反思來自教師自我意識的覺醒,而自我意識的覺醒產生於在舊有理念導向下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師要自覺增強教學反思的意識,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反思、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二、明確反思內容

教師應從哪裡入手進行教學反思呢?筆者認為,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大致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如,「我以這樣的理論為指導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了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再次,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和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要對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進行反思,還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材料、教學媒體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反思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如教學中教師控制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否符合主體性原則等;二是對課堂教學中採取的教學策略進行思考,總結精彩片段,思考失敗之處,如「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做得不好,可以怎樣改進?」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等。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如「這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行為有哪些差距?該如何處理這些差距?」等。同時,教師要學會用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教師的教學實踐會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了便於掌握和運用,我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內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內省反思法
內省反思法是指教師主動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根據反思對象及反思載體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具體的方法:
(1)日記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通過寫反思日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予以總結、反思的方法。反思總結的內容可以是自己教學中的經驗與教訓,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靈感、頓悟和教學活動中的關鍵事件,還可以是學生的反饋意見和獨特的見解等。
(2)錄像反思法。即通過錄像再現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讓教師客觀地評價自己的教學過程,達到「旁觀者清」的效果。具體操作可採用以下程序:上課和錄像——觀看錄像——反思評價——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如此循環反復,能更好地強化教師已有的經驗,改造和彌補自己的不足。
(3)檔案袋反思法。即以專題的形式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的方法。在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確定反思的專題,如「教學策略選擇的恰當程度」、「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後由教師本人根據這一專題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並記錄下自己過去的狀況、現在的狀況、自己的進步以及尚需努力之處等。檔案袋建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已有經驗進行整理和系統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反思的過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過與其他教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實踐證明,教師專業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個人的學習與實踐反思,更需要在教師群體中形成合作的專業發展文化與模式。因此,教師應經常與同事及時交流,與專家共同研討。教師可以就某一問題與其他教師和專家進行交流,也可以邀請其他教師和專家光臨自己的課堂聽課,課後一起研討,請他們指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在聽完其他教師的一堂課以後,針對這堂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反觀自己的意識與行為,還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在互助合作中進步,在互補共生中成長。

四、養成反思習慣

教師專業成長是建立在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逐漸積累富有個性的教育經驗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持續的修煉過程。對於一位追求成功、善於反思的教師來說,每堂課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要設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對學生的不同反應,教學中的每次師生互動、教學沖突都會激發新的思考和創造。因此,教師要養成對每堂課進行反思的習慣,而且將反思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做到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的有機結合。教學前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的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課程資源以及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然後編寫出符合實際而又風格鮮明的教學設計;教學中反思自己是否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設計、是否真正做到教學

laienyingyu 2009-06-08 21:27:12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及應對方法1、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正確把握教材。部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往往依賴於教學參考,拘泥於教學參考。由於教師對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課堂上往往表現出對枝節問題進行追問糾纏,簡單問題復雜化;提問從內容到內容,前後重復疊加,缺少思維的容量;無法應對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想法和比較深入的質疑;師生間的交流停留在表面,無法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進一步闡發自己的觀點。      教研部門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引領教師去深入地鑽研教材,正確把握教材。學校教研組應增加「讀」教材的教研內容,從根本上擺脫教學參考的束縛。(2)關注語言因素,正確處理體驗感悟與語言訓練之間關系。部分教師尚未正確把握體驗感悟與語言訓練之間關系。教學中教師雖能強調整體閱讀、體驗感悟,卻忽視文本的語言因素,有時僅對情節內容有所了解。課堂上教師只是組織學生在同一層面上的「議論」無論學生的感悟深淺對錯,只是簡單的鼓勵,沒有語言訓練的意識。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感悟沒有建立在閱讀過程中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理解的基礎上,使教學變成「你說我說大家說」的談話類節目。看上去很熱鬧,似乎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則將主體神聖化,使之成為「懸在半空中的主體」。教研部門可加強這方面的專題研究,在理論的學習基礎上,組織一些研究課和示範課,做好引領工作。(3)加強教師在課堂上的相機引導。放手讓學生議論、質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學生議論、質疑之後老師該怎麼辦。教師需要認真地傾聽,及時地對學生回答、提問等作出一定的梳理,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歸納,並進行准確、及時的引導,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發現問題,闡發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備課要真正把關注點放在全體學生身上,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的興趣、知識儲備和他們關心的話題,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些什麼和感受到什麼、還需要什麼等。2、正確把握新教材的要求。教研部門需進一步宣傳新教材的特點和要求,組織學校作專題的討論,正確把握新教材的要求。如漢語拼音教學淡化了什麼,強化了什麼;如對生字掌握的要求是什麼,一年級第一學期從描到寫主要目的是什麼。要深入宣傳多識字、快識字的目的,現階段對生字不抄不默的原因和意義;要深入研究低年級學生的學業評價,使學生樂意接受評價,使評價促進他們進一步的發展。 具體表現在:1、目標制定盡管關注了,但仍有較多地方不符合二期課改的要求。 行為主體仍是教師的,「培養、激發、提高」這樣的詞出現的頻率較高;目標所達到的憑借條件沒有;情意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並沒做到「潤物細無聲」。學生讀得不充分、不到位。2、課堂容量增加以後,課變得粗、淺、薄。趕進度、完成教案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生學得不扎實。教師鑽研教材還不夠深入,自己讀懂教材的程度還不一,獨到的理解、解讀以及創造性的設計還相當少。課堂師生間的交流停留在表層。具體表現為:提出一個問題後,請學生圈圈、劃劃、議議,再集體交流,學生交流時東一句,西一句。問題:一是學生找得不全;二是學生的交流片言只語,語言不完整、不連貫,有時聽的同學找不到方向;三是學生的交流停留在同一個層面上,有的不深入、有的不全面,聽的同學和老師沒能作歸納、補充、糾正、提升或提出不同意見;四是教師沒有關注學生表達得對不對、表達得好不好。這種現象乃是大家的通病,也是課堂新的資源難以再生的關鍵原因之一。3、如何進行有效閱讀還值得深思。讀:讀正確、讀通順、讀有感情。教:學生哪些是不會的,哪些是會的,到底「教什麼」等。教師思考還不深入。具體表現:匆匆讀後(有的還沒有讀完、或沒有思考的時間)就進入分析狀態,在理解、感悟、交流的過程中,不能做到讀議結合,只是在師生分析結束後齊讀一遍,就算完事;學生讀時,沒進入狀態或讀不出感情,教師不作引導,有時作一點引導,但缺少方法;學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後,老師不隨機指導他們如何有感情地讀,而往往在幾句話學完之後再要求學生用怎樣的語氣讀這段話,似乎反映出老師並不知道一段話、一篇課文的朗讀好是建立在一句句、一段段朗讀好的基礎上的。如某位老師在上《蝴蝶王國》第二小節時,先讓學生說說三種蝴蝶的各自的特點,學生自讀了課文後分析了三種蝴蝶的各自特點。當學生具體分析到哪一句的時候,這位老師並沒有相機指導學生讀這一句話,而在三句全部分析完之後則要求學生讀出蝴蝶的「大、奇、美」。沒有前面的鋪墊、醞釀、蓄勢,哪來後面的「水到渠成」,實在是強人所難。難怪學生讀不到位、讀不出感情。提倡積累,主要途徑是讀、背;強調語感,基本途徑也是讀、背。如果缺少讀,「緣木求魚」,何談理解、感悟、積累、運用。現在的課,感受、感悟、領悟太虛,缺乏操作性。看來,老師們還得切記讀的「三性」:目的性、層次性、指導性。4、整體性閱讀與語言實踐問題。整體性導入已引起教師足夠重視,但教學中整體感悟原則把握還不到位,整體感悟中的個性化體驗還不多,感悟與語言訓練結合不緊密,沒能在相應的情境中進行語言訓練。片面強調對課文的內容和情節的疏通、理解,忽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積累和運用。具體表現:課堂上,教師化大量的時間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探究人物心理,體會作者情感,導致語文本體任務的迷失:語文目標「形成良好的語感」的三個階段目標:一、感受語言的優美;二、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三、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1)片面強調對句子意思的理解,而較少關注語言因素。課文中很多關鍵性的重點詞語,教師或許考慮到時間因素,或許認為這些詞語的意思太簡單了,不值得一講,於是把它們一筆帶過。如:《蝴蝶王國》中的「翩翩起舞」、「色彩斑斕」等詞,既然老師運用了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蝴蝶飛舞的美麗畫面,那就不妨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引導學生從畫面上感受一下,從而更進一步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用不了多少時間,但這兩個詞一定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2)有積累詞語的意識,但對積累什麼、怎樣積累卻較少考慮。(3)大部分教師對語言文字訓練的意識較強,課上總有語言文字訓練的環節。但總讓人覺得這樣的訓練效果不佳。具體表現為:純粹為訓練而訓練,或文本的內容沒學好,就進行「照樣子說話」或「小導游作解說」;或訓練之前沒設置好一定的坡度,因此只能是一兩個好學生在「撐市面」,課堂氣氛沉悶。如《黃山怪石》一課,老師們想通過創設小導游的身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沒有給足學生學習文本語言的時間,就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怪石。這樣,學生的語言或乾巴巴或脫離文本游離於課文之外。

3. 如何修正自己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是作業嗎?為您轉載以下資料: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

4. 教學法的新型教學法

——「角色扮演法」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是角色扮演用於塑造人的行為的理論基礎。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在觀察學習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環境,如社會文化關系、榜樣等客觀條件,只要控制這些條件,就可促使兒童的社會行為向社會預期的方向發展。他在實踐中證明,在觀察學習中,人們不用什麼獎勵或強化,甚至也不需參加社會實踐,只要通過對榜樣的觀察,就可學到新的行為。這是一種「無償式學習」,是通過形成一定的行為表象來指導自己的操作和行動的。最著名的是「侵犯實驗」。
榜樣,特別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行為,具有替代性的強化作用。替代強化也是一種認知過程,它包括對榜樣的觀察和模仿,即觀察榜樣的行為和行為結果以及理解自己如何運用這種行為。在這種替代強化作用的影響下,盡管沒有採取任何直接的動作,也會產生大量的行為結果。這一點受到了大量實驗的證實。
因此,有意識得從正面給人以正確、美好、規范的行為刺激,則有利於人養成良好的習慣,改變不良的行為的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工作角色,但是,從培養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需要人的角色的多樣化,而又不可能滿足角色實踐的要求。因此,在培訓條件下,進行角色實踐同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同時,通過角色培訓還可以發現行為上存在的問題,及時對行為做出有效的修正。
換句話說,角色扮演法是在培訓情景下給予受訓者角色實踐的機會,使受訓者在真實的模擬情景中,體驗某種行為的具體實踐,幫助他們了解自己,改進提高。通常,角色扮演法適用領導行為培訓(管理行為、職位培訓、工作績效培訓等),會議成效培訓(如何開會,會議討論、會議主持等),溝通、沖突、合作等。此外,還應用於培訓某些可操作的能力素質,如推銷員業務培訓,談判技巧培訓等。

5. 教育法2021修正解讀什麼

此次教育法修改亮點頗多,歷經兩個版本審議稿。其中,二審稿進一步提升了冒名頂替行為的處罰力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的年限由「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提高到「二年以上五年以下」,同時提高了所負法律責任的上限與下限,增加了其違法成本。

現行教育法中考試作弊等行為對應的法律責任為「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依此來看,冒名頂替入學的處罰較之更重。

如果考試作弊是在「賽跑」過程中動手腳,那麼頂替入學則是「強行將他人拉下領獎台」,這不僅是對高考選拔制度公平性與威嚴性的踐踏,還是對他人受教育權利的嚴重侵犯。該項修法舉措表明,冒名頂替入學行為的性質惡劣、社會危害性較大,體現了我國對該問題的治理決心。

此次教育法修改充分聽取了多方意見,回應了民眾的重大關切。冒名頂替以獲取入學資格往往是一整套權錢交易運作機制的結果,必須進一步打擊違法犯罪的利益鏈條。

對於組織、指示冒名頂替入學行為的公職人員,此次修正草案中增加了對其「依法給予處分」的規定,是對刑法修正案(十一)相關內容的呼應。

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條規定,對於冒名頂替入學行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對於組織者、指示者要「加重處罰」,國家工作人員有以上行為又構成其他犯罪的,要「數罪並罰」;對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由公安機關予以相應處罰。

如此一來,形成了教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一系列法律構成的治理鏈條,以白紙黑字的法律明文規定向民眾交付答卷。

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要保障每一位公民有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高考承載著民眾對社會公平的期待,挑動著無數家長最敏感的神經,其守護的教育公平底線不容任何人、任何力量挑戰。維護教育公平,必須以強有力的法律措施為教育事業正本清源。

保障教育公平,確保高考錄取結果的公正合理,要嚴格執行考試規則,確保從考試前到錄取後各個環節的准確嚴謹。要高度重視高考信息錄入工作,准確採集考生的真實信息,為各項信息核驗打好基礎。

要對考生檔案的安全維護予以最高程度保護,嚴禁任何形式的篡改與掉換,禁止任何非經允許的接觸。

以上內容參考:

衢州市教育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修正案解讀

6. 各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具體有哪些

建構主義教學方法
1、支架式教學
其定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 。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於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原本指建築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兒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築,兒童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兒童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並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並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拋錨式教學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隨機進入教學
由於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這里的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呈現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取決於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而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3)思維發展訓練--由於隨機進入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復雜,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許多方面,因此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和其他學生以及教師一起建立的社會協商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每個學生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並作出反映。
(5)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7. 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調整和修訂

教學設計評價的反饋和矯正是教學設計實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都這么認為,沒有反饋與矯正,就沒有教學質量的提高。 任何系統必須有反饋,才能實現控制。教學設計過程是一個可控的系統,要控制教學設計向最佳狀態發展,就必須有信息的反饋。 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對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進行教學設計有如下作用:(1)通過反饋評價,進行學生因素分析,以建立學生思維模型與學習個案。這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它將增大因材施教的可能性。(2)通過反饋評價,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本課時的知識基礎與能力條件。一般通過診斷性練習的反饋評價,確定學生最佳鄰近發展區,作為優化課時目標的依據。(3)通過反饋評價,實現課堂適時調控。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中,不管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甚至會發生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這些都不是教學設計方案中所能百分百估計到的。教師除憑借平常建立起來的學生思維模型與學習個案外,還必須通過及時的信息反饋,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作為隨時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以實現課堂適時調控,它包括消除學生思維障礙,激發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控制教學節奏,改變教學組織方式等,使課堂教學過程沿著最優化的方向發展。(4)通過反饋評價,了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在教學設計中,對本課時每個知識點所確定的教學目標一般都要精心設計相應形成性練習,以檢測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後的目標達成度。對未能達標的知識,教師可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完成教學目標。由此可見,教學信息的反饋與評價教師進行課堂適時調控,以實現教學設計最優化無疑是至關重要。 教學設計的反饋與矯正是教學信息交流的重要內容,處理得成功與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的教學效果主要取決於對教學信息反饋的處理程度;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同,主要是學習過程的不同,即處理教學信息的能力、方法不同。(一)教學設計評價反饋的作用。處理好對教學設計的反饋與矯正,能對教學質量起重要的保證作用,經反復實踐探索與驗證,我們覺得它主要有以下作用。1.動力作用。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果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包括作業的正確或錯誤,成績的好壞,就可以強化有益的動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這就是學習動力的作用。因為學生了解其學習結果比不了解其結果,學習的積極性要高得多。這從心理學上說就是給予及時強化。知道結果,看到自己的進步,求知的慾望得到滿足,從而使學習的態度和手段得到強化,激起進一步學好的願望。同樣道理,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進心,樹立克服缺點的決心,會迎難而上,繼續前進。其實,師生都會從反饋動力中提高(或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喚起新的要獲得成功(或放棄努力)的需要,而引起下一步學習能動的參與性的變化。要使矯正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最好的辦法是引而不發,千萬不可把現成答案交給學生。2.檢測作用。不論是即時反饋,還是延時反饋發出的信息,師生雙方都可以從中判定出學生的學習業績。因為,反饋一般說是學生對教師輸出的信息,經過處理後而傳輸出的一種信號,是一種"內化"的反映。無疑它是我們檢測教與學效果的最重要的依據。 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十分重視這一反饋的。有些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往往忽視反饋,尤其是即時反饋。3.調控作用。教學信息的輸出與輸入,不是單向傳程,而是信息多次反饋的雙向、多向傳導過程。所謂教學信息反饋,是指"輸出端"和"輸入端"的信息相互傳導,來回交流,以調節教學活動,使教學過程得以協調進行。如教師把教學信息輸出給學生後,又從學生一方輸入反饋信息,據此調整教學內容、方法和進程;然後,學生又接受從教師方面輸出的反饋信息,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 教學信息的輸出和輸入的交流過程是可以調控的過程。調控的主角是教師,因為教師是輸出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反饋信息調控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使教學活動有序、有效地進行。4.策略作用。策略作用是調控作用在更高層面上的體現。調控作用在於對即時行動的調整,而策略作用則是針對整個將要進行的或可能進行的教學活動去調整的。對教師而言,其中包括改變教學計劃,調整教學目標和要求,完善教學的組織形式,優化教學方法,甚至於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學生而言,其中包括端正學習動機,修訂學習目標,改變學習習慣,選用學習方法,轉移學習興趣或改變知識結構等。(二)教學設計評價反饋與矯正渠道暢通的條件。實踐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師生面對面進行信息通訊,相距咫尺之間,但是學生對教師發出的信息,有的收而不通,有的甚至不收不通;而有的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信息,或者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聽之任之,只顧自己完成輸出信息的單向傳導任務,似乎教學過程中不需要反饋與矯正這一環節。以上情況表明,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深對反饋與矯正這一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探究使我們認識到:教學信息交流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要使之順利進行,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1.精心設計輸出信息。教學信息,對教師來說,應該是已知的、熟悉的。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還不理解,不會運用,或者是一知半解,不甚會用,甚至理解錯誤,那是不能輸出的,否則就會誤人子弟,謬種流傳。不僅如此,就是爛熟於心,了如指掌的教學信息,也要精心設計流程,而不能隨心所欲,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想怎麼輸出就怎麼輸出。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狀況認真備課,充分考慮好信息輸出的程序和方法。學生也要作好一定的准備,即精神准備和知識准備。只有這樣,教學信息的傳輸和反饋渠道才有可能暢通。2.准確捕捉與篩選信息。要使教學信息反饋與矯正的渠道暢通,准確而敏捷地捕捉、篩選接受的信息是不可忽視的。這不僅是教師的事,同時也是學生的事。經驗告訴我們,不論是哪一端反饋出的信息,當然尤其是學生一端反饋出的信息都具有多樣性、交叉性、跳躍性等特點,有時還可能是與教學主題若即若離的,也可能是節外生枝的,甚至極個別是「異化」了的。所以,教師與學生必須准確地捕捉與篩選信息,而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撿了芝麻當西瓜,更不能把魚目當成珍珠。這樣才能使教學信息渠道正常運行,取得成效,留下科學的軌跡。無數事實證明:教與學的效果,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於能否准確地捕捉與篩選信息。3.提供信息交流的必要時空。課堂教學中若沒有信息交流的必要時空,反饋與矯正乃是一句空話。導學式教學要求"教師為學而導,學生循導而學;雙向交流,和諧共振,啟發思維,自主創新"。無疑,信息交流是建立在一定時空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在備課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留有信息交流的時空。這不僅是反饋與矯正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保證,同時,從學生心智的發展情況看,它好似有沖刺有歇息的長跑賽。學習任何學科的行為都要經歷"獲得棗轉換棗評價"三個階段,這同樣需要一定的時空作保證。也只有這樣,學生反饋出的信息才是有價值的,反饋與矯正的信息通道才能高效地運行。4.優化師生關系。要使教學信息渠道暢通,優化師生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師生關系也是社會成員中的一種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家把良好的人際關系定義為「是集體成員對其相互關系的滿意」。這種滿意有兩個含義:一是對共同運動(學習、工作)的協調感到滿意,二是對相互交往的關系感到滿意。有了這兩個「滿意」,也就達到了集體的團結和融洽。而「對共同活動的協調感到滿意」,「對相互交往的關系感到滿意」,顯然不僅是思想認識的一致,更是情感的溝通與交匯。 毫無疑問,只有情感渠道的疏通,才會產生情感的對流。知識、道理是必須藉助於情感這個媒介的,這樣才能產生很強的教育效應。情通、心通,道理才能通。所謂優化師生關系,就是師生之間要能情通、心通。優化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教師,如果我們真正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就能發揚教學民主,那麼,師生關系的優化是不難做到的。(三)教學設計評價反饋與矯正的特點。通過實踐和探索,我們逐步認識到教學設計評價中的反饋與矯正具有形式的雙重性、方法的靈活性、過程的協同性、作用的相對性等特點。1.形式的雙重性。如前所述,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決不是信息的單向傳導。從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看,最活躍的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是會思維,具有能動性的人,而決不是信息的輸出器和接受器。教師輸出的信息,學生總會有反應的。教師對學生接受信息後的反饋,也不會無動於衷,而且會出現反饋之反饋(再現或矯正),這是第二次的信息變換輸出;而學生對教師的再一次信息輸出後的反應,又是學生進一步向教師提供的反饋信息。成功的課堂教學設計,往往會出現這種多次往返形式,這就是形式的雙重性。實踐證明,每一次信息反饋既影響對方的思維和行為,同時也會影響自身下一步的策略和行為。2.方法的靈活性。俗語說:教學有法,法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也是如此,沒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方法。其方法的靈活性表現為:(1)教學信息的輸出一般以教師為主,但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唱主角;(2)教學信息輸出的形式可以以語言為載體,也可以通過實物演示,或實驗操作,還可以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3)如前所述,矯正不僅是教師的事,學生自我矯正亦不可忽視,而且效果會更好;(4)學生反饋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拘泥於某一種形式,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善於察顏觀色,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的靈活性並不是說方法越多越好,可以任意運用。靈活性決不是隨意性,因為任何形式和方法都是為目的服務的,一切要從效果出發。3.過程的協同性。課堂教學的反饋與矯正要能准確有效,必須有教學雙方的協調同步。其中包括需要的協同,知識內容的協同,認識上的協同,思維習慣與方式的協同以及情感、意志等的協同。只有這些協同,才能產生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要能使教與學雙方協調同步,並非一日之功。這里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學生,不僅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要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與方法;誠然學生也要了解教師,了解教師的教學要求、教學方法、教學特點等等。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4.作用的相對性。實踐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反饋信息或矯正措施的作用都是相對的,這主要是由眾多的個體主觀上的多樣性決定的。反饋或矯正作用的大小,都與信息接受者的態度、情緒、興趣以及知識基礎與信息輸出者的默契度直接關聯,而不可能整齊劃一。否則教師水平就不可能有高低,學生就不會有參差。因此,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到"沒有反饋和矯正,便沒有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又不可過高地估價其作用,似乎只要處理好了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這一重要環節,教學質量就必定提高無疑了。反饋也好,矯正也好,只是課堂教學中使用的一種方法,並不具有提高教學質量的唯一性。所以,我們應正確認識其作用。 二、設計成果的修改與再設計教學設計成果的修改與重新設計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教學設計成果的修改是在對教學進行仔細檢查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一定的更新或發展。所以,經過修改後的教學設計與原來的設計是同一個產品,但卻比原來的設計更好。教學設計的重新設計則是設計性質發生了變化。這就意味著原來的設計方案與重新設計的方案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比如,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的變化。換句話說,教學設計成果的重新設計要比修改有更大結構上的變化。(一)何時需要對教學設計成果進行修改教學設計方案是否需要修改?這對於任何教學設計者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難以回答的問題。如果必須對此做出判斷,羅伯茨·布蘭登(Roberts A. Braden)的建議是,通過四個重要的問題來考查每一個教學設計:(1)教學材料是否過於陳舊(是否有重要的新知識非常適合教學,但教學大綱中沒有要求)?(2)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是否引人入睡(學科材料是不是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即使是那些最聰明的、最有探究意向的學習者)?(3)是不是較差的呈現方式無法被接受(即使是大多數學習者都有興趣的內容,也沒有觸動學習者的高潮)?(4)是不是教學的質和量都無法促進學習(是否有明顯的跡象表明,無論怎樣教學,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都沒有改變)?如果對於這四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話,那麼該設計方案就是合格的,不需要修改或者重新設計;如果對這四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的回答是肯定的話,那麼該方案的某些部分就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或者是重新設計;任何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的話,就需要進一步地進行追問,這樣會發現一些需要修改的問題,但這些問題並沒有被教學設計者發現。 雖然對於教學設計來說,這四個問題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它們卻是教學設計者修改重新設計教學的起點。通過這四個問題,教學設計者可以了解設計修改或者重新設計的價值所在,而不至於盲目地進行修改。(二)教學設計的修改與再設計方式教學設計者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在設計方案的修改或者重新設計過程中,需要加入些什麼?它取決於現存設計方案的性質和狀況、修改的目的、學科本身,也取決於教學設計者的職業水平(重新設計的設計者與原設計者之間的差異)。另外,修改和重新設計還取決於資源狀況,如資金、時間、其它幫助。如果在考慮這些因素的基礎上,教學設計者仍然無法確定如何修改,那麼可以向有關的專家進行咨詢。這些咨詢意見能夠從不同的方面來促進教學的修改和重新設計。通常,向專家咨詢有以下作用:(1)幫助設計者對教學材料的現行結構進行分析,幫助設計者對是否需要修改或重新設計進行決策。(2)提出適當的問題、討論目的、介紹一定的選擇,或者幫助設計者決定保持原有的設計。(3)評價教學設計方案修改前以及修改以後可能的教學狀況。(4)提供過程、介紹、教學選擇、修改過程方面的建議,這些可以幫助教學設計者擴展有關學習、教學以及教學技術方面的考慮。(5)幫助教學設計者選擇、設計和製作教學材料。(6)提供適當的鼓勵。當教學設計者對教學設計進行具體修改時,他必須重新分析和檢查評價數據和評價結果,根據「想要發生的」和「實際發生的」之間的差距,發現設計產品中的不足,然後,回到教學設計的規劃階段重新開始。

8. 教學模式的四種類型

教學模式的四種類型就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人格(人性)發展教學模式、社會交往教學模式、行為修正教學模式。這由國外學者喬伊斯和威爾根據教學模式的理論和根源所區分出來的。

據了解,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8)修正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教學模式的相關方法

按照教學模式的外部形態,以及相對應的這種形態下學生認識活動的特點,把中小學在教學模式中常用的方法分成以下五類: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

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等。

2、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

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等。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

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等。

4、以欣賞活動為主的方法

例如陶冶法等。

5、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

如發現法、探究法等。

9. 上海教委修正拼音教法 還有多少"拼音問題"待解決

and g his naked toes into

10. 學車怎樣修正方向口訣

學車修正方向盤口訣左手握在九、十點,右手握在三、四點;拇指放在內上側,嚴禁猛推和猛拉;左手為主右為輔,左右打盤角度同;彎前松油帶輕剎,彎中回盤再加油;眼看遠方顧近處,預見性可保安全。

倒車修正方向幾句口訣:左邊進來,提前往左邊打方向盤。如果左邊窄,就延遲往左邊打方向盤;右邊進來,延遲往右邊打方向盤;如果左邊窄,就提前往右邊打方向盤。

具體操作方法為:左手握在9點位置,右手握在3點位置,大手握在方向盤里側,其它4指握在方向盤外側。學車打方向盤原則:打多少回多少,少打少回,慢打慢回,大打大回,快打快回。

(10)修正教學方法擴展閱讀:

打方向盤注意事項:

1、必須充分利用車頭某一參照物(如車頭正中或車頭引線)。當參照物位於道路中間或一處時,應能正確感覺到車輛此時所在位置,以確定打方向的時機及幅度大小。

2、要充分利用兩眼的餘光作用。克服眼睛看遠不顧近,或死盯車頭附近,造成修正方向時機較晚的現象。

3、養成車頭不偏斜就不動方向盤的良好習慣。在修正方向時要做到「及時」,不宜過晚,且幅度適中。一般在回正方向時應稍早,且幅度也要小,然後稍用力握住方向盤。

閱讀全文

與修正教學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晨光修正帶可替換芯安裝方法 瀏覽:493
哪裡有祛痘的方法 瀏覽:598
大沙子計算方法 瀏覽:776
運動保健方法圖片 瀏覽:374
怎樣快速知道學習方法 瀏覽:305
氣相色譜儀使用方法 瀏覽:233
唱歌前保護嗓子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368
催乳是什麼方法 瀏覽:709
黃壽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775
嘟嘟唇的操作方法與步驟 瀏覽:798
髕骨損傷恢復訓練方法 瀏覽:843
頁面顯示列印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88
別克英朗示寬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319
套圈環的安裝方法 瀏覽:252
維生素b6用電腦的書寫方法 瀏覽:754
風險分析工作方法 瀏覽:347
如何清除非瘟最快方法 瀏覽:132
pobling潔面儀使用方法 瀏覽:494
咳嗽病因治療方法 瀏覽:433
孕婦左側睡不著覺的解決方法 瀏覽:231